寅十四、解脱所治取相差别(分二科)卯一、举所对治(分二科)

辰一、标举

又有五种,能圆满解脱厌离所对治法。

「又有五种,能圆满解脱厌离所对治法。谓于诸法中,有三种愚以为依止,起三颠倒。」这是第十四科「解脱所治取相差别」,「取相」是一种迷惑,是一种颠倒,是修行人所对治的,要消灭它,所以也是所解脱的,但这件事是有差别。分两科,第一科是「举所对治」,又分两科,第一科是「标举」,举出来所对治的差别。

「又有五种」事,「能圆满」的「解脱厌离所对治」的「法」。「所对治」的也就是修学止观所消除的烦恼,这个烦恼也是所厌离的,也是所解脱的。这五种法能圆满的解脱所厌离的、所对治的法。

这是「标」,标这个大意。底下第二科是「随释」,分两科,第一科是「圆满解脱所对治法」,分两科,第一科又是「标」。

∵∵

辰二、随释(分二科)巳一、圆满解脱所对治法(分二科)午一、标

谓于诸法中,有三种愚以为依止,起三颠倒。

「谓于诸法中,有三种愚」就是说我们这些凡夫人,对于色受想行识,眼耳鼻舌身意,这一切法上面有三种的糊涂、三种的无知。「以为依止起三颠倒」,这个愚作依止,就会生起三种错误的事情。这个「愚」是能生起的,「三种颠倒」是所生起的,这是一个愚、一个颠倒。这是所对治法,是「标」出来,底下第二科解释,解释分两科,第一科是先说「三种愚」。

∵∵

午二、释(分二科)未一、三种愚

三种愚者:一、时节愚,二、分位愚,三、自性愚。

∵∵

未二、三颠倒

三颠倒者:一于无常计常颠倒,二者于苦计乐颠倒,三于无我计我颠倒。

这三种愚,第一个是时节的不明白,不明白时节的道理。这个时节,「节」是段落,一段落一段落的,比如春夏秋冬,就是一个段落,春天是一个段落,夏、秋、冬也是一个段落,一个段落。比如昼夜,昼是一个段落,夜也是一个段落。一月二月三月乃至十二月,这些时间相都是有节、有段落的。

这个「愚」就是不明白。这个时间是依据有为法的变动,安立的时间。有为法是刹那生灭是无常的,不是常住的。但是我们不知道无常,执着它是常,所以说「于无常,计常颠倒」,是名为「时节愚」。因为不知道是无常的,所以说于无常计常颠倒了,这叫「时节愚」,这样意思。

「二、分位愚」,分位愚就是我们的一念分别心,接触一切境界的时候,有苦、乐、舍这个分位的不同;苦是一部分、乐是一部分、不苦不乐是一部分,各有各的位,各有各的范围,苦有苦的范围、乐有乐的范围,其实「分」就是位,对于这件事也不是太明白也是糊涂的,所以「于苦计乐颠倒」。

这个苦受是苦,乐受也是苦。因为乐是要破坏的,要被破坏的,你求这个乐的时候也很辛苦,保护这个乐的时候也很辛苦,终究是要破坏了,所以还是苦,所以乐受也是苦。但是我们总感觉到是乐,所以那就是「颠倒」;「于苦计乐颠倒」。由「分位愚」就生起「于苦计乐的颠倒」。

「三、自性愚」,自性愚是什么?就是色受想行识。色受想行识这里面执着有一个自性,执着有一个我。因为这色受想行识也都是因缘生法,都是可破坏的,都是无常的,但是执着有一个有主宰的我,所以叫做「自性愚」。因为这个「愚」,所以「于无我计我颠倒」,在色受想行识里面没有我,偏执着有一个我的这种湖涂。

那么这就是解释了「三种愚」,也解释了「三种颠倒」;由三种愚生三种颠倒。此是有五种法,现在这才是三种,底下还有就是第二科「厌离所对治法」,巳二、厌离所对治法。前面是圆满解脱所对治法,这底下第二科是厌离所对治法。

∵∵

巳二、厌离所对治法

及规求利养,希望寿命。

「规求」就是谋求,心里面打主意希求得到财富,这是「规求利养」,这是一件事。「希望寿命」希望自己健康长寿,好来享受这个利养,这又是一种所对治法。这两种加上前面三种所对治,就是五种。

∵∵

卯二、取能治相

为治如是五所治法,起五取相。谓于诸行,取无常相;亦取苦相;于诸法中,取无我相;于饮食中,取恶逆相;于其命根,取中夭相。

「为治如是五所治法,起五取相」,底下这是第二科「取能治相」,前面是所对治的,这底下是能治。「为治如是」,为了消除这五种所消除的事情。「起五取相」要发起五种取相。这取相是烦恼,可是在这里面说这个取相变成了智慧了。就是用智慧的取相,来消灭烦恼的取相,是这样的意思。这五种取相是那五种呢?

