寅三、解密意(分二科)卯一、问

问:如经言善修习慈,极于遍净,乃至广说。此何密意?

这是第二科「无量三摩地」,分三科,第一科「明建立」,第二科「释经言」,这建立就是建立无量三摩地,这无量三摩地怎么样建立呢?就是怎么样修习成就的意思。第二科解释经上说的无量三摩地的情况。第三科是「解密意」,就是现在的这一段文,解释他的密意,这「密」就是深的意思,深妙的意思;这「意」不容易明白,所以叫做「密」。你看不懂这是他还有隐密的地方。这一科分二科,第一科是「问」。

如经上说「善修习慈」,这个「善」,或者就当一个就是能字讲,能修习四无量三昧的人,或者是善巧修习慈悲喜舍的人。这个修习慈无量心的人,「极于遍净」,就是达到最高的程度的时候,就是遍净天的境界。这个「遍净」就是第三禅,少净、无量净、遍净。

「此何密意」,这句话有什么深意的意思。「乃至广说」,这是修习悲三昧极于空无边处,色界天的空无边处,那么「此何密意」这样意思。修习这个喜三昧,这个喜三昧极于识无边处,修习舍三昧最高的是无所有处定。经上这样的说话,有何深意呢?有什么深意在里面呢?这广说就包括那个悲喜舍三句。

这底下回答,回答分二科,第一科「明依处」,明依处分四科,第一科是「修慈」。

∵∵

卯二、答(分二科)辰一、明依处(分四科)巳一、修慈

答:第三静虑,于诸乐中,其乐最胜,忆念此乐,修习慈心,慈最第一,故说修慈极于遍净。

这是「明依处」,修慈明依处,第三静虑就是修慈三昧,慈无量心的依止处,就是安住在第三静虑,在那里修。为什么要依止第三静虑呢?「于诸乐中,其乐最胜」,原因就是在三界里面,最快乐的第三静虑是最殊胜,没有快乐像第三静虑那么样的殊胜,所以它是最殊胜的了。

「忆念此乐,修习慈心」,这修慈无量三昧的人,心里面你能够忆念第三静虑的乐,来修习这个慈心,就是用这样的乐,来饶益无量的众生,这样修习你的慈心。「慈最第一」,因为乐最殊胜,用这样乐来饶益众生,所以你这样的慈能与乐是最殊胜了。「故说修慈极于遍净」,所以经上这么说,极于遍净这个深意、这个密意就是这样意思。

∵∵

巳二、修悲(分三科)午一、标

忆念空处,修习悲心,亦最第一。

前面是第一科「修慈」,这底下是第二科「修悲」,悲无量三昧,分三科,第一科是「标」。

「忆念空处,修习悲心,亦最第一」,这个修悲无量三昧的人,他心里面在忆念、也就是想念、也就是观察,观察这个空无边处定的境界,用这样的三昧来修习这个悲愍的心,这样子也是最第一的。这是「标」,底下解释。

∵∵

午二、释

以修悲者,乐欲拔苦,无色界中,远离众苦,断坏等苦,彼都无故。

「以修悲者,乐欲拔苦」,修悲无量三昧的人,他的目的就是想要拔除一切众生的苦恼,希望众生都能够远离一切苦恼。「无色界中,远离众苦,断坏等苦,彼都无故」,这个「空无边处定」是属于无色界的第一个定,你成就了空无边处三昧的时候,就能够远离一切的苦恼,远离众苦。什么苦呢?是断坏等苦,这样的苦,「彼都无故」,彼空无边处定完全没有了,完全没有这个断坏等苦,没有这个苦。这样子修这个悲三昧的人,悟入空无边处定,观想思惟:愿一切众生,都能这样的离一切苦,是这样意思。

∵∵

《披寻记》四二○页:

无色界中远离众苦等者:无色界中无所依身无身重担苦无四大乖违苦无触对变坏苦,是名远离众苦。触对变化苦者:谓由手足块石刀仗寒热饥渴蚊虻蛇蝎所触对时即便变坏,故此名断坏苦,等言、等取,余苦应知。

这个小字,这个披寻记上,「无色界中远离众苦等者:无色界中无所依身」,没有身体,这个依身怎么讲呢?一切的行动都是以身为依止而发动出来的,若没有这个身体,什么都不能做,没有色受想行识的身体,你能做什么,什么也不能做,所以所有的行动、所有的作用,都是以身为依止处的,所以叫做「所依身」。无色界天中没有身体了,没有所依止的四大、四大身体没有了。

