酉二、别离行(分二科)∵∵戌一、结前生后

于前所举能随顺修无常五行,已辩变异、灭坏二行。云何复由别离行故观无常性?

十种行,变易行、灭坏行,这二种行已经解释过了。现在是第二「别离行」。因为变易和灭坏这二个行合在一科里面说,所以现在别离行算是第二科。第一科「结前生后」。

「于前所举能随顺修无常五行,已辩变异、灭坏二行」,十行里边的前五行,都是属于无常观的,这五行里边已经说明了变易行、灭坏行,这是结束前文。「云何复由别离行故观无常性?」这是生后,生起后文。怎么样又由别离的观行,所以修「观无常性」?别离行也是无常性。这是生起后文,这是一个问话。

∵∵

戌二、标释二种(分二科)∵∵亥一、标

谓依内外二种别离,应知诸行是无常性。

这下边第二科「标释二种」,分三科,第一科是「标」。怎么叫做别离行观无常性?「谓依内外二种别离」,有内别离、有外别离,就根据这二种别离的相貌去观察去。「应知诸行是无常性」,应该知道这些有为法都是有变化的,而不是不变的。这是标,下边解「释」,分二科。

∵∵

亥二、释(分二科)∵∵天一、依内

依内别离无常性者,谓如有一先为他主,非奴非使,能自受用,能驱役他作诸事业,彼于后时,退失主性非奴使性,转得他奴及所使性,于主性等,名为别离无常之性。

第一科「依内」。「依内别离无常性者」,就是依据「内」就是我们的生命体,它也有别离、无常的性格,也有这种性质的事情,这是标,下边解释。「谓如有一先为他主」,譬如有一个人,他以前是为这一个团体的主人。什么叫做「主」?「非奴非使」,他不是奴仆,不是人使用的人,不是。「能自受用」,他能自主的受用一切事情,不需要给别人批准的。「能驱役他作诸事业」,能驱使别的人,做各式各样的事情,这几句话是形容这个「主」的相貌。「彼于后时,退失主性」,那个人,经过了多少时间,到后来的时候,退失了主的性格,「主」,这个自在力失掉了。这个「主性」,就是非奴非使叫做「主性」。「转得他奴及所使性」,转变成是别人的奴仆了,别人的使用者,这么样一个性格的人。「于主性等,名为别离无常之性」,他那个自在力,对那自在力来说就叫做「别离无常之性」,「别离无常」这叫做无常之性。所以在我们出家人,做佛教会长也好,你做一个寺庙的住持也好,你要想到有别离无常的,要想到这件事。

∵∵

天二、依外

依外别离无常性者,谓现前有资生财宝,先未变异,未为别离无常灭坏。后时为王盗贼非爱及共财等之所劫夺,或由恶作,加行失坏。

「依外别离无常性者」,这是第二科,依据外边的事情,也有「别离无常性」。什么呢?「谓现前有资生财宝」,就是当前,就是现在,不是过去,就是现在当前,他有「资生」,资养生命的财富很多。「先未变异」,他有这么多的财宝,在以前的时候,是没有变化,一直他拥有,他拥有这个财宝。「未为别离无常灭坏」,他没有被这个「别离无常」所破坏,他一直拥有财宝。

「后时为王盗贼非爱及共财等之所劫夺」,经过多少时间,后来的时候,或者为「王」,为国家,被***,***有这个特权,把你的财富没收了;或者是为「盗贼」强盗,或者是小偷,或者是「非爱」就是有仇恨的人。「及共财等」,就是和你共有财产的那个人,这个所有权不是你一个人,是还有多少人共同拥有这个财富,那些共财者思想有点转变,就把你踢出去了,他们拥有这个财富,为王所劫夺,「为盗贼非爱及共财等之所劫夺」,那么你这财富没有了,财富同你分离了。

「或由恶作」,就是你造了一个严重的罪过的事情,这个就是过去世,你过去世,你有什么严重的罪过,有这种罪业。「加行失坏」,「加行」是现在,现在你拥有这么多的财富,你要管理它,或者以财生财,或者是怎么怎么样管理,你这个行动上你有错误,于是乎把财富丢掉了,赔了,赔本了。看这个小字:

∵∵

《披寻记》一一○一页:

或由恶作加行失坏者:此中恶作,谓宿所作业。加行、谓现非理作业方便。由二差别,说彼失坏。如前于食知量中已说此义。(陵本二十三卷九页)

「或由恶作加行失坏者:此中恶作,谓宿所作业」,过去世、以前所造的罪业。「加行谓现」就是现在,「非理作业」不合道理的行动、方法。「由二差别,说彼失坏」,就是「为王盗贼非爱及共财等之所劫夺」,这是一种。「或由恶作加行」,这又是一种。由这二种差别,「说彼失坏」,说彼把财富失坏了,不属于你的了,你失掉了所有权了,这叫做「别离无常」。「如前于食知量中已说此义。(陵本二十三卷九页)」。

∵∵

或方便求而不能得。

或者是我想要,我没有财富,我用我的智慧,用我的能力我去求这个财富,「而不能得」,得不到;或者失掉了以后,我还想办法求回来,恢复回来。「不能得」,就是财富同你分离了。

∵∵

亥三、结

如是等类,应知是名由别离行知无常性。

前面这么多的不同,这么多的原因,应知道「是由别离行知无常性」,有内有外的不同,外又有这三种不同,这是「别离性」。

∵∵

酉三、法性行(分三科)∵∵戌一、征

云何复由法性行故观无常性?

这是第三科,又分三科,第一科是「征」。怎么叫做「法性行故观无常性」呢?下面第二科解释。

∵∵

戌二、释

谓即所有变异无常、灭坏无常、别离无常,于现在世犹未合会,于未来世当有法性。如实通达如是诸行,于未来世当有法性。

「谓即所有变异无常、灭坏无常、别离无常,于现在世犹未合会」,这三种无常,在现在这个时期又没有和你碰到一起,你还没有倒霉。「于未来世当有法性」,现在没有,但是「未来世」就是将来世,还是有这种事情的,有这个「法性」。因为这些财富的这种事情是这种性格,它就是不会永久的。「如实通达如是诸行,于未来世当有法性」,就是你修无常观的佛教徒,你应该真实的明白这件事,「如是诸行」就是这么多的财富,于未来世会有「变异无常、灭坏无常、别离无常」的,这样会有的。这是解释,下面第三科结束。

∵∵

戌三、结

如是等类,名为通达法性无常。

你的财富不会永久的,你要知道,知道这件事。

∵∵

《披寻记》一一○一页:

于未来世当有法性者:谓未来世变异无常、灭坏无常、别离无常定当得有终不超越如是法性故。

「于未来世当有法性者:谓未来世变异无常、灭坏无常、别离无常定当得有」,一定会有,这三种无常一定会有的。「终不超越如是法性故」,无常就是「法性」,所以这些有为法,它不会超越这个无常的法性的,一定是要无常的。

这是第三科说完了,下面第四科「合会行」。分三科,第一科是「征」。

∵∵

酉四、合会行(分三科)∵∵戌一、征

云何复由合会行故观无常性?

这是征。下面第二科解释。

∵∵

戌二、释

谓即如是变异无常、灭坏无常、别离无常,于现在世合会现前。如实通达如是诸行,于现在世现前合会。

「谓即如是变异无常、灭坏无常、别离无常,于现在世合会现前」,萍水相逢和你遇到,遇到在一起去,你就是有这种事情了。「如实通达如是诸行,于现在世现前合会」,你要真实的,不是迷迷糊糊的,你不认真的思惟,不是!你要真实的通达,这些有为法于现在世,现前了,和你碰到一起去了,你也就会遭遇到这些「别离无常、灭坏无常、变异无常」的。第三科「结」。

∵∵

戌三、结

如是等类,名为通达合会无常。

∵∵

申二、结

彼于如是内外诸行五无常性,由五种行,如其所应作意修习多修习故,获得决定。

这是第二科,结束这一段。「彼于如是」,就是那个修行人,那位禅师对于这个,这个是什么?指「内外诸行」五种无常性。「由五种行」,由这五种观行,在奢摩他里面去观察,「如其所应作意修习多修习故」,「如其所应」,这个是变异无常,是这样修观;∵是灭坏无常,这样修观;别离无常,这样修观;「修习」而要「多修习故,获得决定」,就在你的思想里边,在你的智慧上,就决定知道是无常的,这样子。就是这五种无常,到此做一个结论。

