申五、受用境界

次复受用境界,所谓色等,若可爱、若不可爱。

这是第四科「增长位」。在「异熟摄」这一科里面分两科:第一科「约自体辨」;第二科「约他缘辨」。「约自体辨」,就是按照自己来说;「约他缘辨」,就是出胎以后和父母的关系,「约他缘辨」是这样意思。

现在这个「约自体辨」里面分四科。第一科是「入胎位」;第二科「住胎」;第三科「出胎」。现在是「增长位」。「增长」,就是出胎以后逐渐的长大了,说这一段的经过。这一段经过分成七科:第一科是「触生分触」;第二科「堕施设事」;第三科「耽着家室」;第四科「造作诸业」;第五科是「受用境界」。「受用境界」,就是渐渐的长大了,他的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成熟了,也在社会上能做事情了,那么他在色、声、香、味、触、法上要受用。「若可爱、不可爱」,或者可爱的境界、或者不可爱的境界,他心里面有所受。

申六、受用苦乐

受此苦乐,谓由先业因,或由现在缘。

「受此苦乐」,他所享受的如意的境界、或者是苦恼的事情,不是无因缘的。「谓由先业因」,或者是由过去世所造的善恶业,使令他受苦、或者受乐的。「或由现在缘」,或者是因为他现在的分别心──或者是一时的糊涂、或者是一时的聪明,他在所受用的境界上,或者是苦、或者是乐,就是有这样的差别的。有这样的差别,这可以看出来不全是过去世的业力,也有你现在的思想上的调伏、调转、转变的。

申七、随缘转变

随缘所牵,或往五趣,或向涅盘。

最后一科「随缘转变」。「随缘转变」这一科,就是站在佛法的态度上说明这件事。前面说是他诸根成熟以后,他能够做种种的事情、做种种的事业。或者是受苦、或者是受乐;但是从重要的部分来讲,就是「随缘所牵」,随顺因缘牵引他到那去,他就到那去了。是什么因缘来牵引他呢?是两条道路:「或往五趣,或向涅盘」。

如果他是不相信因果,只要有利可图这件事就要做,那么他可能要到三恶道去了。如果有好心肠,做一些利益人的事情,那么他可能是到人间天上去,走这条路。如果是遇见佛法了,那么「或向涅盘」,他若遇见善知识了,相信了佛法,修学戒定慧,那么他就到安隐自在的地方去了,到了佛、菩萨的圣人的世界去了,这是「或向涅盘」。

这是总说众生在流转生死里面的方向,就是这样子。

午二、约他缘辨(分二科)∵∵未一、显缘相(分三科)∵∵申一、标

又诸有情,随于如是有情类中,自体生时;彼有情类,于此有情,作四种缘。

前边那一大段是「约自体辨」,约他自己这一方面来说。现在是「约他缘辨」,就是约他的父母来说。这里边分成两科。第一科是「显缘相」:他缘的相貌。先「标」出来。

「又诸有情」,前边站在自己的立场来说,现在又有不同的说法。一切的众生,「随于如是有情类中」,随顺他自己业力,他来到这样的有情类中,有情类当然是很多种类别的;但是,这里边是约人来说,还是约人类来说。约人类来说:或者是他是生到贫贱的家庭里头、或者是富贵的家庭里、或者是有学问的、或者是没有学问的,各式各样的情况。

「自体生时」,他这个果报出现了以后。「彼有情类,于此有情,作四种缘」:「彼有情类」,就是他的父母、或者是他的祖父母。「于此有情」,于此新来的这个儿女。「作四种缘」,给他作四种帮助,作四种辅导──或者用现代人说话是这个意思。四种事情,这四种先列出来。

申二、列

谓种子所引故;食所资养故;随逐守护故;随学造作身、语、业故。

就是这四种。这是「列」出来,这底下解「释」。

申三、释(分四科)∵∵酉一、种子所引

初谓父母精血所引。

第一种这「种子所引」怎么讲呢?「初谓父母精血所引」,一开始就是他的父母的精血为他做因缘,使令他可以得到这个果报。

酉二、食所资养

次彼生已,知其所欲,方求饮食而用资长。

第二个是「食所资养」。第二个因缘就是彼有情出胎以后,他的父母知道他的所欲,依他所适合的、适合于他的。「方求饮食」,求他所适合的饮食。「而用资长」,用这个相适的、相应的饮食来资长他的生命。

