洪二、别配(分二科)荒一、总配二因

当知此中,若能生因,是名因缘;若方便因,是增上缘。

在「广显内明」里面分两大科,第一科「显示正因果相」,第二科「显示已作不失、未作不得」。在第一科里面分两科,第一科是「总征」,第二科是「别显」。「别显」里面分三科,第一科是「因相」。「因相」里面的解释里面分两科,第一科「十因建立」。「十因建立」里面分两科,第一科是「自性」,这一科是讲完了,第二科就是「相摄」。「相摄」里面分两科,第一科是「二因摄」。

∵∵

宇二、别显(分二科)∵宙一、二因摄

此一切因,二因所摄,一、能生因,二、方便因。当知此中,牵引种子,生起种子,名能生因。所余诸因,名方便因。

这个「牵引种子,生起种子」,就是牵引因和生起因,是「能生因」。这个是属于种子,属于因缘,他们的关系密切了一点,所以都叫做「能生因」,其余的都是增上缘一类的,疏远了一点,所以叫做「方便因」。这是第一科「二因摄」。第二科「四缘摄」,「四缘摄」里面分两科,第一科是「标列」。

∵∵

宙二、四摄(分二科)∵洪一、标列

复有四缘,一、因缘,二、等无间缘,三、所缘缘,四、增上缘。

这是「标列」。下面「别配」,分两科,第一科「总配二因」。

∵∵

洪二、别配(分二科)∵荒一、总配二因

当知此中,若能生因,是名因缘;若方便因,是增上缘。

「当知此中,若能生因,是名因缘」,在这个十个因里面,这「能生因,是名因缘」,在四缘里面是属于因缘,就是种子了。

「若方便因,是增上缘」,「二因摄」里面「方便因」,在四缘里面就是属于「增上缘」。这是「总配二因」。下面第二科「别显摄受」。

∵∵

荒二、别显摄受

等无间缘,及所缘缘,唯望一切心、心法说。

因缘和增上缘,这样子配合了,剩下来的就是「等无间缘」和「所缘缘」,这怎么样配法呢?就是配这个十个因里面的「摄受因」说的,但是先解释一下,什么叫做「等无间缘」和「所缘缘」。

「唯望一切心、心法说」,这个因缘和增上缘,通于色法、通于心法。色法、心法,都有因缘和增上缘的。这个等无间缘和所缘缘,唯独是指心法说的,不通于色法,色法里面没有等无间缘和所缘缘。「唯望一切心,心所法」,唯独是对望一切的心和心所法说的。心所法才有等无间缘,才有所缘缘的。这个「一切心、心所法」,「心」就是心王,「心法」就是心所法,就是依心而起,系属于心的这些差别的作用,这些心所法。

∵∵

由彼一切心及心法前生开导所摄受故

为什么这个等无间缘它是属于「摄受因」呢?这上面说个理由。「由彼一切心及心法」,这里面说这个等无间缘,是约心法的刹那、刹那生灭的前后说的,不是约同时说的。因为眼识、耳识、鼻识、舌识、身识、意识,乃至阿赖耶识,有可能会同时生起的。同时生起,这里面没有等无间缘。现在说「等无间缘」是「前生开导」,就是在前面,在时间上说,在前面生起的这个心、心所法,它有一种作用,就有「开导」的作用。这个「开」有个避的意思,躲避开。「导」是引导,在前面假设是前一刹那,前一刹那生起的这个心和心所法,它要开避。它若刹那间就灭了,就是让出来一个位置,后一刹那的心,心所法,就可以生起;如果它不灭,它占有这个位置,后一刹那的心、心所法,生不起来。就像一个很狭窄的道路,那个人站在那里,后面的人就过不来,就是有类似这样情形。这个「导」有引导的意思,它有引导后一刹那心及心法生起的作用,因为它是一个有明了性的心。比如说是去缘念一件事,去思惟、去观察一件事的时候,在时间上说,不可能一刹那就完全明了,不可能是这样子,它须要经过很多刹那,才能明白这件事,所以它这个心、心所法要继续的再动。继续再动,但时间上是刹那刹那的灭掉了、刹那刹那的生起,所以前能够引后,能引导后面的这个心所法继续生起,所以有这个导引的作用。

「所摄受故」,这个「所摄受」、这个「摄受」,也就是个开导的意思。这个「摄」,有个引的意思,也就是有引导这个意思。就是前一刹那的心、心所法,能引起后一刹那心、心所法,生起的作用,这个色法没有这种作用,所以只是心法才有。就是前一刹那生起的心所法,让出来一个位置,就可以容受后一刹那的心所法起来。这个摄受也就是引受,引导的「引」,引受。所以它就属于「摄受因」、在十因里面属于「摄受因」所摄。

