天三、趣所应证(分三科)地一、标

又能如是勇猛精进。谓我于今,定当趣证,所应证得,不应慢缓。

这是「辨加行」这一科,里面的第三科「不缓加行」。这一科里面分三科,第一科是「征」,第二科是解「释」。解释里分二科,第一科是「总标」,第二科是「别释」。「别释」里面分成三科,第一科是「不乐事业」,第二科是「不乐喧众」,现在第三科「趣所应证」。这一科里面,又分三科,第一科是「标」。

「又能如是勇猛精进」,这一位禅师,他又能这样子勇猛精进的静坐修行。怎么叫作勇猛精进呢?「谓我于今,定当趣证,所应证得」,这位禅师,他心里面自己说:我现在决定当趣证,「所应证得」。应「当趣」,是向前进,到什么地方去呢?「证,所应证得」,是成就所应成就的事情。「不应慢缓」,不应该很缓慢的这样子用功,应该精进的勇猛修行。这是「标」。

∵∵

地二、征

何以故?

这是「征」,下面第三科是解「释」。解释里分二科,第一科是「思惟无常」。分三科,第一科是「标」。

∵∵

地三、释(分二科)玄一、思惟无常(分三科)黄一、标

我有多种横死因缘。

因为什么不应慢缓呢?「我有」很「多种横死因缘」,就是不合道理的,不应该死,就死掉了,有这种因缘。这是「标」,下面「列」出来。

∵∵

黄二、列

所谓身中:或风、或热、或痰发动;或所饮食,不正消化,住在身中,成宿食病;或为于外蛇蝎蚰蜓百足等类,诸恶毒虫之所蛆螫;或复为人非人等类之所惊恐,因斯夭没。

「所谓身中:或风、或热、或痰发动」:就是我的「身」体里面,「或」者是这个「风」发动了,「或」者是「热」发动了,「或」者是「痰发动」了。「或所饮食,不正消化」,或者是我的饮食里面,吃下去不能够消化;「住在身中,成宿食病」,就是有这种病。「或为于外蛇蝎蚰蜓百足等类,诸恶毒虫之所蛆螫」,或者是在外面的这个毒蛇,或者是蝎蚰蜓百足等类,这些恶毒虫之所蛆螫;「蛆螫」,就是这些虫子用它的毒来伤害人,叫作蛆螫。「或复为人非人等类之所惊恐」,或者是我为人所惊恐,或者为非人,就是鬼神之类的来惊恐。「因斯夭没」,因此我就寿命没有到就死掉了。

∵∵

黄三、释

于如是等诸横死处,恒常思惟,修无常想住不放逸。

第三科是解「释」。

「于如是等」,就像前面列出这么多的横死的这些因缘,「恒常思惟」,常常这样思惟。「修无常想住不放逸」,在内心里面修习无常的观想,这个寿命不是永久能存在的,有些意外的因缘就死掉了,所以要趁着生命还没有死,要赶快的用功修行,安住于不放逸。

∵∵

玄二、期所多作

由住如是不放逸故,恒自思惟:我之寿命倘得更经七日、六日、五日、四日、三日、二日、一日、一时、半时、须臾,或半臾须,或经食顷,或从入息至于出息,或从出息至于入息,乃至存活经尔所时,于佛圣教精勤作意修习瑜伽,齐尔所时于佛圣教,我当决定多有所作。

这是第二科「期多所作」,第一科是「思惟无常」,这第二科。

「由住如是不放逸故」,由于这位禅师,他安住在这样的不放逸境界故。「恒自思惟」,常是这样的思惟,「我」的「寿命倘得更经七日」,假设还有七天的寿命,或者是「六日、五日、四日、三日、二日、一日」,或者是「一时」。这个「一时」,就是昼夜是六时,我的寿命还有一时;昼夜六时,二十四小时用六时来分,一时就是四小时,我还有四小时的寿命。「半时」,或者还有二个钟头的寿命。「须臾」,在《俱舍论》上说,一昼夜有三○须臾,这样子,用二十四小时这样子来计算,是四十八分钟;一须臾是四十八分钟。「或半臾须」,那么就是二十四分钟。「或经食顷」,或者经过吃东西,那么大的时间。「或从入息至于出息」,那么多的时间。「或从出息至于入息」,那么多的时间。「乃至存活经尔所时」,这就没有完全说出来,就是我的生命的存在,经过那么多的时间。