∵∵

未二、苦行摄(分三科)∵∵申一、标

如是由证成道理及修增上故,于无常行得决定已;从此无间趣入苦行。

这是第二个:苦行。前边是五个无常行,说完了。现在第六个是苦行,属于这一面的。分三科,第一科是「标」。

「如是由证成道理」,前面这一大段文,由佛的圣言量来证成是无常的,由现见知道是无常的,叫「证成道理」。「及修增上故」,及在奢摩他里修无常观的力量的关系,「于无常行得决定」,决定知道是无常的,不会执着还有一百年,不会这么想的。「得决定已;从此无间趣入苦行」,就从这里开始,没有第三法来加在里面,你就进入到苦的观行了。这是标。

第二科解「释」,分三科,第一科「别释三行」。分三科,第一科解释「不可爱行」。分两科,第一科「释」。

∵∵

申二、释(分三科)∵∵酉一、别释三行(分三科)∵∵

戌一、不可爱行(分二科)∵∵亥一、释

作是思惟,如是诸行皆是无常。是无常故,决定应是有生法性。如是诸行,既是生法,即有生苦。既有生苦,当知亦有老病死苦,怨憎会苦、爱别离苦、求不得苦。

「作是思惟,如是诸行皆是无常」,你在奢摩他里作这样的无常观行的思惟:「如是诸行皆是无常」,就肯定的知道这一切有为法是不长久的。「是无常故,决定应是有生法性」,因为他是不是永久的,就决定知道他应该「是有生法性」。这因缘生法,原来是没有的,现在因缘和合了,就出现了。叫「有生法性」,他有生。如果无为法,就是无生,无生无灭。这有为法,就是现在没有,他会有的,因缘和合他就有了。

「如是诸行,既是生法」,这些内外,这些有为法,既然是因缘所生法,「即有生苦」,他若生,他就有苦。因为你若不生,就没有老病死苦、爱别离苦、怨憎会苦这些事情。所以这个生是众苦之本了。「既有生苦,当知亦有老病死苦」,你生了以后,就有老、有病、有死的苦,老苦、病苦、死苦;还有「怨憎会苦、爱别离苦、求不得苦」,生苦乃至到求不得苦是七苦。这是由无常故,就知道这个诸行还有七种苦恼。

∵∵

亥二、结

如是且由不可爱行,趣入苦行。

这是第二科,结束这一段文。前面这个修这么多的无常行,就会有这么多的苦。而这些苦是不可爱的。老也不是可爱的,病、死、怨憎会、爱别离,求不得都不是可爱的事情。你这样观行,这样观,「趣入苦行」,你就由无常行进入到苦的观行了。怎么样观察苦?就是这样观察。前边这个苦行,观察完了。现在「结缚行」,分三科,第一科是「标」。

∵∵

戌二、结缚行(分三科)亥一、标

如是复于有漏有取,能顺乐受一切蕴中。由结缚行,趣入苦行。

「如是复于有漏有取,能顺乐受一切蕴中」,这个前边这一段文,「如是」。「复于有漏有取」,这个「有漏有取」后边有解释。总而言之,他就是五蕴,五蕴是有漏的、是有取的。「能顺乐受」这个时候,你的色受想行识,「能顺乐受」,能随顺引发乐的觉受。你这时候这五蕴有这种事情。「一切蕴中」,这个乐受不会离开你的五蕴的,另外有乐受。一切的乐受,都在你的色受想行识里面。

「由结缚行,趣入苦行」,这时候有这种可能,也就是出现了这种因缘,能顺于乐受的这一切境界。那么这种境界。「由结缚行,趣入苦行」,就是由你内心里面有烦恼,烦恼是结,是缚。「由结缚行」,烦恼也是行,也是心法。这个烦恼,「趣入苦行」,就绑住你进入到苦恼的境界去了,你不能不去的。你的烦恼把你绑住,把你绑票,你不去也得要去,到苦恼里面去。而这个「顺乐受」,实在是你自己愿意去的。愿意去,在佛菩萨来看,就是你的爱烦恼,你爱烦恼把你绑住了,把你送到苦恼的地方去了。就是你欢喜的那个境界去了。你的爱烦恼,把你绑住,送到你欢喜的地方去。若在佛来看呢,就把你送到苦恼里面去了。你自己不认为是苦,认为是快乐,是这么回事。这是标。下面是「征」。

∵∵

亥二、征

所以者何?

