寅八、超过色界诸处差别

又有四法,超过色界令成远分,谓空处、识处、无所有处、非想非非想处。

这是第八科「超过色界诸处差别」。「又有四法,超过色界令成远分」,是说这四种法的功能,你学习这四种法成就了,你就能够超过色界。我们欲界的人和色界天的人,这个生命体上都是有地水火风的组织,都是有色的。这个有色就有种种的苦恼,你就怕地水火风,怕火,也怕风,也怕刀,大寒大热有很多的问题。所以在人间的人,修成了色界四禅之后,他又想要修无色界的四空定。当然在外道的思想里面,他认为无色界的四空定,那就是得解脱了,得涅盘了,有各式各样的邪知邪见,所以也有无色界的四空定的成就。

这里说「又有四法,超过色界令成远分」,这个「远」这个字,有距离就叫做远,就是和色有了距离,在生命体上没有色了。若按佛法的理性上说,你有色的执着,你就不能超越这个色,你爱着这个色,你就不能够解脱这个色。一定要破除去这个执着,这个色才能远离,你才能无色,「超过色界令成远分」。那四法呢?「谓空处、识处、无所有处、非想非非想处」,就是无色界的四空定。

空无边处天,我们就讲这一个,他是在色界第四禅里面,在那个禅定里面观察色的过失,厌恶这个色,他就开始了远离色的这一部份,远离色的这个功能。在《释禅波罗蜜》里面解释,就是心里面观察这个空,这个空怎么观察呢?就是观察,譬如这里有个房子,房子外边就是空,要依据房子的色相,显示房子的外边就是空,先思惟这个空,那么就可以慢慢地就能解脱这个色。但是智者大师说:观察自己的身体就像个箩,这个箩就是乡村里面,我看是圆形的,周围是一个圆形的框框,底下用铜丝或者是铁丝,这么横竖的编起来,里面留有小孔,有小小孔。那么观察身体毛孔渐渐地扩大,就像箩似的,或者像鱼的网似的,这个孔渐渐地扩大,而这个色法渐渐地微小,孔渐渐地扩大,这样子观想,渐渐地这个身体就没有了,观察身体就是空了,这样子就是超越了色,就能超越这个色。

可是在无相三昧那里面说,你不分别色受想行识,色受想行识就不现了,那么那是以不分别的方法来灭除色。这样子就是「超过色界令成远分」,就与他有了距离,就是但只有受想行识,而没有色了。由空处进一步修这个识无边处,我们昨天说过识无边处、无所有处。非想非非想处就是,「非想」就是没有粗的明利想,没有粗显的明利想,明是明了的明,利是利害的利,这个明利想。「非非想」还不是没有想,就是还有微细的这个暗昧想,就是它不是那么…,特别微细不明利了,这个暗钝想还是有,就是更微细的了别识,这叫非非想,就是定力更深了。他不修观的关系,不像色界的四禅有修观,所以只是深入的定,这个定力继续的深入禅定,慢慢的这个识的明了性就微细了,那就叫做「非想非非想」。

∵∵

寅九、为断四爱任持差别(分二科)卯一、标

又有四种为令解脱速得圆满,勤修行者圣解脱欲胜任持法,为断四爱增上力故。

这是第九科「为断四爱任持差别」,就是这个修行人,为了断灭四种爱着的任持差别。这个「任持」就是不失掉的意思,成就了就不退了,叫任持。这里面有四种差别,分两科,第一科是「标」。

「又有四种为令解脱速得圆满」,这是先说明这四法的功用,你修学这四种法有什么好处呢?就是那个修学者,修这四种法的人,他内心里面「令解脱速得圆满」。「解脱」实在就是离一切相的涅盘境界,解脱了生死大苦。你这样的目的,「速得圆满」,很迅速的就成就了,就是得圣道了,也就是得了涅盘了。

