戌二、福智因果(分三科)∵亥一、福智体(分三科)∵天一、征

∵∵

云何为福?云何为智?

∵∵

这是第四科「因摄果摄自利利他」,分五科,第一科征起,第二科标列,第三科是随释。随释里面分两科,第一科是异熟因果,第二科是福智因果。现在是第二科,这一科里面分三科,第一科是福智体,又分三科,第一科是征。

∵∵

「云何为福?云何为智?」怎么叫做福?怎么叫做智呢?这是征。下面第二科解释,分三科,第一科福所摄。

∵∵∵∵

天二、释(分三科)∵∵地一、福所摄

∵∵

谓略说福,即是三种波罗蜜多。一、施波罗蜜多。二、戒波罗蜜多。三、忍波罗蜜多。

∵∵

「福」这个字,是有因也有果;就是有这样的福的因,将来能够获得可爱的果报,就叫做福。究竟什么是福呢?「略说福,即是三种波罗蜜多」,简要的说呢,就是六波罗蜜多里面的前三波罗蜜多就是福了。一、就是施波罗蜜多,第二是戒,第三是忍,这三波罗蜜多是属于福;你能够修学这三波罗蜜多,你就有福了。

∵∵∵∵

地二、智所摄

∵∵

智唯一种波罗蜜多,谓慧波罗蜜多。

∵∵

「智唯一种波罗蜜多」,这三种是属于福,什么是智呢?这第二科是智所摄。这个智慧是决断的意思,就是对于这件事不犹豫,就是决定是这样子。你有这样的决定,那就是智慧。犹豫不决,就表示没有智慧。现在在六波罗蜜多里面,智慧只是一种波罗蜜多。「谓慧波罗蜜多」,就是最后一个,这个智慧。

∵∵∵∵

地三、二所摄(分二科)玄一、标列

∵∵

精进、静虑波罗蜜多,应知通二分。一者、福分。二者、智分。

∵∵

「精进、静虑波罗蜜多,应知通二分」,这是第三科,二所摄;就是也是属于福,也属于慧。这一科,分三科,第一科标列。

∵∵

六波罗蜜多里面的精进和静虑,这两个波罗蜜多呢,应该知道是通于福、也通于慧的,通于这两分。「一者、福分。二者、智分」。

∵∵

这是标列。下面第二科随释,分两科,第一科解释精进。又分两科,先说福分。

∵∵∵∵

玄二、随释(分二科)黄一、精进(分二科)宇一、福分

∵∵

若依精进修行布施,受护净戒、及修慈等四种无量;如是等类所有精进,名为福分。

∵∵

这个精进是通于两分的,怎么知道呢?「若依精进」,若是这位菩萨修行人,他能够随顺精进波罗蜜去修行布施波罗蜜多,他修布施波罗蜜多的时候不懈怠。这个布施波罗蜜多也不是个简单的事情,我们说是随时有困难的人,用一点财力布施这个人,这个是简单的事情。若是菩萨做利益众生的布施波罗蜜多,可能会有个广大的计划,那么这个计划呢,就不是那么简单,也需要有精进的力量才可以。这个精进有一个什么味道呢?就是遇见了很多的困难,他都能够不退转,继续的把这件事完成了,那里边有精进的意思的。若这样子呢,这就是属于福了。

∵∵

「受护净戒」,你若精进的受护净戒,那也是福。这个「受」,就是你有信心,你领受了这样的清净的戒法,或者是五戒、十戒、比丘戒、菩萨戒,各式各样的戒,叫受戒。受了戒以后,能保护这个戒,令它清净,而不违犯。所以有受净戒、有护净戒,也须要有精进波罗蜜多的,才能成就的。

∵∵

「及修慈等四种无量」,「慈」,就是慈悲喜舍四无量心,四无量心是在禅定里面修的;或者是在色界四禅,或者是无色界的四空定,在定里边修这个慈悲喜舍四种三昧,也须要有精进才能够成就的,所以这也是属于福了。这个地方说是无量,就是这个慈悲喜舍它的所缘境是非常广大的,所以叫做无量。这是说到布施、持戒,和慈悲喜舍的四种三昧。应该也把忍波罗蜜,也应该在内,就是由精进的力量修忍波罗蜜。「如是等类所有精进,名为福分」,是属于福的这一部分的功德的。