酉三、随逐守护

次常随逐,专志守护,不令起作非时之行、及不平等行。

这是第三个「随逐守护」。第三个,他的父母常随逐他,专心的来守护他。「不令起作」,不使令他造作不是时──不是那个时候的行为,这件事做是合道理的,但是现在不能做,那叫「非时之行」。「及不平等行」,就是不合道理的事情;像前面所说的,这样子来守护他。

酉四、随学造业

次令习学世俗言说等事。

渐渐长大了,渐渐的可以读书了,那么就叫他学习世间上「言说等事」──学习语言,也就是读书、学习世间的事情。世间上的事情,一般的说,就是指在社会上生存的能力,人与人之间的关系,这几样事情。若学习孔孟之道也好一点,学习佛法是更好了。

未二、明展转

由长大种类故、诸根成熟故;此复于余,此复于余。

第二科「明展转」。前面显出来这四种因缘的相貌,这底下说展转的因缘。怎么叫做展转因缘呢?

「由长大种类故、诸根成熟故」。这个「长大种类」,就是他逐渐的长大了,他的身心都成熟了。身心成熟了也是「诸根成熟」了,所以,他有这个能力可以去读书、可以在社会上做事了。那么他得到了父母的这四种因缘、四种的帮助,所以他能够可以逐渐的这样子生活下去了,可以独自的生活下去了。

这件事是「此复于余,此复于余」,他本人得到父母的四种因缘的资助;那以后他又有儿女了,他也一样的给他儿女四种因缘,帮助他儿女,所以叫「此复于余,此复于余」,是这样意思。说是他得到他父母的这四种因缘;他父母也一样,也得到他的祖父母的这四种资助。这是向上推,向上去推求,每一个众生都是得到他父母的这种照顾;向下推,每一个父母也都给他儿女的照顾,所以叫「此复于余,此复于余」。

子二、总显流转(分二科)∵∵丑一、由阙胜缘

如是展转,诸有情类;无始时来,受苦受乐;未曾获得出苦乐法;乃至诸佛未证菩提。若从他闻音,及内正思惟,由如是故,方得漏尽。

这是第二科「总显流转」。前边一大科是「别辨死生」:这个第六意识有殊胜的功能;一共是十五科,那个第十四科是「辨死生」。「辨死生」里面分二科:第一科是「别辨死生」,先说死,而后又说生,这一科说完了。现在第二科是「总显流转」,总起来把这个死和生合起来,说这一切众生在生死里流转,不断的这样死了又生、生了又死。

前面「此复于余,此复于余」这两句话,就是向上推:父母亲的父母亲也是对他这样照顾;向下推:父母对儿女也是这样照顾;所以说两句。

「如是展转,诸有情类」,这个就是这样子:祖父母对于父母、父母又对儿女、儿女又对儿女,这样展转的流转生死,无穷无尽的下去,这件事要去观察一下。「诸有情类;无始时来」在生死里边,有的时候受苦、有的时候受乐。到天上去乐多;人间有苦、也有乐;三恶道里边苦多而乐少,而这件事都是不决定的。到天上去,也不是永久在天上;到地狱去也不是永久的,总是这样子流转变化。

「未曾获得出苦乐法」,从无始以来到现在,没能够得到超出这种苦乐的法门,没有。没有得到这种事情,一直的在生死里流转,没有办法得解脱,为什么会这样子呢?「乃至诸佛未证菩提」,这件事可以看看佛菩萨的经验,就可以知道了。「乃至诸佛」,这话的意思就是声闻、缘觉。声闻、缘觉原来他们也是生死凡夫;「乃至诸佛」菩萨原来也是生死凡夫,他们没有证悟无上菩提的时候,也是一样的生死流转的。

