子五、无间超越入诸定别(分二科)丑一、无间入诸等至(分二科)

寅一、征

复次云何无间入诸等至?

「复次云何无间入诸等至?谓如有一得初静虑乃至有顶,然未圆满清净鲜白」。前面是第三科「修习所缘诸相作意」。在这一大科里面分二科,第一科「能作四事」,第二科「能入诸定」,能入诸定里面第五科,一共是六科,现在是第五科「无间超越入诸定别」,这是第五科。

「无间」和「超越」是两个意思。「无间」是没有间隔,初禅、二禅、三禅、四禅乃至非非想定,中间没有其他的间隔,按照次第这样入定。「超越」就是不同了,它不按次第,所以和「无间」是不同的。所以这里分两科,第一科是「无间入诸等至」,这一科先是「问」。

「复次云何无间入诸等至?」就是这个修行人,他怎么样没有间隔的能够入诸多的定?不只是一种定。这是「问」,底下就回答这个问题,分两科,第一科「举种类」,「种类」就是入定的人。

∵∵

寅二、释(分二科)卯一、举种类

谓如有一得初静虑乃至有顶,然未圆满清净鲜白。

「谓如有一」,就是说比如有一类的人得「初静虑乃至有顶」,他能够放得下,也不怕辛苦,他成就了初禅、二禅、三禅、四禅乃至无色界的非非想定,叫做「有顶」,「有」的最高,三有中的最高的地方,就是非非想定。

「然未圆满清净鲜白」,成就是成就了,但是还不是「圆满」的「清净鲜白」,就是其中还有一些烦恼,有爱烦恼、见烦恼、或者是慢烦恼、高慢的烦恼。因为有这些烦恼,所以不是清净,不是鲜白,清鲜洁白,也还是清净的意思。这是说得到了色界四禅和无色界的四空定,可是成就是成就还不圆满,是这样的修行人。

∵∵

卯二、辨顺逆

先顺次入,乃至有顶;后逆次入,至初静虑。

这是第二科「辨顺逆」,就是说明无间入定的相貌。

「先顺次入」就是成就了这个四禅八定的人,这件事并没有能够毕业。他还要续续地用功修行。续续修行怎么样修行法呢?「先顺次入」,随顺次第来入定;就是由未到地定入初禅、由初禅入二禅、由二禅入三禅、三禅入四禅、四禅入空无边处定,由空无边处定入识无边处定、无所有处定、非非想处定;这是随顺这个次第,由浅而深,是「先顺次入」,这样顺次入到最后,就是「有顶」。这是无色界四空定的最后一个定,非非想定。

「后逆次入」,先是顺次入,后来就是倒过来,逆其次第,「反其次第入至初静虑」,就是先入非想非非想定,然后就从非想非非想定出来,入无所有处定;无所有定出来,入识无边处定;识无边处定出来,入空无边处定,然后再入第四静虑、第三静虑、第二静虑乃至初静虑,也是「后逆次入初静虑」,这样子去用功修行。

我们这个懈怠的人,我们也可能上早晚殿,另外好像没有什么事情做,很自在的,没事情做。实在那个修行人事情很多,每天静坐得欲界定,也不容易,费了多少辛苦可能欲界定成功了,成功了还是很微小的,还要得未到地定,还要续续辛苦;得了未到地定还要续续努力,就得初禅、二禅、三禅、四禅乃至非非想定。初开始成就的定都是不是那么圆满,都是不圆满的。

像我们初开始把楞严咒背下来了,背是背下来了还不熟。有时候背一背那几句又忘了,要特别地还要去念,要天天背、天天背,背久了才就能熟了,现在得禅定的人,亦复如是,也是。他是由初禅乃至到非非想定,由非非想定乃至初禅,一直这样训练,没能够圆满清净鲜白,就需要续续地用功才可以。这上面《坡寻记》可以看一下。

∵∵

《披寻记》四○五页:

得初静虑乃至有顶等者:得三摩地及三摩地圆满,此名为得。然于尔时其心犹为三摩地生爱味慢见疑无明等诸随烦恼之所染污,是故说未圆满清净鲜白。

「得初静虑乃至有顶等者:得三摩地及三摩地圆满,此名为得」,就是你成就了,就叫做「得」。「圆满」了,乃名为「得」。你得了三摩地,只得一个未到地定,这是不圆满的。只得初禅也不圆满,要四禅入定都成就了,才圆满。

「然于尔时,其心犹为三摩地生爱、味、慢、见、疑、无明等诸随烦恼之所染污」。虽然是成就了四禅八定,但是从禅定里面生出来的爱着心、高慢心,还有一些我见、还有疑、还有无明,这么多的烦恼染污其心,这个修行人还有这个。我们欲界的人为欲所烦恼,为欲所染污,这个色界天上、无色界天的定成功的人,他定也会生出来烦恼,仍为烦恼所染污。「是故说未圆满清净鲜白」,原来是这个原因,就是还有烦恼的关系。

∵∵

丑二、超越入诸等至(分二科)寅一、征

复次云何超越入诸等至?

前面是「无间」,无间分两个意思,一个顺无间,一个逆无间。这底下就是第二科「超越入诸等至」。前面是「无间入诸等至」,现在是超越,「超越入诸等至」分二科,这一科是「问」。

「复次」,复次的意思,前面说了一个大义,还没有说完,还有不同的意思,续续下去要讲说的,所以叫做「复次」。怎么叫做「超越入诸等至」呢?

∵∵

寅二、释(分二科)卯一、明超越(分二科)辰一、举顺超

谓即于此已得圆满清白故;从初静虑无间超入第三静虑,第三无间超入空无边处,空处无间超入无所有处。

「谓即于此已得圆满清白故」,就是这底下回答,分两科,第一科「明超越」,先说「顺超」。

「谓即于此」,就是说这个修行人,就在他所成就的四禅八定上面,所成就的什么定呢?就是「已得圆满清白故」,就是前面所说的四禅八定,现在是圆满地清白了、清净了。就是经过长时期的入定,经过长时期的修行,当然这是指佛教徒,佛教徒得了这个定的时候,他会修四念处的智慧的观察,就能破除去这个爱、味、慢、见、疑、无明的烦恼。当然初开始是没有现行,没有烦恼的活动,烦恼的种子还是在,然后续续努力才能把烦恼清除,烦恼种子才能灭除去,那就是无漏定了。

现在这是说,这个佛教徒,「即于此」,已成就「圆满清白」的四禅八定。「从初静虑无间超入第三静虑」和以前不同了。他从未到地定,入到初禅的时候,「无间」没有其他的间隔,就起入「第三静虑」,是超过第二静虑,就直接地入第三静虑;由初禅出来就入在第三静虑了,不入第二静虑,第二静虑是超过去了。这还是不是容易的事情。

「第三无间超入空无边处」,由第三静虑出来,没有其他的静虑的间隔,就直接地入于空无边处定,超越了第四静虑;第三静虑和空无边处定,中间有个第四静虑的间隔的,现在把第四静虑超越了,没有第四静虑的间隔,就能入空无边处定,这还是不容易的。

「空处无间超入无所有处」,空无边处定和无所有处定中间有个识无边处定,现在把识无边处定超越了,由空无边处定直接就入无所有处定,超一个,中间的一个定超过去了,超一个定。

∵∵

辰二、例逆超

乃至广说,逆超亦尔。

「乃至广说,逆超」,这第二科是「例逆超」。这个「逆超」在这里只是说这一句话,没有详细说出来。「逆超」就是先入非想非非想处定,然后就入识无边处定,中间那个无所有处定超越了;由识无边处定出来,又入色界的第四禅,到空无边处定又超越了,就这样子乃至到初静虑,这样子超越。「乃至广说,逆超」,由逆的次第也能超越,顺也能超,逆也能超,「乃至广说,逆超亦尔」,是这样的。

