荒八、众像入身

众像入身者:谓佛菩萨依定自在,能以种种现前大众,及以一切村、邑、聚落、草木、丛林、诸山大地一切色像,内己身中,令诸大众,各各自知入其身内,是名众像入身。

「能变通」这一科,一共是分十六科,现在是第八科「众像入身」。本来是十八变,这里变成十六科,就是前面第七科「卷舒」是两个,现在合为一科;后边「隐显」也是两个数合为一科,所以十六加两个就是十八。

什么叫做「众像入身」呢?「谓佛菩萨」,这是有神通的人。「依定自在」,他的神通是以定为依止处的,若是没有定也就没有神通了。「能以种种」,因为有禅定的关系,所以他能够用「种种」的「现前大众,及以一切村、邑、聚落」,「现前大众」是指人,指有情说的。下面「及以一切村、邑、聚落」,是指这些其它的。「村」和「邑」,和「聚落」,和「草木」,和「丛林、诸山大地一切色像,内己身中」,纳入自己的身体里面。「令诸大众各各自知」,使令大众每一位都自己知道「入其身内」,「是名众像入身」。

这是第八科,下面是第九科「同类往趣」。分两科,第一科是解「释」。又分两科,第一科是「举于刹帝利」。又分两科,第一科是「示同类」。

∵∵

荒九、同类往趣(分二科)日一、释(分二科)月一、举于刹帝利(分二科)

盈一、示同类

同类往趣者:谓佛菩萨依定自在,或能往趣刹帝利众,同其色类,如彼形量,似彼言音。彼若以此名如是义,亦即以此名如是义;彼不以此名如是义,亦不以此名如是义。

「同类往趣者」,这是什么意思呢?「谓佛菩萨依定自在,或能往趣刹帝利众」,或者这个时候的因缘,佛菩萨能到刹帝利的大众里边去。「同其色类」,佛不是刹帝利那个形像,但是佛这时候现神通,到刹帝利的大众里面去,和他是同一个相貌。「如彼形量」,和他的身形是一样的,从外表上看彼此是一样的;「量」就是那个数量,「形」,表现于外的形貌;形也有量,就是那个高低的量。

「似彼言音」,佛示现的那个刹帝利,说出来的言音,也和那个刹帝利是相似的。「彼若以此名如是义,亦即以此名如是义」,这个「似彼言音」这句话的内容是这样子;彼刹帝利众若以此名字表示这样的义,「以此」,以这样的名句表达这样的道理,那么佛示现的刹帝利呢,「亦即以此名如是义」,和他们同一样的名义。「彼不以此名如是义,亦不以此名如是义」,彼刹帝利大众不说这样的名义,那么佛示现的刹帝利,「亦不以此名如是义」,和他们是相同的,没有差异,这是「示同类」,所以这叫做「同类往趣」。

∵∵

盈二、明化事

然后为其演说正法、示现、教导、赞励、庆慰。化事既终,欻然隐没。

「然后为其演说正法」,这是第二科「明化事」。「然后」,佛示现刹帝利同其形量,似彼言音,然后为其演说正法,佛教的正法。「示现、教导、赞励、庆慰」,有这四种不同的演说正法。「化事既终」,教化众生的,教化这刹帝利的事情已经圆满了。「欻然隐没」,忽然间就不见了,就离开了。

∵∵

《披寻记》一二二三页:

示现、教导、赞励、庆慰者:摄释分说:示现者:谓为令受学白品行故,示现四种真实道理。教导者:谓示现已得信解者安置学处,令正受行。赞励者:谓彼有情若于所知、所行、所得中,心生退屈,尔时称赞策励其心,令于彼事堪有势力。庆慰者:谓彼有情于法随法,勇猛正行,即应如实赞悦,令其欢喜。(陵本八十一卷八页)其义应知。

「示现、教导、赞励、庆慰者:摄释分说:示现者:谓为令受学白品行故,示现四种真实道理」。「示现」是什么意思呢?「谓为令」,为求令彼接受佛的教导的人,所学的「白品行故」,就是良善的、清净的品行故。「示现四种真实道理」,就是开示四种真实道理:就是观待道理、作用道理、证成道理、法尔道理,这前面讲过好多次了。

