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瑜伽师地论》第十三卷.三摩呬多地第六之三

∵∵

壬二、傍辨彼义(分二科)∵∵癸一、引释诸经(分十一科)

子一、乐空闲等(分三科)∵∵丑一、牒经言

复次如世尊言汝等苾刍,当乐空闲,勤修观行,内心安住正奢摩他者:

这第四大科三摩呬多地是分二科,第一科结前生后,第二科标列随释。第二科又分二科,第一科是标列,第二科随释。这个随释分四大科,第一科总标,第二科安立,第三科是作意及所缘,第四科摄诸经宗要等。这第四科又分二科,第一科是结前生后,第二科是摄释一切。摄释一切又分二科,第一科摄宗要,这分十五大科,这十五科上一次讲完了。第二科释众义。释众义分二科,第一科结前已说,就是第十二卷的后边那一行文,这是上一次也讲过了。现在是第二科,傍辨彼义。这个傍辨彼义就是在旁边说明它的道理,就是说明它旁边的道理,或是在旁边说明它的道理,就是前面诸经宗要,那么多的三摩地,还是说这个三摩地的道理,但是是旁,是旁义,是这样意思。分二科,第一科引释诸经分十一科。第一科是乐空闲等。分三科,第一科是牒经言。

「复次如世尊言:汝等苾刍」,这个有出离心的出家人,「当乐空闲」,应当欢喜在空闲处住,下面有解释。「勤修观行」,在空闲处做什么呢?不要懈怠,要勤修止观之行。止观之行是什么呢?内心安住正奢摩他。这个正奢摩他就是里边还是有无常、苦、空、无我的智慧的。这几句话是经上说的。这个者字呢,就是把它引来了,这一段文什么意思呢?者字有个问的意思。

∵∵

丑二、释彼义

谓能远离卧具贪着,或处空闲,或坐树下,系念现前,乃至广说,名乐空闲。

这底下第二科。前面是牒经言,这第二科释彼义。解释彼经上的话、的道理。分二科,第一科是解释乐空闲。又分二科,第一科解释名,解释这个名字。

「谓能远离卧具贪着,或处空闲,或坐树下,系念现前,乃至广说,名乐空闲」,就是这个名字。在空处住这话是什么意思呢?就是那个比丘,他对卧具的贪着心里面能远离。这个远离贪,不是这个……卧具或者是很微薄,或者是非常的好。那么怎么叫做远离贪着呢?好和不好一样,他心里面不贪着。这个意思。不是说一定是很贫苦叫远离贪着,不是,你若执着这个贫苦,那还是着;贫苦也好,特别的富足也好,心里面都不执着。贫苦也可以,富足也可以,但是他心里面没这回事,这叫做远离贪着。

「或处空闲,或坐树下」,所以或者是居住在空闲处,或者是在树下,空闲和树下对比起来,就是连个树也没有,一个空地,这空地有点空闲,那地方没有人叫空,那地方很寂静没有闹,所以叫做闲。或坐在树下,在空闲处住也好,在树下也好,心里面有事情,心里面「系念现前」。这个「系念」,这个系是不分离的意思,于这个所念的这个法门,就是四念处,或者各式各样的法门,念这个法门,心里面不失掉这个念,所以叫做系。「现前」就是所念的法门显现在心的前面,显现在心里面,那么叫现前。显现在前那就表示是系念了。这个时候呢,就是修止观,这样子。「乃至到广说」,还有很多很多事情。这就叫做「乐空闲」,解释这个空闲。

∵∵

《披寻记》四四一页:

或处空闲等者:声闻地说:山谷岩穴稻秆积等名空闲室。大树林中,名林树下。空回冢间边际卧坐,名阿练若。(陵本三十卷六页)此中空闲及与树下,乃至广说,如次应释。

「或处空闲等者:声闻地说」,「山谷」或者是「严穴」,山谷,周围都是山,中间低下来一个地方,山谷。岩,这个石头的高岩里面有个洞,高岩穴。「稻秆积等」,就是那个稻草,那个稻草堆积起来的一个巢穴,「名空闲室」,空闲的房子。「大树林中,名林树下,空回冢间边际卧坐」,就是这个空闲很远的地方,这个冢间就是坟墓的地方,「边际卧具」,就是那最微薄的那种卧具,就是所居住的地方。盖的,或者是房子、住的房子,或者是床铺,或者盖的被褥,这一类的东西,到了边际了,那就是最贫苦的样子,「名阿练若」,这叫做寂静处。「(陵本三十卷六页)此中空闲及与树下,乃至广说,如次应释」就像前面这段文说的。这是释彼名,就是解释这乐空闲的名字。这底下显义。

