巳二、增上心学(分二科)∵∵午一、方便(分二科)∵∵未一、举颂

常乐居远离,及边际卧具,恒修习善法,坚精进勇猛者。

这以下是「增上心学」,前面是「增上戒学」,这一科里先是「方便」,分两科,第一科是「举颂」,第二科是「释义」。

∵∵

未二、释义

此颂显示若身若心皆远离故;习近顺定诸卧具故;远离一切不善寻思、纯修白净诸善法故;非沈掉等诸随烦恼所摧蔽故;能善圆满正加行故;增上心学方便殊胜。

「此颂显示若身若心皆远离故」,这个颂的第一句:「常乐居远离」,这表示这位修行人他是身远离、心也远离是这样意思,前面解释过。「习近顺定诸卧具故」,底下是「及边际卧具」,这句话是表示这个修行人他「习近」,他学习亲近「顺定的诸卧具故」,你这样的卧具,能随顺你修学增上定,就是这样的卧具。「边际卧具」,这个「边际」就是两个边际:一个最好的边际,一个最鄙劣的边际,那叫做「边际」。可是这解释的话,「习近顺定诸卧具故」,就是你这样的卧具,能帮助你修学定,这个卧具你应该习近,这也就是「边际」,这是又一个边际了。

「远离一切不善寻思、纯修白净诸善法故」,第三句「恒修习善法」,这一句怎么解释?就是「远离一切不善寻思」,就是内心里面要远离一切不清净的思惟,就是欲寻思、恚寻思、害寻思、亲里的寻思、国土的寻思,各式各样这些染污的寻思要远离。「纯修白净诸善去故」,就是修四念处了,就是修学止观了。「非沈掉等诸随烦恼所摧蔽故」,第四句「坚精进勇猛」。这「坚」怎么讲?就是这位修行人内心里面的境界,他不是昏沈,也不是掉举,这些诸随烦恼所能破坏的,这叫做「坚」。就是他能够明静而住,止观是相应了,也没有昏沈,也没有掉举,当然也没有那些不善的寻思,没有这些烦恼,所以是「坚」。

「能善圆满正加行故」,这一句话是解释那个「精进勇猛」,怎么叫作「精进」?就是他能够善巧方便的圆满正加行故,他努力地这样修行能圆满「增上心学」,那就叫做「精进勇猛」。这个「勇猛」,就是不怕困难的意思。「增上心学方便殊胜」,前面说的这些事情,「常乐居远离,及边际卧具,恒修习善法,坚精进勇猛」,这是「增上心学」的方便殊胜,就是以此为方便,可以得「增上心学」,这是最殊胜的一个方便。

∵∵

午二、清净(分二科)∵∵未一、举颂

无有欲生欲,不憎恶憎恶,离睡眠睡眠,时不居寂静;离恶作恶作,无希虑希虑,一切种恒时,成就正方便者。

这个第二科「清净」,前面是「方便」,就是还没有成就增上定,没有成就增上心。这底下这两个颂,他成就了所以是清净。

先「举颂」,第二科是「释义」。

∵∵

未二、释义

此二颂中,显示远离贪欲、瞋恚、惛沈、睡眠、掉举、恶作及疑盖故。于诸善法生起欲故;于诸欲中极憎厌故。为修善品方便加行有所堪任,及心安静,于时时间习睡眠故;若心沈没或虑彼生,于净妙相思惟作意,及游行时不居静故;于先所犯便生忧悔,于所不犯无忧悔故;后后殊胜生希虑故;殷重无间正方便故;增上心学转得清净。

「此二颂中,显示远离贪欲、瞋恚、惛沈、睡眠、掉举、恶作及疑盖故」,就是破除去五盖,就成就了四禅,远离恶不善法。此二颂显示远离贪欲盖、远离瞋恚盖、远离惛沈、睡眠盖,远离掉举、恶作盖,远离疑盖,表示这个意思,所以叫做「清净」。头一句「无有欲生欲」,无有欲、不憎恶、离睡眠,这正好是远离五盖的意思。瞋恚、惛沈、睡眠、掉举、恶作及疑盖,这包括在里面。「于诸善法生起欲故」,前面这几句话说它的大意,这底下讲这个文。