∵∵

卯二、简极远(分二科)辰一、明边际

以极远故,无有能超第三等至。

这是第二科「简极远」,简别这个「极远」,就不能超了。前面说是超越,是一个逆超,一个顺超。现在简别这个「极远」还超不超呢?分二科,第一科「明边际」。

前面说「超」,只能超中间一个,逆也好、顺也好,只超一个,为什么不能超二、超三、超四呢?「以极远故」,那是太远了,距离太远的时候就不能能超。「无有能超第三等至」,没有能够由初静虑超越第三静虑入第四静虑,不能超二;若是由初静虑出来,入第四静虑,中间超越两个静虑,那就是超二。现在说「无有能超第三等至」,第三等至,这不能超,不能超越它。

∵∵

辰二、简差别

唯除如来,及出第二阿僧企耶诸大菩萨,彼随所欲入诸定故。

「唯除如来,及出第二阿僧企耶诸大菩萨」,这是第二科「简差别」。前面说这个边际,它超越的能力到此为止,就是边际。这底下「简差别」,还有不同的情况,怎么的?「唯除如来」,就是佛不在内。佛是可以超,佛可以超二、超三、超四、超五、超六都可以,由初静虑就入非非想定也是可以。这里面还有一个问题,初静虑也是定,二、三、四、五、六、七、八都是定,由定入定,或者由初禅入非非想定这是超,但是另外超,根本没有入初禅,由散乱心就入非非想定,这是不得了,这是超得更是远了,这是佛就是能这样子。

「及除第二阿僧企耶」,就把佛简别出去。第二个人呢,出了第二阿僧企劫,初阿僧企劫、二阿僧企劫,到了第三阿僧企劫的菩萨、诸大菩萨也是能超越的。

「彼随所欲,入诸定故」,这两类人,一个佛和第三阿僧祗劫的诸大菩萨,他能随心所欲,「入诸等至」。他就由散乱心,我要入第四静虑,就入四静虑;我要入非非定,就入非非想定;由非非想定我愿意出来直接入初静虑,就入静虑,不管是那一个静虑,那一个定随意地可以入,随意地可以超越。不管是逆、不管是不逆,都能这样子。《披寻记》:

∵∵

《披寻记》四○五页:

乃至广说逆超亦尔等者:谓从无所有处无间超入空无边处,空处无间超入第三静虑,第三无间超入最初静虑,是名逆超。顺超逆超皆唯超一,故言亦尔。无有超二能入第三等至者,以彼彼处缘相悬远不邻近故。

这个所缘相距离得太远了,他这个力量不够,「不邻近故」。邻近就是初禅和二禅是相邻近,二禅和初禅也是相邻近,那么初禅和三禅、四禅距离就是远了,所以太远了的时候不能超,当然这还是功夫的问题。

∵∵

子六、熏修静虑别(分二科)丑一、征

复次云何熏修静虑?

「复次云何熏修静虑?谓如有一已得有漏及与无漏四种静虑。」这个能「入诸定」一共是六科,现在是第六「熏修静虑别」。他们得到定的人他还不断地要训练自己,这里面还有很多的差别的,第一科是「问」。

「复次云何熏修静虑?」在修行里面有所谓「熏修静虑」的话,这句话是什么意义呢?这是「问」,底下回答,回答就分两科,第一科「辨杂熏修」,分两科,先是「标成就」,标示出来他们成就了这个境界的人。

∵∵

丑二、释(分二科)寅一、辨杂熏修(分二科)卯一、标成就

谓如有一已得有漏,及与无漏,四种静虑。为于等至得自在故,为受等至自在果故,长时相续,入诸静虑。

「谓如有一已得有漏,及与无漏,四种静虑」,这个人成就了有漏的四静虑,也成就了无漏的四静虑。这个无漏的四静虑,就是他对这个四静虑的定的境界,没有爱、见、慢、疑各式各样的烦恼,没有这些烦恼,烦恼的种子也没有了,那么就是无漏的四种静虑。有漏的就是还是有烦恼的,他若成就了无漏的四种静虑,当然是有漏的四种静虑也是成就的。