「无身重担苦」,就是没有这个苦了,这个「担」,就是譬如说担二桶水或者是有二百磅,一桶一百磅,二桶是二百磅,放在你的肩上,这个担你走它二百里路,你辛苦不辛苦,所以叫做「担」。现在说「无身重担苦」,我们这个身体就是个担,我们时常、常常担这个五蕴身的身体,各处跑,行住坐卧,这有多苦啊,很苦的!这个无身重担苦,就是没有…,这是总说。

下面是别说,无色界天的空无边处定,他在第四禅天修空无边处定成功了,就得空无边处定了。得空无边处定的时候,就像人到了虚空的境界,没有这身体,像虚空境界似的,那么就没有身的重担的苦恼,这是一种苦。

「无四大乘违苦」,这底下就是分别的解释,这无身重担是总说,这里是别说。没有地、水、火、风互相乘违的苦恼,这地、水、火、风这四大互相冲突,四大不调和就有病,这是病苦。

「无触对变坏苦」,也没这个苦。「是名远离众苦」,这叫远离众苦。这样说无身重担苦、无四大乘违苦,四大乘违主要是病苦,当然老苦应该也在里面,死苦也应该在里面。

「触对变坏苦者」,什么叫做触对变坏苦呢?「谓由手足块石刀杖寒热饥渴蚊虻蛇蝎所触对时即便变坏」,就是用手来打、用拳来打、用脚来踢,或者是用土和块,或者是用石、用刀、用杖、大寒大热、饥、这是渴、蚊忙、蛇蝎…这些东西,与你这身体相触的时候,这身体就坏了,我们身体就坏了。

「即便变坏了,故此名断坏苦」,这叫断坏苦。「等言等取余苦应知」,还有其他的苦,其他的苦,这身体还有个爱别离苦、怨憎会苦、求不得苦,很多的苦。那么「无色界中,远离众苦,断坏等苦,彼都无故」,这样子解释。

∵∵

午三、结

是故忆念无边空处,修悲等至,作如是念:当令一切有苦有情,到无众苦及所依处。

这个修悲三昧的人,悲无量心的人,他这样子忆念,说是希望这一切众生,没有苦,没有苦,什么叫做没有苦呢?就在三昧里面,具体的情况就是这样,希望一切众生像无色界天空无边处定那样子远离一切众苦,是这样意思。

「修悲等至,作如是念:当令一切有苦有情到无众苦」,你能够达到,像空无边处定那样没有众苦。「及所依处」,所依处就是空无边处定,依止空无边处定远离众苦,是这样意思。

∵∵

巳三、修喜(分二科)午一、释

修喜定者:亦常忆念无边识处,庆诸有情所得安乐。作如是念:当令一切有情之类,受无量乐,犹如识处,识无限量。

「修喜定者」,前面前二科一个「修慈」、一个「修悲」,现在第三科「修喜」,分二科,第一科是「释」,第二科「结」。

「修喜定者」,这个修喜定怎么样解释呢?怎么样修法呢?也是在禅定里面,「常忆念无边识处」,忆念这个识无边处,识无边处的境界。「庆诸有情所得安乐」,来庆祝贺一切众生,能够得到识无边处那样的安乐,那么就叫做喜,怎么样修法呢?

「作如是念:当令一切有情之类,受无量乐,犹如识处」,就像识无边处的那种快乐,这叫做喜。「识无限量」,观察这个识,过去的识无量无边,未来的识无量无边,现在的识无量无边,就是这样子思惟,当然这个人,他是成就了识无边处定的人,他才能这样子忆念。

∵∵

午二、结

是故忆念识无边处,修习喜定,为最第一。

「是故忆念识无边处,修习喜定」,这是结束了,结束这段文。这个得了禅定的人,得了禅定的人,他修四无量的时候,修慈这样修,修悲、修喜这样修。若是没得禅定的人他要修怎么修?当然也可以这样思惟,但是可能不这样修,我去赚多少钱,我给他什么什么样快乐,可能是这样修,这样修也好。但是人可能是这样子,我欢喜吃辣椒,我也愿意吃辣椒,我欢喜吃馒头,我也愿意你吃馒头,我是得到无量无边的财富,从财富中得到快乐,我就用这样的快乐,布施给一切众生远离一切苦,得一切乐,得欢喜。

但是得了禅定的人,他是修四无量心三昧的时候不这样想,他不认为世间的财富是快乐,不认为世间的色、声、香、味、触是乐,所以他希望众生,离苦得乐的时候,也不这样想,只想你得到三禅乐叫做乐,得到悲、喜是这样子,这时候思想是不一样。因为得到禅定的人他是肉眼也好、天眼也好,看见世间富贵荣华的人都是苦恼人,不认为是乐,所以也不愿意把这种乐给你,叫你苦恼,也不这样观想。

