∵亥三、难行精进(分四科)

天一、征起

云何菩萨难行精进?

这是第三科:难行精进。一共是八科,第一科自性精进,第二科一切精进,现在是第三科难行精进。这一科里分四科。第一科是征起。

「云何菩萨难行精进?」:什么叫做菩萨的难行精进呢?下面是第二科:略标。

∵∵

天二、略标

谓此精进,略有三种。

就是略标其数目。

∵∵

天三、列释(分三科)

地一、离一切想

若诸菩萨无间远离诸衣服想、诸饮食想、诸卧具想、及己身想。于诸善法无间修习、曾无懈废,是名第一难行精进。

这是第三科:列释,列出来它的名称,解释它的意义。这一科里又分三科,第一科是离一切想。

「若诸菩萨无间远离」:什么叫做离一切想呢?若是诸菩萨无间远离诸衣服想:「无间」就是不间断,就是长相续地作如是观的意思。无间的远离,远离什么呢?「诸衣服想」,诸衣服就是很多的衣服。「诸衣服想」,这句话怎么讲呢?这想,取相为想,取相分别名之为想。这个取相就是心里面与所缘的境界相接触了,认识它的相貌,这认识里面有一个执着的意思。说执着,也应该是说明白了;但是,若说爱着就更好一点,就是对衣服有爱着心。心里面一直地在思惟这件事。现在这个菩萨无间远离诸衣服想。就这样讲应该是明白了;但是,若是详细说,应该再多说几句。还是唯识的法相:依他起。依他起就是依阿赖耶识为种子而显现的一切法,是依他起。依他起的法是如幻如化的、不真实的,有而不真实;是如幻有,如梦中境似的。但是,我们的前六识和境界一接触的时候,我们的识一接触,又有一个所缘缘。这个所缘缘就是我们的第六识所变现的。变现的时候,没有智慧,不知道是如幻如化的,就认为是真实的。执着衣服是真实的,有爱着心,这叫做「衣服想」。现在说「远离衣服想」,观察心里面所想的衣服是毕竟空的,没有衣服可想。你常作如是观,叫做远离诸衣服想,那就是破除去遍计执了。

破除去遍计执的时候,但是还有如幻如化的衣服,就是这个意思:是自性空的,但是还是宛然而有的,宛然而有的那个就是依他起了。这和《中观论》说的观一切法自性空,一切法还是宛然而有,也是相合的,并没有冲突。

这样「远离诸衣服想」,实在这句话就是修唯识观的意思。如果你不修观的话,这个衣服想你不能破,这个着你就不能破,你这个遍计执不能破。你只修奢摩他,这个遍计执不能破。你就是得了色界定、得了无色界定,这个遍计执还是不能破。所以这上面说:「若诸菩萨无间远离诸衣服想」,就是长时期地修唯识观,我们心里面对于衣服有爱着心,这是遍计执。常常观察它是毕竟空的,无有少法可得,没有衣服可取着,这叫做「无间远离诸衣服想」。

「诸饮食想、诸卧具想」:也是一样是这样子。「及己身想」:这一句深一点。「己身想」这个地方有事情,在《披寻记》里有详细的解释。

「于诸善法无间修习,曾无懈废,是名第一难行精进」:这个「于诸善法」前面这一行文,这是修唯识观破遍计执。修唯识观就是善法,你对于这个善法:于衣服修唯识观;于饮食、卧具及己身都修唯识观,叫做「诸善法」。这个善法「无间修习」,不间断的要修习。

不间断的修习,这里有两个意思;说三个意思也可以。就是最初听闻如是法,你在文字上要明白这个道理,这就是闻所成慧。然后你要长时期地专精思惟,那就是思所成慧了。若是修禅定的时候,就是修奢摩他了,在奢摩他里边再修毗钵舍那观,那就是修所成慧;在这个地方可以说有三个阶段。对于闻思修三种智慧的无间修习「曾无懈废」,从来也不懈怠,不停止这件事,常作如是观。

