巳二、简对治(分二科)∵午一、治暗光明。

当知初明治三种暗。一者夜暗;二者云暗;三者障暗,谓窟宅等。

这个「惛沈睡眠盖」,第一科是说「食」,第二科说「非食」。这「非食」里边第一科是「略标」,第二科「广释」。「广释」里边第一科是「辨种类」,第二科是「简对治」就是现在。「简对治」,就是简别对治暗的光明的事情。

「当知初明治三种暗」,前边说到有治暗的光明,有法的光明,有依身的光明,这底下「简对治」,第一科是说这个是治暗的光明,就是初光明。初光明,就是日月;日的光明、月的光明、星宿的光明,乃至珠的光明、灯的光明,能够对治三种暗。第一个是夜间的暗,第二个是云遮住了日月光明的暗,第三个是「障暗」。「障暗」是什么?谓「窟宅等」是「障暗」。这是治这三种暗,是第一科。第二科是「法光明」。

∵∵

午二、法光明(分二科)∵∵未一、略标

法明能治三种黑暗。

也是能治三种。那么第一科是「略标」。

第二科是「别辨」,「别辨」里边第一科「能治无明及疑黑暗」,里边说到黑暗相。

∵∵

未二、别辨(分二科)∵申一、能治无明及疑黑暗(分二科)∵酉一、辨黑暗相

由不如实知诸法故,于去来今多生疑惑,于佛法等亦复如是。

这是说这三种暗。这「由不如实知诸法故」,由于我们凡夫的众生没有般若的智慧,不知道一切法是因缘生起的道理,所以对于去来今有三种暗;过去怎么回事,未来怎么回事,现在怎么回事,「多生疑惑」这就是三种暗。「于佛法等亦复如是」,对于佛法僧也是不明白怎么回事,所以有些疑惑,「多生疑惑」。这是「辨黑暗相」。

∵∵

酉二、出黑暗体

此中无明及疑,俱名黑暗。

出黑暗的体,第二科。对于过去、未来、现在,对于佛法僧有所不知,那么这里边主要就是「无明」;不明白缘起,不明白缘起寂灭,这无明「及疑」惑,疑惑是有多少明白,有不明白;也还是无明,和无明是同类的。「俱名黑暗」,这无明也好,疑惑也好,都是我们内心里面的黑暗。这个黑暗当然不是外边的夜暗、云暗、障暗,不是那个暗。这是说这个「暗」。

∵∵

申二、能治惛沈睡眠黑暗

又证观察能治惛沈睡眠黑暗,以能显了诸法性故。

前边是第一科「能治无明及疑黑暗」,现在是第二科。「又证观察能治惛沈睡眠黑暗,以能显了诸法性故」;这个法的光明能治无明的疑,这是第一科。现在第二科,「又证观察」,又这个修行人常能够修习戒定慧,得到了禅定以后,得到了禅定以后智慧也随着增长了,所以他这个观察的智慧强了。「证观察」,得到了禅定之后成就的那种观察的智慧,「能治惛沈睡眠的黑暗」,这惛沈的黑暗、睡眠的黑暗,就能够对治出去。「以能显了诸法性故」,因为得到了禅定,智慧也是加强了,能够「显了法性」;对于这些缘起法的情况,在那个智慧的光明下,就能够明了地显现出来,有这种能力。有这样能力的关系,在心里上的惛沈和睡眠也就对治出去了。得到了禅定的人,当然是惛沈睡眠是对治了;就是得到了未到地定,他就对惛沈睡眠的对治就已经有很大的力量能对治,若是得到了初禅以上,那力量是更强大了。所以得了色界天以上的人,他们没有睡眠,没有这件事。

∵∵

丑四、掉举恶作盖(分二科)∵∵寅一、食(分二科)∵∵卯一、问

问:掉举恶作盖以何为食?

前边说这个「惛沈睡眠盖」,当然也还是有这个戒定慧能对治它,这是第三科。现在第四科是「掉举恶作盖」,说到它的问题。分两科,第一科是「食」,分两科,第一科是「问」。「掉举恶作盖」它以什么事情做它的「食」;能加强掉举恶作的力量呢?

