癸十三、续善根

云何续善根?谓由性利根故;见亲朋友修福业故;诣善丈夫闻正法故;因生犹豫,证决定故;还续善根。

前面的文说这个意,有特别殊胜的作用,一共分十四科。现在是第十三「续善根」。前面说「断善根」。现在说「续善根」。「断善根」,是意识的作用。现在说善根又继续的出现了,又继续的栽培善根了,这也是意识的作用。为什么断了善根,后来又能够恢复过来,继续栽培善根呢?「谓由性利根故」,就是因为这个人的心性,是属于「利根」人。「利根」人,就是特别认真的人、智慧高的人,他能有这种果断的力量,能重新的改善自己,重新创造自己,这是「利根」人的一种相貌。

「见亲朋友修福业故」:根本上的原因就是「利根」,就是智慧大、果断。第二个原因,他看见他亲爱的人,和他有感情的朋友,「修福业故」,他们能够修行很多利益人的事情,对于他人有什么困难,他能够有同情心去做这一些利益人的事情。看见他心爱的人,有感情的人,做这些好事,他就受到感动,受到了感动,这是第二个原因。

「诣善丈夫闻正法故」:第三个原因,他能到这个善知识那里去,听闻「正法」,听闻佛法的道理。这个佛法的道理上,从根本上说明有善恶果报,诸法是缘起的,那么善有善报、恶有恶报,这个善恶果报是真实不虚的。这个道理他生起了,就动摇了他原来不相信因果的这种想法。所以「因生犹豫,证决定故」,因为他看见「亲朋」好「友修福业」,到善知识那里听「闻正法」,所以因此他心里就「犹豫」,就疑惑了以前的思想是有问题!我不相信善有善报、恶有恶报,可能是不大对的呀!这是属于这个在五心里面这是寻求,是寻求的意思,率尔、寻求、决定、染净、等流。这个「犹豫」,就是属于寻求的这一部分,这一阶段的情形。后来经过自己去思惟观察,后来决定了,喔!还是有善恶果报的,我不应该生这种邪知邪见。他就从他这个听「闻正法」,看见别的人「修福业」,加上他自己的深入的观察,他这回他证实了是有善恶果报,所以他就决定了「续善根」,所以「还续善根」。又继续的栽培善根了,那么这就是第六意识,是第六意识特别的作用。

癸十四、死生(分二科)∵∵子一、别辨死生(分二科)∵∵丑一、死(分二科)

寅一、征

云何死?

「续善根」是第十三科。现在这以下第十四科,说到众生的死亡,或者是生命的开始。这样说到「死生」,虽然通于一切众生,但是还是人的情况,多数指人来说的,说这一科。这个「死生」,这一科里面分两科。第一科是「别辨死生」,说明怎么会死,怎么会生。这一科又分两科。第一科先说「死」,也分两科。第一科是「征」,就是问。

「云何死」,说众生这个「死」是怎么一回事情呢?问。这个孔夫的弟子,子路问死,孔夫子答复得很简单。现在看佛法里面怎么回答这个问题。这是第一,是问。第二,是「释」,是解释。解释里面分两科。第一科,是「死类」的「差别」,这个死是有各各样的类别的,这是有不同情形的死亡的差别。这里又分两科。第一科是「略」,略说。略说又分成两科。第一科是「致死」的「因缘」,为什么会死?死的这个因缘,死的条件,死的原因。这里又分两科。第一科是「总标举」,把这个原因总的说出来。

寅二、释(分二科)∵∵卯一、死类差别(分二科)∵∵辰一、略(分二科)

巳一、致死因缘(分二科)∵∵午一、总标举

谓由寿量极故,而便致死。

你问我:什么原因会死亡?人都是愿意永久的长存,无量寿,但是非死不可啊!究竟是什么原因呢?「谓由寿量极故」,是因为那个人、那个众生,他的「寿量」尽了。这个寿命是有时间性,这时间到了,「而便致死」,他就死亡了,就是这么一个原因,总而言之就是这么一个原因。

