巳四、三净(分四科)午一、标

又戒律仪有三种观清净因相。

在「二道资粮」这一大科里面的「广辨」一共十一科。第一科是「戒律仪」,这戒律仪里面分三科,第一科「征」,第二科「嗢柁南颂」,第三科「长行释」。长行释里面分二科,第一科是「释一切种」分五科,第一科是「辨」,第二科是「亏满十」,第三科「六异门」,现在是第四科「三净」。这「三净」里面分四科,第一科是「标」。

「又戒律仪」,前面这一大段文里面说到律仪戒事情,现在这里「有三种观」,它能够使令戒律仪得清净。这三种观察的方法是清净的因,就是持戒能得清净,因「观」而得清净所以这个「观」叫做「清净因」。这三种观的相貌,就是清净的因相有三种观。

∵∵

午二、征∵

何等为三?

这是第二科,是征。下面第三科就是列出来这三种观察的相貌。

∵∵

午三、列

一、观身业。二、观语业。三、观意业。

下面第四科是解释这三种相貌,第一科是「辨相」分三科,第一科是「征」。

∵∵

午四、释(分二科)未一、辨相(分三科)申一、征

云何观察如是诸业令戒律仪皆得清净?

怎么样「观察如是诸业」?就是身口意三业,使令我们所守护的「戒律仪皆得清净」而不违犯,这是「征」。

下面第二科是「辨」,就是加以说明。分二科,第一科是「观身语业」,这「意业」是第二科在下面。又分二科,第一科是「举身业」又分二科,第一科是「辨」又分二科,第一科是于「现未世」又分二科,第一科是「观察」。

∵∵

申二、辨(分二科)酉一、观身语业(分二科)戌一、举身业(分二科)

亥一、辨(分二科)∵∵天一、于现未世(分二科)地一、观察

谓希当造及欲正造、身作业时如是观察:我此身业为能自损、及以损他、是不善性,能生众苦招苦异熟。为不自损、亦不损他、是其善性,能生诸乐招乐异熟。

「谓希当造及欲正造,身作业时如是观察」,这个「观察」是这样观察:就是说你这位修行人你自己有意的,这「当造」我将来要采取这样的行动。「及欲现造」,这个「欲」就是我想要现在就要做这种事情。这个「当造」和「正造」,就是现在和将来。「身作业时」,就是在我们的身采取行动的时候,你采取行动的时候「如是观察」,你先要在你心里面作如是观。

怎么观呢?「我此身业为能自损、及以损他、是不善性」,我现在由我的这个身体发出来的行动是能够损害自己、对自己有伤害,「及以损他」也能伤害他人,是自他两不利,这样的事情是「不善性」是有罪过的。「能生众苦」,它有力量能发生很多的苦恼。「招苦异熟」,将来能招感来苦恼的果报。这是一个观察,你观察你的身业是这样子。

「为不自损、亦不损他」,这是第二个观察。我这样的行动对自己没有伤害、对他人也没有伤害,这是有功德的事情,「是其善性」。「能生诸乐」,它有能力能够显现出来安乐的事情、安乐的果报。「招乐异熟」,现在有能力生诸乐,将来这个乐的果报就出现了,「招乐异熟」。

∵∵

地二、清净

如是观己。若自了知我此身业,自损损他、是不善性、能生众苦招苦异熟,即于此业摄敛不作亦不与便。若自了知我此身业,不损自他、是其善性、余如前说,即于此业而不摄敛造作与便。

前面这是「观察」。下面第二科是「清净」。

「如是观已」这样观察了以后,「若自了知我此身业」若自己知道我现在这个身体的行动,我的行动有「自损」有「损他」,「是不善性、能生众苦招苦异熟」,「即于此业摄敛不作」,那就对于想要做的这件事马上的收回来,这个心不要动这种有罪过的念头,不要有这种行动、就把这件事收回来不做这件事。「亦不与便」,这个「便利」就是没有障碍的意思、很顺利的做这件事。现在因为这件事有罪过,「不与」不要给它方便、就是不要做这件事。做事情的时候总是有一个前方便而后才有正式的行动,现在这个前方便就停下来不给它前方便。

「若自了知我此身业,不损自他、是其善性」,「余如前说」就是「能生诸乐招乐异熟」的话,「即于此业而不摄敛」,那么这个行动、这件事你不要停下来,「造作与便」要立刻地采取行动给它方便、给它一个前方便叫它顺利的成就。