「于佛圣教精勤作意修习瑜伽」,就是时间,乃至到存活很短的时间,「于佛圣教」,对于佛陀所宣扬的圣教,我应该再精进勇猛的去观察思惟,修息止观的,我不应该空过时间。「齐尔所时于佛圣教,我当决定多有所作」,「齐尔所时」,就是限定那么多的时间,我对于佛的圣教,我应该决定能够有很多很多的成就,我不应该浪费时间。

∵∵

戌三、结

如是名为不缓加行。

结束了这一段。

∵∵

酉四、无倒加行(分三科)戌一、征

云何名为无倒加行?

这是第四科「无倒加行」,分三科,第一科是「征」。怎么叫作不颠倒的加行呢?这是「征」,下面第二科解「释」。

∵∵

戌二、释

谓如善达修瑜伽行诸瑜伽师之所开悟,即如是学,于法、于义,不颠倒取,无有我慢,亦不安住自所见取,无邪僻执,于尊教诲终不轻毁。

「谓如」,这个「无倒加行」,是说这位禅师,他自己的要求,我能够同于这个「善达修瑜伽行」的「诸瑜伽师」,这个瑜伽师对于止观的事情,他能够通达无碍,这个「瑜伽师之所开悟」,他所开示我的。「即如是学」,我就这样的去学习,那个瑜伽师所开悟的止观,我就这样学习止观。

「于法、于义,不颠倒取」,对于这个止观的法,和止观的义,我要正确的认识它,不要弄错了。「无有我慢」,我不要感觉自己很了不起,不要有这种想法。「亦不安住自所见取」,也不要停留在自己的见解这里。「无邪僻执」,不要有那个谬误的执着。「于尊教诲终不轻毁」,这句话也就把前面「无有我慢」这几句话的意思说出来;「于尊教诲」,对于那个善达修瑜伽行诸瑜伽师的教诲,「终不轻毁」,我不但是今天,我永久都不敢轻视、轻毁他,应该尊重他,尊重他的开示。

∵∵

戌三、结

如是名为无倒加行。

∵∵

酉五、应时加行(分三科)戌一、征

云何名为应时加行。

这是第五科「应时加行」,分三科,第一科是「征」。怎么叫作「应时加行」呢?这是「征」。下面第二科解「释」,分二科,第一科是「标列四相」。

∵∵

戌二、释(分二科)亥一、标列四相

谓于时时间修习止相;于时时间修习观相;于时时间修习举相;于时时间修习舍相。

「谓于时时间」,就是这一个时间,那一个时间。因为这个修止观的事情,有的时候,有这个情形;有的时候,有那个情形。没有成功的时候,都是也常会有问题,所以这个时间不是一个时间,「于时时间」,这个时候「修习止相」。「于时时间修习观相;于时时间修习举相;于时时间修习舍相」,这是标出来四个相貌,这是「标列四相」。下面第二科,「广显」四相的「差别」。分二科,第一科是「标」,止、观、举、舍,这四个相。

∵∵

亥二、广显差别(分二科)天一、标

又能如实了知其止,止相、止时;了知其观,观相、观时;了知其举,举相、举时;了知其舍,舍相、舍时。

这是「标」,这个前面标出来的四个相貌。这修止观的人,要「如实」的「了知其止,止相、止时;了知其观,观相、观时;了知其举,举相、举时;了知其舍,舍相、舍时」。这个四个相,每一个相,都有三相。

