玄二、巧慧施(分二科)黄一、别辨相(分三科)宇一、标

又诸菩萨不以恶慧而行布施,常以巧慧而行布施。

这里是说六波罗蜜里面的第一个,施波罗蜜。施波罗蜜里面分三科,第一科是「自性施」已经学习过了。第二科是「一切施」,「一切施」里面也是分二科,第一科是「一切所施」,这一科学习过了,现在是第二科「施相差别」。「施相差别」里面分二科,第一科是「种种施」,「种种施」里面分二科是「利益他摄」、「自利益摄」,这二科都学过了。现在是「巧慧施」,就是布施的时候有巧妙的智慧;这一科里面分二科,第一科是「别辨相」分三科,第一科「标」。

「又诸菩萨不以恶慧而行布施」,又诸多的菩萨,他在用布施利益众生的时候,不用这个暴恶的智慧而行布施,这个智慧是通于善恶的。现在是菩萨行布施利益众生的时候,是不用恶的智慧而行布施。「常以巧慧而行布施」,常是用微妙的、良好的智慧去行布施波罗蜜多。

这是「标」。

∵∵

宇二、征

云何菩萨巧慧布施?

这是第二科「征」。菩萨的「巧慧布施」是怎么个情形呢?

下面第三科解释,解释里分六科,第一科是「财施」。

∵∵

宇三、释(分六科)宙一、财施(分二科)洪一、有财摄(分二科)

荒一、释(分四科)日一、先济危苦(分二科)月一、明发心

谓诸菩萨现有种种可施财物,求者未至,先发是心:设二求者俱来我所,一、是安乐,非贫非贱、有依有怙;二、是危苦,是贫是贱、无依无怙。我于尔时,应自揆量所有财物,若堪于二充足满愿,即应俱施满愿充足;如其财物不堪于二充足满愿,即应方便发遣安乐非贫非贱有依有怙,尽己所有施彼危苦是贫是贱无依无怙。

「谓诸菩萨现有种种可施财物」,菩萨这个时候他有很多的、各式各样的、可以布施利益众生的财物。这是「财施」分二科,第一科是「有财摄」分二科,第一科是解释,分四科,第一科是「先济危苦」分二科,第一科是「明发心」。

「求者未至,先发是心」,向菩萨祈求的人还没到来,菩萨自己先建立这样的意愿。什么意愿呢?「设二求者俱来我所」,假设有二类向我祈求的人,同时的到我这里。「一是安乐」二类,那二类呢?第一类是「安乐」,他的生活很安定,心情很快乐。「非贫非贱」,不是贫穷的人,那么有可能是有财富的人;「非贱」,不是卑下的人,可能在社会上有一点地位的人。所以「非贫非贱」可能是有多少富贵这种身份的人。「有依有怙」,这个「有怙」就是他有父亲在,那么「有依」就应该说他有母亲,他有父亲、有母亲可以仗恃的。那么可能他的父母也不是平常人。这样的人,到他这里来祈求、有所求。「二、是危苦」,第二类的人是「危」、危而不安,就是生活上有一点不足,有多少不足心里不安;「苦」而不乐,前面是安乐,他这是危苦,就是这么一个人。「是贫是贱」,生活所需都是有点不足,在社会上也没什么地位。「无依无怙」因为没有父母可仗恃,就是这样的人。这二类人正好是相反的。

「我于尔时,应自揆量所有财物」,这二种人到我这里来有所求,我这个时候我应该自己考察一下、考量一下、想一想。想什么呢?「所有财物」,我所有的财物。「若堪于二充足满愿」,若可以对于这二种人的要求,我都能充足地满其所愿。你要什么我有力量赋给你、布施给你。「即应俱施满愿充足」,那我就应该两类的人,我完全是满他们的愿、令他满足。「如其财物不堪于二充足满愿」,如果我的财富不能够对这两种人充足满愿,不能满足他的希望。「即应方便发遣安乐」,那怎么办呢?我就应该方便善巧地辞退那个安乐的人;「非贫非贱有依有怙」的人,我辞退他;「非贫非贱有依有怙」的人,我就说几句话婉谢了他。「尽己所有施彼危苦」,我尽有自己所有,我财富不是很多那我尽我所有,布施给那个危苦的人,「是贫是贱无依无怙」的人,我满他所愿。这也不容易「尽己所有」的布施,这不容易。