「谓于诸行,取无常相」就是说你在奢摩他里面,心寂静住之后,你心里面要取这个无常相。就是观察诸有为法,主要还是色受想行识,眼耳鼻舌身意,色声香味触法这些法,「取无常相」,来去观察它们都是因缘所生法,自性不可得,所以没有常恒住的事情,这样观察。观察先由粗的无常相开始观察,一开始先观察粗显的无常相。比如老病死,这是无常,这是一个很粗显的无常相;成住坏空,这粗显的无常相。然后可以推之,一切法都是刹那刹那生灭的无常相,都是要败坏的。那么由微细的无常相,所以决定要有粗显的无常相,一定是要败坏的,那么这样子去观察。「谓于诸行取无常相」。

「亦取苦相」,因为无常,所以就是苦。都是无常,苦恼的事情是无常,乐受也是无常,所以也是苦。这个行苦,也是无常,所以也是苦。所以在无常上,无常就是痛苦的一个原因,所以叫无常相。这个无常相是痛苦的原因,可以在《阿毗达摩集论》上说出来一个理由,因为一切行是无常,所以都是苦,它说出一个理由来。

这个苦!很多的苦恼的事情,是由无而有,原来没有,现在有因缘的时候,由无而有,由无而有就是无常相,由无而有所以是苦。这个种种如意的事情,是由有而无,所以也是苦,这是无常相,由无常故苦。那么行苦,也还是,由无而有,由有而无,它就会变。总而言之这个行苦!行苦本身是个苦,它在变,它一定碰到坏苦,或者碰到苦苦,所以也是苦。

所以「谓于诸行,取无常相,亦取苦相」。所以观受是苦的时候,你就这样观:由无而有是『苦苦』;由有而无是『坏苦』;由无而有,由有而无就是『行苦』,就是诸行无常故,所以都是苦。常常这样观,你对于这个受,我们的心,根、境、识这三法一和合有触,有苦、乐、舍的受。观苦生厌离心,观乐心里也提高警觉,这也是苦恼的事情。所以就是有乐来的时候,心里不颠倒,那就是你常作如是观的关系。所以「谓于诸行,取无常相」。

我也曾经遇见一些人,佛法说人生是苦,但是我感觉人生没有苦。我说你不知道无常,所以你感觉不苦。「亦取苦相」,「取」这个字,若是在烦恼上说,这个烦恼心很重,叫做「取」,取着。我们初开始用功的时候,用这正念来调伏这个染污心,来调伏自己染污的身口意,你也要用心要用得有力量,不然的话你夺不过来,这个权力被无明夺去了,从无明那里夺回来,你也要有点大的力量,所以也可以用「取」字,这个意思。

「于诸法中,取无我相」,这个诸行是取无常相、苦相。这底下说诸法那就有点不同,这就是连无为法也在内,无为法也是在内。行、诸行是有为法,有为法是无常是苦,无为法不能说无常,不能说这句话,那也不能说是苦。但是若是说无我的道理,就不限于有为法,无为也是无我的,其中也没有主宰性。如果无为有主宰性,就没有无常了,这个有为法不能现起了。所以有为法是无常,是无我,无为法也是无我的,要观察里面我是不可得,就是这样去观察,当然这也就是四念处了。这是取对治,对治常颠倒,对治乐颠倒。「取苦相」就是对治乐的颠倒,「取无我相」来对治我的颠倒。

我们初开始用功,观察我不可得,不感觉到有什事情,好像我这想一想没什么意思。但是你要观察久了深刻了的时候,随时都有作用,随时都会有作用的。所以这事你要用功,你才感觉到,随时会有作用。所以这个阿罗汉,初果圣人还有我慢,初果、二果都有我慢,但是阿罗汉没有我慢,就是他的无我观太深了,所以就没有我慢。这个慢是有我才有我慢,所以他还不是根本的烦恼。可是你若不观这个无我,这个无我若不观深刻的时候,这个慢还是有的。所以从这里可以知道无我观的厉害。

