天二、例缘六处等

如识望名色,道理如是,余支乃至受,随其所应,当知亦尔。

这是第六科「不有及灭分别」,这一科里分二科,第一科「约烦恼业生杂染品辨」。这一科又分二科,第一科「举三道理」,举三道理,第一个道理就是「无明缘行」,第二个就是「行缘识」,行缘识已讲完了;第三个是「识缘名色六处触受」,分二科,第一科是「举识缘名色」,识缘名色里面,第一科是「问」,第二科是「答」也讲完了。现在是第二科「例缘六处等」。

「如识望名色,道理如是」,就是前面这一科「识缘名色等」是这样子,是「种子识不有故,果识不有,此俱灭故,俱名色灭」,这个识缘名色这样情形。「如识望名色」的道理是这样子,「余支乃至受,随其所应,当知亦尔」,「余支」就是名色缘六处、六处缘触、触缘受这几支,随他们所适当的所合适的,也和识望名色一样,就是识灭则名色灭,名色灭则六处灭,六处灭则触灭,触灭则受灭,也是这样子。但是这个事情,是约种子说的;下面生老死,这个生才是识、名色、六处、触、受的现行的,这是这一科说完了。

∵∵

戌二、例余当知(分三科)亥一、爱缘取取缘有

如无明缘行道理如是,爱缘取、取缘有道理,当知亦尔。

这是第二科「例余当知」,这个「举三道理」这一科说完了,三道理就是:无明缘行一个道理,行缘识一个道理,识缘名色、六处、触、受一个道理。那么现在是「例余当知」,就是以此为例,其他的也是一样,所以叫「例余当知」。分三科,第一科「爱缘取取缘有」。

「如无明缘行道理」,前面三科这样子,爱缘取、取缘有的道理,也是这样子,总是爱灭则取灭,取灭则有灭,也是这样子的。这里面细的分别,也是有一点需要注意的,这个无明缘行,无明是烦恼,行是业力,这个无明的烦恼为业力生起的因缘,这个业力它自己不会出现的,它要烦恼来发动它,那么这个道理是要这样子。这「爱缘取、取缘有道理,当知亦尔」,但是爱缘取,爱和取都是烦恼,就是爱的烦恼它若是得到了因缘的时候,爱的烦恼会增长,那么就变成取了。这个取缘有和前面无明缘行道理是一样,就是由烦恼而增长了业的力量,所以彼此是相似的,说「当知亦尔」,这是第一科说完了。

∵∵

亥二、有缘生

如行缘识道理如是,有缘生当知亦尔。

这第二科是「有缘生」。「如行缘识」,就是前面那个第二科,无明缘行的道理是前面三道理的第一个,行缘识是前面三道理的第二个,第二科「行缘识」。这个「行缘识」,就是由业力来发动了以后,就造成了果报,是果报生起的一个力量。但是这果报生起,从这里面看,它分成二个阶段,果报的生起分二个阶段,而不是一下子果报就现起,不是。是先造成种子,先把果报的种子,在四缘里面就是因缘,果报的种子先造好,这是第一个阶段。第二个阶段再由烦恼的资助它这个种子,这个因缘才发动出来,才得果报,果报分这么二个阶段才出现的。

这个爱缘取是同一性质的烦恼,但是也分成二个阶段,取就是重了,比爱那个时候重。这个爱烦恼动的时候和取烦恼的不同在那里呢?这个取就是开始行动了的时候,追求所爱而有了行动,在行动的时候,是单说内心的爱叫做取,所以这个取是有了行动的爱烦恼,所以比爱来得强了,是这样意思。

「如行缘识道理如是,有缘生当知亦尔」,那么这个有缘生的道理,和前面行缘识是一样的,其实道理是一样的。但事实上有点差别,差别就是行缘识那个「行」,是由无明发动出来的业,这个有缘生的「有」,是经过爱取又加强了力量的业力,所以「有」和「行」也有这样的差别。这个「生当知亦尔」,那个识、名色、六处、触、受,是在种子那个时期说的,这个生老死这个生是有现行了,就是得果报的开始了,约人来说就是已经投胎了。那么这是指现行说的,现在是指现行说,但是也是属于果报。

