癸三、显差别(分二科)∵∵子一、性类差别(分二科)∵∵丑一、征

又如经言:善、不善、无记者,彼差别云何?

这是在第三卷一开始的时候,从那里分来的。由「三处所摄」那个地方:辨色聚、心心法品,加上无为法,分成三句。三句里有「广释」,「广释」里面第一科「辨品类」,第二科是「明建立」,现在是第三科「显差别」。「显差别」里面,第一科是「性类差别」,第二科是「根境差别」。现在是「性类差别」。「性类差别」里面分两科,第一科是「征」。

「又如经言」,又譬如经上──修多罗里面说,一切法的体性、一切法的类别,有善、不善的差别,这个「性类差别」就是这样的意思。这一句话就是问,「彼差别云何」?这就是问。

底下就等于是回答,也就是解「释」。解释分三科,第一科是「善法」。善、恶、无记,分成三科;现在这里先解释什么叫做善法。「善法」里面又分成两科,第一科是「别辨增一」;第二科是「略说善义」:善的含义是什么?

这个「别辨增一」,就是一样一样的说明善法的差别。这个「增一」就是数目,一、二、三、四、五、六、七、八、九、十,向上增,是从数目来说善法的差别。这一科里面,第一科是「辨」,也就是说明;第二科是「结」束。现在「辨」这一科是分十科,第一科是「一种」:这个善法只有一种,是这个意思。

丑二、释(分三科)∵∵寅一、善法(分二科)∵∵卯一、别辨增一(分二科)

辰一、辨(分十科)∵∵巳一、一种

谓诸善法;或立一种:由无罪义故。

「谓诸善法,或立一种」,佛法里面所重视的就是要修学善法,究竟怎么叫做善法?在这一大段文里面有比较详细的说明。这个善法有很多的种类,或者说只说出来一种善法。这个「立」,就是安立,也就是说明的意思。或者只说出来一种善法,是什么呢?

「由无罪义故」,就是你若有这样的思想、行为的话,你就是没有罪过;你这样做、你这样讲,你没有什么过失的,这就是善法。这个善法可以说成两个意思:一个是有功德;一个没有过失,所以叫做「善」。现在只从这一方面说,就是没有过失、没有罪过。就是你做这样的事情,你心里面有这样的思想的时候,你不会受到苦恼,不会有苦恼。你若做恶事,做恶事,你现在就会有罪过,或者受人家的讥嫌;或者受到法律上的责罚;或者将来会有一种苦恼的果报;或者是只是现在有点罪过,将来没有什么罪过;或者现在也没有什么过失、没有什么苦恼,将来不得了;或者现在、将来都是很苦恼,那就是做恶事的一种情形。现在是做了善法,是「无罪」,没有罪的那一方面的事情,使令你清净自在。

巳二、二种

或立二种:谓生得善、及方便善。

「或立二种」,就是加上一个,在数目上加上一个,「或立二种」。「谓生得善、及方便善」。这个「生得善」怎么讲呢?就是生来就成就了,你生来就成就了,没有经过学习、也没有经过谁来教导你,你自然就欢喜这样。这是因为你前一生、或者前多生,你对于这样的善事,你有深刻的熏习过,你印象特别的深刻、特别的成熟、有力量,所以带到今生来,不需要观察、思惟,自然就欢喜这样子,那么那叫做「生得善」。

「及方便善」,这么两种的。这个「方便善」是什么意思呢?这就是后来──后来经过自己的学习,或者父母、师长的教导,有这样的智慧。这个「方便」,在这里有个智慧的意思,也包括了行动。而能够亲近好朋友,『近善知识,听闻正法,如理作意,法随法行』,能够有这样的行动而做种种的善事去利益他人,当然也利益了自己,这叫做「方便善」。

这样的意思就是:「生得善」,生来就是这样子,没有学习过;这个「方便善」是学习来的,是经过自己内心的观察、简别而有这样的好的思想和行为,这叫做「方便善」。

巳三、三种

或立三种:谓自性善、相应善、等起善。

「或立三种」,∵或者是说有三种善。三种善,那三种呢?「谓自性善、相应善、等起善」这三种。

这个「自性善」是什么呢?就是它本身就是好的,而不是污染的、不是坏的,本身就是好的。那么这指什么说呢?就是十一种善法,是十一个善心所。

『信』,相信佛法,这个信心所,这个信心所是个善。『惭、愧』,有惭愧心,自己有了错误的时候,感觉到惭愧,这个心所是个善心所;若无惭、无愧呢?那就是恶法了。『信、惭、愧、无贪、无瞋、无痴』这也是善,也是善法。

再就是『正精进』,不懈怠,我不做恶事,我精进做善事,精进也是善事。『精进、轻安、行舍、不害、不放逸』这一共是十一个善心所,这是善法。这个善法里面那个『舍』是很微妙的事情,以后有讲到这地方。这是「自性善」。