「于饮食中,取恶(ㄜˋ)逆相」,或者恶(ㄨˋ)逆相都可以。这个饮食,前面规求利养,就是利养,就是财。这个若是取,你要去取它的恶、它的过失,这个「恶」就是它的过失。若有了过失,我就应该…,我若不随顺我的过失,所以叫做「逆」。取它的过失相,或者说这个「逆」,就是令你受苦的一种相,取它的过失,它不能随顺你的意的。我感觉有了财富,好像可以随心自在,实在不是,会令你引起很多的苦恼,这个苦恼就不是你欢喜的了,所以叫做「逆」。总而言之,就是取这个财富的过失相,就可以不生贪心了。

我们出家受戒的时候,曾经有『四圣种』,受戒同时的时候受过四圣种。当时是不大明白这个事情,受这个做什么?现在知道,佛菩萨真是…这也可以知道出家不容易。佛最初这样规定的时候也是,你出家目的是修圣道,但是你不能生产,要靠去乞求的这件事,不能保证你都是如意的,你一定最初做最坏的打算。我的生活所需达到最低最低的时候,你最初要打这个主意。所以这样子说「规求利养」这是个问题,就是我耐不住这种苦,这种贫苦的生活而规求利养。现在说「取恶逆相」,取它的过失相,就会对治这个过失了。

「于其命根,取中夭相」,前面希望寿命,希望寿命这件事也可以向好处说,寿命长一点我用功的时间不就多一点,但是人又不一定是这样子。人说寿命长好,我能活两百岁,我先放逸一百岁,剩下一百岁我再用功修行,人就可能会这样子。若说我若没有病,我健康身体我才用功,真实是健康你又可能不用功,这个事情就是这样子。「于其命根,取中夭相」不是能靠的住那真实的长寿,中间就会断了的。这样子寿命长也好,短也好,就是赶紧得要用功。

那么这是「能圆满解脱厌离所对治法」这样子。这五种所对治法就是,常颠倒、乐颠倒、我颠倒、一个规求利养的颠倒、一个希望寿命的颠倒。用无常、苦、无我,于饮食中取恶逆相、于其命根取中夭相,用这五法来对治。所以又有五种「能圆满解脱厌离所对治法」,就是这样子。

∵∵

寅十五、心解脱门定智修别(分二科)卯一、标

又有五种,修定修智二胜行者,正心解脱生长之门。

这第十五科「心解脱门定智修别」。这个五种,五种法来修这个定,用五种法来修智,或者说五种法修定、修智。修定,修智加起来有五种法,这么说,这个定和智是两种殊胜的德行。这个定、智是怎回事呢?是「证心解脱生长之门」,这个「证悟」就是成就了,成就你自心的解脱。心里面,你的这一念明了的心,没有烦恼业障的困扰,心就是解脱了。

「生长之门」,由这个定,定是有浅有深,慧也是有浅有深,渐渐地生长。这个心解脱就成功了,所以它是一个门。从这里开始,逐渐地才成就心的解脱,所以叫「证心解脱生长之门」。证心解脱生长之门是谁呢?就是定、智两种胜行。但是这里面说修定修智的方法加起来是五种的,是有五种的生长之门。

那么这是第一个是「标」。底下第二是解释。解释分两科,第一科先说「定胜行」。这里说修定胜行,先说定,后说智,说定胜行,和我们日常的这种习惯的想法不一样,我们若说修定应该怎么办?这和这说法有一点不一样。

∵∵

卯二、释(分二科)辰一、定胜行

定胜行者:因闻依谛圣言论故,正解法义。如因听闻,因广大音读诵经典,因为他人开阐妙义,在空闲处,审谛思惟,正解法义,当知亦尔。

「定胜行者:因闻依谛圣言论故,正解法义」,这样说,这是第一个法。「因闻」因为你要听「闻依谛圣言论故」就是依止四圣谛的圣言,就是佛为我们开示的苦集灭道四谛这个言论,我们听到了,听到了以后「正解法义」,没有错误的,明白了什么是苦、什么是集、什么是灭、什么是道。这个修定,你先要明白这件事,明白什么叫做苦集灭道,你要明白这件事。怎么明白呢?是闻,是听人家讲解的。听人家讲解我明白是什么道理了。这个修定的第一个条件要明白苦集灭道的圣义,要明白这件事。这是和我们原来的想法不是一样,但是天台智者大师说是符合这个道理的。