∵∵

亥三、生缘老死

如识缘名色道理,生缘老死当知亦尔。

这是第三科,第三科是「生缘老死」。

「如识缘名色道理」,前面这个识能为名色作因缘,名色才能现起,前面这个道理这样说,才能现起。而「生缘老死」亦复如是,当知也是这样子。这个「老死」指什么说的呢?就指那个「生」说的,这个识、名色、六处、触、受,这五种种子成为现行的果报的时候,他老了,他死了,离开了识、名色、六处、触、受,另外那有老死可说呢?所以这个「老死」就是指「生」说,和那个「识缘名色」的道理是一致。就是这个识、名色、六处、触、受生了以后,他各部分的机能衰退了,最后死亡了,所以和识名色,由识而有名色,由生而有老死,那个意思有相同的地方,但是也不是说百分之百的一样。

∵∵

酉二、约受杂染品辨(分二科)戌一、问

问:何等受不有故爱不有?何等受灭故爱灭耶?

这是第二科「约受杂染品辨」。前一科,这第六科「不有及灭分别」,分二大科,第一科「约烦恼业生杂染品辨」,由三杂染来辨来说明;现在第二科「约受杂染品」来说明。这个里面的情形,还不是完全一样,前面这个三个道理里面,三个道理:第一个是无明缘行,第二个行缘识,第三个识缘名色、六处、触、受。那么底下这个是「例」,也是爱缘取、有缘生、生缘老死、取缘有这么例。但是其中这个「受」这个地方,有特别的意思,所以又特别立一科「约受杂染品」。这个「受」是属于「生杂染」,在三杂染里面属于生杂染,烦恼杂染、业杂染、生杂染,是属于生杂染的。但是在前面「生杂染」已经说了,但这里又重说,单独「约受杂染」来说。

「何等受不有故爱不有?」这个在十二缘起里面,就是这十二支把它会合成三杂染,烦恼杂染、业杂染、生杂染,烦恼杂染以前就是无明以前,怎么回事没说,老死以后怎么也没说,就不说。但是这个地方,这个受与爱来说,这里面就是有问题,这个「受」,前面说识、名色、六处、触、受,就是老病死,是老病死了。这爱缘取,爱取就是无明,是无明的。所以在这个地方,这个烦恼杂染就是无明杂染和生杂染连接起来了,这里有这么一件事。由烦恼杂染而有业杂染,有业杂染而有生杂染,那么生杂染和烦恼杂染都没提,就是这样子。

无明就是开头了,十二缘起一开头是烦恼杂染,后面就是生杂染。生杂染和烦恼杂染的关系怎么样呢?这地方说出来,就是受是生杂染,爱就是烦恼杂染。烦恼杂染从那里来的?从受杂染来的,受缘爱是这么回事,从受杂染,受缘爱。这个时候「何等受不有故爱不有」?那么这就是修行的问题了,不修行没有这件事。「何等受不有故爱不有?何等受灭故爱灭耶?」就是提出这两个问题:一个是不有,一个是灭。那当然是包括四句,前两句「此有故彼有」,还有一个「此灭故彼灭」,「此有故彼有,此无故彼无;此生故彼生,此灭故彼灭」,但是那两句不提,现在单说这个不有和灭。

∵∵

戌二、答

答:如行缘识道理,当知亦尔。

「行缘识道理」,也是一样。这个地方多少有一点费解,这个受缘爱、爱缘取这个地方,在十二缘起里面是能生支,能生与所生,爱、取、有是能生支,生、老死是所生。前面那个「行缘识」的道理是能引支,无明、行是能引,识、名色、六入、触、受是所引。这个能生与所生,能引与所引,这个道理是一样的,所以这地方说「如行缘识」的道理,「当知亦尔」。