∵∵

卯二、答(分二科)∵辰一、略标

答:于亲属等所有寻思,于曾所经戏笑等念,及于彼相不正思惟,多所修习以之为食。

「答」,这底下回答,分两科,第一科是「略标」。「于亲属等所有寻思,于曾所经戏笑等念,及于彼相不正思惟,多所修习以之为食」,这掉举恶作的食就是这样的。对于「亲属」这个亲爱的、有亲厚关系的,虽然是分别了,但是心里面常会「寻思」,会想念,那么就会增长了你的掉举恶作的力量了。有国土的寻思;这个「等」,等于那个国土的寻思、不死的寻思…。「于曾所经」过的、曾经经过的「戏笑等」的事情,现在回忆那些事情。「及于彼相不正思惟」,「及于彼」亲属、国土、不死、曾所经戏笑等这一切的影相有「不正的思惟」,不能如理作意,随着那个过去的经验的影相起贪瞋痴的分别,那么就是「不正思惟」。「多所修习」就是不止一次的,常常这样的忆念,忆念自己的亲属,过去经验的戏笑等事。「以之为食」,这个掉举恶作就是以此为食。那么这是「略标」。

底下第二科「随释」分两科,第一科「寻思摄」,属于寻思这一类的。分两科,第一科是亲属的寻思。

∵∵

辰二、随释(分二科)∵巳一、寻思摄(分三科)∵午一、亲属寻思

亲属寻思者;谓因亲属或盛或衰、或离或合,发欣戚行,心生筹虑等。

「谓因亲属或盛或衰」,自己以前亲爱的人,很兴盛、很如意的事情很多;或者是衰败了、衰退了,很多不如意的事情来了。「或离或合」,是这个彼此亲爱的人分离了,或者是又和合了。「发欣戚行」,因为这样亲属的变化情形,这位修行人常常的关心,就发出欣戚的这种心情;心里面有时候欢喜、有时候忧愁。「心生筹虑等」,心里面还要去盘算,怎么样能够不要离呢?怎么怎么的,就想很多很多的分别心,这些事情。那么这就叫做亲属的寻思,这样寻思起来就不能修止观了,这止观就障住了。

∵∵

午二、国土寻思

国土寻思者;谓因国土盛衰等相,广如前说。

「国土寻思」,这第二科「国土寻思」。「谓因国土盛衰等相,广如前说」,这个说以前所住的地方,或者那个地方原来是怎么不好,现在特别好起来了;或者是原来特别好,现在又不好了。那么自己因此而有些分别:唉呀!这个地方现在比以前好了,我为什么离开了呢?跑到这里来受这个苦呢?「广如前说」,就这样分别。

∵∵

午三、不死寻思

不死寻思者;谓因少年及衰老位诸有所作或利他事,发欣戚行心生筹虑等。

这个「不死寻思」,就是不感觉到这个人的生命是很微脆的,还感觉到「我最少能活两千岁!」就是有这种想法。不感觉到,一口气不来就死了;我还能活六十年。这就是「不死寻思」的意思。「谓因少年及衰老位」,谁是不死寻思呢?就是这个修行人,这修行人他现在在少年的时代,或者他已经衰老了;年纪或者年轻、或者是年纪很大了。「诸有所作」,现在当然是属于一个修行人的身份,已经离开了世俗到了这个僧团里面来住,僧团里面当然也有很多的事情。很多事情,当然或者是读经、读这个经律论,或能背诵,做这些事情;或者是自己学习了多少年的佛法,有人请他去讲经去了。那么学习的佛法里面说要赶快修行,说先不要修行,等我出去讲经讲几个月回来再修行;或者说是不要去修行、修四念处,等我写几部著作出版我再修行,就是这样意思,就是「诸有所作」:不管是年少、或者年纪轻、或是年纪老,这心里面老想要做这些事情。「或利他」的事情,利益别人的事情;或等我去到那个地方去度众生去,那里有很多的信徒我很有缘我去教化去,不要修四念处,我不必。

