癸二、略三种∵(分二科)∵∵子一、初三种∵(分二科)∵∵丑一、标列

此略有三种:谓因执受大种声、因不执受大种声、因执受不执受大种声。

现在是「五识相应地」里边的「耳识」,说明「耳识」的五种事情。「耳识」的五科:第一科「自性」。第二科「所依」。第三科「所缘」。现在就是第三科,第三科里边说到耳识的「所缘」,耳识的「所缘」就是声音,声音里边是分多种的声音。这个「出体性」里边先说出来声音是「无见有对」,这是「出体性」。第二科就是「辨种类」,这声音有多少种类。

「此复多种:谓如螺贝声,大小鼓声」,一直到「男声、女声、风林声、明了声,乃至到斗诤喧杂声、受持演说声、论义抉择声」,这是说出来种类有多种。「此略有三种」,这是第二科「略三种」,就是把前面说的那么多的声音,把它归纳成三种,这是「略三种」。「略」者,要也,就是归纳成重要的几类,这样意思。这三种,那三种呢?

「谓因执受大种声」,「因执受大种」而发出来的声音。「因」者,依也。缘,因缘所生法;因和缘都当个依讲,就是依赖「执受大种」而发出来的声音,所以叫做「执受大种声」。这个「执受」什么意思呢?我们在《摄大乘论》里面也学习过了,就是阿赖耶识执受,执着它,阿赖耶识这个识有这种力量,执持它,它就会生出来觉受,就是生出来感觉。若没有阿赖耶识的执,那就是无情物,就没有感觉了。「受」者,这个「受」字,是感觉的意思。这个阿赖耶识执受的大种,这个地、水、火、风是阿赖耶识执受了,这样的大种发出来的声音,就叫做「因执受大种声」。这个就是有情,有情发出来的声音。

「因不执受大种声」,就是阿赖耶识没有执受它,那就是外面的无情的山河大地,它发出来的声音,就是「不执受大种」发出来的声音。「因执受不执受大种声」这是第三种。也是「执受」、也是「不执受」,这样的地、水、火、风发出来的声音,那么这合起来就是三种,这是标出来这三种声音。底下第二科,叫做「料简」。

丑二、料简

初唯内缘声、次唯外缘声、后内外缘声。

这个「料简」,古代的大德分科,常好用这个字。用这个法,「料简」。这个「料」,就是思量的意思、估计的意思。「简」,就是简别,用我们这个白话来说就是挑一挑,这个是黑的放在一类,这是白的就放在一类;或者是大的一类,小的一类,简别一下,就是「料简」。合起来说,就是再观察想一想,它是怎么回事情,也就等于是解释,把前面标列出来的三种声音,再加以解释,是这个意思。

「初唯内缘声」,「初」,是第一个「因执受大种声」是什么声音呢?「唯内缘声」,唯独是内声。「内」,指身体说,我们身体里面的因缘发出来的声音。「次唯外缘声」,第二个「因不执受大种声」,唯独是指身外之物里边的因缘,它们种种的关系发出来的声音,像风声、水声、火声、树林子里面发出的声音。

「后内外缘声」,就是最后一个「因执受不执受大种声」,这是什么意思呢?就是内身和外物合起来发出来的声音。譬如这个人奏乐、弹琴,这个琴是个无情物,但是人来弹、来奏,就发出声音,那么就叫做「内外缘声」。这是「初三种」,略三种里边,有个「初三种」。

子二、后三种

此复三种:谓可意声、不可意声、俱相违声。

现在下面以后,「此复三种」,就是后三种。「此复三种:谓可意声、不可意声、俱相违声」,前面所发声的因缘不同,是分成三种。现在这个「后三种」呢?「谓可意声」,单独在有情这一方面的分别心上,来说明声音的不同。就是有的「可意」,令人欢喜的声音、有「不可意」的声音。「俱相违声」,也不是「可意」、也不是「不可意」这三种。

壬三、释异名∵(分二科)∵∵癸一、约彼相辨

又复声者:谓鸣、音、词、吼、表彰语等差别之名。

这是第三段解「释」这个「异名」,解释不同的名字而已。这里边又分成二段:第一段,是「约彼相辨」,就是按声音的相貌来说明。「又复声者」,这个声音指什么说的呢?「鸣、音、词、吼」:这个「鸣」,就是鸟鸣花笑,那个鸟发出来的声音叫做「鸣」。「吼」,或者是兽发出来声音叫做「吼」;或者人愤怒了大叫,叫做「吼」。这个「音」呢?或者音乐的声音,叫做「音」;或者说众多的声音同时的发作,那叫做「音」。单发出来的声音,叫做「声」;是一个人所发出来的声音,那么叫做「声」。众多人说话,和合起来那么多声音在一起,叫做「音」;或者一种音乐的声音,那么叫做「声」。众多的音乐声音和合起来,那么叫做「音」。各式各样的解释。

