酉二、能知智(分二科)戌一、问

问:应以几智知缘起耶?

这是第九科的「缘起诸经」,这一科里边的第二科「释甚深义」,解释缘起的甚深义,分两科,第一科「所知义」解释完了。现在是第二科「能知智」,能知缘起甚深义的智慧,约什么样的智慧才能知道缘起甚深义?分两科,第一科「问」。

「应以几智」,他应该具足几种智慧,才能通达「缘起」的道理呢?底下回答。

∵∵

戌二、答(分二科)亥一、标列

答:二,谓以法住智及真实智。

用这两种智慧才可以明白的。这个分两科,第一科是「标列」,就是标出来这两种智慧;第二科「随释」,解释这两种智慧。

∵∵

亥二、随释(分二科)天一、法住智

云何以法住智?谓如佛施设开示,无倒而知。

这是解释什么叫做「法住智」,什么叫做法住智呢?「谓如佛施设开示」,就是说如佛所安立的文句,所安立的语言文句开示缘起的道理,你能够虚心的在这上面学习,那么就是闻思修了。学习的你们自己不存成见,你能够不颠倒没有错误的如实而知,那就叫做「法住智」,法住智就是这样解释。这样解释看这文的意思,还没有得圣道,没有入圣道,但是也是要经过闻思修的学习,你才能够成就「法住智」,通达缘起甚深义的。这个《披寻记》他引本论(摄事分)的解释,我念一遍也好。

∵∵

《披寻记》三三八页:

云何以法住智等者:(摄事分)说:谓如有一听闻随顺缘性缘起无倒教已,于缘生行因果分位住异生地,便能如实以闻思修所成作意如理思惟,能以妙慧悟入信解:苦真是苦,集真是集,灭真是灭,道真是道,诸如是等,如其因果安立法中所有妙智,名法住智。(陵本九十四卷七页)今应准知。

「云何以法住智等者:(摄事分)说:谓如有一听闻随顺缘性缘起无倒教已」,你能听闻佛说的四种缘:因缘、次第缘、所缘缘、增上缘,和十二缘起这种正确的教法。「于缘生行因果分位住异生地」,「住异生地」就是没有得圣道,「便能如实以闻思修所成作意如理思惟,能以妙慧悟入信解」,悟入所学习的这个缘性缘起无倒的正教,有了信解。「苦真是苦,集真是集,灭真是灭,道真是道,诸如是等」,这样缘起的佛法,「如其因果安立法中所有妙智,名法住智」,这个「法住智」是这样解释。

这在《阿含经》里面提过这个智慧的,现在这是《瑜伽师地论》上的解释,「法住智」是这样意思。但是如实悟入苦真是苦,集真是集,灭真是灭,道真是道,也不是容易,的确也不是容易。我们知道苦真是苦,集真是集,这还不是容易的事情。

∵∵

天二、真实智

云何以真实智?谓如学见迹,观甚深义。

这是第二科解释这个「真实智」,《阿含经》叫做「涅盘智」,这上面叫做真实的智慧,那可见前面的「法住智」还是不够真实。

「云何」叫做「真实」的「智」慧呢?「谓如学见迹,观甚深义」,那就是真实智了,那是圣人的智慧,初果以上的圣人才得到这种智慧的。这个「如学见迹」,「学」是初果以上的人,才称之为「学」;「见迹」就是见道,初果以上的人,他是见到胜义谛了,就是苦真是苦,苦集灭道这个四谛,他真实知不是听闻的,不是思惟推度的,他就像眼睛看见青黄赤白了,那么叫做「见迹」。

「迹」这个字,这是一个譬喻。「迹」是什么呢?「迹」是行迹,或者足迹,就是旧时代没有柏油路,都是泥巴路,人在路上走,脚是有痕迹的,一个迹、一个迹,你顺着他的足迹,就可以知道他走到什么地方去了,是这样意思。把这样意思引申到我们法义上来,也有这样相同的意义,是什么呢?就是佛菩萨大智慧安立种种的名言文句,安立文句,这个文句是能诠显佛菩萨所见的真理的,佛菩萨所见的真理,我们凡夫是不能见到,不能。但是我们顺着佛菩萨安立的名句、法语、文句,顺这个真理去寻求,那么就见到了,就见到佛所见的真理了,就是这样意思。这样说「迹」,就譬喻能诠一切真理的语言文句叫做「迹」,也可以说叫做句、法句、义句,能诠的是「法」,所诠的是「义」。但是为我们凡夫的方便,一定要有句,要有语言文句,能诠的句,所诠的义,这叫做义句,或者说法句,或者义句,那么这个字是这么样安立的。∵

