午二、善安住(分二科)未一、略标

复有五因,二十种相之所摄受,令于爱尽寂灭涅盘,速疾多住,心无退转,亦无忧虑。谓我我今者,为何所在。

「入圣谛现观」这一科里分两科。第一科是「征」,第二科是解「释」。又分两科,第一科是「辨入现观」。又分两科,第一科是「辨」。「辨」里面分两科,第一科「明渐次」,第二科「明趣入」,这个「渐次」这一科讲完了。这个「明趣入」这一科分两科,第一科「善修治」,这一科也讲完了。现在是第二科「善安住」。「善安住」这一科分三科,第一科是「略标」。

「复有五因」。前面「善修治」,你这位发出离心的修行人,经过「善修治」的用功以后还有「善安住」的课程。这个「善安住」的课程里面说什么呢?「复有五因」,这里边有五种因,就是五种课程。这五种课程有「二十种相」的「摄受」,就是熏习,也就是观察。它有什么作用呢?「令于爱尽寂灭涅盘速疾多住」,能使「令」你对于一切法的「爱」能灭「尽」了,不爱一切法了。就是你有无常无我的智慧,观一切法苦、无常、无我就没有爱了,就是不受一切法了。受缘爱,你不受了的时候也就没有爱了。这因为不受一切法的时候,一切法都是寂灭相,这涅盘的境界就出现了。

「速疾多住」,你能够学习这五因二十种相能毕业的话,你就会很迅速地安住在涅盘里面。但是「多住」这个意思是说什么呢?就是你有出观、有入观;你入定修作如是观「爱尽寂灭涅盘」,你出观了呢就不是了,所以这个「住」不是永久的「常住」,是「多住」,就是很多的时间能安住涅盘。这个初开始出现这种境界就是「谛现观」,这个「谛现观」成就了,就是大乘就是得无生法忍了,小乘就是得初果了。证入到这样的果位的时候「心无退转」,从这么以后你这个清净的心永久也不会再失掉了。「亦无忧虑」,这种人他也不会再有所忧虑、有所忧愁,什么忧愁呢?「谓我我今者,为何所在」,他入于这个谛现观之后,我不可得一切法不可得,离一切相无分别境界,他不会再有所顾虑,说是:「这个,我在凡夫的时候这个『我』,得圣道时候这个『我』,现在这个『我』在什么地方去了?」不会有这种想法的,不会有这种顾虑。他那个心情离一切分别相是大自在的境界。

这是你若把这五因二十种相能这样摄受,能这样学习成就,就会有这种境界出现了。

这是「略标」,就是大要地标出来,提出来。下面第二科才「广释」。分两科,第一科先说这个「五因」是什么。分三科,第一科是「征起」。

∵∵

未二、广释(分二科)∵∵申一、五因(分三科)∵∵酉一、征起

何等五因?

什么是五因呢?

这是「征起」,第二科是「列释」。分五科,第一科是「由通达作意」,这是第一个因。

∵∵

酉二、列释(分五科)戌一、由通达作意

一、由通达作意故,谓由如是通达作意无间,必能趣入正性离生,入谛现观,证圣智见。

「一、由通达作意故」,你要入谛现观,这个爱尽寂灭涅盘,你要有通达作意这个条件,你要准备好。什么叫做「通达作意」呢?「谓由如是通达作意无间,必能趣入正性离生」,就是说你由于这样的「通达作意无间」,就是通达无我,就是明白无我的这个道理。当然一切法是无常的变异,但是其中「我」不可得,就是这个「无我」的作意。这个作意「无间」,就是没有烦恼间杂在里边,没有烦恼。主要的烦恼就是我,执着有我这个我见,间杂在里面。没有烦恼间杂在里面,你纯是清净的无我观,「必能趣入正性离生」,决定你能够进入到这个「正性」,「正性」就是涅盘,这个涅盘的境界,就是有漏的五蕴前一刹那灭、后一刹那不生的这个境界。

