天五、当得出离

汝若如是修此菩萨无倒作意;渐次乃至当得无上正等菩提,究竟出离。

这是第五科,当得出离。「汝若如是修此菩萨无倒作意」,这是弥勒菩萨开示我们,你若这样子,修此菩萨的无倒作意,前面说的唯识观和五停心观,这两类都是不颠倒作意,也能对治颠倒作意。「渐次乃至当得无上正等菩提」,就是逐渐的由外凡到内凡,由内凡到见道、修道、乃至究竟道,所以当得无上正等菩提。就可以究竟的出离了烦恼障、所知障。

∵∵

亥三、总结

当知是名一切菩萨遍趣正行。

这是第三科,总结这一大段。上面这一大段说的这个法门,是名叫作「一切菩萨遍趣正行」,这个「遍」是普遍的意思。不是一位菩萨;一切菩萨都能向于无上正等菩提的正行,就是圣道。

∵∵

戌二、遍作义利(分二科)∵∵亥一、明共诸佛∵∵

过去如来,亦为始业诸菩萨众,已正施设如是教授;未来如来,亦为始业诸菩萨众,当正施设如是教授;现在如来,亦为始业诸菩萨众,现正施设如是教授。

这下面第二科,遍作义利。前面第一科是施设教授,就是施设名言,教授这一切菩萨,如是修学的正道。现在是第二科,遍作义利。分两科,第一科,明共诸佛。

「过去如来」,就是已经入涅盘的过去的佛。「亦为始业诸菩萨众」,也为开始发菩提心的菩萨,「诸菩萨众」。「已正施设如是教授」,这件事已经过去了,已经如法的施设了这样的法门,教授这些菩萨的。「未来如来,亦为始业诸菩萨众,当正施设如是教授;现在如来,亦为始业诸菩萨众,现正施设如是教授。」我们学习佛法的时候,蒙佛菩萨的慈悲,教授我们一个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道。我们可能会想,释迦牟尼佛为我们说这个法门;过去佛说什么法门?未来佛说什么法门?我们可能会想到这里,这一段文就是除袪了这样的分别。三世诸佛都开示这样的法门的。

这是明共诸佛,就是诸佛都共同的宣扬这个法门作义利的。第二科是兼利余乘。

∵∵

亥二、兼利余乘∵∵

诸声闻等,于此作意勤修习时,亦能速疾得胜通慧。若能于此无倒作意如实通达;便能获得诸法现观。

没有发无上菩提心,他只是发出离心的「诸声闻等」。「于此作意」,他们对这个法门也能够努力的「作意」,「作意」是警觉其心,「勤修习」此法门的时候,「亦能够速疾」的,成就殊胜的神通和智慧的。「若能于此无倒作意如实通达,便能获得诸法现观」,声闻人或者是发无上菩提心的菩萨,只要是能于此法门不颠倒的作意,不颠倒的作意就是要认真的学习,就不会搞错了。若是不认真的学习,那有可能会不太清础,就这个作意会搞错了。若能于此不颠倒作意的修止观,「如实通达」,能认真的去通达诸法是唯心所现的。你这样修止观,「便能获得诸法现观」,你就能够成就于一切法得圣人的智慧。这「诸法现观」,这「诸法」是所缘境,「现观」是能缘的智慧。但这能缘的智慧,单独的指已经成就圣道的圣人,他的观诸法实相的智慧说的。所以叫作「现观」,就是你那清净的智慧现前了,观诸法实相,这就是圣人了。

∵∵

午七、遍趣行智力

如来所有遍趣行智力,于一切苦能出离行不出离行,如实了知;及令舍离不出离行,能正授与能出离行。

这是第七科、遍趣行智力。「如来所有遍趣行智力」,就是佛陀经过三大阿僧只劫的修学圣道,他成就的,就是他所有的遍趣行智力。这个「遍趣行」、这个「遍」就是一切佛教徒,所有的佛教徒,叫作「遍」,大家都发心向于圣道,叫作「趣行」。「趣」是向前进,由凡夫向圣人那个地方去,叫作「趣」。当然最初是发无上菩提心,后来开始修学止观,那就是由凡夫向前进了,叫作「趣」。这个「趣」实在来说就是心,就是你的心有了这样的愿,向于无上菩提。「行智力」,而「行」就是心,没有心谁能行?「智力」,这是佛陀所证悟的智慧,能通达一切佛教徒向于圣道修行的时候,佛都是如实了知的,所以叫作「遍趣行智力」。