或者说是听人说某某地方,那个地方有特别的殊胜的境界,这个名山国土特别的庄严,那里有某某的什么国家的花园怎么怎么好,有特别的名胜我要去朝山去,等我回来的时候我再修四念处,是这个意思是这么回事。就是这样对这些利他的事情,自己这些事情…,总是不想修行;或者说是等我过了几年,过了七年以后我再修行,或者六年、五年、四年、三年、二年、过一年以后,我来修四念处,这是这样子;或者说过七个月以后,或过六个月、五个月、四个月、三个月、二个月、过了一月;或者过七天以后,或者说是六天、五天、四天、三天、一天,等明天我再修行,今天先不要!就是这个意思。不管是少年位或者衰老位,总是愿意做其他的这些事情。对于修行的事情总是向后拖,拖延、拖延。那么若说是做这些难事,这精神来了;若说想要修行,我没精神!我腰疼!「发欣戚心」总是不欢喜这样子。「心生筹虑」,这心里面就是有总总的想法,总是想办法避免,不想要修行。

在《大庄严论》上有一个故事。两个兄弟出家了,这个哥哥出家以后,当然也是要学习佛法,两个兄弟都是出家了学习佛法。学习了以后哥哥就修四念处,不久得了阿罗汉果。这个弟弟呢,这个法喜充满,学习又学习,学习又学习,这个三藏十二部通达无碍,法缘也兴盛到处去宏扬佛法心情很快乐。但是他这哥哥是阿罗汉,这一天他一入定一看,我这个弟弟不对劲!不知道修行!就到弟弟那里说:「你不要一直的去讲经说法、去度众生这个事,要自己多修行,修学四念处,多修修禅观,用功好!不要将来会后悔,你若不修行!」「好!好!好!」这弟弟说好,「等再过几年」。那么过了多久,这哥哥又来劝一回,这个弟弟也还是不接受。可是,过了不多久这个弟弟有病了,初开始好像不感觉有什么要紧,心里面还不感觉什么,过了几天就重了,自己感觉不对劲。他哥哥来看看他的时候,他这时候向哥哥说是道歉,「我以前不相信你的话,现在是感觉不对了!」他哥哥也没说什么就走了。这些同学都来慰问他,也都说些伤心的话也无济于事,一口气不来就死了。死了的时候,他这哥哥一入定一看到那儿去?喔!还好!到一个斋主家去给人家做儿子去了,那么就是过了多久了;因为斋主是信佛的,就抱着小孩子到庙上来看看出家人,也就看见这个阿罗汉、这个圣人。这个阿罗汉这时候年纪大了,年纪大了可能这个身体不是那么特别健康,这个手震。说是:给师父抱抱小孩吧!他也就是去抱小孩,这个手一震没抓住,掉下就摔死了!这时候虽然身体不健康,可是道力还是正常的,入定一看:下地狱了!唉呀!真是无可奈何!就是恨!这个虽然是个小孩但心里很明白;但是一下子没抱住摔死他,唉呀!他这个恨得不得了,所以下地狱了!这在《大庄严论》有这么段故事。

这上面正好就是这么意思:就是讲经说法这些事情,欢喜做这个事;做这个事你没修行,这个道力不够,就是随业流转,没办法!

所以「不死寻思」,不知道这个死来得非常的快。若来了、不得了!你没办法能够避免它的。「不死寻思」,不思惟这个死的无常迅速,就是还是做利益他、其他的事情。这个还算是做一些佛法的事,但因为没成圣道随业流转,这苦是没办法避免了。

