丑二、释智别(分五科)寅一、自体智摄(分二科)卯一、无染

无染者:显善圣性。

这个…我们佛法里面,对众生、对人有凡圣的差别。但是这个「圣」这个字怎么解释?这里面说的很简单,也很清楚,也很扼要。善才是圣,无漏才是圣。怎么叫做善呢?「无染者:显善圣性」。就是没有染污,没有贪瞋的这一些烦恼的染污。这是圣性。

∵∵

卯二、无执

无执者:显无漏圣性。

没有一切的烦恼,那就是清净了。但是还不是圣人。要怎么样才是无漏呢?就是你是善了,有可能还是有漏的。怎么样才能算是无漏呢?要无执,还要不执着,要通达我我所都是空的,通达一切法是如幻如化,也是毕竟空寂的。这个时候,就是没有执着了。没有我执,也没有法执。这个时候,才算是无漏,才算是圣人。

∵∵

寅二、补特伽罗智摄(分三科)卯一、非凡夫所近

非凡夫所近者:谓诸佛及圣弟子所亲近故。

前面是约自体智,属于自体智来解释这个圣智三摩地。这底下是第二科「补特伽罗智摄」,就是约人来显示圣智三摩地。约人这一科,分三科,第一科是「非凡夫所近」。

「非凡夫所近者」,经上呀,解释五圣智三摩地的时候,有这么一句话,「非凡夫所近者」,这当然是说这个补特伽罗智的解释。「非凡夫所近者」,这个圣智三昧呀!不是凡夫所成就的,成就了,就是圣人了,不是凡夫了,所以非凡夫所近,这个话应该这么说。就是成就了圣智三摩地,这个人是圣人而不是凡夫。凡夫可以努力地修行,成就了就是圣人了,所以不是凡夫所成就的。

「谓诸佛及圣弟子所亲近故」,凡夫不是凡夫,那么是谁呢?就是说一切佛和佛的弟子,这些人他们所成就的,所证悟的。「亲近」是证悟的意思。

∵∵

卯二、是聪睿所赞

是聪睿所赞者:谓即彼所称赞故。

这第二科「是聪睿所赞」,前面是「非凡夫所近」。这第二科是「聪睿所赞」。这个圣智三摩地,是那个特别聪明有智慧的人所赞叹的,「谓即彼所称赞故」。所以若是一件事,这个人也赞叹,那个人也赞叹,很多人赞叹,那不一定就是那一件事是怎么样的高深,不见得。要看赞叹的那个人的程度怎么样。如果是愚痴的人,他去赞叹那件事好,未必那件事是好事的。所以现在这里说是「聪睿所赞」,有高深智慧的人,他要赞叹,那件事是好、是可以的。说这个圣智三摩地是「聪睿所赞」,即彼聪睿明人所称赞故。所以这是叫做圣智三摩地,是这样的意思。

∵∵

卯三、是聪睿等常不诃毁(分二科)辰一、标相

是诸聪睿同梵行者、常不诃毁者:谓一切时常称赞故。

「是诸聪睿同梵行者、常不诃毁者」。这是第三科「是聪睿等常不诃毁」。分两科,第一科「标相」。

这个经上说明这个五圣智三摩地的时候,有这么一句话,「是诸聪睿同梵行者,常不诃毁者」,这个聪睿的人,聪睿的这个人,不只是他一个人,还有和他在一起,共同修梵行的人,就是聪睿的人和聪睿同梵行的人,常不诃毁,不诃毁这个人,不诃斥这个圣智三摩地。

