宿二、于盖缠苦

列一、举贪缠等

为贪欲缠所苦有情,开解令离贪欲缠苦。

这是第二科,于盖缠苦有情,为他开解。这里面分二科。列一、举贪缠。「为贪欲缠所苦有情」:前面的一段是于灾患苦有情,为他们说法,解脱他们的苦;这下边是于盖缠苦。前面是偏重于身体上的苦恼,这个盖缠苦是心理上的苦恼。其中第一种就是为贪欲缠所苦恼的人。「开解令离贪欲缠苦」:菩萨为他说法,开解他的智慧,使令他远离贪欲烦恼的苦恼。

列二、例瞋等

如是若为瞋恚。惛沈睡眠。掉举恶作。疑缠所苦有情。开解令离疑缠等苦。

前面是贪欲盖,这下边就是简单的说了,就是瞋恚盖、惛沈睡眠盖、掉举恶作盖、疑盖。盖也就是缠。为这样烦恼的有情,「开解令离疑缠等苦」:那么这一句话呢,就是五盖的最后一句叫作疑缠。从后面向前数呢,就是令离疑缠;应该再说掉举恶作,再说惛沈睡眠、瞋、贪欲。从前面开始说呢,就是贪欲盖最在先。

看这个《披寻记》的文有详细解释:

「为贪欲缠所苦有情等者」:先指出来这一段文。「此中略说五盖差别」:五盖是那五盖呢?一、贪欲盖,二、瞋恚盖,三、惛沈睡眠盖,四、掉举恶作盖,五、疑盖。

「如此诸法覆真实义令不显了,故名为盖。」先解释总名。这盖是什么意思呢?就是贪欲、瞋恚这五种法,「覆真实义」,能够遮盖这个真实义不得显现,「令不显了」。实在来说,真实义是须要有智慧,真实义就显了了;你若没有智慧,真实义就不显了。所以「覆真实义」,也就等于说,障碍你的智慧现前,使令你的智慧不成就,你就不明白什么叫作真实义。当然这里面说真实义应该是指第一义谛,就是指真如说的。当然这句话是站在佛法的立场上来说,你若有五盖,你就不能显了真实义,你不能够证悟真实义。「故名为盖」。

「数起现行,亦名为缠」:这个论文上「为贪欲缠」,「令离疑缠」,这可见每一盖也都名之为缠。「缠」这什么意思呢?就是「数起现行」,它一次又一次的出现,在你心里面活动,那么就叫作缠;那是缠绕着你,令你不得解脱。

「如有寻有伺地释」:这个本地分一共有十七地,这个「缠」,如有寻有伺地解释。「﹙陵本八卷六页﹚」。

「为贪欲缠所苦有情」:前面这一段解释是缠,解释盖这两个字,就是总明。下边各别的解释。「为贪欲缠所苦有情」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?就是

「此说诸在家者,为欲境界所漂沦故」:这是说没有出家,没有来到寺庙修行的人,他还在烦恼家里面生活。这个在家的人他有什么事情呢?为欲的境界所漂沦,就是为欲所动。「沦」者没也。沈没在欲的境界里面出不来。这是为「欲境界所漂沦故」。

「贪数现行,是名贪缠」:他这位在家的补特伽罗,这个贪烦恼是不可以计数的,就是贪烦恼数数的活动,是名贪缠。

「由此贪缠违背圣教,故立贪盖」:那么为什么称之为盖呢?因为这个补特伽罗他有贪烦恼,「违背圣教」,他就不能随顺佛的教导去修学圣道,这件事他办不到。「故立贪盖」:所以名字叫作贪盖。贪欲障碍他修学圣道,所以叫作盖,就不能够在佛法里面成就佛的智慧。

「此能令心于妙五欲随逐净相,欲见欲闻乃至欲触,或随忆念先所领受寻思追恋,心不安隐心不寂静,故名为苦」:解释这个「苦」字,为贪欲缠所苦有情,这个苦,解释这个字。「此能令心于妙五欲」:有贪欲盖的有情,这个贪欲的烦恼,能使令这个人的心,对那个妙五欲的境界,「随逐净相」,他那个心随逐欲的苦恼相,而颠倒的认为是净相,这个「净」是清净、是美妙,这是个颠倒相。「欲见欲闻乃至欲触」,这是贪的行相。「或随忆念」,这在时间上说是已经过去了,但是他的心里还在回想以前所领受的那个欲的事情,就在寻思追恋,爱着这些事情。「心不安隐」,他的内心,不管是这个欲已经过去了或现在前,这个心老是动乱,不安隐。「心不寂静」,不能够平静。「故名为苦」,这就是苦。当然老是动乱就是苦,其实还有很多的烦恼围绕着这个欲,你若接触这个欲呢,还有很多烦恼也随之而来了,使令你苦恼,「故名为苦」。