「勤修行者圣解脱欲胜任持法」,这个「令解脱速得圆满」,这个「速得圆满」应该是果,在果上说;「勤修行者」是修行;「圣解脱欲」是愿。这三句话就是果、行、愿,愿、行、果这三法。这个「圣解脱欲」就是愿,就是希望成就圣解脱的愿,这个圣人所得的解脱,就是刚才说的,前面文「为令解脱速得圆满」,那个解脱一样,有这样的愿。「勤修行者」,就是勤修四法的行者,勤修这四种法的行者。

「圣解脱欲胜任持法」,这个「胜任」,说个白话就是能的意思,你有这个能力,有这个堪能,你能够成就的。你若修行这四法,你这「圣解脱」愿是能成就的,是这样意思。这个「持法」这句话,什么叫做「法」呢?就是归依佛、归依法这个法,就是我空、法空的真理叫做法。这个「持法」,这个「持」就是证悟了这个法而不失掉了,叫做「持法」。就是「胜任持法」,就是你能够证悟解脱,证悟了诸法实相了,是这个意思。

这一段文,这上面是说「标」,就是说修学这四法,能成就这样的功德,有这样的作用。为什么修学这四法会有这样的功能呢?「为断四爱增上力故」,就是因为你断了这四种爱,你就会成就这样的能力,有强大的能力,所以你就能够「圣解脱欲胜任持法」,这样意思。这是标,这底下就解释这四法。

∵∵

卯二、释

谓为衣服、饮食、卧具、少有所求,无作无乱,时无虚度,勤修方便,心离散乱,乐断烦恼,乐修正道。

「谓为衣服、饮食、卧具、少有所求」,这四法。这个四法是那四法呢?其实就是那个四爱。「谓为衣服」,就是说我们有衣服的爱,爱穿好的衣服,「衣服」爱、「饮食」爱、「卧具」爱。这个饮食,欢喜吃好的饮食,粗劣的饮食不欢喜吃,也爱穿好的衣服,卧具当然是我们休息所用的资具,当然也包括房子在内,有好的床铺,好的被子,好的椅子,好的房子,要弄得怎么样精致一点,就是这些东西,这也是一种爱,这是三种爱。第四种爱是「少有所求」,在《大毗婆沙论》上说,叫做有无有爱。这里就是标出来四爱,但是辞句叫做少有所求,而没有说是有无有爱,应该就是有无有爱。

「少有所求」和有无有爱相配合的话,怎么叫做有无有爱呢?就是人死掉了,要死的时候他心里想,我希望这个身体坏了,我希望再有一个好的身体,这个身体已经老了,我不高兴它,死了也好,我希望再有一个好的色受想行识,这是「有爱」。「无有爱」就是我希望我死了以后,再也不要有色受想行识了,这叫做「无有爱」。那么这个有无有爱在这里用「少有所求」来表示,表示这个有无有爱。与《大毗婆娑论》是这个名字来会合的话,「少有所求」。

一般人也是没有宗教信仰的人,迷迷糊糊的不知怎么回事,死了就死了,就算了;有宗教信仰的,也可能有这个问题。因为有可能相信生命死了以后,还继续有生命,那么他就会在这里起分别。或者有的人感觉有这个身体有很多问题,我不如没有的好,所以有这样的分别。当然这个有无有爱和少有所求,和这个衣服、饮食、卧具对比起来,是深刻了一点。没有宗教信仰的人,只是希望现在,现在我的衣服好一点,饮食好一点,我的卧具也是好一点,就是这样意思。若是相信了宗教,就不只是现在,将来…,我将来的事情也要安排安排,所以叫做「少有所求」。这四种加起来四种爱,这四种爱是所断的四种爱。底下就是怎么来断这四种爱呢?就是「无作无乱,时无虚度,勤修方便,心离散乱,乐断烦恼,乐修正道」,这是断四种爱的一种相貌。