「于诸善法生起欲故」,「无有欲生欲」,这「无有欲」,是没有贪欲盖。那么「生欲」这句话怎么讲?「于诸善法生起欲故」,对于佛法圣道、四念处,于诸善法生起欢喜心、生起好乐心,愿意这样学习,所以叫做「生欲」。「于诸欲中极憎厌故」,不憎恶是离瞋恚盖。底下的「憎恶」是什么意思?「于诸欲中」,于这色声香味触的欲中,名闻利养的这些事。「极憎厌故」,心里面不欢喜,极不欢喜。

「为修善品方便加行有所堪任,及心安静,于时时间习睡眠故」,第三句「离睡眠睡眠」。这个「离睡眠」,昼三时、夜三时,白天的三时当然是不睡眠;夜三时,初夜、后夜也是不睡眠,只有中夜的时候要睡眠。那为什么要睡眠?「为修善品方便加行」,为了修学圣道这个善品,善巧方便的努力修行须要有体力,须要体力、须要心力。「有所堪任」,有这种能力。这个「体」,你的身体这个四大,能发出来这种能力;你的明了性的心,也能发出来这种能力,叫作「有所堪任」。「及心安静」特别提出心来,心能够静下来修止观、修四念处。为了这样子,「于时时间习睡眠故」,就是到中夜那个时候你要睡眠,不能不睡眠。因为这个身体,你没有得到禅定,你没生到色界天以上就是有睡眠,所以你不睡眠也不可以,睡眠太多也是不可以。

「若心沈没或虑彼生」,这底下这一句,是「时不居寂静」这一句话,这句话怎么讲?「若心沈没」,说这个修行人,他这个时候他心沈没了。这个心发出来明了性的心,安住在所缘境上修止观,这是正常的境界,但是现在这个心沈没了,就是不能够缘所缘境修止观了,就是隐没了,发不出来这个作用了,那么叫做「沈没」。沈没比昏沈轻微一点,昏沈是重的;沈没只是你明了性的心,对于所缘境不明显,这个所缘境在你心里面不现了,没有所缘境了,那叫作「沈没」。「或虑彼生」,或者是没有沈没,这时候还是很明了的缘所缘境修止观,可是你这个时候有顾虑,哎呀!我可能要沈没了,你有这种顾虑。那时候怎么办?「于净妙相思惟作意」,这个时候你的止观要变动一下,你赶快地对于清净微妙的光明相,或者是佛的相好光明,你去「思惟作意」来警觉自己的心,努力去缘光明相,这样子心就不是修止观了,这就是心里不寂静了。「及游行时不居静故」,这个破除昏沈,心里面沈没,破除昏沈睡眠,也是可以下坐,经行一下、跑一会,那么这样子呢,也是不居静。或者是你去乞食去,那也是不居静。「及游行时」,就是这些时候。「不居静故」,这时候你内心是不寂静,这样「不居静」是合法的了。

「于先所犯便生忧悔,于所不犯无忧悔故」,这里解释「离恶作恶作」。这「恶作」怎么讲?就是「忧悔」的意思。就是我做错了事情心里后悔了,我不应该做这个事情,心里后悔,这叫作「恶作」;就是不高兴自己所做的事情,也就是后悔了。「于先所犯」,对于自己以前所违犯的,我犯了某一条戒,我做错了什么事情,我现在想起来,心里面忧愁后悔,我不应该这样子,那么这就叫做「恶作」。「于所不犯无忧悔故」,我犯了那一条,这一条我没犯,所以我心里面没有忧悔。那么就是「离恶作恶作」,我不犯的,我没有恶作;我犯了,就是有恶作,有忧悔。

「后后殊胜生希虑故」,这是「无希虑希虑」这一句话,是「后后殊胜生希虑故」,我常常地用功修止观,我希望我以后以后,我能有进步。「生希」,我有希望。我希望我能够由欲界定,得到未到地定;由未到地定,得到初禅;由初禅得到二禅,忽然间得无生法忍了,我生这个希望,后后生这个希望。但是这个「虑」呢?有顾虑,哎呀!我可能还是不能得吧,是有这个希虑。向后后有希虑,像以前我没有希虑,以前我感觉,我没有什么成就,无希虑;「后后」是有希虑,这是这一句话这么讲。