那么这是向他祈求的人还没有到来,他自己先作这样的发心、作这样的计划,有这样的愿望。下面第二科「辨所作」分二科,第一科「惠施危苦」。

∵∵

月二、辨所作(分二科)盈一、惠施危苦

发是心已,如所思惟,即便成办如是事业。

「发是心已」,他建立了这样的心愿以后;就作这样的计划以后。「如所思惟,即便成办如是事业」,就像自己所计划的这样子,就这样做好了,把这件事作好了,就像前面想象的那样子。

这是「辨所作」,第一科「惠施危苦」,第二科「辞遣安乐」。

∵∵

盈二、辞遣安乐

于安乐等诸来求者,既无力能足满其愿,先当方便发意思惟、辞谢发遣。我此施物,于危苦等先舍先许,故今与之;非我于汝无乐施心,但更无力,唯愿贤首,勿于我所嫌恨弃背。

「于安乐等诸来求者,既无力能足满其愿」,对于安乐的那一类的众生,「非贫非贱有依有怙」的这个「诸来求者」,这也不是一个人,有多少人来向他有祈求。「既无力能足满其愿」,既然这位菩萨没有这种力量,没有这么多的财富「足满」,足以满足他的希望。那怎么办呢?「先当方便发意思惟,辞谢发遣」,就「先」应该假藉一个方法,「方便」就是方法,一个方法。「发意思惟」,「发意」就是作意,就是把这个心要想一想,你心如果在无分别,那就不能作事,你要发意叫他心动起来、来思惟。「辞谢发遣」,「辞谢」就是「发遣」,向这个安乐非贫非贱有依有怙这一类人,就请他离开了。

「我此施物,于危苦等先舍先许」,但是这话应该怎么说呢?就是这样说;对这个「非贫非贱有依有怙」的安乐的人说:「我此施物」,我就是有这么多布施的财富,这么多的东西;「于危苦等先舍先许」,我对于这个生活困难的人,我要先布施给他们,他们是优先的;我原来发了菩提心学习布施波罗蜜的时候,我最初发愿的时候贫苦的人优先,我最初是作这样的愿的。「故今与之」,所以你们都来了,我对于他要先布施给他。

「非我于汝无乐施心」,不是我对于你们不欢喜布施,也欢喜布施。「但更无力」,但是我再没有力量了。「唯愿贤首,勿于我所嫌恨弃背」,唯愿「贤首」就是对他的尊称,你是最贤善的人,大众之中你是最好的人,这个意思。「勿于我所嫌恨弃背」,你不要在我这里,因为没有得到我的布施,你就嫌恨我背弃我弃舍我,再也不睬我了,不要这样;我们还是好朋友。就是用这些话来辞谢他。

这是第一科「先济危苦」,说完了。下面第二科「善化悭家」分二科,第一科「标悭相」。

∵∵

日二、善化悭家(分二科)月一、标悭相

又诸菩萨,现有种种可施财物,知有悭家、最极悭家,吝执财宝,悭固兢战。于其家中,曾未惠施一切沙门婆罗门等。

「又诸菩萨,现有种种可施财物」,又诸菩萨他现在;将来那情形因缘变化不知道;现在有各式各样的可施财物。「知有悭家、最极悭家」,这个菩萨知道这个地区里面有悭吝的一个人家。「最极悭家」,还有更进一步、又超过了那个悭家的悭、最大最厉害的「悭家」。什么叫「悭家」呢?是「吝执财宝」,他吝啬他的财富不肯布施给别人,他爱着他的财富。「悭固兢战」,他这个悭吝心非常的坚固,心里面非常的谨慎;这个「兢战」就是心里面很谨慎,就是不要损失到一毫钱,我这个财富要保护得好好的,只可以增加收入、不可以增加一点开支;特别的谨慎,特别注意这件事,就这个意思。「于其家中、曾未惠施一切沙门、婆罗门等」,他在家里面从来也没有…;不要说是一般的人,就是有道德的那个沙门、婆罗门,他都不肯布施。

这是说标这个悭吝的相貌。下面第二科「明往化」,菩萨到那个悭吝的家里面去教化他。分二科,第一科是「举告言」分二科,第一科「令恣求」。那么怎么样来教化呢?