∵∵

巳二、戏笑等摄(分四科)∵午一、笑

笑者;谓随有一,或因开论、或因合论,现齿而笑、欢聚哑哑。

这是第二科「戏笑等摄」。前面说到这个「寻思摄」,「巳一」这一科是「寻思摄」;亲属的寻思、国土的寻思、不死的寻思。就是虽然是出了家修行,这个亲属爱;当然没有得圣道的人就是这样子,这亲属爱还在,总是关心在家的时候的亲属、亲爱的人。关心,这是个人情,也不能说是决定不对,但是耽误修行,耽误自己的圣道的修行。但是若是仔细算这个帐,把这笔帐好好算一算,应该可以调转过来。我爱我的父母、兄弟、姐妹、好朋友,这是很正常的事情;但是,爱又如何呢?你能如之何?你有什么办法能够使令自己的亲属怎么怎么好?你有什么办法?我看严重的事情一点办法也没有!他真是得了大病,照顾、照顾,你也就是看看而已;医生都无可奈何,你能如之何?没有办法!若是放下一点;若说放下这又好像不讲人情,是不对的,是不对的。可是要是说专心修行若是成功了的时候,那事情不可思议!可也不能说决定有效,可是好过凡夫境界。如果你已经得了圣道、得了禅定了,有了神通的阿罗汉,父母有病了、兄弟姐妹有病了、好朋友有病,那事情就不可思议;你是神通阿罗汉,可以到那儿去看一看,有可能有力量救护他,也有不一定,但是有可能有力量救护。那就和只是一般的这种关心,那可是不一样,是不一样!不过也不是百分之百的有效。像目犍连***,他母亲跑到地狱去了,他还是无可奈何,还要靠大众僧的力量来救护。所以仔细算这个帐的时候,还是修行要紧;你若成功了,就算是暂时不能救护自己的亲属,终究有一天有办法可以救护,因为你有那个能力,不是一般的能力了。所以亲属爱,亲属的寻思、国土的寻思、这个不死的寻思,这个佛菩萨,真是这是经验之谈,告诉我们修行人要放下。当然这又是不尽人情,还有这个问题。这是寻思的问题。

这底下说「戏笑」。「戏笑」分四科,第一科是「笑」。

「谓随有一或因开论、或因合论,现齿而笑、欢聚哑哑」,就随有一种人,这种人就是善于说话的人,不像我们这个不长于说话的人是不及格;这个善于说话的人他能够「或因开论」,那就是长篇大论地…,不得了!什么都说得头头是道,天花乱坠的那种境界。「开论」,听起来令你津津有味,非常的欢喜听他的说话。他有时候「开论」,就是开广地述说很多很多的道理。「或因合论」,这个「合论」是什么意思呢?这个「合」看那个解释上的意思就是「善说譬喻,善说隐语」;那个意思和「开论」是一样,但是那话不同,话就不一样。就像这个禅宗的大善知识讲,说「万里无寸草处去」,这个话和经论里的话是一样,但是这个文句不一样;就是他用另一种文句表达同一个意思,令你听起来不同,感觉上不一样。或者他这个话是骂你,但是说得非常的文雅、非常的含蓄,你听不懂。或者是赞叹你,或者是怎么怎么讥嫌你,总是说得非常的妙叫你欢喜,你也愿意欢喜听,听完了哈哈大笑,就是这种境界叫作「合论」。

「现齿而笑」,你笑的时候这个牙齿露出来。「欢聚哑哑」,大家在一起非常的高兴!就这个意思。这样的事情实在都是戏论,对于修行的事情一点作用也没有,就是把宝贵的光阴浪费掉,只此而已、只此而已。就是这「笑」就是这么个好处,把宝贵的光阴、宝贵的时间都浪费掉,就是这样子。

∵∵

午二、戏

戏者,谓双陆摴蒲弄珠等戏。

「戏者」,第二科是「戏」,什么叫「戏」呢?「谓双陆摴蒲」,这「双陆、摴蒲」就是赌博的这些事情,这个我也说不上来,「双陆」它是什么,只知道大意是就是赌博的事情。「摴蒲」,掷骰子那一类的东西。「弄珠等」这些游戏的事情。这个好像是过去时代,我们寺庙里面也有些下象棋的这些事情、下围棋的事情,蕅益大师感觉这个事儿不对,弄一个选佛谱,弄「南无阿弥陀佛」这几个字,这选佛谱的事情。这是叫做「戏」。