怎么叫做「由结缚行,趣入苦行」呢?

∵∵

亥三、释

以于爱等结处,生爱等结。于贪等缚处,生贪等缚。便能招集生老病死,愁悲忧苦。一切扰恼,纯大苦蕴。

「以于爱等结处,生爱等结」,这个「爱等结」,就是爱结。一共有九结:爱结、恚结、慢结、无明结、见结、取结、还有疑结、嫉结、悭结,这九种结。这九种结,它的生起,一定有一个因缘的,叫做「处」。「爱等结处」,就是引发这些烦恼的一个所缘缘的境界。这个所缘缘境界出现的时候呢,「生爱等结」,爱烦恼的所缘缘就生出爱烦恼了。乃至嫉妒、悭吝的烦恼的因缘,就生出来嫉妒、悭吝等的烦恼。

「于贪等缚处,生贪等缚」,这个「贪等」就是贪瞋痴,也是有个所缘缘的境界。这些都是系缚,这烦恼系缚着你。你不贪,不可能是不贪的,就是把你绑住了。「生贪等缚」,那个所缘缘的境界,引生你内心的贪瞋痴的系缚。这个「爱等结」,九结和「贪等缚」,他们的关系,应该是轻重之别。九结是比较轻的,贪瞋痴是重的。就是由轻而重,由小而大。这个烦恼是这样子。

「便能招集生老病死,愁悲忧苦」,你有了「贪等缚」,有九结、有三种缚,结果就能使令你「招集」生苦、老苦、病苦、死苦。「愁悲忧苦」愁思、愁虑、悲伤、忧郁,很多的痛苦。这个「生老病死」是生理上的苦恼。这个「愁悲忧苦」是你心理上的苦恼,身心的苦恼。「一切扰恼,纯大苦蕴」,这是总说的。生理上的苦恼、心理上的苦恼,总合起来,就是「纯大苦蕴」,就是你这个色受想行识。这个色受想行识里面有一切的扰恼,都在里边了。一切扰乱你,令你苦恼的事情,都在这里头。这件事,这些东西,就是由于你有九结、有三缚所引起的、现出来的。这是这个结缚行能令你生出苦恼。

∵∵

《披寻记》一一○二页:

以于爱等结处等者:结有九种:谓爱结、恚结、慢结、无明结、见结、取结、疑结、嫉结、悭结。缚有三种:谓贪瞋痴。当知此中,能和合苦,故名为结。令于善行不随所欲,故名为缚。义如有寻有伺地说。(陵本八卷六页)由是说能招集生老病死愁悲忧苦,一切扰恼,纯大苦蕴。

「以于爱等结处等者:结有九种:谓爱结、恚结、慢结、无明结、见结、取结、疑结、嫉结、悭结」,这九种烦恼。「缚有三种:谓贪瞋痴。当知此中,能和合苦,故名为结。」这个结字怎么讲?就是能令你有苦恼,你的烦恼令你有苦恼。你有爱、恚、慢、无明这么多的结,他这个结,令你有苦恼。你放纵这个烦恼,结果烦恼就给你苦恼,给你受苦,这叫做「结」。「令于善行不随所欲,故名为缚」,这个贪等缚,缚是系缚,把你绑住了,这什么意思呢?「令于善行不随所欲」,使令你对于有功德的活动,你不能够随所欲为。你想要做功德,不行!它障碍你,「故名为缚」。你的贪瞋痴障碍你作不成。「义如有寻有伺地说。(陵本八卷六页)由是说能招集生老病死愁悲忧苦,一切扰恼,纯大苦蕴」,这样意思。