现在是说「见迹」,由这个佛的法语去起闻思修,见到佛所见的第一义谛了。那一开始是须陀洹果,或者二果、三果、四果阿罗汉果,乃至一切得无生法忍的十地菩萨,这些人都是见谛的圣人。这个「如学见迹」,什么叫做「真实智」?那就是得到了「学」的程度的圣人,见到诸法真义的人,他们成就了无漏的无分别的智慧了,他能观甚深义,能观察诸法缘起的甚深义,这个无常、无我的甚深义,他知道了,他明白了,那个智慧就叫做「真实智」。当然这就是一点不含糊的,一点也没有错误的那个清净的智慧,他能通达诸法甚深义。

前面是「法住智」,这个法住智通达缘起义,真实智也通达缘起义,按道理来说都应该是通于二谛的。法住智也是通达世俗谛,通达第一义谛,当然这个不是真实的,还是相似的知道,但是佛菩萨同意这个智慧,他通达的还算是正确。这个以「真实智」是圣人,圣人见一切法如幻如化,见一切缘起法毕竟空寂,那当然是真实的智慧,应该这两种智慧都是通于二谛的。如果若是圣人才能真实的通达见到第一义谛,凡夫是没有,凡夫只算通达世俗谛,结果通达的第一义谛,也算在世俗谛之内,这样讲也可以。那么这是说甚深的缘起义,要什么样的智慧才能够通达?现在说的很肯定,一个「法住智」,一个「真实智」。「法住智」就是在凡位的时候,以闻思修去学习佛法所成就的智慧;那么「真实智」,就是入圣道以后无漏的智慧。

∵∵

申三、释说缘起(分二科)酉一、举经问

问:如世尊言,是诸缘起,非我所作,亦非余作。所以者何?若佛出世,若不出世,安住法性、法住、法界。云何法性?云何法住?云何法界?

这是第三科「释说缘起」,这个「缘起诸经」这一大科,第一科「释说道理」,有六种言说道理,第二科「释甚深义」,现在第三科释说缘起。

「问:如世尊」这么说,「是诸缘起」,也就是十二缘起、缘性缘起,一切法的缘起。「非我所作」,就是不是佛,这个「我」是佛自称,非是佛所制造的所创作的;「亦非余作」,也不是其他的人所作的,那么就是本来就是这样子的。∵

「所以者何?」他的所以然是什么呢?为什么这么说呢?「若佛出世,若不出世,安住法性、法住、法界」,这个缘起的道理,若是佛出现世间了,为我们讲说,或者佛没有出现世间,没有人同我们讲说,那个缘起的道理还是那样子,佛就是没有同我们讲,但是缘起道理也是那样子。所以说不是佛所作的,不是佛所创造的,但是是佛才能讲说,其他的人还是搞不清楚。这样子所以名之为「安住法性、法住、法界」,这就叫做「缘起」,这样解释。这是「安住法性、法住、法界」。

「云何法性?云何法住?云何法界?」这是把问题标出来,前边已经说了,若佛出世若不出世,这个法性这个缘起道理就是这个样子。怎么叫做「法性」?怎么叫做「法住」?怎么叫做「法界」呢?这是提出这三个问题。底下「依义答」,前面是「举经问」,这是依义回答,第一科先解释「法性」。

∵∵

酉二、依义答(分三科)戌一、法性

答:是诸缘起,无始时来,理成就性,是名法性。

这么多的「缘起」道理,或者说是十二缘起,或者远缘起、近缘起。这个缘起的道理从「无始」时以来,这个道理本来就是那样子成就了,那么就是自然就是那样子,这就叫做「法性」,法的本性就是这样子,那么这么讲这个道理。当然这个道理从无始来就是这样子,那么可见是常住不变的,永久是这样的缘起。