「于一切苦能出离行不出离行,如实了知」,这众生学习佛法的时候,大家的目的都是一样的,就是要从这个苦恼的境界里面解脱出来,目的是这样子。「能出离行」,于这苦恼的境界能解脱出来的这种修行,你这样修行能出离苦,能从苦恼里面出来,「能出离行」。「不出离行」,你这样的修行不能从苦恼的境界里面解脱出来,你这个修行不行。这就是,都是修行,但是有能出离、有不能出离的。「如实了知」,佛陀的这个遍趣行智力,就是对这件事,一点也不会错误的了知这件事,「如实了知」。「及令舍离不出离行,能正授与能出离行」,佛陀第一步是能知,第二步是教导你,「令舍离不出离行」,教导你弃舍这个「不出离行」。「能正授与能出离行」,能够正确的教授你,你这样修行是能得解脱的;「能出离行」。

我们浅白的说,我们的心有所执着,你的修行也是修行,但是还是在执着里面,那就不能出离苦。你若能够无著,心里面于一切法不执着,就是一切法不受,那就能出离,简单的说就是这样子。这「能正授与能出离行」,这也不简单。就是佛才能教授你圣道的、八正道的法门,其余的人不行。

这是遍趣行智力,下面第八科,宿住随念智力。

午八、宿住随念智力

如来所有宿住随念智力,于其前际本事本生数数念已,为令所化诸有情类心生厌离、心生净信,正为宣说;及能降伏执着常论,一切沙门婆罗门等。

「如来所有宿住随念智力」,这个智力有什么作用呢?「于其前际」,就是对于他过去生的事情,「前际」是过去。「本事」,过去生的本事;你原来或者作过罪业的事情、或者作过有功德的事情、在生死里惑业苦流转的这些事情,叫作「本事」。「本生」就是过去世行过菩萨道的那个事情,叫作「本生事」。「数数念已」,就是数数的,不是一次的,来忆念过去的本事本生。念这个作什么呢?「为令所化诸有情类」,为的是教化所化的有情类「心生厌离」,这个心对过去生死流转的事情,这些糊涂的事情生厌离心,不厌离是不能出离的呀!「心生净信」,从过去的事可以知道有因就有果,你若是作善、作恶都有果,你修学佛法也会得圣道。过去是已经成为事实的事情了,所以你会建立清净的信心。「正为宣说」,所以佛陀就把过去的本生本事为众生宣说。

「及能降伏执着常论」,说过去的事情令众生生厌离心、生清净的信心,又能够「降伏执着常论」,这过去的事就是灭了、过去了,是无常的境界,所以你执着常,就被降伏了,都是有变化的。过去作过国王,现在已经过去了,你现在是老百姓了啊!也可能跑到三恶道去了啊!不是一成不变的。谁执着常论?「一切沙门婆罗门等」,能降伏「执着常论的一切沙门婆罗门等」。所以说过去的事情有这么多的好处,有这么多的作用。

下面第九科,死生智力。

∵∵

午九、死生智力

如来所有死生智力,于诸弟子过往迁谢当所受生,能正记别;及能降伏执着断论,一切沙门婆罗门等。

「如来所有死生智力」,这是佛的天眼通;众生死的时候,佛能看见。死了以后又生到什么地方,佛也能看见。这是有天眼通的都能看见。「于诸弟子过往迁谢」,对这个弟子,这一刹那间死掉了。「过往」,本来是现在,忽然间一刹那就死掉了,就变成过去了,就是过往的迁谢,「迁谢」移转了。这个「死生智力」;「弟子过往迁谢」是「死」,「当所受生」是「生」。是他当所受生,这个「当」也可以将来叫作「当」,或者说你修学善法就应该受生到善处叫作「当」。「能正记别」,佛陀因为有死生智力,所以能正确的开示你这件事。「及能降伏执着断论,一切沙门婆罗门等」,佛有死生智力,不但是告诉你死生的问题,还能够「降伏执着断论」,就是作善不得善报、作恶不得恶报,断灭了。执着断论的一切沙门婆罗门等。没有断,你作善会有善报,作恶会有恶报的。

这是第九,死生智力。下面第十科,漏尽智力。

∵∵

午十、漏尽智力∵∵

如来所有漏尽智力,于自解脱无惑无疑;及能降伏于阿罗汉起增上慢,一切沙门婆罗门等。

就是「如来所有漏尽智力」,对于自己的解脱,他解脱了烦恼障,也解脱了所知障,对于这件事没有惑,没有迷惑。这个「惑」范围是广,这个「疑」是惑的其中的一种。「疑惑」,「疑」的含义是狭窄、「惑」的诠义是宽广的。「于自解脱无惑」也没有疑;这个「无惑」也有一个意思,就是现在得阿罗汉,这件事没有惑,没有爱烦恼、也没有见烦恼,他就没有「惑」。也不疑,「我没得阿罗汉吧?」;「我得阿罗汉了吗?」那就是疑了;他也没有惑、也没有疑。现在说是得佛的无碍解脱,无惑无疑。因为佛有漏尽智力能通达这件事。

