寅二、能令有情难不护根(分二科)∵∵卯一、正辨相(分二科)

∵∵∵辰一、举不护(分二科)∵∵巳一、总标列

复有三法能令有情不护诸根:一、于依止中邪法种子,二、于诸境界取不正相,三、于私隐处不正思惟。

「复有三法能令有情不护诸根」,这是「佛教所应知处」相,十科里面的第二科。第二科里面分四十科,四十科里面现在是第二科「能令有情护不护根」这一科。这一科里分两科,第一科是「正辨相」又分两科,第一科「举不护」,「举不护」里面又分两科,第一科是「总标列」。

这个「护、不护」是什么意思呢?护是保护的意思,不护就是不保护。因为我们凡夫从无始以来,这个身、口、意三业的放逸是习惯了的,但是相信了佛法以后,因为有因果的问题要保护自己不要放逸、不要作恶,这叫做保护。不护就是不保护,还随意的放逸,那么叫做不保护。若能够不做恶事,常能做善事,就是保护自己的安全;若常做恶事,就不能保护自己的安全了,因为作恶有恶报,就苦恼了。现在这里面第一科举这个「不护」,先把它列出来。

「复有三法」,还有三种事情,能使令有情不保护自己的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,那三法呢?「一、于依止中邪法种子」,这个依止,其实一切法以心为依止的处,心里面有善法的种子,也有恶法的种子;现在不保护自己,就是邪法的种子,因此法而令自己受诸苦恼,那样的法就叫邪法。邪法也有种子,就是在阿赖耶识里面有那种功能,他若动作出的时候就会做恶事,那样的功能叫做邪法种子。这是不护诸根的一个原因、一个条件。

「二、于诸境界取不正相」,邪法的种子,在这里倒是很明白的就举出来,就是贪欲、瞋恚和害;欲、恚、害这三种恶法。现在这里说第二种「于诸境界取不正相」,就是这个欲,贪欲心和愤怒和这个害,这三种心理对于所遭遇到的境界,这色、声、香、味、触这一切境界「取不正相」,去取着、去执着、去分别这不正的相貌,就是错误的相貌。因为取着这样的相貌,使令自己的欲心生起来,使令自己的愤怒心生起来,使令自己的害心生起来,有能缘的心,也有所缘的相貌;这个所缘的相貌,是生起能缘心的一个所缘缘的。所以不可能只是心,一定还有境界的,因为「取不正相」所以就有这样的欲、恚、害的心情了。取这个不正相,能取的就欲、恚、害,就是这样的恶法,使令自己受到伤害。

「三、于私隐处不正思惟」,这个「于诸境界」是普遍的;「于私稳处」是各别的,有不正当的思惟,也还是欲、恚、害。因此三法而有这些不护,不能保护自己安全的这种事情。

这是「总标列」,底下第二科「明三法」分两科,第一科是「标举」。

∵∵

巳二、明三法(分二科)∵∵午一、标举

如是三种,当知即是欲贪、瞋恚及与害品。依四处所,发生三种不正寻思。

「如是三种,当知即是欲贪、瞋恚及与害品」,前面列出来这三法,说的还没有,实在没有说明白,那么究竟指那三种说的呢?当知就是欲贪心,这个欲是所贪;贪是能爱这个欲的心情,所以叫做「欲贪」。「瞋恚」心「及与害品」,想要伤害对方,这三种心理。

∵∵

《披寻记》四八八页:

一于依止中邪法种子等者:此中邪法,即是欲、恚、害,今说彼种以为第一。由欲、恚、害于诸境界取净妙相或瞋恚相等,故说彼相以为第二。复于彼相不正思惟,多所修习,故说思惟以为第三。如是三种,当知通说欲贪、瞋恚、及与害品。非依次第一一别配。

「于依止中邪法种子等者:此中邪法,即是欲、恚、害」这三种。「今说彼种以为第一」,就是欲、恚、害指现行说的,现行是由种子来的,现在这种子算是第一法。「由欲、恚、害,于诸境界取净妙相或瞋恚相等,故说彼相以为第二」,这是解释那个第二,「于诸境界取不正相」。什么叫做「取不正相」呢?这底下说,就是以欲、恚、害这样的心情,在诸境界上面取「净妙相」,这就是贪欲心;贪欲心去分别「净妙相」,这个贪心就来了,贪欲心就生起了。「或瞋恚相等」,所以这个瞋恚心就生起来了。「故说彼相以为第二」,这个害也是瞋恚相,但是可有差别,下面有解释。

「复于彼相不正思惟,多所修习」,就是思惟了、又思惟,思惟了、又思惟,就是「多所修习」,「故说思惟以为第三」。「如是三种当知通说欲贪、瞋恚、及与害品」,这三种相是通说欲贪、瞋恚及与害品的,是这样意思。「非依次第一一别配」,不是说第一个是欲,第二是瞋恚,第三个是害品,不是;每一个都有欲、瞋恚、害品的。「于依止中邪法种子」也通于欲、恚、害品,第二、第三都通于这三种的,是这样意思。这还是「标举」,底下。