常作如是观这件事,就是自从听闻这样的法,你根据文字上去思惟观察;合上本子了,你还是要思惟观察。你经过闻、思这两个阶段的道前方便,然后正式修止观的时候,它就会顺一点。就不会说:「我不会修毗钵舍那观。」没有这话,没有这个道理!所以,「于诸善法无间修习,曾无懈废,是名第一难行精进」。难行精进里有三种,这是第一种难行精进;不容易。我们看《披寻记》怎么说。

∵∵

「无间远离诸衣服想等者:此显四种远离希求之爱」(《披寻记》p1432):这一段文是开示我们有四种远离希求之爱,四种不同。这个希求爱要远离。那四种呢?「谓衣服爱,饮食爱,卧具爱,有无有爱」,一共这四种。这四种,在文句上看:「衣服想、诸饮食想、卧具想」,这三种很明显;那「有无有爱」就是下边那个「己身想」,指「己身想」说的。

「闻所成地说:」这我们已经学过了闻所成地。

「又诸苾刍顾恋现法身命为依止故」:「又诸苾刍」,现在的文是〈菩萨地〉││是指菩萨;现在这地方是引〈闻所成地〉的话来说。诸苾刍也应该包括苾刍尼在内。

「顾恋现法身命」:顾恋,就是爱着。爱着现在的这个生命,现在这色受想行识,这是法,这个就是我们的生命。爱着这个身体,其实这是与生俱来的就是爱。爱着这个身体「为依止故」,以此为基础,实在也就是因为对这个生命的爱着,「而于衣服、饮食、卧具生希求爱」。因为爱着这个生命,所以就希望这个身体也不要冻着、也不要饿着,有一点苦恼也不可以。所以,就要有衣服、饮食、卧具生希求爱。希望穿得好一点、吃得好一点、住得也好一点。所以,这衣服爱、饮食爱、卧具爱从那来的呢?原来就是以生命爱为根本,然后才有这个爱。就是爱着这些东西来保护自己的生命。

「顾恋后法身命为依止故」:前面是现法生命。现在又是顾恋后法生命,就是爱着我将来的色受想行识的生命。这个身体终究有一天老病死,结束了;结束了没有终断,还继续有色受想行识的生命的。那么,对于那个身体虽然还没出现,但现在就已经开始爱着了。这是顾恋将来的生命为依止故,「而于后有生希求爱」:我现在常常地买买花供佛,使令我将来的生命能美一点。别的说是修止观、修学圣道、了生死,那事儿不要管!我放生,使令我现在的生命长一点,我将来的生命也长一点。想这个事儿,思惟这件事!我也看见杂志上很有名的大德做这个事情。这是「顾恋后法身命为依止故」。若是我们买花供佛,我们对于佛有恭敬心去供佛,那就意义不同了!说是对于鸟兽放生,有慈悲心放生,那也是不同。

「顾恋后法身命为依止故,而于后有生希求爱」:后有;现在这个生命叫做现有。这个现有结束以后,还是有一个生命的,叫做后有。对于后有也有一个爱;当然,这还是相信因果的关系。「而于后有生希求爱」,这是「有」。

「愚于涅盘为依止故,而于无有生希求爱」:这是有无有爱,现在说无有,什么叫做无有呢?「愚于涅盘为依止故」。愚于涅盘,对于涅盘这件事也不是太明白,所以叫「愚」,对于涅盘糊涂,所以叫愚于涅盘。

「为依止故」:因为对涅盘不太明了,听人说涅盘是个安乐处,所以就是「而于无有生希求爱」。对于那个无色受想行识、无眼耳鼻舌身意,那个离一切相的、不生不灭的涅盘生希求爱,也爱着;其实,你这样爱就不是涅盘了。那个地方是离一切相,也就离一切分别。「法常寂然,灭诸相故;法离于相,无所缘故」,你一希求就不是了。所以「为依止故,而于无有生希求爱」。这样加起来有四种爱。这是陵本十四卷第十页,这是在〈闻所成地〉。

「今说菩萨于彼远离尚无有想,况希求爱」:那个〈闻所成地〉是说苾刍,现在这里是说菩萨。「今说菩萨于彼远离」,对于这四种爱都要远离,那当然就是修唯识观,唯识无义,观察这些都是毕竟空寂的。若是毕竟空寂,就是「尚无有想,况希求爱」呢?就是想也不生了,爱当然也不起了。修成功了,就是无分别智现在前了。

