午十一、端严(分三科)未一、征
∵云何端严?∵
∵这个「沙门庄严」这一科,分十七科。现在是第十一科「端严」,分三科,第一科是「征」。
∵「云何端严」,这个出家人,修学圣道的人,怎么叫做「端严」呢?
∵∵未二、释
∵谓能成就若往若还、若睹若瞻、若屈若伸、持僧伽胝、持衣持钵、端严形相。
∵「谓能成就」,就是这位修行人,他能成就这样的事情;什么呢?就是「若往若还、若睹若瞻、若屈若伸」这样的事情,「持僧伽胝」就是大衣,「持衣」就是其余的衣、「持钵」,「端严形相」,就是这些事情,都有端正庄严的形相。
∵∵未三、结
∵是名端严。
∵这就叫做「端严」。
∵这是第十一科。下面第十二科,叫做「知量」。
∵∵午十二、知量(分三科)未一、征∵
∵云何知量?∵
∵分三科,第一科「征」。怎么叫做知量呢?
∵∵未二、释
∵谓于净信诸婆罗门长者居士,极恣衣服饮食敷具病缘医药诸什物中,知量而取。
∵「谓于净信诸婆罗门长者居士」,就是这位修学圣道的人,他对于佛法僧有清净信心的「婆罗门」、或者是「长者」、或者是「居士」。「极恣衣服饮食敷具病缘医药诸什物中」,这个「极恣」就是极大的这种布施的心情,随你意的去取、去拿去,你拿多少都可以,他能够随你意;是这么样发心的居士,他布施这个衣服、饮食、敷具、和这个病缘的医药,还有其它的一切的这些资生具。「知量而取」,你这位修行人需要这个,你要知道量。你用多少、你需要多少,你就拿多少;你不可以拿得太过,叫「知量」。
∵∵未三、结
∵是名知量。
∵「是名」叫做「知量」。
∵∵午十三、成就贤善士法(分三科)未一、征
∵云何成就贤善士法?
∵这是第十三科,也是分三科,第一科「征」。
∵怎么叫做这位修行人「成就了贤善的法」?贤善的人的一种法。这是征。
∵下面解释。
∵∵未二、释
∵谓生高族净信出家,或生富族净信出家,颜容姝妙喜见端严,具足多闻语具圆满,或随获得少智、少见、少安乐住。由是因缘,不自高举、不陵懱他;能知唯有法随法行,是其谛实。既了知己;精进修行法随法行。
∵「谓生高族」,说是这位修行人,他在家的时候他是生在「高族」,高贵的家族里边,家里边都是特别有权势的人。「净信出家」,因为对于佛法有清净的信心,所以他就抛弃了这个在家的欲,从这欲的家里边出来,这是一种人。「或生富族」,或者是这位出家人,他原来是生在大富的人家里边,有很多的财富,但是他也能够「净信出家」。
∵这种人「颜容姝妙」,他的面容特别的美妙。「喜见端严」,很多人都喜见他的端正的端严的相貌。「具足多闻」,这种人也是有学问的人,读了很多的书的。「语具圆满」,他说话也是非常美妙的,言辞美妙。
∵「或随获得少智少见少安乐住」,或者这二种人他出家以后,他能够在佛法里边努力的学习,随顺他的努力的程度,他得到了佛法里边多少的智慧,少少的有点智慧;就是苦、空、无常、无我的这种智慧,他知道苦、知道无常、知道无我,这些智慧。「少见」,就是有了见地,应该走那一条路,他有这样的见地的,其实也是智慧。「少安乐住」,少少的有点安乐住,就是静坐有点成就,可能得欲界定最后的等持、或者是未到地定的「安乐住」。
∵「由是因缘不自高举」,他的家族都是高贵而是大富的,还有学问,他在佛法里边还有这么多的成就,他应该高举了;但是他不高举,他不高慢。「不陵懱他」,不轻视任何人,对任何人不轻视。
∵「能知唯有法随法行,是其谛实」,这就是表示他的智见。这个「见」;成就了什么见?就是这个;他能知道世间上一切的事情,只有「法随法行」修学圣道这件事,是真实有义意的,其它都是虚妄,都是不真实的。「法随法行」;这个第一个「法」,这个「法」字就是涅盘;这个「随法」就是八正道。八正道不是涅盘;但是它能够随顺涅盘,向涅盘那里去,有这种作用。那么修行八正道,他能够学习八正道,这叫做「法随法行」。只有这一件事是真实有价值的。「是其谛实」,这是真实不虚的,「是其谛实」。这他能够出家原因也就应该是在这里。
∵「既了知已精进修行」,他了知了以后,他也能这样做,他就不懈怠,不怕困难精进地去修这个「法随法行」,修这个八正道,就是修戒定慧。
∵∵未三、结
∵是名成就贤善士法
∵这个「成就贤善士法」是这么回事情,就是能放得下,还是有见地,能修学圣道,知道「唯有圣道」是最重要的事情,其它都是不值得,没有价值的。
∵∵午十四、成就聪慧者相(分三科)未一、征
∵云何成就聪慧者相?