∵∵

午三、欢娱

或有所余种类欢乐;谓互相受用、受用境界,受诸快乐。或由同处、或因戏论、欢娱而住。

这个第三科是「欢娱」。「或有所余」的种类的「欢乐」,前面这个「笑」也是一种欢乐,「戏」也是一种欢乐,还有其余的不同种类的欢乐,什么呢?「谓互相受用,受用境界」。这个「互相受用」这个话,这个《披寻记》上有解释;这个「受用境界」,受用这个五欲的境界。「受诸快乐」,是在心里面说;互相受用也好,受用境界也好,使令内心里面快乐。

「或由同处,或因戏论」,「或由同处」就是大家愿意到一起去住,到一起去,或者我到你寮房来,你到我寮房来,就是这个串寮房。这个事情,当然是心若不与道合的时候,当然就是有这个事情。「或因戏论」,到一块儿当然就是要谈话,谈话的时候,「欢娱而住」。人是那样,「酒逢知己千杯少」,人若有缘了愿意到一块去,到一块去说话,说话也就欢喜说、也欢喜听,大家快乐,就是这么意思;当然没有缘的,一句话也不能说,的确是有这种事。但是这里面说,因此而浪费了光阴、浪费了精神,耽误了修止观,耽误了修行的事情。这是「戏笑等摄」。

∵∵

午四、所行事

所行事者:谓相执持手、臂、发等,或相摩触,随一身分。或抱、或呜、或相顾眄,或作余事。

这第四科「所行事」。「所行事者」:什么事呢?「谓相执手、臂、发等」这样子执手、执臂、执发等,「或相摩触随一身分」去摩触。「或抱、或呜、或相顾眄,或作余事」,这叫「所行事」。

那么这些事情都是「食」,都是增长自己掉举恶作的事情。过去经验的事情,那么现在又再……坐那里静坐修止观;不修止观了,就回想以前的事情,这样子。

∵∵

寅二、非食(分二科)∵∵卯一、问

问此盖谁为非食?

前边是「食」,这底下是「非食」,就是对治这个掉举恶作的。分二科,第一科是「问」。「此」这样的盖,这个掉举恶作障碍我们用功修行的事情,这是不对的,但是有什么辨法能对治它?能消灭它呢?「答」,回答分二科,第一科「略标」。

∵∵

卯二、答(分二科)∵辰一、略标

有奢摩他、及于彼相如理作意,多所修习以为非食。

这是能对治这个掉举恶作的,还是得要修这个奢摩他的止。这个奢摩他的止,就是九心住,这个九心住的法在《瑜伽师地论》的后面有解释,解释很详细的。

「及于彼相如理作意」,这个奢摩他是止,就是把这些掉举恶作事情停下来,停下来就把这一念心安住在奢摩他的所缘境里边,不要去再缘念过去这些影像,转换一个所缘境,安住在奢摩他的所缘境上就没有事了,就这么回事;这是一个方法。第二个方法「及于彼相如理作意」,但是我们对于这些掉举的事情,过去的时候印像太深刻了,他就是停不下来;你想要停下来,停不下来,这个影像还是现出来。现出来怎么辨呢?「及于彼相如理作意」,就是观察这些事情都是苦,是苦恼的事情,是罪过的事情,是耽误我修学圣道的事情,是引导我在生死里流转的事情,引导我到地狱去的事情,这个「如理作意」;那么也就有力量,也就可以停下来。或者是你把《金刚经》能背下来,背《金刚经》,或者是念大悲咒,这样子,也就能够把掉举恶作的事情障碍住、隔住,心就清净了;所以「及于彼相如理作意」。

所以出家修行这件事,最好是童贞入道,在社会上没有受过污染是最好;没有受过污染、童贞入道。而出家了的时候能遇见善知识,没有空过光阴、没有走这弯曲的道路,直接修学圣道,那么很快的成功了这是最好。

那么这个这里说的「及于彼相如理作意,多所修习」,当然你不要怕重复,一次又一次的这样修习,久了呢就有作用,它就能对治这些掉举恶作的事情,就能对治。

∵∵

辰二、随释

奢摩他者:谓九种住心、及奢摩他品所摄诸法。

点赞(0)

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

暂无评论
立即
投稿
发表
评论
返回
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