地三、天耳智通(分三科)玄一、征

云何诸佛菩萨天耳智通?

一共是分六科,第一科是「神境智通」,第二科「随念宿住智通」,现在是第三科「天耳智通」。分三科,第一科是「征」。「云何诸佛菩萨天耳智通」?下边就是「列」出来。

∵∵

玄二、列

谓佛菩萨以净天耳,能于种种天声、人声、圣声、非圣声、大声、小声、辩声、非辩声、化声、非化声、远声、近声,皆悉得闻。

「谓佛菩萨以净天耳,能于种种天声、人声、圣声、非圣声、大声、小声、辩声非辩声、化声、非化声、远声、近声」,这一共是六对,「皆悉得闻」。「以净天耳」这个「净」字后边有解释。

这是「列」,第三科是解「释」。分十二科,第一科是「闻天声」。分两科,第一科「不作意」。

∵∵

玄三、释(分十二科)黄一、闻天声(分二科)宇一、不作意

闻天声者:若不作意,下从欲界,上至色究竟宫,其中受生诸有情类种种音声,皆悉能闻。

「闻天声者」,诸佛菩萨以净天耳能听到天上人的声音。「若不作意,下从欲界,上至色究竟宫,其中受生诸有情类种种音声,皆悉能闻」,这个「若不作意」就是不是特别注意。「下从欲界」,这上面说是天声,就是欲界天。「上至色究竟宫」,就是色界的四禅天。「其中受生诸有情类」,在欲界、在色界天里面受生的人、受生的天,「种种」的「音声,皆悉能闻」。

这是第一科是「不作意」,这是第二科是「作意」。

∵∵

宇二、作意

若作意时,过是已上诸世界声,皆亦能闻。

若是特别地作意的时候,「作」这个字当作警觉讲,特别地警觉自己的心。这个时候,「过是已上诸世界声」,就是超过了欲界、色界,其他的世界,更远的世界的天人的声音,「皆亦能闻」。

∵∵

《披寻记》一二三○页:

过是以上诸世界声等者:谓过此世界,于余一切世界诸天趣声皆遍能闻。由闻天声,故说上言,为简生傍人趣闻人声故。

「过是以上诸世界声等者:谓过此世界」,过此娑婆世界。「于一切世界诸天趣」的「声音」,「皆遍能闻」。「由闻天声,故说上言」,所以叫做上至色究竟天;这个「上」字是指天说的。「为简生傍人趣闻人声故」,就是简别生傍人趣;人与人同在一个地区,算是傍,也不是上,也不是下,是在旁边,现在是在人以上,所以加个「上」字。

窥基大师的意思呢,他说作意和不作意的差别,就是在八地菩萨以下,八地菩萨以下,就是由初地到第七地这样的圣人,圣位的菩萨,他有作意、不作意的差别。若是不作意,就是此世界的众生,此世界的天可以听到;若是作意呢,就是他世界,其余的世界。若是八地菩萨以上,就没有这个差别,他不用特别作意,也是能够听闻无量世界的天人的声音的。因为按《华严经》上说,八地菩萨以上是法身菩萨了。按天台智者大师的意思呢,就是八地菩萨以上是法身菩萨,这是一种说法;另一种说法呢,在初地就是法身菩萨了,这是另一种说法了。

∵∵

黄二、闻人声

闻人声者:遍于一切傍四大洲受生有情种种音声,皆悉能闻。

这是第二科「闻人声」。「遍于一切」,就是普遍一切的「傍四大洲」,这不是上下,所以是「傍」,这四大部洲受生的有情,种种的音声皆悉能闻。这是「闻人声」,「皆悉能闻」。

∵∵

黄三、闻圣声(分二科)宇一、辨(分二科)宙一、修善舍恶声

闻圣声者:于诸如来、声闻、独觉,及诸菩萨,若从彼闻,展转为余诸有情类宣说种种示现、教导、赞励、庆慰,劝修诸善,劝舍诸恶所有音声,皆悉能闻。

「闻圣声者」,这是第三科,听闻圣人的声音。分两科,第一科是「辨」。又分两科,第一科「修善舍恶声」。

「闻圣声者:于诸如来、声闻、独觉,及诸菩萨」,这个「圣」指谁说的呢?就这三种圣人。「若从彼闻,展转为余诸有情类宣说种种示现、教导、赞励、庆慰、劝修诸善」,这样的圣人,这位菩萨从这么多的圣人那里,「展转为余诸有情类」,如来,或者声闻、独觉,及诸菩萨,展转地为其他的众生,或者是为天、为人,各式各样的众生,「宣说种种示现、教导、赞励、庆慰」,这么多的差别的佛法。总而言之,是「劝修诸善」,劝导他们修学善法,或者世间善法,出世间的圣道。「劝舍诸恶所有音声,皆悉能闻」,这位菩萨他的天耳都能听到。