∵∵

月二、明往化(分二科)盈一、举告言(分二科)昃一、令恣求

菩萨即便往诣其舍,慰问安不?恭顺方便,告言:汝来,我不令汝库藏减尽,而于现前作大饶益。我家现有广多财宝、广多施物,为满我施波罗蜜多;若有求者,来到汝所,勿令空返,可至我家取诸财宝、随意施与。

「菩萨即便往诣其舍」,这个菩萨当然可能是看一看时间,这个时间是合适的,就到他家里去了。「慰问安不?」一见面就是安慰他:你好吗?这一类话问候他。「恭顺方便告言」,然后对他特别表示恭敬、随顺,方便善巧地对他说话了。这个「方便」应该是智慧,有智慧的方法对他说了:「汝来,我不令汝库藏减尽,而于现前作大饶益」,说是「你有时间的时候到我家里来、到我家来」。到你家干什么?就说了:「我不令汝库藏减尽」,你放心!我不会叫你库藏里面的财富、财宝减少,不会减少的。你拿出来多少、就没有这么多;你拿出来五毛钱就没有五毛钱了,这就叫作「尽」;我不会令你的库藏减少一点。「而于现前作大饶益」,但是也会出现作大饶益的事情,利益了很多人。怎么利益法呢?

「我家现有广多财宝」,我的家里面有很多很多的财富。「广多施物」,非常多的可以布施的东西。「为满我施波罗蜜多」,你到我家里来,帮助我圆满这个布施波罗蜜;就是我的财物布施给别人,你来帮助我作这个事情。「若有求者来到汝所、勿令空返」,假设有人到你家里来,有这个生活困难、有所祈求的人,若来到你家里来。「勿令空返」,你不要叫他空手回去了、一无所得,不要这样子。「可至我家取诸财宝」,你可以到我家里来,就把我家的财宝拿去。「随意施与」,你愿意送给谁就送给谁。

这是第一科「令恣求」,下面第二科「令随喜」。

∵∵

昃二、令随喜

或有求者来至我所,我行施时,汝于此施当生随喜。

「或有求者来至我所,我行施时」,或者有生活困难的人、有所求的人,来到我家里来,不是到你家、到我家里来。「我行施时」,我在作布施时候。「汝于此施当生随喜」,你就对于我这种行动生欢喜心、随顺欢喜,应该这样子。

∵∵

《披寻记》一三○一页:

一切沙门婆罗门等者:〈声闻地〉说四种所施:一、有苦者。二、有恩者。三、亲爱者。四、尊胜者。(陵本二十五卷十四页)此中沙门婆罗门,即尊胜者。等言、等取有苦有恩或亲爱者。依此四种,故言一切。

「一切沙门婆罗门等者:〈声闻地〉说四种所施」,所施的对象有四种。「一、有苦者」,生活困难的人。「二、有恩者」,第二种人是他对我有恩德的人;我的父母、师长对我有恩德的人。「三、亲爱者」,彼此间有感情的人。「四、尊胜者」,第四个,也不是有恩、也不是有亲爱;但是这个人有道德、「尊胜」,非常地尊贵、非常的地殊胜,在社会上受到大众的恭敬尊重赞叹的人。这四种。(陵本二十五卷十四页)。

「此中沙门婆罗门,即尊胜者」,这里面说「于其家中、曾未惠施一切沙门婆罗门等」,这个就是指「尊胜者」说的。「婆罗门等」那个「等」字,「等言」,「言」就是字,那个「等」字是什么意思?「等取有苦有恩或亲爱者」,就是指剩那三种人说的。「依此四种,故言一切」。

这是「令随喜」这一科是讲完了。下面是第二科「成所化」。前面第一科是「举告言」,现在「成所化」分二科,第一科「彼生欣悦」。

∵∵

盈二、成所化(分二科)昃一、彼生欣悦

彼闻是已,便生欣悦,于我库藏既无所减,复得称彼善男子心;故应随顺成办所作。

「彼闻是已」,那个悭吝的人、最极悭吝的人听完了这个话以后。「便生欣悦」,心里就欢喜了、喜悦了。「于我库藏既无所减」,对于我库藏里面的财富既然一点也不减少。「复得称彼善男子心」,那个菩萨有这种愿望要求,我要这样作了就满足他的愿望了。「故应随顺成办所作」,所以我应该随顺他,对我没什么不好嘛!就是成办这件事。