「无作无乱,时无虚度,勤修方便,心离散乱」,这是断前三种爱的一种情况。「无作无乱」,这个修行人,我的衣服、饮食、卧具不那么理想,就是有所不足,有所不足是「无作」,我不为这件事去做什么,不那么理想就随它好了,我的衣服有所不足,不要管它,都不要管它。衣服也好,饮食也好,卧具也好,就是不是那么满意,不要管它,叫做「无作」。不为此事而去采取什么行动,叫做「无作」。这个「无乱」,「无乱」是什么意思呢?假使我要想修行,这个衣服、饮食、卧具太…,也非要有多少不可,不然的话怎么生存呢?还是要有所求,要有所求的时候没有求到,没有求到心里面不烦恼,这是「无乱」。没有求到,我心里不烦恼,这是无乱。说我求到了,求到了很好的衣服、饮食、卧具,心里也不爱着,这叫做「无乱」。这是「无作无乱」,也还是和前面的文是一致的,就是不管境界是如意不如意,心里面不烦恼。

「时无虚度,勤修方便」,这个衣服、饮食、卧具这种事情,不要为它去操心。为什么呢?时间非常宝贵,我不能空过光阴,我要尽量的争取,要修学圣道,尽量的这样,不要空过。不要为了衣服、饮食、卧具的事情,费了很多精神,费了很多时间,不要这样子,这叫「时无虚度」,这样讲。「勤修方便,心离散乱」,时间不要空过,要努力的「勤修方便」,就不要懈怠修学圣道,修学圣道是得涅盘的方便,「勤修方便」,就是精进的修学圣道。「心离散乱」,这心里面不要去攀缘,哎呀我的衣服不对,同谁去打个电话,打这个主意,衣服、饮食、卧具的事,不要去妄想这些事情。那么这是断衣服爱,断饮食爱,断卧具的爱。

底下「乐断烦恼,乐修正道」,就是断这个「少有所求」有无有爱。你心里面只是愿我将来有好的身体,我现在这个身体,这个色受想行识我不满意,将来希望好的。光有个愿没有用的,你一定要栽培善根,栽培善根将来的色受想行识才会好一点。我说我希望将来不要有这个身体,没有用,你不断爱烦恼、见烦恼,这个身体非要有不可,这是因果。所以「乐断烦恼」,你要从自己的心里面发出来欢喜心,我要断烦恼,要断这个爱烦恼,断这个见烦恼,就是要修四念处了。修四念处的目的是「乐断烦恼,乐修正道」,欢喜修学四念处、四正勤、四如意足,乃至八正道、三十七道品,也就是修止观了。这样子你就可以「为令解脱速得圆满,勤修行者圣解脱欲胜任持法」,都可以成功了,这叫做「为断四爱任持」。在《俱舍论》、《大毗婆沙论》说,这也叫做四圣种,是这样意思。我这么解释和《披寻记》有点不一样,你们再想一想。

∵∵

寅十、修习道果烦恼断别

又有四种修习道果诸烦恼断:一、见所断烦恼断,二、修所断下分结上中品断,三、即此无余断,四、上分结无余断。

这是第十科「修习道果烦恼断别」,修习圣道得到了初果、二果、三果、四果,他们所断的烦恼是不一样的,说明这件事。「又有四种修习道果」,修习圣道所得的圣果有四种差别,所以他们「诸烦恼断」。得圣道果,什么叫做得圣道果?就是烦恼断了,能断烦恼就是得圣道了。这四种是那四种呢?