∵∵∵∵

宇二、智分

∵∵

若依精进习闻思修所成三慧,修蕴善巧、修界善巧、修处善巧、修缘起善巧、修处非处善巧。

∵∵

「若依精进习闻思修所成三慧」,第二科,前面是解释福分,现在解释智分。「若依精进」,若是你这个精进波罗蜜,依据精进波罗蜜去学习闻所成慧、思所成慧、修所成慧的话,这样子呢,这个精进波罗蜜就是属于智慧了。

∵∵

我感觉我们出家人,在家居士姑且不说,我们出家人出了家以后,应该每一天的生活里面做什么事情?应该做什么事情?我看,多数还不是太明白。现在这里边,本来在〈声闻地〉来告诉我们呢,就是修三十七道品,就是修这个戒定慧。和我们现实上的佛教徒所作的事情是一致?是不一致?我们现实上佛教徒每一天都做什么事情?所以若不到佛学院去的话,我看会知道什么呢?那当然就是受他师父的领导,他师父要办医院、要办学校、要办安老院,那么徒弟就是配合师父的计划,就做这个事情。这个事情也是好,也是好事!但是我们从经论上呢,可不是说这个事情的。那么现在这是〈菩萨地〉,也是包括世间上的慈善事业应该在内,但是也还是以圣道为主。譬如说:修闻思修三慧,这不是一个简单的事情;你要学习佛法,要闻、思,而还要有修,这就是禅定的事情了,有定、也有慧的。那么知道我们…,你受比丘戒,你受菩萨戒也好,你的生活里边应该做这种事情,应该修学这样的圣道。

∵∵

这是说若依精进来学习闻所成慧、思所成慧、修所成慧。这个闻、思、修不是慧,但是它能令你成就智慧,这叫闻所成,因闻而成就智慧;因思、因修而成就智慧,要学习这样的智慧。这是「修蕴善巧」,闻、思以后,就是修所成慧。修所成慧里面,修什么?就是要修奢摩他,在奢摩他里面来修蕴善巧,这个我们前面讲过,在奢摩他里面观察色受想行识是无常、无我的。「修界善巧」,修这个十八界,也是无常、无我的。「修处善巧」,修这个十二处,眼耳鼻舌身意、色声香味触法,也是无常、无我的,修这种智慧。「修缘起善巧」,在奢摩他里面修这个十二因缘,无明缘行、行缘识、识缘名色、名色缘六入、六入缘触、触缘受、受缘爱、爱缘取、取缘有、有缘生、生缘老死,你在禅定里面这样观察缘起的道理。缘起:有流转门;也有还灭门。无明灭则行灭,行灭则识灭,乃至生灭则老死灭,你能这样去观察缘起的善巧的智慧,那么这就是毗钵舍那,也可以说就是修慧,在奢摩陀里面作如是观,这是智慧。

∵∵

「修处非处善巧」,处非处……,这个缘起善巧呢,其实前面我们讲过,它的意思是说:我们人的生命体,虽然把这个依报的世界,我们居住的世界也在内,但是主要是指我们的生命体说的,我们的生命体。这生命体的缘起的道理,主要是说这一个。那么这个生命体,不是上帝创造的,也不是无因缘而有的,是由自己的惑业苦为因缘,而这样流转生死;反过来呢,就可以得涅盘的。这个「处非处善巧」,其实也是缘起,但是它和缘起多少有一点不同。这个「处」,就是善得善报、恶得恶报,叫做处。如果善得恶报、恶得善报,就非处,就是不合道理。它着重于这一方面,所以叫做处非处善巧。

∵∵∵∵

修能观察苦为真苦、集为真集、灭为真灭、道为真道、及于一切善不善法,有罪、无罪、若劣、若胜、若黑、若白,并广分别缘生法中,皆能如实思择观察;如是等类,所有精进,名为智分。

