午四、应修法随法行(分三科)未一、征

云何菩萨法随法行?

这是「如是学」这一大科里面分七科,第一科「应多胜解」,第二科「应求正法」,第三科「应说正法」,这三科都已经讲过了。现在是第四科「应修法随法行」。分三科第一科是「征」。

「云何菩萨法随法行?」声闻种性的人,他们来到佛法里面,也是要修法随法行的。现在是说菩萨,菩萨怎么样法随法行呢?这是「征」。下面第二科「标」。

∵∵

未二、标

当知此行,略有五种。谓如所求,如所受法,身语意业无倒随转,正思,正修。

就是我们应该注意,菩萨在「法随法行」简略的说是有五种不同,那五种呢?「谓如所求,如所受法,身语意业无倒随转,正思,正修」,就是这五种。

「如所求」,前面所说的「应求正法」,所求得的佛法,那就是说的五明。第一种就是内明…。

「如所受法」,你在求的时候,你有一点忍耐的功夫,你不怕辛苦,你肯努力,最后你是求到了佛法,那就是「如所受法」,领纳在心,就是佛法不在你的心外面,你领纳在你心里面了。「如所求法,如所受法」。

你求得了佛法以后,「身语意业无倒随转」,身业无倒随转,语业无倒随转,意业无倒随转。你这三业随顺佛法所教导的,你去修行,这样的意思。这个「倒」就是颠倒,就是烦恼,常乐我净四种颠倒。声闻乘的教法里面,说颠倒就是常乐我净的四种颠倒。

现在大乘佛法里面,你执着有遍计所执那就是颠倒。你执着假名安立的一切法,是真实的,这个就是语言文字所安立的一切法,就是通过名言所表达的、所诠显的这一切事情。通过名言这就须要第六识,因为前五识没有名言。我们说眼识、耳识、鼻识、舌识、身识,这前五识是没有名字的,一通过名字呢?就是第六识。第六识通过名言这一切法,这一切法是由假名安立的。说假名安立,当然是这么回事,但这句话等于说你内心分别,你有名句,名言,你心里就分别的时候,就是这一切法,就有了一切法了。因为没有名言,你心里面不能分别,要有名言心里才能有分别。

如果我们第六识不动,我们眼睛看见灯了的时候,眼睛他不知道这是灯,眼睛没有这个…不会说这句话的。所有的一切境界,前五识只是一个明了性而已,但它没有名言,第六识才有名言。

这一切法的时候呢?我们心里面分别的时候,实在这就叫做「唯心所现」,就是这一句话。在《解深密经》上分了两类,依他起叫做自相安立,遍计所执是名言,假名安立,假名安立、自相安立。就是你心不动,我心里面没有名言的时候,但这里也有灯,也有高山,有大海,这里有什么、什么,都有,这叫「自相安立」。现在我们通过名言,通过内心的分别,哦!这是灯,这是蛇,这是树,这是好,这是坏的,由名言安立这一切法呢?这都是假的,都是空的,是没有那么回事,但是我们不知道,我们认为是有,是真的!叫做颠倒,是名为颠倒。

这个我们学习小乘佛法呢?啊!这是无常变化。高山看着很好,大地震一来,高山变成平地了,高山变成大海了。看着是大海,大地震来了,这地方变成高山了。你看着这个人,可能年纪很轻,很好,忽然间变老了,这无常!世间是无常,高山是无常的,人的身体也是无常,无常就是苦,就是空,无我,这我感觉还容易懂,还容易明白的。

若是说这个《中观论》说一切因缘生法都是自性空,就难了一点。这个无有少法可得,这难一点。

现在唯识上就不同意小乘佛法,也不同意中观。他说名言安立的一切法,都是毕竟空的,这毕竟空呢?就是难懂了一点,不太容易懂喔。但是不容易懂是我们的智慧的问题,不是这理论上有问题,理论上是没有问题的,是对的。佛菩萨这样讲,这样对我们开示的是决定无疑,是真实不虚,是这么回事。但是我们智慧有问题呀!不懂。这是唯心所现?怎么是唯心所现呢?也不容易,这句话就不容易懂。这「唯心所现」、「假名安立的一切法」,其实这几句话是一个意思,是无差别的。

但是佛菩萨也明白,知道众生听见这句话不容易懂,不明白。但佛菩萨:你要思惟,多思惟。你思惟,经行的时候思惟,在寂静处思惟,然后静坐时候也可以思惟,思惟的时候呢?他就逐渐的、逐渐的开智慧,是的,假名安立的一切法是毕竟空,就是真实,哦!是毕竟空。这个方法也是很厉害,我感觉到厉害,立刻就是得无生法忍,可以有这种立竿见影的成效,有这种效力。

