酉二、显令他知

又离着故,烟寂静故,显示永离炽然,及至智者自内所证。彼得如是内所证法,云何令他当得了知?由无烧恼,无所希望,相所表故。

这是解释第四个颂,分两科,第一科「显现所证」,解释完了,现在是第二科「显令他知」。

「又离着故,烟寂静故」,这第四个颂是「断名色爱慢、无著、烟寂静、无恼希、不见此彼天人世」,这个「离着故」,就是前面这一句「断名色爱慢」。前面解释这个「断名色爱慢」,实在是指初果说的。初果主要是断我见、断萨迦耶见,这个爱慢也受到影响,但实在来说,爱慢是没有断的。所以这个「离着」,就主要是指得到无我的智慧,断除我见了。「烟寂静故」,前面解释「烟寂静」,烟就是爱,这个爱寂静;「离着」是见寂静了,就是爱见寂静。

「显示永离炽然」,这表示这位修行人爱烦恼、见烦恼全面的息灭了,没有烦恼的活动了。这个「炽然」前面解释过,就是烦恼在燃烧,叫做炽然。「乃至智者内证」,这个「乃至」就是前面这个「无恼希」,这几个解释,无恼、无希,没有贪瞋痴的烧恼,表示无希,于财物不执着,于寿命也不执着,前面分这么两科。「乃至智者内证」,就是「不见此彼天人世」,就是断一切烦恼了,那么断惑则证真,所以是「智者内自所证」。

「彼得如是内所证法,云何令他当得了知?由无烧恼,无所希望,相所表故」,由于这位修行人,他没有贪瞋痴的烧恼,于财物、于寿命无所希望,所以有这样的表现于外的相貌,那么就可以知道了,别人就看出来,这个人是有修行的人,所以叫做「显令他知」。这并不是他自己由语言来表示,是由于他表现于外的无烧恼、无所希望,别人就会知道了。

∵∵

午二、辨所为相(分二科)∵∵未一、前三颂为诸天说

此中前三颂,显示世尊为诸天说,苾刍不能显扬知来圣教大义,而我独能。说是语时,彼既领悟,于苾刍所生陵懱心,及于自身心生憍慢,皆得除灭。

这以下是第二科,「辨所为相」,前面是「辨所说相」,这一大科解释完了。现在是「辨所为相」,分两科,第一科「前三颂为诸天说」,所为,为谁说的?叫作所为。

「此中前三颂,显示世尊为诸天说」,一共是四个颂。前三个颂,是世尊为诸天宣说的妙法。这里面表示什么?「苾刍不能显扬如来圣教大义」,苾刍没有这个智慧,唯独佛能够宣扬这样的妙法,「而我独能」,唯佛独能。「说是语时」,说这三个颂的法语的时候,「彼既领悟」,彼诸天就觉悟了,就领解了。

「于苾刍所生陵懱心,及于自身心生憍慢,皆得除灭」,这个前两个颂,为诸天说前两个颂的时候,诸天就领悟了欲是苦,所以对欲有所厌恶,这是「彼既领悟」的意思。但是同时,诸天对于苾刍就生了陵懱心,就是瞧不起了。「及于自身心生憍慢心」,他能领悟这样的道理,就生憍慢心。「皆得除灭」,就是听第三个颂的时候,就弃舍了这个陵懱心,对于诸比丘的陵懱心;对于他自身心生憍慢,这两种烦恼都除灭了。因为第三个颂,是表示没有我、我慢的;没有等、胜、劣的这个分别。

∵∵

未二、第四颂为显圣教

第四颂中,广显如来圣教大义。

最后那个颂,就是「断名色爱慢」,那个是「广显」,广博地显示佛的圣教的道理大意,这一大科解释完了。

∵∵

卯三、欲贪(分二科)∵∵辰一、举颂言(分二科)∵∵巳一、问

欲贪所摧蔽,我心遍烧然;惟大仙哀愍,为说令寂静。

这底下是第三科,前面说这个「应说」是第二科,现在第三科是「欲贪」,分两科。第一科是「举颂言」,也分两科,第一科是「问」,第二科是「答」,第一个颂就是问。

「欲贪所摧蔽」,就是这个众生,它为欲烦恼,于欲生贪爱,这种贪欲心很重,就是来破坏他的清净心了叫「摧蔽」。「我心遍烧然」,他那个心里面,就像被猛火烧了似的,被这个欲贪心所扰乱,感觉到为欲贪心扰乱的苦恼。「惟大仙哀愍」,希望大仙,就是指佛说,哀愍他的苦恼。「为说令寂静」,为说妙法,令它的贪心能够寂静下来。所以这一个颂,就是请法的意思,下边就是佛回答。