∵∵

地二、尽寿恒行

若诸菩萨如是精进,尽众同分,于一切时曾无懈废;是名第二难行精进。

前面是第一个难行精进,这个是修学圣道;修世间上的善法,是随顺我们原来的贪瞋痴,不改变我们的贪瞋痴,随顺我们的贪瞋痴做一切善事,这比较容易;但是也有人不愿意做。现在是违背了自己的贪瞋痴,不可有贪瞋痴,这比较难,这叫第一难行精进。

这句话引〈闻所成地〉的文,说得比较完全一点,为了爱着这个身命才爱着衣服、饮食、卧具的。现在若是说离开这个有爱,于身命「及己身想」对这个身体也修唯识观,那也是一样,也是由第八识阿赖耶识所现的根身、器界,现的根身就是如幻如化的,有若无,不真实,如水中月、如镜中像,有而不真实。你在修奢摩他的时候作毗钵舍那观,观察这个身体有而不实;但是,我们就执着这个身体才生遍计执了。生遍计执的时候,遍计执主要是第六意识,他这个所缘缘能现出来这个身体,就执着是真实的了。这个执着真实的影像完全是没有的,是毕竟空寂的,他是一点体性没有的,观察他是毕竟空寂的。这就是修止观,是这么观。说是:「我不会修毗钵舍那。」现在告诉你:像打妄想那么想,一样。「今天吃面条不咸,昨天吃面条咸了。今天吃的面条不咸,这个面条好吃。」这件事这么想,你修观的时候也是这样想:「这个面条是我心的变现,是毕竟空寂的。」现在是,我们的烦恼主要不是面条,而是这个身体。我们主要的烦恼是这个身体,是色受想行识、眼耳鼻舌身意这里引起烦恼。你观察他是依他起,如幻如化的;但是我们执着是真实的。执着真实这个事无有少法可得,是毕竟空寂的。「什么物?恁么来?」「说似一物即不中。」道理就是这样意思;「凡所有相皆是虚妄,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。」道理都是一样。

观察这衣服、饮食、卧具还有医药,都是毕竟空寂的;但是,主要是观察这个身体是毕竟空的。但是,依他起和圆成实是离名言相,离相,离言法性。我们第六意识所接触的一切境界,这是言说法性,都是不真实,只是内心的分别。这所分别的影像是无有少法可得,是毕竟空寂的。你要常常作如是观,常常作如是观,就从外凡位到内凡位去了。你的身份就升级了,给你升级了,你可知道!我们若是不作如是观,只是学习学习,是在外凡。外凡是什么样呢?就是和在家人差不多。在家人就是唯利是图;我们出家人学习佛法,但是你内心里面老是还是贪瞋痴,就是完全是没什么大的差别,和在家不修学圣道的差不多。若是出家人也不学习佛法呀!那就是更差一点。所以,我们学习了佛法,你要知道有这么一件事,是这样子,应该作如是观,来改变自己的思想,要知道这件事。说我们看见人家有修行,有修行,那就是这样子,这就是叫做有修行;那我们也应该这样学习。但是「我不愿意!」,那你不愿意,那就只好羡慕别人,你自己不能成就。

「若诸菩萨如是精进,尽众同分」:若是发了无上菩提心的菩萨能够这样的精进地修唯识观,观察这些名言安立的一切法都是毕竟空寂的,没有间断,常这样精进修行。「尽众同分」:(按:精进)到什么时候?「我就修行七天,打禅七的时候修行七天。」不是的!说:「我七七四十九天。」不是的!要尽众同分,就是尽形寿,尽形寿要这样用功的。不是我参加禅七,七天就完了,不是的!要尽众同分。这个众同分是什么意思呢?就是我有色受想行识,你也有色受想行识;我是人,你也是人,大家都一样,这叫众同分。尽这个生命体的寿命,一直是这样用功修行。「于一切时曾无懈废」:所有的时间,早晨起来,你就是这样修行,吃完早饭以后也是这样修行,吃完中饭以后也是这样,一直到晚间:初夜也这样修行;中夜可以休息;后夜还是这样修行。

