巳十、差别因缘(分二科)午一、初半颂(分二科)未一、举颂

若有缘无缘亦细粗显现者:

「若有缘无缘亦细粗显现者:此初半颂,显后二学及最初学,如其次第有缘无缘,细粗差别。」在「思择伽他义」这一大科里面分三大段,第一段「建立胜义伽他」,第二段「建立意趣义伽他」,第三段「建立体义伽他」。这个「胜义伽他」讲过了,现在是「建立意趣义伽他」,这一大科里面分二科,第一科「结前生后」,第二科「举颂广释」。又分二科,第一科是「举经颂」,第二科「长行释」。长行释里边,第一科是「初颂梵王赞请」,第二科「余颂世尊告说」。在释尊回答梵王的请法里边分二科,第一科是「初一颂略标」,第二科「次四十九颂广辨」。广辨里边分二科,第一科「初十五颂总说三学」,这一科里面分十一科,现在是第十科「差别因缘」,这个因缘有差别。这一科里面分二科,第一科「初半颂」,分二科,第一科是「举颂」。「若有缘无缘亦细粗显现」,这二句是半颂。是什么意思呢?底下是「释义」。

∵∵

未二、释义

此初半颂,显后二学及最初学,如其次第有缘无缘,细粗差别。

「此初半颂,显后二学及最初学」,就是显示后边增上心学、增上慧学,「及最初学」就是增上戒。「如其次第有缘无缘,细粗差别」,有这二种差别。

∵∵

《披寻记》六○六页:

若有缘无缘亦细粗显现等者:定慧二学是心所法,说彼有缘;戒摄身语,说彼无缘,是名三学有缘无缘差别。定慧二学是无色法,难可现见,说彼名细;戒摄身语,易可现见,说彼名粗,是名三学细粗差别。

「若有缘无缘亦细粗显现等者:定慧二学是心所法」,这个增上心就是定,定和慧这二种增上学是属于心所有法,是心王所有的作用。「说彼有缘」,就是这个定和慧它是心体上的作用,它是有缘虑的作用的,「说彼有缘」,就是它有分别心。「戒摄身语」,这个增上戒,在三业身语意上说,它是属于身和语这一方面的功德。「说彼无缘」,它不是心所有法,所以它没有分别,「说彼无缘」。「是名三学有缘无缘差别」,这个戒定慧,定、慧是有缘虑的,戒是无缘虑的,有这样的差别。「定慧二学是无色法」,它不是地水火风的这种物质的东西。「难可现见」,这个定、慧,你不容易看见它,它不是青黄赤白这个色法。「说彼名细」,它是微细的一种境界。「戒摄身语,易可现见」,佛为我们制定的戒,是来轨范我们的身语这二个部份,所以它容易看出来;你身体表现出来的行动,你的语言表现出来的内容,我们容易明白。「说彼名粗」,就是它的形相很显着的。「是名三学细粗差别」。这样说,有缘无缘和细粗的显现,这个戒定慧三学有这样的差别。

∵∵

午二、后半颂(分二科)未一、举颂

由受持远离言发悟所引者:

前边是「初半颂」,这是第二科「后半颂」。分二科,第一科是「举颂」,就是后半颂把它标出来。「由受持远离言发悟所引」,这是标出来。底下第二科解释它的道理。

∵∵

未二、释义

此后半颂,显初、中、后,如其次第,引发因缘。谓誓期所引故,身心远离所引故,由他言音内正思惟所引故。

「此后半颂,显初、中、后,如其次第,引发因缘」,这后半颂里面说的什么道理?「显示初、中、后」,这个「初」就是戒,「中」就是定,「后」就是慧;这戒定慧如其先后的次第,引发的因缘。这个戒,什么因缘发出来的?定和慧,什么因缘成立的呢?出现的呢?「如其次第,引发出来」,把它建立出来,这个意思。

「谓誓期所引故」,这个戒是「誓期所引」。这个「期」,就是你的希望,你的愿力;这个「誓」,就是特别诚恳。所以「誓期」,就是诚恳的愿力引发出来的戒。就是这位佛教徒,他愿意受戒,他愿意受五戒,愿意受八关斋戒,愿意受比丘戒、比丘尼戒、沙弥戒、沙弥尼戒、式叉摩那尼戒,愿意受菩萨戒,他有诚恳的愿,由这样的愿才引发出来这件事。「由受持远离言发悟所引」,这个受持,你想要持戒,就是原来你有誓期的愿力,因为你相信有因有果,所以不敢做恶事,我愿意受持如来所制定的戒法。由于这个愿心,才有戒的成立的,由这样的因缘引发出来的戒。

「身心远离所引故」,这个「受持」是第一句,第二句就是「远离」。这个「远离」是什么呢?是身远离和心远离,「所引故」,这个增上心,这个禅定,由身远离、由心远离引发出来的定力。「由他言音内正思惟所引故」,这个增上慧从那里来的呢?「由他言音」,由于佛菩萨的法语、法音,这是一个因缘。第二个因缘,你内心有正思惟,依据佛菩萨的法语,你内心里面去思惟法语的道理,这样就会引发出来增上慧,增上慧是这样引发出来的。「由受持远离言发悟所引」,这个「发悟」,就是由佛菩萨的言音,加上你内心的正思惟,就引发出来增上慧。这个「悟」就是智慧,引发出来这个增上慧。