∵∵

所缘境界所摄受故,方生方转。

这是这个「等无间缘」说完了,现在说「所缘缘」。这个所缘境界,这个心、心所法的现起,一定要有一个所缘境。有所缘境的时候,这个心、心所法才能现起。所以这个所缘境,有引导这个心、心所法活动的作用,所以叫做「摄受」,有这个作用。

「方生方转」,这句话是通于前面两句,就是「一切心及心法前生开导所摄受故,方生方转」、「所缘境界所摄受故,方生方转」,是这样意思。这个「生」,就是第一刹那叫做「生」,第二刹那以后叫做「转」。其实这个「转」,也是「生」的意思,就是刹那、刹那的,继续不断的生起。要有这个开导的作用,要有所缘境的摄受,这个心、心所法才能生起,才能活动。

∵∵

是故当知等无间缘及所缘缘,摄受因摄。

这是结束这一段,所以应该知道在四缘里面的等无间缘和所缘缘,是在十因里面是摄属于「摄受因」,属于这个。

∵∵

黄二、十因随转(分二科)∵宇一、总征

如是十因。云何能令一切世间种种事转?云何能令杂染事转?云何能令清净事转?

前面这一大段总合起来就是十因的建立说完了,下面是第二科「十因随转」,分两科,第一科「总征」。

「如是十因」,前面这一大段所说的十因。「云何能令一切世间种种事转?」它是什么样情况,能令一切世间很多、很多的事情现起。这个「转」就是现起活动,叫做「转」。

「云何能令杂染事转」?能令这些染污的事情活动起来。「云何能令清净的事情活动起来」?这个「杂染」,就指流转生死说。「能令清净事转」,就是一切佛教徒修学圣道的情形,也是要有因缘的,也是要有这十种因。流转生死也要这十种因;能够成就圣道也要这十种因。

前面第一种能令一切世间种种事转,这是通于一般性的,这样就分成三类,这叫做「随转」,随着不同的因缘,但是也还是有十种因的差别的,这是「总征」。

下面是「别显」,分成两科,第一科「于世间种种物」,分两科,第一科「举谷数」,分十科,第一科「随说因」,又分两科,第一科是「标名」。

∵∵

宇二、别显(分二科)宙一、于世间种种物(分二科)

洪一、举谷数(分十科)荒一、随因说(分二科)日一、标名

谓于世间种种稼穑,堕诸谷数,世资生物,所有种种名想言说,谓大麦、小麦、稻谷、胡麻、大小豆等。即此望彼种种稼穑,为随说因。

「谓于世间种种稼穑,堕诸谷数,世资生物,所有种种名想言说,谓大麦、小麦、稻谷、胡麻、大小豆等」。「谓于世间种种」的「稼穑」,就是各式各样的农村里面,这个农夫所种的田,有所收获。「堕诸谷数」,「堕」者,入也,入于一切谷的这个范围内的。

「世资生物」,就是世间人赖以生存的这些物资。「所有种种名想言说」,属于这个范围内的资生物,各式各样的名,当然就有各式各样的想。名字,有各式各样的名,所以内心里面就会加以思想;因为思想而就会有言说,说「名想言说」。什么样的名呢?「谓大麦、小麦、稻谷、胡麻」、或者大豆、「小豆等」,这些名。

「即此望彼种种稼穑,为随说因」,因为有种种的名,来诠显这种种的稼穑、种种的谷,就是大麦、小麦,乃至大小豆等,有能诠的名,也有所显示的物。这能诠、所诠也就引起内心的思想,这样子呢?我们就可以说话了、就可以写文章了,所以是「为随说因」。这个名想,就是能随顺你的言说的一个条件。没有名就不能有想,没有名想就不能说话了,那么这是「随说因」。

∵∵

日二、举说(分二科)月一、举大麦

如言大麦持去持来,若磨若置,如是等类种种随说。

这是第二科「举说」,分两科,第一科「举大麦」。这底下,例如说到这个大麦,这样怎么叫做「随说」呢?