我顺便说一个问题;说是那个人得圣道没有?谁能知道?不是凡夫能知道的。说这个人有天眼通,你问他,他不知道。说那个人得不得圣道?他不知道的。他知道小小;这个人有一点道德,有一点善法,有一点功德,这个能知道。说这个人有一点罪过,这个可能知道。说得不得圣道?不知道的。但是他可能也胡说八道,那也可能会说,可能乱说。你因为不是圣人,你就不知道,你不知道他说得对不对。不是凡夫能知道这件事的。要有漏尽智的人才知道,这个人得初果了,这个人得二果了,这个人得无生法忍了,这要漏尽智力才能知道,其他的人不知道的。

「如来所有漏尽智力,于自解脱无惑无疑,及能降伏于阿罗汉起增上慢」,就是有的,或者他是佛教徒、或者他非佛教徒,他也有一点修行,他认为他得阿罗汉了,其实是没得阿罗汉,他就认为他得阿罗汉了,这叫作「增上慢」,就是比他事实的情况增加了、高估了,有这个高慢。佛有了漏尽智力,就能降伏你这高慢心,你现在是增上慢,没有得阿罗汉,会知道这件事。「一切沙门婆罗门等」,就这一切的沙门婆罗门等,他有阿罗汉的增上慢。

∵∵

巳三、结

是名如来十力作业。

这是结束这一段。就是佛的十力作业有什么作用?就是有这样的作用。

∵∵

辰六、次第(分二科)∵∵巳一、征∵∵

云何如来十力次第?

这是第六科,说这个次第。别显如来十力,这是第一科。第二科是总辨。总辨分两科,第一科是标列,第二科随释。随释,第一科是说十力的自性,十力是以五根为自性,也就是以智慧为自性。第二分别。第三不共。第四平等。第五作业。前面这个作业这一科说完了。现在第六科是次第。这次第分三科,第一科是征。

云何如来十力的次第?佛的十种智力,为什么先说处非处智力?第二个自业智力?这个次第怎么这么排法呢?什么道理呢?这样问。下面第二科解释,分两科,第一科是总标。

∵∵

巳二、释(分二科)∵∵午一、总标∵∵

谓诸如来于其无上正等菩提初证得时,即便顿得一切十力;顿证得已,后时次第方现在前。

「谓诸如来于其无上正等菩提初证得」的时候,「即便顿得一切十力」,就是一刹那间,如来的十力完全成就了,「顿得如来十力」。「顿证得已,后时次第方现在前」,顿证得十力以后,后来的时候,有因缘的时候,才有次第的现在前,这十种智力是按照次第现前的。

这是总标,下面第二科,别显。分三科,第一科,是初门。分两科,第一科是辨。分四科,第一科,处非处智力。这个「初门」这个「门」字,容易明白的,门是有「入」的意思,这房子有个门,可以从这里出、可以从这里入。在这里讲,就是解的意思,解释,这第一种解释,就是这个意思。先说这个处非处智力。

∵∵

午二、别显(分三科)∵∵未一、初门(分二科)∵∵申一、辨(分四科)∵∵

酉一、应非处智力∵∵

谓诸如来初成佛时,先起处非处智力,观察诸法,建立一切无倒因果。

「谓诸如来初成佛时,先起处非处智力」,怎么会现起处非处智力呢?「观察诸法,建立一切无倒因果」,佛的智慧观察一切法都是因缘有的,所以就为众生建立,「建立」实在就是开示,开示一切法不颠倒的因果,贪瞋痴各有因果,有漏的因果,无漏的因果,开示这件事。这就叫作「处非处智力」。第二科是自业智力。

∵∵

酉二、自业智力∵∵

既观察已,次起自业智力;若有希求即于欲界同分界中可爱殊胜异熟果者,方便为说,令其远离诸不善业,令其现行所有善业。

「既观察已,次起自业智力」,观察完了,观察一切法都是因缘有的,这「因缘有」这句话非常的广大。现在「次起自业智力」怎么样现起呢?「若有希求即于欲界同分界中可爱殊胜异熟果者」,若有众生他心里面希求这件事,希求什么呢?「即于欲界」里面「同分界中」,说这个人他是欲界中的人,「欲界同分」,和欲界的人相同,他希望的事情就希望欲界的同分,若是色界就不是欲界的同分了,若到三恶道也不是欲界的同分。这「欲界同分」就是散乱心修诸善法,你若是寂静心就到色界天上去了。「即于欲界同分界中」可爱的、殊胜的、异熟果,就是你欢喜这异熟果非常的美妙,我欢喜人间的富贵,或者天上的五欲非常好,我欢喜成就这样的功德。