午二、别分别(分二科)∵∵未一、列三种

此复三种:谓寿尽故、福尽故、不避不平等故。

「此复三种」,「由寿量极故,而便致死」,这是总说大意。这底下就是「别分别」,就是详细的再说明一下。也分成两科。第一科是「列」出来「三种」。「此复三种」,这「寿量极故,而便致死」有三种不同。

「谓寿尽故、福尽故、不避不平等故」,这个三个原因,人会死亡的。第一个原因,就是「寿」量「尽」了,寿量到时候了。第二个原因是「福尽」了,就是赖于生存的这些条件,没有这生存的条件了,那么就是「福尽」了。「不避不平等故」呢?就是「寿」也没有「尽」、「福」也没有「尽」,还能继续生存的。但是这个人糊涂啊!他不能够躲避这些不合道理的事情,这些不合道理的行为,他不能。他去做一些糊涂事,就把自己的色身,这个身体破坏了,所以就死掉了。这是三个原因。

未二、摄二种

当知亦是时、非时死。

这是第二科,把这个三个原因归纳成两种。是「当知」,应该知道,三种原因会死,其实也就是两种,那两种呢?一个「时」、一个「非时」,「时」死、「非时死」。就是死的时候到了,就死了。「非时」,就是死的时候没有到,但是他死掉了,这是分成两种。

巳二、将命终心

或由善心、或不善心、或无记心。

这底下前面说「致死」的「因缘」。现在这个「致死」的「因缘」这一科说完了。现在说第二科「将命终心」,就是将要死亡还没死,这个时候的内心的情况是怎么回事?是怎么样,说这件事。这个「将命终心」说这个。

「或由善心」,说死亡的时候,或者他是「善心」,他的心里面思惟善法,然后死亡的。或者是思惟这个「不善」法的「心」,就这样就死掉了。或者是也不是善、也不是恶心,就这样死掉了。说临命终的时候,那个众生的内心的世界,有这三种不同。

辰二、广(分二科)∵∵巳一、死因缘摄(分二科)∵∵午一、时死

云何寿尽故死?犹如有一随感寿量满尽故死,此名时死。

前面是略说,略说这个死亡的情况,死亡的类别。现在这底下详细说,就是「广」说。「广」说又分成两科。第一科是「死因缘摄」,就是死的原因,及死的原因所关涉的事情,都包括在这里面。这个「死因缘摄」这一科里面又分两科。第一科是「时死」,就是死的时候到了,就是寿命尽了就死了。是「云何寿尽故死」,因为什么他的寿命尽了会死亡呢?这需要再加以解释的。

「犹如有一随感寿量满尽故死,此名时死」:是「犹如」一个人,他随他的业力所感得的,随他的业力所得到的「寿量」,那么「满尽」了,他生存的时间尽了,他原来的业力所招感的那个寿量满了,那么他就死亡了。这个人慈悲心多一点,慈悲心多一点,人的寿命就会长一点;由慈悲心的业力,慈悲心所造的业力,得到的寿命,就应该是长一点,好心肠,好心肠,他就会长一点。

这个没有慈悲心,拿别的众生不当一回事,随便的杀害,那么这个寿命就是应该短了一点,寿命就会短。但是这个所得到的这个寿命是前一生的业力,和现在这个生命的寿量,今生的思想行为,对于现在的生命有影响,但是主要是来生,指来生的寿命是这样子。所以看到有的人,他很恶啊!他的寿命还是很长,能活到九十多岁,活到一百多岁都可能的;但是他前生有这个好的业力,今生再没有慈悲心,他的寿命可能会延长多少,会延长多少。

所以这里说「犹如有一随感寿量」,随你前一生所造的业力,这个「感」,就在这里当得字讲好了,随你前一生的业力所得的寿命,有那么长的寿命;而你现在生存的也正好满了那个数量了,这时候才死亡,这就叫做「寿尽故死」,「寿尽故死」。「此名时死」,这就叫做「时死」。这个时间是应该死了,那么这个人的死亡,就是这一回事。