「何等受不有故爱不有?何等受灭故爱灭?」就和那个「行缘识」的道理一样,行灭故识灭,就是这样意思,行不有故识不有,道理是一样的。当然这个是在十二缘起来说,无明缘行、行缘识,识缘名色、六处、触、受,是过去了的事情,是过去;那么现在是受缘爱、爱缘取、取缘有,是现在。那么这当然加起来都是属于因,生老死是果,是将来所得到的果。所以现在这个时候,而「何等受不有故爱不有」?当然无明相应受不有,无明相应受不有,就是明相应受出来了,明相应受若出来了,那么这染污的爱就没有了,就是这样了。

「何等受灭故爱灭?」那就是无明相应受,就是无明相应触,就是无明相应受,无明相应受为明所灭,所以染污的爱也就不出现了,是这么回事。「如行缘识道理,当知」也是这样子,行灭则识灭,行不有故识也就不有。那么这样是说过去的行缘识,那么若是你现在能够「受不有故爱不有,受灭故爱灭」,你将来那个行缘识的道理,也就没有了,将来不会有行的业力,有中阴身的颠倒去投胎去了,没有这回事情了,那么这个生死就解脱了。这是「约受杂染品辨」,第一科、第二科说完了。

∵∵

申七、依缘起门分别(分二科)酉一、问

问:如前所说八缘起门,几门是十二支缘起所显?几门非耶?

这是第七科,这「缘起分别缘」一共是分九科,现在是第七科「依缘起门分别」。「缘起门」前面我们是说过了,「缘起门」,依那个「缘起门」才有流转生死。第一、内识生门,第二、外缘成熟门,第三、有情世间死生门,第四、器世间成坏门,第五、食任持门,第六、自所作业增上势力受用随业所得爱非爱果门,第七、威势门,第八、清净门。第八当然是还灭了,得涅盘了,一共是八门。

现在这里是问如前所说的「八」个「缘起门」,「几门是十二支缘起所显?」那个八个门里面,有几个门是这里说的十二缘起所显示的道理呢?「几门非耶?」有几门不是十二缘起,他说的道理和十二缘起是不一致的,不是十二缘起,不属于十二缘起的,那么就是提出这个问题,提出这个问题,底下回答。

∵∵

酉二、答(分二科)戌一、标

答:三门是彼所显,谓二一分所显,一全分所显,余门非。

「答:三门是彼所显,谓二一分所显,一全分所显」,这就回答。这八个门里面有三个门是彼所显,是彼十二门所显示的道理,那三个门和十二缘起的道理说的是一致的。那么那三个呢?「谓二一分所显」,其中有两个门是十二缘起里面的一分,不是全部的,显示十二缘起里面一分的道理。「一全分所显」,一个门是显示十二缘起全部的道理,不是一分而是全分所显。除了这三门之外,「余门非」,一共八个门除掉了三个,还有五个,那五个都不是,都和这十二缘起都没有关系,没有那么亲密的关系的。

这前面是「标」,底下第二科才是显示出来,才把它解释一下。解释分两科,第一科「二一分所显」。

∵∵

戌二、释(分二科)亥一、二一分所显

何等为二一分所显?谓内识生门,自业所作门。

「何等为二一分所显」?「二一分所显」这句话,说得我还不明白,你再解释解释,我听听。「谓内识生门,自业所作门」,就是那八门里面,第一个门就是「内识生门」,内识生门就是识,识就是无明缘行、行缘识,就是这个识。这个识是十二支里面的一支,也就是十二分里面的一分,所以「内识生门」,就是说识支,所以指十二支里面的一分。「自业所作门」,这个「自业所作门」是八门里面的第六门,「自业所作门」就是无明缘行的行,就是行这一门,或者说是那个有也是一门,就是这个样子。

∵∵

亥二、全分所显

何等为一全分所显?谓有情世间转门。

「何等为一全分所显?」前面标「一全分所显」,「一全分所显」就有一个门可以全部的显示了十二缘起的道理。那是那一门呢?「谓有情世间转门」,「有情世间转门」就是第三门,八门里面的第三门。那么「有情世间转门」,「有情世间」在世间上怎么流转呢?就是无明缘行、行缘识乃至生缘老死,有情世间就是这么回事。那么在世间上这个有情的心情,我若做国王很好,做天王很好,但佛法说就是无明缘行、行缘识,乃至生缘老死而已,是一个苦恼的事情,另外还有什么事情?是这样解释。

∵∵

申八、缘起过患胜利分别(分二科)酉一、举过患(分二科)戌一、问

问:不如实知缘起道理者,有几种过患耶?

