丑二、共相有法(分五科)寅一、征

何等名为共相有法?

「何等名为共相有法?当知此相复有五种,一、种类共相,二、成所作共相,三、一切行共相,四、一切有漏共相,五、一切法共相。」本论〈本地分〉共十七地,现在是〈思所成地〉,是第八科「思所成地」。「思所成地」里边分二科,第一科是「结前生后」,第二科「略标广辨」。这个「略标广辨」里边分二科,第一科是「标列」,第二科「随释」。「随释」里边分三科,第一科是「自性清净」。这个「自性清净」分四科,第一科是「征」,第二科是「别标」,第三科「列」,第四科「结」。这个「自性清净」这一科已经讲过去了,现在的文是第二科「思择所知」。这个「思择所知」正是解释这个「思所成地」,里面分二大科,第一科是「略」,第二科是「广」。这个广说里面,又分二科,第一科是「辨有无相」,辨别怎么叫做有相、怎么叫做无相。辨别「有相」里面,又分四科,第一科是「征」,第二科是「标」,第三科是「列」,第四科是解「释」。这个第四科解释里面又有五科,第一科是「自相有法」,这一科解释完了。「自相有法」,就是那一件事的本身就是有,那么叫「自相有法」,解释完了。

现在就是第二科「共相有法」,就是它自己是没有的,要众多的法共在一起才是有。这个唯识的经论,对于一切法的观察是很微细的,从这些分科上就应该看出来了。这个「共相有法」又分成五科,第一科是「征」。「何等名为共相有法」,什么叫做「共相有法」呢?「共相有法」是什么意四呢?这是问的意思。底下第二科是「标」。

∵∵

寅二、标

当知此相复有五种。

应该知道这个「共相有法」有五种不同,有五样,不一样。都是「共相有法」,但是还是有五种不同。这是第二科「标」,第三科是「列」。

∵∵

寅三、列

一、种类共相,二、成所作共相,三、一切行共相,四、一切有漏共相,五、一切法共相。

分这么五种的不一样,有五种「共相有法」。这是列出来。底下「种类共相者」,这以下是解「释」,就是解释这五种「共相有法」。先解释第一种「种类共相」。

∵∵

寅四、释(分五科)卯一、种类共相

种类共相者:谓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识等各别种类,总名为一种类共相。

这个「种类共相者」,怎么叫做「种类共相」呢?「谓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识等各别种类,总名为一种类共相」,这就叫做「总类共相」。这个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识就是我们的生命体;生命体,佛告诉我们就是有这五种法组合起来成为我们的生命体。这五种是不一样的,有色,就是地、水、火、风的这个色,这里面也是有很多,但是都名之为色,也就是类。这个「种类」,种者类也,就是他们各有各的体相,但是是属于一类的,所以叫做「种类」。譬如我们人,也是各式各样的人,人有老、有少、有男、有女,有黄色的人,有白色的人,但是都是人,那么就叫做「种」,就是叫做「类」,这是一类。现在这个「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识」也是,色有很多,色就是物质,地水火风,有各式各样的物质,都叫做色;这个受也有很多,有苦受、乐受、不苦不乐受;想也是很多很多的事情;行也是很多;识也是很多的。但是都名为识,名为行,名为想,名为受,名为色,那么就是同一种类。这个「等」字,「等」就是眼耳鼻身意、色声香味触法这一切。「各别种类」,就是每一样都是不同的,每一样都是不一样,色也是不一样,受也是不一样,乃至识也是,各式各样的识;反正眼耳鼻舌身意、色声香味触法,是各式各样的种类。

「总名为一种类共相」,色受想行识,这五种总名为蕴;色也是蕴,受想行识都是蕴,蕴就是它们算是一类,所以叫做「总类共相」。譬如眼耳鼻舌身意,眼和耳不同,耳鼻舌身意各有不同,但是都名之为根,就是这一种类。这一切法就是这样分,这样分别,都名为一类,这叫「共相有法」,「共相有法」就是这样意思。