∵这是第十四科「成就聪慧者相」,也是先是分三科,第一科「征」。
∵怎么叫做「成就聪慧者相」呢?这个沙门的庄严,其中有一个叫做「成就聪慧者相」,什么叫做「聪慧者相」呢?这是「征」。
∵下面第二科解释。解释,先是「标」。
∵∵未二、释(分三科)申一、标
∵谓由作业相表知愚夫;由作业相表知聪慧。
∵「谓由作业相表知愚夫」,说这个人笨、这个人糊涂、愚痴,从什么地方知道呢?就是从「作业」,从他的行动上看;从他行动相看,就表示这个人是糊涂。你不须要用语言来告诉谁,你是糊涂、你是聪明,不须要用语言,就是你的行动就表示这件事了。
∵「由作业相表知聪慧」,由于你的行动,你的身口意表现出来的行动,就知道你这个人聪明,就是这样子。从这个地方来看你的聪慧者相,或者是愚痴相。这是「标」。
∵∵申二、征
∵其事云何?
∵这第二科是「征」。
∵说是这个「作业相」是怎么回事情呢?那个事情是怎么样呢?
∵下边第三科解释。
∵∵申三、释
∵谓诸愚夫,恶思所思、恶说所说、恶作所作;诸聪慧者,善思所思、善说所说、善作所作。
∵「谓诸愚夫,恶思所思、恶说所说、恶作所作」,怎么叫做「愚夫」呢?不管你有多大的学问,你怎么样有智慧;但是你的内心你的意业,身口意这个意业「恶思所思」,那些有罪过的那些思惟,你就这样思惟;那些有罪过的思惟,是你所思惟的。「恶说所说」,他说的话都是有罪过的语言,是他所说的话。「恶作所作」,就是那有罪过的行动,是他作的事情,这就叫做「愚夫」,这「愚夫」就这么讲。
∵「诸聪慧者」,说是从他的行动上就知道他是有智慧的人,那是怎么回事情呢?「善思所思、善说所说、善作所作」,就是他的身口意都是有功德而没有过失的;他修学八正道,能够修学十善法,而能够出离世间,有出离的愿望,修学戒定慧。
∵∵未三、结
∵是名成就聪慧者相。
∵这是沙门庄严。
∵下面第十五科就是「堪忍」,分三科,第一科是「征」。
∵∵午十五、堪忍(分三科)∵∵未一、征
∵云何堪忍?