「教导者:谓示现已得信解者安置学处,令正受行」,「教导」是什么意思呢?就是「示现」,也就是开示。「已得信解者」,听佛说这四种道理的人,已经获得信心,他对于佛法有所理解。对于这种人呢,「安置学处」,就把他安排,安排叫他能够在学处里边(学处就是戒),就是毗奈耶,是所应学的地方。「令正受行」,使令他能够正确地接受毗奈耶的这个法门,这样用功;就是开示他毗奈耶,叫做教导;就是听闻了四种道理,听闻了佛法道理之后,就学习戒法。

「赞励者」,「赞励」怎么讲呢?「谓彼有情若于所知、所行、所得中,心生退屈」,「谓彼有情」,就是彼刹帝利。若于所了解的佛法里边,所修行的戒法里边,「所得中」,在心里面有所得,有多少成就的人。「心生退屈」,他这个时候向后退了,就是不这样去用功了,心生退屈。「尔时称赞策励其心」,这个时候示现的刹帝利呢,就称扬赞叹,和策励他、警策他、鼓励他,鼓励他的心。「令于彼事堪有势力」,令他对于所学习的戒法,戒律,「堪有势力」,就是有力量受持、有力量学习、有力量修行。

「庆慰者:谓彼有情于法随法,勇猛正行,即应如实赞悦,令其欢喜」,「谓彼有情于法随法」,前边是学处,就是戒,这个「法随法」就是止观了,就是八正道;八正道是随法,涅盘是法;八正道能随顺涅盘,能得涅盘,所以叫做法的随法。谓彼有情对于八正道、四念处、三十七道品的止观「勇猛正行」,他不怕辛苦,也不怕困难,很勇猛、精进地去修学止观。「即应如实赞悦」,示现的刹帝利呢,就如实地来赞叹他,令他心里欢喜,令其欢喜,这叫做庆慰。这是「(陵本八十一卷八页)」上这样解释的。「其义应知」,这四句话的义应该这样认识。

∵∵

没后时众迭相顾言:不知没者天耶?人耶?

示现的刹帝利为他们这样子教导了以后,忽然间就不见了。「没后」,不见了以后的时候,这个法会的大众,就是刹帝利众。「迭相顾言」,「迭」在这里就是互相的意思,互相注意,就说了:「不知没者是天?是人呢?为什么是这样子看不见了?」这样子。

∵∵

月二、例于余有情

如能往趣刹帝利众,如是往趣婆罗门众,若沙门众、若长者众、若居士众、四天王天、三十三天、夜摩天、睹史多天、乐变化天、他化自在天、梵众天、梵先益天、大梵天、少光天、无量光天、光音天、少净天、无量净天、遍净天、无云天、福生天、广果天、无烦天、无热天、善现天、善见天、色究竟天,当知亦尔。

「如能往趣刹帝利众,如是往趣婆罗门众」,这是第二科「例于余有情」,前面是刹帝利,这时候例同其他的众,其他的大众。

「如能往趣刹帝利众」,如前面所说的佛菩萨能够到刹帝利大众里边去教导,弘扬佛法,教导他们。「如是往趣婆罗门众」,也一样地会到婆罗门的大众里边去。「若沙门众」,或者是到沙门众。或者是「长者众」,或者是「居士众」。这个「居士」就是有钱的人叫居士;我们现在佛教里边用这个字是指在家信佛的人叫居士,这里说的「居士众」不是,就是积聚很多的财富的人叫居士。

「四天王」众,就是天上的人了。「三十三天」众,「夜摩天,睹史多天,乐变化天,他化自在天」,这是欲界的六天。下边是「梵众天」,就是四禅。「梵众天、梵先益天、大梵天」,是初禅天,但是有的地方说是梵众天、梵辅天,就是给梵天王做事的人,做事的天,先益天。还有大梵天,这是初禅的三天。「少光天、无量光天、光音天」,是二禅的三天。「少净天、无量净天、遍净天」,这是三禅的三种天。「无云天、福生天、广果天」,这是四禅的三天。「无烦天、无热天、善现天、善见天、色究竟天」,这是五净居天。这都是属于色界天。