「菩萨了知诸欲过患,能正开示解其义趣」:这是下面「开解令离贪欲缠故」,解释这句话。发无上菩提心的这位菩萨,他也可能是出家的菩萨,也可能是个在家的菩萨。但是你只要是菩萨,你就应该有这个堪能性,就是「了知诸欲过患」,他明了这色声香味触的这些欲是有过患的,这里边有灾难。「能正开示解其义趣」,能够正确的开示为欲所困的有情,使令他理解、明白道理。

「令彼有情知求出离」使令那个补特伽罗,「哎呀!欲是苦啊!」就厌离那个欲,希求从欲的境界里面跳出来。这不是个容易的事情!

「由是能离贪欲缠苦」,因为这个为贪欲缠所苦的有情,善根可能是成熟了,遇见这个菩萨,能令他开智慧了,「由是能离贪欲缠苦」。这是一种。

「瞋恚缠所苦有情」,这是第二个盖。第二个盖什么意思呢?下面解释。

「此说诸出家者」,这句话主要是指出家人说的。其实在家人为贪欲缠所盖,也是为瞋恚缠所盖的,瞋恚也是很多的。不过佛陀为我们说法,这句话的意旨何在呢?是指出家人说的,不是在家人。出家人有什么问题呢?

「由不堪忍诸同法者诃谏驱摈教诫等故,瞋数现行是名瞋缠」,由于这个出了家的人,到了僧伽蓝中住,修学圣道;那么你不是一个人在这里住,可能你还有很多同梵行者,最低限度你还有一个亲教师或者阿阇梨,这都是同法者,同修圣道的人。「诃谏驱摈」,你初出家,当然也有的人善根深厚,智慧广大,虽然是初出家,一切都是如法的,也可能是这样子。但是,也有可能就是不如法,不如法的时候,就有人诃斥你、指责你,来「谏」,叫你改变过来,你不可以继续的违犯教诫。「驱摈」,你不听教导,不听诃谏的话,就要驱逐你。「摈」可以说就是弃舍了你。「教诫」,诃也好,谏也好,驱摈也好,这里边都有你的善知识来教诫你,教导你、告诫你不可以作恶事,怎么怎么的,「教诫等故」。遇见这些事情本来是好事,但是你不堪忍,不能忍受这件事。不能忍受「诃谏驱摈教诫等故」,「瞋数现行」,这个内心的愤怒就起来了,还不是一次,是一次又一次心里面愤怒。「是名瞋缠」,这个瞋缠就这么讲。

「由此瞋缠违背所有可爱乐法,故立瞋盖」,由于这位出了家修梵行的补特伽罗,他内心里面不接受诃谏教诫这些事,有了瞋心,「违背所有可爱乐法」,就违背了在佛法里面圣道、这些戒定慧的事情,都不相契合了。「违背所有可爱乐法」,可爱乐法就是戒定慧,这都是可爱乐的,因为它能令你得圣道,能得涅盘,能得种种三昧陀罗尼,三明六通,这都是可爱乐法。因为你心里面愤怒,和这些法都不相应了,也就是障碍了这些法的成就,「故立瞋盖」。