这就是人的本身的程度来决定他的思想,他的思想也就是他的程度,所以做出的事情就是这样子,有禅定的人就是这样子。所以我们这样思惟这件事的时候,这可以知道这个人背景是这样子,人的思想是这样子,他所要利益人的时候是这样地,这里面是不是一个道理,有这样道理。

∵∵

巳四、修舍(分二科)午一、释

修舍定者:亦常忆念无所有处。作如是念:无所有处,无漏心地,最为后边,舍最第一。如阿罗汉苾刍,一切苦、乐、不苦不乐现行位中,皆无染污。当令一切有情之类,得如是舍。

「修舍定者:亦常忆念无所有处。作如是念:无所有处,无漏心地最为后边,舍最第一」。这是第四「修舍」无量心,分二科,第一科是解「释」。

「修舍定者」怎么修法呢?「亦常忆念无处有处」,也是他住在无所有处定里面,他就是忆念、忆念这个无所有处,他成就了无所有处定,他入这个定的时候,就是念这个无所有的境界,这个「舍」这个得到色界的四禅,然后进一步得到无色界的空无边、识无边、无所有处,他就按照自己这个境界,入这个禅定里面。

「作如是念」,他心里面这样想、这样忆念。「无所有处、无漏心地最为后边」,这无所有处三昧,他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呢?「无漏心地最为后边」,这个修学圣道断惑证真这件事情,这个工作就是由初禅开始。在初禅里面,色界的初禅这个时候,开始修学四念处断惑证真,在初禅可以做这件事,二禅里可以,三禅可以,四禅也可以,空无边处定是也可以,识无边处定都可以,到无所有处就是到最后了,最后他在这个禅定里面修学四念处来断惑证真。这个断惑证真就叫无漏的心地,能够没有烦恼无漏的心地,是「最为后边」,这是最后的边际就是到这里,后边还有个非非想呢?非非想不可以,不能够在非非想定里面修四念处,不可以,所以无所处是最后了。

为什么非非想天,非非想那个三昧不可以呢?因为入了那样的定以后,那里面的心识的明了性不强,心是明了性,但入了那个三昧时候,那个明了性很软弱,很软弱修止观、修无漏的三昧不行,没有这种堪能性,没有这个能力,不能这样修。所以只有从初禅到无所有这是都可以的,在初禅之前还有一个未到地定也可以。这样说呢,无漏心地是最后边的。「舍最第一」,这个舍呢,无所有也是舍的意思,把舍,这个色界天这个舍,欲界也是舍,色界也是,这舍弃舍了,后来把空也弃舍了,识也弃舍了,无所有,什么也没有,就是思惟这个无所有得了禅定了,得了定了,就是无所有处定,所以这个时候,这个舍是最高深了,到这的境界,所以叫「舍最第一」。

「如阿罗汉苾刍,一切苦、乐、不苦不乐现行位中,皆无染污」。这底下形容这个舍的殊胜,也是在无所有处定里面修这个三昧、修这个无漏心三昧成功了,得了阿罗汉的时候,这阿罗汉的境界是什么样呢?说是无所有处定舍最第一,如那个舍的境界就像阿罗汉似的。这个阿罗汉比丘,这个「阿罗汉比丘」这句话表示初果也可以是在家人,优娑塞、优娑夷也可以,二果、三果也可以是在家居士也都可以,但是到了阿罗汉他一定是出家了,所以叫做比丘,或者是比丘尼。

「一切苦、乐、不苦不乐现行位中」,一切的苦恼的境界出现了,我们凡夫有的时候有苦恼的境界出现,有的时候也有满意的境界出现,有的时候有不苦不乐的境界出现。得了阿罗汉也是会有这个事情,也会有苦恼的事情出现,也会有乐,也会有不苦不乐。「现行位中」,苦、乐、舍这三种境界,「现行位中」,显现在你的心里面的时候,显现在你的心里面的时候,这个「行」或者说是心、心行,显现在心里面,如果这苦和乐、不苦不乐没有出现,没有出现,就在一切有,行是有为法,在这有为法里面,没有出现苦,也没有出现乐,也不出现不苦不乐这种受,没有!当然在行里面没有这种事,现在出现呢,就在这有为法里面有了,有了苦的感觉,而这出现这件事,如果切实的说,还是应该与无你的心面对的时候叫做出现。说出现了,但是你心里面不面对他,也等于没有出现。所以这个「现行位中」,就是出现在你的心的前面的时候,在这个境界里面,在这个阶段的时候,「皆无染污」。这阿罗汉面对苦的时候、面对乐的时候、面对不苦不乐的时候,他心里是清净的;苦出现的时候没有瞋心,乐的时候也没有贪欲心,不苦不乐的时候也没有愚痴心,他没有这个分别,所以「皆无染污」,和凡夫不同。