这是「缘起分别缘」里面分九科的第八科,第八科「缘起过患胜利分别」。这个佛说十二缘起的道理,是表示我们凡夫在生死里面的过患,有这么多灾难苦恼,还有胜利,有殊胜的利益,能令你就是转变你的生命,消除了一切的过患,得到胜大的功德。佛说这十二缘起,对我们众生来说有这样的启示,告诉我们你会得到这样的好处,或消除什么什么的过患。这里面分成两科,第一科「举过患」,说出来十二缘起这种开示,叫我们知道它是有过患的,生死的大患,是这个意思。第一科是「问」。

「不如实知缘起道理者」,若是我们不能够真实的知道缘起的道理,无明缘行、行缘识的道理,我们不知道。那么我们会有几种的过患呢?为什么会错误呢?但是我们要问一问,什么叫做真实的知道如实知缘起道理?什么叫做不如实知缘起道理?什么叫做真实知道?什么叫做不真实知道?这个问题怎么回答?道理说也很明白。譬如说我饿了,就是想要吃饭,想要吃东西。人家说这个饭做的非常的好,这个面条也做的好,这个菜也是做的非常的令你满意的,但是你心里面没有食欲生起,说菜怎么好吃,饭怎么好吃,但是我不想吃。譬如说这个菜非常好吃,你立刻就想要吃,这是一个很明白的事情,分别不同。

说这个缘起的道理,生死大苦你有厌离心,想要采取行动,我赶快得要消除这个生老死,这就表示你真实知道缘起的过患。你说生死大苦很坏,在我来说没这个需要,我不需要修行这件事,那就表示你不如实知。我的看法出家不出家亦复如是,你若想真实修行就是出家好,那就自然是要出家。说是这是一个出家人,也会说出这种话,修行不在乎出家,这个人不知道生死苦,不知道生死大苦。出家人若唱这个调,这个出家人有问题,你们同意不同意?我认为是这样子,出家人这样说话是有问题。除非说是那个人他不适合出家,出家虽然好,但是那个人不能出家,他还是在家好,那是个别的情形。

从这个转凡成圣的道理来看,那自然是出家容易修行,你一剃光了头,哎哟我是出家人了,我心里面有这样的念头是不对的,你立刻能警觉啊。如果说你还是个俗人的时候,你心里我是在家人,这是对的啊,我做这种事情,我心里面有这妄想,这是对的嘛。若是出家,那就完全不同,哎呀我不应该这样,自然是在心里上有这样的警觉,自然是这样子,所以还是出家好。你看不要说我们凡夫,你看那个《大般若经》上,说到那个十地菩萨,十地菩萨不是凡夫了,他在家的时候就能用功修行了,他时时的想要出家,他是圣人都想要出家修行,何况是凡夫。所以是「不如实知缘起道理者,有几种过患」呢?有什么样的不对呢?

∵∵

戌二、答(分二科)亥一、标

答:有五。

有五种的错误。

∵∵

亥二、列(分二科)∵天一、初四过患(分二科)∵地一、举由我见及前际俱行见

谓起我见,及能发起前际俱行见。

第一个错误,不知道缘起的道理,那就会生起我见。这里分二大科,「缘起过患胜利分别」分二大科,第一科是「举过患」。分二科,第一科是「问」,现在这就是问。底下这个「答」,是第二科回答,回答又分二科,第一科是「标」,「答:有五」,这是标出来五种过患。第二科就是「列」,列出来这五种过患,分二科,第一科是「初四过患」,五种过患分二部分来解释,先说前四种过患。又分二科,第一科「举由我见及前际俱行见」,这就是第一个过患。

点赞(0)

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

暂无评论
立即
投稿
发表
评论
返回
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