「若从他闻音,及内正思惟」,后来为什么他们到涅盘的世界去了呢?或者是从善知识边听闻了佛法的法音。「及内正思惟」,他内心里边闻法以后,他能够审谛的去思惟佛法的道理。「由如是故,方得漏尽」,就是因为他有这两个力量:一个「从他闻音」、一个「内正思惟」。「方得漏尽」,他才能够断除烦恼、得成圣道的。那么「诸有情类,无始时来,受苦受乐,未曾获得出苦乐法」,原因也就在这里,就是没能够遇见佛菩萨,没能够听闻佛法、内正思惟,所以一直的流转生死,没有遇见这样的因缘,「由阙胜缘」,所以流转生死。

丑二、由义难悟

如是句义,甚为难悟。谓我无有若分、若谁、若事,我亦都非若分、若谁、若事。

第一个原因:一切众生一直的在生死流转而不得解脱──第一个原因,没有遇见善知识,没有遇见佛见佛法。第一个原因。

第二个原因:「由义难悟」,就是佛法不容易明白,佛法这个道理不容易明白,这是第二原因。「如是句义,甚为难悟」,说是「从他闻音」,就是所听闻的佛法。这个「句」就是文句,语言文字叫做「句」,它是能显示的;「义」,是所显示的。这样的「句义」、这样的佛法,有能诠的文、有所诠的义。这样的义「甚为难悟」,就是他听见了佛菩萨说法了;但是不容易明白,也不能够得解脱,也有困难。这个「句义」是什么样的呢?

「谓我无有若分、若谁、若事」,就是这个句子、这样的句义不太容易懂。这里是两句话:第一句是「谓我无有若分、若谁、若事」;第二句是「我亦都非若分、若谁、若事」这两句话。这两句话,第一句话可以说是观察自已。第二句话,是观察他人,可以这样说。

「谓我无有若分、若谁、若事」,这个「分」是什么呢?就是时间,时分:过去世、现在世、未来世,这是「分」。这个「谁」是约人说的,约人说,一切众生只是两类:一个是圣人、一个是凡夫。「若事」,「事」,就是五蕴,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识,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,色、声、香、味、触、法,十二处、十八界这些事情。

「谓我无有若分、若谁、若事」:这「如是句义,甚为难悟」,什么样的「句义」呢?「谓我」,就是我不可得;一切众生流转生死的原因,就是因为执着有我,而实在这个我也是没有的。「若分」,若过去世、若现在、若未来都是没有我的,我是不可得的。「若谁」,约人来说,凡夫是无我,圣人也是无我的。「若事」,若在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识上,在眼、鼻、舌、身、意上,在色、声、香、味、触、法上,乃至十八界、一切法上,也都是无我,我是没有的,在这三个地方看不见有我。你若能观察无我,就了脱生死了;但是这种话不容易明白。所以「我无有若分、若谁、若事」。

「我亦都非若分、若谁、若事」,前面是观察自己,这一句话是观察他人,观察其余的一切众生也是没有我的,也是「若分、若谁、若事」、也是没有我可得的;只是在一切有为法上有生灭相,就说有过去、有现在、有未来而已,并不是有我可得。一切众生里面有觉悟的,就修学圣道;有迷惑的,就是惑业苦流转,所以就有凡夫、有圣人了,而实在还是没有我可得的。

这个「若事」,就是果报。你有这个乐着戏论名言的熏习,加上善业、恶业──善恶业的熏习,所以你就有果报了,只此而已,这个没有我可得;但是这种道理不容易明白。不明白,你不能觉悟也就不能修学圣道,那你就是在生死里流转,受苦受乐而不能得解脱。

癸十五、坏成(分二科)∵∵子一、结前生后

如是略说内分死生已。云何外分若坏、若成?