「一切种恒时,成就正方便者」,叫做「殷重无间正方便故」。这「一切种」就是「殷重」的意思;「恒时」就是「无间」的意思。这「殷重」怎么叫「一切种」?就是前面这个颂,是「无有欲生欲」这是一种;「不憎恶憎恶」又是一种;「离睡眠睡眠」又是一种;「时不居寂静」又是一种;「离恶作恶作」、「无希虑希虑」,又是一种,各式各样的事情,你都能够努力地去修行。「无间」就是「恒时」,时时地不间断、不懈怠用功。「正方便故」,这是得到智慧的正方便,得到增上心学的正方便。「增上心学转得清净」,你这样用功,你的「增上心学」展转得到清净,就有进步了,就是得到禅定了。

∵∵

巳三、增上慧学(分二科)∵∵午一、方便(分二科)

未一、明欲贪因(分三科)∵∵申一、举颂

引发与觉悟及和合所结,有相若亲昵,亦多种喜乐;侵逼极亲昵,名虚妄分别。能生于欲贪,智者当远离者。

这底下第三科,前面是「增上心学」,这以下是「增上慧学」,分两科,第一科是「方便」。又分两科,第一科「明欲贪因」,因此而有欲贪,所以叫作欲贪因。分三科,第一科是「举颂」文,刚才念这个颂,底下第二科是「显义」。

∵∵

申二、略显义

此二颂中,显示八种虚妄分别,能生淫欲所有贪爱。从初方便次第生起,乃至究竟。由远离故,诸所修学,清净殊胜。

「此二颂中,显示八种虚妄分别」,这两个颂就表示放逸的人,有这八种虚妄分别。这八种虚妄分别有什么不对?有什么过失?「能生淫欲所有贪爱」有这种过失。「从初方便次第生起,乃至究竟」,这八种虚妄分别,就是从一开始,这个虚妄分别,淫欲的分别,从开始的方便,次第到最后乃至到究竟,都包括在内了。「由远离故,诸所修学,清净殊胜」,由于这放逸的人有这种分别;这修行人远离这八种分别,所以他所修学的戒定慧,都是清净殊胜的。