∵∵

卯二、显义

当知此言显身远离。

这是弥勒菩萨解释这经上的话。这是表示身远离的意思,这个身体远离聚落,这些喧闹的境界。

∵∵

寅二、内心安住正奢摩他

若能于内九种住心;如是名为内心安住正奢摩他。

这以下是第二科,内心安住正奢摩他,这是第二科。寅一是乐空闲。这个释彼义分二科,第一科是乐空闲,现在是第二科,内心安住正奢摩他,解释前面这个佛说的那几句话。这也是分二科,第一科释名,第二科显义,这释名。

「若能于内九种住心」,内就是指心说的。心里面能九种的次第安住,那么就叫做九种住心。这个在声闻地里面说得很详细。「如是名为内心安住正奢摩他」,这样说呢,就从我们散乱心开始,分九个次第,内住、等住、安住、近住、调顺、寂静,最极寂静、专注一趣、等持。一共是九个次第,「如是名为内心安住正奢摩他」。

∵∵

卯二、显义

当知此言显心远离。

这是表示内心的远离。这样子把这一段经分二个远离,就是汝等比丘当乐空闲,这是远离卧具,或处空闲,或坐在树下,这是身远离;内心安住正奢摩他,是心远离。这样意思。

∵∵

《披寻记》四四一页:

显身远离及心远离者:谓不与在家及出家众共相杂住,独一无侣,是名身远离。远离一切染污无记所有作意,修习一切其性是善能引义利定地作意,及定资粮加行作意,是名心远离。亦如声闻地说。(陵本三十卷八页)

「显身远离及心远离者:谓不与在家及出家众共相杂住」这个在∵《清净道论》上是有这个意思。而这是∵《瑜伽师地论》有这个意思。这个比丘不和在家人同住,也不和其他的出家人在一起住,是这样意思,「共相杂住」。「独一无侣」,就是一个人没有伴侣,「是名身远离」。我以前说过在律上,佛说这个比丘一个人一个寮房,比丘尼一个寮房要二个人,不可以一个人。这律上有这个意思。那么这上面说「独一无侣,是名身远离」。「远离一切染污无记所有作意」,远离一切染污心,远离一切无记的心,这样的作意。「修习一切其性是善,能引义利定地作意,及定资粮加行作意,是名心远离」。这个心远离是这样意思,这儿说得很清楚。

∵∵

丑三、明渐次(分三科)∵∵寅一、引发奢摩他

若乐处空闲;便能引发内心安住正奢摩他。

这是底下第三科,明渐次。这个就是心远离……在身远离的境界里面来论心的渐次,修学圣道内心的一个次第。分三科,第一科引发奢摩他。

若是你欢喜居住在空闲处,有什么好处呢?「便能引发内心安住正奢摩他」就帮助你成就奢摩他,能有这个好处。「正奢摩他」。

∵∵

寅二、引发毗钵舍那

若内心安住正奢摩他,便能引发毗钵舍那。

这是第二个次第。你内心里面能安住了,成就了奢摩他,那你就能够帮助你引发毗钵舍那,引发这个观;有了止而后就能观了。这样看这个次第,先止而后观。先止而后观这个意思呢,是有二个意思,这里面有二个意思:第一个意思,这个止成就了叫做奢摩他。譬如说是止成就在这个《解深密经.分别瑜伽品》,这后边也是有。这个《解深密经》除了序品,其余的几品完全放在《瑜伽师地论》里面了,都有解释的。成就了未到定,就达到了止成就的境界。当然到初禅、二禅、三禅、四禅,乃至到无所有处定,这都叫做止成就。止成就了以后,便能引发毗钵舍那,这个时候你修四念处,不得了,就很容易得圣道了。这是一个意思。

第二个意思呢,就是你没能得到未到地定,更没能得到四禅八定,这个止没成就。但是你心里面能安住的时候,也是可以修毗钵舍那,这个本论也有这样意思。有这意思,什么理由呢?因为我们若没成就未到地定,更没能成就禅定,我们把心按照修奢摩他的方法寂静住了,不会时间很长就会打妄想,就要打妄想,或者昏沈了;不是昏沈就是妄想,不是妄想就是昏沈,一定是这样子,你没得定就是这样子。若这样的话,你就是心里面明静而住以后∵,不要太久,不要说是等到一个钟头,不要太久,或者是半小时,或者是二十分钟,你就修毗钵舍那。用修这毗钵舍那来代替这个昏沈和妄想,这样子。这样子,你毗钵舍那修的时间不要多,修它五分钟、十分钟,你就停下来,修他五分钟、十分钟你能这样修的时候,在生理上就有点变化。什么变化?这个血就到头部来,来的多了。来的多了呢,人的精神就旺盛。精神旺盛的时候,就不打瞌睡。不打瞌睡,你再修奢摩他,修他半小时,修他一个钟头,很好,但你不要再多,就到这个时候就停下来,再修毗钵舍那。再修毗钵舍那,这个气血又上头上来了。头上来,你再修奢摩他。修奢摩他静下来,这个血就往下降。往下降,降、降、降,这个禅定没成就,头部的血就又少了,血又少了,昏沈可能要来,也可能是有妄想,你再修毗钵舍那。这样子奢摩他、毗钵舍那,毗钵舍那、奢摩他,但是以奢摩他为主,这又是一个次第。