这可见凡夫也有苦、乐、不苦不乐;圣人也有苦、也有乐、也有不苦不乐,但是心不同。就是修行的时候,使令你思想有变化,「皆无染污」,皆无染污,这个阿罗汉当然他也有出定的时候,也有入定的时候,出定的时候当然就是面对苦、面对乐、面对这不苦不乐的境界,但是他内心里面,还是有明,明相应触,有这个智慧和他在一起,所以这外面的境界不能动摇他的明,不能动摇他的明、他的智慧,他的智慧就是一切法都是无常的、是无我的、是空的,他心里面不执着,你不能染污他,你不能使令他的心有贪慎痴的活动,不能,所以叫做「皆无染污」。若是凡夫就不行,凡夫不可以,但是我们初发心修四念处的人,你用如理作意面对苦、乐、不苦不乐的时候,也不会太染污,用如理作意的时候,也不是太染污。当然,但是我们还是有执着,可是和一般的凡夫不同,不一样,用如理作意。

什么叫如理作意?就和打妄想一样,但是你要有经论的基础,你一定要学习了佛法,你心里面能用佛法的智慧去面向他,就可以了,这是这么回事。你不要像以前,没有修学佛法的时候,那样的心情去分别一切境界,你用苦、空、无常、无我的心情去分别这苦、乐、不苦不乐的境界,这就是这么回事。你面向这个境界的时候,这个境界是如幻如化的,是有而不实的。这样想,思惟这是苦,你若执着它就苦了,要无著,也不执着,怎么不执着?这都是无常的,一刹那间就灭了,不是了,观察这它是如幻如化、是毕竟空的,他就不着了,这贪也不起来了、瞋也不起来,贪、瞋、痴都不起来,那么他就…虽然不像圣人那样,但是他接近,他与圣人的境界相接近,和凡夫的境界就相离、相背离了。

所以那一天有个同学向我说,我听着佛法倒是欢喜,但是很难做、怎么做法、做不来,很容易就是这样分别。但你若常常静坐,那就会增加了一样功德、增加一样功德,要常常静坐增加一样什么功德呢?就是心里面明静而住,我就是不分别、也不贪、也不瞋、也不愚痴,心里面明静而住,若分别就:这是如幻如化的,如梦中境、如水中月,是如幻如化的、像天上的云、如电、如云;如电就是无常的、一刹那间就现、一刹那间就没有了,观察它刹那刹那生灭变化,这样思惟、就是这样子,思惟。但是呢…所以你要常常训练修止观,我思惟完了以后,就寂静住,就不分别;若分别,马上还是苦、空、无常、无我那样思惟。

所以我们非要常常读经不可,你从经论上看到苦、空、无常、无我的智慧,你的智慧,我学习了佛法,我在日常生活是怎么用呢?我不会用。其实就是这样用。也尽量的少谈闲话,少谈闲话,你不要说,世间上的这些戏论的事情不要说,然后多谈佛法,你说出来语言是佛法,心里面思惟也还是佛法,久了这贪、瞋、痴就不活动了,你心里面就清净。虽然没有断烦恼,但心里面清净,说我不、我不这样做!不这样做那么怎么做呢?你不是这个,就是这个嘛!不是佛法,就是世间法!你还是世间上那个贪、瞋、痴,那么去思惟去说出贪、瞋、痴的语言,内心里面惟这贪、瞋、痴,那就是完全没有改变,就苦了、就苦恼了,就很…。所以非要改变不可,改变后什么时候,从自己心里面改变,不是后外境上改变,外境谁有这个本事能改变外面的境界,世间上的人不能,世间上没有这种人能改变一切境界,说是你的权力最大,你也辨不到。只有这佛、菩萨、阿罗汉有高深的禅定可以改变。

说这地方很美,他说这地方不美,就能变成丑陋的样子,也可以。说这地方很丑陋,可以变成很美也都可以。他那个禅定的力量,能改变一切的境界、能改变。这个世间上的圣人的境界是自左的,凡夫没有自在的事情,只有圣人有这神境界,而圣人愿意用神通改变清净境界也可以,不改变也一样,他心里面不染污、不动,也是可以。这阿罗汉就是「于一切苦、乐、不苦不乐现行位中皆无染污」,你不能染污他,他心里面不入于第一义谛,你心里,你不能染污他,他没有入定,他若入定,你更不能染污,那就是舍了,所以这也是舍,能弃舍一切染污,不入定也弃舍一切染污,入定也是弃舍一切染污,是这样子。

点赞(0)

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

暂无评论
立即
投稿
发表
评论
返回
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