∵∵

巳二、答

由汝想颠倒,令心遍烧然,是故常远离,引贪净妙相。

汝当修不净,常定于一境,为贪火速灭,数数应浇灌。

观非妙诸行,为苦为无我,亦系念于身,多修习厌离。

修习于无相,坏慢及随眠,由于慢现观,当证苦边际。

这一共是五个颂,第一个颂是问法,后四个颂是回答。底下是第二科「长行释」,分两科,第一科是「别释颂」。分四科,第一科是解「释第二颂」,第一个颂不说了。第二个颂里分两科,第一科是「想颠倒」,先问。

∵∵

辰二、长行释(分二科)∵∵巳一、别释颂(分四科)

午一、释第二颂(分二科)∵∵未一、想颠倒(分二科)∵∵申一、征

云何想颠倒?

第二个颂「由汝想颠倒」,第一句是「想颠倒」。这个「想颠倒」这句话,怎么讲呢?

∵∵

申二、释

谓于不净境,舍不净相;不正思惟,取净妙相,及取随好。

「谓于不净境,舍不净相」,就是说发心修行的这个人,对于这个不净的境界,你应该观察不净,不,舍掉了不净相,他心里面不去思惟这个不净的相貌。「不正思惟,取净妙相,及取随好」,这叫做「想颠倒」。他心里面不正确的去思惟这个不净境,「取净妙相」,去执着这个不净是清净的,是美好的相貌。「及取随好」,就是取「净妙相」是大概的影相;「随好」就是详细的取着,这叫做「想颠倒」,这句话解释完了。

∵∵

未二、远离引贪净相(分二科)∵∵申一、征

云何远离引贪净相?

这是第二个颂的最后一句,是「远离引贪净相」,先问。

「云何远离引贪净相?」心里面执着这个净相,有了想颠倒了,那么怎么样能够远离引发内心生贪心,生欲贪的净相,心里面就是不去取着这个净相;这个净相能引发贪心,那么我想我不要有贪心,那你就要远离这个净相的取着。怎么远离法呢?底下回答。

∵∵

申二、释

谓如有一,见少盛色应可爱乐诸母邑已,便摄诸根,而不随念。

「谓如有一,见少盛色应可爱乐」,有一个人,看见一个年少,「少」就是年轻人,「盛色」,盛壮的颜色,是应可爱乐的。「诸母邑已」,这个「诸」或者是口头语,或者是很多的。「母邑」,就是这些女人。这个「邑」,是古代的时候,由皇帝封这个女人,当然这个女人的父亲也是有身分,或者是丈夫有身分,就封他这个女人一个尊号,叫做邑君,君子的君,这个邑。这个邑实在是个地区的名字,这个地区的一个君,是这么意思,是个尊称,在这里也就表示这个女人。是看见了少盛色、可爱乐的女人以后,「便摄诸根,而不随念」,你应该这么办,这修行人应该是这个样子,就是收摄自己的眼耳鼻舌身意诸根,主要就是收这个意根。心不在焉,视而不见,你的第六意识,第六意根若收摄了,前五根也随着清净了。「而不随念」,不要随顺颠倒,不要随顺这个妄想去取着外边的境界,应该这样子。

∵∵

《披寻记》六二九页:

谓如有一见少盛色应可爱乐诸母邑等者:谓有母邑殊胜,幼少盛年,美妙形色,名可爱乐。若见是已,应自了知,能坏梵行,能障梵行,当摄其眼,善护诸根,而不取相及与随好,不令种种诸恶不善寻思现行,名摄诸根而不随念。

∵∵

午二、释第三颂初二句(分二科)∵∵未一、征

云何常定一境修习不净?