这是说,这叫作辨声,这个「辨」就是加以解释,加以说明的声音,「皆悉能闻」。这是第一科劝「修善舍恶」,第二科「能引义利声」。

∵∵

宙二、能引义利声

又于一切无染污心受持、读诵、论议、决择、无倒、谏诲,为作忆念,教授教诫,及余所有善言善说,能引义利种种音声,皆悉能闻。

这是第二科「能引义利」,能引义利应该是指学习佛法,能成就圣道利益的,这样的音声。「又于一切无染污心」,「一切」是说很多很多的人了,没有染污心地「受持、读诵」佛法。「读诵」,「读」是照本读,「诵」是背本能够念诵。「受持」是温习的意思,不断地温习。「论议、决择」,没有染污心地受持、读诵,又无染污心地「论议」佛法,就是讨论佛法,无染污心地决择。「决择」,论议也就有决择的意思,论议是彼此讨论,也有决择的意思,但是静坐修止观也是决择的意思,这是一种。

此「无倒、谏诲」,就是没有错误的谏诲,「谏诲」就是他受了戒法,佛教徒受了戒,由种种各式各样的因缘破了戒法,而这个善知识,或者他的师长,或者是佛菩萨谏诲,教诲他,教他忏悔这些事情。「为作忆念」,说是他忘记了,他忘记了他犯什么戒了,那么帮助他去忆念,在什么地方、什么时间怎么怎么地。「教授」,教授就是教授他修学止观的法门,是教授。再来就是「教诫」,就是处罚,他犯了戒,应该怎么处罚这些事情。

「及余所有善言善说」,就是说出来这无倒的谏诲、忆念、教授、教诫这四种,还有其他的所有的这个法语,「善言善说」。「善言」就是能表达佛法的这些言句、文句;「善说」就是所表达的意义。「能引义利」,这个谏诲也好,忆念、教授、教诫、善言、善说,都能够引发出世间圣道的义利,这样的种种的各式各样的音声,「皆悉能闻」,这个佛菩萨天耳通皆悉能闻。

∵∵

宇二、结

如是等类,名闻圣声。

这是结束这一段。

∵∵

《披寻记》一二三一页:

无倒谏诲等者:声闻地说:善能谏举、善作忆念、善能教授、善能教诫,如彼一一,别释应知。(陵本二十五卷三页)。

∵∵

黄四、闻非圣声

闻非圣声者:于诸有情虚妄、离间、邪绮、粗犷,生下恶趣、生上天趣、生傍人趣,种种音声,皆悉能闻。

「闻非圣声者」,这是第四科,就是听到的声音,不是圣人说法。「于诸有情虚妄、离间」,就是不是圣人,这些凡夫众生。「虚妄」,就是说谎话。「离间」,说离间语。「邪绮」,就是心有染污,说一些放逸的话,就是邪绮。「粗犷」,就是暴恶的语言。「生下恶趣」,这个说有过失的、有罪过的语言,能使令这个众生往生到三恶道去。「生上天趣」,说没有过失的语言呢,就可以往生上面的天的世界去了。「生傍人趣」,没有过失的语言是也可以生到人趣,「种种音声,皆悉能闻」。

∵∵

黄五、闻大声

闻大声者:谓于大众生声大集会声种种苦具所逼切声、大号哭声相呼召声大雷吼声诸螺贝声、诸鼓角等种种音声,皆悉能闻。

「闻大声者」,这是第五科。「闻大声者:谓于大众生声、大集会声、种种苦具所逼切声」,这个「大众生声」呢,我们人间及现在的人呢,这个生命体不是很大,若阿修罗的身体是要比人大得多了。还有这个龙的身体也是很大,这各式各样的众生。「大集会」,很多人集会的声音。和「种种苦具所逼切声」,这个人在受苦恼,有种种的苦的具加在他身上,为苦具所逼迫,发出来的声音。还有「大号哭」的声音、「相呼召」的声音,还有「大雷吼」的声音、「诸螺贝声、诸鼓角」的等等「种种音声,皆悉能闻」。

