午三、于道谛(分四科)未一、道胜解

彼既了知如是我慢是障碍已,便能速疾以慧通达。

这是第三科「于道谛」。了相作意已经解释过了,现在是胜解作意。胜解作意分三科,第一科是标名,第二科显相,第三科辨修。辨修里边有尽所有性、如所有性。在尽所有性里边有三科,第一科于苦集谛,第二科是于灭谛,现在是第三科「于道谛」。道谛里边分四科,第一科「道胜解」。

「彼既了知如是我慢」,这是那位禅师他在于灭谛的时候,他认为他很有修行。他认为他有修行,他就自己反省原来有点问题,甚么问题呢?「彼既了知如是我慢」,他就明白了我这样的想法也就是我慢,我认为我有修行,自己就高起来了。这样的烦恼是障碍,是圣道的障碍,不能够得圣道的。他这样了知已,明白了以后,「便能速疾以慧通达」。他和我们不同的地方,我们烦恼现起,自己不知道是烦恼。这位禅师他知道这是烦恼,他就能速疾,很迅速的以无我的智慧通达我慢是无所有的,是毕竟空寂的,就是消灭了我慢的烦恼,这就叫做道胜解。这个道胜解是修无我观名为道胜解。修无我观能够消除我慢的烦恼。这是道胜解。

∵∵

未二、如胜解

弃舍任运随转作意,制伏一切外所知境,趣入作意。

这个道的胜解说完了,现在第二科如的胜解。这个道谛有四行;道、如、行、出。这个如的胜解是什么意思?「弃舍任运随转作意」,这「任运随转作意」就是这个我慢。本来是修学圣道,修习苦、空、无常、无我的这种观法,但是这个我慢「任运随转」,就是很自然的随顺你这个圣道的修行就参加在里面,同你的圣道的观行共同的活动,所以叫做「随转」。现在是通达我慢是不对的就弃舍。「弃舍任运随转作意」的我慢,不感觉自己有可值得高慢的地方。

「制伏一切外所知境」,这个能观察的智慧有贼在里边活动,就是把他制伏了,把他弃舍了。在所缘境这一方面,「制伏一切外所知境」。在《披寻记》的解释说「外所知境」,这个所缘境离开了心,另外没有所缘境可得,作如是观是名制伏一切外所知境。离开心,离开了我们了知性的心,这个所缘境是不可得的。但是所缘境还是现前的,这现前的所缘境本身是无所有的,不执着所缘境是真实有的叫做「制伏」。若是我们不作如是观的时候,认为真实有一个所缘境,我真实看见毒蛇来了,那么这就是迷惑,这是错误、这是烦恼。现在这一位修行人明白这是错误,所以要制伏,离开了我的分别心,外边的所缘境是没有的。我们心理边可能会这样想,这是唯识上经论上的道理,现在声闻地是小乘佛教,小乘佛教有这样道理吗?你这样讲是不是讲错了,我们可以提出来这个问题。

但是在《法句经》上说:「法归分别」,「鸟归虚空,鹿游于野,法归分别」。「鸟归虚空」,鸟就是一定在虚空里面。这个鹿、这个糜鹿是在野外跑来跑去的,在山野里面跑。那么世间上的一切法,它根本是在什么地方呢?「归分别」,归去来的「归」就是属于你的分别,你的分别心是一切法的根源。这《法句经》上有这样的话,在《大毗婆沙论》也有这个颂,这个颂最后一句是「真人归灭」。「鸟归虚空,鹿游于野,法归分别,真人归灭」。这「真人归灭」这是什么话呢?就是这个得了圣道的人,他心里面犹如虚空,离一切相,离一切分别的。不像我们这个心,总是分别:他不对,他对不起我;圣人没有这些烦恼,心里面犹如虚空,没有分别,离一切分别。

若是这样看呢,是「制伏一切外所知境」,按唯识义来解释,也是符合佛意的。你不要说:「这是唯识上说的,阿含经没这个意思!」不可以这样说,不可以这样讲的。「制伏一切外所知境」。制伏自己的虚妄分别,认为在我的分别心以外,有一切法。这是我们的糊涂、愚痴,要调伏他,调伏过来;是我心的分别。说:他对不起我,是我的分别,并没有他对不起我这件事,是我的分别。我认为这样的观法也是很厉害,一下子就把问题解决了,不须要辩论,不须要:「你是对不起我嘛!」不须要辩论。

前一句「弃舍任运随转作意」,是能观察的智慧是清净的。「制伏一切外所知境」,这所观察的境界也是清净的,就是如理的,都是契合真理的。你能作如是观呢,这就是趣入作意,就是能进步到涅盘那里去,能向涅盘那里前进,而不是向生死那边去的,是向涅盘那边去了,这叫做「如」的胜解。这「如的胜解」,就是能观察的智慧不可得,所观察的境界也不可得,是名为「如」。

