辰三、辨驱摈(分二科)

宿一、权时驱摈

若诸有情有下中品应可驱摈过失违犯,菩萨尔时为教诫彼及余有情,以怜愍心及利益心权时驱摈;后还摄受。

这是调伏有过这一科的,第一科总标,第二科释类,释类分三科,第一科举诃责,第二科例治罚,现在是第三科「辨驱摈」。「若诸有情有下中品应可驱摈过失」,看这前后的文的意思,若是有了过失,那么菩萨第一个办法就是诃责,那么第二个是治罚,诃责他若是不改,不肯改过,那么是治罚。如果治罚也无效的话,就是驱摈了。这里分两科,第一科是「权时驱摈」。

「若诸有情有下中品」,假设菩萨所摄受的补特伽罗有下品、中品,「应可驱摈」,他下中品应可驱摈的过失违犯,不是上品,是属于下品、中品的过失,违犯了这样的过失,怎么样处理呢?「菩萨尔时为教诫彼」,这个时候菩萨为了教诫他,教他改过迁善。「及余有情」,以及其他的所教化的有情,那么「以怜愍心」,这先说菩萨内心的清净,处理事情的时候,表现于外的事情先不说,先说菩萨的内心是怜愍心,就是你有这样的过失就是有罪过,你若不肯改的话、不肯忏悔的话,你将来可能有苦恼的果报,这是可怜愍的事情。「及利益心」,还有饶益他的心,希望他离苦得乐,这叫利益心;那么这是菩萨内心是这样。那么表现于外的行动呢,「权时驱摈」,就是暂时地把他驱逐了;这个摈,实在就是弃舍了他。「后还摄受」,过一个时期呢,菩萨还会引导他来到僧团里面。那么这是「权时驱摈」这一科,下面是「尽寿驱摈」。

∵∵

宿二、尽寿驱摈

若诸有情有其上品应可驱摈,过失违犯,菩萨尔时尽寿驱摈,不与共住、不同受用;怜愍彼故不还摄受,勿令其人于佛圣教多摄非福;又为教诫利余有情。

「若诸有情有其上品应可驱摈,过失违犯」,那么他的违犯的过失是特别严重了,是属于上品的。我们昨天有讲过,那个上品的过失是什么呢?就是高慢心违犯过失,就是不尊重佛法,对于佛法僧都有高慢心。这个戒就属于法里面的事情,犯了戒无所畏的事情,他一点恐惧心没有,也就是没有因果观念。若是有这样的严重的过失的时候,「菩萨尔时尽寿驱摈」,就是尽形寿的把他驱逐了,这一生都不摄受他了。「不与共住」,永久也不和他同在一个羯磨的界内居住了,「不同受用」财法。「怜愍彼故不还摄受」,这个这一生中菩萨都不会再去摄受他,但是菩萨内心还是慈悲他的。「勿令其人于佛圣教多摄非福」,为什么这么严重的处理这件事呢?意思就是不要叫这个人在佛的圣教里造了很多的罪过,所以就这样处理。「又为教诫利余有情」,菩萨这样做法,这个权时驱摈、尽寿驱摈,不但是教诫那个当事的人,也还是要利益其余的众生的,其余的众生看见这个情形也就不敢犯过了。

∵∵

看这个《披寻记》:

「若诸有情有下中品应可驱摈过失违犯等者:谓若有情于所遮止开许法中数数轻慢而毁犯者」,假设有这样的补特伽罗,于所遮止的罪过的事情数数的去造,去做这些罪过的事情;若有情于所开许的事情不肯做。那么开许的事情那就是善法,遮止的事情就是恶法。有罪过的事情不要做,有意义、有功德的事情才可以做。然而这个有情对于善恶没有信心,不相信恶有恶报、善有善报。「数数轻慢而毁犯者」,轻慢这件事,「是名应可驱摈过失违犯」。

「此由所犯下中上品成二差别」,那两种差别呢?「一、权时驱摈后还摄受」,过一时期以后又会来引导他,还会摄受他的。「二、尽寿驱摈不还摄受」,就这一生中就不再和他有来往的关系。「菩萨于彼以无染浊无有变异亲善意乐」,菩萨处理这个事情,菩萨本心没有染浊的、没有污染,没有污染就是没有烦恼。那么或者是有般若波罗蜜,那就是离一切相的境界了,不是有所得的境界,无染浊。「无有变异亲善意乐」,菩萨对于这个众生还是有亲善的心情,这个心情还是不变异的,永久是和他亲善的。用这样的心情呢,「如法驱摈」,就是依法驱摈他。那么这应该是在戒律上有规定的,那么一个寺院里面、一个僧团里面,它也有个规则的,共住的规则的,那上面也会规定出来的。那样子所以要驱摈的时候,就是以法来驱摈。「名怜愍心」,这个怜愍心就是这么讲。