从《阿含经》这个「无常」,就是无常灭,一切法刹那灭,刹那灭,又刹那生、刹那灭这样子。但是这一切法的生是爱缘取,取缘有,有缘生,一切法是这样生的。受灭则爱灭,爱灭则取灭,取灭则有灭,有灭则生灭,就不生了。本来一切法是刹那灭、刹那生、刹那灭、刹那生的,但是你到达这个时候你没有受了,触缘受、受缘爱,你有这个无我的智慧的时候,你不受一切法了的时候一切法就不生了,刹那灭以后一切法不生那就是涅盘的境界,就是「趣入正性」。

「离生」,这个「生」就是烦恼,你有爱,有爱就有取,爱缘取、取缘有、有缘生,就有生。你没有烦恼了就「离生」,一切法不生这个时候你就入了谛现观了,「入谛现观」就契入到真理的境界,真理的境界就是那个清净无分别的智慧,与那个法性相应了,这是圣人的境界。

「证圣智见」,你就是证悟了,也就是成就了圣人的「智」慧,和圣人的「见」的境界了。这个「见」也是智慧,就是能断烦恼的那个智慧叫做「见」。断了烦恼就得解脱,那个证悟解脱的那个智慧叫做「智」。或者通达不现见的一切法的智慧叫作「智」,就是通达过去和未来的一切法的智慧叫作「智」,通达现在一切法的智慧叫作「见」。就是这么解释吧!总而言之,就是圣人的清净无分别的智慧你成就了。

这是「通达作意」,这个「通达作意」虽然这个地方说是「广释」,实在还是略释,下面还有解释。这是第一因。

∵∵

戌二、由所依

二、由所依故。谓由依此所依无间,必能趣入正性离生,余如前说。

「二、由所依故」,这是第二科「由所依」。你入谛现观不仅是通达作意,还要有第二件事就是「所依」。

什么是「所依」呢?「谓由依此所依无间,必能趣入正性离生」,这是说由于你成就了「所依」,以此「所依」作你的依止处,这个就是「定」,就是三摩地或者三摩地圆满或者三摩地自在,这个就是「所依」。「谓由依此所依无间」,你能加上那个通达作意,这个通达作意这个智慧以定为所依,「无间」,没有烦恼地,就把这个我、我所的烦恼去掉了。「必能趣入正性离生」,就是这样,就成功了。

就是这修行光是智慧还不可以,没有这个定你智慧还不能见到真理,若是只是有定没有智慧也不行,所以有通达作意还要有「所依」,这个「所依」「必能趣入正性离生」,什么是「所依」呢?「余如前说」像前面说过了,什么是「三摩地、三摩地圆满、三摩地自在」?就是这个是「所依」。

∵∵

戌三、由入境界门

三、由入境界门故。谓由缘此入境界门,必能趣入正性离生,余如前说。

一共有五因,这两个因说完了。现在是第三个因「入境界门」,这还是一个因。

「由入境界门故」,你有一个定作所依止,还要有通达作意,通达作意去悟入这个谛现观要有一个入境界的门。像这个房子,你要进到这个房子来要有一个门才能进到这房子来。你要通达法性也要有一个门,这个「门」是什么?就是所缘境,就是一个所缘境。你不能直接观这个涅盘的境界,你要通过有为法,通过现在的你的色受想行识,譬如说以色为所缘境、色就是门,或者以受想行识为所缘境、受想行识就是个境界门、它就是门,或者是你观这出入息、息就是门。就是以所缘境,就是四念处,身、受、心、法都是门。其实一切法都是门,都是入涅盘的门,但是你要有一个通达作意,加上禅定的所依,这样才可以。

「谓由缘此入境界门,必能趣入正性离生」,那也决定就得到谛现观了。「余如前说」,像前面有解释。前边文上曾经说过有四十作意,作意有四十种,其实那就是境界门,也就是身受心法都是所缘境,有很多种很多种作意。不过,后边还有解释。