「方便为说」,那么佛陀就慈悲,「方便」,就是佛陀的善巧方便,假立名言,就为你开示,怎么开示呢?「令其远离诸不善业」,你要弃舍这些有过失的事情,不可以作。伤害人的事情,杀盗淫妄这些事情不可以作。「令其现行所有善业」,教导他身口意三业表现出来的都是没有过失,不伤害他人,对自己有利益,对别人没有伤害,这些善业。这样开示你,就可以满足你的希求,得到可爱的殊胜异熟果。那么就是各有各的善法,各有各的道路。你走这条道路就能满足你的愿,如果你走的不是这条道路、走岔了,那就是另一回事了。

∵∵

酉三、静虑解脱等持等至智力∵∵

次起静虑解脱等持等至智力;若诸有情希求世间离欲法者,与其教授,令彼趣向世间离欲,令彼获得如实之道。

「次起静虑解脱等持等至智力」,这是第三科的次第,静虑解脱等持等至的智力。佛陀在这个情形下就现起静虑解脱等持等至的智慧力。怎么现法呢?「若诸有情希求世间离欲法者」,若是有这样的众生,他希望世间的可破坏的,但是还是离欲的这种也很高尚的境界。「与其教授,令彼趣向世间离欲」,那佛陀也就善巧方便的施设名言,教授你要有五戒十善的基础,然后你能修学禅定,也告诉你修不净观。「与其教授」,教授他修禅定的法门。「令彼趣向世间离欲」,你修学这个方法,就能叫你趣向于世间的离欲,可以生到色界天、无色界天去。「令彼获得如实之道」,就能教化你,没有辜负你的希求,你是成就了色界定、无色界定了,那就好过欲界的境界,所以称之为「如实之道」。当然这个是要诃斥这个欲的虚伪,说色界、无色界天的禅定的微妙,要这样子才能够成就的。

这是第三科。下面第四科,所余诸力。分两科,第一科标。

∵∵

酉四、所余诸力(分二科)∵∵戌一、标

次起所余如来十力;若诸有情希求出世离欲法者,如应为说趣出世间离欲之道。

「次起所余如来十力」,前面这三个智力说完了,再有因缘就发起所剩余的七种如来的智力。「若诸有情希求出世离欲法者」,这所余的诸力怎么现起呢?说「若诸有情希求出世离欲法者」,他对世间上离欲的境界他也不满意,不满意这个世间的离欲的境界,所以希求出世间的离欲。「出世间的离欲」就是对世间的禅也不欢喜,所以叫「出世间离欲」。「如应为说趣出世间离欲之道」,就随那个人的根性所相应的,为他宣说「趣出世间」,向于出世间的离欲去了,向那地方去了。那就是苦集灭道,十二因缘,这些出世间的离欲之道,就是声闻、缘觉的这一部分。

这是标,下面是解释,分六科。第一科是根胜劣智力。

∵∵

戌二、释(分六科)∵∵亥一、根胜劣智力∵∵

谓于此中先起根胜劣智力,如实观察希求出世离欲者根。

说这位众生他希求出世间的离欲的圣道,佛对这个众生怎么样度化呢?佛先现起根胜劣智力,现出这个智力。怎么现法呢?「如实观察希求出世离欲者根」,真实的没有错误的,观察希求出世间圣道的这个人的根性。这也是不容易观察的,当然这是在他的阿赖耶识里面,过去生栽培的善根,他有这个善根,那么就可以这样修行了。

∵∵

亥二、种种胜解智力∵∵

次起种种胜解智力,如实观察彼根为先所有意乐。

这是第二科,种种胜解智力。怎么样现起呢?「如实观察彼根为先所有意乐」,这样现起,就是如实的观察他的善根,「先」,先观察他的善根。然后要观察他的意乐,「意乐」就是现在,他现在他心里欢喜什么?他欢喜数学,他欢喜各式各样的事情,这也不一样。佛就是这样子给他宣说这个法门的时候,与他的意乐要有一点相应,他才生欢喜心。

∵∵

亥三、种种界智力

次起种种界智力,如实观察意乐为先所有随眠。

点赞(0)

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

暂无评论
立即
投稿
发表
评论
返回
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