「大麦持来持去」,这个种这个田收割大麦,把它拿过去、拿过来,这样子搬动,把它运到什么地方去。「若磨若置」,或者把它经过这个磨,把它磨成面粉,把它弄碎了,或者是把它放在储存在什么地方,就是有这些事情须要有言说。「如是等种种随说」,就是这样这一类的各式各样的言说,那么这就叫做「随说因」。

∵∵

月二、例余谷

如说大麦,余小麦等,当知亦尔。

「如说大麦,余小麦等」,这第二科「例余谷」。如说大麦是这样子,其余的小麦等,「当知亦尔」,也是各式各样的情形。这个第一个这个「随说因」解释完了。现在下面解释「观待因」。

∵∵

荒二、观待因

观待饥渴羸劣身住,观待段食所有爱味,于彼追求执取受用,即说彼法为观待因。

这个「观待饥渴」,这个观待,这个「待」字,当做须要的意思。须要,这种情形观察这样的情况,内心的感觉,有这种须要。什么须要呢?比如说是「饥渴」的时候,饥渴的时候,我们的身体就羸劣没有力量。我们的身体在这样的情况的时候,这个「身住」,身住在这样的情况的时候,那就须要饮食。所以若有饥渴羸劣呢?那么就须要饮食了。

「观待段食所有爱味」,「观待段食」,「段」,就是一段落、一段落的。就是我们的饮食的形相,都是一段落、一段落的。要须要段食,这个段食的须要,它也有所观待,「所有爱味」,就是你欢喜。我现在我不欢喜吃米饭、我欢喜吃面条,就是你对于那个食物有爱味,这时候你才能够去吃这样东西;如果完全没有爱味的时候,你也不想吃,就不能吃了,说「观待段食所有爱味」。「于彼追求执取受用」,因为你对于你欢喜吃的东西,你就去追求这个东西,那么求到了的时候,就「受用」、就享受他了,这就是叫做「观待段食所有爱味」。你若有这「爱味」的时候呢?你才去追求,是这样意思。

「即说彼法为观待因」,这个观待就是…,这个饥渴,有饥渴,所以须要有段食,这是观待;段食的时候,还须要有爱味、要有爱味,才能去追求,这样子这就是观待,「为观待因」。这是「观待因」说完了,下面说这「牵引因」。

∵∵

荒三、牵引因

由彼各别自种子故,种种稼穑差别而生,即说彼种子为此牵引因。

这说这「牵引因」。「由彼各别自种子故」,比如是麦、有麦的种子;谷,有谷的种子,大豆、小豆、高梁,各有各的种子,所以种种的稼穑,这不同的情况就出现了。「即说彼种子为此牵引因」,由那个种子会引起来各式各样的谷类的东西会出现,为牵引因。这是「牵引因」说的。

∵∵

荒四、摄受因

地雨等缘能生于芽,名摄受因。

这个「摄受因」怎么讲呢?说是由种子,当然是一个重要的条件,但是要有一块土地、还要下雨、还要有阳光、还要有风、还要有肥料,是各式各样的因缘。「能生于芽」,那个种子才能生芽。那么这样子呢?这「地雨等缘」,对于那个芽来说,叫做「摄受因」,就能引出来这个芽了。这样说呢?这个种子为牵引因,是各别的、是各别的一种因;这「摄受因」是通的,你种高梁,你也须要地、雨、肥料等缘,还加上可能还要有人工。你种包米也是、你种这个土豆也是,所以这个「摄受因」,通于一切生产的这些物质;这个种子是各别的。他们有通、别的不同。

∵∵

荒五、生起因

即彼种子望所生芽,名生起因。

这是第五科「生起因」。「即彼种子望所生芽」来说呢?种子对于芽来说,就是「生起因」,就是它们是最接近的,这样子。

∵∵

荒六、引发因

芽茎叶等展转相续,望彼稼穑,若成若熟,为引发因。

这是第六科。这个芽…,芽继续的生长,就有茎,茎又会生出来叶,又可能开花结果这些情形。「展转相续,望彼稼穑,若成若熟」,就是最后有收获了,这个时候,是「若成若熟」,就是成熟了。「为引发因」,那这个芽梗等,就是最后成熟的,对于最后成熟来说,芽梗等为「引发因」。

这样这个「引发因」和「生起因」的不同呢?「发起因」(注:应是口误,应为生起因。)是约近说,「引发因」对远说,有近、有远的不同。前面有通、有别的不同,这是有近、有远的不同。这是「引发因」,其次「定别因」。

∵∵

荒七、定别因

从大麦种,生大麦芽,大麦苗稼;不生余类,如是所余,当知亦尔,即说彼为此定别因。

这是第七科说这个「定别因」,从大麦的种,得到地、谷等缘的时候,就生出大麦的芽,由大麦芽就是慢慢又生出大麦的苗稼,他不会生出个苹果来,不会生别的东西。「如是所余,当知亦尔」,就这样子,其他的东西也都是自类种生自类芽、苗稼等。「即说彼为此定别因」,这就决定是有差别的。

