瑜伽师地论卷第二十七.本地分中声闻地第十三.第二瑜伽处之二

巳三、缘性缘起所缘(分三科)午一、征

云何缘性缘起所缘?

这个「净行所缘」一共分五科。现在是第三科「缘性缘起所缘」,分三科,第一科「征」。怎么叫作「缘性缘起所缘」呢?这「缘性缘起」是所缘,你的智慧就是能缘。这个「缘」就是观察的意思,你怎么观察这个「缘性缘起」。

∵∵

午二、释(分二科)未一、明所缘

谓于三世唯行、唯法、唯事、唯因、唯果,堕正道理。谓观待道理、作用道理、证成道理、法尔道理。

这是第二科解释,分二科,第一科「明所缘」。

「谓于三世唯行」,「三世」就是过去世、现在世、未来世。过去是无量无边,未来也是无量无边,现在也可以说是无量无边。无量无边的长时期无量劫中,这个「缘性缘起」的境界是非常的广大。但是从佛法的智慧的观察,「唯行」,只是你内心的分别,这个「行」就是内心的分别,只是你内心的分别而已。「唯法」这个「法」是什么呢?就是「名句」,名句所宣传的这些事情,就是文句,就是语言文字就是这个,就是这些分别;只此而已。「唯事」,这个「事」就是你内心和语言的这些虚妄分别,就造出来很多的事,就发生了很多的事,或者人间的事、天上的事、三恶道的事,就是六道轮回的事,就是世间的事、或者出世间的事。

「唯因」,这个「事」究竟是什么呢?「唯因、唯果」而已,这就是一个因;就是你这样虚妄分别,语言的宣传、语言的发表,你这样的动作它是有后果的。它现在能有这种事,是后果的一个「因」,它能招感后果。「唯果」,将来就出现一个结果。你现在内心和语言的分别,这就是个「果」;这个果又去造作种种事,就是「因」,将来又得果。就是由因而得果、由果而起因;就是因而果、果而因,就是这样子;只此而已,过去也是这样子,未来也是这样子,现在也是这样子,这就叫做「缘性缘起」。

「堕正道理」,你能这样去观察思惟,是契合佛说的道理的,契合的。什么道理呢?是「谓观待道理、作用道理、证成道理、法尔道理」,这四种道理。

∵∵

《披寻记》九一三页:

谓于三世唯行唯法等者:谓缘生法本无而有,有已散灭,是名唯行。唯法所显,唯法能润,唯法所润,是名唯法。五有取蕴,唯业异熟,是名唯事。因有二种:谓牵引因及生起因,是名唯因。果亦有二:谓自体果及受用境界果,是名唯果。于去来今唯此诸相可得,无有作者及以受者,由是思惟,堕四道理。此复云何?谓若有因,苦便随逐,招集一切纯大苦蕴,是即观待道理。于缘起观善修善习善多修习能断愚痴,是即作用道理。此缘起义有至教量,有内现证,有比度法,是即证成道理。又缘起法安住法性,法住法界,是即法尔道理。

「谓于三世唯行唯法等者:谓缘生法本无而有,有已散灭,是名唯行」,他这么解释。这个「唯行」这句话怎么解释呢?这《披寻记》的作者这么解释:就是因缘所生法原来是没有的,现在有因缘了就有了,这是生。「有已散灭」,出现了以后它不能常住的,它又散坏了又没有了,就是有生有灭的这些事情,这叫做「唯行」。这个「行」就当个「生灭」讲。

「唯法所显」,这下面第二句是「唯法」,「唯法」什么意思呢?这个「唯行」的这件事,这个生灭无常的这一切变化、只是「法」,只是显示了「法」的事情。什么叫做「法」呢?「唯法能润,唯法所润」,这个「润」是滋润,实在就是「长养」的意思。你这个水放上去,给它一点水它就能长养它,这个水有这个力量能长养。这个「法」也是这样子,这个能长养的就是「因」,所长养的就是「果」了,所以「法」有这种作用。「唯法能润,唯法所润」,这个果它能创造出来因,而因又能得到果。这「因」就是「能润」,「果」就是「所润」,就是这么意思。「是名唯法」就是这个意思。∵

「五有取蕴,唯业异熟,是名唯事」,这第三句,《披寻记》的作者这么解释。「五有取蕴」就是色受想行识这是五个有取蕴;色也是蕴、受想行识都是蕴,但是都是有烦恼的。这「有取蕴」,「唯业异熟」,就是你的内心身口意的业所得到的异熟的果报,这「有取蕴」,这五蕴就是你的身口意三业所得的果报。「是名唯事」,这个事就当果报讲,这样讲。

「因有二种」,这「唯因」这句话怎么讲呢?这「因」有二种不同,「谓牵引因及生起因」,这「牵引因」在十二缘起里面说,就是无明、行。本来没有,但是它能引出来,能引出一个事情来,它有这个力量、「牵引因」。「及生起因」,这个「生起因」就是爱、取、有。这个「牵引因」这无明、行能引出来识、名色、六入、触、受这五种种子;这「生起因」就经过爱、取、有的熏习就生出来生、老死的果报了,就是经过这么二个层次,所以「牵引因及生起因」这么两种因,是名「唯因」。