「谓一切时常称赞故」,就是一切的时间,长期地、永久地来称扬赞叹这个圣智三摩地,是这样的意思。这是第一科,是「标相」,底下是「简非」。

∵∵

辰二、简非

非如世间初静虑等,为背下地修方便故,先以静相而称赞之,为趣上地修方便故,后以粗相而复诃毁。

这底下「简非」,简别那个不是那么回事的,也就是举这么一个例子。这个圣智三摩地呀!为聪睿同梵行的人常不诃毁。我举一个相反的例子,说世间上那个初静虑,或者是初禅,或者二禅、三禅、四禅,「为背下地修方便故」,这个「背」,就是厌弃的意思,为了厌弃下地。比如说初禅,对初禅来说,下地就是欲界;若对二禅来说,初禅就是下地;若对三禅来说,二禅又是下地。就是为了厌弃下地,要修学更殊胜的法门的缘故。这个「方便」,就是行动,以此为方便而能得初禅;以此为方便而得二禅、得三禅、得四禅、得空无边处定、得识无边处定,就是这叫做「方便」。也就…或者「方便」就是一个修因;以此为因缘而有成就。为了厌弃下地的不理想,修学另一个法门的缘故。

「先以静相而称赞之」,最初的时候赞叹初禅是最寂静的、最微妙的、最殊胜的,这样称赞它,这是初开始的时候的称赞。「为趣上地修方便故」,但是后来这个人又想要再进一步得二禅。进!趣者,进也。为了进求更高尚的境界,就是叫做二禅,得二禅的时候,就要修一种殊胜的方便。那个时候就是后,叫做后。

「以粗相而复诃毁」,就是诃斥初禅是粗劣的,是不理想的,是苦恼的,是不寂静的。那么就是这样,又诃斥它了,又诃责它了,又破坏它了,这就是最初的时候赞叹,而不是常赞叹它的。又有因缘就诃斥它了,可是现在这个圣智三摩地不是。为「诸聪睿同梵行者常不诃毁」,这个地方有这样的情形。这也是圣智三摩地殊胜的地方。

∵∵

寅三、清净智摄(分四科)卯一、寂静

寂静者:所治烦恼永寂静故。

这是前面解释「自体智摄」,那么第二科解释这个「补特伽罗智摄」。这以下第三科「清净智摄」,属于清净智这一方面的,分四科,第一科是「寂静」。

「寂静者」,这话是什么意思呢?这话是赞叹那个…是清净智的那个五圣智里面那个第三个是清净智,是赞叹那个清净智的。清净智怎么清净呢?第一个功德就是「寂静」。什么叫做寂静呢?就是「所治烦恼永寂静故」。

这个烦恼若动起来呀,令你心不安,能扰乱你,令你心不安。贪心来了也不安,瞋心来了也不安,各式各样的烦恼,只要是烦恼若来了,你的心就不安。现在你修学这个圣道,所对治的烦恼是永久的寂静,它再不动了,它再不流动了,就是灭除了。这个是指下地,把下地的烦恼对治、息灭了,所以叫做「永寂静故」,叫做寂静。

∵∵

卯二、微妙

微妙者:自地烦恼不爱味故。

那么这是第二科「微妙」。微妙是什么意思呢?「自地烦恼不爱味故」。就是你现在所住的这个地方,就是假设住初禅,那么刚才那个寂静就是欲界烦恼息灭了。现在这里就指初禅本身的烦恼没有了,怎么知道没有了呢?「不爱味故」,对于初禅没有爱着的心,没有贪着的心。这味者,着也;味者,贪也。对于初禅它本身的境界,它也不爱着那就叫做「微妙」。

这个修学止观的这个问题,就是染污的境界,心里面不着。就染污的境界、不如意的境界,心里面不着。就是你如意的境界,你也不着,就是这个意思。说「自地烦恼不爱味故」,就是他本身的这个如意的境界,他也不爱,就是不贪爱,也不执着的,那就叫做「微妙」。寂静是指下地,微妙是指现在的自地,是自己现在的境界。

