未三、第三智力与第四智力(分二科)∵∵申一、静虑解脱等持等至智力

若正照取信等俱生相应之心;当知此由静虑解脱等持等至智力故。

这是第三科「第三智力与第四智力」,又分两科,第一科是「静虑解脱等持等至智力」。

「若正照取信等俱生相应之心」,若是佛陀他现在「正照取信等俱生相应之心」,这个「照取」就是佛的智慧照见众生的心的时候,叫做照取。照取什么呢?所照取就是「信等俱生相应之心」。「信等」,就是信、进、念、定、慧,这五种善根。这个「俱生」,就是同时地现起,这个信、进、念、定、慧这五种善根同时地现起。同时地现起,就是众生修学圣道达到这个程度的时候,他这一念清净心里面,这五种善根同时都有了。当然我们用这件事来反省我们自己,就知道这件事不是容易;就是这个人他是有了程度了,这一念心里面有定、还有慧、还有信、还有进、还有念。「相应之心」,就是这个心和这五种善法相应;相应就是和合,不相违背的意思。「当知此由静虑解脱等持等至智力故」,这句话「正照取信等俱生相应之心」,我们应该知道这是佛陀的静虑,色界的四静虑,或三种解脱,或者是八解脱,这个等持等至的智慧力量。你有这样的静虑解脱等持等至,你才有这个功能,能照取信等俱生相应之心。当然这也是他心通的境界,但是这个他心通和一般的没得圣道的他心通也不同,和阿罗汉的他心通也不同,所以这个名字叫做「静虑解脱等持等至智力故」。

∵∵

申二、根胜劣智力∵∵

若正分别即彼诸根软中上品,种种差别;当知此由根胜劣智力故。

这是第二科「根胜劣智力」。「若正分别」,若是这个时候佛在观察这个修行人,「即彼诸根」,「即彼诸根」,即是所分别。所分别的是什么呢?即彼修行人的信进念定慧的诸根,「软中上品」,这个信进念定慧有软品、有中品、有上品的「种种差别」,不是一样的。这个人有信进念定慧,那个人也有,但是前后彼此间还是不一样的,不是决定一样的,也还是定慧也有深浅,有这个差别。能够观察即彼诸根软中上品种种差别的这个,是谁呢?「当知此由根胜劣智力故」,这是由于佛陀的根胜劣智力的力量才能知道这件事。这个根胜劣是智慧所知的事情,能知的智慧叫做根胜劣智力。

∵∵

未四、第四智力与第五智力(分二科)∵∵申一、根胜劣智力∵∵

若正照取诸根为先,彼彼法中种种意乐;当知此由根胜劣智力故。

「若正照取诸根为先,彼彼法中种种意乐」这是第四科「第四智力与第五智力」。分两科,第一科是「根胜劣智力」,这是第四智力。

「若正照取诸根为先」,就是先观察那位修行人的诸根。「彼彼法中种种意乐」,就是那个「诸根为先」,信、进、念、定、慧里边,信里边也有很多,你相信什么?「彼彼法」,信、精进、念、定、慧里边都有很多差别。「种种意乐」,就是他心里边所欢喜的事情。这个意乐其中也包括智慧,就是胜解,你所胜解的也就是你所意乐的,这里边有胜解、也有意乐、也有信的意思。「当知此由根胜劣智力」,才知道这件事。这样说呢,前面也说根胜劣,这里也说根胜劣,它就是有相同的意思。

∵∵

申二、种种胜解智力(分二科)∵∵酉一、标彼相∵∵

若正分别即彼意乐种种差别;当知此由种种胜解智力故。

这是第二科「种种胜解智力」。分两科,第一科是「标彼相」。若正分别即彼意乐种种的差别,这是由于种种胜解智力故。这是「标彼相」,下边第二科解释它的差别。「标彼相」,就是总说;「释差别」,有总、有别的不同。分两科,第一科「举六意乐」。

∵∵

酉二、释差别(分二科)∵∵戌一、举六意乐∵∵

即彼意乐,当知分别略有六种。

「即彼意乐,当知分别略有六种」不同。这句话就叫做「即彼意乐」,下面第二科是「列释一一」,列出来六种意乐,再解释它的一样一样的事情。分六科,第一科是「不出离意乐」。

∵∵

戌二、列释一一(分六科)∵∵亥一、不出离意乐∵∵

一者、不出离意乐。谓于各别大自在天、那罗延天梵世间等起信解者,所有意乐。

「一者、不出离意乐」,就是这个人他的意乐,他欢喜这个,但是他的作用是不能出离生死苦海的。「谓于各别大自在天、那罗延天梵世间等起信解者」,就是这个众生,各式各样的众生,他相信各式各样的大自在天。「那罗延天」,那罗延天翻个端正猛健,也说是天上的力士,也有说他就是指梵天说的。「大自在天」,也有说就是色界的顶天,也有这么说的。「那罗延天」也有说它就是梵天。「梵世间」,梵的世间,梵的世间这句话就是它所指的境界比较宽广一点,色界天的四禅都可以称之为梵世间。「那罗延天梵世间等起信解者」,就是对于那么多的天神,各式各样的情形,你对于他们发起信解,也有个恭敬的意思。「所有意乐」,对于这些欢喜恭敬梵天、恭敬大自在天,这些意乐就是不出离意乐。自己感觉到我相信梵天,好像很高上,实际上是不能出离苦海的。