∵∵

戌三、不安隐行(分三科)亥一、标

如是复于有漏、有取,顺非苦乐一切蕴中,由不安隐行,趣入苦行。

前面结缚行,是能顺乐受一切蕴中,由结缚行趣入苦行,这是顺乐受。现在第三科是「不安隐行」,分三科,第一科「标」。

「如是复于有漏、有取」,前面说是由结缚行引入坏苦,引众生在世间上受苦不是这一种的,如是前面结缚行是这样子。「复于有漏」,还是在你这个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识里边。「顺非苦乐一切蕴中」,你的受、想、行、识有时候顺乐受,有时候顺苦受;这个时候顺非苦乐,你这个时候就是这样子的「一切蕴中」。「由不安隐行」,你这个时候是非苦非乐,这个就叫做不安隐行。「趣入苦行」,也引你到苦恼的地方去。这是标。下面第二科「征」。

∵∵

亥二、征

所以者何?

所以然是什么呢?为什么顺非苦乐,由不安隐行,趣入苦行呢?这是征。第三科解「释」。

∵∵

亥三、释

有漏、有取,顺非苦乐一切诸蕴。粗重俱行苦乐种子之所随逐,苦苦、坏苦不解脱故,一切皆是无常灭法。

「有漏、有取,顺非苦乐一切诸蕴」,你的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识是有漏,是有取的。这个时候有漏、有取,当然通于乐受、通于苦受。而现在呢,是顺于非苦乐。这个时候你的感觉也不苦也不乐,在我们欲界的人也有这种感觉,但是这个地方,如果到了色界四禅就是非苦非乐。由不安隐「顺非苦乐一切蕴中」。「由不安隐行,趣入苦行」就是你在奢摩他里面修这不安隐行,那就感觉到苦了,这是标。下面第二科征,「所以者何?」下面第三科解释。「有漏、有取,顺非苦乐一切诸蕴」,这「有漏、有取」是指什么说的呢?就指你顺于非苦非乐的一切诸蕴的觉受,这一切诸蕴这时候是非苦非乐,这非苦非乐里面是有漏、有取的、是有烦恼的。

「粗重俱行苦乐种子之所随逐,苦苦、坏苦不解脱故,一切皆是无常灭法」,顺非苦乐一切的色受想行识里面,里面有「粗重俱行」,有粗重和它同时俱生俱灭。是什么呢?就是「苦乐种子之所随逐」,就是令你苦恼的种子,种子就是功能,这种功能能令你苦恼,这是苦种子;这种功能能令你轻安,得轻安乐,得广大喜乐;这种种子之所随逐,你现在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识里边,现在是不苦不乐,但是它里边有「粗重俱行的苦乐种子之所随逐」,随逐你,在你的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识里面随逐你。「苦苦、坏苦不解脱故」,那个苦种子能令你受苦苦;乐种子能令你受坏苦,这二种苦你并没有解脱,你现在虽然是不苦不乐,但是并没有解脱苦乐,没有解脱这二种苦,这二种苦没解脱故,由「一切皆是无常灭法」,解脱、不解脱,总而言之你都是生灭变化。看这个《披寻记》解释这个有漏、有取。

∵∵

《披寻记》一一○二页:

有漏、有取顺非苦乐一切诸蕴等者:佛世尊说:略五取蕴皆名为苦。义显诸蕴是行苦性。以此诸蕴从后有业烦恼所生。是故说言有漏、有取。与不苦不乐受相应俱有,是故说言顺非苦乐,此粗重性遍行一切若乐受中,若苦受中若不苦不乐受中,是故说言粗重俱行。若于不苦不乐受中,不能了知一切唯苦,于其所生苦受、乐受生不舍思,起不舍行,故为苦乐种子之所随逐,由是说言苦苦、坏苦,不得解脱,依此义故,佛世尊说。应观不苦不乐受性,是无常有坏灭法。谓已灭者,即是无常,其未灭者,是灭坏法。如摄异门分说(陵本八十三页十五页)。

点赞(0)

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

暂无评论
立即
投稿
发表
评论
返回
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