∵∵

卯三、得安隐道

得安隐道者:所得之道无退转故。

这是第三科「得安隐道」。这个清净智,清净智的意思就是这样意思。现在这是第三科,还是赞叹这个清净智的境界。

什么叫做清净智呢?「得安隐道者」,得安隐道了;「得」,当个成就讲。你成就了安隐的一条道路。这条道路很安隐、很平坦、很和平,没有一切的危险的事情,「得安隐道」。

这个怎么解释呢?「所得之道无退转故」,是本论作者解释经上这句话。什么叫做得安稳道?「所得之道」,你成就的这无漏的圣道不会再失掉了。永久是…成就了就是永久成就了,不会再失掉。那就叫做「得安隐道」。若是没有断烦恼就靠不住,若断了烦恼呢,就是永久也不会再失掉了。

∵∵

卯四、证心一趣

证心一趣者:已得无寻无伺地故。

这是第四科「证心一趣」。这是赞叹这个圣智三摩地。那么这个圣智三摩地这个清净智,他证悟了心的一趣。就是浅白的说呢,就是得定。深一点说,就是得…与真如三昧相应了。是这个意思。

「已得无寻无伺地故」,他这个时候已经成就了没有寻伺的散乱、浮动的境界。所以心里面能够「一趣」,就是一种境界,安住在一种境界上。这样说呢,安住在二禅,这样也是合;说安住在真如里面,没有虚妄分别,这么解释也可以。

∵∵

寅四、果智摄(分二科)卯一、现在安乐

现在安乐者:能得现法乐住故。

这是第四科,前面是解释清净智,现在第四科解释这个「果智」,什么叫做果智呢?「现在安乐者」,现在安乐。这个经上解释「果智」的时候这样说,「现在安乐者」,不是过去,也不是未来,就是现在。现在你的内心里面很平静、很安乐、很自在的。那么这就是「果」的意思。「能得现法乐住故」,什么叫做现在安乐呢?就是他成就了现法乐住。他一摄心不乱,就入于初禅、二禅、三禅、四禅里面了。入于禅里面有清净的乐,安住在禅定里面。

∵∵

卯二、后乐异熟

后乐异熟者:引无余依涅盘乐故。

这是第二科「后乐异熟」,前面是现乐,这里说后乐,「后」就是将来有什么乐呢?就是「引无余依涅盘故」。能逐渐地这样子用功修行能引出来、能出现无余依的涅盘乐,所以叫做「后乐异熟」。这「异熟」说白个话就是果报。就是将来有,「后」就是将来,将来还有特别令你满意的果报,所以叫做「后乐异熟」。什么果报呢?「引无余依涅盘乐」,你这个圣智三摩地,能引出来无余依的涅盘乐。

「无余依」怎么讲呢?那个「依」就是身体,这个身体;「余」就是剩余的,没有剩余的身体了。我们凡夫这个身体结束了,腐败了,以后又得一个身体,那个身体又会死掉了,又得一个身体。总是「有余依」,一个依一个依,就是一个身体一个身体连接起来不断的。但是现在得圣智三摩地这个人无余依,没有这个身,这个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识一刹那间灭以后,再也没有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识了。所以「引无余依的涅盘乐故」,那就是涅盘了,入于不生不灭的境界去了。所以「引无余依涅盘乐故」,这叫做「后乐异熟」。那么就是指涅盘为异熟,这也是方便那么说。

∵∵

寅五、入出定相智摄(分二科)卯一、正念而入

正念而入者:善取能入三摩地相无忘失故。

这是第五科「入出定相智摄」,分两科。第一科是「正念而入」。这个「正念而入者」,这个圣智三摩地,他成就了三摩地,他不是常在三摩地里面。有的时候出来,有的时候入。他入的时候呢?是「正念而入」,心里面没有其他的问题。

怎么叫做正念而入?「善取能入三摩地相无忘失故」,他能够掌握到能入三摩地相的「无忘失故」,入三摩地的相,他记忆的很清楚,他不会忘掉的。这是善取三摩地,「善取能入三摩地相无忘失故」。这个初禅有初禅的相,入初禅的三摩地的相,入二禅、入三禅、入四禅、空无边处、识无边处、无所有处、非非想定,它都有它的相。所以是…「正念而入,是善取能入三摩地相无忘失故」。