∵∵

戌二、法住

如成就性,以无颠倒文句安立,是名法住。

这第二科回答什么叫做「法住」。「如成就性」,如前边无始时来成就的法性,「以无颠倒文句安立」,佛菩萨的大智慧没有错误的,非常正确恰到好处的文句来安立,安立出来正确的文句,来表达那个理成就性,表达那个法性的道理,「是名法住」,这叫做法住。那么「法性」,以无倒的语言文句把它表达出来,那么这叫做「法住」。这个法住,这个「住」有安定不变的意思,还是原来样并没有变化,或者说用语言文字表达出来以后,我们这些愚痴的凡夫若是肯学习,就能有法性的相貌显现在心里面,显现在你心里面就叫做「住」。不然的话它是不住的,不然的话我们看不出来,不知道什么叫做法性,不知道什么叫做缘起。

∵∵

戌三、法界

由此法住,以彼法性为因,是故说彼名为法界。

「以彼法性为因」,无始时来理成就性的法性做因,这个「法住」是「以彼法性为因」,以彼法性为因才有语言文字的安立,有了语言文字的安立,这个法性理才能表达出来,「是故说彼名为法界」,所以说彼法性叫做法界。这个「界」就是因的意思,说彼法性名为法界。因为「法性」的因,才有「法住」的这种语言文字的表达,所以法住以法性为因,所以法性也名为「法界」。这样子就是和语言文字,原来是没有语言文字的,没有语言文字的时候叫做「法性」,有了语言文字时候就叫做「法住」,从法住这方面说,语言文字所表达的叫法住,从根本上说是以法性为因的,所以法性又名为「法界」,这么样解释这三个名字。这底下《披寻记》解释也好。

∵∵

《披寻记》三三八页:

是诸缘起非我所作等者:由诸缘起唯法所显,非以他作为因,是故说言非我所作;亦非自作俱作为因,是故说言亦非余作。佛不出世,此缘起性法尔成就,是名安住法性。佛出世已,如其法性安立法句,即彼法性无有变异,是名法住。又此法住法性为因平等平等,是名法界。

「是诸缘起非我所作等者:由诸缘起唯法所显,非以他作为因,是故说言非我所作」,这个「缘起」就是本来样,本来样的显示,而不是另外加上什么事情,所以「非以他作为因」,它本身就是这样子,就像花草树木能够增长,这就是缘起;一切众生在这流转生死,这就是「缘起」,本来就是这样子,所以叫做「唯法所显」,法的本来面目就这样子。「非以他作」,并不是另外别的人假藉有什么行动,有什么语言去表达它,「是故说言非我所作」,它这件事的出现本来就是这样子,所以「非我所作」。

「亦非自作俱作为因」,也不是自作,也不是他作为因缘而显现出来的。这个「非他作」,佛说亦「非我所作,亦非余作」,现在《披寻记》的作者韩清净说,「亦非自作俱作为因,是故说言亦非余作」,就把这个自作也加上去,应该自作就算在前面「非我所作」就好了。「非我所作」,或者说是,前面说是「唯法所显」,应该是自作,它自己就是那样,但你能不能认识是另一回事,但是法性本身就是这样显示出来的。现在这里说「非自作俱作为因,是故说言亦非余作」,这个地方我不完全同意,就随他好了。∵∵

「佛不出世,此缘起性法尔成就」,本来就是那样成就的,「是名安住法性」。这样把安住那个字和法性连接起来,就是安住法性,就是唯法所显,那叫做安住法性,它这一切法的生灭变化,而缘起的道理是不变异的,所以叫「安住法性」。「佛出世已,如其法性安立法句,即彼法性无有变异,是名法住。又此法住法性为因平等平等,是名法界」,这样解释。

∵∵

申四、释别别说(分三科)酉一、释妨难(分三科)

戌一、自性为缘难(分二科)亥一、举生支(分二科)天一、引经问∵∵

问:如经言生若无者,无处无位生可是有;若一切种生非有者,生缘老死应不可得。何故此中说彼自性缘自性耶?