前面这第二个颂解释完了,就是应该这样修行,就是远离这个想颠倒。解释第三个颂,先解释初二句。第三个颂就是「汝当修不净,常定于一境」,这是初二句。

先是问,说是想要修行的人,怎么样常定一境修习不净观?这个「常定一境」,就是常在一个境界上修不净观,就是决定这样子,修习不净观。

∵∵

未二、释(分二科)∵∵申一、依外(分二科)∵∵酉一、取相

谓如有一,先以巧便取于贤善三摩地相,所谓青瘀乃至白骨、或骨琐相。

前面是问,这以下第二是解「释」,分两科。第一科是「依外」,有依外、有依内的不同。现在这是「依外」,从外面修不净观,分两科,第一科是「取相」。

「谓如有一」,就是有一个修行人。「先以巧便」,「巧便」就是智慧,先以巧便的智慧,「取于贤善三摩地相」,你把这个三摩地相,取在心里面,在心里面显现出来。怎么样叫做「贤善三摩地相」?「所谓青瘀乃至白骨,或骨琐相」,这叫「贤善三摩地相」,就是不净观的相,就是青瘀、脓烂、变坏、膨胀、食啖、变赤和散坏,「或骨琐想」,就是白骨,就是取这个相显现在心里面,先要这样子,先取这个相,取这个不净相。

这是第一科是「取相」,第二科是「思惟」。

∵∵

酉二、思惟

即以此相,于现所得可爱境界,系念思惟,如前所取,后亦如是。

「即以此相,于现所得可爱境界,系念思惟」,就是这样子思惟。就是用这个不净的相貌,于现前所得可爱的境界上,去系念思惟。这个「系念」的「系」,就是用绳子绑起来叫做「系」。就是用你这个念心所,把这个不净相,就像绳子绑起来那样子不分开,心一直念这个不净相,去思惟这个不净相,就是在这个可爱的境界上,思惟这个不净相这样子。「如前所取,后亦如是」,就这样修行。这两句话,在《披寻记》解释了。

∵∵

《披寻记》六二九页:

如前所取后亦如是者:如前贤善定中巧便所取诸不净相,于现所得可爱境界,亦复思惟种种不净,是故说言后亦如是。

「如前所取后亦如是者:如前贤善定中巧便所取诸不净相」,你这个善巧方便的智慧,能够拿到了不净的相貌。「于现所得可爱境界,亦复思惟种种不净,是故说言后亦如是」,这个「前」就是贤善三摩地相,取这不净相;「后亦如是」,后来就是你所爱的境界,也是这样不净的,就这么思惟,这样子就叫做「常定一境,修习不净」。

∵∵

申二、依内

又于内身,或自、或他,观察种种不净充满。谓此身中有发、有爪,乃至便利种种不净。

前面是「依外」,这底下是「依内」。这个「内」是指什么说的?「又于内身,或自、或他」,就是指「内身」,这个「内身」,就是自身也是身,他身也是身,这个叫做内身。「观察种种不净充满」,观察这个身体,很多很多不清净的东西充满在里面。「谓此身中」,就是发毛、爪齿、尘垢、皮肉、骸骨、筋脉,心肝脾肺肾乃至屎尿,这些都是不净,种种的不净,能这样的去思惟去。前面「依外」,是说内心里面有想颠倒,就是取这九想观的不净相,来破心里面的想颠倒,这是「依外」。这个「依内」就是自身、他身,就是一般性的修不净观,是这样意思。

∵∵

午三、释第四颂(分二科)∵∵未一、初半颂(分二科)

申一、观苦(分二科)∵∵酉一、征

云何观察非妙诸行以之为苦?

这是第三科解「释第四颂」,第二科是解「释第三颂」。现在是第三科解「释第四颂」,就是「观非妙诸行,为苦为无我,亦系念于身,多修习厌离」。这第四个颂,分两科,第一科是「初半颂」,先解释初半颂。分两科,第一科先「观苦」,先问。

「云何观察非妙诸行以之为苦?」我们想要修不净观,修这四念处,我们应该怎么样在内心里面思惟「非妙诸行以之为苦」?就是不好的,不是好的东西,这个色受想行识是苦,怎么观察它是苦?怎么样修这个苦观?

