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地分里边分十七地,现在是修所成地第十二。修所成地里面说七件事,第一个是「生圆满」,第二是「闻正法圆满」,第三「涅盘为上首」,第四「能熟解脱慧之成熟」,第五「修习对治」,这五条都已经讲过了。现在是第六条「世间一切种清净」,这第六条。你们的本子翻到「云何世间一切种清净」,这是我们上一次讲过了,但是我想现在还从这里讲,是九月十八号那一天是讲到下边这二十种障碍讲完了,现在我想还从这里讲。

∵∵

己四、后二支(分二科)∵∵庚一、辨二清净(分二科)

辛一、世间一切种清净(分五科)∵∵壬一、征

云何世间一切种清净?

在科上是「己四、后二支」。一共是七支,后边这两支,就是「世间一切种清净」,「出世间一切种清净」,这是两种清净,就是在七支里边是最后的两支。这一科里分二科,第一科是辨二种清净,「辨二清净」,又分两科,第一科是「世间一切种清净」,这一科里边分五科,第一科是「征」,就是问。

「云何世间一切种清净」,这「世间一切种清净」这句话什么意思呢?这是问。

∵∵∵

壬二、标

当知略有三种。

这以下就是回答这个问题,先是标出来数目。这个「世间一切种清净」如果简要地说,就是有三种不同,这是标出来数。下边第三科「列」出名字来。

∵∵

壬三、列

一、得三摩地。二、三摩地圆满。三、三摩地自在。

「一、得三摩地」,这是一种清净。第二是「三摩地圆满」,这是一种清净。第三、「三摩地自在」,这又是一种清净。这三种清净都属于禅定的事情,这个禅定是我们佛教徒想要得圣道,必须要成就的功德,但是这种功德是属于世间性的,它还不是圣道,它还不是无漏的圣道,不是出世间的清净,它是出世间清净的前方便,是这样意思。

这是标数列名,下边第四科就解释这三种清净。分三科,第一科「得三摩地」,先解释这个。

∵∵

壬四、释(分三科)癸一、得三摩地(分二科)子一、辨障治法(分二科)

丑一、举所治(分三科)寅一、标

此中最初有二十种得三摩地所对治法,能令不得胜三摩地。

这是分三科,第一科是「得三摩地」。分两科,第一科「辨障治法」,这个「辨」就是明白地把它解释清楚,说出来「障」,障碍你得三摩地,这种障碍法是应该对治它,应该把它消灭出去,先说明这件事。分两科,第一科「举所治」,举出来「所对治」的,就是障法。分三科,第一科是「标」,就是刚才这句话。

「此中最初有二十种得三摩地所对治法」,就是你想得三摩地但是有二十种法是障碍你,这二十种法是你应该努力消灭出去的。「能令不得胜三摩地」,为什么要把它除灭呢?因为它存在的话,能使令你不得胜三摩地。你想得胜三摩地,它作障碍,所以你非要消灭它不可。这句话是「标」。底下第二科是「征」。

∵∵

寅二、征

何等二十?

什么叫做二十?这二十种是什么呢?这是问。

下面第三科就解「释」。解释分两科,第一科「列过失」,就是把它列出来这二十种的过失。分两科,第一科是「别列」,就是一条一条地列出来,就是分二十段。第一科「由伴无德」,这是一种障碍。

∵∵

寅三、释(分二科)∵∵卯一、列过失(分二科)

辰一、别列(分二十科)∵∵巳一、由伴无德

一、有不乐断同梵行者为伴过失。

就是你想要用功修三摩地,想要静坐修禅的话,但是在你共同修行的人里边,有这样的人,他不欢喜断烦恼,不欢喜断烦恼,有这样的同梵行的人。这样的人「为伴过失」,做你的伴侣,就是大家同在一起用功修行里边有人不欢喜断烦恼。