午二、别分别(分二科)∵∵未一、别辨二种(分二科)∵∵申一、福尽死

云何福尽故死?犹如有一资具阙故死。

「云何福尽故死」这是现在第二科,说「非时死」分成二科。第一科是「别辨二种」。又分成二科。第一科是「福尽死」。第二科是「不避不平等死」。现在解释「福尽死」。「云何福尽故死?犹如有一资具阙故死」:犹如一个人,他的生活的「资具」,生活所需的「资具」,这个衣、食、住,衣、食阙少了,没衣服穿了,没有饭吃了,那么这个人就得要死,不死不行,那么这就叫做「福尽故死」。

申二、不避不平等死(分二科)∵∵酉一、征

云何不避不平等故死?

这是第二科解释这个「不平等」的事,分二科。第一科是「征」,是问。怎么叫做「不避不平等故死」呢?底下回答。这个回答里边又分成二科。第一科是「举说」。

酉二、释(分二科)∵∵戌一、举说

如世尊说:九因九缘,未尽寿量而死。

这是举出来佛说的这个理由,所以死掉了。这个「如世尊说」,就是像佛说的,说是「九因九缘」,有「九」个「因缘」,使令这个人的寿命还没有尽,他就死掉,就是死了。这个「因缘」通常说,主要的原因是「因」;次要的原因是就是「缘」有这样解释。但是「因缘」这二字,都是依赖的意思。都是一个因此而有彼,都是这样的意思。现在这里也就是包含了种种的这些原因都在内,用「因缘」二个字来表达这复杂情形。

戌二、辨类

何等为九?谓食无度量、食所不宜、不消复食、生而不吐、熟而持之、不近医药、不知于己若损若抑益、非时、非量行非梵行。

「何等为九?」前边这是举出来佛说的「九缘」;然后就是辨别这九个类别。「何等九」,那九个呢?「何等为九?谓食无度量」,这是一个原因。吃了这个饮食,吃东西,是你要有一个「度量」,有个限度,有一定的量数,你不能过量。如果你过量吃,对于身体不好,所以这是「食无度量」这一个原因,因寿命没有到就会死掉。

「谓食所不宜」,你吃的东西对你不合适,吃些东西有营养,使令你的生命能够旺盛的生存下去。吃的都是毒,那就当然人就会死亡,「食所不宜」那么这是一个原因,「食所不宜」。这个在经论上说这个食呢?有段食、触食、思食、识食,这四个食。「食所不宜」人就会死亡,但是佛法里面说食有这四种不同。

第一个是段食:段食,就是我们日常生活的这种饮食。一段一段的,那么吃下去他有营养,没有毒,那么他就会生存下去,这是这就叫做段食。

第二个是触食:触食,这个触这个字,前面应该加个悦意,悦意触食。就是我们的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六根,接触到可意的境界,心里面感觉到快乐,这也是一种饮食,也是一种饮食。就是常常的接触一种不可意的事情,心里面感觉到苦恼,感觉到悲痛,这也对自已的寿命有影响的。所以人与人之间说话,说的合乎道理,尽量的温和一点,也有好处;如果是常常说话像刀似的,使令人家心痛,对那个人寿命有影响。除非那个人有修养不介意,他不在意这件事,那可以;但大多数人的不是的,多数不如意的事情,心里难过,那么就会寿命薄,所以说话温和一点比较好。不然的话,也有杀人的意味在里边,这个说话,所以这个触食这里面也很有东西。

第三个是思食:思食是什么呢?在这里就是希望的意思,有希望。譬如说是我做生意我还没赚钱,但是感觉到有希望,这个有希望这个心里作用,对他的生命的延长很有帮助,有希望。现在这生活很苦,但是他感觉会转变,将来生活会快乐,他这一念心,对于他本身生命有帮助,生命的延续下去有帮助。如果说是我的段食也很好,什么境界都很如意,但是没有希望,前途没有希望了,这个人的生存有问题,就是不容易生存下去,不容易生存下去。所以这个思食也是很重要,也是很重要的。