「为于等至得自在故」,说这个人,他成就了有漏、无漏的四种静虑,他现在还不能够就算是毕业了,他还要续续地要修行的,为什么呢?「为于等至得自在故」,因为他还想要,他在四静虑和四空定能够得到自在,我要入定的时候,我要入就能入,我要住在定里面就可以住,我要出定就能出定,就是随心所欲的自在,那么这也不是容易的。

「为受等至自在果故」还有为了享受这个禅定里面的果报,这个果,所以他要续续地「长时相续入诸静虑」,他要长时期地相续地不断地入诸静虑,要入初静虑、二、三、四、五,乃至到非非想定、有漏定、无漏定,要「长时相续地入诸静虑」的。有的时候入24小时,有时候入三天,有时候五天,有时候七天,常常地入定这样子。《披寻记》:

∵∵

《披寻记》四○六页:

为于等至得自在故等者:若于等至得随所乐得无艰难得无梗涩,名得自在由此自在,于诸等至数数入出,领受现法,身心乐住,转更明净,终无退失,及净修治胜功德道,是名彼自在果。

「为于等至得自在故等者:若于等至得随所乐得无艰难得无梗涩」,没有困难,没有阻碍,若有阻碍就有困难,若有困难也就是有阻碍,想要入定不行,总觉有点障碍,你要慢慢调,你才能入定。要住定的时候,要出定的时候,都有可能有问题。现在这个人没有这些事情了,「名得自在,由此自在,于诸等至数数入出,领受现法,身心乐住」,这个人入出等至数数入、数数出,「领受现法身心乐住」,「现法」就是现在,现在的色受想行识里面,它有乐住,受想行识是心,色是身。一入定的时候,里面特别的安乐,和我们没有得定的人不同,所以他有这种享受,乐住。「转更明净」常常入定,常常出定,入住出、入住出,常常这样训练就对于禅定里面的境界,明而又净,就是里面特别的光明而清净。

这个「明净」这里面的问题,比如说这个灯,光是80度,那么就和60度不同,这个60度和80度中间差20度,这20度的光就破除去20度的黑暗,80度的光就是比60度增加了20度的光,这样说60度的光虽然是很光了,它若照80度来说,它还和20度的黑暗共住是这样的意思,乃至到更高尚的光明都是这样子。得到禅定的人,里面也有同样的情形,「转更明净」,你初得禅定的人,到最后纯熟了,常常训练自己,对入、住、出纯熟了的人,中间还有这些问题的;「转更明净」,那就是初得定的人,还不是十分明净的。

「终无退失」,你常常入、住、出这样训练,长时相续入初静虑,你这个定就特别牢固,而不会有什么特别的因缘,使令你退失、失掉了,就不会退。「及净修治胜功德道」,你常常入定,不但不退而还具足了更殊胜的能力,什么能力呢?「能净修治胜功德道」,这里面简单的说就是有神通,这个神通后面有解释,这个神通的力量是由禅定来的,没有神通是没有禅定的。

所以那「净修治」,就是清净的来修治这一念心,我们欲界的人,在欲上有执着有烦恼。这个得到色界定、无界定的人,他在定里面也有执着,这个执着就是障碍,使令他得到的功德不是那么理想,所以要时常的用佛法来修治它,就是修四念处了,才能得到殊胜的功德。功德之道,这个「道」就是因,由因而得功德的果,「是名彼自在果」。这样说「得身心乐住」,这也是果,「转更明净」也是果,「不退失」也是果,还得到其他的神通、四无碍辩各式各样的功德果。

∵∵

有漏无漏,更相间杂,乃至有漏无间无漏现前,无漏无间还入有漏,当知齐此熏修成就。

这个「标成就」,这里说完了。「有漏无漏,更相间杂」,他长时相续入出静虑的时候,怎么样入法呢?就是有漏、无漏互相间杂的入定;这样子就是入初静虑也是有漏地,然后就是入无漏的初禅,这样子,又由无漏的初禅出来,又入有漏的初禅,这样子,入二禅、三禅、四禅,乃至非非想定都是这样子。