∵∵

未三、行胜解

随作意行,专精无间观察圣谛;随所生起心谢灭时,无间生心,作意观察。方便流注,无有间断。

这是第三科「行胜解」,这个行这个字就是向前进,向前进叫做「行」,而这是说修行的事情。「随作意行,专精无间」,就是随顺如理的作意,你随顺这个作意去修行,这个作意是这样子,你要这样随顺他,这样不断地去修行,就是不断地作如是观。「专精无间」这个专精就是专一精纯,就是没有染污。若有染污的分别,加杂在里边,就不叫专精了。「无间」,就是不间断,就是一直地相续地这样作如是观。「观察圣谛」,随作意行,就是观察圣谛,就是观察这不生不灭,我不可得,我所不可得,能缘的不可得,所缘的不可得,就是「观察圣谛」。这是第一义观。

「随所生起心谢灭时,无间生心作意观察」,这是世俗观。「随所生起」,随着因缘心就会生起,染污的因缘,就染污心生起来;清净的因缘,清净的心就生起来;随着染净的因缘生起染净的心。这心一刹那间生起了,一刹那间又灭了,因为他不能「无有功能自然住故」,他没有能力自然地相续住下去,不能。这叫做「心谢灭时」。「无间生心」,这谢灭了以后呢,没有其他的间隔,一刹那间又生起了,刹那灭、刹那生;刹那生又刹那灭,观察这个心,不是常恒住的,它是刹那生灭的。「作意观察」,你本身要振作起来,你主动地,要作如是观,叫做「作意观察」。观察这个心是无常的,无常的是有生有灭的。「观察圣谛」,那又是不生不灭的,这是两种观察。

「方便流注无有间断」,这个方便是智慧,以智慧为方便,就像那个水在流似的,在流注似的,相续地一滴一滴地在流注,你作如是观,也要这样子相续。「无有间断」你不要间断,不是说是现在我要告假,我不修观了,不是,没有这个,不间断。那么这就是行的胜解,这个行就是不间断地前进叫做「行」。

∵∵

《披寻记》一一○八页:

弃舍任运随转作意等者:粗品我慢能生作意不复现行,是名弃舍任运随转作意。以心缘心生总厌离,通达三摩地所行影相唯是其识。不由境界心作意生,是名制伏一切外所知境趣入作意。随胜解作意行专精无间观察圣谛。当知此即顺决择分加行位摄。显扬论说:从十六行智,后能复转修习,先缘自心总厌心智生。此说名暖。乃至广说,(显扬论十六卷二十二页)义应了知。

「弃舍任运随转作意等者:粗品我慢能生作意不复现行,是名弃舍任运随转作意」,这个我慢是很粗显的一种烦恼,但这我慢也是……你有这样的烦恼,烦恼一现行了就是作意。你有这烦恼的种子,能生作意,能生起来这个我慢的作意。「不复现行」,现在不再有我慢的活动了。这个「能生作意」,就是我们没有修行的人,我们若有什么优点,这个优点就生起我慢心,「能生作意」。现在这位禅师他有修行的时候,他用功修行的时候,因为修行生起我慢,这叫「能生作意」。现在因为有智慧,反省自己是错误了,所以「不复现起」,这个我慢的烦恼被制伏了,所以「不复现行」。「是名弃舍任运随转作意」。

「以心缘心生总厌离」,这「以心缘心」,这个我慢是一种心法,它不是色法,色法是无知的,它不会有我慢,所以我慢是心理上的一种烦恼。现在用这个心来观察我们的心,自己观察自己的心,这能观察的是智慧,所观察的心就是烦恼了。「生总厌离」,就生起来厌离,就是感觉错误了,我认为我很有修行,这是一个错误,就是生厌离心。「总」就是包括了所有的烦恼,不但是我慢,还有其他的烦恼也包括在内,心里面都不欢喜,不欢喜有这个烦恼。

「通达三摩地所行影像唯是其识」,这个「以心缘心生总厌离」是前面这一段。为什么弃舍任运随转作意呢?就是觉悟错误,感觉自己有错误了,马上地就把它改正过来,这原因就是因为厌离了,才做这种改正的这种观法。下面这一句呢,就解释「制伏一切外所知境」。