「惛沈睡眠缠,所苦有情」,这是第三盖。那么这一盖指什么说的呢?「此说修奢摩他者」,这是说出了家以后,学习佛法,修奢摩他的止。我们若读《阿含经》也好,读《瑜伽师地论》也好,我们就知道这修奢摩他是怎么回事!就是你早晨一起来,就是修奢摩他,就是作这件事。那这一天之内除了听佛说法、托钵乞食之外,就是修奢摩他和毗婆舍那,就是这两件事,和我们中国传统佛教不一样。我再重复说一句,虚云老和尚有人问他,怎么修禅看话头?说是经教里边说修止观怎么回事?虚云老和尚回答说:「那是古法!」古代的人那么修,后来的人不这样修;这话就是这个意思。我刚才说这句话还有一个意思,还有什么意思?各位同学如果在我们法云寺禅学院这儿住,有可能你告假了或怎么的,到了其它的地方有人问你,「你们早晨起来上早殿不?」会问这句话。那么我们若说:「我们没有去念楞严咒!我没有上早殿!」「这是老祖师的规矩,你怎么可以违犯!?」你可以把我刚才说的这句话记住,你就可以回答,不然的话,谁敢违犯祖师的规矩呢?你记住这句话的意思。就是说惛沈睡眠缠所苦的有情。

「此说修奢摩他者,由数现行,故名为缠」。你修奢摩他的止的时候,不管是修系缘守境止,或者制心止,或者体真止,或者修什么止。这个止使令内心里面明静而住不分别,无分别住。我们没有得禅定的人,他就容易惛沈睡眠,你心里面不分别嘛,他就容易惛沈,这是我们无始劫来的习惯。其实惛沈就是睡眠,无差别。但是惛沈睡眠也可以说有差别,就是你静坐的时候睡眠,不名为睡眠,名为惛沈。这规定到中夜休息的时候,那不叫惛沈,叫作睡眠,可以这么说。但实质上那个内容的事情是一回事。我也曾经想过,惛沈和睡眠有什么不同?很久不能解释。我现在这样解释,就是没差别;就是你现在并不想睡眠,你是想要静坐,但是这个时候心里面什么也不知道了,那就叫作惛沈。有的时候静坐的时候,忽然间心里面:「我刚才干什么了?」不知道我刚才干什么,那就是惛沈了。如果轻微的惛沈,会知道,若是严重了就不知道了。「由数现行故名为缠」,若是你静坐的时候就惛沈几秒钟,这不算是缠,也不能名之为盖,那没有关系。或者说你就是惛沈了一分钟二分钟三分钟,这也没有关系。或者一个钟头只有三分钟空过了,那还不要紧,所以不名为盖,这个意思。「由数现行故名为缠」,你不对了,前五分钟是惛沈,后五分钟还是惛沈,一直在惛沈,这就不对了,这就是盖,你这一个钟头空过了,所以「由数现行故名为缠」。「障奢摩他,故立为盖」,这个时候障碍你修止,使令你心里面不能明静而住,不能无分别住。

「掉举恶作缠所苦有情,此说修毗婆舍那者」:这是又一个盖,第四个盖。「掉举恶作」,其实我们在声闻地已经学过,什么叫掉举,什么叫恶作,已经学过很多次了。我可以念一念就可以,不用解释,应该这样就是可以的。我还是解释一下好了。这个掉举就是心里面掉动,不安静;那为什么掉动不安呢?就是思惟以前可爱的满意的事情。这个思惟就是在动,掉动。这个恶作是什么意思?作就是作什么事情。或者是作好的事情,或者作坏的事情。这个恶是不高兴,就是后悔。我以前曾经给一个人服务,送他到医院去看医生,这件事作的不对!我后悔了。这就是恶作。你作好事后悔了,这是恶作;说我作恶事,说「哎呀!我不应该作对大众有伤害的事情。我不对!」作坏事后悔了,也叫恶作。作好事也可能后悔,也叫恶作。不高兴我以前作的事情,我以前作的不对,就叫作恶作。其实你在那里修毗婆舍那观的时候,心里面就不修观了,心里面思惟这件事后悔。所以恶作实在就是后悔的意思,就是悔恨的意思。「掉举恶作缠所苦有情,此说修毗婆舍那者」:「毗婆舍那」是印度话,梵语翻作中国话是观。比如说是以佛像为所缘境,观察佛的相好光明,这也叫作观。或者是修不净观,或者修缘起观,或者修唯识观,修法界观,修毕竟空观,一心三观,这都是观。