∵∵

依四处所,发生三种不正寻思

「依四处所」,前面说出来这三种邪法,这三种邪法是依四个处所;就是依止四种境界,「发生三种不正的寻思」,发生这欲、贪、瞋恚及与害品。

这是「标举」出来,究竟那四种处所呢?下面有解释。

∵∵

午二、别显(分三科)∵∵未一、欲寻思

谓于自己利等四种白品法处为欲获得,或为不失,生欲寻思。

「谓于自己」,就是这件事对于我自己,有「利等四种不同」。人说是八风不动,就是那八风;八风就是利、衰、毁、誉、称、讥、苦、乐这八法。这八法,「利、衰」怎么讲呢?这个利,就是利益的利,这个利实在就是财富,衣服、饮食、卧具、医药,就是自己的一切财富,你得到了很多的财富这叫做利。衰就是失掉了财富,财富失掉了,这叫做衰。

「毁、誉」怎么讲呢?誉,其实就是赞叹的意思;毁就是毁谤。但是这是不当你的面来赞叹你,说这个人有信、有戒、有闻、有舍、有慧,有信、戒、闻、舍、慧,就是这个人的品德种种好,这叫做誉。如果说这个人品德特别不好,没有信、戒、闻、舍、慧,那就是毁谤了,这是毁、誉。

「称、讥」呢,就是当你的面,在你的面前来赞叹你有道德,有信、戒、闻、舍、慧的功德,那叫做称、称扬你。在你面说你的坏话,说你这个人没有信、戒、闻、舍、慧,那叫做讥。

「苦、乐」,就是苦恼的境界,这是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识这个受心所来说。有苦受、有乐受、顺乐受处、顺苦受处,心里面有苦、乐的感觉,这加起来就是八法、八种。这八种法,有四个是自己满意的,就是利、誉、称、乐。

「谓于自己利等四种白品法处」,就是利、誉、称、乐这四种好的,自己满意的这些事情境界上。「为欲获得」,我没有我想要拿到。「或为不失」,或者我已经有了,我要保护它不要失掉。「生欲寻思」,就生起欲的思想、欲的想法。那么这是欲寻思就这样解释。

∵∵

未二、恚寻思

于能障彼怨、中二品有情处所,生恚寻思。

这是第二科「恚寻思」,什么叫做「恚寻思」呢?也是有个原因的,是「于能障彼」,我想要得到财富,得到好的名誉,人家对我的赞叹,我的喜乐,你障碍我这件事。「能障」,你障碍我这件事,谁障碍我呢?「能障彼怨、中二品」这怨中二品有情,就是这个人本来就和我是有仇恨的,是怨;中呢?和我也没什么好,也没什么不好,这两种人。这两种有情处所「生恚寻思」,这两种人他障碍我获得到如意的事情,我就对他「生恚寻思」,我就愤怒了,这是恚寻思这么讲。

这底下第三科是「害寻思」,「害寻思」分三科,第一科是「标」。

∵∵

未三、害寻思(分三科)∵∵申一、标

于亲友品有情处所,生害寻思。

这是「标」。「于亲友品」,这个亲友品这一类的有情,这一类的人和我是有亲爱关系的人,和我有良好关系的人,这一类有情的地方。「生害寻思」,他也障碍我得到白品法处,这个利、誉、称、乐的事情,他障碍我。障碍我,我对于亲友品的有情处所「生害寻思」,我对他心里面也是不高兴,也是愤怒,那么这叫做「害寻思」。

这是「标」,底下是「征」。

∵∵

申二、征

所以者何?

这第二科,这是问?为什么这样子呢?

底下第三科解「释」。

∵∵

申三、释

若亲友品或时违犯,于彼不生全断灭欲,唯有轻微苦楚方便训罚之欲。

生害寻思和生恚寻伺,这个对象不一样,可都是心里面不高兴,可是有什么差别呢?「若亲友品」属于这一类的人,原来和我有亲爱关系的人,他或者有时候违犯我的意愿,障碍我的好事。「于彼不生全断灭欲」,对于亲友这样的人,不会生起来「全断灭欲」,就是要杀掉他,「全断灭欲」就是要把他杀掉了;现在「不生全断灭欲」,就是不会生起来这样的心情。

那有什么心情呢?「唯有轻微的苦楚,方便训罚之欲」,就是轻微的苦楚,我假借一种方便,或者是语言的方便,或者是其他的方便来呵斥他,处罚他一下,使令他有轻微的苦楚,轻微的痛苦就好了,这就叫做害;欲、恚、害,这个「害」就是这个意思。那个恚,瞋恚那个恚,生恚寻思那个,那就是要杀掉他的意思,那就是严重了。

∵∵

辰二、例能护

与此相违所有白品,如应当知。

前面第一科是「不护」,自己有了欲、恚、害,是不护。现在第二科「是能护」。

「与此相违」,和这个是不同的,所有的「白品」善法,如其所应也就可以知道了。那就是能够保护自己,保护自己我不生欲、恚、害;虽然有些不如意的事情,但是没有欲、恚、害的这种恶心。