「如因听闻,因广大音读诵经典」,这是第二个方法。「如因听闻」就是同于前面,因为听人家讲解,那么你这个时候,因广大音读诵经典。这个是广大的音声,去读诵经典,照这个四圣谛的经典去读,而后能够背诵,背诵经典。你听人家讲谛圣言论,你能够正解法义,那么广大音读诵经典也是,也能够正解法义。当然这里面可以通于两种情形:一个是你听人讲以后,你自己要广大音的读诵经典,当然也是能够正解法义;或者有一种利根人,我不用听人讲,我自己就是读,读这个经,我就广大的音声去读,我也就能正解法义,也可以这么讲。

因为他人「开阐妙义」这是第三个。你因为为他人去开阐、去详细地解释这个四圣谛的妙义,你对这个法义就能深刻地了解了,教学相长有这个意思。你自己读、诵能正解法义,你为人讲解,也是正解法义。这是第三个。

底下是四,「在空闲处,审谛思惟,正解法义」。听人讲也好,自己读诵也好,为人开讲也好,还是有所不足的,还需要在空闲的地方,不是喧闹的地方。你能够「审谛」,很认真的、确实的,去思惟你所理解的法义。当然对法义能正解法义,也是「当知亦尔」,就是如因听闻是正解法义,你广大音读诵经典,因为他人「开阐妙义,在空闲处,审谛思惟,当知亦尔」,也是能正解法义的,和那个第一个一样,「因闻依谛圣言论故,正解法义」一样。后面那三个,也是能正解法义的,这样子。

这个学定的胜行,要这样学。我想这里面有几个事情,就是要听闻了四圣谛的道理,我修定的目的是得圣道,不是为身体健康,是这个意思。我听说静坐能减少病痛,所以发心静坐,因为身体健康我要发心静坐,因为静坐能长寿,所以我就发心静坐,不是!你学习圣谛了以后,你才知道为得圣道而静坐的。但是为得圣道而静坐,前面的这些减少病痛,身体健康,也能有,也是有,但是目的不是在这里。你若不学,只是叫你摄心一处住,多数你的动机不是太合适,所以要学,这是一个原因。第二个静坐这件事也是很微细的,很多的问题,你若不学,你还是不知道,还是不知道的,所以还是应该学的。

∵∵

辰二、智胜行

智胜行者,于上品乱贪欲对治,无倒思惟。

你按照,你所修学习的方法寂静住,那当然就是得到奢摩他,这是前面这个。底下「智胜行」是什么办法?就是在奢摩他里面来修无倒的思惟,不颠倒的观察,还是观察无常、观察苦、观察无我、观察不净,也就是修四念处,这就是「智胜行」。

这智胜行有什好处呢?「于上品乱贪欲对治」,对那个最强烈、最强力的散乱,那个捣乱的份子。在我们心里面有强大力量的捣乱份子是谁?就是贪心,就是贪欲心。这个贪欲心用智慧能把它消灭了,就是这样子。

前面「定胜行」其实就是止,那么「智胜行」就是观,观结果把烦恼断掉了,就成圣道了。所以这个是「又有五种,修定、修智二胜行」,它能证得心解脱,是这样子。

∵∵

寅十六、观行意乐及方便别(分二科)卯一、标

又有五种修观行者,意乐方便悉皆具足。

这是第十六科「观行意乐及方便别」,修观行的人,「又有五种修观行者」,修这个止观的这种修行人,但是有五种修观行的不同。「意乐方便悉皆具足」,这五种也就是两种:一个是意乐,一个是方便。意乐具足、方便具足,这个也是修行非常重要的一个条件。

这是「标」,底下解释,解释分两科,第一科「辨差别」,又分两科,第一科是「意乐具足」。

∵∵

卯二、释(分二科)辰一、辨差别(分二科)巳一、意乐具足

谓于涅盘菩提,起猛利信解,名意乐具足。

点赞(0)

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

暂无评论
立即
投稿
发表
评论
返回
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