「由数现行,故名为缠」:这个掉举恶作和刚才那个惛沈睡眠也是一样,数数地现行,那就障碍了你的毗婆舍那观。这个观我还是再重复一下。观可以说有很多种种观,但大概的说只有二种观:一个是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,色受想行识,一切众生的色受想行识,眼耳鼻舌身意,色声香味触法都是如幻如化的,都是不真实的。这是一种观。第二种观就是这一切如幻如化的法都是毕竟空寂的。就这两种观。这两种观我们在经论上常常读过嘛!「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,如露亦如电,应作如是观。」这文也不是很难懂,我们就知道;「凡所有相皆是虚妄」,一切法都是毕竟空寂的。年轻人记忆力好,随时都会讲,也会念这个文,为什么要观呢?一定要观,不观不行。就是我们无始劫来老是看见一切境界都是真的,看见什么都是真的……你骂我也是真的,你赞叹我也是真的,作个梦也都是真的;就不知道如幻如化,不知道。那么我们执着真实的这是凡夫境界,知道如幻如化是圣人的智慧。那怎么样能改变呢?你时常静坐的时候思惟,「色如幻如化,受想行识如幻如化;眼耳鼻舌身意如幻如化,乃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幻如化。」你若是读《大般若经》它就是这样说,从色受想行识开始,一直到无上菩提都是如幻如化。说色受想行识是空的,无上菩提也是空的,就是这样子,一切法都是平等的观察。这样子慢慢地慢慢地能够改变原来的思想;思想改变过来,烦恼就没有了。所以你要在静坐的时候常常这样观,观察是如幻如化的;久了呢,你这如幻如化的智慧观察,你不修止观的时候它也能出现,看见一个境界的时候如幻如化的。看见一个男人是如幻如化的,看见女人也是如幻如化的,看见一个丑陋的人是如幻如化,端正的人也是如幻如化。就所有的境界都是如幻如化,你心里这个智慧就常常出现,而就不执着是真实的了。你这空观若常常观,它也是「这是空无所有的,不是有;在毕竟空里面如幻如化不可得!」那么心就无所住了,不住色生心,不住声香味触法生心,心就不住一切法,心也不受一切法。贪烦恼瞋烦恼一切烦恼都不生起了。所以非要常常观不可。你不观就不行!说我在经论上,我看见这个说法,我都给你讲,我也可以写文章,那一点用没有!你看见一切境界的时候,还执着是真实的,是有,是真实有,不能改变原来凡夫的思想。你不能改变这个思想,你的烦恼也不能改变,照样起烦恼!照样起烦恼有什么关系?苦恼!烦恼一起来心里苦恼。自己苦恼的时候自己不欢喜,那怎么办呢?但是还不愿意修止观。我们凡夫就是这样子。最初是发好心出家的,把所有的弃舍了、都不要了,但是出了家以后不肯修止观,然后又回家去了。为之奈何?无可奈何!这上面说「由数现行故名为缠」,当然这初发心修止观的人就是这样子。你不要说我一静坐的时候止也修不好、观也修不好,我不修了!其实不用!任何人都是一样。初发心修止观的人都有这问题,你不要失望!你就慢慢地改造自己就是了。今天改一点,明天改一点,慢慢的就成功了。只有这个办法。

「障毗婆舍那,故立为盖」:这个修毗婆舍那观,心里面是依据经论,依据圣言,依据佛的话;或者是龙树菩萨说的话,或者是无著菩萨、天亲菩萨说的话,这可以。你要记住圣言!这是佛说的话,佛告诉你这样观,这就叫作圣言。但是现在我忘了,修止观忽然间掉举来了,恶作来了,就把佛说的话丢在一边了,就思惟这些苦恼的事情,就是为障。「障毗婆舍那,故立为盖」,就是障毗婆舍那,所以叫作盖。初开始修止观还有什么问题呢?还有个问题呀!如果我现在静坐的时候我这个止若修的相应,这个身体就感觉到舒服,感觉到轻松。「哎呀!佛法很微妙,我的确得到好处。」就愿意修止。但是修止不是完全如你意;你前半小时修的不错,后半小时就不对了,我头一支香还修得不错,第二支香就不对了,所以令你失望了。在这里看出来二件事:一个是修的相应,就愿意修止,而不愿意修观。为什么不愿意修观呢?我在那里思惟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,如露亦如电,修这个观思惟了老半天,也没有什么不同,还是原来样嘛!我看见这个仇人来了就是不高兴,一点不能改变自己,所以修观很没有意思,不修观,愿意修止。其实这是不对的!

