地十、昏昧

昏昧云何?谓卧威仪位,数重睡眠。

这是讲十二缘起最后的一个「老死的差别」,讲到这「老」,分十七句。这里说第十句是「昏昧」,昏昧是说他的睡眠,常常的要睡觉,睡的还是很重。

∵∵

地十一、羸劣

羸劣云何?谓即于此位,无力速觉。

「羸劣云何?谓即于此位」,就是在睡眠的时候。「无力速觉」,没有力量很快的就醒觉。

∵∵

地十二、损减

损减云何?谓念慧衰退。

「损减」是什么意思呢?「谓念慧衰退」了,记忆力不好。

∵∵

地十三、衰退

衰退云何?谓念慧劣故,至于善法不能现行。

「衰退」是什么意思呢?「念慧劣故,至于善法不能现行」,原来在壮年的时候所能做到的善法,现在都做不到了;很熟悉的事情也都忘记了,「至于善法不能现行」。

∵∵

《披寻记》三○四页:

衰退云何等者:由念慧劣,是故名衰。由信等善法不能现行于前,是故名退。

《披寻记》上解释的这个「衰退」解释得很好,「念慧劣」所以叫做「衰」。「信等善法不能现行于前」,所以叫做「退」,精神恍惚了,所以都是不及格了。

在…我记不住是那部经论上说,说是壮年人他造业的时候,多数是要得果报的;老年人若是造业的时候,不一定得果报,就是诸根衰退了,力量不行。这可以很明显的知道衰老的时候,这个时候不是个好时候,所以若想要做什么事情能够成功,要在壮年以前、青少年的时候开始,到壮年的时候应该成功了。若是壮年这个时候没成功,老了就没有希望了。「四十、五十而无闻言,是以不足畏也矣」,所以是要用功、要多努力,这个光阴在你们各位来说都是好时候,要爱惜光阴,我已经老了是不行了。

∵∵

地十四、诸根耄熟

诸根耄熟云何?谓身体尪羸。

这个「诸根耄熟」,就是眼根、耳根、鼻根、舌根、身根、意根都是老了。「耄」是高年的时候,称之为「耄」;或者是八十岁、九十岁称之为「耄」。「熟」也还是老的意思。「谓身体尪羸」身体多病,而特别的羸弱。

∵∵

地十五、功用破坏

功用破坏云何?谓彼于境不复明利。

「功用」是什么呢?就是六根的作用,眼根的作用乃至意根的作用,这个「功用破坏」了。「谓于彼境」,谓彼六根在六种境界上,色声香味触的境界上。「不复明利」,不像以前那么样的明,眼睛也不明,耳根也不明,乃至意根也不够明,就是没有那么好用了。

∵∵

地十六、诸行朽故

诸行朽故云何?谓彼于后将欲终时。

「诸行朽故云何」,就是这个色受想行识、眼耳口鼻舌身意这些诸行,都是「朽故」,朽故了,不是那么强壮了。「谓彼于后将欲终时」,「谓彼」那个老年人就是在这个世间的以后,就是要结束了,命要终了,所以叫做「诸行朽故」。这个「故」,就是陈旧的那个故。

∵∵

地十七、其形腐败

其形腐败云何?谓寿量将尽,身形临坏,于诸事业无复功能。

「其形腐败云何?谓寿量将尽」了,寿量没有多少了。「身形临坏,于诸事业无复功能」,他这个身体就是临近到破坏的时候,所以对于任何事情,都没有能力去做了,所以叫做「其形腐败」。

∵∵

天二、结略义

此老略义者,谓依止变坏,须发变坏,充悦变坏,火力变坏,无病变坏,色相变坏,威仪变坏,无色诸根变坏,有色诸根变坏,时分已过,寿量将尽,略义应知。

「此老略义者」,前面这一共是十七句,十七句现在再把它归纳成要义。「谓依止变坏,须发变坏,充悦变坏」。「依止变坏」是第一句,「须发变坏」是第二句。「充悦变坏」,这个充悦,「充」应该说是身体健康的意思,身体健康心情快乐,叫做「充悦」,说变坏了,不那么充实了,不是那么快乐了。

「火力变坏」是第四句,「无病变坏,色相变坏」,「色相变坏」是第六句,「威仪变坏」是第七句,「无色诸根变坏」是第八句。「有色诸根变坏」。

「无色诸根」就是意根,意根里面很多的功德,像念、慧这一类的事情。「有色诸根」就是眼根…前五根。「时分已过,寿量将尽」这就是第十句。

那么前面的十七句归纳成这里的十句,这就是前面十七句的略义。

这个《披寻记》上解释的,把它讲一下:

∵∵

《披寻记》三○五页:

此老略义等者:老支差别,前文别释有十七句,今结略义总有十一。依止变坏等别配差别初六句。威仪变坏摄差别中次五句。无色诸根变坏摄差别中第十二、十三两句,有色诸根变坏摄差别中十四、十五两句。时分已过,寿量将尽,别配差别中十六、十七两句,应知」。

「老支的差别」,前文别释有十七句,「今结略义总」有十一,他说十一句,那么「时分已过」算是一句,「寿量将近」算是一句,那么就是十一句。「依止变坏等」就是第一句,「别配差别」中「初六句」,就是这里的前六句,配前面十七句的前六句,就是这么讲好了。「威仪变坏是摄差别中」的「次五句」,其次的五句,就是那个从第七句开始,第七、八、九、十、十一到十一句。

「无色诸根变坏」摄差别中就是第十二、第十三两句,就是那个念慧。「损减云何?∵谓念慧衰退」、「衰退云何?谓念劣故,至于善法不能现行」,就是这两句,这是无色诸根的变坏,摄第十二、第十三两句。

「有色诸根的变坏」呢?摄差别中的第十四、第十五两句。「时分已过,寿量将近」别配差别中第十六句、第十七两句,这样子配合。

∵∵

亥二、死差别(分二科)天一、约补特伽罗相辨(分二科)地一、彼彼有情

彼彼有情云何?谓那落迦等有情。

「彼彼有情云何?」前面是解释老的差别。这个「老」,本论的作者用这么多的名句来形容,我们若为人解释的时候能记住五句…都很多了。

这底下解释这个「死差别」,「死差别」分两科,第一科「约补特伽罗相」来辨别,又分两科,第一科是「彼彼有情」。

「彼彼有情云何?」或者这里面的意思类似可能是在《阿含经》里面有现成的句子,那么等于是解释经上的句子,就是那一个、那一个众生,这话是什么意思呢?「谓那落迦等有情」,就是「那落迦等有情」,地狱、饿鬼、畜生、人天这一切众生。

∵∵

地二、种类

种类云何?谓即彼一切。

「种类云何?」这是前面第一句「彼彼有情」,这第二句「种类」。「谓即彼一切」,就是那一类有情里面还有很多的差别。比如说是说人间的有情也是很多的人在这儿不同的;说畜生的世界,畜生世界也有很多的不同;地狱里面的众生也是各式各样的,但是这些众生都要死的,所以都是有死的这种事情。

∵∵

天二、约法相辨(分二科)地一、别辩相(分九科)玄一、终

终云何?谓诸有情,离解支节而死。

「终云何?」终云何?这是「约法相辨」,这是第二科;前面「约有情辨」。这底下「约法相辨」,就是解释这个「死」这个字,究竟是什么意思?

前面说有情究竟是谁死、这个「死」是谁呢?就是有情死,所以不可能不说到有情。这上面说到这个「终」,就是约死这一法的相貌来说。第一…分两科,第一科是「别辨相」分九科,第一科是说「终」。

「终云何?谓诸有情,离解支节而死」,这个「解支节而死」,这个「支节」就是身体里面有某一部份,某一部份在《俱舍论》里面也有提到,本论前面也有提到,那一部位、那个部位不可以碰的,你若碰到它是痛得厉害,这个人就会死亡的。那么我们人死亡的时候,就是一个支节、一个支节的被破坏了,因为死亡的时候这个地水火风,这个水火风不平衡,那么就碰到这个、破坏这个支节,破坏支节就死掉了,人死亡的时候这个苦,就在这里受了很多的苦。现在这里说「终云何?谓诸有情离解支节而死」,就是没有,没有解支节而死这件事,那么这就是「化生的有情」。化生的有情它是一下子就死掉了,它顿死,顿然间就死亡了,而不是逐渐的死。那个逐渐的死才有这件事,才有解支节这件事;顿死就没有这件事了,那么它的苦轻一点。

∵∵

玄二、尽

尽云何?谓诸有情,由解支节而死。

「尽云何?」这第二句,这个「尽」是什么意思呢?「谓诸有情由解支节而死」,这就是不是化生的有情。他死亡时是逐渐逐渐的死的,所以就有解这个支节,破坏支节的时候的痛,这个苦恼,这样子痛苦而死。所以这个「终」和「尽」有这样的差别。

∵∵

玄三、坏

坏云何?谓识离身。

就是我们这个明了性的眼识,乃至阿赖耶识,它离开了这个生命体了,离开了这个地水火风组织的这个生命体,同它相分离了,这叫做「坏」。这「坏」字这么讲。

∵∵

玄四、没

没云何?谓诸色根灭。

「没云何?」前面这个「识离身」这件事呢?在〈意地〉前面有讲过,说是有的做恶业的众生,先从头部,识开始离身,那么到心这里,就完全死亡了;若做善业的众生,那么就从脚开始离身,他若识要离开就凉了,一直到心脏,然后就完全死亡了,这是有这样的差别。