「相应善」,「相应善」就是它本身也不是善、也不是恶。它若与善合在一起,它就是善了。那么这指谁说的呢?就指我们现前的眼识、耳识、鼻识、舌识、身识、意识这六个识。这六个识它本身不是善也不是恶;但是它若与善心所在一起了、相应了,它就是善了。

就像这个人也不是好人,也不是坏人;但是他若同好人在一起就做好事,所以这叫「相应善」。若是与坏人在一起,那就做恶事了。现在这里是说「相应善」。

「等起善」。这个「等起善」是什么呢?就是从这个「自性善、相应善」发动出来的善法发动出来的。譬如说我们这个第六意识,它同「自性善」在一起,就是变成「相应善」了。「相应善」,这个第六意识变成善了以后,它又发出来语言、发出来行动,那么这个语言上的善、行为上的善,就叫做「等起善」。

为什么叫做「等」呢?就是能起的,能发起的和所起的是一样的、是相等的。能起也是善,所发起的也是善,叫做「等起善」。这是指语业的善、身业的善,那叫做「等起善」。那么分成这三种善:「自性善、相应善、等起善」这是分这三种。

巳四、四种

或立四种:谓顺福分善、顺解脱分善、顺决择分善、及无漏善。

「或立四种」∵,或者是立成四种善,这四种善是那四种呢?「谓顺福分善、顺解脱分善、顺决择分善、及无漏善」,这里善的范围扩大了,说得更清楚了。

「顺福分善」,就是你的思想,你的身、口的行动,他能随顺生起可爱的果报,它是可爱果报的因,所以叫做「福」、叫做「分」。这个福,就是指果报说,得到的果报令你心情快乐、令你满意,所以叫做福。「分」,是因的意思。那么「顺福分善」,这就是指人间、天上的这些可爱的果报说的,「顺福分善」。

「顺解脱分善」,这以下就是出世间的善法了。「顺福分善」是有漏的善法,这底下是无漏的善法。这个「解脱」是什么呢?解脱是涅盘,解脱是三乘圣人所得的涅盘,没有污染、没有烦恼的系缚,大自在的境界就叫做解脱。「顺解脱分善」,就是你有这样的身、口、意的活动,能够顺于发起涅盘的这种果报,得到这种结果的善法,那就是修学佛法了,这个也是通于声闻乘、缘觉乘、一佛乘。但是这个地方,下面有个「顺决择分」,这又把这个范围划得更清楚了,就是在外凡位的时候。外凡位的时候,初来到佛法里面来的时候,修学佛法,那么你栽培的善根将来能令你得涅盘,得到圣人的这种成就。能成就圣人的大解脱的境界,这就叫做「顺解脱分善」,其实还是戒、定、慧∵。

「顺决择分善」,这就是内凡位的栽培的善法。这个「决择」是什么呢?「决择」,就是般若的智慧,般若的智慧叫做「决择」。「决」,是决断、不犹豫、没有疑问。这个「择」,就是观察,不好的把它不要,好的保留。那么这是表示你用般若的智慧观察诸法实相的时候,远离一切戏论、远离一切执着、远离一切烦恼,主要是远离一切执着。那么这样的般若的智慧,虽然一直到佛才圆满;但是这里主要指初得无生法忍的时候,「决择」。

现在这里说「顺决择分」,你现在这样学习佛法,不要说很远大的无上菩提,不是;就是能令你得无生法忍,就是你现在你可以得到初果,小乘是初果;大乘是初得无生法忍。那么这就是特别精进的修学戒、定、慧的暖、顶、忍、世第一了。这是内凡的位子、内凡的这个时候的功德,所以叫「顺决择分善」。

这两种善法,「顺解脱分善、顺决择分善」这两种善法,这个人虽然他是向于圣境、向于清净的菩提;但是他现在还是凡夫,他现在还只可以说是贤人。贤人;圣人。这是贤善的一种人,还不能说他就是无漏,还不能说。

「及无漏善」,这就是已经得到决择的智慧了,已经成为圣人以后了。成为圣人以后他所修学的善法,他这无漏的戒、定、慧出现了,那是特别清净的,不是有漏的。这是入了圣位以后所修学的善法。那么这加起来,后三种善:「顺解脱分、顺决择分、无漏善」,这是佛法里面所栽培的清净的善法;那个「顺福分善」是世间的有漏善,加起来这是四种善法。

巳五、五种

或立五种:谓施性善、戒性善、修性善、爱果善、离系果善。

「或立五种」,或者是安立五种善法。那五种呢?「施性善、戒性善、修性善、爱果善、离系果善」这五种。

这个「施、戒、修」这是一般性的,佛法里边为在家的佛教徒、为在家人所开示的应该学习的事情。第一个就是「施性」,属于施,属于布施这一个性质的善法,就是自己的智慧、自己的财富,用利益别人的心情、用同情别人的心情布施给需要的人,应该做这件事。当然这里边主要还是指财富说的,应该破除自己的悭吝心去解决别人的困难,这是「施性善」。