「一、见所断烦恼断」,就是见道的时候,见到苦谛、集谛、灭谛、道谛圣谛了,所以也叫做「见谛」。知道苦真是苦,集真是集,灭真是灭,道真是道,能见道了,那个时候所断的烦恼断了,就是这样子。简单的说就是身见、戒取、疑这三种烦恼,这就是得初果的时候。

「二、修所断下分结上中品断」,四种前面是第一种,这底下第二种。第二种因为得了初果的时候,虽然是断了见所断烦恼断,但是另外还剩下还有很多烦恼没断,还要继续修行,继续修行所以叫做「修所断」。就是修道的时候所断的烦恼,这时候所断的烦恼是什么呢?是「下分结」,「下分」指什么?指欲界说的。这个上分,底下那个上分结无余断,上分是色界、无色界叫上分。下分指欲界这一部分,这一部分的结,就是这个烦恼,「下分结」。

「上中品断」,这个「下分结」有五个,一共就是五个,就是身见、戒取、疑、贪、瞋,一共这五个,五下分结。前面见所断烦恼断,就是身见、戒取、疑,这三个已经断了,还剩下贪、瞋,这时候就是初果继续修四念处,来断这个贪、瞋。而贪、瞋这两个烦恼分三品,有上品、中品、下品,而上品里边有上、中、下,中品里有上、中、下,下品里也有上、中、下,加起来就是九品,所以欲界还有九品的思惑,九品烦恼。九品烦恼这时候,断下分结上中品断,就是下分结里边剩下来的贪、瞋,一共是有三品,一个上品,一个中品,一个下品,这上品的、中品的这两品合起来就是六品,这六品断掉了,这就是二果。如果这六品你没有能断完的话,那时候就是向二果,也叫做二果向。

「三、即此无余断」,「无余断」就是欲界那个贪、瞋分成九品,还剩下一个下品,就是剩下来三品,即此下分结里边剩余的这三品,就是下品。「无余断」,就是没有剩余,完全是息灭了。那就是三果了,就是三果圣人了,就是把欲界的烦恼完全断了,断了欲界不能再系缚他了,他就生到色界天去了,这是三果。

「四、上分结无余断」,「上分结」就是色界、无色界的烦恼。这个「上分结」也是五种,那五种呢?色爱、无色爱、掉举、慢、无明。「色爱」就是对于初禅、二禅、三禅、四禅,你得到了色界的四禅,你对于那个襌有爱着心,爱、见、慢,各式各样也有这个烦恼,这叫做色爱。「无色爱」就是无色界天,无色界天的四空定你成就了,你对那个定还是有爱着心。所以色爱、无色爱。掉举、慢、无明,还有掉举,掉举就是散乱。有慢,这个慢就是成就了襌定的人,他就高慢起来,瞧不起别人,就是有这种事。「无明」其实主要就是我,就是我见。前面如果是初果圣人,初果圣人也是断身见、戒取,断了身见,身见是分别我执。这里面到了三果圣人以后所断的无明,二果、三果以后断的烦恼,那里边就是俱生的我执,还是无明。所以这是五上分结:色爱、无色爱、掉举、慢、无明。

「四、上分结无余断」,那就是三果圣人继续的要修四念处,就是断了五上分结,完全断掉了以后,就是阿罗汉果了。当然这上面说的情形就是得到了,他成就了四禅、四空定,在那个禅定里面修四念处,就是把五上分结都断了,成就了。若是没得到四禅、四空定的圣人,那就在未到地定里面,这个初果、二果、三果的圣人,在未到地定里面修四念处,把欲界的烦恼断了以后,五上分结也能断,断了就得阿罗汉果了,那么这就是慧解脱阿罗汉。这是第四科「修习道果烦恼断别」。

∵∵

寅十一、证预流支清净差别(分三科)卯一、标

复有四种证预流支,能令行者于佛圣教及善趣中毕竟不动。

这是第十一科「证预流支清净差别」,这个「支」就像树有枝,一个枝一个枝的,所以也就是分的意思,一分一分的。这里分成「四种证预流支」,就是四分,就是四个部分,这四法你成就了,你就是得到预流果了,得须陀洹果了,就是说你证得了须陀洹果后,你有这四种功德,这么说也可以。

点赞(0)

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

暂无评论
立即
投稿
发表
评论
返回
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