「果亦有二:谓自体果及受用境界果」,「自体果」就是你的眼耳鼻舌身意,你的色受想行识,是你的「自体果」。「及受用境界果」,「受用境界果」就是你的眼耳鼻舌身意去接触色声香味触法,或者是受用苦,或者受用乐,或者不苦不乐,这就是你的「受用境界果」,「是名唯果」就是这样子。

「于去来今,唯此诸相可得」,过去也是这样子,未来也是这样子,现在也是这样子。过去、现在、未来「唯此诸相可得」,就是「唯行、唯法、唯事、唯因、唯果」,就是只此而已,就是这样。「无有作者及以受者」,在这里边,「唯行、唯法、唯事、唯因、唯果」里面,没有一个常恒住不变异有主宰性的作者,也没有一个有实体性的一个受者。你在造业的时候就是你的身口意,你的眼耳鼻舌身意,另外没有一个「作者」。你受用果报的时候,也还是你的眼耳鼻舌身意,也还是你的色受想行识,另外没有一个「受者」可得的,就是没有我可得了。

「由是思惟,堕四道理」,你若是这样思惟,这个缘性缘起的境界都是因缘和合,无常的、无我的,你就这样思惟。这样思惟就是「堕四道理」,就契合了这四种道理。

「此复云何」?这四个道理又怎么样意思呢?又怎么解释呢?「谓若有因,苦便随逐」,在三界之内,欲界、色界、无色界,众生他的身口意一动就有「因」了,就有一种功能。「苦便随逐」,这个功能就会得到苦恼的果报;说现在还没有出现,但是它已经「随逐」你了,就在你的后面随逐你,「苦便随逐」。「招集一切纯大苦蕴」,你这个因有能力招集来很多很多的纯是「大苦蕴」,都是苦,或者三恶道的苦,人天的苦,都是苦;乃至到你得了四禅八定也是苦,「纯大苦蕴」。「是即观待道理」,这叫做「观待道理」。这个果本身不能决定的,它要去看因怎么样情形,要看因怎么样然后才能有果,所以叫做「观待」。

「于缘起观善修善习、善多修习能断愚痴,是即作用道理」。「作用道理」怎么讲呢?就是佛教徒他学习佛法,他感觉到太苦了、要从苦解脱出来,怎么办呢?就是要观察缘起的道理,观察缘起就知道是无常、无我的,是毕竟空的了。「于缘起观善修善习」,你能善巧地去「修」,就是作如是观,那就是戒定慧,还有前方便,这样修。「习」就是继续不断地修,你不能就坐一小时就完了,这不行的;你要长时期地数数地修习,所以叫「善多修习」,你要长时期这么修习。「善修」就是开始修,「习」是继续地修,「多修习」就是长时期不断地修习,要精进不懈怠的修习。「能断愚痴」,你就能够断灭了内心的糊涂,不明白道理、不明白无我的道理,不明诸法是缘起的道理;过去也是这样子,未来也是这样子,现在也是这样子。「是即作用道理」,这就叫做「作用」,能发生这个作用。就是这个「缘起」这件事可以改变的,你若能这样做,就能改变这个缘起;你若不这样做,你继续地随顺人情,继续地这样子,你这样子,我也这样子,那好!那就是永久也不能解脱大苦,不能解脱这个苦的。

这个经论里面,也不是说世间上没有乐,也说有乐的,也有令你满意的地方的。但是那个乐很少,而引起很多的苦,苦恼是特别多,是这么回事。这样子就不适合了,如果解脱了苦以后,得了圣道以后,这就完全是清净自在安乐的,没有苦了。所以这件事是有意义的,是可以这样子的,是合算的,没有吃亏。

「此缘起义有至教量,有内现证,有比度法,是即证成道理」。说你这样讲,有事实吗?有事实谁这样做成功了呢?你放心,告诉你「有至教量」,佛陀这样修行已经成功了,他把他修行的经验自己圆满的法语告诉你,是真实不虚,这个缘起的道理是真实不虚,告诉你了。「有内现证」,佛陀出现世间以后,这些很多的人随佛出家的大阿罗汉、大菩萨、得无生法忍的大菩萨,他们已经依据佛自己圆满的圣教,这么修行已经「现证」如是道理,所以你放心好了。「有比度法」,说是他们证得,我没有证得,但你现在按照佛说的道理,你去比量去观察,真实不虚。「是即证成道理」,这就是「证成道理」,证明这个道理是成立了,你推不倒的。