∵∵

《披寻记》六○六页:

身心远离所引故者:不与在家及出家众共相杂住,独一无侣,是名身远离。远离一切染污无记所有作意,修习一切其性是善,能引义利定地作意,及定资粮加行作意,是名心远离。如〈声闻地〉说。(陵本三十卷八页)

「身心远离所引故者:不与在家及出家众共相杂住,独一无侣,是名身远离」,修学禅定要修远离法,怎么叫做「远离」呢?就是不与在家众、出家众共相杂住,不要和他在一起居住。「独一无侣」,单独你一个人,没有伴侣,你一个人在一处住,是名叫做「身远离」。

「远离一切染污无记所有作意,修习一切其性是善,能引义利定地作意,及定资粮加行作意,是名心远离。」这个「心远离」是什么?就是远离一切染污的作意,远离一切无记的作意。这个染污的作意,这个贪瞋痴的这些烦恼的作意。无记呢,就是也不是善、也不是恶的这些无记的作意。这二种作意,你都要停下来。「修习一切其性是善」,那么这二种作意停下来,内心里面怎么样作意呢?就是你要「修习一切」,就是很多的。「其性是善」,它的体性是好的。怎么叫做好?「能引义利」,这样的作意能引发出来功德,现在能引发出来功德,将来还能引发出来功德,叫做「义利」。「定地作意」,属于禅定的作意,就是奢摩他的止了。这奢摩他的止,譬如说像数息观、不净观这一类的,那么这些定地作意。「及定资粮加行作意」,另外呢……,这个前边「能引义利定地作意」,这是你在静坐的时候内心里面的作意。「及定资粮」,就是定的前方便的这一些加行作意,你要努力做的事情。

定地资粮的作意,我们前边已经解释过,这里面一共有五种:第一个就是「持戒清净」,你一定要受戒、持戒清净,这是第一个。第二个就是「守护根门」,就是「根律仪」,你这个眼耳鼻舌身意,你要保护它,叫它清净,不要放纵它,这是一个很重要的事情。第三个是节饮食,「饮食知节量」,因为没有饮食不行,但是你要有量,你不能吃的太少,你不可以吃太多,这样子要有节量才可以。第四个是「悎寤瑜伽」,就是睡眠不能太多,初夜、后夜你都不可以睡觉,就是中夜你休息。这个后面的文有说清楚:昼夜六时,昼三时、夜三时,加起来就是六时,那么昼夜加起来是二十四小时,但是印度人大概地分成六个时,用六来分二十四,四六二十四,就是昼三时,每一时就是四个小时,就是四个钟头。那么白天的三时,你要用功修行,夜间的这个三个时,初夜和后夜也要修行,就是中夜你休息休息。按这样说呢,就只能睡四个钟头觉,你不可以睡太多,那么这叫做「悎寤瑜伽」。最后一个就是「正知而住」,一切时,行住坐卧,你心里面老是明明白白的,不要有其它的杂染,正知而住。那么,这就是定的资粮。这个佛菩萨有大智慧,他知道一切法是因缘有,每一法有每一法的因缘,那么这禅定要靠什么因缘有呢?就是这些因缘:一个是持戒清净,一个是守护根门、根律仪,饮食知节量,再修悎寤瑜伽,能够正知而住,然后你修奢摩他,你就会能得禅定,所有的问题都解决了。如果你的忍耐……,反正是有困难的时候就随它,那就不行,那就是定的资粮你没有修好。这是定的资粮加行作意,「是名心远离」。

现在这半个颂:「由受持远离言发悟所引」,三增上学就是这样的因缘建立的。

∵∵

巳十一、不具具等(分二科)午一、举颂

初学唯有一,第二学二种,第三学具三,慧者皆超越者:

一共是分十一科,现在是第十一科「不具具等」。分二段,第一段是「举颂」。「初学唯有一,第二学二种,第三学具(足)三(种),慧者皆超越」,这是「举颂」。底下是「释义」。

∵∵

午二、释义

此颂显示,初一不共,中不离初,上不离二。超彼一切,当知无学是阿罗汉。

「此颂显示,初一不共」,这个颂表示什么呢?初一个,初开始的增上戒学,它可以不共于第二种、第三种,那个增上心、增上慧可以没有,单独有增上戒,增上戒也可以成立的,所以是「不共」。「中不离初」,这个就是「初学唯有一」,「第二学二种」呢,就是「中不离初」;这个增上心学不能离开增上戒,你一定要有增上戒,才能学习增上心的。「上不离二」,就是最殊胜的增上慧学,它不能离开增上戒、增上心,一定是具足三个的。「超彼一切,当知无学是阿罗汉」,最后这一句:「慧者皆超越者」,这个「慧」是指谁说的呢?就指阿罗汉,这个无学说的,无学就是阿罗汉,他能超彼一切人。