但是在《俱舍论》上,《俱舍论》说的话多数是《大毗婆沙论》上的,它说的和这就不一样,它说呢?三恶道的众生死亡的时候是由脚,这个识最后也可以说从上面、从头部开始凉一直到脚,最后这个识从脚这里分离,那么就死亡了。死亡的时候《俱舍论》上又多说了一句,就是这个身根最后完全坏了,这个识就分离了。这样讲呢?眼识、耳识、鼻识、舌识是先离开,而身识…这个《俱舍论》它不说八识,身识和意识是同时离开的,他这样讲。

但是本论说到八识、说到阿赖耶识,那又不同一点。那么三恶道的众生,这个识最后舍离的地方,是在脚、在脚这里。没有特别的把它分开,地狱也是这样子,饿鬼、畜生都是这样子。若是人死了,要到三恶道去的话,最后这个识离开身体的这个部位,是在脚,这么样讲。那么若是这个人死掉了以后,还是做人的话,在腹部或在脐(肚脐这里)、在肚脐。若是生天,那么是在心脏,这样讲。

若是做阿罗汉,譬如说这个人是阿罗汉了,他不是凡夫,他最后入涅盘的时候,他的识有两个说法。《俱舍论》说是在心脏离开,最后舍离的部位是在心脏这里。但是《大毗婆沙论》又说呢?在头顶,那么这也是…是这样说法。这是「识离身」的情况。

「没云何?」「没」这个字是什么意思呢?「谓诸色诸根灭」,这个前五根都是物质所成的,就是色根坏了,叫做「没」。

∵∵

玄五、舍寿

舍寿云何?谓气将尽位。

「舍寿云何?」「舍寿」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?「谓气将尽位」,这是我们的出入息将要尽的这个时候、这个阶段,叫做「舍寿」。

∵∵

玄六、舍暖

舍暖云何?谓不动位。

「舍暖云何?」这个人身体不能动了,这个时候叫做「舍暖」。

这个「舍寿」和「舍暖」,舍暖是最后,舍寿是比较在先。

∵∵

玄七、弃舍诸蕴命根谢灭

弃舍诸蕴、命根谢灭云何?谓时死。

这是第七句,第七句叫做「弃舍诸蕴、命根谢灭」,这叫做「谓时死」,就是他的寿命满了,就死掉了。这个时候,这个「命根」就是寿,这个生理的组织和心理连在一起不分离,叫做「命」,他继续的存在叫做「寿」,这其实是一回事。这个「命根谢灭」的时候,就是指「时死」,当然寿命尽了,这叫做「时死」。这个时候「弃舍诸蕴」。这个说到蕴呢?生存的时候是「蕴」,若是死掉的时候就成死尸了,不名之为蕴了。

∵∵

玄八、死

死云何?谓遇横缘非时而死。

就遇见一些意外的事情,或者是像是发生车祸;或者从悬崖上掉下来,摔死了;或者其他的水火刀兵这些事情;寿命还没有尽就死掉了,这个时候叫做「死」。死的意思是这样的意思,这么讲。

∵∵

玄九、时运尽(分二科)黄一、征

时运尽云何?∵

∵∵

黄二、释(分二科)宇一、第一义

谓初死未久位。

初死还没有多久的时候,叫做「时运尽」。

∵∵

宇二、第二义

又死魔业,名时运尽。

又重新解释这个「时运尽」。这个「魔」,四种魔,「死魔」是四魔之一。这个死魔的业,什么叫做「死魔业」呢?∵就是「时运尽」叫做「死魔业」,把我们宝贵的生命破坏了,所以叫做「死魔业」。

∵∵

地二、结略义

此死略义者,谓若死,若死法,若死差别,若死后位,是名略义。

「此死略义者」,前面这么多的解释,一共是九句。这个「死」的要义怎么说呢?「若死,若死法,若死差别,若死后位,是名略义」用这四句解释。这底下《披寻记》

∵∵

《披寻记》三○六页:

此死略义等者:于中若死摄初二句;若死法摄次二句;若死差别摄次六句;若死后位结后一句,应知。

说是「若死」是摄初二句,「若死法」摄次二句,「若死差别」摄次六句,「若死后位」结后一句,应知。

∵∵

申三、结

如是名为缘起差别应知。

这就是「缘起差别」,这个十二缘起的差别到这里完全解释完了,所以叫「申三、结」。

∵∵

未五、缘起次第难(分二科)申一、别辨(分三科)

酉一、顺次第说(分二科)∵∵戌一、问难

问:何因缘故,无明等诸有支,作如是次第说?