∵∵

《披寻记》一三○一页:

复得称彼善男子心者:彼善男子,谓即往诣其舍菩萨应知。

「复得称彼善男子心者」,「彼善男子」是谁呢?「谓即往诣其舍」,到那个悭吝家的那个人。「菩萨」,到其舍就是那个菩萨,指那个菩萨说的。

下面第二科「令彼调伏」。

∵∵

昃二、令彼调伏

菩萨如是令彼渐种当来调伏悭吝种子。由慧为先,善巧方便,令渐修习,自舍少财。依下无贫、进得中品,依中无贪、进得上品。

「菩萨如是令彼渐种当来调伏悭吝种子」,菩萨象样子,像前面这段文。「令彼」,就是教导那个悭吝的人「渐种当来调伏悭吝种子」,逐渐地就栽培了,将来就把那悭吝的种子调伏了,就不悭吝。「由慧为先,善巧方便,令渐修习」,菩萨办这件事就是有智慧,「由慧」、先是有智慧,「善巧方便」地令那个悭吝的人、逐渐地、渐渐地修习。「自舍少财」,这样子将来他就会在心情上就有变化了。什么呢?「自舍少财」,他就会跟菩萨学,把自己的财富拿出来少少的,就会布施、少少布施。「依下无贪、进得中品」,最初拿出来少少财的布施,这是下品的无贪;常常少少地布施就会进步了,就会得到中品的无贪。「依中无贪、进得上品」,很多很多财富也能布施了。

∵∵

《披寻记》一三○一页:

调伏悭吝种子者:谓舍善根应知。

就是拿财富去布施给需要的人,这就是那个「舍」的善根,「舍」的善根就是无贪;无贪就是「善根」。无贪、无瞋、无痴都是「善根」。

下面是第三科「安处同梵行者」。前面是教化那个悭吝者,这个「善化悭家」,第二科是「善化悭家」。现在这底下是第三科「安处同梵行者」分二科,第一科「舍物令施」。这个「安处」实在也就是教化的意思,但是因为身份的关系不说教化、说「安处」。「安处」就是使令他转化;或者不要说教化、说转化,转化这个同梵行者,大家共同修梵行的人。第一科是「舍物令施」。

∵∵

日三、安处同梵行者(分二科)月一、舍物令施

又诸菩萨,若亲教师、及轨范师、共住弟子、同梵行者。性是悭贪、是悭贪类;或性虽非悭贪种类,而阙资财、所欲匮乏。菩萨欲寄佛法僧田树修布施褔业事时,舍所施物与彼令作,己自不为。

「又诸菩萨,若亲教师」,这些诸菩萨,「亲教师」就是最初为你剃度的这个人,你出家他为你剃度这个人;又为你受戒的那个戒和尚,不管你受沙弥戒、受比丘戒、受菩萨戒,受戒那个「亲教师」,就是他有责任亲自来教导你的。这个在戒律上、佛安立这个名称的意思,你收徒弟你有责任教导他的,如果你不教导你就是不尽责任了,所以叫「亲教师」。「及轨范师」,就是羯磨阿阇黎、教授阿阇黎,那就是「轨范师」,你也应该向他学习,他是你的轨范。「共住弟子」,前这二类人都是师长,这第三种人是「共住弟子」,和你在一起住的就是你的弟子,这个菩萨自己的徒弟。不管是「亲教师」也好、「轨范师」也好、共住的弟子也好。「同梵行者」,大家共同地修学圣道,这样无都是差别。

「性是悭贪」,这三类人他的心性生来就是悭贪,就是他的财一毛不拔,所以叫「性是悭贪」。「是悭贪类」,就是他原来还有可能他不是悭贪的人,但是他遇见悭贪的朋友、那个悭贪的朋友叫他:你这个钱你的财富好好保管不要送给人;遇见这样的朋友教他了,哦!是这样子!他也就愿意这样学习,这是「悭贪」的一类,和那「性是悭贪」不一样。「或性虽非悭贪种类、而阙资财」,或者这个「亲教师、轨范师、共住弟子」,他的心不是「悭贪」,也有慈悲心、也愿意帮助别人,不是悭贪、也不是悭贪种类的。你谁劝他:你的财富不要送给人,他也不听那一套,他还是愿意帮助人的。但是他有问题,「阙资财」,阙少这个财富。「所欲匮乏」,想要布施给人但是没有钱,没有财物布施。