「当知亦尔」,就是佛菩萨以禅定为依止,也会到他们那个大众里面,同其形量、同其言音地这样教化他们。下面第二科「结」。

∵∵

日二、结

是名同类往趣。

∵∵

荒十、隐显

隐显者:谓佛菩萨依定自在,于大众前,百度、千度,或过于是,隐没自身,复令显现,是名隐显。

「隐显者」,这是第十科。「谓佛菩萨依定自在,于大众前,百度、千度,或过于是,隐没自身,复令显现,是名隐显」,这是佛和菩萨以定自在为依止显大神通。什么神通呢?在大众的面前,或者一百次,或者是一千次。「或过于是」,或者超过百千的数目。「隐没自身」,把这身体不现了。「复令显现」,又显现出来。「是名」叫做「隐显」,有隐有显。这是这样的佛菩萨的神通,有的时候这样子,有的时候那样子,「隐没自身,复令显现」。下面第十一科「所作自在」。

∵∵

荒十一、所作自在

所作自在者:谓佛菩萨依定自在,普于一切诸有情界往来住等所作事中,皆自在转,令去即去,令住即住,令来即来,令语即语,是名所作自在。

「所作自在者:谓佛菩萨依定自在,普于一切诸有情界」,诸有情的世界。诸有情的世界当然或者是欲界、色界,这样子。「往来住等」,或者是往,到那个世界去;或者是回来;或者来到那个世界去,又走了;或者是在那里住多少时间等等。所作的事情里边「皆自在转」,都是无障碍地做这些事情,做这些事都是无障碍的。

「令去即去,令住即住」,这应该是说,佛菩萨到那个世界教化众生的时候,叫那个众生去,他就是去了;叫那个众生住,他就是住在那里;令他来就来,令他去就去。「令语即语」,令他说话,他就说话。「是名所作自在」。

或者说佛化现这个身,到诸天的世界去,使令这个化身教他去,他就去;教他住,他就住;叫他回来,就回来;令他说话,就说话,「是名所作自在」。

∵∵

荒十二、制他神通(分二科)日一、释(分二科)月一、总标

制他神通者:谓佛菩萨依定自在,能制伏他所现神通。

「制他神通者」,这是第十二科「制他神通」。分两科,第一科是解「释」。又分两科,第一科「总标」。

什么叫做「制他神通」呢?「谓佛菩萨依定自在,能制伏他所现神通」,就是能够调伏,能够降伏别的人所现的神通。

这是「总标」,下面第二科「别显」。分三科,第一科是「如来」,说佛。

∵∵

月二、别显(分三科)盈一、如来

如来神通普能制伏其余一切具神通者所现神通;如其所欲,令事成办。

「如来神通普能制伏其余一切具神通者」,佛陀的神通广大无边,普遍地能制伏其余的人,一切具神通的事情,所现的神通都能制伏住他。「如其所欲,令事成办」,如佛陀所欲的,就能够这样子办好了,而无障碍的。

∵∵

盈二、究竟菩萨

究竟菩萨,一生所系,或最后有所有神通。

「究竟菩萨,一生所系」,这是第二科「究竟菩萨」。前面说佛的神通是能制伏其余一切的神通者,这下面说是究竟的菩萨,就是我们平常说的等觉菩萨了;就是菩萨到此地位的时候,就是最究竟了,再进一步就是佛了。「一生所系」,究竟菩萨和这个一生所系还有一点不同;就是这一生,他还不是佛,就是属于这一生,他舍掉了这一生再进一步,那就是究竟菩萨了,究竟住的菩萨,再进一步的菩萨,就那一生就成佛了,所以那个叫「究竟菩萨」。「究竟菩萨,一生所系」,这是两句话。

「或最后有」,「最后有」就是这一生就成佛了,这叫做最后有。这个「最后有」和「一生」这两个菩萨总起来,名之为「究竟菩萨」,这两种菩萨所有的神通。

∵∵

《披寻记》一二二四页:

究竟菩萨一生所系等者:若诸菩萨到究竟地,住于最上成满住中,是名究竟菩萨。作大自在,过色究竟,一切生处最为殊胜,当知此由增上业感得生其中,是名一生所系。若诸菩萨于此生中,菩提资粮已极圆满,或生婆罗门大国师家,或生刹帝利大国王家,能现等觉阿多罗三藐三菩提,广作一切佛所作事,是名略说菩萨最后生。如〈生品〉说。(陵本四十八卷二十五页)此最后有,准彼应释。

「究竟菩萨一生所系等者:若诸菩萨到究竟地,住于最上成满住中」,就是一共是有十个住的菩萨,最初是「种性住」,最后的这个住的菩萨叫做「最上成满住」。「是名究竟菩萨」,最上成满住叫做究竟菩萨。

「作大自在,过色究竟」,做这个大自在天的天王,是超过了色究竟天的。「一切生处,最为殊胜」,就是超过了色界天以上,那个地方实在是佛的世界,那不是凡夫的世界,色究竟天还属于三界以内的,这是超过了色究竟。「一切生处最为殊胜」,一切众生所生之处,此处是最殊胜的。「当知此由增上业感」,当知这个地方是最殊胜的、出世间的、无漏的净业所造成的。「得生其中」,你若成就了这样的业,你才能往生到那个地方去。「是名一生所系菩萨」,就是这一生,这是一个最后生,再进一步那就是最后有菩萨。

「若诸菩萨于此生中,菩提资粮已极圆满,或生婆罗门大国师家」,菩提资粮极圆满的时候,就是一生所系菩萨,那么一生所系菩萨以后又做什么呢?或者生在婆罗门的大国师的家里边,或者是生到刹帝利大国王家里边,那么这就是回来到欲界来了,来到欲界的人间。「能现等觉阿憺多罗三藐三菩提」,这个时候就能够成佛了,能够示现得无上菩提。「广作一切佛所作事」,成佛以后就是很广博地作一切佛所作的事情,就是教化众生、弘扬佛法。「是名略说菩萨最后生。如〈生品〉说」,就是「(陵本四十八卷二十五页)」那里。

「此最后有,准彼应释」,这里面说的这个最后有菩萨,也一生所系菩萨来到人间,生婆罗门大国师家,或者生刹帝利大国王家,示现成佛,这个事情是佛的化身的境界。看这文的意思,实在是得阿憺多罗三藐三菩提应该是法身菩萨,法身菩萨到最后……。若是从《华严经》第八地菩萨看,第八地菩萨是弃舍了肉身,开始得法身;得了法身的时后,到了最后有菩萨,最后有菩萨,那还是法身,就是他那一念相应得阿憺多罗三藐三菩提,那是圆满报身的境界,就是自受用身。那么来到人间大婆罗门家,或者是大国王家,那就是法身,以法身为依止示现的化身境界,是这样的,实在是两回事。两回事也可能是同时的:就是法身成佛的时后,同时也示现化身在人间成佛,教化众生。看《摄大乘论》后面的文可以知道这件事。

∵∵

除诸如来、等类菩萨,悉能制伏其余一切具神通者所现神通。

∵∵这个一生所系菩萨,他的神通有多大呢?「除诸如来」,佛的不在内,还有一个不在内是等类的菩萨,和他同等的菩萨也不在内,其余的呢,「悉能制伏其余一切具神通者所现神通」。

∵∵

《披寻记》一二二四页:

除诸如来等类菩萨者:此中菩萨,谓同一住功德平等,故名等类。

∵∵

盈三、诸余菩萨

诸余菩萨所有神通,除入上地等类菩萨,悉能制伏其余一切具神通者所现神通。

「诸余菩萨所有神通」,这是第三科「诸余菩萨」。诸余的菩萨所有的神通,「除入上地等类菩萨,悉能制伏其余一切具神通者所现神通」,就是除掉了上地,或者和他相等的菩萨,这都不在内。其余的呢,「悉能制伏其余一切具神通者所现神通」。

∵∵

日二、结

是名制他神通。

是名叫做「制他神通」。

∵∵

荒十三、能施辩才

能施辩才者:谓佛菩萨依定自在,若诸有情辩才穷尽,能与辩才,是名能施辩才。

「能施辩才者」,这是第十三科。「能施辩才」怎么讲呢?「谓佛菩萨依定自在,若诸有情辩才穷尽」,就是若其他的有情,应该是佛教徒,为众生说法的人,他的辩才这个时候竭尽了。「能与辩才」,佛菩萨能以定自在,能给这个人辩才,使令他继续能够说法。「是名能施辩才」。