∵∵

「修能观察苦为真苦」,前面这几种智慧,这都是智慧。下面又说到一种智慧,你在奢摩他里边,你能够思惟观察「苦真是苦」:当然是说有苦苦、有坏苦、有行苦,这真实是苦。但是实在来说,什么叫做苦?就是你心里面分别,你心里面分别就是苦。若是圣人呢,观察这个眼耳鼻舌身意所面对的一切法,都是毕竟空寂的,无有法可分别,这个时候就不苦,就是没有这回事。譬如说:现在有人骂你、毁辱你,你心里就苦了;苦了但是你若作观察,我为什么……,你就是这样执着这件事是真实的,真实有人骂你,执着自己也是真实的,所以有人骂我这个不可以,我骂你才是对的,这样子嘛,你就是苦,心里面有苦恼。你若观察你自己的眼耳鼻舌身意和对方的眼耳鼻舌身意,都是缘起的,都是如幻如化的,都是毕竟空的,你作如是观的时候呢,你心就到第一义谛这里来了。在第一义谛上,没有眼耳鼻舌身意,没有色声香味触法,这个地方是太平的,就和平了,他就没有烦恼,就没有苦了。如果你现在观察,为什么众生有苦呢?你有分别心、你有执着心,所以你就苦,“苦真是苦”,不是虚妄的。

∵∵

「集为真集」:苦从什么地方来的呢?就是由集来的,就是由你的烦恼,由你的烦恼…,本来没有苦,因为你有烦恼呢,就把苦积聚来了,是这么回事,也就是你的虚妄分别心了。「灭为真灭」:把这个集和苦两件事都消灭了,这是真实是消灭了,就再永久也不会有苦了!它不会再复发的。像人有病,医生给我治好了过几天又有病了,那个病是好了,不是真好。现在佛教里面说的苦集灭道那个灭,那是真实是灭,真实是把这个生死的问题解决了,以后永久是太平的了,「灭为真灭」。「道为真道」,就是能消除苦集、能灭除苦集的那个道,就是戒定慧。这个戒定慧真实是道,能通往涅盘那里去的,它真实有这个力量,能够把你从凡夫的地方引导你到圣人的地方去,从生死的地方到无生死的涅盘那里去了,它真实有这种力量。不是说是:只是修个禅定,一念不生,说是到了色究竟天了,到了非非想天。不行!你的问题还没解决,那不是真道。「道为真道」,你能够在奢摩陀里边作如是观,这是智慧。

∵∵

「及于一切善不善法」,前面是智慧,下面还有智慧,就是对于一切属于善法;属于不善法的。什么叫做善法呢?就是「无罪」过的。什么叫做不善法呢?就是「有罪」过的。「若劣若胜」,譬如说:你修这个善法能得欲界的人天果报,你修这个善法能得到色界天、无色界天的果报,但是这也有劣、胜的不同。欲界就是下劣;色界、无色界就是胜。「若黑、若白」,黑白就是善恶了。「并广分别缘生法中」,并且你在禅定里边能够广大的去观察,一切法都是因缘所生。「皆能如实思择观察」,你都能够很正确的思惟观察。「如是等类,所有精进,名为智分」,这是属于智慧这一部分的。

∵∵∵∵

《披寻记》一一六六页:

∵∵

及于一切善不善法等者:缘生法中,杂染清净有多异名。无罪故名善,有罪故名不善;黑故名有罪,白故名无罪;欲界名劣,色无色界名胜;黑黑异熟名黑,白白异熟名白。

∵∵

「及于一切善不善法等者」,这个《披寻记》。「缘生法中,杂染清净有多异名」,这个因缘生法里边,有是属于杂染的,有的是属于清净的。「有多异名」,有很多不同的名称。「无罪故名善」,什么叫做善?就是没有罪过。「有罪故名不善」,就是你作这种事情,对自己也不利益,对他人也有害,将来还要受苦,这就是有罪。你作这种事情,对别人有利益,对自己有利益,将来能得到安乐,那就是没有罪,而是善了。「黑故名有罪,白故名无罪」,这是用颜色来形容有罪、无罪。「欲界名劣,色无色界」叫做「胜」,「黑黑异熟名黑,白白异熟名白」,这是有两个黑、两个白,就是黑是恶法,恶法有因果嘛,因是黑的,果也是黑的;因是白的,果也是白的。善得善报,恶得恶报,这是这个解释。