「通达三摩地所行影像」,这位禅师最低限度有未到地定的这个定的功夫,不是一般的虚妄分别,在定里边,内心里面所行的影像,就是所缘境。这个影像,前面曾经解释过,就是「于所知事同分影像」,譬如修不净观,外边有一个不净的骨锁,然后在心里面现出来呢,是骨锁的影像,它不就是骨锁,所以是影像。所以我们内心里面修无我观,就根据佛陀的法语,佛陀开示我们,如是如是,是无我义,我们根据这个佛陀的法语,在心里面现出来「无我」的相,那也是影像。所以叫做「所行影像」。这个影像「唯是其识」,它只是内心的分别,离开你的分别心,这个影像是不可得的,它没有自性的,它没有独立的体性,是依靠你内心的分别才能显现的。所以你要这样通达,通达三摩地,你内心这个所缘境,是你内心的分别,你要这样通达。「不由境界心作意生」,不是由于心外面的境界引发你内心的分别,不是的。是你自己变现出来的境界,你的心又依靠它生起分别的。所以「不由境界心作意生」,「是名制伏一切外所知境趣入作意」,这是这样意思。

「不由境界心作意生」,这一句话很有意思。不是心外的境界引起你内心的分别,是你自己变现出来的,你还因它而起分别,是这样意思。你若这样通达了,你就是能够制伏了,「是名制伏一切外所知境趣入作意」。这样子呢,这个所缘境就没有独立的体性了,你的分别心也就不存在了,你就入于无能、无所、无分别的境界了,就向那里趣入。真实得到这个境界,全分地相应了,当然是阿罗汉。现在还没得初果,在初果之前,只是向前趣,向前进而已,还没到地方,可是,是向前进了,就是和凡夫的境界起了变化,但是还不是圣人,就是凡圣之间的时候,由凡而圣,向前进了,这是叫做「趣入作意」。

「随胜解作意行,专精无间观察圣谛。当知此即顺决择分加行位摄」,后边这一句:随作意行专精无间观察圣谛,这是下面这一段。「随胜解作意行专精无间」,这一位修行人,他随顺佛陀所开示的胜解作意,你随顺佛所开示的这个修行方法,你作如是学,这样学习。「随胜解作意行」,随顺这样修行,就是这样修止观。「专精无间观察圣谛」,能这样用功不懈怠;「当知此即顺抉择分加行位摄」。这个「抉择分」,就是入于见道的时候,叫做抉择分。「顺抉择分」呢,就是见道之前用功的时候呢,是顺于抉择分的,就是随顺,也就是趣向,趣向见道的这个位次。这个位次呢?叫做加行位,就是努力修行的这个阶段,属于这个阶段。在资粮位的时候,在加行位之前叫做资粮位,资粮位就是准备的阶段,准备用功修行的时候。这个准备的阶段,有的时候也不能说不精进,但是有的时候也懈怠。现在准备好了,开始修行的时候是努力修行的,是不懈怠的,所以叫做加行位,而加行位,就是顺抉择分。

「显扬论说:从十六行智后,能复转修习,先缘自心总厌心智生,此说名暖,乃至广说」,《显扬圣教论》上说是:声闻乘的禅师,他从了相作意的时候,就学习四谛,每一谛里边有四行,四四十六,十六种观行,这十六种观行都是智慧。你作如是观以后,「能复转修习,先缘自心总厌心智生」。作十六种观行的用功,又继续地修习,继续这样修习。「先缘自心」,先观察自己的心,自己的心就是不清净,所以就是「总厌心智生」,就是全面的厌恶惑业苦,对它不欢喜,而这也就是智慧,就现起了。「此说名暖」,加行位有四个位次,暖、顶、忍、世第一,这里就是初开始这个暖这个位次,乃至到下边有说顶,说忍,说世第一,「乃至广说。(显扬论十六卷二十二页)义应了知」。

∵∵

未四、出胜解

彼既如是以心缘心,专精无替,便能令彼随入作意障碍现观粗品我慢,无容得生。

这是第四科是「出胜解」,道、如、行这三个说完了,现在说第四个出。这个出字什么意思呢?「彼既如是」,那位禅师他能这样子用心来观察自己的心。「专精无替」,「专精」就是没有污染,他这样观察而不停止。这个「替」,替者废也,就是不停止的意思。「便能令彼随入作意」,专精无替就是不间断地这样修止观的结果。「便能令彼我慢随入作意障碍」你的「现观」,障碍你见道时的无分别智的这个我慢。这个我慢是什么呢,就是粗品,就是很粗动的。如果我们智慧迟钝的人,我们没有修行的人,虽然很粗显,但是还没有看见,不觉知我自己有我慢。现在这位修行人,他知道了这个「粗品」的「我慢」。「无容得生」,不容许它再出现了,能消灭这个我慢。这就叫做出,就是从烦恼里边解脱出来,这叫做出。

∵∵

《披寻记》一一○九页:

彼既如是以心缘心者,谓以后后能取观前前能取法,是名以心缘心。修所成地说:依无间灭心,由新所起作意,以无常等行如实思惟。(陵本二十卷十九页)其义应知。

「彼既如是以心缘心者,谓以后后能取观前前能取法」,「谓以后后」,后一刹那、后一刹那心,去取,「取」就是观,观察前面一刹那,前一刹那,前一刹那的那个能取法,就是能观察的那个智慧,「是名以心缘心」。「修所成地说:依无间灭心,由新所起作意,以无常等行如实思惟」,这就是这样意思。无间灭的心,就是一刹那间灭了,一刹那间又生了,前一刹那,后一刹那之间没有其他法来加在里边,这叫作无间。无间灭的一心,就是前一刹那心。「由新所起作意」,就是后一刹那是新起的作意,就是以无常等行,如实思惟,思惟现前明了性的心是刹那刹那灭,这样作如实观,修无常观。「其义应知」,修无常观就能灭除去我慢。你若执着有我,我是常恒住、不变异的,现在观察这一念心是刹那生、刹那灭,就没有我可得,没有我可得,也就没有我慢可得了,就把这个我慢消灭了。

∵∵

巳二、如所有性摄(分二科)午一、悟四圣谛(分二科)未一、别辨悟入(分四科)申一、苦谛(分二科)∵∵酉一、释(分四科)∵∵戌一、无常性

如是勤修瑜伽行者,观心相续,展转别异,新新而生或增或减,暂时而有,率尔现前,前后变易是无常性。

前边第一科是尽所有性,尽所有性的观察,这一段说完了。现在第二段是「如所有性摄」,分二科,第一科是「悟四圣谛」。又分二科,第一科「别辨悟入」。分四科,第一科是解释这个「苦谛」。分二科,第一科是解「释」。分四科,第一科是「无常性」,用无常性来观察苦谛。

「如是勤修瑜伽行者」,像前面这一段,「如是」,精进修止观的这位禅师。「观心相续」,他在三摩地里面,观察自己这一念心,刹那刹那的相续不断。「展转别异」,这一念心是刹那相续的,就是前一刹那,后一刹那,后一刹那不是相同的,都是各别而不相同的。「新新而生」,前一刹那是新的,后一刹那也是新的。并不是前一刹那它不灭,它延续下来,那就变成旧的了,刹那刹那的新生,「新新而生」。「或增或减」,或者是清净心增长了,染污心、执着心减少了,或者我们没有修行的人,我们这个染污心老是增长,清净心就是有的时候,有一点,又没有了,就是心里上的变化。「暂时而有,率尔现前」,这个心是刹那间现前的,它是暂时有的。「率尔现前」,忽然间出现的。「前后变易」,前和后是有变化的,所以是无常性,不是常恒住的体性,不是常恒住的心,是有变易的。那么这是以无常观这苦谛。这一念心是果报的主人,我们这个色受想行识这个身体,这是个果报,这个果报是苦谛,这个苦谛里边,主要的是那一个东西?就是心。心是你的果报的主要的一个部分,而它就是苦谛。现在用无常来观这个苦谛,这个苦谛是刹那刹那变异的,不真实的。这是用无常来观。下面第二科是「苦性」。

∵∵

戌二、苦性

观心相续,入取蕴摄,是为苦性。

观察这一念心,虽然刹那刹那的变异。但是它是相续不断的,而这个相续不断的明了性,是什么东西呢?它就是取蕴;由烦恼而生起的果报,它是果报主,叫做取蕴。这个「取」是烦恼,「蕴」就是果报。果报是由取而生。所以叫做「取蕴」。你能够观察这一念心刹那的生灭,你就是契入到苦蕴的境界了,属于这个境界,是为苦性。这个刹那生灭的了别性,就是苦的体性。苦是一种感觉,感觉到苦,感觉到乐,这感觉到乐也是苦,感觉到苦也是苦,这就叫苦性。如果没有感觉,那当然就是没有苦性了,也没有乐性了。

∵∵

戌三、空性

观心相续,离第二法,是为空性。

这是第三科。观察这一刹心刹那生灭相续,另外没有别的东西可得,「离第二法」。我们原来的时候,我们没有听闻佛法,修学圣道的时候,我们还是有第二法的,就是有我,这个明了性的心,它就是我,是我的本体,这就是第二法。现在佛法教徒是非常认真的,说那只是了别性的东西嘛!这里边没有常恒住,不生不灭的我可得。所以离第二法,这就叫做空性。这个了别性的心里面没有我,所以叫做「空」,是这样意思。

∵∵

戌四、无我性

点赞(0)

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

暂无评论
立即
投稿
发表
评论
返回
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