这个「定别因」对「牵引因」有点相似。有点相似,但是牵引因是约通、别说;定别因是总说一切谷物的。

∵∵

荒八、同事因(分二科)∵日一、标名

即彼一切从观待因至定别因,同为稼穑,而得成熟,名同事因。

这是第八科「同事因」,分二科,第一科「标名」。

「即彼一切从观待因至定别因」,这么多的因,前面这一段。「同为稼穑,而得成熟」,都是这一件事,所以叫做「同事因」,同做一事。

∵∵

日二、释义

非彼稼穑随阙一因,而得成熟,是故一切,和合说为此同事因。

「彼稼穑随阙一因,而得成熟」,不是那个稼穑,缺一样也不行。你缺这个观待因也不可以、缺同事因也不可以、缺牵引因、缺生起因,缺一样也不可以。「是故一切和合说为此同事因」,这是「同事因」。

∵∵

荒九、相违因

霜雹灾等诸障碍法,望彼滋稼,为相违因。

这是第九科「相违因」,下霜的时候、下雹的时候,这些都属于灾难了。「诸障碍法,望彼滋稼」,「滋稼」,就是这些稼穑的诸物,须要有顺的因缘,它才能增长。现在忽然在不是那个时候,下雹而不是下雨的话,下霜的时候,为相违因,你的稼穑就可能受到影响了,受到伤害了,所以叫做「相违因」。下面第十科是「不相违因」。

∵∵

荒十、不相违因

彼阙无障,是诸滋稼,不相违因。

如果没有下霜、也没有下雹,没有这些障碍,是「诸滋稼,不相违因」。

∵∵

洪二、例余事

如是十因,于余世间,种种事物,随其所应,当知广如《摄谷论》说。

这是第二科「例余事」。这十种因,对于其余的世间种种的事物,随着那个事物所合适的,当知广如《摄谷论》上说,也都是有这十种因的。《摄谷论》是另外一种书,它是广论农业的事情的。

∵∵

宙二、于染净事(分二科)洪一、别释(分二科)荒一、于杂染事(分二科)∵日一、释(分十科)月一、随说因(分二科)盈一、标名

又于一切杂染缘起,所有种种名想言说,谓无明、行、识、名色、广说乃至老死愁悲忧苦扰恼,即此望彼诸杂染法,为随说因。

前面是第一科「于世间种种物」来说明十因的差别;现在第二科「于染净事」。分二科,第一科是「别释」,又分二科,第一科「于杂染事」,又分二科,第一科是解释,解释这个十因。第一科先解释「随说因」,先「标名」。

「又于一切杂染缘起」,就是这个众生在流转的时候,有烦恼的污染,这样子就会为因缘,而生起生死大苦。

「所有种种的名想言说」,这里面也一样,也有名、也有想、也有言说的。而这个名、想、言说,指什么说的呢?「谓无明、行、识、名色、广说乃至老死愁悲忧苦扰恼」,指这个十二因缘说的。十二因缘也是各式各样的名、也有各式各样的想、有各式各样的言说。

「即此望彼诸杂染法,为随说因」,即此种种的名想,望彼的无明、行、识等杂染法,就是「随说因」了。

就是有能诠的名,也有所诠的事,有能诠、所诠,也就有了想,因此也就有了种种的言论、种种的文句、种种的书了。

∵∵

盈二、举说

如言无明缘行,乃至生缘老死。如是等类,种种随说。

第二科是「举说」。「如言」,就是举一个例子,我们说这是无明。无明有各式各样的不同,或者起了贪心了,与贪心相应的无明、与瞋心相应的无明,各式各样的烦恼。去「缘行」,为行做因缘,或者做有罪的行、或者是做福德的行、或者是不动行。「乃至生缘老死」这些事情,那么这就是「随说因」。

∵∵

《披寻记》一二六九页:

即此望彼诸杂染法者:此谓无明等种种名、想、言说。彼:谓无明等诸缘起支。即缘起支,名杂染法。

「即此望彼诸杂染法者:此谓无明等种种名、想、言说」。「彼」指什么说的呢?「谓无明等诸缘起支」,叫做「彼」,就是那一件事。「即缘起支,名杂染法」。

∵∵

如是等类,种种随说。

「如是等类,种种随说」,就是把这一小节结束了。这是「如是等类」,就是这无明缘行等类,种种的都是随说因。下面第二科是「观待因」。

∵∵

月二、观待因

观待境界所有爱味,于诸有支相续流转,即彼望此诸杂染法,为观待因。

点赞(0)

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

暂无评论
立即
投稿
发表
评论
返回
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