∵∵∵∵

黄二、静虑(分二科)宇一、福分

∵∵

若依静虑修习慈等四种无量;如是等类所有静虑,名为福分。

∵∵

前边是解释这个精进,精进解释完了,精进是通于福分、通于智分。现在第二科,是解释静虑。分两科,第一科是福分。

∵∵

「若依静虑修习慈等四种无量」,假设你这位菩萨,你这位修行人,「依静虑」,就是住在静虑里边修习这个慈悲喜舍四种无量三昧。「如是等类所有静虑,名为福分」,这就是得到广大的福德。这是第一科,第二科是智分。

∵∵∵∵

宇二、智分

∵∵

若依静虑,能修如前精进中说蕴善巧等;如是等类所有静虑,名为智分。

∵∵

「若依静虑,能修如前精进中说蕴善巧等」,若是你住在静虑里边,你能修前面那个精进波罗蜜多里面说的:蕴善巧、界善巧、处善巧等。「如是等类所有静虑,名为智分」,就是智慧分,属于智慧的。

∵∵∵∵

天三、结

∵∵

如是福智,略有六种;一一分别,应知无量。

∵∵

这是第三科结束这一段。前面这个说法,什么叫做福?什么叫做智?就根据六波罗蜜来加以解释。所以「如是福智,略有六种」,就是六波罗蜜。「一一分别,应知无量」,若是每一种、每一种去分别,那就是很多很多了。

∵∵∵∵

《披寻记》一一六七页:

∵∵

如是福智略有六种者:此中六种,谓即前说六种波罗蜜多。

∵∵∵∵

亥二、福智因∵(分四科)∵∵天一、征二种

∵∵

云何福因?云何智因?

∵∵

这是第二科福智因。前面第一科是福智,也是加个福智,是福智的体;现在说福智因。其实福智体也就是福智果,现在这是福智的因。分四科,第一科是征二种。

∵∵

「云何福因?云何智因」呢?福也是有因缘的,智也是有因缘的,什么是它们的因缘呢?这是问。下面第二科总标列,标列出来它们的因。

∵∵∵∵

天二、标列

∵∵

略说应知福因、智因,总有三种:一者、于福于智,能得、能住、能增长欲。

∵∵

简要的说呢,应该知道福的因和智的因,总起来说就是有三种不同:「一者、于福于智,能得、能住、能增长欲」,这就是福的因、智的因,就是对于福、对于智,「能得」,你这样做呢,你将来能得到福,你这样做,将来能得到智慧,那么这个就是福智的因。「能住」,得到福、得到智慧的时候,使令它不失掉,那也是因。「能增长,能增长欲」,就是能得福智的欲,能住福智的欲,能增长福智的欲,这是指这个愿。你要有一个希望:我希望得到福、得到智。这个希望就是因,就是愿,这个愿是非常重要!你没有愿,就没有这回事。这是我们出家人,你一定要有愿:「我希望得涅盘,以涅盘为上首」,你有这个愿;然后再修戒定慧,就满足你的愿。现在福智也是一样,一定要有愿。

∵∵∵∵

《披寻记》一一六七页:

∵∵

能得能住能增长欲者:谓若福智,未得有能得欲,得已,复有能住能增长欲。发生希慕,发生欣乐,于彼修习,欲有所作,是欲义故。

∵∵

「能得能住能增长欲者:谓若福智,未得有能得欲」,你还没有成就福智,但是你现在有能成就福智的愿望,这就是福智的因。「得已,复有能住能增长欲」,你若得到了福智,你还有能住持福智的愿,能增长福智的愿;就像人发财的时候,总感觉这个财太少,要增长。现在得到福也应该有这种想法,总感觉少,还要继续再增长。「发生希慕」,你没有福、没有智,所以你就在心里面发生出来「希慕」,希望有福、有智,仰慕这件事。「发生欣乐」,就发生出欢喜心,我欢喜有福、有智。「于彼修习,欲有所做」,对于那个福的因、智的因就想要采取行动「修习」。「于彼修习,欲有所做」这是想要采取行动,想要做这件事:说布施波罗蜜多能令我有福,那我就想要修布施波罗蜜多;闻思修能令我有智慧,我就想要这样做「欲有所做」。「是欲义故」,这个欲的道理是这样子。

∵∵∵∵

二者、于福于智,善能随顺无违背缘。

点赞(0)

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

暂无评论
立即
投稿
发表
评论
返回
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