如果说是我没得到四禅八定,我不修毗钵舍那,也可以,也是可以,那你就是这样子,你就是修奢摩他,你禅定没成就,到时候就是打瞌睡,到时候就是打妄想,就是这样子。就是又修奢摩他、又修毗钵舍那,还是很难避免要打瞌睡、要打妄想的,何况不修毗钵舍那!所以这个地方有这么一点曲折。

∵∵

寅三、引发觉了

若于毗钵舍那善修习已,即能引发于诸法中如实觉了。

这是第三。「若于毗钵舍那」你能够,「善」者能也,能这样「修习」毗钵舍那,你这个止成就了,又能修毗钵舍那的话呢,「即能引发于诸法中如实觉了」。这个时候就从你的止观之中这一念心里面,引发出来清净的智慧,能够觉了诸法实相,那么就得圣道了。是这样意思。说是戒能增上定,定能增上慧,这个增上就是帮助你的意思,它有力量帮助你做这件事。不是说你自己不做,只是靠它帮助就成就了,不是的。所以你说我能持戒清净,是对的,但是你另外还要想办法学习经论,拿到了修禅定的方法,你还要修才可以得定,不是说广是持戒,你就自然的等着它来定,没有那么回事。你得了定了,得了定以后,你还要另外有方法修学智慧的。不是说我得定,定能发出智慧来,不是。你不另外修学智慧,定还是定,还是没有慧的。所以从这些文上,你从这个《大智度论》,《摩诃般若波罗蜜经》,从《阿含经》上,从《瑜伽师地论》上都能看出来这样的意思。那个《菩提道次第广论》,宗喀巴大师常常的讥笑一个支那***,说那个支那***,说他是怎么回事呢,说他只是修止而不修观,就是讥嫌他这件事。说是有人退休去考察那个支那***是谁呢?究竟是谁呢?说是好像是北宗神秀禅师的这个系统下的人,不过这个事也不知道。神秀禅师是学习《楞伽经》的,《楞伽经》还是修观的,重视修观的。为什么这个支那***广是偏于止呢?这是又一回事了。不过这个谁呢,印顺老法师也替那支那***翻案,又说出另外一个理由来,来辩护这件事。所以我一看,印老说的也有道理。就是这个大家辩论,佛法的真理不是嘴巴皮的事情,由这个理由来为支那***翻案,也是有道理。

这里是明渐次。这个心远离之中有这样的渐次、次第。

∵∵

子二、修无量等(分二科)∵∵丑一、牒经言

复次如世尊言汝等苾刍,于三摩地,当勤修习无量、常委安住正念者:

这是第二科,第一科是乐空闲等。现在第二科,修无量等。分二科,第一科是牒经言。「复次如世尊」说「汝等苾刍」,「于三摩地,当勤修习无量」。在这个三摩地里面,应该精勤地,就是不要懈怠,修习这个无量「常委,安住正念」,要修习这个方法,要这样修行。这几句话怎么讲呢?这是牒经言。底下是释彼义,释彼经上那个法语的义。分二科,第一科是显修的相貌。又分二科,第一科是略标。

∵∵

丑二释彼义(分二科)∵∵寅一、显修相(分二科)∵卯一、略标

谓先总标于三摩地勤修习巳,后以三事别显修相。

「谓先总标于三摩地勤修习巳」说经上佛说的这几句话,有总标,先总标出来,「于三摩地勤修习」这几句话是总标,把这个大意标出来。标出来以后呢?「以三事别显修相」。以三样事别别的显示修行的相貌。那三事呢?底下别释。前面是略标,这底下别释。别释分三科,第一科是第一义,这分几种解释,现在这个第一个道理的解释。分二科,第一科出体相。出体相就是简要的介绍它的内容,是这样解释好了。分三科,第一是无量,第二科常委,第三是安住正念,这三事。

∵∵

卯二、别释(分三科)∵∵辰一、第一义(分二科)∵∵巳一、出体相(分三科)

午一、无量

无量者:谓四无量。

这「无量者」,「无量」是什么呢?「谓四无量」。就是慈悲喜舍四无量心,就是这样修行,这前面解释过了。若是从前面看呢,这四无量心是在禅定里面修的,已经成就禅定了,在禅定里面修四无量。是这样意思。

∵∵

午二、常委

常委者:谓常有所作,及委悉所作故,名常委。

点赞(0)

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

暂无评论
立即
投稿
发表
评论
返回
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