∵∵

《披寻记》四八八页:

依四处所发生三种不正寻思等者:世八法中,若利、若誉、若称、若乐,名四处所。于是处所自为获得,或为不失,生欲寻思。于是处所若他为障,即于怨中有情生恚寻思;于亲有情生害寻思。

「依四处所发生三种不正寻思等者:世八法中,若利、∵若誉、若称、若乐,」这四种名四处所。「于是处所」,于这种境界,「自为获得,或为不失,生欲寻思。于是处所若他为障,即于怨中有情生恚寻思;于亲有情生害寻思。」这个说的倒也很明白,这个意思。

∵∵

卯二、广摄种(分三科)∵∵辰一、标∵∵

略有四种内法种子,遍摄一切诸法种子。

前面第一科是「正辨相」,辨这个护、不护根的相貌。现在第二科「广摄种」,就是这个种,能广摄一切法,不只是前面那三种。这里分三科,第一科是「标」。

「略有四种内法种子,遍摄一切诸法种子」,这个外法也是有种子,那个树、那个花,也是有种子,那是外法,现在不是外法,说内法。「内法的种子遍摄一切诸法的种子」有四种。

这是「标」,底下是「列」。

∵∵

辰二、列

一、世间种子,二、出世种子,三、不清净种子,四、清净种子。

一世间的种子,二是出世的种子,三是不清净的种子,第四是清净的种子,这四种。

这是「列」,底下第三科解「释」,解释里分四科,第一科是「世间种子」。

∵∵

辰三、释(分四科)∵∵巳一、世间种子

世间种子者:谓欲、色、无色界系,诸行种子。

就是欲界系的种子、色界系的种子、无色界系的诸行种子,是这样意思。欲界系的诸行种子,欲界系也还是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识,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,色、声、香、味、触、法,眼识、耳识、鼻识、舌识、身识、意识,是十八界。这些种子,欲界这个种子,就能把这个系,就是把你绑住了,把你绑在这个欲界里面,你不得解脱,叫做「欲界系」。

「色界系」也是,色界那一切法和无色界的法,也都是把那个众生绑在那里,当然这都是无常变化的,这是「世间的种子」。

∵∵

巳二、出世种子

出世种子者:谓能证三乘及三乘果、八圣道等清净种子。

「能证三乘」,就是能够成就三乘道果的,就是三乘的因了;三乘的因、三乘的果。三乘的因是什么呢?就是「八圣道等清净种子」,就是三十七道品。「三乘果」呢?就是菩提果,或者智德、断德、恩德这一切果,就是三明六通、八解脱等它的果,这些都是清净的种子,这叫做「出世间的种子」。

∵∵

巳三、不清净种子

不清净种子者,谓欲界系诸行种子。

「不清净种子者」,这是第三科。「谓欲界系诸行种子」,欲界,系缚我们在欲界里面受诸苦恼的「诸行种子」,叫做「不清净的种子」。

这第四科是「清净的种子」分三科,第一科是「标」。

∵∵

已四、清净种子(分二科)∵∵午一、标

清净种子复有二种。

这是「标」,底下这个是列。

∵∵

午二、列

一、世间净,二、出世间净

分这么二种,世间净、出世间净是「列」,第三科是解释。

∵∵

午三、释

色、无色系诸行种子名世间净;能证三乘及三乘果、八圣道等所有种子,名出世净。

「色、无色系诸行种子名世间净」,色界系的诸行种子、无色界系诸行种子是世间的清净种子,就是没有欲,没有欲嘛!叫清净。这样把「欲界系」的种子叫做不清净的种子,就是因为有欲,这个类这样分别法,有欲是不清净;色界、无色界是有禅定的人,叫做清净,叫做清净,它是属于「世间净」。

「能证三乘及三乘果八圣道等所有种子」,那是出世间的清净法,清净的种子,这个这么样分别,出世间的种子。

∵∵

《披寻记》四八八~四八九页:

出世种子等者:三十七菩提分法,是名八圣道等。举后略前,故作是说,由后最胜能摄前故。种子为依,能证三乘无漏有为及三乘果诸无为法,是故名为出世种子。

「出世种子等者:三十七菩提分法,是名八圣道等」,就是四念处这个种子。「举后略前」,三十七道品最后是八圣道,最初是四念处,四念处、四正勤、四如意这些。前面略了后面举出来,「故作是说」。「由后最胜能摄前故」,后面八圣道是最殊胜的,能够摄持前面,能该摄前面的在里面。

「种子为依,能证三乘无漏有为及三乘果诸无为法,是故名为出世种子」。当然这个有为法是有种子,无为法是没有种子的,是这样意思。

∵∵

寅三、从因所生有漏法因(分二科)∵∵卯一、标相

复有三种从因所生有漏法因。若于此中不如正理修方便者,能生诸苦;若能如理修方便者,于苦、于因,能知、能断。

「复有三种从因所生有漏法因」,前面是第二科「护不护根」,现在第三科「从因所生有漏法因」分两科,第一科是「标相」。

点赞(0)

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

暂无评论
立即
投稿
发表
评论
返回
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