其实我已经说过多少次了,但我还愿意重说。你不要这样子!你修了止不相应不要紧,你就修观。修观这很容易,比修止容易呀!你就预先准备好,思惟它一段,然后再修止,可能就好一点。这个事情,我认为你试验它一百遍,一百遍都是灵的。比如说我现在修止修的不合适,那就不要修止,不勉强;你就坐在那里默念大悲咒七遍,然后再修止就好一点。念大悲咒能帮助你修止观的,这是一定的。说我不愿意念大悲咒,也可以!这时候你修止修的不相应,你背《金刚经》;背全部也可以,背一部分也可以,背完了再修,就好一点。你愿意背《金刚经》也可以,你愿意背《法华经》也可以∵,你愿意背《瑜伽师地论》那一段文也可以,真实义品你把它背下来也是非常好,因为这都是圣言。这样就是能够扭转自己,修止不相应,用这个方法能够调转。或者我什么经论都不背,你念观世音菩萨名号也可以,你念阿弥陀佛名号也可以,你念一会儿,再修止就会好一点。当然你不要求太高;说我念了一百句阿弥陀佛,我就是一个钟头内一念不生,这是不可以。你不要要求太多。它若好一点,那就是不错了。不过现在我们承认我们多诸业障,这件事要承认,也应该拜忏,要诚心的拜大悲忏。诚心拜大悲忏,也能够帮助你修止观的。这样子你用办法来调。不要说我不相应就放弃了。不是的!还有办法调转。∵「由数现行,故名为缠;障毗婆舍那,故立为盖」这样说贪欲盖指在家居士,他要出家的时候这个贪欲障碍他不能出家。瞋恚盖,初出家了以后佛法很多你都还没有学好,有的时候碰壁了,要是亲教师、阿阇梨呵斥了,「我不接受!」我们现在说个名字也不要紧。说张大千,受戒的时候烧个香疤就不可以,还俗,我不受戒了,我不出家了。这是什么?就是我爱太厉害了,我这个头烧个香疤不行!就是初出家受到师长的呵斥了,不能忍受,「我不出家了!」也是可能。也有可能有大智慧,「这是好嘛,我接受!」那就不是盖,没有瞋恚盖。等到惛沈睡眠盖、掉举恶作盖,这是修止观的障碍,那是修行了,修行时候的障碍。

「疑缠所苦有情,此说憎嫉诸圣教者」:这个疑不是指佛教徒说的。是指什么人说的呢?「此说憎嫉诸圣教者」,就是对佛法有憎恶嫉恨的人,不高兴佛教,对这种人说的。「由数现行,故名为缠」:因为佛说的道理他不接受。说是人有过去生、有现在生、有未来生、有六道轮回,有凡夫、也有圣人,他对这事不相信。「由数现行故名为缠。」「障生圣解,故立为盖」:他若疑惑了,就障碍他不能对佛法有深刻的、坚定的认识,就不能有信心了,「故立为盖。」

「菩萨于此种种有情,能正开示过患出离,解其义趣」:现在这位受菩萨戒的菩萨,安住在菩萨净戒的这个菩萨,「于此种种有情,能正开示过患出离」,对于这个要出家还有贪欲盖的有情,出家以后有瞋恚盖的有情,修止观的时候有惛沈睡眠盖、掉举恶作盖的有情,对于佛法有疑,有嫉恨的有情,那么这个菩萨能于此种种有情,能正开示过患出离,能开示你有这个盖,对你自己是不利的。菩萨能为他说法,能令他开大智慧,就能从这个盖里面解脱出来。「解其义趣」,明白这个道理。

「由是令离疑缠等苦」:由于菩萨的慈悲开导,就能解脱了疑缠、掉举恶作缠、惛沈睡眠缠、瞋恚贪欲缠等苦。

「此中等言,等取余缠,谓瞋恚等,逆次说故」:就是从后面向前说,叫作逆次;从前面向后说,叫顺次。

那么这是于盖缠苦,菩萨对这类的有情有所注意。下面第三科于寻思苦。分二科。第一科,举欲寻思。

宿三、于寻思等苦

列一、举欲寻思

欲寻思缠所苦有情。开解令离欲寻思苦。

这是第三科对于寻思的苦恼。分二科。第一科,举欲寻思。

点赞(0)

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

暂无评论
立即
投稿
发表
评论
返回
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