这是「标」,下面第二科解「释」。解释分四科,第一科是「止等」。分三科,第一科是「止」。

∵∵

天二、释(分四科)地一、止等(分三科)玄一、止

云何为止?谓九相心住。能令其心无相、无分别、寂静、极寂静、等住寂止、纯一无杂,故名为止。

怎么叫作「止」呢?「谓九相心住。能令其心无相、无分别、寂静、极寂静、等住寂止、纯一无杂,故名为止。」说这个「止」,「谓九相心住」,像前面文说的有九个相貌的心住,「能令其心」,这个九相心住的学习,能使令我们的心,「无相、无分别」。无相是一个意思;无分别一个意思;「寂静、极寂静」,这有二个意思;还有「等住寂止」,还有「纯一无杂」,「故名为止」。

∵∵

《披寻记》一○二五页:

无相无分别等者:无色等相令心遽务,是名无相;无恶寻思令心躁扰,名无分别;无贪欲盖等诸随烦恼令心扰动,是名寂静;离诸烦恼住寂静乐,名极寂静;专注一趣,是名等住寂止;前后一味无散乱转,是名纯一无杂。

「无相无分别等者:无色等相令心遽务,是名无相」,这个色等相,就是那十个相:色、声、香、味、触这是五相;另外贪瞋痴加上男女,这十个相。如果我们的心,在这十个相上去分别的话,心就会「遽务」,就是匆忙,不能够安闲,就匆忙。现在是「无色等相,令心遽务」,你心里面静坐的时候,没有这十个相,那就没有这个遽务的事情,「是名无相」。这个无相、无分别,无相这么讲,这是在所缘的境界上说。

「无恶寻思令心躁扰」,这个恶寻思,就是欲寻思、恚寻思、害寻思、亲里寻思、国土寻思,这些事,很多的寻思。「令心躁扰」,这些寻思,使令你心里面动乱。现在没有这些寻思令心动乱,所以「名无分别」。「无分别」,是在心上说;这「无相」,是在所缘境上说。所以在所缘境上是无相,在心上是无分别。

「无贪欲盖等诸随烦恼令心扰动」,这「无贪欲盖等」,就是没有那五盖;「诸随烦恼令心扰动」,也还是动乱。「是名」叫作「寂静」,没有这个,就叫作「寂静」。

「离诸烦恼住寂静乐」,你心里面远离一切烦恼的时候,烦恼就是动乱的相貌,不寂静;没有烦恼,你心里面就寂静下来,寂静下来是很快乐的。所以叫作「住寂静乐,名极寂静」。

「专注一趣,是名等住寂止」,这个九心住的专注一趣,叫作等住寂止。就是安住在寂静处,安住在寂静里面。

「前后一味无散乱转,是名纯一无杂」,这个止是这样子,止就是九心住,九心住是什么样子?就是无相、无分别、寂静、极寂静、等住寂止、纯一无杂,这叫作「止」。

∵∵

玄二、止相(分四科)黄一、征

云何止相?

这是第二说到「止相」,分四科,第一科是「征」。怎么叫作「止相」呢?

∵∵

黄二、标

谓有二种。

第二科是「标」。「谓有二种」相,这是标数,标出来数目。第三科是「列」,列出来名字。

∵∵

黄三、列

一、所缘相,二、因缘相。

这个止,有这二个相。

下面第四科,是解「释」这两个相。分两科,第一科是「所缘相」。又分两科,第一科是「出体」。

∵∵

黄四、释(分二科)宇一、所缘相(分二科)宙一、出体

所缘相者:谓奢摩他品所知事同分影像,是名所缘相。

这个静坐的时候,「所缘相」是怎么说的呢?「谓奢摩他品」这一类的,属于止这一类的,「所知事同分影像,是名所缘相」。这个所缘相,就是所知事的同分,而是内心里面的影像,不是直接观察外面的境界,这个境界,这个所观察的影像,其实就是法尘,「是名」叫做「所缘相」。