当然就是你要通过思惟,不然的话你可能你不懂,不明白这意思。说是我懂了,还是要思惟,还要专精思惟。等到思惟这个时候,你内心里面忍可这件事,是的,是空的,这时候就是离无生法忍不远了,不会很远。你不要因为暂时的…我不懂,不懂就没有办法用,就用不上,你不要因为暂时的困难就放弃了。你若放弃了,那就这件事没有了。那你就得用小乘佛法。你若用《中观论》的方法也可以,用小乘佛法也可以。走那条路,也能得圣道,也是可以。

所以唯识和中观,这是两个微妙的佛法,不排斥小乘佛法,不排斥。你可以用…唯识也可以得无生法忍,中观也得无生法忍。这个不合适,用《阿含经》的道理也可以,也是可以。如果是《阿含经》,你这条路也不能走的话,那不行,那就是…你只好修世间善法,佛法你的因缘不够了,你须要再栽培。

所以这个「身语意业无倒随转」,不颠倒,就是不随这个名言去执着是真实有,执着这是假的,是空的。「倒随转」,就是我们凡夫一般的人,没有学习过佛法的人,这个「倒」,烦恼有力量,你要随着他转。他叫你怎么的、你就怎么的。叫你贪、你就贪,叫你瞋、你就得瞋,你不可以违抗他的命令的,叫做「随转」,随顺他活动。「无倒随转」,现在不是。

你「如所求」,应该还是有个「法」,「如所求法」,「如所受法」,你求了佛法了,你在学习大乘佛法的时候求了佛法,你有了信心的时候,你也就这样做,这样子的修行。你的身业、语业、意业,主要是意业,你的心里面这个第六意识「无倒随转」,没有烦恼来向你下命令,你的烦恼不能向你下命令;你学习佛法的这个闻思的智慧向你下命令。你用智慧,你听智慧的命令的时候,烦恼就不活动了,你就不随烦恼活动。你的意业能够这样子没有无倒随转,身业语业也随着你无倒随转。身业无倒随转,语业无倒随转,意业无倒随转,这三个。

「正思,正修」,这两个加起来是五个。

「略有五种,谓如所求,如所受法,身语意业无倒随转。」如果你没有求,没有学习佛法,那这件事办不到,不可能自然的无倒随转。你心里面若有佛法的时候,你又肯努力的修行,那就「无倒随转」。

这段文是「标」,菩萨的五种法随法行,这标出来。下面是第三科解释,解释是分三科,第一科是「如法随转」。

∵∵

未三、释(分三科)申一、如法随转

若佛世尊于彼诸法,制身语意令不造作。

解释这个随转,这个「如法随转」,这个「如法」这两个字呢?也就是如所求法,如所受法叫「如法随转」。

现在说「若佛世尊」,是假设佛,我们有善根能遇见佛法,遇见佛所宣说的正法,佛怎么样宣说正法呢?「于彼诸法,制身语意」,就对于世间上这缘起一切法,这缘起一切法呢?「制身语意,令不造作」,这件事是有罪过的事情,你若这样做,你有罪过,你会到三恶道去,佛就是「制」,就是不听、不许可你,制伏你的身语意「令不造作」,叫你的身语意不要做这种事,你不要做这种事。那么这个地方应该包括戒律在里面,就是戒定慧这个戒,戒这件事,当然也包括到所有的懈怠,放逸,你不要去做这些事情。

∵∵

于此诸法,开身语意令其造作

这是又一种,一切法是缘起的。善也是缘起,恶也是缘起,世间法是缘起,出世间法也是缘起,但是这里面有的有过失,有的有功德,有功德的这一切法呢?也是缘起法。

「开身语意」,「开」者,允许你,允许你的身语意令其造作,你自己要有智慧。不是说佛对你下命令,不是!你要自己下命令,你自己用智慧,向你自己下命令,我要做这件事,这是「令其造作」。

这是两个意思,一个是遮止,一个是开许,这两件事。这两件事呢?前一句「制身语意,令不造作」,应该就是戒律。下面「于此诸法,开身语意,令其造作」,那就是定慧了,你要学习定,你要学习慧,学习智慧。

∵∵

即于如是二种法中,身语意业,无倒远离,无倒修证。

就是对于前面这两句话这两种、八种,「身语意业无倒远离」,你的身业,你的语业,你的意业,以意业为主,「无倒远离」,你远离不造作罪过的事情,你远离那就是对了,就是没有烦恼,令你没有烦恼,你若去作这件事,令你苦恼。「无倒远离」。