我们可以知道佛菩萨的意思:我们出家人修行是这样子。不是像我们中国汉文佛教,早晨起来做个功课,念多少咒,然后又什么的,那功课就结束了;不是那么回事儿!我们从经论上看出来,出家人应该怎么样做功课呢?就是应该这样做功课。和我们汉文佛教祖师规定的功课不一样。所以,我们的同学到另外一个地方,遇见一位大德,问:「你们早晨做什么功课?」「我们早晨起来静坐。」「怎么你们没有念楞严咒?」说:「没有!」「那怎么可以呢?祖师定的规矩怎么可以违犯呢?」他这么说。

「若诸菩萨如是精进,尽众同分于一切时曾无懈废,是名第二难行精进。」第二种难行精进。因为这件事不是短时间可以成功的,若善根特别深厚的人,时间也可能不用很久就得圣道了,得无生法忍。得无生法忍以后,他还是这样修行。在经律上说:「重(按:音「崇」)虑缘真」。你没得圣道的时候这样观察;得了圣道以后,还是重复的这样子在奢摩他里面修观,还是这样修行。得了无生法忍以后也还是这样修行;一直到最后,得了阿罗汉以后,还是这样修行;乃至到佛的境界,到佛自然是这样无分别境界成就了。「于一切时曾无懈废」,一直的不懈怠,不停下来。

当然,我们回头想:我们出家人,我们的祖师定的功课,早晨念楞严咒,念大悲咒、念十小咒,这样,他也有个道理。这是什么?我们出家人不学习佛法,那么,一点功课没有,他这一天怎么个境界呀?我看就不要说了!那么不妨还立出念楞严咒、念大悲咒、念十小咒,这样的功课立出来,就是多少还有一点修行。立个早殿的功课、晚殿的功课,朝暮课诵,还算好!还算有一点功课。现在这上说:「若诸菩萨如是精进,尽众同分于一切时曾无懈废,是名第二难行精进。」你自己这样做功课,修这唯识观,能调伏自己的烦恼,把自己的贪瞋痴的烦恼调伏了,调伏了的时候,心情自在。遇见如意的境界,心里也不动;不如意的境界,心里也自在。你若不调伏啊,烦恼来了你很辛苦啊,那么这是一样好处!另外一样好处呢,你对于远离衣服想、远离饮食想、远离卧具想、远离身想,你常常这样修止观,佛法中的第一义谛你多少有一点认识。你若是遇见因缘,有在家居士、或者有出家的法师来请问你佛法了,你就说这一点,就很好!就说这一点,那么你看!你对他的请法,没有辜负他,你有布施佛法给他。你会说出来,而且还是非常重要!「是名第二难行精进」。

∵∵

地三、平等通达

若诸菩萨平等通达功德相应,不缓不急,无有颠倒,能引义利精进成就;是名第三难行精进。

「若诸菩萨平等通达」:若是能这样精进修止观的菩萨,他久了,他自然会有成就。成就,他睁开眼睛一看!「你们都没有修行,就我有修行!」他会这样想吗?不!他「平等通达」,就是:有修行亦复如是;没有修行,亦复如是。无差别相,在第一义谛上无差别,所以「平等通达」。「功德相应」:你就不会起高慢心哪!这个是在第一义谛上那个功德,在你心里面相应了,不生高慢心。「若诸菩萨平等通达功德相应」。

「不缓不急」:而这位菩萨他心里面与这相应的时候,什么事情也不缓慢;但是也不那么急。这就是心里面很平和,而不缓也不急。说:「我不修!我每天就是上个早晚殿,我就是念楞严咒,我就念大悲咒,念十小咒,上个早殿,上个晚殿,天天做这个功课。」你做几十年了还是那样子,你的烦恼不能变动,你的烦恼一点不能调伏!当然也有点好处,这也是佛法嘛!念咒也是佛法。也可能早晨也念佛,晚间念《阿弥陀经》、念八十八佛,也熏习了一下;但是,那是很遥远的事情。那和这个修止观完全不一样!

点赞(0)

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

暂无评论
立即
投稿
发表
评论
返回
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