第四个是识食:这个识食,就是阿赖耶识,阿赖耶识在生命体里边也是很重要。它能执持这个生理的组织,使令它成为一个活泼生命;若是没有阿赖耶识同它在一起,那就是死尸了,就死掉了。说这个人闷绝了,但是阿赖耶识还在,它说还是一个生命;若是阿赖耶识不在,就没有辨法苏醒过来了,就是死亡。所以阿赖耶识识食,也是很重要的。现在这里边「食所不宜」,也是包括了很多的事情,包括很多事情。

「不消复食」,这又是一个原因。「不消复食」,就是吃下的东西没有消化,你还要继续吃,继续吃就糟糕,继续吃就是糟糕了,这个那也是对身体不好。「生而不吐」,就是吃下去的东西不消化,而对于身体会有种种的严重的问题,应该想办法把它吐出来,吐弃,吐出来。但是「不吐」,这句话可以包括很多意思,这个身体里面新陈代谢,应该把排出去,这些废物应该排出去;但是不能排,不能排,不能把它排泄出去,还在身体里边瘀积,就生了毒了,那这也是不行。这也是对生命也是危险,「生而不吐」。

「熟而持之」:这个「熟而持之」这句话怎么讲呢?就是前边说是「食无度量」,你吃的太少,也可能也是不对劲。「食所不宜」也不行,「不消复食、生而不吐」这些事情,凡是在身体里边,瘀积在里边,生了变化了,就是「熟」。变化出来这些都变成毒了,这个时候也还是不能够把它吃。这个「生而不吐」,这个「生」和「熟」:「生」,是瘀积在里边的开始的时候。这个「熟」,是时间多了起了变化,变成了毒了,而还是不能排泄的话,也是不行,也是危险,这个生命有危险。

「不近医药」,他不相信医生的治疗,他不去亲近医生,那你不能自己本身又没有能力把它排泄出来,又不去亲近医生,当然这是糟糕,就是要死了。「不知于己若损若益」,这是又一个原因。这种东西,这种食品,对于自己是有利益的,这样的食品对于自己是有损害的,而这个人不知道,不知道。不知道这个事,就随便吃,随便吃东西,这也是一个危险。

「非时、非量、行非梵行」:「非梵行」,「梵」,是印度话,中国话就是清净的净。就是非清净行,非净行,非清净行,就是男女这个欲。「非时」,不是行这种非梵行时间。而不知道量,不应该过量,那也是对寿命也是不行的,此名「非时」。这个后边的文,本论后边的文有提到,别的经典上也有提到,也说到出一个数来,是人这个男女的欲啊!不可以超过五、六次,这一生之中不可以超过五次、六次这个样,是这样子,说这个事情。

未二、总结得名

此名非时死。

前面这九种原因,就是「非时」而「死」。寿命还没有尽,福也没有尽,寿也没有尽,因为你做了这九种事,你就会就死掉了。或者九种中,九种之中的一种,就死掉了,你就会死掉了。

巳二、命终心摄(分三科)∵∵午一、略显三心(分二科)

未一、善不善心死(分三科)∵申一、约善恶法辨(分二科)

酉一、善心死(分二科)∵戌一、征

云何善心死?

「云何善心死?」前面是「死」的「因缘」,「死」的「因缘摄」,属于死的因缘这一部份的。现在第二科,是「命终心摄」,就是临命终的时候心理的情况,和与此有关联的事情都包括在内,是「命终心摄」分三科。第一科是「略显三心」,就是不是广说,简要的说出来临终的时候,有三种心境,三种心情。又分二科。第一科约「善不善心死」。又分成三科。第一科「约善恶法辨」,这善心和恶心,是因为你思惟善就是善心,思惟恶法,就是恶心,是这么意思。是约善法、约恶法,来说「善不善心」。又分成二科。第一科是「善心死」。这个「善心死」又分成二科。第一科是「征」。「云何善心死」,说是这一个众生,他临命终的时候,怎么叫做「善心」而「死」呢?这是问。

戌二、释(三科)∵∵亥一、举因缘

犹如有一将命终时,自忆先时所习善法,或复由他令彼忆念。

点赞(0)

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

暂无评论
立即
投稿
发表
评论
返回
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