∵∵

酉二、释

谓如有一,作是思惟:见少盛色应可爱乐诸母邑已,所生贪爱受用希望,即是集谛,为众苦因。由此故生,生已老死,愁叹忧苦,种种扰恼从此而生。

「谓如有一,作是思惟」,这是第二科解「释」,心里面「作是思惟:见少盛色应可爱乐诸母邑已,所生贪爱受用希望」,这个受用爱和这个希望爱。「即是集谛,为众苦因」,你心里面有这样的爱,在四谛里面就是集谛,这是众苦发生的一个原因,要这样思惟。

∵∵

《披寻记》六二九页:

所生贪爱受用希望者:此中贪爱,唯说淫欲淫贪。于此若起有相分别,亲昵分别,喜乐分别,侵逼分别,极亲昵分别,名受用爱。若起引发分别,觉悟分别,合结分别,名希望爱。

「所生贪爱受用希望者:此中贪爱,唯说淫欲淫贪」,欲是所贪,贪是能贪,这么意思。「于此若起有相分别」,思惟一切相。「亲昵分别,喜乐分别,侵逼分别,极亲昵分别,名受用爱」,这是受用爱。「若起引发分别,觉悟分别,合结分别,名希望爱」,爱分这么两种。思惟这个爱是集谛,是众苦因,这是一种思惟观察。

∵∵

由此故生,生已老死,愁叹忧苦,种种扰恼,从此而生。

「由此故生,生已老死」,由此众苦之因的爱,所以我们这个生命体就出现了,「由此故生」。「生已老死」,这个生命体出现了以后,就必然的会有老病死,这样子。「愁叹忧苦,种种扰恼从此而生」,这个「生已」,出现了这个生命体之后,就有老病死,就会有愁,这个「愁」是什么?就是所爱的境界有无常的变化了,就是有「愁」。这个「叹」是发言,发出来语言,就是表示他的愁,这叫做「叹」。「忧」这个字怎么讲?就是所爱的境界不能满足了,就心里面有恨,怀恨在心,叫做「忧」。这个「苦」,就是自己会苦恼自己,后面《瑜伽师地论》的文有详细的解释。

「种种扰恼」,有愁的苦恼,叹、忧、苦,种种的扰乱自己,使令自己智慧都失掉了,迷乱了,所以叫做「恼」。「从此而生」,就是从这么多的烦恼里面,生出来这么多的问题。。

∵∵

《披寻记》六三○页:

由此故生生已老死等者:此中生老死苦,谓由内身变异所引。愁叹忧苦,种种扰恼,谓由境界变异所引。愁等差别,如〈摄事分〉别释应知。(陵本八十八卷四页)

「由此故生生已老死等者:此中生老死苦,谓由内身变异所引」,这个身体的变化,这个老病、老死,是身体的变化,所现出来的现象。「愁叹忧苦,种种扰恼,谓由境界变异所引」,当然也包括老病死,但是也有其他种种的问题,有的人还没有老,但是有很多苦恼的事情。所以谓由境界的变化,在心理上引起这个愁叹忧苦差别。如〈摄事分〉别释应知。

∵∵

申二、观无我(分二科)∵∵酉一、征

云何观察非妙诸行以为无我?

前面是观察「苦」,观察苦这样观,先观众苦之因,然后再观察种种的苦,由爱生的苦。这底下第二科观察这「无我」,修无我观,第一科是问。

「云何观察非妙诸行以为无我?」观察这个色受想行识是无我的,怎么观察法?下面解释。

∵∵

酉二、释

谓如有一,作是思惟:于我身形女身形中,都无有我及有情等,谁能受用、谁所受用;唯是诸行,唯是诸法,从众缘生。

「谓如有一,作是思惟」,说这个修行人,在奢摩他里面这样思惟:「于我身形女身形中,都无有我」,这个色受想行识,有老病死的变化,刹那刹那的变化,里面没有个常恒住不变异的我。是「及有情等」,及有男女的这些差别,这里面没有男女的差别。「谁能受用、谁所受用」,在受用上来说,谁是能、谁是所,都是虚妄分别,这里面没有我。若执着有我的时候,有能受用,有所受用的分别;但是观我不可得,是能受用不可得,所受用也不可得了。