∵∵

《披寻记》六○六页:

超彼一切当知无学是阿罗汉者:此中一切,谓诸有学应知。

「有学」就是初果、二果、三果,都不如第四果阿罗汉最殊胜,是这样子。

∵∵

辰二、次三十四颂别显三学(分三科)

巳一、初二十一颂明增上戒学(分四科)∵∵午一、受持戒相(分二科)

未一、略标义

不毁坏尸罗,于学誓能顺,轨范无讥论,于五处远离者:此后显示受持戒相。

「不毁坏尸罗,于学誓能顺,轨范无讥论,于五处远离」,前面是第一大科,一共有十五个颂,就是总说三学;现在是第二科,是有三十四个颂,是别显三学,个别的显示增上戒、增上心、增上慧。分三科,第一科「初二十一颂明增上戒学」,分四科,第一科是受持戒的行相,分二科,第一科是「略标义」。这第一个颂:「不毁坏尸罗,于学誓能顺,轨范无讥论,于五处远离」,这是第一个颂。「此后显示受持戒相」,前面是五个颂说完了,以下的颂是显示受持增上戒的相貌。这是略标这个颂的大意。底下第二科「配释颂」,分六科,第一科「安住净戒」。

∵∵

未二、配释颂(分六科)申一、安住净戒

不毁坏尸罗者:谓安住净戒。

「不毁坏尸罗者」,这个颂的第一句:「不毁坏尸罗者」。「谓安住净戒」,就是这位佛教徒,他能安住在清净的戒法上面,不违犯的意思。

∵∵

申二、守护别解脱律仪

于学誓能顺者:谓守护别解脱律仪。

「于学誓能顺者」,这是第二句。「谓守护别解脱律仪」,就是他行住坐卧,经过色声香味触法,日常生活里边,随时随处他能守护他的别解脱律仪,就是一条一条的都能守护清净,而不毁犯,就能解脱了烦恼。

∵∵

申三、轨则无犯

轨范无讥论者:谓轨则无犯。

「轨范无讥论者」,这是第三句,是什么意思呢?「轨则无犯」。「谓轨则无犯」,前面是「安住净戒」、「守护别解脱律仪」,这是指重戒说的。这底下「轨则无犯」,只是轻微的事情;这些轨则你不违犯。我们曾经讲过,譬如说你拜佛,也有轨则;你读经,也有轨则;奉侍师长,也有轨则;说你去乞食去,也有轨则;就是做各式各样的善品加行都是有轨则的。这些事情,你都能如法如律的去做,而无违犯。这样子,你就「轨范无讥论」,就没有人来讥嫌你、议论你、批评你了,这么意思。

∵∵

申四、所行无犯(分二科)酉一、配

于五处远离者:谓所行无犯。

「于五处远离者」,这是第四科「所行无犯」,分二科,第一科是「配」。「谓所行无犯」,你所活动的地方没有违犯。这是先说这么一句话,底下解释。第二科解「释」,分二科,第一科是「总标列」。

∵∵

酉二、释(分二科)戌一、总标列

略有五处,诸苾刍等非所应行。谓王家、唱令家、酤酒家、倡秽家、旃荼罗及羯耻那家。

「略有五处,诸苾刍等非所应行」,有五个地方,这个比丘、比丘尼、沙弥、沙弥尼,乃至优婆塞、优婆夷,「非所应行」,你不应该到那个地方去。是那五个地方?「谓王家」,王家就是国王、大臣这些人,你不要同这些人来往。「唱令家」,这个唱令家是什么呢?就是犯罪的人,另外有人负责来宣布这个有罪人的罪状,到各处去宣传,说这个人犯了什么什么罪,犯了什么什么罪,那叫作「唱令家」。负责这些事情的人,你不要同他来往,唱令家。「酤酒家」,就是贩卖酒的地方,你不要到他那边去。「倡秽家」,就是淫女家,也不要去。「旃荼罗」,旃荼罗翻个炽恶,就是执行死刑犯的这些人。执法的人判这个人死了,判这个人死罪的时候,由那个人来执行这个死刑的时候,这些人叫「旃荼罗」。「及羯耻那家」,羯耻那翻一个什么呢?翻个杀狗人,杀狗的人,或者是管理牢狱的这些人,你和这些人也不要来往。这底下第二科「随难释」。

∵∵

戌二、随难释

唱令家者:谓屠羊等。由遍宣告此屠羊等,成极重罪,多造恶业,杀害羊等故。

「唱令家者:谓屠羊等」,就是杀害生命的这些人。「由遍宣告此屠羊等,成极重罪,多造恶业,杀害羊等故」,这些人你不要同他来往。

∵∵

申五、于诸小罪见大怖畏

若无犯出离无恶作恶作者:显示于诸小罪见大怖畏。如其出离,亦无恶作;如其恶作,亦无有犯。

点赞(0)

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

暂无评论
立即
投稿
发表
评论
返回
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