「无倒修证」,这第二句话,「于此诸法,开身语意,令其造作」,你肯依教奉行,就能这样的修,能这样的证,你就没有烦恼,你就得解脱,就得圣道了。所以应该说就是「戒定慧」,也就包括闻思修也在内。

所以这句话这里面一共分三科,第一科是「如法随转」,这一科。第二科是「于法正思」,第三科「于法正修」,这是三科,三科应该说第一科主要应该说是戒,但是也包括下面两科在内,这是等于就是总说的,下面两科就是别说的。说那「修证」应该包括「于法正思」,「于法正修」,这一科应该是有总说的意思。

∵∵

是名菩萨于诸法中身语意业无倒随转,法随法行。

这一句话就把这一段文结束了。前面「标」里说「谓如所求,如所受法,身语意业无倒随转,正思正修」。这是「标」,下面就是解释这句话,解释这句话这是总说的。

∵∵

《披寻记》一二八一页:

云何菩萨法随法行等者:无性释云:所证名法,道名随法,今不依之。世亲释云:法随法行者,如教行故,今依彼义,应更分别:谓一切学处名法,随顺学法名随法。〈声闻地〉中」说三胜学及与十种随顺学法,应如彼释。此略有五,思修为二,故成五种。

「云何菩萨法随法行等者:无性释云:」这无性是个人名。解释《摄大乘论》的这个人。称他为菩萨。这个无性菩萨呢?在这个《印度佛教史》上看,他是个在家居士,原来是个在家居士,但是他的《摄大乘论释》也解释的很好。所以玄奘大师把他翻译成汉文来。

「所证名法,道名随法」,他解释「法随法行」怎么讲呢?「所证」,你所证悟的涅盘,那不生不灭的,离一切相的,究竟法无我的境界,叫做「法」,就是涅盘。也就是皈依佛、皈依法、皈依僧那个皈依法,叫做法,「所证名法」。「道名随法」,这个八正道、四念处,就叫做随法。「随顺彼故」,为什么八正道名之为「随法」呢?「随顺」的,它随顺涅盘的。你学习八正道,他就随顺,由凡夫地就入圣地,逐渐的就到涅盘那去了,他有这个随顺的力量,所以叫做随顺法。

这个「八正道」我们也简单说一下。正见、正思惟、正语、正业、正命、正精进、正念、正定,八个。

我看见有一本书上,也就是昨天我看见的书上,这本书是一个英国人写的。在一九一二年那个时候,他做过香港大学校长,后来英国***派他到日本,驻日本大使,这个人。他在日本做大使的时候,他写这本书。他说这个八正道最后是正定,正定是最重要的。这句话也说也是对,但是应该再加以解释的。如果说正定是最重要的,那我们很容易误会戒定慧,定是最重要的,也可以这么解释,但实在不可以这么说。

他那个八正道前面「正见」,正见是什么?正见是无我的智慧,是无漏的,无我的智慧,是圣人的智慧,圣人的无我的智慧。这个智慧就是能证悟了第一义谛的那个无分别的智慧,叫正见。但是这种人,其实这就是初果。得了初果以后,他有了正见了,这是出世间的正见,正见然后呢?他功德没有圆满嘛,还有很多的不足的地方,还要继续修行,所以还要有正思惟、正语、正业、正命。

这个正思惟就是后得智,正见就是根本智,正思惟是后得智。他觉悟的根本智,证悟第一义谛是属于无分别境界。他若为人说法的时候,无分别不能说法,要有正思惟、这个后得智。后得智可以安立名言,用名言来向你表示这个第一义谛是什么情形?你怎么样才能证悟第一义谛?才能向你开示,这就是正思惟。

正语、正业、正命,这三种是属于戒。正语,说话呢?说些佛法的语言,而不会说妄语、妄言、绮语、恶口、两舌,不会说这些,这些有罪过的语言,有过失的语言不会说,「正语」。

「正业」,正业是什么呢?我们在〈声闻地〉上已经学习过。其实我们…比如说我在佛学院读过,我也不是说我是大法师,也没这种想法,但是你到什么地方去的时候,有人说:法师来请你讲开示。我就讲八正道也很好,讲这很好!但是这个正业怎么讲?这正见怎么讲?你若不用过功的话,你可能还未必讲的那么合适。而这正业这地方,可是容易讲错。我看见很…好像我在说别人不对!很多的地方都容易说错。