「词」,这个「词」呢?或者说是人说话的声音,言词的声音,言词声音里边有义的,内里面有意,假藉音声表达出来,那么叫做「词」,或者这样解释。这个「吼」,我刚才解释了。「表彰语等」,或者是人说话表达出来的一种,表达他内心里面的事情,那么叫做「语」。这个「语」这个字,他自己自言自语叫做「语」。若和别人共同谈话,那就叫做「言」。这就是随人分别了,各式各样的说法;或者是自己说话叫做「言」。和别人共同说话叫做「语」,各式各样解释了。

「差别之名」,总而言之,这个耳识所缘的声音,就是可以有各别的,不同的这种名词,不同名字,来表示这个声音的不同,表示声音的相貌。

癸二、约根识辨

是耳所行、耳境界。耳识所行、耳识境界、耳识所缘;意识所行、意识境界、意识所缘。

这是第二科「约根识辨」。前面约声音相貌来说,这是「约根识辨」。这个「根」,就是耳根、耳识;或者意识,这是约这个来说。「是耳所行」,不管是什么声音,它只要是声音,它就是耳根的活动的范围,耳根能在那上活动。「耳境界」,为什么是「耳所行」呢?因为耳和它相契合的,是相应的境界。它不是眼识的相应境界,唯独是耳。「耳识所行」,这是约根说。底下约识,「耳识所行」,耳根里面有个「耳识」,这个「耳识」以耳根为所依止,那么去了别这个声音,在声音上活动。它能知道声音里面的差别,知道这个事情就是在声音上它有很多符号,它知道这是什么声音,那个是什么声音。我们一般人的人对于这个声音,尤其是音乐没有学习过,没有这知识,也就是没有符号,听出来种种的声音,不知道事情的。

我们看那个佛图澄,那位大和尚,是石勒、石虎那个时候,佛图澄他对声音他知道很多事情。他一摇铃子,那个风吹那个铃子发出声音,哦!就知道,你这回出去作战是胜、是败,他能知道这件事。我们一般人没有那个符号就不行,就不知道,所以这是一种境界。是「耳识所行、耳识」的「境界」,这样说同样是耳识境界,里面也有很多的差别,像那样的事情,就不是我们的境界,我们的耳识还是不懂那个事情。

「耳识所缘」,这个耳识的了别性,在声音上能够缘虑,那么有这个缘虑的作用,这是「耳根」和「耳识」。底下说「意识所行、意识境界、意识所缘」,这个「意识」只说「意识」而没说意根,这个地方就是有事情的。这个声音是耳根、耳识的「所行境界」、「耳识」的「所缘」,同时也是「意识」所活动的地方,「意识」也是与它相应的,也能去了别。「意识所缘」,前面说「意识境界」,和「意识所缘」。那个「意识境界」,只是了别而已,只是明了一下;等到知道这个声音的内容是怎么一回事,就变成「意识所缘」了。也可以说「意识境界」,是无分别的;「意识所缘」,是有分别的。

譬如「耳识境界、耳识所缘」,都是无分别的。但是「意识所缘」,就有分别了。那么这是说的第三科就是「所缘」。

辛四、助伴及业

助伴及业,如眼识应知。

这是第四科了,耳识的第四科。说到耳识在活动的时候,不是它单独的活动,它有帮助他,和为他作伴的那一些心所有法,和它活动的,这是「助伴」。「及业」,还有一个「业」,就是他们一同在一起所做的事情,有几种「业」。这「助伴」和「业」究竟指什么说的呢?「如眼识应知」,和眼识是一样,眼识那个这里,只是把那眼识,换成耳识就好了,其他的都是相同的。这个「助伴」里边,是《遁伦记》上说有三十六个心所有法,和它在一起活动,这是指有漏的。若是得成圣道,到佛的境界,只有遍行、别境、善十一,就是二十一个心所有法,同它在一起活动了,这样子。到了佛的境界是六根互用的,那又是更不可思议,那个「业」也是不可思议的了。