「又缘起法安住法性,法住法界,是即法尔道理」。又这个「缘起法」,久远以来就是这样子,这个缘起法就是这样子的。「安住法性」,就是很任运地它就是那样子,这个缘起法这个「性」,就是本来就是这样子,不管你这个人做了恶事到了地狱去了,也是缘起;你做了善法跑到天上去了,也是缘起;你现在能够发出离心得圣道,还是缘起。这个缘起道理在一切法上看,很自然的很顺理成章的,就是叫「安住法性」。

「法住」,这个「法住」很有意思。但是这样的法性,凡夫的肉眼不明白,看不出来这个道理,不明白。就是释迦牟尼佛的大智慧,他能够用不颠倒的文句,没有错误的文句,把这缘起的道理表达出来表示出来,这叫做「法住」。这个「法住」的意思,就是佛的法语宣扬缘起的道理之后,这样的法语留传在世间的时候,这时候就是世间有佛法,这是智慧的境界,这大智慧的境界,就是正法住世了,就是这样意思。

「法界」,这个「法界」就是依这个缘起为因,这个「法住」是依法性为因而建立的。实在来说也可以这么讲,就是这个「法住」这个正法,是一切圣人以此为因而得圣道的,这个「界」是因也,也可以这么讲。「是即法尔道理」,这个事情很现成的,叫「法尔道理」。

∵这个「堕正道理,谓观待道理、作用道理、证成道理、法尔道理」。

∵∵

唯有诸法能引诸法;无有作者及以受者。是名缘性缘起所缘。

就是只有一切法,就是眼耳鼻舌身意、色声香味触法、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,就是这么多的法。「能引诸法」这么多的十八界在动,它在一动的时候,它就能引出来,又引出来眼耳鼻舌身意、色声香味触法、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,又引出来诸法,就是这样子的。「无有作者及以受者」,在这么多的缘起法里面,没有那个常恒住不变异的我,是作者、是受者,没有我可得的,我不可得。「是名缘性缘起所缘」,这就是这么回事,就是这样子。

这前面是「明所缘」,就所观察的「缘性缘起所缘」。下面是「显方便」。

∵∵

未二、显方便

于此所缘作意思惟,痴行增上补特伽罗所有痴行皆得微薄,于诸痴行心得清净。

「于此所缘作意思惟」,说这位佛教徒,觉悟了的这个佛教徒,「于此」缘性缘起的「所缘」去观察,你能去「作意思惟」,能提起来精神观察这个缘起的道理。「痴行增上补特伽罗所有痴行皆得微薄」,你这个愚痴不明白道理的这个人,「痴行」增上的,这么多的烦恼里面,这个愚痴的烦恼最厉害最重这个人,所有的「痴行皆得微薄」,所有的愚痴,你不断地这样观察,你这个愚痴的心理,愚痴的烦恼「皆得微薄」,就是逐渐地微小,逐渐地由厚而薄,由多而少以至于无,你就得圣道了。

「于诸痴行心得清净」,你原来有很多的愚痴,愚痴的心行现在都得到清净了,没有愚痴染污你的心了,你心就清净了。那么这是得到了无我、我所的无分别智了。

∵∵

午三、结

是名缘性缘起所缘。

这个意思。

《披寻记》九一三页:

唯有诸法能引诸法等者:为显缘起非无因生,是故说言唯有诸法能引诸法。为显缘起非自作非他作,是故说言无有作者及以受者。

「唯有诸法能引诸法等者:为显缘起非无因生」,「缘起」就是一切法都是因缘生,不是无因而有的,「是故说言唯有诸法能引诸法」。「为显缘起非自作非他作,是故说言无有作者及以受者」,「非自作」就是、不是有我,有个常恒住不变异的我能创造一切,不是,「非自作」。「非他作」也不是上帝造的,上帝造一切法叫你受苦、叫你受乐、你要感谢上帝!没有这回事情,「非他作」,「是故说言无有作者及以受者」。

这个说完了,这个「缘性缘起所缘」第三科解释完了。下面是第四科「界差别所缘」分五科,第一科「征」。

∵∵

巳四、界差别所缘(分五科)午一、征

云何界差别所缘?

怎么叫作「界差别所缘」呢?这个所缘的「界差别」是怎么回事情呢?

∵∵

午二、标

谓六界差别。

这下面第二科「标」、标出来。就是有六种界的不同,这是标。下面列出来。

∵∵

午三、列

一地界,二水界,三火界,四风界,五空界,六识界。

就这六种因组合起来就是众生。欲界、色界天都是这样;无色界天没有地、水、火、风,他只是有空界、也有识界,就是这样子。

下面第四科解释,解释这六界,分二科,第一科辨种类,辨六界的种类,分六科。第一科先解释「地界」的种类,分四科,第一科「征」。

∵∵

午四、释(分二科)∵未一、辨类别(分六科)

申一、地界(分四科)∵酉一、征

云何地界?

怎么叫做「地界」呢?这个「地界」是什么意思呢?

∵∵

酉二、标

地界有二。

点赞(0)

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

暂无评论
立即
投稿
发表
评论
返回
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