那么这个不欢喜断烦恼是怎么回事情呢?就是世间上的这些苦恼的事情,能令人心里不欢喜,譬如说是我们老了也不欢喜,有病也不欢喜,那么失掉了健康,我们没有健康了身体也不欢喜,有病了心里不欢喜,我们的财富若失掉了,我们很多很多欢喜的事情都失掉了,那么这是不欢喜的事情。另外呢,就是一些如意的事情我们是欢喜的,身体健康是欢喜,我们有财富,很多财富、有很多光荣的事情、有很多如意的事情,这个事情,这些荣华富贵,这是我们是欢喜的。但是这些事情不是永久存在的,它也是无常法,终究有一天是失掉了。失掉了呢,那也就是苦恼了。

所以这件事在我们修学禅定的人来说,这件事应该厌离,厌离世间上这些令人欢喜的事情,厌离这件事。那么我们修行的人欢喜什么事情呢?欢喜断灭内心里边贪瞋痴的烦恼,就是断对欲的烦恼,这个欲烦恼要把它消灭,欢喜做这件事。

但是现在这里「不乐断」,这个人他不欢喜,我心里有欲烦恼,心里面有欲烦恼,这个欲满足我,我就是贪,不满足我就瞋,所以这里面也有贪瞋痴的这些事情。那么他的目的不愿意断除内心的烦恼,这个人做你的伴的时候也就有问题,使令你想要得禅定有困难,就有困难,这是一种障碍。

∵∵

巳二、由师无德

二、伴虽有德,然能宣说修定方便,师有过失。谓颠倒说修定方便。

这个第二个呢,是「由师无德」,就是做你的师长这个人,他没有德性,他的道德不好。是什么呢?「伴虽有德」,与你作伴的这些同行的人,都是欢喜断烦恼,他的目的也想要断烦恼,他有这个意乐,他有这样的意愿想要断烦恼。

「然能宣说」,但是为你作师长的这个人,他为你宣说修定的方法,这个老师他有过失他有错误的地方,什么错误呢?「谓颠倒说修定方便」,就是这个修定的方法他讲错了。应该是厌离世间上的这个荣华富贵这些名闻利养的这些事情,但是他教你去欢喜,你应该去求世间荣华富贵这样子,那这就不能修定了嘛!修定应该厌离世间荣华富贵,然后你才能够安心地修止观、修禅定的。现在他劝你去希求世间上的财富,希求世间上的这些事情,这就把这修行的方法搞错了,那就不行了,那就是这个老师没有资格为人做老师了。

∵∵

巳三、由无听欲

三、师虽有德,然于所说修定方便,其能听者欲乐赢劣,心散乱故,不能领受过失。

这第三个不是老师有问题,是自己学习禅的人,自己本身有问题。「由无听欲」,就是没有学习禅的这种意愿。「我不想学习,我心里面想要做别的事情」。

「师虽有德」,这个做老师的这个人他有这种道德,就是他曾经学过这个禅的方便,这些方法,自己也修禅,他有这种德行的。但是于所说修定的方便虽然是正确的,没有错误,但「其能听者」,就是来学习禅的人「欲乐赢劣」,他对于禅的欢喜心很少很少,学习禅这件事不学也罢,我不要学这种事情。「心散乱故」,因为没有欢喜心要学,所以你讲的时候他心里面乱,心里面想东想西,「明天到三藩市去做什么事情,过一会儿同谁通个电话」,就是这些杂乱的事情,他心不在焉。「不能领受过失」,他就不能够领受师长的教授。你若有这种过失,也不能得三摩地,得三摩地有困难了,这是一件事。

∵∵

巳四、由觉慧劣

四、其能听者,虽有乐欲,属耳而听,然暗钝故,觉慧劣故,不能领受过失。

这是第四个「由觉慧劣」。第四个过失,是能学习禅的人虽然他心里面有欢喜心,「我愿意修禅,我听人说修禅好,我有欢喜心,我有这样的坚定的意愿,我愿意修禅」。「属耳而听」,他这个老师在讲禅的时候,他这个耳朵就注意;其实耳这里面有第六意识,第六意识不能直接听到声音,要通过耳根发耳识第六意识才能听到。「属耳而听」就是他这个耳由第六意识的力量,很注意地听老师讲。「然暗钝故」,然而他第六意识很暗钝,就是里面有黑暗,就是特别迟钝,迟钝故。