「又为令余有情知所教诫遮不应行,易可共住」,又菩萨这个威德力、慈悲心,使令其他的所教化的众生知道所教诫的事情,这个事情不可以做,遮不应行,那么他们也就能够随顺依教奉行。「易可共住」,那么彼此就容易共住。这样子嘛,共住,「而驱摈彼」,就是把那个有严重过失的,把他驱摈了他,使令其余的有情容易共住,不然他在里面捣乱,也影响别人用功修行,所以「易可共住而驱摈彼」。「名利益心」,这样说这个利益心是指没有被驱摈,而能够用功修学圣道的人,使令这些人安心办道,那么这叫利益心,这么讲。「是故驱摈亦教诫摄」,这样说呢,这样解释,这个驱摈,驱逐了那个人,同时也就教诫了没有被驱摈的人。「如文中说为教诫彼及余有情」,那么也教诫被驱摈的,也教诫没有驱摈的。「复说又为教诫利余有情,随应当知」,这也就应该知道,这个驱摈有教诫的意思在内的。

盈十一、示现神通(分二科)

昃一、总标

又诸菩萨为欲饶益诸有情故,现神通力;或为恐怖,或为引摄。

「又诸菩萨为欲饶益诸有情故,现神通力」,一共是十一科,现在是第十一科。前面是第十科「调伏有过」,现在是第十一科「示现神通」,分二科,第一科是「总标」。「又诸菩萨为欲饶益诸有情故,现神通力」,显现出来他的神通力量,用这样子来利益众生的。那么这个菩萨一定是有禅定的功夫,不然是不能现神通的。这个现神通目的何在呢?「或为恐怖,或为引摄」,就是这两个目的。那么这就是「总标」,下面「释类」,分两科,第一科「为恐怖」;又分两科,第一科「令离恶」。

∵∵

昃二、释类(分二科)

辰一、为恐怖(分二科)

宿一、令离恶

谓为乐行诸恶行者,方便示现种种恶行诸果异熟。谓诸恶趣,小那落迦、大那落迦、寒那落迦、热那落迦,既示现已而告之言:汝当观此,先于人中造作增长诸恶行故,今受如是最极暴恶辛楚,非爱苦果异熟。彼见是已,恐怖厌患,离诸恶行。

「谓为乐行诸恶行者」,为什么要现神通呢?这是说,因为有的补特伽罗就欢喜做恶事,「乐行诸恶行」,你说他没有效,那怎么办呢?「方便示现种种恶行诸果异熟」,那么菩萨那个慈悲心里面就想出来方便善巧的办法,就想出一个方法来,什么方法呢?「示现种种恶行诸果异熟」,就是用神通力现出来,现出来,你做种种的恶事的时候将来会得到这样的果报。这个「果」就是「异熟」,这个异熟逐渐的变异才成熟的、才得果报的,不是一下子就得果报。菩萨用神通力显现出来受恶报的境界,说是你若做恶事你就得这个果报。

这个怎么现法呢?现出什么样子呢?「谓诸恶趣,小那落迦」,现出诸果异熟受恶报的境界,那么就是三恶道,是「恶趣」。或者是若单指地狱来说,就是小那落迦,那落迦就是地狱,小地狱。「大那落迦」,大地狱。还有「寒那落迦、热那落迦」,就是寒冷的地狱,还有很热、炎热,这是猛火的地狱。

这个我现在又想起来一个事情,有一个年纪也很大的老法师他死掉了,这个法师我是认识他的,他死了以后,我做一个梦,这个好像是个停车场,很多的车,就像是一个大的safeway前面有个停车场,就是类似那个情形,那个中间有个房子,我也不知怎么回事呢,就从那里就进去,进去就看见那个老法师在那里坐着,我进去他不看我,但是我到那里冷得很厉害,很冷很冷的,我就从那里走出去了,就是做这个梦。这是做梦,梦这么一个境界。

这上有寒那落迦、有热那落迦。在经上说寒那落迦是冰,寒冰,寒冰地狱。热那落迦,就是猛火地狱。

我做这个梦,如果再解释的话,老法师他在寒地狱里头,因为和他认识嘛,他有时候还来同我谈谈话的,这个法师是有学问的人,那么有可能认识,他忆念我,让我给他念经回向,也可能有这个意思。