∵∵

卯二、正念而出

正念而出者:善取能出三摩地相无忘失故。

就是他出定的时候,他能够从三摩地里面出来,就是那个心不在无相的三摩地里面住了,就是住于有相的境界,就是这样意思。住于有相的境界,这个心就不是无相了。「无忘失故」,他对于正念而出,正念而入,怎么样入,怎么样出,都是有一个境界的,他不忘失,他能记忆的很清楚。所以随时能入,随时也能出的。这底下念它一下。

∵∵

《披寻记》四二七页:

此中示现五行相智等者:谓我此三摩地是圣、无染、无执,如是经句:示现自体智。又我此三摩地非凡夫所近,是聪睿所赞,是诸聪睿同梵行者常不诃毁,如是经句:示现补特伽罗智。又我此三摩地寂静微妙,得安隐道,证心一趣,如是经句:示现清净智。又我此三摩地现在安乐,后乐异熟,如是经句:示现果智。又我此三摩地正念而入,正念而出,如是经句:示现入出定相智。于此三摩地有五行相智别,是故名五圣智三摩地。

「此中示现五行相智等者:谓我此三摩地是圣、无染、无执,如是经句:示现自体智」。这表示身体智的相貌。「又我此三摩地非凡夫所近,是聪睿所赞,是诸聪睿同梵行者常不诃毁,如是经句:示现补特伽罗智」。「又我此三摩地寂静微妙,得安隐道,证心一趣,如是经句:示现清净智」。这是表示清净智的道理。「又我此三摩地现在安乐,后乐异熟,如是经句:示现果智」。「又我此三摩地正念而入,正念而出,如是经句:示现入出定相智」。「于此三摩地有五行相智别,是故名五圣智三摩地」。这样的意思。

∵∵

壬九、圣五支三摩地(分二科)癸一、征

复次云何圣五支三摩地?

「复次云何圣五支三摩地?谓诸苾刍,即此身内离生喜乐,广说如经」。这是第九科。因为一共是十五科,现在是第九科「圣五支三摩地」,这又不同,和前面又不一样了,分两科,第一科是「征」。「复次云何」,什么叫做圣五支三摩地呢?这是问,底下嘛解释。分三科,第一科是「标经说」。

∵∵

癸二、释(分三科)子一、标经说

谓诸苾刍,即此身内离生喜乐,广说如经。

经上解释这五圣支三摩地,是说「诸苾刍,即在此身」命体「内离生喜乐」,因离而生喜乐,那么「广说像经」上说的。离欲恶不善法,那么离开欲界的烦恼和烦恼的业,那么就会得到初禅的喜乐,广说像经里面解释的。这个经里面怎么说的呢?

∵∵

子二、随别释(分五科)丑一、初静虑摄(分二科)

寅一、辨相(分二科)卯一、喜乐差别

离生喜乐者:谓初静虑地所摄喜乐。

这个五圣智三摩地,经上这么讲,离生喜乐,广说如经。经上怎么说?「离生喜乐」,是远离了欲界的恶不善法,就会生出来初禅的喜乐,所以「谓初静虑地所摄喜乐」,这个离生喜乐就指初静虑地属于初禅的喜乐。初禅有寻、伺、喜、乐、心一境性,所以那里面也有喜乐。这个喜乐怎么解释呢?这个《披寻记》上说:

∵∵

《披寻记》四二七页:

谓初静虑地所摄喜乐者:此中喜者,谓已转依者,依于转识,心悦心勇心适心调安适,受受所摄。乐者、谓已转依者,依阿赖耶识,能摄所依,令身怡悦安适,受受所摄。如显扬说。(显扬二卷五页)。