「唯是诸行」,只是色受想行识,刹那刹那的诸行法而已,这有为法而已。「唯是诸法,从众缘生」,唯是色受想行识,老病死苦,从众多的因缘生,只此而已,我不可得。

∵∵

未二、后半颂(分二科)∵∵申一、征

云何系念于身多修厌离?

这底下第二科解释「后半颂」,前面是「观非妙诸行,唯苦、唯无我」,修苦观、修无我观,这个解释完了。下面的半颂,「亦系念于身,多修习厌离」,解释这两句。

「云何系念于身多修厌离?」这句话怎么讲?是问。底下解释,解释分两科,第一科「依贪行补特伽罗辨」,分三科,第一科是「标种类」。

∵∵

申二、释(分二科)∵∵酉一、依贪行补特伽罗辨(分三科)∵∵戌一、标种类

谓如有一,性是猛盛欲贪种类。

谓如有一个人,他的心,「性」者心也。他这个心性是猛盛,很猛烈、很旺盛欲贪的这一类,虽然都有欲,但是有的人轻微,但是这个人,他的欲心非常的重,是属于这一类的,这是先说这个类。

下面第二科「出损坏」。

∵∵

戌二、出损坏

由是猛盛欲贪类故,虽摄诸根,然被贪欲损坏其心;虽复作意思惟不净苦及无我,亦为欲贪损坏其心。

「由是猛盛欲贪类故」,由于这个人是猛盛欲贪心的这一类,属于这一类的人,不是轻微的。「虽摄诸根,然被贪欲损坏其心」,说这个人还是有道心的人,所以遇见这种境界,心里面也贪心动了的时候,他还是能赶快的觉悟,要收摄自己的眼耳鼻舌身意诸根,不要在境界上虚妄分别。虽然是这样子做了,「然被贪欲损坏其心」,他的贪心不能停下来,还是破坏了他的清净心了。

「虽复作意思惟不净苦及无我,亦为欲贪损坏其心」,虽然他内心,他很努力的注意思惟这个不净,这个青瘀、脓烂、膨胀、烂坏的,为狐狼咬坏了,都散坏了,一个骨头节、一个骨头节,都是白骨,修这个无我观、修苦观,但是他的内心,还是为欲贪所损坏他的清净心,欲贪心还停不下来。

∵∵

戌三、明修断(分二科)∵∵亥一、举方便

由此因缘,彼依不净或苦无我,作意思惟,权时厌毁,违逆不顺,于身念住,系念在前。

这底下第三科「明修断」,前面这个二科「出损坏」,就是他这样用功,清净心还是被他的染污心破坏了,那可怎么办?第三科说出个方法来,「修断」。分两科,第一科是「举方便」,举出个方法来。

「由此因缘,彼依不净」,由于前面这个人,他的欲心特别盛,虽然依据这么多的法门去修行,他还是很困难。那么怎么办?有办法,「彼依不净或苦无我,作意思惟」,你还是依据这个不净观的方法,苦观的方法,无我观的方法,还是这样作意思惟。「权时厌毁,违逆不顺,于身念住,系念在前」,很困难,这个很困难,这句话是暂时的。所以这时候,这个欲心很强,用这个清净的法门不能调伏,不能调伏是暂时的。所以那么怎么办?你还是继续的、方便的,「权时」就是方便的,也是暂时的,暂时的你自己生出个厌毁的心情。「违逆不顺」,违逆你这个贪欲心,不要随顺它。「于身念住,系念在前」,就是修这个身念住,四念住这个身念住,把这个不净观还是系念在前,虽然是不能够破坏这个贪心,你还是继续这样修,这是佛菩萨这样开示我们这个办法。

∵∵

披寻记》六三○页:

点赞(0)

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

暂无评论
立即
投稿
发表
评论
返回
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