∵∵

黄六、闻小声

闻小声者:下至耳语诸微细声,皆悉能闻。

「闻小声者」,这是第六科。「下至耳语诸微细声」,就是在耳边说话,很微细的声音,「皆悉能闻」。

∵∵

黄七、闻辩声

闻辩声者:于义易了种种音声,皆悉能闻。

「闻辩声者」,这是第七科。「闻辩声者:于义易了种种音声」,这个「辩」就是加以说明,所以使令所说的道理容易明了这样的声音,「皆悉能闻」。

∵∵

黄八、闻非辩声

闻非辩声者:于义难了种种音声,谓达罗弭荼种种明咒,风、铃、树响,鹦鹉、鸲鹆、百舌、鹂鷜,命命鸟等所出音声,皆悉能闻。

「闻非辩声」,就是不需要加以说明的。「于义难了种种音声,谓达罗弭荼种种明咒」,这个「达罗弭荼」说是师子国,就是锡兰,斯里兰卡它那边的一种咒,叫达罗弭荼种种明咒,他没加说明,所以不容易明了,这是非辩声。

还有这个「风」声、「铃」声、「树响」,还有「鹦鹉」,这个鸟的声音。还有这个「鸲鹆」,鸲鹆就是八哥的声音。还有「百舌」鸟的声音,还有「鹂鷜」这个鸟的声音,还有「命命鸟」的声音,所出的声音,「皆悉能闻」。

∵∵

黄九、闻化声

闻化声者:谓于一切得心自在具神通者,依神通力所化音声,皆悉能闻。

「闻化声者」,这是第九科。「谓于一切得心自在具神通者,依神通力所化音声,皆悉能闻」,「一切得心自在」呢,就是得禅定的人,得了四禅八定的人,得了四禅八定,又能修神通而得神通的,依神通所化出来的声音,皆悉能闻,这叫做「化声」。

∵∵

黄十、闻非化声

闻非化声者:谓于种种异彼音声,皆悉能闻。

「闻非化声者」,这是第十科。什么是「非化声」呢?「谓于种种异彼音声」,就是不同于那个神通化现的声音,那么那叫做非化声,「皆悉能闻」。

∵∵

黄十一、闻远声

闻远声者:除佛菩萨所住聚落城邑等中所有音声,于余乃至无量无数世界中声,皆悉能闻。

「闻远声者」,这是第十一科。「闻远声者:除佛菩萨所住聚落城邑等中所有音声」,佛菩萨居住在一个地方所出的音声不算在内。「于余乃至无量无数世界中声,皆悉能闻」,那叫做远声。

∵∵

黄十二、闻近声

闻近声者:闻所除声。

第十二科。「闻近声者:闻所除声」,就是听闻所排除去的这个声音,就是佛菩萨的声音,叫做「闻近声」。那么比如说佛菩萨有神通,这个声音能听得远,那么就是近了。

∵∵

地四、见死生智通(分二科)玄一、征

云何诸佛菩萨见死生智通?

这是第四科。分两科,第一科「征」,第二科就是解「释」。分两科,第一科是「辨所见」。分两科,第一科是「有情世间相」。

这个「见死生智」其实就是天眼通。云何诸佛菩萨能看见众生死、看见众生生,这样的智慧神通?下面加以解释,是「有情世间相」。

∵∵

玄二、释(分二科)黄一、辨所见(分二科)宇一、有情世间相

谓佛菩萨以超过人清净天眼,见诸有情死时、生时妙色恶色,若劣若胜。

「谓佛菩萨以超过人清净天眼」,这个清净的天眼是超过人的肉眼的。「见诸有情死时生时」,佛菩萨的清净天眼能看见诸众生死的时候的情形,生的时候的情形,或者是妙色、或者是恶色、或者是劣、或者是胜,都能看得很分明。

∵∵

《披寻记》一二三一页:

以超过人清净天眼等者:〈建立品〉说:此中静虑,说名天住。眼依彼故,是彼果故,彼摄受故,名为天眼。是极圆满,是善清净静虑果故,名极清净。于其人中所有名字皆不相似,是故说言超过于人。欲界天中亦有生得,名相似转清净天眼,人中亦无。诸有情类临欲终没,名为死时。住在中有,名为生时。趣黑暗者,由二种相,起如是类,意生中有,如黑光及阴暗夜,故名恶色。趣明白者,由二种相,起如是类,意生中有,如晴明夜及婆罗痆斯极鲜白衣,故名好色。诸恶色者,说名为劣。诸好色者,说名为妙。诸下劣者,名往趣恶。诸胜妙者,名往善趣。(陵本四十九卷二十页)如彼应释。

「以超过人清净天眼等者:〈建立品〉说」,在这一品说。「此中静虑,说名天住」,这里面呢,指色界天的四静虑,叫做天住;就是天上的人,他的内心是安住在静虑里边,所以叫做「天住」。因为我们人间人没有禅定呢,心里面乱,那么就不叫做,不叫做住,不叫做天住。

「眼依彼故」,这个天眼这个眼,是依彼天住,就是依止四静虑。「是彼果故」,是四静虑发生的作用;这个无色界的四空定不能得神通,所以四空定不在内,唯独是色界的四禅可以得神通的。「彼摄受故」,这个天眼是彼四静虑所成就的,所以故「名为天眼」。

「是极圆满,是善清净静虑果故」,是赞叹这个静虑是极圆满的,是善清净的静虑果,是「名极清净」。这是赞叹这个天眼是特别清净的。

「于其人中所有名字皆不相似,是故说言超过于人」,在人中所有的这个眼的名字都和天眼不相似,「是故说言超过于人」。得了禅定了呢,一定是离欲了,人间的肉眼就是没有离欲,所以就是不清净;天上的人呢,离欲了,不是欲界天,色界天,离欲了呢,他们的内心里面没有欲的污染,所以就是清净,这样清净的四静虑发出来的天眼通名之为超过人眼,名之为极清净,「是故说言超过于人」。

「欲界天中亦有生得,名相似转清净天眼」,这个欲界六天里边也有的天生得,他没有修禅定,但是生来就得到这种天眼了,但是这个天眼就是报得的,报得的天眼相似转,「名相似转」;它和天眼相似,与天眼相似的活动。「清净天眼」,相似转的清净天眼,相似的现起,这个「转」就是现起,相似的现起清净的天眼,他现起这个天眼,和这个色界天人的天眼相似,但是不如色界天的天眼。这个报得的天眼,当然不如修得的好,「清净天眼」。

「人中亦无」,这样说这个欲界天人的天眼是报得的,没有修得的,没有修得的,是欲界天没有,是「人中亦无」,人中也是没有。这个地方呢?我查了金陵刻经处的本子也是,这个字也是「人中亦无」,或者说是这个欲界天中亦有生得的相似的天眼,相似天眼人中亦无,人中也没有。或者说人中亦有,人中的人也有报得的天眼,那这个字,不知道其他的本子怎么个字。

「诸有情类临欲终没,名为死时」,诸有情类临要死的时候,叫作「死时」。「住在中有,名为生时」,死的时候叫做死有,死有一刹那,这个中有就出来了,这个中有就是生有和死有之间也有五蕴身,那叫做中有,就是中阴身。「名为生时」,在中有的时候就是下一个生命现起了,但是他不是正式的,他还要再有些因缘才正式生起,因为这个中有现前的时候,中有的相貌呢,就和他的下一个生命是相似的;假设若是作牛的话,那个中有就和牛相似,所以这个中有是生的时候,「住在中有,名为生时」。

「趣黑闇者,由二种相,起如是类,意生中有」,这个「趣黑暗者」就是到黑暗的地方去,就是没有智慧的地方,就是三恶道都是黑暗的地方。趣者往也,就是到黑暗那个地方去。由两种相貌,有两种相貌到黑暗的地方去。「起如是类,意生中有」,由两种相貌现出来这一类众生的意生中有,那个中有是意生的,「意生」就是他心生起的,像我们人间的人呢,是胎生,这个中有是意生,是由意现起的,由意生,由意,「意生中有」。但是这个意生也同业力有关系,同业力有关系,但是它属于化生,属于化生,所以死了呢,没有尸体,中有死掉的时候,没有尸体;但是我们人间的人,这个胎生呢,死掉的时候,是有尸体的,所以「意生中有,如黑鉔光及阴暗夜,故名恶色」,是由两种相现起意生中有,那两种相呢?一个就是黑鉔光,这个「鉔」是个羊,就是黑羊的那个光,黑羊的那种黑色,那么这是一个相貌,黑羊光。「及阴暗夜」,就是那个黑,就像夜间没有月亮的时后,是个阴暗夜,是那样的颜色,故名叫做恶色。