∵∵

卯二、成所作共相(分二科)辰一、举善所作

成所作共相者:谓善有漏法于感爱果,由能成办所作共相,说名共相。

这个「成所作共相者」,这第一个「总类共相」解释完了,现在解释第二个「成所作共相」。这个「成所作共相」怎么讲呢?「谓善有漏法于感爱果」,就是我们人,他没有恶心,他有利益人的心肠,有多少同情心,但是他也有贪瞋痴的烦恼,但是这个时候可有点好心肠,所以是善,没有伤害人的意思。由这个善心肠,可是也有烦恼,虽然有烦恼,但是可没有做恶事,能不杀生、不偷盗,不邪淫、不妄语,不饮酒,他能修学善法,他有这样的行为,有这好心肠是动机,又有这个五戒十善的行为,这就叫做「善有漏法」。

「于感爱果」,对于所感的,也就是所做的,可爱的果报,它有作用。那个「善有漏法」能成就可爱的果报;那可爱的果报是由善有漏法创造的,所以叫做「所作」,所创造的。所创造的,也就是所成就的;能成就的是善有漏法,所成就的就是可爱的果报,就是人天的果报。这件事,就叫做「成所作共相」。

「由能成办所作共相」,由于这个善有漏法,他能成办所作的可爱果报。可爱的果报,其实也是很多,人间可爱的果报,或者天上的可爱的果报,都是由善有漏法创造的。这个善有漏法,不杀生也是个善,不偷盗也是个善,不邪淫、不妄语、不两舌、不恶口,很多的善法,它们都有一种相同的作用,就是能成办可爱的果报。这个可爱的果报,由那么多的有漏善法创造成就的,这就叫做「说名共相」,这就叫做「成所作共相」。这个所作的可爱的果报也很多,能作的这个因缘也并不是一件事,也是很多。很多呢,都有共同的作用,他们和合起来共同的创造了可爱的果报,这就是叫做「成所作共相」,「说名共相」。这是「举善所作」,举善所作来解释「成所作共相」。

∵∵

辰二、例余所作

如善有漏法于感爱果,如是不善法于感非爱果。念住、正胜、神足、根、力、觉支、道支、菩提分法,于得菩提,由能成办所作共相,说名共相。当知亦尔。

这个「成所作共相」作了几种的解释,这个是约「举善所作」做一种解释,这底下还有其他的解释。

「如善有漏法」,如前面说的这个善有漏法能创造可爱的果报,叫做「成所作共相」。「如是不善法」,善法是「如是」,是这样子,不善法也是这样子。「于感非爱果」,不善法:杀生、偷盗、邪淫、妄语、饮酒,妄言、绮语、恶口、两舌,做种种的恶事,这不善法。你做这么多的不善法的时候,对于感非爱果,所感的,就是所造成的不可爱的果报,那就到三恶道去受苦了,到地狱、饿鬼、畜生去,非爱的果报来说,那也叫做「成所作共相」,也是这样意思。这个是「不善法于感非爱果」,加上前边「善有漏法于感爱果」,和合起来,这都是属于世间的生死苦恼的事情。

下边说是「念住」正勤,这三十七道品。四念处也叫四念住,四正勤也叫四「正胜」,四「神足」、五「根」、五「力」、七「觉支」、八正「道」,这一共是三十七道品,也就是三十七「菩提分法」;这是发出离心、发无上菩提心的人所修学的圣道。「于得菩提」,这个三十七道品,对于得出世间的声闻菩提、缘觉菩提、无上菩提,它有这个作用。「由能成办所作共相」,也是一样,他也能成办出世间的菩提道,有这种共同的相貌。做善有善报,做恶有恶报,修出世间的圣道就能得出世间的菩提,都有相同的这种作用,这就叫做「共相」,叫做「成所作共相」,「说名共相」。

「当知亦尔」,当知道这个道理和前面那个善有漏法一样,也是一样的。那么这就叫做「成所作共相」。前面的「种类共相」,是说我们已经得到的果报,我们已经得到的果报叫做「种类共相」。这底下「成所作共相」,就是你现在发动出来的行为,你自己愿意发动什么行为,你有你的自由,你愿意作善,愿意作恶,愿意修学出世间的圣道,都叫做「成所作共相」。