这是第五科「缘起次第难」,前面是第四科「缘起差别」。这个「生流转」那里一共是分九科,现在是第五科「缘起次第难」。这里分二科,第一科是「别辨」分三科,第一科「顺次第说」,后边还有「不顺次第」。这「顺次第」分二科,第一科是「问难」。

这是「问:何因缘故,无明等」,问难这个「难」也还是问的意思,就是提出来一个困难的问题,叫你回答,就是这个意思。什么理由这个「无明等诸有支」,作这样的次第宣说出来?先说「无明」而后说「行」,而后说「识」乃至最后说「生、老死」,这个次第为什么这样排列呢?这样子问。这底下回答。

∵∵

戌二、答释(分三科)亥一、第一差别(分二科)天一、释(分十科)

地一、无明缘行

答:诸愚痴者,要先愚于所应知事,次即于彼发起邪行。

回答里面,「答释」,解释。分三科,第一科是「第一差别」。一共分三段、分三大科,这是第一科回答。回答分两科,第一科是「释」。这个「释」这一科,分十科,第一科先解释「无明缘行」。

「诸愚痴者」,就是很多的这个凡夫都是愚痴的人。「要先愚于所应知事,次即于彼发起邪行」,为什么要先说无明呢?十二缘起里面,这原因就是,一切凡夫的众生,他一定要先不明白所应该明白的事情。所应该明白的事情他不明白,那么这就是叫做「无明」。「所应知事」是什么呢?就是眼耳鼻舌身意、就是色受想行识,而不是…不必说山河大地,主要是自己的生命体。自己的眼耳鼻舌身意,究竟是怎么一回事情呢?自己不明白,糊糊涂涂的。不明白了,还认为自己明白,所以这个「无明」并不是说这个人是很笨的,像牛那么笨的,不是这么意思。当然笨也包括在内,也包括于世间上特别有知识的人,都在内。都是「于所应知事」而不明白,不明白这个道理。不明白道理,他心里面不认为不明白,他会作种种的妄想、作种种的分别,于是乎就有种种的行动。「次即于彼发起邪行」,他就会发动种种不合道理的行动。

这段文是说得很略,这个众生问题是什么呢?都是不明白道理,但是他心有所求,都是心有所求。通常的道理应该是所求的事情,对自己应该是有利益的,应该是这样子。但是用佛菩萨智慧的观察,我们众生不是!众生所做的事情是对自己有伤害的。为什么会这样呢?就是「无知」,就是「愚痴」。「愚于所应知事」他糊涂啊!对于所应该知道的事情他不明白,所以做一些伤害自己的事情,是这么回事情。所以做糊涂的事情伤害自己,为什么会这样子?就是「无明」,所以这个最先的、一个重要的、一个原因,就是「无明」。∵

「次即于彼发起邪行」,不合道理的行动。看下文和前面文都说到这件事。发动的事情当然是很多,可是若是归类的话,就是一个福行、非福行、不动行,就这三件事。发出来这么多的活动,这么多活动里面,没有一件事是对自己真实有利益的,都是苦恼的事情,所以叫做「邪行」,不是一个解脱的事情。这是解释这「无明缘行」这二个。

∵∵

地二、行缘识

由邪行故,令心颠倒。

这是第二科「行缘识」。「由邪行故,令心颠倒」,我们做了这种事情,做了福行、或者做了非福行、或者是不动行。你做了这样事情以后,不是白做的,它会发生作用。这个业力、这个「行」这个业力,就使令我们这个心糊涂了。

原来我有一个想法,什么想法呢?比如这一个人他多少生,假设都是作男人,做了五百世的男人。但是五百零一世的时候就做女人,男人变成做女人了。做女人,我们比如说这个男人他生存的时候,他总是认为自己是男人,没有忽然间认为自己是女人的,没有这回事。但是他若是死掉以后,他若还是做人的话,去做女人的时候,就是从中阴身的时候就开始了,他那个心情他认为自己是女人了!他就不自认为自己是男人。这件事是很…我最初自己想这件事,听这个法师讲课的,讲那个《四教仪集注》就讲到这个地方,我心里很奇怪。后来我就提出这问题,老师说:无明缘行、行缘识,就是这个「由邪行故,令心颠倒」,因为那「业力」使令他心颠倒了,他自己不知道他原来是男人,他不知道了,他认为他是女人了。∵

比如说这个女人她在生存的时候,她会说我是男人,我看不会这样想。可是造这个业力,就使令他糊涂,「由邪行故,令心颠倒」,就糊涂。

点赞(0)

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

暂无评论
立即
投稿
发表
评论
返回
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