「既示现已而告之言」,菩萨神通力示现以后就对他说了:「汝当观此,先于人中造作增长诸恶行故,今受如是最极暴恶辛楚,非爱苦果异熟」。菩萨现这个神通力,由神通力现出来这种恶果报的境界,然后还要加以说明,就对这个好行恶行的人说了。「而告之言:汝当观此」,你应该注意看一看。「先于人中造作」,说是现在在地狱里受苦的人,他在以前他在做人的时候,「造作增长诸恶行故」。这个「造作增长诸恶行」这句话怎么讲?这个有点意思的,这句话。有的人造作恶事不增长,有的人造作恶事增长,这是有点差别的。怎么叫做增长?怎么叫做不增长呢?就是不欢喜做这件事,但是也做了,那个这个罪过它不增长。你若欢喜做这个恶事,做完了以后,这个恶事它要增长,因为你欢喜还想做,所以增长。

「造作增长诸恶行故,今受如是最极暴恶辛楚」,现在他下了地狱去了,下了恶趣里面,受这么多最极、最暴恶、最辛楚、最苦恼的不可爱的苦果异熟。「彼见是已,恐怖厌患」,那个好行恶行的众生看见了这个境界的时候,心里面就害怕了、恐怖了,就厌恶这个恶事,对恶事有厌恶心了。有厌恶心以后呢,「离诸恶行」,再不做了,远离这个恶事,不做恶事了。那么这就是菩萨现了神通有了成效,这个众生是不敢做恶事了。

∵∵

宿二、令生信

复有一类无信有情,菩萨众中随事故问,彼作异思拒而不答。

第一科是「令离恶」,这一科讲完了,下面第二科「令生信」。复有一类对于佛法没有信心的补特伽罗,这个补特伽罗他还是在菩萨所摄受的众生里面,这个团体里面。这个团体里面呢,菩萨当然知道这个众生他内心的思想有问题的,所以菩萨就在大众之中,就是故意地「随事故问」,随当时的情况就提出一个问题,故意地来问他。「彼作异思拒而不答」,他这个人得到了,或者是阿阇黎,或者是亲教师这个问题的时候,他内心里面有个不同的想法,认为这个问题没有什么意思、没有价值,我就不回答你,彼做异想。「拒而不答」,拒绝这件事不回答。那么这当然也有一个高慢的意思在里面。

∵∵

看这个《披寻记》:

「复有一类无信有情至拒而不答者:谓于圣教怀憎嫉者」,这是指那个人对于佛法没有信心,反倒是不高兴、憎恨佛法的这个人,「是名无信有情」。「菩萨为欲令彼得清净信」,菩萨知道嘛,菩萨一入定就知道这个众生对于佛法没有信心,但是他还是有因缘来到佛法里面来,这时候菩萨想要令彼对于佛法生起清净的信心。「于大众中随所应知一切事相故兴问核」,故意地提出问题来问他、来考验他。这个「核」是考验的意思。「是名随事故问」,这句话这么讲。

「由彼有情怀增上慢」,由于那个有情他的心情是有高慢心,认为你们这些人都是迷信,他是有智慧的人,认为这都是迷信,就瞧不起这些人了。「为增上慢所执持故」,他那一念明了性的心被这个高慢心控制住了,他不能从高慢里面解脱出来,所以说执持故。「憎背圣教起别异解」,他不高兴佛法,你所提出的问题他不能在正面的去理解,他偏要有个怪异的解释。「于菩萨问拒不领受」,不接受。「亦不酬答」,也不回答这些问题。「是名异思拒而不答」,这么解释。

∵∵

菩萨尔时或便化作执金刚神,或复化作壮色大身巨力药叉,令其恐怖;由是因缘舍慢生信,恭敬正答。其余大众闻彼正答,亦皆调伏。

「菩萨尔时或便化作执金刚神」,菩萨是想要教化这个人,这个人为增上慢所执持,作异想而不回答,这时候菩萨怎么办呢?「菩萨尔时或便化作」,或者是立刻地,「便」或者就是立刻地,就化出来一个执金刚杵的神。「或复化作壮色大身」,或者是变化出来一个他的这个身形特别强壮,令人恐怖的一个大的身体,这么一个人。「壮色大身巨力药叉」,身体很高大,力量很大的一个药叉鬼。现出来执金刚神也好,或者现出来这个巨力的药叉也好,「令其恐怖」,使令这个拒而不答的人一看见这个境界他害怕了。「由是因缘舍慢生信」,由于菩萨这样善巧方便的因缘,他弃舍了高慢心,他就对于佛法有了清净的信心。「恭敬正答」,这时候不敢轻慢了,对于菩萨有恭敬心,就是恭恭敬敬地回答这个问题。「其余大众闻彼正答」,还有其余的大众听说他能正答,「亦皆调伏」,也都是成功了,也都调伏了,不敢起烦恼了。这个可见在僧团的一个团体里面做一个领导人很不容易,不是容易,这是要有神通才可以,没有神通有什么办法呢?