庚三、鼻识摄(分四科)∵∵辛一、自性

云何鼻识自性?谓依鼻了别香。

这个眼识、耳识这两科说完了。现在第三科,说鼻识的这个范围,「鼻识摄」。「鼻识摄」里面也是有这么五科:「自性、所依、所缘、助伴」及「业」,也是分这么五科。但「助伴」和「业」合起来,就变成四个了。现在说第一科是「自性」。「云何鼻识自性」,这是问。「谓依鼻了别香」,这就是鼻识的「自性」。

辛二、所依(分二科)∵∵壬一、举依(分三科)∵∵癸一、俱有依

彼所依者:俱有依,谓鼻。

第二科说到它所依赖的「俱有依」,「俱有依」里面分成三科。第一科「举依」。第二科是「出体」。第一科「举依」里面分三科。第一个是「俱有依」。「彼所依者:俱有依」,最重要的就是「俱有依」,和它同时存在的,是它所依赖的,也就是它的住处。「谓鼻」,就是鼻根,这鼻根是鼻识的所依。

癸二、等无间依

等无间依:谓意。

第二个,是「等无间依」是什么呢?「谓意」,「意」是它的「等无间依」。

癸三、种子依

种子依:谓一切种子阿赖耶识。

第三个是「种子依」。这个「种子依」是什么呢?「谓一切种子阿赖耶识」,这是它的「种子依」。这是「举依」,举出来这三种依。以下是「出体」,这个「出体」等于说是在解释。

壬二、出体∵(分二科)∵∵癸一、鼻

鼻:谓四大种所造,鼻识所依净色,无见有对。

这是解释这个「俱有依」这个「鼻」。「鼻」是指什么说的呢?就是地、水、火、风「四大种」所创造的,它是鼻识的依止处。这个鼻识所依止的「四大种所造」的这个东西,是清净的地、水、火、风,不是一般的、粗劣的,是精微的色法,它是「无见」而是「有对」。这是解释这个「鼻」的「俱有依」。

癸二、意等

意及种子,如前分别。

这是等无间灭意,这个意和这个种子依,像前面的眼识、耳识是同样的说明的,是一样的没有差别。

辛三、所缘(分三科)∵∵壬一、出体性

彼所缘者:谓香,无见有对。

这是第三科是「所缘」。自性、所依这两科说完了。现在说第三科是「所缘」。这个鼻识所缘的是什么呢?就是「香」。这个「香」,就是「无见有对」,你不能用眼识去见识,不可以的。而它也是有质碍的,是障碍有对。

壬二、辨种类(分三科)∵∵癸一、标

此复多种。

这个所缘也是很多种的,那几种呢?

癸二、列

谓好香、恶香、平等香,鼻所嗅知,根、茎、华、叶、果实之香

「谓好香、恶香」,这是按人的意识来分别了,意识分别有的是好、有的不好。有的是「平等香,也不是好、也不是不好。「鼻所嗅知,根、茎、华、叶、果实之香」,总而言之,就是这个鼻根所嗅到的,鼻识所知道的,就是这些物质的「根」、物的「茎」、物的「华、叶、果实」的香就是了。

癸三、结

如是等类,有众多香。

这个根、茎、华、叶、果实之香,是有很多种类,「有众多香」的。

壬三、释异名(分二科)∵∵癸一、约彼相辨

又香者:谓鼻所闻、鼻所取、鼻所嗅等,差别之名。

这底下解「释异名」。「香者」,就是「鼻」根「所闻」的香。「鼻所取」,这个就等于是那个境界。这个鼻组织它有这种功能,能取那个香去,能去取那个香。「鼻所嗅」,

鼻根能去嗅这个香,它是好香、是坏香等等。「差别」的「名」字,不同的名字就是了。

癸二、约根识辨

是鼻所行、鼻境界,鼻识所行、鼻识境界、鼻识所缘。意识所行、意识境界、意识所缘。

辛四、助伴及业

助伴及业,如前应知。

前面是约香的名字,约不同名字来说是鼻所闻、鼻所取、鼻根所嗅等。这底下「约根识辨」,「约根识」来「辨」。前面约相貌,约香的相貌说,这里「约根识辨」。「是鼻所行」的境,所行的范围、鼻所嗅的「境界」,「鼻识所行」的范围,「鼻识所行」的「境界」、「鼻识所缘」,所明了的境界。这是「约根」,一个鼻根、一个鼻识,这底下意识。