前面这一大段,就把那个意识的殊胜的作业──第十四科说这个「内分死生」说完了。

「云何外分若坏、若成」,这是第十五科,意识最后的一科。意识的作业,最后一科是「坏成」。就是「内分」──就是人的正报,我们的生命体,这个生命体有死、也有生,究竟怎么叫做死?怎么叫做生?是说完了,完全说明白了。

「云何外分若坏、若成」,「外分」,就是我们生命体所生存的这个地点、这个世界。世界是我们有情的一切动物所居住的地方,「外分」。「外分」也不是永久常住的,这个世界也会坏,坏了也还会成就,成就了也会坏。我们人有死、有生,这个世界也是有坏、有成,也是有变化的,「云何外分若坏若成」。

「如是略说内分死生已」,是把前面一大段文结束了。「云何外分若坏、若成」,是生起下一段文──生起这段文是「结前生后」,这一段,这是第一科。

子二、标释一切(分二科)∵∵丑一、广辨世间(分二科)∵∵寅一、总标

谓由诸有情所作,能感成坏业故。

这是「标释一切」,把外分──器世间这个成坏的大意标出来。这里面分两科,第一科是「广辨世间」。先「总标」,就是刚才说的这个。

「谓诸有情所作能感成坏业故」,说我们居住的这个世界,它也会坏、它也会成,什么原因呢?因为在这个世界上居住的有情,他所造作的业力,这个业力是「能感成坏业故」。「能感」,能感得。「感」者,得也,能得到「成坏业故」,能成立这个世界,也能破坏这个世界。你造了这样的业了,这个业若发生作用的时候,这个世界就有成坏,大意就是这样子。

寅二、别释(分二科)∵∵卯一、世间坏(分二科)∵∵辰一、略辨(分三科)

巳一、业感差别(分二科)∵∵午一、标简

若有能感坏业现前,尔时便有外坏缘起,由彼外分皆悉散坏;非如内分,由寿量尽。

「若有能感坏业现前,尔时便有外坏缘起」,前面是「标」,这里面是解释了。解释,先解释世间的坏;也是先「略辨」。「略辨」里面分三科:第一科是「业感差别」,能感得世界坏的这个业力还是有差别的。先「标简」,先简别一下。

「若有能感坏业现前」,假设这个众生,他所造作的能感得世界坏、能破坏世界的这个业力出现了。

「尔时便有外坏缘起」,这底下就说这件事。便有外坏的缘起,就是这个世界破坏的因缘就出现了。「由彼外分皆悉散坏,非如内分由寿量尽」,外边世界的破坏和我们人的生命体的破坏不太一样,不是那么一样的。因为这个业力出现了,所以外边的这个世界就被破坏;破坏这种境界出现的时候,看出来和我们人的生命在死亡的时候不一样。怎么不一样呢?「由彼外分皆悉散坏」,就是我们居住的这个世界全部的被破坏了,下文有详细解释,就是大火──有三种力量来破坏这个世界,一个是大火、一个是大水、一个是大风,这种力量就把这个世界就破坏了。「由彼外分皆悉散坏」,由于彼外边的器世界,全部的被破坏了。所以「非如内分由寿量尽」,不像我们内里面这个生命体,只是寿量尽了就死亡了,比较简单。

外边的世界,它结束的时候是很麻烦的;这个大火,下面有说要出来七个太阳,那么这个世界就起火了,起火了在燃烧,这个世界破坏了,这样子这种事情。像我们人──当然,我们也可以说这个人有病了,所以他就会死亡了,其实这个事情从道理上说,有病也可能会死、也可能不死,人的死亡,究他的原因是寿量尽了、或者是福尽了死,而不是决定是有病而死。有的人大病、很苦;但是没死,病好了,等到临死的时候,很安闲的、很自在的就死了,并没有什么严重的病痛。所以,前面说到生死的时候,说到死的时候,就是寿尽死了、福尽死了、或者非时而死;这个和我们居住的世界结束的时候完全不一样,所以:「非如内分,由寿量尽」。

午二、释由(分二科)∵∵未一、由恒相续

何以故?由一切外分所有粗色,四大所成,恒相续住,非如内分。

「何以故」?这底下就来解释这个原因。

点赞(0)

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

暂无评论
立即
投稿
发表
评论
返回
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