∵∵

辰二、为引摄(分二科)

宿一、令欢喜

或现种种神通变化,或一为多或多为一,或以其身穿过石壁山岩等障往还无碍,如是广说乃至梵世身自在转,现无量种神变差别,或复现入火界定等,或复示现共声闻等种种神通,方便引摄令诸有情踊跃欢喜。

「或现种种神通变化」,这是第二科「为引摄」,分二科,第一科「令欢喜」,就是引摄所化导的众生生欢喜心。这个现神通不只是前面的,还有现出其他的种种神通变化。什么呢?「或一为多」,或者最初现出一个身形,然后又现出很多的身形来。「或多为一」,多而后又变成一个。「或以其身穿过石壁山岩等障往还无碍」,这个石壁,或者是山岩,这个高山、岩石都是有障碍的,但是这位菩萨现神通呢,能从那里通过去没有障碍,「往还无碍」,没有障碍。「如是广说乃至梵世身自在转」,就像这些神通广说呢,还有很多的事情。乃至到梵天,这个菩萨的身体能自在地来往。「现无量种神变差别」,就是菩萨能现出很多种的神通变化。

「或复现入火界定等」,「现无量种神变差别」就是什么呢?这底下解释出来一点。「或复现入」,这个菩萨现入火三昧;这个火三昧就是定,能发出来大火。或现水三昧,各式各样的三昧。「或复示现共声闻等种种神通」,像前面这个都是共声闻,声闻的阿罗汉,有神通的阿罗汉也能现这种神通的。「方便引摄令诸有情踊跃欢喜」,就是用这样的方法引导众生生欢喜心。这个在佛法里面用功修行会有得到这种功力,得到神通变化,这不会徒劳的,所以生欢喜心。∵

∵∵

宿二、善安处

诸未信者方便安处信具足中,诸犯戒者方便安处戒具足中,诸少闻者方便安处闻具足中,多悭吝者方便安处舍具足中,诸恶慧者方便安处慧具足中。

「诸未信者方便安处信具足中」,前面是「令欢喜」,这里是「善安处」。「诸未信者」,菩萨所教化的很多的众生里面也有没有信佛的人,那么菩萨现了神通呢,「方便安处信具足中」,那么善巧方便地把他安置在信具足的功德里面,就是对于佛法有信心了,这个信心是不可动摇的了。

「诸犯戒者方便安处戒具足中」,这个众生看见菩萨有大神通,这个不是开玩笑,你不听话是不可以,因为菩萨自己不动手,那他现出来一个药叉鬼,你怕不怕?菩萨这样办法,你就不可以再犯戒了,「方便安处戒具足中」。

「诸少闻者方便安处闻具足中」,所教化的众生里面不欢喜学习佛法,那么菩萨现了神通的时候,他就不敢不学了,安住在闻具足中。

「多悭吝者方便安处舍具足中,诸恶慧者方便安处慧具足中」,这个恶慧是什么?是邪知邪见。邪知邪见的人一看菩萨有神通,就不敢邪知邪见了,就要学习佛法开大智慧,所以方便安处慧具足中。

∵∵

这下面看这个《披寻记》:

「或现种种神通变化等者:或一为多,或多为一,显隐神通所摄」,这是显现而又隐藏这一类的神通所摄的,属于这一类的神通。现了多,又隐起来现一;那么现了一,又现多,有隐有显。「谓从一身示现多身」,这解释这句话,什么叫做「显隐神通所摄」呢?谓从一身能现出来多的身形。「此由显化胜解想故」,这个现一身而又现多身,这是怎么回事呢?此由显的神通里面变化的,这个神通是怎么回事呢?「胜解想故」,就在禅定里面他有强大的想的力量,就是他想什么就现什么;如是如是想,如是如是现。你若有了禅定,你若学习神通也成功了,那么现神通的时候一定先要入定,入在禅定里以后,你内心里怎么想就怎么现,神通就是这么回事,「由显化胜解想故」。

点赞(0)

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

暂无评论
立即
投稿
发表
评论
返回
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