「更相间杂,乃至有漏无间无漏现前」,这就是这个意思,详细地乃至初禅、二禅是这样子,三禅、四禅也是这个样子,乃至非非想定也是这样子,所以有漏的四禅八定,不间隔就入无漏的四禅八定;那么无漏的四禅八定在你心里面现前了,这个无漏的四禅八定不间隔又入有漏的四禅八定,这样子不断地训练训练自己。「当知齐此熏修成就」,我们应该知道,就是到了这个程度,你这个熏修禅定就成功了,是这样的意思。

∵∵

卯二、释自在(分二科)辰一、等至自在

若于是处是时是事欲入诸定,即于此处此时此事能入诸定,是名于诸等至获得自在

这是第二科「释自在」。前面是「标成就」,这地方成就自在了,分二科,第一科「等至自在」。

「若于是处是时是事」,这个修行人在这个地方、在这个时间,为了这件事「欲入诸定」,他想要入初静虑,假设的话,「即于此处此时此事能入诸定」,他想要这样子,就能这样子能办到,「是名于诸等至获得自在」。我心里面想要入空无边处定,想归想不能立刻入定不行,那就是不自在,看《披寻记》:

∵∵

《披寻记》四○六页:

若于是处是时是事欲入诸定等者:四种静虑地地差别,名之为处。若昼若夜时分差别,名之为时。诸所知事境相差别,名之为事。于静虑中随所乐欲多所成办,是名获得自在。

「若于是处是时是事欲入诸定等者:四种静虑地地差别」,四种静虑,每一地都是有差别的,初静虑地和二禅就不同,二禅、三禅、四禅都是不同的,这叫做「名之为处」。「若昼若夜时分差别,名之为时」,这是「时」,说是我白天,随时愿意入什么定,或者黑夜也是一样,随时可以入什么定,这是时间。

「诸所知事境相差别,名之为事」,很多所要知道的事情,境相是不一样的,就叫做「事」。这是什么意思呢?比如有人来出家,要来出家,阿阇黎,我想要出家拜你做师父可不可以?我们没有得定的人,有什么办法知道可不可以的呢?是不知道的,若得了禅定的人,他随时可以入定,他就入初禅,随时入初禅,入了初禅以后,在禅里面,他有天眼通,或者宿命通,一下子就知道了,这个人是有善根,他这一生可以得无生法忍的,立刻就知道,那么他立刻答复说可以,可以收你做徒弟。

说是这个人他入初禅的时候,他不知道,由初禅发出的天眼通和宿命通,不知道,看不出来,那么入二禅、入三禅、入第四禅的时候,发的天眼通、漏尽通才知道。由初禅里面发的天眼通和宿命通所知道的境界有限度,就不如二禅,二禅不如三禅,三禅还不如四禅,第四禅是最圆满了,但是他随时就是很迅速地,一下子就能入定,一入定神通就现出来,立刻就知道。但是我们若和这种人说话,我们不知道他在入定,里面有这些事情,不知道。就看见他,你这么一问,他就回答了,其实他那么短的时间内,他已经入了很多定了,已经现出神通来了,但是我们还不知道。所以这是「是名于诸等至获得自在,名之为事」。

「于静虑中随所乐欲多所成办」,很多事情都能知道,那你功夫不够就不行,就是不知道,说我要出家或者怎么地,或者说这个人有病了,医生也看不好,没有办法,来问问师父病什么时候好,一样,无论什么事情,他很自在的,随时入定就能知道。

我们去问佛菩萨,当然这也是我们要有那种因缘,看上去他是由父母所生的身体,他已经做我师父做了20年了,我们肉眼又不知道他是怎么回事,但是他有那么多的神通道力,是多少年、多少生,或者是多少劫了,修行来的功德,不是说没有什么修行,就有这个功德的,不是那么回事,「名之为事」,这就叫做「若于是处是时是事欲入诸定,即于此处此时此事能入诸定,是名于诸等至获得自在」,获得自在的。

点赞(0)

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

暂无评论
立即
投稿
发表
评论
返回
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