∵∵

卯三、一切行共相

一切行共相者:谓一切行无常性相。

这是第三科「一切行共相」。这个「行」,就是世间上的一切有漏法,都叫做「行」。「行」这个字,很有意思!我们走路,在道路上走路,一步一步地向前进,这叫做行;世间上一切法也都是这样子。你看那个高山,它也是一天一天、一昼夜一昼夜的向前进;我们看那个高山好像不动,其实它也和人一样,也是在时间上一天一天的向前进,也是行。那棵树、那个花,也是这样子;所有的色受想行识、眼耳鼻舌身意都是这样子,都是在时间上刹那刹那向前进,所以都叫做「行」。

这「一切行」法,他们也有「共」同的「相」貌,是什么呢?「谓一切行无常性相」,无常,这个「常」是不变动的叫做常;昨天是这样子,今天也是这样子,它没有变化,叫做常。「无常」,没有不变动的,这一切行法都在变动、都在变化。就是有粗显的变动,有微细的变动,不一样。我们粗显的变动,我们可能会觉知道;这微细的变动,我们不知道。但是现在,这个佛菩萨开示我们,这世间上的这一切行法都是在变动的,不是稳定的,都是在变动的,那么这就叫做「一切行共相」。

我们人的这个智慧粗浅,就是在这个丰衣足食,感觉到心情很安,好像无忧无虑。但是现在佛告诉我们,你无忧无虑的这个境界都是在刹那刹那在变动,忽然间就不得了啊!你可要知道啊!这是「一切行无常性相」。

∵∵

卯四、一切有漏共相

一切有漏共相者:谓有漏行皆苦性相。

「一切有漏共相者」,这是第四科。「有漏共相者:谓有漏行皆苦性相」,「有漏共相」,这个「漏」就是烦恼,烦恼叫做漏;这是一个呵斥我们的一种话。像人生疮了,这个身体有病,生疮了,这个疮流脓、流血叫做「漏」。我们现在呢,这个眼耳鼻舌身意接触到一切境界的时候,就从里面流出来贪、瞋、痴的烦恼,叫做「漏」。如果圣人呢,他把烦恼断了,他不漏了,那叫做无漏;我们凡夫都是有漏的。

这个「有漏」法的共同相貌是什么呢?「谓有漏行,皆苦性相」,只要你有烦恼的话,那这个属于烦恼范围内的一切法都是苦的性相,都是苦恼的相状。内里边也是苦,外边也是苦,这为什么会这样子呢?因为有烦恼的人也有执着,都有执着心,这个执着就是苦的原因;你若不执着,没有苦。说是阿罗汉,他的眼耳鼻舌身意,他的色受想行识,也都是无常变动的,但是他没有烦恼,他没有执着心了;没有执着心,所以他没有苦。譬如说是有令你满意的事情出现的时候,这个圣人他对于这个满意的事情不执着;有苦恼的事情出现的时候,这个圣人他心里也不执着,他不执着那种事情。我们凡夫,苦的时候也执着,乐的时候也执着;乐的时候执着,会感觉满意,但是那个乐会变动,就令你不满意,所以就苦恼。这个圣人他不执着,他心里面超越这个执着,到无著的境界去了;无著的境界,没有这些苦、乐的事情,所以他没有苦的性相。

譬如说是,我们现在有不如意的事情出现的时候,心里面被这个不如意的事情困住了,就是没有办法从这里超越这个苦,没有办法,只是在那里分别这个苦,为苦所困。圣人呢,他不执着,不执着什么呢?就不执着这个苦是苦,观察它是空无所有的,这个心就到无所有的境界去了,这个苦就不苦恼他了,所以他不苦;虽然也是无常,但是可不苦。我们有漏行的、有执着心的,你就非苦不可;因为你执着它,你不能超越它。所以是「有漏行,皆苦性相」。

那么这里面知道一件事,就是烦恼,这个漏就是烦恼,烦恼是苦恼的原因,烦恼是苦的原因。你若想要解脱苦,你要断烦恼,要做这件事,要去断这个烦恼,断了烦恼就不苦了,应该做这件事。但是你不愿意有苦,但是还不愿意断烦恼,那怎么能够离苦呢?这是我们凡夫就是这样子。