∵∵

宙二、显业

由此所缘,令心寂静。

这是第二科。前面是「出体」,这第二科「显业」。

「由此所缘」,由于这个所缘境,你能够安住在所缘境上,心里面就寂静了!这个寂静,还是指心说。但是没有所缘境,还是不能寂静。

∵∵

宇二、因缘相

因缘相者:谓依奢摩他所熏习心,为令后时奢摩他定皆清净故,修习瑜伽毗钵舍那所有加行,是名因缘相。

「因缘相者」,第二科解释「因缘相」,前面是「所缘相」,这个是「因缘相」。「谓依奢摩他所熏习心」,就是心是所熏习,能熏习的就是奢摩他,你常能够学习寂静其心,这是奢摩他所熏习心。「为令后时奢摩他定皆清净故」,这个修奢摩他的止的时候,是可能有短时间的寂静住,但过一会儿心里又妄想了,这样的奢摩他是不理想的,希望怎样呢?「为令后时奢摩他」,希望我后一个时间,初开始有可能是有多少寂静,后来就乱了;现在为令后时的奢摩他定,「皆清净故」,完全也不散乱、也不昏沈,这个奢摩他「皆清净故」。「修习毗钵舍那所有加行」,那么你修习毗钵舍那观,这个时候呢,奢摩他就会好一点,「是名因缘相」,毗钵舍那帮助奢摩他清净的因缘。

∵∵

玄三、止时(分二科)黄一、征

云何止时?

这个「止」和「止相」说完了,现在第三科说「止时」。分二科,第一科是「征」,第二科是解「释」。

怎么叫作「止时」呢?这是「征」,那么第二科解「释」。分二科,「第一义」,第一种道理的解释。

∵∵

黄二、释(分二科)宇一、第一义

谓心掉举时,或恐掉举时,是修止时。

「谓」这个「心」,我们的这个一念心,「掉举」的「时」候,掉举,就是回想过去所经验的如意的事情。这个心现在掉举的时候,这就是修止的时候了,一定把掉举停下来;「或恐掉举时」,心里还没有掉举,在那里害怕,顾虑要掉举,这时候应该修止,这是「修止」的「时」间,是这个时候。

∵∵

宇二、第二义

又依毗钵舍那所熏习心,为诸寻思之所扰恼及诸事业所扰恼时,是修止时。

第二义,第二义的解释。「又依毗钵舍那所熏习心」,毗钵舍那就是修观,就是在熏习这一念心,「为诸寻思之所扰恼」,这个修毗钵舍那的时候,它不听招呼,它不修毗钵舍那,「为诸寻思」,为诸欲寻思、恚寻思、害寻思,这些恶寻思的扰乱。「及诸事业所扰恼时」,就是办种种的事情,办种种事情,也是自己内心所经过的事情,这些事情,由于你内心里面的作意,这事情就出现了,在你心里面出现了。心里出现,你心里是准备修毗钵舍那的,但这事情出来扰乱你,这个时候「是修止时」,也是应该修止把这些散乱停下来。

∵∵

《披寻记》一○二六页:

及诸事业所扰恼时者:谓如前说,或为乞食,或为恭敬承事师长,或为看病,或为随顺修和敬业,如是等类,名诸事业应知。

「及诸事业所扰恼时者:谓如前说」,像前面文说,「或为乞食」,要吃饭去,要做这件事,「或为恭敬承事师长」的事情,「或为看病,或为随顺修和敬业」,这里指这种事情,「如是等类,名诸事业应知」,指这些事情,这些事情都是合法的事情。但是你做了,在你内心里经验过了,等你修止观的时候,它会现出来,扰乱你的毗钵舍那修不好,这也是有这个问题。

这是「第二义」,在这个时候,应该「修止」。

∵∵

地二、观等(分三科)玄一、观

云何为观?谓四行、三门、六事差别所缘观行。

这是第二,前面是「止」,止的三项说完了,现在说到「观」。分三科,第一科是「观」。

点赞(0)

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

暂无评论
立即
投稿
发表
评论
返回
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