这就叫做「清净」,就是恶不可以做善才可以做。就是将来的、和现在的,做什么事情的时候先做如是观,这样子。

∵∵

天二、于过去世(分二科)地一、观察

复于过去已造身业亦数观察,我此身业为能自损,余如前说。

这下面是「于过去世」。前面是「将来」和「现在」这二种,现在是对「过去」的时候。分二科,第一是「观察」。

「复于过去」,说是这一刹那以前的就是已经过去的事情,我已经造作了这样的事情。「亦数观察」,也要数数地观察、要回想,用你的智慧去观察。「我此身业为能自损」也能损他,「余如前说」,能生诸苦招苦异熟。

这是观察。这下面第二科是「清净」。

∵∵

地二、清净

如是观已;若自了知我此身业,自损损他余如前说,便于有智同梵行所,如实发露如法悔除。若自了知我此身业,不损自他余如前说,便生欢喜,昼夜安住、多随修学。

「如是观已,若自了知我此身业,自损损他余如前说,便于有智同梵行所」,观察自己以前做的事情是有罪过的,那么后来应该怎么办呢?「便于」有智慧的同修圣道的人的地方「如实发露」,要向他发露坦白出来「我在什么时候做了什么错误的事情」,向他坦白的、真诚的坦白出来。「如法悔除」,要依据戒律上所规定的忏悔法把它除灭了这个罪过。

「若自了知我此身业,不损自他余如前说」能生诸乐招乐异熟。「便生欢喜,昼夜安住」,心里面「我做的事情有功德能生乐异熟」,那么白天夜间心情很平静。「多随修学」,多多的随顺他来继续的修学这种善法。

∵∵

亥二、结

如是彼于去来今世所造身业,能善观察,能善清净。

就是这样子,这个修行人对于自己过去的、将来的、现在的所做的事情,能这样善巧的观察思惟,你就能够清净了你的身口意三业。就持戒清净,有错误的忏悔、有功德的继续的增长广大。

∵∵

戌二、例语业

如于身业,于其语业当知亦尔。

前面是说「身业」,下边「例语业」。就是语业也和身业一样也要这样观察清净。

∵∵

酉二、观意业(分二科)戌一、辨(分二科)亥一、观察

由过去行为缘生意,由未来行为缘生意,由现在行为缘生意,即于此意数数观察:我此意业为能自损,余如前说。

前面是身业、语业,下边是观察这个「意业」。这意业分二科,第一科是「辨」分二科,第一科是先说「观察」。

「由过去行为缘生意,由未来行为缘生意」,其实这身口意三业、意业是根本,还是非常重要的。那么这时候观察的时候就知道「由过去行为缘生意」,说我过去的「行」作因缘而生起意识,这是什么呢?就是「作意心所」,或者如理作意、或者是不如理作意,这个「行」就使令这意识就现起来了,由这作意心所引起意识的现行,就是这么回事。「过去行为缘生意」也是这样子、「未来行为缘生意」、「由现在行为缘生意」,都是这样子。

「即于此意数数观察」,即于所生起的这个意要一次又一次的观察。「我此意业为能自损,余如前说」,也像前面身业、语业这样子。

∵∵

亥二、清净

如是观己;若自了知我此意业是其黑品,即于此业摄敛不起、不与其便。若自了知我此意业是其白品,即于此业而不敛摄、发起与便。

「如是观已」,这样观察完了,「若自了知我此意业是其黑品」,这个贪心、瞋心、这个三毒,贪瞋痴的三毒若发动了这是有罪过的,这是「黑品」。「即于此业摄敛不起」,这贪瞋痴这是有罪过的事情,马上的把它收回来,叫它不要动。「不与其便」,不要给这贪瞋痴作方便,叫它不要动。当然这个地方就是要……还是「四念处」才能转变自己的内心,或者「五停心观」…这些事情。

「若自了知我此意业是其白品」,无贪、无瞋、无痴,是与慈悲喜舍与戒定慧这是一类的「是其白品」。「即于此业而不敛摄」,那你就不要停下来,继续增长广大。「发起与便」,就是创造一些因缘给它方便,叫它继续的有所成就。

下面这是结束这一段。

∵∵

戌二、结

如是于彼去来今世所起意业,能善观察、能善清净。

「如是于彼去来今世所起的意业,能善观察、能善清净」,观察了以后,不清净的立刻要停下来,清净的让它增长广大。

∵∵

申三、证(分二科)酉一、举贤圣

所以者何?去来今世所有沙门、若婆罗门、于身语意三种业中,或已观察、或当观察、或正观察,或已清净、或当清净、或正清净,或已多住、或当多住、或正多住,一切皆由如是观察、如是清净。