这是第四科「释别别说」,这个「缘起诸经」,这一大科里面一共是分四科,现在是第四科释别别的,各别各别的一种讲说。这个缘起的安住法性、法住、法界,这《瑜伽师地论》上的作者这么解释这个道理,在《般若经》上也常有这种话,缘起的道理,「非我所作,亦非余作」,现在《瑜伽师地论》上加以解释。这是第四科「释别别说」,分三科,酉一「释妨难」,解释有妨难。分三科,第一科「自性为缘难」,先「举生支」。∵

「如经言」像经上说,这上没有说出名字来,可能是《阿含经》。「生若无者,无处无位生可是有」,举出一个例,就是十二缘起里面生老死,生支和老死支,最后这个苦恼的境界,说这个生、生支。生若是没有的话,「生若无者,无处无位生可是有」,那当然没有就是没有,「无处」就是处所,应该说是欲界、色界、无色界,那么就是处、处所;或者是五趣六道,那都可以说是处。「无位」,「位」就是每一类的众生,他这个生命体生老死,从无明开始,无明、行乃至到老、死,一个阶级一个阶级的,那么就叫做「位」。那么「无处无位生可是有」,就不可能是有了,无处无位有生这件事,「生」是没有的。∵

「若一切种生非有者,生缘老死应不可得」,「若一切种生非有者」,就是一切处一切位叫做「种」,这些都是没有生的话,那么由生为缘而有老死这件事,应该是没有了,应该是没有了。这样讲的话,表示什么意思呢?就是生而有老死,由生而有老死,这个应该说是增上缘,应该说是一个增上缘,由生而有老死。现在说若是没有生的话,也就没有老死,若一切种生没有的话,生缘老死这句话是不可得的,不可能有老死。若这样讲的话,十二缘起经上是这样讲的。

「何故此中说彼自性缘自性耶?」那么经上什么理由在这一个缘起上面,说彼自性为缘自性得生起?这是因缘的意思,不是增上缘,不是增上缘了。经上是说没有生就没有老死,那么这可见生和老死不是因缘,而这上面说「此中说彼自性缘自性」,这靠因缘说,这因缘和增上缘是两回事情。那么究竟怎么说才对呢?约自性为缘来难生缘老死的道理,生缘老死这样讲。这底下《披寻记》说。

∵∵

《披寻记》三三九页:

问如经言生若无者等者:依下答释,当知识乃至受五法种子亦名为生,生因义故。此若无者,于一切处于一切位生应非有。此中生言即是生支,自体果故。若因及果一切种无,余定无能与老死果;由是说言,生缘老死应不可得。

「如经言生若无者等者:依下答释,当知识乃至受五法种子亦名为生」,这个识乃至受这五法的种子,五法种子也叫做「生」。「生因义故」,这个生也叫做生,这个生它是果的因的意思。「此若无者,于一切处于一切位生应非有」,没有这个因就没那个果,这个意思。「此中生言即是生支,自体果故。若因及果一切种无,余定无能与老死果;由是说言,生缘老死应不可得」,就是这样意思,「此中生」的这句话就指生说,这个《瑜伽师地论》上这段文生那句话,「生非有者」,这个「生」即是「生支」,即是生老死那个生支,生支是「自体果故」,这个生支这个时候就是果,就是前面识、名色、六处、触、受那个种子的自体果故。∵

那么因,种子是因缘,由因缘生现行,现行是以因缘为自体的,因为它们是同一类的。譬如无漏的种子生无漏的现行,若是有漏的种子生无漏的现行,那不是因缘,那是增上缘,也可以这么说。现在这里就是一个增上缘和因缘的辨别辨难。「若因及果一切种无」,生也没有,果也没有,「余定无能与老死果」,除了这个以外,还有谁有这个力量给你一个老死的果呢?这果从那来呢?「由是说言,生缘老死不可得」,这地方有这样意思,除了生还有谁能给你老死果,没有生就没有老死果了,这么讲。

∵∵

天二、依义答(分二科)地一、标

答:依自种子果生说故。

这个老死是果,生老死是果,它的生起是要依靠它自家的种子,它这果才能现起;就像种子能生芽,种子是芽的因缘,水土是增上缘。那么「依自种子果生说故」,所以就是自性为缘自性,自性为自性的缘,这话就是这么意思。「依自种子果生故」,所以此中说「彼自性缘自性」,这个意思。这是「标」,第二科是解「释」。∵

∵∵

地二、释

谓识乃至受支是生种子故,义说为生;由此有故,后时即此果支,名有缘生。

点赞(0)

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

暂无评论
立即
投稿
发表
评论
返回
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