∵∵

亥二、出离意乐∵∵

二者、出离意乐。谓于三乘起信解者,所有意乐。

「二者、出离意乐」,出离意乐这是第二科。「谓于三乘起信解者,所有意乐」,就是对于声闻乘、辟支佛乘、一佛乘,这三种乘。这是佛法,唯独是佛法有这三种的意乐。对于这三乘的佛法发起信解的人,他们所有的意乐,这个意乐是能出离的。因为他们共同的一样事情就是都是无我的,声闻、缘觉、佛都是无我的,所以他能够出离。前面相信梵天、自在天都没能够通达无我义,他们都不能出离的。

∵∵

亥三、远清净意乐∵∵

三者、远清净意乐。谓安住下品中品成熟者,所有意乐。

这个「远清净意乐」是什么呢?这个清净意乐就是达到圣人的境界的时候,那叫做清净意乐。就是对于那个清净的意乐还距离的很远,这是指谁说的呢?「谓安住下品」,就是你相信三乘圣教的人,你的程度是安住在下品、安位在中品成熟者。你的信、进、念、定、慧的善根是属于下品、中品的程度,这个时候你对于佛法的意乐就叫做「远清净意乐」,「安住下品中品成熟」。

∵∵

亥四、近清净意乐∵∵

四者、近清净意乐。谓安住上品成熟者,所有意乐。

「四者、近清净意乐」,就是接近得圣道的时候。「谓安住上品成熟者,所有意乐」,这样这三品,若是进一步地明白一点解释呢,就是外凡就是下品。内凡里边,譬如说暖、顶,是内凡了,他是超过了外凡,但是他还有可能会退转,他叫做中品意乐。若是超过了暖、顶以后,到了忍位以上,那就是上品成熟了,可以这么分别。这个上品意乐,到忍位就不退转了,那么经过世第一,就成就清净意乐,就得圣道了。所以谓安住上品信、进、念、定、慧成熟的人,所有的意乐,对于佛法的意乐,叫做近清净意乐,就是他距离见道位的时候很近了。

∵∵

亥五、现得涅盘意乐∵∵

五者、即于现法得涅盘意乐。谓由声闻乘所得涅盘起信解者,所有意乐。

「五者、即于现法得涅盘意乐」,这是第五种。「即于现法」就是现在,这个「法」就是色受想行识;就是现在的生命体就能够得涅盘意乐。那若约小乘来说,就是可以得阿罗汉道了。「谓由声闻乘所得涅盘」,这个「现法得涅盘」这指谁说的呢?就是声闻乘的学者他们得了涅盘了,得有余涅盘,那就可以名之为「即于现法得涅盘意乐」。「由声闻乘所得涅盘起信解者」,他所得的意乐就可以名之为第五种意乐。

∵∵

《披寻记》一六五九页:

即于现法得涅盘意乐者:谓于涅盘深心欣乐,愿于现法速证得故。

这个只是这么讲,就是「谓于涅盘深心欣乐」,他的心那个时候的程度是很深刻的。这个很深刻,应该包括无我观的智慧说的。如果你的我还存在,那不能称之为深的。「愿于现法速证得故」,他希望他现在就迅速地得涅盘,那么这叫做「即于现法得涅盘意乐」。

∵∵

亥六、当得涅盘意乐∵∵

六者、于当来世得涅盘意乐。谓由大乘所得涅盘起信解者,所有意乐。

「六者、于当来世得涅盘意乐」,这是第六种。「谓由大乘所得涅盘起信解者,所有意乐」。这个「于当来世得涅盘意乐」,这不是现在,要将来,将来得涅盘意乐。这是指谁说的呢?「谓由大乘所得」,就是发无上菩提心的人,他所得的涅盘起信解,起胜意乐,这个所有的意乐叫做「于当来世得涅盘意乐」,这就是大菩萨的境界了。这是第六种。

∵∵

《披寻记》一六五九页:

于当来世得涅盘意乐者:谓于涅盘不深欣乐,不愿速疾般涅盘故。

他不深心欣乐,他不愿速疾地般涅盘;不愿速疾般涅盘,就是「于涅盘不深欣乐」。这里边有一点儿差别呢,这个声闻人不能说生死即涅盘,他的智慧没达到那个程度,所以对生死是苦,他生厌离心。因为涅盘那个地方无色声香味触法,无眼耳鼻舌身意,那个地方是清净、安乐自在的,这样子于生死生厌离心,所以他只极愿意速疾地入涅盘。菩萨有两个理由:一个理由生死即涅盘,所以他不深欣乐。第二个是有大悲心,他有大悲心,他不弃舍这个色受想行识,他要保留这个色受想行识在众生的世界能度化众生,所以「不深欣乐,不愿速疾般涅盘故」。