什么叫做暗钝呢?就是「觉慧劣故」。这个禅定是超过人的境界的。一般的人都是在欲的境界,欲是人的事情,禅定是超过欲的境界,这种事情要有特别的智慧。说是你现在懂得经济、你懂得政治、懂得法律,这是世间的知识。现在这个禅定是另一种高明的智慧的事情,要有那种智慧。你这个智慧「劣」,就是很少很少的,就是听不懂。「不能领受过失」,也不能领受,说我注意的,我愿意学习,但是心里面智慧不够也有困难。

∵∵

巳五、由多贪求

五、虽有智德,然是爱行,多求利养恭敬过失。

这第五个障碍,这个人智慧是够,有智慧、有这种功德,这个人有这样的德行。然而这个人是「爱行」。这个「行」是什么?「行」就是内心的活动叫「行」。说这个人他是属于「爱行」,就欢喜五欲的境界,欢喜色声香味触的事情,这个心老是在这上面活动,就是希求色声香味触令我满意,那么他心老在这上面活动。「多求利养恭敬」,得到了一些财富了,得到了一些恭敬,还不知足还要继续地求,去营求去打主意,想这个办法、想那个办法去发财,去希望很多人恭敬我。这样子呢,有这样的过失,那也不能静坐修禅了,这个人虽然有智慧,修禅也是修不来。

∵∵

巳六、由无喜足

六、多分忧愁,难养难满,不知喜足过失。

前面那个「爱行」,这个人的福报大一点,他若想要去希求名闻利养他能得到,所以心里面蛮有希望地、很快乐地去希求这些事情。现在这个「多分忧愁」这个人也是这种人,也是爱行人,但是他呢?求不到,所以心里面就忧愁了。这个求不到这件事,实在「难养难满」就是不知足的关系,其实生活也是过得去,是「难养难满」。这个「难养」就是他自己不肯做这些自己生活的事情,需要别的人来侍奉他,还要有侍者给他做这些杂事,他自己坐在那里,这是「难养」。「难满」,不容易满足,就是得到一些衣服、饮食、卧具、医药各式各样…已经可以了,但是他就是不满足。「不知喜足过失」,应该知足了,这样生活可以了,但是他感觉还不足。得到的还感觉到不足、没得到的还要希求去,这样子他心老在这件事上为这件事忧愁,那也不能静坐修禅了,也有这种问题。

∵∵

巳七、由多事务

七、即由如是增上力故,多诸事务过失。

这是把前两个,爱行的过失和这个忧愁的这种过失加起来,一样。由于他们这两种人是爱行多求利养恭敬的关系,由于多忧愁难养难满的关系,由这样强大烦恼的力量他就要去求去,那就很多的事情要做了,那就没有时间坐禅了,那也不能得胜三摩地了。

∵∵

巳八、由舍加行

八、虽无此失,然有懈怠懒惰故,弃舍加行过失。

说是这个人他没有这种过失,他也不是爱行希求利养名闻恭敬的,他也不是那个不知喜足忧愁难养难满的人、他不是,他没有这些事情。然而他有什么过失呢?「懈怠」,就是心提不起劲来静坐,这个断恶修善的事情,精进努力地修禅定这件事情,他懒惰不肯做,就不肯做。人家打板了,要大家去静坐去,他不坐,他总是不去坐。「弃舍加行过失」,就是弃舍了修禅的行动。人家老师来请他去,他不去。那么这当然也不能得禅定。

∵∵

巳九、由他障碍

九、虽无此失,然有为他种种障碍生起过失。

这是第九。虽然是没有前面这个过失了,然而他另外有其它种种障碍生起的过失。什么呢?他有病痛,那也是不行。还有其它的很多的问题,还有很多怎么恐怖的事情,那也就是不能够修定了。