前边是解释这个三种观,第一科是「征」,第二科是「辨」,这二科说完了。现在第三科是「证」分二科,第一科「举贤圣」。∵

「所以者何?」为什么要这样作观呢?说「去来今世」过去世、未来世、现在世「所有」的这些修行人,这些「沙门和婆罗门」,修学圣道断一切虚妄分别的这些修行人。「于身语意三种业中,或已观察、或当观察、或正观察」,这些「去来今世」这三世的修行人,对「于身口意」这三业都是这样子:或者「已经观察」就是过去世,「或当观察」就是未来世,「或正观察」就是现在世。只要是这三业一动要经过智慧的观察,批准了才行动,不合法的不批准。就是用智慧来决定,而不是用烦恼来决定事情的。这可见这修行人是这样的,修行人内心是这样情形。

「或已清净,或当清净,或正清净」,过去世他的身口意经过这样的观察,就是「已」经是「清净」的。将来的时候也是要经过这样的观察,也是使令身口意清净。现在也是要经过智慧的观察,要使令他清净,「正清净」。「或已多住,或当多住,或正多住」,或者过去世,当然这位修行人他的心里面多数安住在观察和清净的上面。「当多住」就是未来世。「正多住」就是现在世。

「一切皆由如是观察,如是清净」,就是过去也是这样子、未来也是这样子、现在也是这样子,一切都是由这样的智慧的观察,使令自己的三业清净,也就是你的律仪清净了。

前面是「举贤圣」,举人来说。下面「引圣教」。

∵∵

酉二、引圣教

如佛世尊,曾为长老啰怙罗说:汝今啰怙罗!于身语意业,应数正观察;念诸佛圣教。啰怙罗汝应学是沙门业。若能于此学,唯胜善无恶。

「如佛世尊,曾为长老啰怙罗说」,说这个颂:「汝今啰怙罗!于身语意业,应数正观察」,佛就招呼罗怙罗;你现在于身业、语业、意业这三业,「应数正观察」,不止一次的、时时的要「正观察」,依据佛教去观察叫做「正观察」。「念诸佛圣教」,这个「观察」你自己是不懂得怎么观察的,那你叫我观察我怎么观察呢?「念诸佛圣教」、要忆念,你要忆念诸佛的法语,依据佛的法语去观察那叫做「正观察」。「罗怙罗汝应学是沙门业」,你应该学习这样修行人的这种事情。「若能于此学,唯胜善无恶」,你若能这样学习,你的三业只有殊胜的功德庄严而没有罪过,慢慢的就可以得圣道了。

∵∵

未二、略义(分二科)申一、观察

若于如是身语意业审正思择:我此诸业为能自损,广说如前。是名观察。

这个「三净」分四科,第一科是「辨相」,第一科是辨相这科说完了。现在就是第二科「略义」,就是它的要义。分二科,第一科「观察」。

「若于如是身语意业审正观察」,这个「审」就是很切实的、很认真的这样观察,不是马马虎虎的、不是。「思择」就是观察。「我此诸业为能自损,广说如前」,「是名」叫作「观察」。

∵∵

申二、清净

若于一分摄敛不作亦不与便,广说乃至发露悔除。复于一分而不敛摄造作与便,广说乃至便生欢喜,昼夜安住多随修学。是名清净。

这第二科是「清净」。「若于一分摄敛不作」,就是黑品的有罪过的,若发觉是有罪过马上的要息灭了它、要除灭了它,不做这种恶事,「亦不与」其方便,「广说乃至发露悔除」。「复于一分而不敛摄」,就是白品有功德的事情,「造作与便」,这要主动的给它条件叫它方便的成就,「广说乃至便生欢喜」,「昼夜安住」白天也是这样子、黑天也是这样子、不要超越这个范围叫做「住」。「多随修学」多而又多、多多的随顺这个道理去学习,「是名」叫做「清净」。

这是第四科「三净」。下面第五科「十种胜功德」分三科,第一科是「标」。

∵∵

巳五、十胜功德(分三科)午一、标

如是清净尸罗律仪,应知有十功德胜利。

说是这位出家人,这个修行人他能够守护他的戒律能得清净,能这么样的学习得清净有什么好处呢?「应知有」十种「功德」、有十种「胜利」殊胜的利益。这个「功德」就是没有过失、这个功德是「殊胜的利益」,「胜利」是赞叹这个「功德」的。

这是「标」,下面是「征」。

∵∵

午二、征∵∵

何等为十?