第二是「戒性善」,就是五戒了。五戒是自己不要做恶事,杀、盗、淫、妄这恶事不要做,这个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种善法,「戒性善」。

这个「修性善」分两个意思,就是前面「施、戒」所余的、所剩余的一切善法应该去做,是凡利益人的事情应该做;第一。第二个解释就是要静坐,要静坐,就像佛在世的时候在家居士也有得圣道的,那么就应该包括在内,也是修四念处了,修四念处就是「修性善」。所以他能够得初果、得二果,属于这一类的善法。

这样说「施性善、戒性善」是散乱的善法;「修性善」,是寂静、是禅定的善法,修学这两种善法,能使令自己将来能够得到更高尚的果报。那么这是「施性善、戒性善、修性善」。这个可以看出来展转的不容易修,施性也不是容易修,比较起来还算容易;持戒是难;修就是更难了。所以应该先从容易的开始──施、戒、修,按照这个次第去修。

「爱果善」,其实这个就是包括了前面三个,这是约果报来说。「施、戒、修」是约因说;这「爱果善」约果说,就是将来能得到可爱的果报,属于这一类的善法;那么如果做恶事所得果报就是不可爱了。

「离系果善」,前面虽然是善,还没能够远离系缚,还是有贪、瞋、痴的烦恼系缚着。现在是修出世间的善法的时候,能远离内心的烦恼的系缚,就得大自在了。那么这加起来是五种善。

巳六、六种

或立六种:谓善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识及择灭。

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识是五个;善的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识,加上择灭是六个。这个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识本身通于善、恶、无记;现在是简别了不是恶、也不是无记,而是属于善良的。那么那就是应该说,由于识,识里面有智慧的心所,它能够发动自己的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识去做一切善法,这个时候的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识就都是善。那么这个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识是一切善法、一切恶法、一切出世间法的依止处,都是依靠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识发动出来,创造出的,所以倒是非常重要的一点,这是五个善。

再加上择灭善。「择灭」就是涅盘,由灭得到涅盘的善法。这个「择」是什么呢?「择」就是智慧,就是佛法中所说的这种智慧,你学习这样的智慧,不断的去努力增长,就可以灭除一切烦恼得涅盘了。

这个《俱舍论》上说:『若离择法定无余,能灭诸惑胜方便』。我们中国的汉文的佛教这一切的《阿毗达磨论》,在小乘佛法里边,说一切有部的《阿毗达磨论》倒是很多。我们如果欢喜学习的话,就会发觉到有这样事情:「若离择法定无余」。这个「择」,就是你主动的从佛法学习来的智慧,去观察这个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识,观察这一念心,观察这一念心、观察这一切法,去见诸法的实相,这件事。这件事从小乘《阿毗达磨论》、从汉文的《阿含经》里边,乃至从《大智度论》、从《般若经》里边,从现在我们学习的《瑜伽师地论》里边都是强调这一件事,强调这一件事的。所以若没有这个「择法」,那就没有别的办法「能灭诸惑胜方便」,没有别的方便能烦恼的。汉文的佛教,小乘也好、大乘也好,都很重视这一点,这里面由「择法」而能够得到灭;灭,就是果了,就是涅盘。那么加起来这是六种善。

巳七、七种

或立七种:谓念住所摄善、正勤所摄善、神足所摄善、根所摄善、力所摄善、觉支所摄善、道支所摄善。

「或立七种」,或者是成立七种善法。「谓念住所摄善、正勤所摄善、神足所摄善、根所摄善、力所摄善、觉支所摄善、道支所摄善」,这是七个,这七科就是三十七道品。三十七道品,第一个就是四念住所摄善;第二就是正勤;第三就是四神足──欲、念、进、慧;第四个是「根所摄善」,就是五根;第六个就是「力所摄善」,五力;七觉支,「觉支所摄善」是七觉支;第八就是八正道,八圣道是所摄善。那么这样子来说,三十七道品是出世间的三乘圣法,这三种学人、学者都应该学习的;这是纯是说出世间的善法了。这三十七道品,在下文说得很清楚、说得很详细的。

巳八、八种

或立八种:谓起迎合掌问讯礼敬业所摄善,赞彼妙说称扬实德所摄善,供承病者所摄善,敬事师长所摄善,随喜所摄善,劝请所摄善,回向所摄善,修无量所摄善。

「或立八种」,或是成立八种善法。「谓起迎、合掌、问讯、礼敬业所摄善」,这是第一种。第二种是「赞彼妙说,称扬实德所摄善」;而不是虚伪的、不是真实善,那当然是不要称扬赞叹这个善。「供承病者所摄善」,这是非常难得的。是供事、供给病者所需。这个「承」字是什么意思呢?你要明白病者的心意,你承受他的心意,为他做事,当然这里面也包括智慧,包括着智慧才可以。「供承病者」,就是侍奉病人、照顾病人,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,这应该是发慈悲心的人。

点赞(0)

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

暂无评论
立即
投稿
发表
评论
返回
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