「谓初静虑地所摄喜乐者,此中喜者,谓已转依者,依于转识,心悦心勇心适心调安适,受受所摄」,这解释这个初禅的喜乐。这里面说这个喜呀,「谓已转依者」,这个转依怎么讲呢?这个依就是我们的生命体,就是这个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识这个生命,这个生命是个依;你做善事也是要依靠它,做恶事也是依靠它;你要发道心,修学戒、定、慧也要靠它,所以这叫做「依」。

「谓已转依者」,这个依就是这个生命体。「转依者」,就是这个身体起了变化了,转变了。这什么意思呢?就是我们没得初禅的人,你的身体是这样子。你现在若是得了初禅,这个身体就有了变化了。这个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识有点不同了,和以前的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识不一样了,所以叫做「转依」。这个禅定是这样子,乃至得圣道也这样子,得阿耨多罗三貌三菩提也是转,都是有变化。现在这里面初禅这个喜乐,怎么讲呢?「谓已转依者」,就是说已经修初禅成功了的人,他的身体有变化了。

「依于转识,心悦、心勇、心适、心调安适」。这个「依于转识」,已经转依了的人,他的内心呢,「依于转识」,以转识为依止。转者起也,生起的意思。下面说阿赖耶识是本识、是根本识,就是依据、依那个本识生起转识。就是前六识,那么叫做转识。眼识、耳识、鼻识、身识、意识,这个前六识叫做转识。说「依于转识,心悦、心勇」,得到初禅的时候,心里面非常喜悦、快乐;「心勇」,你的内心也特别的勇猛,得了定的时候心很勇猛的,叫「心悦、心勇」。

「心适」,他这个时候,得了初禅的这个心呀,很安适的,不是那么样的烦燥、流动,又想这个、又想那个没有这回事,所以叫做「依于转识,心悦、心勇、心适」,心里面很调适、很相应,这个意思。「心调安适」,心里面很调顺,不像我们没得定的人,看这个人不顺眼,心里面就不高兴了,忽然间喜乐了,忽然间又忧愁了…这些事情。但是现在得了初禅的人呢,不是,「心悦、心勇、心适」,心里面老是很安适的。「心调安适」,因为有定力的调和,当然也有智慧。定慧的调和,使令这个身心都安适,都是很安乐、很调适的。

「受受所摄」,这个意思就是前面的心悦也好、心勇也好、心适也好、心调安适也好,都是受,都是内心的感受。「受受所摄」,前一刹那受,后一刹那受,就一直的受…,属于这一方面的。

「乐者谓已转依者,依阿赖耶识,能摄所依」。这个乐,经上说这个乐字,怎么讲呢?「乐」是说「已转依者」,为「阿赖耶识,能摄所依」。已转依者这个时候,就是依靠阿赖耶识来摄所依,来统领这个身体,由它来统治,它全权来处理这个身体的事情。「令身怡安适」,这阿赖耶识这个时候呀,它来统治这个身体,有什么事情呢?「心悦、心勇、心调安适,受受所摄」,前面讲过,这个「心悦、心勇、心调安适」都是受,都是感受所摄的。这个喜呀,就是这样的意思。心悦、心勇、心调安适都是喜。这个喜呢,是你的心的一种感觉。这件事上的感觉,那件事上的感觉,感觉到喜,所摄。

「乐者谓已转依者,依阿赖耶识,能摄所依」。喜字…喜这个字讲完了,现在讲这个乐。「谓已转依者」,就是初禅成功了,这个人「依阿赖耶识能摄所依」,这个时候他的身体依阿赖耶识为依止处。任何人都是,都是依阿赖耶识为依止处。但是得了初禅的这个人,在阿赖耶识来统摄你的身体的时候,「能摄所依,令身怡悦」。「能摄所依」,能统治这个身体的时候,能令你的身体「怡悦」,感觉到快乐。「安适」,也是受受…各式各样的受,也是受,刹那刹那的受。如显扬…前面这段文就是(显扬二卷五页)上说的。

点赞(0)

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

暂无评论
立即
投稿
发表
评论
返回
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