∵这个沙门的庄严还有一条就是「堪忍」,能够容忍、能够忍耐。怎么叫做他的忍耐呢?这是征。
∵下边就解释分二科,第一科「举事」分二科,第一科「不反报他」。
∵∵未二、释(分二科)申一、举事(分二科)酉一、不反报他
∵谓如有一、骂不报骂、瞋不报瞋、打不报打、弄不报弄。
∵「谓如有一」,谓如有这么一个人,就是这么一个修行人。「骂不报骂」,你骂他,他不回答你,不报之以骂。「瞋」的时候,你对他愤怒了,他不报之以愤怒。「打」他呢他不报、他不打你,你打他他不打你。你骂他,他不骂你。「弄不报弄」,你讥弄他、讥笑他、轻视他,他并不回报之以「弄」,这样子。
∵按我们一般人的见解,你骂我,我骂你,这样才是英雄。但是现在这个修行人,不是这个态度。你对他这样子,他无动于衷,这就是忍的关系,这叫做「忍」。这是举出来这个事,忍辱的这个忍受的事相,「不反报他」。
∵下面第二科,「能自忍受」。
∵∵酉二、能自忍受
∵又彼***、堪能忍受寒热饥渴蚊虻风日蛇蝎毒触;又能忍受他所干犯粗恶语言;又能忍受身中所有猛利坚劲辛楚切心夺命苦受。
∵「又彼***」,又那位可尊重的那个人,「堪能忍受」他还能够忍受什么?「忍受」这个「寒热」、大寒大热他能忍受,「饥渴」的事情,「蚊虻风日蛇蝎毒触」的事情他都能忍受。「又能忍受他所干犯粗恶」的语言,别人去触恼他,触犯他干扰他,他也能忍受。「又能忍受身中」所有的、猛利的、坚劲的、「辛楚切心夺命」的苦受,他也能忍受。
∵∵申二、释义
∵为性堪忍、有所容受。
∵这是第二科「释义」。前面是「举事」,举这个忍的事项;这第二科解释它这个义。
∵「为性堪忍」,说这个修行人他的心性,就是能够「堪忍」。怎么叫做「堪忍」呢?「有所容受」,这些事情能容得下,他不介意。
∵∵未三、结
∵是名堪忍。
∵「是名」叫做「堪忍」。这的确是…这些事情他都能容忍,也是不得了。
∵∵午十六、柔和(分三科)未一、征
∵云何柔和?
∵这是第十六科叫做「柔和」。
∵怎么叫做「柔和」呢?分三科,第一科「征」,怎么叫做「柔和」?
∵下边就解释,分二科,第一科「举成就法」,他成就的这个柔和的相貌。
∵∵未二、释(分二科)申一、举成就法
∵谓如有一、于大师等具足成就慈愍身业,具足成就慈愍语业,具足成就慈愍意业。与诸有智同梵行者、和同受用应所受用,凡所饮食无有私密。如法所获如法所得、堕在钵中为钵所摄而为受用。
∵「谓如有一」,就是这个修行人。「于大师等具足成就慈愍身业」,这个「大师」当然是佛,这个「等」就是其余的同梵行者,和尚、阿阇黎乃至同学,这一切同梵行者。「具足成就」慈愍的身业,这个慈能与乐,就是欢喜他好,这样的心情,对任何人都有这种心情;我不愿意你有不如意的事情,希望你心情快乐身体健康,希望你善根增长,这一般的这些情形;对于佛当然是特别恭敬。「具足成就」慈愍的语业,这语言也表示慈愍的这种语业。「具足成就」慈愍的意业。这个身口意都是慈愍的,都是特别的良好,这是身口意这三种。
∵「与诸有智同梵行者,和同受用应所受用」,这个「所受用」的、那么就是这些利,利和同均的这些衣服、饮食、卧具、医药这些事情。「与诸」有智慧的「同梵行者」,这个「有智」也就是有出离的愿望,而能修学圣道的人。「和同受用应所受用」,大家和合共同的受用「应所受用」的事情。是什么呢?下面说「凡所饮食」,这一切所饮食的事情,这个饮食。「无有私密」,他没有说自己偷偷地吃什么东西,没有这回事情。「如法所获如法所得」,依法得到的这些财、这些饮食、衣服、卧具、医药这些事情,「如法」所得到的。如果说是在施主那一方面,他的财都是如法所得,这是一方面;而我们修行人去得这个财的时候,也是如法所得,没有非法得来的东西,这就是两方面说。「堕在钵中为钵所摄而为受用」,那么这就是利和同均的意思。
∵∵《披寻记》八八四页:
∵如法所获如法所得等者:〈摄事分〉说:若物不依邪命非法方便获得,此物名为如法所得。若物已置在于钵内,当知此物名堕钵中。若物虽未置于钵中而将欲置,当知此物名钵所摄。(陵本九十九卷二十页)此应准知。