∵∵

午三、释(分十科)未一、第一胜利(分二科)申一、辨

谓诸所有具戒士夫补特伽罗,自观戒净便得无悔,无悔故欢,欢故生喜,由心喜故身得轻安,身轻安故便受胜乐,乐故心定,心得定故能如实知、能如实见,实知见故便能起厌,能起厌故便得离染,由离染故证得解脱,得解脱故便自知见我已解脱,乃至我能于无余依般涅盘界当般涅盘。

下面第三科解释分十科,第一科是「第一胜利」,十种胜利现在说第一种胜利。分二科,第一科「辨」。

「谓诸所有」,并不是一个;所有的这个「具足戒」持戒清净的人叫「士夫」、这个「补特伽罗」。「自观戒净便得无悔」他自己观察:我守护的戒很清净一点没有违犯,「便得无悔」那么心里面就不会恨、不会有遗恨。你若犯了戒心里面就会恨就会后悔,「悔」者恨也。这时候心里没有悔。「无悔故欢」,没有恨故那么心里面就快乐、心里面就会快乐,「无悔故欢」。「欢故生喜」,心里一快乐了就生喜、就欢喜持戒清净,持戒清净使便令心情快乐那么就欢喜这件事、欢喜持戒清净。「由心喜故身得轻安」,你心里面快乐你这个心理影响到你的生理,心情快乐你的生理上也就会轻安,就是轻快安和、四大调和。

「身轻安故便受胜乐」,这个身体感觉到轻安的时候你就会有殊胜的快乐。这个事情,这里说「轻安」不是说是未到地定、初禅、二禅、三禅那个「轻安」,不是那个意思。而这个地方「轻安」应该是什么呢?应该指欲界定说的,欲界定到了等持的时候,到了等持的时候虽然没有轻安乐但是身体轻安、轻快,就是身体有若无的样子、这个身体,所以叫做「轻安」,指这个说的。到了欲界定,你再进一步就到了未到地定,就得「便受胜乐」那时候有轻安乐了,就是我们通常说「三昧乐」。「乐故心定」,因为那时候有三昧乐,而那时候你的心是寂静住、明静而住,那时候就叫做「未至定」,超过了欲界定了。

「心得定故能如实知、能如实见」,你得到未到地定的时候,心里安住不动明静而住的时候,你在这里边修四念处的时候,修无常观、修无我观、修空观的时候「能如实知」过去的一切法、未来的一切法,「能如实见」,能如实见现在的一切法,说过去、未来、现在的都是无常的、苦空无我的境界,你能真实的就会见到,「能如实知见」。「实知见故便能起厌」,你实在知道这是苦、这是集、是灭、是道那就得初果了,「便能起厌」这时候就能生厌离心。世间上的事情…,不如意的事情谁欢喜?谁都不欢喜。但是这个初果圣人,世间人认为快乐的事情他都认为都是苦恼境界、都不是快乐,你若长远的看你才能知道那也是苦、并不是乐,「便能起厌」。

「能起厌故便得离染」,他生了厌离心,对于世间上的色受想行识、眼耳鼻舌身意厌离,这是一个生死的果报是苦恼,那么就能修不净观、修四念处了。「便得离染」;前面「如实知见」是断除这个我、我所执,就是断除见烦恼。「便得离染」就是断除爱烦恼了,当然不只是欲界的爱,色爱、无色爱这些染着都远离。「由离染故证得解脱」,就是把这个生死的苦恼已经解脱了。虽然没有入无余涅盘,但是他圣道现前的时候这苦恼境界都不在。这个色受想行识的苦恼的境界,在他那圣道的境界里面是没有这回事情的,是无眼耳鼻舌身意、无色声香味触法,就是和《心经》说的道理是一样,和《阿含经》说的是一样的。

「得解脱故便自知见我已解脱」,他不用别人告诉他、他自己就知道,就是知道已经解脱了。「便自知见我已解脱,乃至我能于无余依般涅盘界当般涅盘」,前面是得有余依涅盘,这就是他自己知道能入无余依涅盘,有这种堪能性。

点赞(0)

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

暂无评论
立即
投稿
发表
评论
返回
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