∵∵

巳十、由无堪忍

十、虽无此失,然有于寒热等苦,不能堪忍过失。

虽然是前面这么多的过失他都没有,然而他有什么过失呢?有「寒热等苦」,太冷的事情,或者太热的,这等等的事情是令人苦恼的,他不能忍受。冷了一点也不行,热了一点也不行,这样也就不行,也就不能静坐,这个困难。

∵∵

巳十一、由不受教

十一、虽无此失,然有慢恚过故,不能领受教诲过失。

前面你说冷一点他也不在乎,热一点他也不在乎,他还能够用功修行。但是这个人另外有问题,「有慢恚过故」,就是高慢的很、憍慢的很。你若对他稍微好像没有在意地特别地表示恭敬,他就愤怒。这个我慢,就是心里面高慢,他总感觉是高人一等,别人都应该对他恭敬一点。你若没有在意、没有做这件事,他心里就愤怒。这个慢和恚实在是一回事情,这个慢就是恚。他有这种过失,就也有问题。

「不能领受教诲过失」,对于这些同行的、同伴的这些善知识也不容易相处,也不容易合得来,容易起冲突。还有一个严重的问题呀,对于老师的教诲他不能领受。你若是教诲说他是不对;应该怎么怎么…,他就愤怒,这样子也是一种得禅定的障碍。

∵∵

巳十二、由倒思惟

十二、虽无此失,然有于教颠倒思惟过失。

说这个人不慢也不恚,没有这种过失。「然有于教颠倒思惟过失」,然而对于师长的教导有颠倒的思惟的过失,就是师长说;「你对于世间上的这个有荣誉的、满意的事情,你要知道它的过患它令人苦恼,你应该思惟它是无常的令人苦恼,你要思惟禅定这个事情有大功德,你应该这么思惟。」而他不,颠倒过来;「禅定是令人苦恼的,坐在那边腰疼、不一会儿腿疼」,反正总而言之他就思惟修行的过失,思惟不修行有功德,是安乐,令人安乐。那么你这颠倒的思惟,那也不能修行了,变成了邪知邪见了。

∵∵

巳十三、由忘失念

十三、虽无此失,然于所受教有忘念过失。

说这个人他没有「于教颠倒思惟」的过失,可是呢?于所受的修禅定的教诲他「有忘念」,忘了,要用的时候忘了;怎么样修止、怎样样修观在文字上还可以过得去,等到盘上腿子需要怎么样修止的时候、修观的时候忘了。这样子当然也是不行,也是不能够得禅定,不能得三摩地。

∵∵

巳十四、由相杂住

十四、虽无此失,然有在家出家杂住过失。

没有这个忘念的过失,你盘上腿,他很清楚地怎么样修止、怎么样修观他立刻地心里面就现前;止的方法也现前,观的方法也现前,他就能这样用。但是另外有一种过失,就是在家和出家,「杂」,就是在一起住的过失。这件是这样说,不管是在家、是出家,大家有同一志愿都是修学圣道,那就不算杂住。因为他虽然是在家人,他穿的衣服是在家人,但是他思想是出家人一样,他也是修学戒定慧,那他就对于出家人他没有障碍的,没有这种作用。如果说他是在家人,穿在家人的衣服,他的思想就是世间上五欲的事情,大家静坐了,他把收音机打开,要去听世间上杂乱的事情,那就对于出家修行的事情有障碍。他说出来的话还是世间上五欲的事情,那也就对出家人离欲修禅定有障碍,所以这个在家和出家思想不同在一起住就有过失。

我看这件事不但是在家、出家,就是完全是出家人思想不同这也是有问题,也是有问题的。所以在这上说,在这里简单说,就是在家人欢喜五欲的生活的人,他和我们出家修学圣道的人不同一思想,不同一种相同的行为,在一起住那是我们障道的因缘,那也是不可以。

点赞(0)

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

暂无评论
立即
投稿
发表
评论
返回
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