∵∵

卯五、一切法共相

一切法共相者:谓一切法空无我性相。

这是第五科「一切法共相」。这「一切法」,前面说一切行、一切有漏,都是因缘生法,这是有为法。这底下说「一切法」,就包括了有为法,也包括了无为法,有为法、无为法都在内的。这个有为法和无为法,它们是不一样,有为法和无为法是不一样;不一样,但是也有个一样的地方,是什么呢?「谓一切法空无我性相」,有为法也是空,无为法也是空,都是里面没有我的性相的,没有我的性,也没有我的相。有为法无我,无为法也是无我的;这个无我,这个空就是无我,无我就是空,因为没有我就叫做空。这个是一切法都是共有的相貌,是这样子。在这里看出来,空无我是很究竟的,是最究竟的一个真理了。这个圣人,他从一切有漏法超越一切苦恼,就要观察空无我才能超越;你若执着有我,执着有我不行,不能超越。

∵∵

寅五、结

如是一切,总说为一共相有法。

像前面一共是这五种,这就叫做「共相有法」。「共相有法」就是这样意思,这样讲法。凡夫的「种类共相」、「成所作共相」,当然这里面也包括圣人。「一切行共相」、「一切有漏共相」,「一切有漏共相」那是凡夫的境界,其余都是通于圣人。最后一个「一切法共相」,其实也就是圣道;你学习一切法空无我的性相,就能超越一切苦,就能得大解脱了。

∵∵

丑三、假相有法(分三科)寅一、征

何等名为假相有法?

这个是「假相有法」,解释这个有无相里面,解释「有相」里面分五科,第一科是「自相有法」,第二科是「共相有法」。这「共相有法」解释完了,现在是第三科「假相有法」。「假相有法」,就是那个「有」是有,但是不是真实,叫做「假」,假的,虚假的有法,这个「假相有法」,这一科分三科,第一科是「征」。

「何等名为假相有法」,说这个有,有「自相有」、有「共相有」、有「假相有」,这个「假相有」是怎么回事情呢?这个第一句是问。底下第二科是解「释」,解释里边分四科,第一科是「标」。

∵∵

寅一、释(分四科)卯一、标

谓若于是处略有六种言论生起,当知此处名假相有。

这就是「标」。「谓若于是处」,这个「假相有法」的意思就是说,假设在这个地方有六种言论生起。这个「略」就是简要的意思,简要地说有「六种言论生起」,生起六种言论。「当知此处」就叫做「假相有法」。这也等于就是解释,解释这个「假相有法」。

∵∵

卯二、征

何等名为六种言论?

这第二科是问。「六种言论」是怎么回事情呢?这是问。第三科把六种的言论「列」出来。

∵∵

卯三、列

谓属主相应言论,远离此彼言论,众共施设言论,众法聚集言论,不遍一切言论,非常言论。

这是「六种言论」,这六种言论就叫做「假相有法」。这是列出来,第三科「列」出来。底下第四科就解「释」,解释分六科,第一科就解释这个「属主相应言论」。

∵∵

卯四、释(分六科)∵辰一、属主相应言论(分二科)巳一、释(分二科)

午一、标相

属主相应言论者:谓诸言论配属于主,方解其相,非不属主。

「属主相应论者」,这是第一科「属主相应言论」,又分二科,第一科是解「释」。解释里面分二科,第一科是「标相」。「属主相应言论者:谓诸言论配属于主,方解其相,非不属主」,这是「标相」。「谓诸言论」,这是说有很多的语言,你说了很多话,但是这个语言要「配属于主,方解其相」,你才能明白它的相貌,它这个意思的相貌你才能明白,要「配属于主」才能会明白。若不配属于主,你说老半天还不明白,人家不明白你说的什么;一定要和主相配属,才能明白的。「非不属主」,不是不属于主。所以叫做「属主相应言论」。

这是「标相」,「标相」也就是略略的解释一下。底下第二科「举例」,举一件事告诉你。分二科,第一科「举生相」。

∵∵

午二、举例(分二科)未一、举生相

如说生时,此谁之生,待所属主起此言论。谓色之生,受、想、行、识之生。非说色时,此谁之色,待所属主起此言论。

「如说生时,此谁之生,待所属主起此言论。谓色之生,受、想、行、识之生」,这是「举生相」,也就是举个例。

点赞(0)

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

暂无评论
立即
投稿
发表
评论
返回
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