∵∵

戌四、由摄受资粮

四、由摄受资粮故。谓由此摄受资粮,必能趣入正性离生,余如前说。

前面有三个因,还不够的呀,你还要有第四个。第四个就是「摄受资粮」。「由摄受资粮故」你还要争取这个资粮,「资粮」就是因,就是前方便,也是前方便。你到一个遥远的地方去做事情你一定准备资粮,这中途生活所需你要准备好,经过多少天到达那个地方,那么中间所需的这些就是资粮。

现在你要达到圣境的时候,你现在是凡夫要达到圣境中间有一段距离,你也要有资粮,要有这个资粮才可以。这个「资粮」这里面有很多事,譬如说你一开始你要修四圣种,这个衣服、饮食、卧具这些东西,你修四念处这些事情,修……,还有六随念后边有解释,你还要这些东西有这些方便法门做前方便,你要去学习要用功。所以「由此摄受资粮,必能趣入正性离生,余如前说」,这前面也说了很多了。

∵∵

戌五、由摄受方便

五、由摄受方便故。谓由摄受如是方便,必能趣入正性离生,乃至广说。

这是第五个。一共五个因,这是最后一个因「由摄受方便」。这个「摄受」其实也就是「积集」其实也就是「准备」,你要准备这些道前的这些资粮,也是资粮,但是和前面那个摄受资粮不同。

「由摄受方便故,谓由摄受如是方便」,就是你若是……,譬如说出家剃度了,剃发出家、受戒,还要拜一个师父,拜一个和尚阿阇黎跟他学习佛法,这些事情也都是方便,也都是得道的前方便。

「谓由摄受方便,如是方便必能趣入正性离生」,由这些方便你若是能够做得合适,也就可以得圣道的。「乃至广说」这件事,前面也是说了很多这些出家的事情。

∵∵

酉三、结说

如是五因,当知依谛现观逆次因说;非顺次因。依最胜因,如先说事,逆次说故。

这第三科「结说」。这个第一科是「征起」,第二科是「列释」五因,现在是「结说」,结束这个五因之说。

「如是五因」像前面说这五种因,「当知依谛现观逆次因说」,就是不顺那个次第说的。「非顺次因」就是这个「因」,从凡夫开始修行来说呢,你先要有摄受方便,然后摄受资粮,然后入境界门,然后由所依,然后通达作意这么入谛现观,应该是这样子。现在说的是先由最殊胜的地方说,就是不顺这个由浅而深的次第。这个次第是由浅而深,现在说由深而浅所以叫「逆次因说」,「非顺次因」。

「依最胜因,如先说事,逆次说故」,依这个得圣道的因缘里面从最殊胜的那个地方开始说,就是通达作意这是最殊胜的。「如先说事」,像前面说的这个事。「逆次说故」逆那个次第,就是由深而浅这么说,这是说成这么一个次第。若顺着次第,应该先说浅而渐渐地说深,应该这么说。

∵∵

申二、二十相(分五科)∵∵酉一、初因所摄(分二科)

戌一、举五相(分五科)亥一、通达障碍

谓于空、无愿、无相加行中,于随入作意微细现行,有间、无间随转我慢俱行心相能障现观作意,正通达故。

前面说这个五因,其实在这是略说的。现在第二科说「二十相」这是广说了。分五科,第一科「初因所摄」,就是通达作意所说的,这里边所摄的。分两科,第一科是「举五相」,这个通达作意里面有五个相,有五件事。一共有二十相要记住,这里这个第一因这里有五相。分五科,第一科是「通达障碍」。

「谓于空、无愿、无相加行中」,这个就是在四善根位的时候,暖、顶、忍、世第一这个时候,就是内凡位的这个时候,内凡位这个时候修这三三昧,修空三昧、修无愿三昧、修无相三昧。