这是第二科「略显义」,底下第三科「别释相」,解释八种虚妄分别的相貌,分八科,第一科是「引发分别」。

申三、别释相(分八科)∵∵酉一、引发分别

引发分别者:谓能引发于可爱事,不正思惟相应之心,所有分别。

这是第一个分别,就是一开始引发出来这样染污的心,染污的分别。这是第一,底下第二科是「觉悟分别」。

∵∵

酉二、觉悟分别

觉悟分别者:谓即于彼可爱事中,觉悟贪缠相应分别。

前面是「引发分别」,这是所引发出来的,那种各式各样的染污心。

∵∵

酉三、和合所结分别

和合所结分别者:谓即于彼可爱事中所有分别。

「和合所结分别者」,这是第三科。「谓即于彼可爱事中所有分别」,叫作「和合所结分别」。

∵∵

酉四、有相分别

有相分别者:谓即于彼可爱事中,执取种种净妙相状,所有分别。

「有相分别者」,是第四科,「谓即于彼可爱事中,执取种种净妙相状,所有分别」,这是有相分别。

∵∵

酉五、亲昵分别

亲昵分别者:谓于已得所爱事中,勇励相应所有分别。

这是第五科,这个「昵」也是亲近的意思。

这底下第六科是「喜乐分别者」。

∵∵

酉六、喜乐分别

喜乐分别者:谓即于彼所得事中,种种受用、希慕爱乐种种门转,所有分别。

这是第六科,底下第七科。

∵∵

酉七、侵逼分别

侵逼分别者:谓两根会时所有分别。

这是第七科,底下第八。

∵∵

酉八、极亲昵分别

极亲昵分别者:谓不净出时所有分别

∵∵

未二、显其过患(分二科)∵∵申一、辨相(分二科)∵∵酉一、举颂

诸欲令无饱,众多所共有,是非法因缘,能增长贪爱。贤圣所应离,速趣于坏灭,仗托于众缘,危逸所依地者。

这以下是第二科「显其过患」,前面是显欲贪的因,你这样分别,这欲贪就生起来。这「显其过患」里面分两科,第一科是「辨相」,又分两科,先「举颂」。

「诸欲令无饱,众多所共有,是非法因缘,能增长贪爱。贤圣所应离,速趣于坏灭,仗托于众缘,危逸所依地者」。

这是「举颂」,这底下是「释义」。

∵∵

酉二、释义

此二颂中,显示八种现法、后法,如其所应诸欲过患。若能观见,即是断除欲爱方便。

「此二颂中,显示八种现法、后法,如其所应诸欲过患」,这八种过患里面分两类,一个是现在的,「现法」就是现在的五蕴里面,现在的色受想行识里面有这样的过患;「后法」,就是以后的色受想行识里面有这样的过患。「若能观见,即是断除欲爱方便」,若是修不净观的人,你能够观察分明,「见」就是分明的意思,分明地看出来有这样的过患。那这八种过患,即是断除欲爱的一个方法,是这样意思。

这是第一科是「辨相」,底下第二科是「举喻」,分三科,第一科是「举颂」。

∵∵

申二、举喻(分三科)∵∵酉一、举颂

诸欲如枯骨,亦如软肉段,如草炬相似,犹如大火坑。譬如蟒毒蛇,亦如梦所见,如借庄严具,如树端熟果。如是知诸欲,都不应耽乐者。

这是举这个譬喻,举这个颂。这个颂就是解释前面那个颂,「诸欲令无饱,众多所共有」,解释这两个颂。

前面是「举颂」,底下「显义」。「显义」分两科,第一科是「过患深重」。

∵∵

酉二、显义(分二科)∵∵戌一、过患深重

此中广引,如前所说令无饱等,于诸欲中八种过患,一切世间共成譬喻,显示诸欲过患深重。

这个颂,这里面「广引」很多的譬喻,来解释像前面所说的「令无饱等,于诸欲中八种过患」。「一切世间共成譬喻」,这个譬喻,一切世间人都会同意这个譬喻,显示诸欲的过患的深重,这是说「过患深重」这一句话。

这底下第二科「不应耽乐」。

∵∵

戌二、不应耽乐

又为显示于诸欲中具有如是众多过患,分明可了,何有智者于彼耽乐。

「又为显示于诸欲中具有如是众多的过患,分明可了」,很分明地可以明白;并不是隐微,不容易明白。「何有智者于彼耽乐」,怎么那些有智慧的人,会对于这个欲那么贪着呢?

底下第三「配释」,就是把这个欲和前面那个颂,配合一下来解释。

∵∵

酉三、配释

又彼诸欲如枯骨故,令无饱满;如段肉故,众多共有者。

「又彼诸欲如枯骨故,令无饱满」,前面这「诸欲令无饱」这一句,这话怎么解释?「诸欲如枯骨」,用这「枯骨」,来解释那个「无饱」的意思,这样解释。「又彼诸欲如枯骨故」,只有骨头没有肉叫「枯骨」。「令无饱满」,这个《大宝积经》上有一个譬喻,有一个大富长者,从另一个地方到这个地方来,这个地方门口有个狗在那儿咬枯骨,咬这枯骨的时候,这大长者从这经过的时候,这狗就想:「你来抢我的骨头」,这个想法。这个话,那一段文上有解释,但是我感觉这个譬喻太深刻了。但是这里直接表示这个意思,「令无饱满」,他一直啃这个枯骨,咬了老半天也不能饱,还是照样的饥饿,这形容欢喜贪着欲的人,也是这样子。譬如说吃饭,我饿了我吃饭可以饱。现在不是,你越爱着这欲,这欲越来越厉害,他没有饱足的时候,是这样意思。所以这个「诸欲令无饱」,是什么意思呢?就是「诸欲如枯骨」,所以一直地想要饱,而还不能饱。

点赞(0)

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

暂无评论
立即
投稿
发表
评论
返回
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