「意识所行、意识境界、意识所缘。助伴及业,如前应知」,这个鼻根也说完了,鼻识说完了。

庚四、舌识摄(分四科)∵∵辛一、自性

云何舌识自性?谓依舌了别味。

这底下第四科「舌识摄」,那么也是分成四科。第一科是「自性」。怎么叫做「舌识自性」呢?「谓依舌了别味」,这是舌识的「自性」。

辛二、所依(分二科)∵∵壬一、举依(分三科)∵∵癸一、俱有依

彼所依者:俱有依,谓舌。

癸二、等无间依

等无间依:谓意。

癸三、种子依

种子依:谓一切种子阿赖耶识.

这是举这个舌识的三依。这以下是「出体」,也就是再解释一下,舌是什么呢?

壬二、出体(分二科)∵∵癸一、舌

舌:谓四大种所造,舌识所依净色,无见有对。

「舌」根「谓四大种所造」的,它是「舌识所依」的「净色」,也是「无见有对」的。

癸二、意等

意及种子,如前分别。

舌识的等无间灭的意,就是意和那个种子阿赖耶识的一切种子,如前面所分别的。

辛三、所缘(分三科)∵∵壬一、出体性

彼所缘者:谓味,无见有对。

这是第三科,又说到鼻识「所缘」。鼻识「所缘」,第一科是「出体性」。「谓味」,这个舌识所缘的就是「味」,这个「味」也是「无见有对」。

壬二、辨种类(分二科)∵∵癸一、标

此复多种。

癸二、列

谓苦、酢、辛、甘、咸、淡,可意、不可意,若舍处所,舌所尝。

它是这么多的种类,这是「标」出来这个名字。「若舍处所,舌所尝」,这个「舍」,前面是「可意、不可意」。这个「舍」呢?就是也不是「可意」、也不是「不可意」,这就叫做「舍」。

这个「处所」呢?就是这个境界,也就是这个「味」。「味」就是个处所。在处所上,弃舍了「可意、不可意」的,没有这种分别,那叫做「舍」。这个是约「味」来说「舍」。在心里上,在「味」上的感觉,不感觉到「可意」、也不感觉到「不可意」,叫做「舍」。不是有修行人的那个「舍」。总而言之,是「舌所尝」的。

壬三、释异名(分二科)∵∵癸一、约彼相辨

又味者:谓应尝、应吞、应啖、应饮、应舐、应吮、应受用,如是等差别之名。

这底下是「释异名」,解释味的不同名字,又分成两科。第一科「约彼相辨」。「又味者:谓应尝」,就是尝一尝它是什么味道,那叫做「尝」。「应吞」,「吞」就是一下子不用嚼,一下子就咽下去了,叫做「吞」。「应啖」,「啖」,就不能一下子咽下去,要细细的嚼一嚼,叫做「啖」。「应饮」,就像饮水那么饮。「应舐」,就是用舌头舔一下子,舔叫「应舐」。「应吮」,这个「应舐」,我查了字典,这个字念ㄕㄨㄣˇ(三声)。这个「吮」,是用口来吸,像喝这个汽水的时候用吸,叫做「吮」。「应受用」,总而言之说,不管你「尝」也好、「吞」也好,总而言之是你领受了,你领受以后在你身体里面会发生作用,对你身体有益,有利益的;如果有损的,就不应该「尝」,也不应该「吞」了。「如是等差别」的「名」字。

癸二、约根识辨

是舌所行、舌境界,舌识所行、舌识境界、舌识所缘,意识所行、意识境界、意识所缘。

「是舌所行,舌境界」,这底下「约根识辨」。是舌根所行的范围,它是「舌」的「境界」,是「舌识所行、舌识境界、舌识所缘,意识所行、意识境界、意识所缘」。

辛四、助伴及业

助伴及业,如前应知。

「助伴及业,如前应知」,这五个识都是一样。

庚五、身识摄(分四科)∵∵辛一、自性,

云何身识自性?谓依身了别触。

这是第五段「身识」。眼、耳、鼻、舌这四段解释完了。现在说是「身识」这一部分,也是分四科。第一科是「自性」。「自性」是什么呢?「谓依身了别触」,这就是「身识」的「自性」。

辛二、所依(分二科)∵∵壬一、举依(分三科)∵∵癸一、俱有依

彼所依者:俱有依,谓身等。

点赞(0)

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

暂无评论
立即
投稿
发表
评论
返回
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