「趣明白者」,就是到这个明白的地方去呢,「由二种相,起如是类,意生中有」,那两种相呢?「如晴明夜」,就像有月亮的时候,晴明的夜,那样的颜色。「及婆罗痆斯极鲜白衣」,婆罗痆斯就是个国家的名字,是中印度翻到中国话,翻个「江绕」,这个江环绕他,是它环绕江,翻个江绕。就是这个国家的极鲜白的衣服那样的颜色,这个中有的颜色是那样子,故「名」叫做「好色」。

「诸恶色者,说名为劣」,这是下劣的。「诸好色者,说名为妙。诸下劣者,名往恶趣」,到恶趣的是下劣的。「诸胜妙」色「者,名往善趣」,或者来人间,或者到天上去,那个中有的颜色是好一点的。「(陵本四十九卷二十页)如彼应释」。

∵∵

及于后际生已增长,诸根成熟,身诸所作善恶无记,差别而转。

这是说这个天眼通,这个死生智通就是超过人的清净天眼,见诸有情死的时候、生的时候,是妙色、是恶色,是劣、是胜。「及于后际」,就是投生以后,后来的时候。「生已增长」,他已经成就了他的生命以后,逐渐地增长。「诸根成熟」,他的眼耳鼻舌身意逐渐地成熟了,初开始根还没有长成,要经过一个时期才能成熟。

「身诸所作」,成熟了以后的眼耳鼻舌身意呢,它会有所作,作善,或者是作恶,或者是作无记,有善恶无记的差别的现起而转,那么这天眼通都是看得很清楚的。

∵∵

《披寻记》一二三二页:

生已增长诸根成熟者:此显次第生身之相。谓出胎已,从婴孩位至少年位,是名生已增长。从少年位乃至老位,是名诸根成熟。

「生已增长诸根成熟者:此显次第生身之相」,这个生命体出现的时候,他有前后的差别的相貌。「谓出胎已,从婴孩位至少年位,是名生已增长」,「谓出胎已」,这是约人间来说是胎生。出胎以后,那么从婴孩的这个阶段到少年位这两个阶段,「是名叫生已增长」。「从少年位乃至老位,是名诸根成熟」,他的生命体成熟了。

∵∵

宇二、器世间相

又现见知诸光明色、诸微细色、诸变化色、诸净妙色,下至无间,上至色究竟宫,不由作意,皆能见知。若作意时,能见上下无量无数余世界色,亦能见傍无量无数诸世界中一切诸色,乃至能见彼彼佛土,彼彼如来,安坐彼彼异类大会,宣说正法,显然无乱。

「又现见知诸光明色,诸微细色」,这第二科是「器世间」,前面是有情的世间,就是正报,现在说依报。

「又现见知」,这个天眼通知道「诸光明色」,这个光明色像日月,这是光明色,日月灯是光明色。「诸微细色」,还有一些微细不明显的色法。诸变化的色,还有诸净妙的色,「下至无间」,一直到无间地狱,上至到色究竟的天宫。「不由作意,皆能见知」,佛菩萨的天眼,不需要特别的警觉,就能够见到明了。「若作意时,能见上下」,作意时还能作上方世界、下方世界,无量无数余世界的颜色,亦能见傍无量无数诸世界中一切诸色法。「乃至能见彼彼佛土,彼彼如来,安坐彼彼异类大会,宣说正法,显然无乱」,这是看见很清楚,没有混乱。

∵∵

《披寻记》一二三二页:

又现见知诸光明色等者:谓如日月星等,及诸有情自然身光,是名诸光明色。微细色聚,名微细色,非谓极微。〈决择分〉说:以彼天眼,唯取聚色中表上下前后两边若明若暗,必不能取极微处所,由极微体以慧分析而建立故。(陵本五十四卷十二页)神境智通诸所有色,名变化色。上诸天趣彼所有色,名净妙色。

点赞(0)

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

暂无评论
立即
投稿
发表
评论
返回
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