∵「如法所获如法所得等者」:〈摄事分〉说:「若物不依邪命」,这个衣服、饮食、卧具这些物,不是依这个邪命而来的,譬如说你有欺骗性得来的东西那就是邪命了。就是出家人也是这样子,在家人也是,在家人你去得这个财,你也要合法,你有欺骗性也就是邪命了。「不依邪命非法方便获得」,不是那个「非法」,不合法的方法得到的东西。「此物名为如法所得」,这就是「如法所得」。
∵「若物已置在于钵内」,若是这个东西放在你的钵内了。「当知此物名堕钵中」,就是堕在钵中。「若物虽未置于钵中而将欲置」,但是他想要放在你的钵中。「当知此物名钵所摄」,「为钵所摄」是这样意思;就是那个施主想要把这个东西放在你的钵里面,那叫「钵所摄」。这是(陵本九十九卷二十页)。「此应准知」,这个(陵本九十九卷)上这么解释,这一段文应该按照那一段文就可以知道了。
∵∵同戒同见。
∵这个「同梵行者」大家同受一样的戒法,都是这样的戒,没有说特别不同的地方。「同见」,在佛法的真理上同一个见地,都是诸法无常、是无我的,都有这种思想。
∵∵申二、释柔和义
∵成就如是六种可乐可爱可重无违诤法、易可共住,性不恼他;与诸有智同梵行者共住一处、常令欢喜。
∵「成就如是六种可乐可爱可重无违诤法」,前面这一共是六种身口意。通常这个六种和合;身和同住、口和无诤、意和同悦,这身口意是这样子。这上面都说是「慈愍」当然就是可以同住,大家的语言上也没有冲突,心情都是快乐的,身口意这是三个。「与诸有智同梵行者和合受用」,这个就是利和同均。「戒、见」那么就是戒和同修、见和同解,加在一起就是六种。这六种都是「可乐」、可欢喜、可爱乐、可尊重「无违诤法」。「易可共住」,你成就了这六种功德,人与人彼此之间就容易共住。「性不恼他」,你都是慈愍的,身口意都是慈愍的,就是你有这样的心肠,你当然不会去恼乱那一个人。「与诸有智同梵行者」共住在一处,「常令欢喜」,大家都欢喜,你有这个慈愍心,我令你欢喜,你也令我欢喜,大家这样子。
∵∵未三、结
∵是名柔和。
∵「是名」叫做「柔和」。
∵∵《披寻记》八八五页:
∵成就如是六种可爱可乐可重无违诤法者:慈愍三业,是谓前三。同受财物,是为第四。同戒、同见,是为第五、第六。言可乐者,即是可爱可重总名。〈摄事分〉说:由二种相成可乐性:一、体彼有德而尊重故,二、荷彼有恩而慰意故。(陵本九十九卷二十页)此中可爱,即彼慰意增上。可重、即彼尊重增上。言无违者,谓离贪等所有扰恼故。言无诤者,和合方便共为一事故。
∵「成就如是六种可爱可乐可重无违诤法者:慈愍三业,是谓前三」,这六种和合法,就是最前三个。「同受财物」是为第四个。「同戒、同见」是为第五、第六,这加起就是六个。「言可乐者,即是可爱可重总名」,这「可乐」是总说的,下边那个「爱」和「重」、「无违诤」是别说的;这是「可爱可重」的总名。
∵「〈摄事分〉说:由二种相成可乐性」,你有二种良好的相貌就叫做「可乐」。「一、体彼有德而尊重故」,第一个,这个「体」者就是明白的意思;我知道那个人有修行,他有戒定慧的功德,这个人止观修得很好,就是有这种功德的人就值得尊重,这叫做「可重」。「二、荷彼有恩而慰意故」,那这就是「可爱」。这个「荷」就是感谢的意思;感谢他有恩,他对我有恩。说我去看医生,他开车送我去看医生,那么这就是有恩。或者我有错误的地方,他肯告诉我:「这个地方不对」,这就是有恩了。就是种种的,他有慈愍心来照顾我,他就是对我有恩了。荷彼有恩「而慰意故」,这是令我心情得安慰的,这叫做「可爱」。「此中可爱,即彼慰意增上」,这里面说这个「可爱」,就是那个〈摄事分〉说的那个「慰意增上」这一方面的事情,「可重」即彼「尊重增上」。
∵「言无违者」,就是那个「无违诤」这个什么意思呢?「谓离贪等所有扰恼故」。「违诤」,我说东你偏说西,大家有冲突,那就是…不是贪的原因就是瞋的原因,就是贪、瞋、痴的原因才有冲突。现在「无违诤」就表示这个人没有这个,贪瞋痴不动,这个意思;没有这些贪瞋痴的扰恼的事情。「言无诤者和合方法共为一事故」,彼此和合共为一事而没有冲突,那就是因为有前面这六种功德的关系。
∵这就叫做「柔和」,这「柔和」的内容是这样子。
∵∵午十七、贤善(分三科)∵∵未一、征
∵云何贤善?