∵∵

未五、第五智力与第六智力(分二科)∵∵申一、种种胜解智力

若正照取胜解所起相似种子;当知此由种种胜解智力故。

这是第五科「第五智力与第六智力」。分两科,第一科「种种胜解智力」。

「若正照取胜解所起」,「正照取」,还是指佛陀的智慧照见众生的境界,修行的境界。什么境界呢?「胜解所起相似种子」,就是众生对于佛法有深刻的理解,叫胜解,也就是信进念定慧。他这个时候「胜解所起」,就是那个深刻的止观,在修止修观。修止修观,就在你内心里面熏习成了相似的种子,就是和你的现行的信进念定慧相似的善根,所起的相似种子。「当知此由种种胜解智力故」,这是佛陀的这个智慧才能照见这个境界。这是第一科「种种胜解智力」,下面第二科是「种种界智力」,分两科,第一科是「标彼相」。

∵∵

申二、种种界智力(分二科)∵∵酉一、标彼相

若正照取,即彼种子差别分别无量品类;当知此由种种界智力故。

这就和前面种种胜解智力有点儿相似。(「种种胜界智力」,「种种界智力」,我这个本子是个「界」,应该是个「解」)。「若正照取,即彼种子差别」,信进念定慧的种子,信的种子,进、念、定、慧这个种子各别不一样。「分别无量品类」,这个品类还是很多很多的。「当知此由种种界智力故」(这个正文是对的),就是由种种界智力能照见这个差别相。这是「标彼相」,下面第二科解「释差别」。分两科,第一科是「举类」。

∵∵

酉二、释差别(分二科)∵∵戌一、举类∵∵

又即彼界,当知分别略有四种。

他熏习即彼种子有种种差别,现在这里说,当知分别约略的说有四种不同。这是「举类」,有四种类,下面第二科「列释」。

∵∵

戌二、列释∵∵

一者、本性住种子。二者、先习起种子。三者、可修治种子。谓有般涅盘法者所有种子。四者、不可修治种子。谓无般涅盘法者所有种子。

「一者、本性住种子」,第一种是本性住种子,就是你的本心里边原来就有这样的种子。你这个信进念定慧的种子,或者是声闻乘,或者辟支佛乘,或者是一佛乘这个种子;从无始以来,展转传来,一直地有这种善根,这叫做本性住,不是由熏习来的,不是由修习来的。「二者、先习起种子」,「先习起种子」,这个「先」就是过去,他遇见三宝了,他又能相信佛法了,他是由外凡到内凡,或者是到见道。这个时候的熏习,熏习呢,就是现起了这个信进念定慧的种子;这个信进念定慧的种子它是由熏习来的,所以叫习起的种子。可是这个种子和本性住种子有关系,若是你的本心里边没有原来的这种种子,现在熏习也不能现起。

「三者、可修治种子。谓有般涅盘法者所有种子」,「可修治种子」,就是可以修治,这个种子是什么呢?就是有般涅盘法的人,就是他有入涅盘的善根的人,原来有的这个种子。这个种子,你可以假借相信佛法以后,逐渐地熏习,可以调整它。它原来是很薄弱的、很微细的,但是经过熏习,它渐渐地增长、广大,所以这就是可以修治种子。这个可修治种子也与先习起种子有关系,与本性住种子也有关系;就是它原来本性住的种子,经过了熏习,它就发起了作用,你继续地熏习,它就继续地发起作用。「四者、不可修治种子。谓无般涅盘法者所有种子」,就是他的本性里面,没有声闻乘的种性,没有辟支佛乘的种性,没有佛的种性,这样的人。这样的人,他没有可修治的种子,就是原来这个可修治种子也就是本性住种子,也就是先习起种子,他没有。这样说,一共分出来这四种类。

∵∵

未六、第六智力与第七智力(分二科)∵∵申一、种种界智力∵∵

若正了知,如界种类行迹趣入;当知此由种种界智力故。

这是第六科「第六智力与第七智力」,就是种种界智力和遍趣行智力。先说这个种种界智力。「若正了知,如界种类行迹趣入」,正了知这是佛的智慧。「如界种类」,这是所了知的;这个界就是因,就是你的本性住种子,叫做界,这个里边有种类的不同,或者是声闻种性,辟支佛种性,或佛种性,这也是类。「行迹趣入」,你有这个种子的时候,你若遇见三宝的熏习,它就会发生作用。这就是对佛法有信心了,或者有解,信、解、行的这些事情。这个行即是迹,你有信解行的时候,它就会表现出来有相貌的,行即是迹。而这个行迹实在是说什么呢?就是叫做趣入,就能趣入圣道。你由凡位可以进步到圣道里面去,叫趣入。「若正了知,如界种类行迹趣入」,这当然指佛的智慧知道这个众生相信了佛法,逐渐地熏习,他趣入圣道。「当知此由种种界智力故」,知道这件事的是谁呢?就是由佛陀所成就的那个种种界智力故,能知道这件事。

∵∵

申二、遍趣行智力

若正分别即彼行迹一切品类,如是行迹能令离染;如是行迹能令毕竟清净;如是行迹能令不毕竟清净;当知此由遍趣行智力故。

点赞(0)

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

暂无评论
立即
投稿
发表
评论
返回
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