∵∵

荒十四、能施忆念

能施忆念者:谓佛菩萨依定自在,若诸有情于法失念,能与忆念,是名能施忆念。

「能施忆念者」,这是第十四科。「谓佛菩萨依定自在,若诸有情于法失念」,若这个诸有情对于所学习的佛法,为众生演说的时候失掉了念,就是忘记了,忘记了这个怎么意思了。「能与忆念」,那么佛菩萨以定自在,就能够给他忆念,使令他又忆念起来,继续为众生说法,「是名能施忆念」。

前面「能施辩才」是属于慧,这里面能施念,念是属于定;有这两个,能施定、能施慧。

∵∵

荒十五、能施安乐(分二科)日一、释(分二科)月一、与轻安

能施安乐者:谓佛菩萨依定自在说正法时,与听法者饶益身心轻安之乐,令离诸盖,专心听法,暂时方便,而非究竟。

「能施安乐者」,这是第十五科「能施安乐」。分两科,第一科解「释」。分两科,第一科「与轻安」。

「谓佛菩萨依定自在说正法」的时候,「与听法者饶益身心轻安之乐」,佛菩萨自己在说法的时候,与听法的人,给他轻安乐,来饶益他的身心、来安乐他的身心。

「令离诸盖」,使令他远离这些障碍:就是贪欲盖、瞋恚盖、昏沈睡眠盖、掉举恶作盖,和疑盖。「专心听法」,没有这些贪欲瞋恚的障碍,他能够制心一处,听佛说法。「暂时方便,而非究竟」,「令离诸盖」这件事是暂时的一个方便,是有效的;这是一个暂时有效的方法,使令他这盖障远离,可以专心听法。「而非究竟」,并不是究竟的使令他断除去这种盖障,不是的,断除盖障要你自己努力才可以。

∵∵

《披寻记》一二二五页:

令离诸盖专心听法等者:盖有五种,谓贪欲等;于闻法时随一现行,能覆真实义不显了。诸佛菩萨以其神力能令远离如是诸盖,无散乱心听闻正法,然此唯是暂时方便,而不能令毕竟断灭,故非究竟。

「令离诸盖专心听法等者:盖有五种,谓贪欲等。于闻法」的「时」候,「随一现行」,听佛说法的时候,或者贪心来了、或者瞋心来了、或者打瞌睡了,各式各样的情形。随顺因缘起一种现行的时候,「能覆真实义不显了」,这种盖障出现的时候,就能障碍你,不能够听闻佛所说的真实义了。佛所说的真实义是显了的,但是你有障碍的时候就不显了了,你就听不明白了。

「诸佛菩萨以其神力能令远离如是诸盖」,能远离这些盖的障碍。「无散乱心听闻正法,然此唯是暂时方便,而不能令毕竟断灭」,不能究竟的灭除五盖,「故非究竟」。

∵∵

月二、灭灾害

又令诸界互相违变能为损害,非人所行灾疠疾疫,皆得息灭。

这是第二科灭除灾害。「又令诸界」,又能使令众生的生命体里面的地水火风这些诸界。「互相违变」,众生的身体里边,它互相克,相克就是相伤害。「能为损害」,使令你生理上有变化,能伤害你的身体。譬如说是金克木、木克土,就这些事情。你身体里面就是有了严重的病痛了。这是谁搞的呢?「非人所行」,就是鬼神,就是和你有问题的鬼神来搞你,使令你有这个「灾疠疾疫」,使令你有这个灾害,有这种恶病。这些疾病,使令诸界互相违变;有这样事情就障碍你修学佛法了,那么这时候佛菩萨依止定的自在力「皆得息灭」,就把这些障碍都消灭了。

∵∵

日二、结

是名能施安乐。

这是结束这段文。

∵∵

荒十六、放大光明(分二科)日一、释(分三科)月一、总标举

放大光明者:谓佛菩萨依定自在,以神通力,身放光明。

点赞(0)

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

暂无评论
立即
投稿
发表
评论
返回
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