「菩萨欲寄佛法僧田,树修布施褔业事时,舍所施物与彼令作」,这个「菩萨」就是这个发无上菩提心,能修布施波罗蜜这个人。「欲寄佛法僧田」,「欲寄」:想要寄托在佛法僧这里「树修布施」。这个「佛法僧田」,这是赞叹「佛法僧」像那个田地,乡村的农夫在田地里种五谷,后来就有收获;就是你种的种子很少,后来收获也很大。现在你在「佛法僧」这里你能供养、恭敬、赞叹,你将来能得到很大很大的功德,是这个意思,所以叫作「田」。这个菩萨想要寄托佛法僧这里「树修布施」,建立功德、修学布施;或者是供一碗饭、或者供一碗菜、或者你包饺子供养,很诚心地、很恭敬地,或者买一颗苹果、或者是买一束花很恭敬、诚恳的供养,就是「树修布施」。「福业事时」,你作布施就是修福,就作这件事的时候。「舍所施物与彼令作」,那个菩萨这个时候就布施所施的物,或者直接用钱也可以,把这钱「与彼令作」,与那个「亲教师、轨范师、共住弟子」给他,你去供佛,或者你去买苹果、买花,然后就送给那个「亲教师、轨范师、共住弟子」,你去供佛、供养三宝。「己自不为」,自己不作,让他们去作。

这一科叫作「舍物令施」。下面第二科「获他自利」

∵∵

月二、获自他利

菩萨如是巧慧方便,自所生福弥更弘多。复令一类同梵行者,调伏所有悭贪烦恼,亦令一类乐善法者,所愿满足,摄受有情、成熟有情。

「菩萨如是巧慧方便,自所生福弥更弘多」,这个菩萨这样子用巧妙智慧的方法。「自所生福」,拿着这个财物给这个「亲教师、轨范师、共住弟子」去作功德;菩萨自己也会得到福「自所生福」,「弥更弘多」,是更多了,更多,比自己去供养得到的福是更多的。

「复令一类同梵行者,调伏所有悭贪烦恼,亦令一类乐善法者,所愿满足。」这样做了以后有什么好处呢?「复令一类同梵行者,调伏所有悭贪烦恼」,就是对于那个「性是悭贪」的亲教师、轨范师、共住弟子,都是「同梵行者」,这一类「同梵行者」,调伏他自家的、他心里面的「悭贪烦恼」。他肯这样做,第一次这样做,就能做第二次,慢慢地悭贪的心就没有了,他就肯作功德了。「亦令一类乐善法者」,就是前面那一句话:「或性虽非悭贪种类,而阙资财所欲匮乏」,他没有钱,他也想做功德但是没有钱,不能做,就是这一类他欢喜修学善法的人。「所愿满足」,他所希望做功德的愿也满足了。

「摄受有情、成熟有情」,这个「摄受有情」,就是用佛法、用布施这个方法巧妙的智慧来转变这个有情,转变他的悭贪、转变他。「成熟有情」,成熟善根,令这个有情能栽培善根,使令善根越栽培越广大,渐渐成熟得解脱了。

∵∵

《披寻记》一三○二页:

复令一类同梵行者至成熟有情者:此中初一类人,即前所说性是悭贪,是悭贪类。后一类人,即前所说性非悭贪种类,而阙资财,所欲匮乏。由诸菩萨巧慧方便,令彼二类当得利益,故作是说。

「复令一类同梵行者至成熟有情者:此中初一类人」,前一句「复令一类同梵行者,调伏所有悭贪烦恼」这是初一类人。「即前所说性是悭贪」的人,「是悭贪类」,这都包括在内。「后一类人」,这后一句「亦令一类乐善法者」这一类人,「即前所说性非悭贪种类,而阙资财所欲匮乏」的这个人。「由诸菩萨巧慧方便,令彼二类当得利益,故作是说」,这个菩萨的善巧方便,转化悭贪的人不悭贪,这样的意思。

这下面第四科,「恣与求者」分二科,第一科「随彼所乐」。

∵∵

日四、恣与求者(分二科)月一、随彼所乐

又诸菩萨,现有众多可施财物,见诸来者有希求相,知其心已,随彼所乐,悉皆施与。

点赞(0)

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

暂无评论
立即
投稿
发表
评论
返回
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