这个「空」,就是修无我观,就是在奢摩他里面修无我观,这是「空三昧」。这个「无愿三昧」,就是观察色受想行识是无常的、是苦、是不净,对于这个有漏的果报不欢喜,这「无愿三昧」。「无相三昧」呢就是在奢摩他里边观色不可得、受想行识不可得、一切相都不可得,不思惟一切相,思惟无相,那就是「不与万法为伴侣」这样的修行,而是在定里边所以叫做「无相三昧」。

「加行中」就是努力地修三三昧这就叫做通达作意。但是修这种通达作意的时候「于随入作意」,就在你随顺趣入修三三昧的作意里面「微细现行」有「我慢」,有我见,有我的执着就在你这三三昧里面「微细现行」,很微细地令你不容易觉了,你不大知道。「有间、无间随转我慢」,「有间」就是有间断,你在修三三昧的时候这个我慢就现行了但是「有间」断,一下子就不现了。「无间」呢就是刹那刹那相续的这个我慢就在那里活动,譬如说;「我现在很有修行,我现在能修空三昧,我现在能修无愿三昧、修无相三昧,我久远以来流转生死我现在可能不要流转生死了」,就是有这种分别,那就是「随转我慢」,这种「我慢」随着你的三三昧的通达作意在那里「俱行」,同时地活动,你这个我慢的心和那个三三昧同时地活动。

「心相能障现观作意」你这样地修行,这三三昧就是无我观,无我观里面还有我的执着,这样的情况「能障现观作意」,能障碍你不得现观作意不得圣道,你这无漏的无我无我所不成就,能障碍你。「正通达故」,但是你现在自己知道了:「喔!我在修三三昧里面,本来是修无我观的时候,在这里面还执着有我」,你通达这件事,还是通达了,所以这一科的名字叫「通达障碍」。通达「在自己修无我观里面、有障碍无我观」的这件事,还有这件事。这是第一科,第一相。

∵∵

亥二、弃舍粗重

既通达已;于作意俱行心任运转中,能善弃舍,令无间灭。

这是第二科「弃舍粗重」。你既然是明白了「我在修无我观里面这个我、我所的执着出来了」,就是这高慢心就出来了。「于作意俱行心任运转中」就是你这三三昧的「作意」警觉应起的如理作意现前叫做「作意」,这个「作意」在我、我所的执着同时活动的任运转的里面任运地活动,这个时候的修行很高了,当然还是在贤位没有入到见道位的时候。「能善弃舍」你能够很善巧地把这我、我所的执着去掉,能去掉能灭除去,不执着有我不执着我慢,不要说:「我比别人强」,没有这种想法。

「令无间灭」,令你这我、我所这个清净的智慧不间断中灭除去这我慢的这种执着,这无我的智慧叫做相续无间,我慢的心叫它灭掉,这样子。这个「弃舍粗重」就是把这我、我所的粗重的烦恼把它灭除去。

这是第二个相。这个《披寻记》的文念一下。

∵∵

《披寻记》七四五页:

谓于空无愿无相加行中等者:谓于诸有为趣生死法中,修习空行、无愿行、无相行,为欲入谛现观证圣智见,名空无愿无相加行。然于彼行随顺趣入作意生时,有能障碍现观我慢随转,或不相续,或复相续,是名有间无间。任运而生,难可觉了,是名微细现行。心与随转,动乱于心,是名心俱行相。谓于尔时作是思惟:我于生死曾久流转,我于生死当复流转,我于涅盘当能趣入,我为涅盘修诸善法,我能观苦真实是苦,我能观集真实是集,我能观灭真实是灭,我能观道真实是道,我能观空真实是空,我观无愿真实无愿,我观无相真实无相。如是诸法,是我所有,如〈声闻地〉说。(陵本三十四卷十八页)是即我慢心俱行相,由是因缘,能障现观,令不得入。若能了知如是我慢随转作意是障碍已,便能速疾以慧通达,名正通达。

点赞(0)

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

暂无评论
立即
投稿
发表
评论
返回
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