∵这「贤善」怎么讲呢?这是第十七科,最后一科,分三科,第一科「征」。
∵怎么叫做「贤善」?下面第二科解释。
∵∵未二、释
∵谓如有一、远离颦蹙,舒颜平视;含笑先言,常为爱语;性多摄受善法朋侣,身心澄清。
∵「谓如有一、远离颦蹙,舒颜平视」,说这个人「远离」了「颦蹙」;「颦蹙」就是皱眉头,就是心里面有事情。「舒颜平视」,他这个容颜非常的愉悦,这个「舒」就是开朗的意思,就是有一点愉悦、喜悦的面貌。「平视」,不向高看,不向高也不向低,平平这样向前看。
∵「含笑先言」,他说话,他的面容是含笑,就是「舒颜」叫含笑。彼此间见面有事情的时候他先发言,这表示他谦让谦虚的意思;并不是自己很高慢的时候,要你和他说,他才向你说;不是。「常为爱语」,他心里面有慈悲心,发出来的语言都是爱语;说你不对、那也是爱语;说你对、也是爱语,都是慈悲心、慈愍心发出的爱语。当然说这种话…,当然也就在对方的感觉,你用好心肠,彼此都有好心肠,互相都是爱语。你若有智慧,听什么话、所有的语言都是爱语,「粗言及细语、皆归第一义」。如果你用是非烦恼去体会,什么是爱语?都是不可爱的了。所以这个「常为爱语」。
∵「性多摄受善法朋侣」,说这个修行人他的心性就是欢喜;这个「多」实在就是欢喜。「摄受善法朋侣」,就是欢喜去连络这种人,同这个有「善法」的「朋侣」,就是有功德的人,他欢喜同这种人来往。这个「朋」这个字,司马迁讲的好,「同明相照」叫做「朋」,这司马迁他知道怎么讲这一句话;这是两个月就是两个光明,你也发出光明给他,他也发出光明给你,这叫做「朋」。欢喜同这样的人建立关系。「身心澄净」,身也清净,心也清净。
∵∵未三、结
∵是名贤善。
∵「是名」叫做「贤善」。
∵∵《披寻记》八八五页:
∵身心澄净者:谓由修习胜奢摩他毗钵舍那,远离身心粗重,获得身心轻安,由是调伏一切世间贪忧,是名身心澄净。
∵「身心澄净者:谓由修习胜奢摩他毗婆舍那」,你修这个止和观,其实就是四念处。「远离身心粗重」,修行有了成就了,就是这个粗重远离了。这个「粗重」;一种是烦恼的粗重,若远离了烦恼的粗重,那就是圣人了;现在说这个四大有「粗重」,由于你静坐的功夫高了的时候,这个四大的粗重远离了,你就得轻安乐了。那么「获得身心轻安」,先得到心轻安,然后得到身轻安,这个身心都有轻安。「由是调伏一切世间」的贪忧,这些贪爱的烦恼,「是名」叫做「身心澄净」。
∵这叫做「贤善」,这里面的内容也是很高贵的境界,高尚的境界,这叫做「贤善」。
∵一共十七科,就这个「沙门的庄严」分十七科,这十七科讲完了。
∵∵巳二、辨住学(分十六科)午一、不乐利敬
∵若有成就如是诸法;爱乐正法爱乐功德。∵
∵这是第二科。这个「沙门」的「庄严」是分二科,第一科是「别辨相」分二科,第一科是「辨成就」十七种庄严。现在是第二科「辨住学」,它分十六科,第一科是「不乐利敬」。
∵「若有成就如是诸法」,假设这个沙门,这个出家人成就了前面这个十七种庄严的功德,「成就如是诸法」。「爱乐正法」,这个人当然他是欢喜正法,就是欢喜这个十二分教,长行重颂并授记……就这十二分教。「爱乐功德」,爱乐由十二分教,其实十二分教就是经律论,从这里成就的功德,也就是圣道这些事情,对于这个有欢喜心,对于法有欢喜心、对于功德有欢喜;那就表示不是法、不是功德的事情,他不欢喜这个。
∵∵
∵《披寻记》八八五页:
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