你若看看这些《阿毗达磨论》,看《阿含经》,注意看,这个正业是什么意思?正业是正知的意思。是正知的意思。就是你眼见色、耳闻声、乃至意分别法的时候,你的身体在行住坐卧的时候,你到聚落去了,你从聚落又回来啦!这一切时,你心里面要正知而住,这叫正业。这正业这个境界很深。

假若我们说是我要修行,我要打禅七,我随着打禅七,按今天我们中国佛教徒这也是很常有的事情。但是我们说修行,说你就按正业来修行的话。我早晨起来的时候,我就时常照顾我这一念心,看这一念心叫他清净,从早上起来开始,一直到晚间睡觉,这中间是多少个小时内,老是保护这一念心叫他清净,是名为正知。我感觉这事情不容易的,不容易,这叫正知。

那么这就是正见、正思惟,这是属于慧。正语、正业、正命,这正命也不容易,也不是容易做的事情。就是你生命的存在一定要有些因缘,支持你的生命的存在,支持生命的存在是什么?就是钱、就是财。这些财能维护你生命的存在,这些财来的是合法来的,不是违法,合法来的。你用合法来的财维持你的生命,叫正命,这不容易。

在《大毗婆沙论》上说出一件事来,我以前说过。比如说现在有个大居士来啦,他要同你见面。见面的时候,我要刮个「胡子」,把衣服穿的好一点和他见面,是名为邪命。唉呀!《大毗婆沙论》说是大阿罗汉,说有居士来拜见阿罗汉,阿罗汉要见那居士,也把衣服整理、整理,是名为邪命。这就微细呀!微细的。说是你若有所求,达到这个程度,你若有所求的时候就有问题。

这我也想到一些事,当然我们出家人自己不生产,那么你这个财从什么地方来?当然就是居士的布施来。从居士布施来,那么如果你在这个地方,你有忧虑、你若有点问题,是名为邪命。这不是容易的事。

正语、正业、正命、正见、正思惟、正精进、正念、正定。这个精进是通于戒定慧,如果单独的把它放在定也可以。因为你修定,非要精进不可。修定,我早晨静坐两小时,我晚间静坐两小时,中间我没有静坐,这样不行,你不能得定的,是要精进的。所以这正精进也可以说他指禅定说的,也是可以,但是他通于戒定慧。正念和正定是一回事,那么这是定。前面是一个慧,一个戒,后面是一个定,戒定慧合起来,是名八正道。

这样说这前面有了正见的这些圣人,这是圣人,他的正见是在定里面,这时候的定叫做正定。那个定不只是定,不是说没有慧,也没有戒,单独有个定,不是这样意思。也不是说没有慧,有戒、有定,是名为正定,不是。就是那个正定那个地方,是有慧、有正见的慧、正思惟的慧,也有戒律在那里,叫道共戒了,这时候这个定是八正道里面的定,而不是世间上的那个定,不是的。世间得定,那不是佛教徒修的,是外道他得的定,那个定是邪知邪见的定,不能和佛法并论的,不能这样说的。

所以这个地方呢?这里面分两个意思,一个「制身语意,令不造作」,一个是「开许身语意,令其造作」,也包括戒定慧,包括戒定慧,是名「菩萨于诸法中,身语意业无倒随转」,这个叫做法随法行,这个法随法行是这样意思。

无性菩萨的解释:「所证名法,道名随法」那么就是戒定慧。什么叫做「随法」?就是戒定慧?戒定慧是随顺涅盘的,他不违背涅盘,你若能这样修行呢?他就能领导你到涅盘那里去,导向涅盘,所以叫做随法,「道名随法」。「随顺彼故」,因为这个法是随顺涅盘的。这是无性菩萨的解释,叫做法随法行,就是这么讲。其实这个讲法,在《阿毗达磨论》也这么讲。

「今不依者」,现在这个《披寻记》作者说:无性菩萨的解释虽然很好,但是我不同意,我这里的法随法行我不那么讲。韩清净他就说:我不照你那个讲法。

「世亲释云」,《摄大乘论》有世亲菩萨的解释。解释这个「法随法行」怎么解释呢?「法随法行者,如教行故」,这个「法」是教法,无性菩萨说那个法是涅盘,现在世亲菩萨他不说他是涅盘,是教法,就是现在语言文字的经论,经律论这个法。

那么这个「随法呢」?「如教行故」,随顺圣教,随顺佛所说的经律论去修行去,叫「法随法行」,这么讲。

点赞(0)

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

暂无评论
立即
投稿
发表
评论
返回
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