辰二、极欢喜住∵(分二科)∵∵巳一、问

问:极欢喜住菩萨转时,应知何行何状何相?

分二科,第一科是问。「极欢喜住菩萨转时」极欢喜住就是初地,也叫极欢喜住;这位菩萨由贤位入圣位,第一个位次,就是极欢喜住,也就是初欢喜地。欢喜的意思倒是容易明白的,就是世俗的发菩提心之后,修学圣道应该说不是一个清闲的事情,也很辛苦;而这一天成功了,得无生法忍了,心里面很欢喜,这个欢喜就是这样意思!「极欢喜住菩萨转时」,这位菩萨没有白辛苦,他得无生法忍了、无生法忍现前的时候;转就是现前的时候。

「应知何行何状何相」我们还没得圣道的人,这件事我们应该明白,应知││应该晓得它是怎么样一个修行,它的修行的相貌是什么样子?我们应该晓得。这是问,下面第二科是回答,分二科。

巳二、答∵(分二科)∵∵午一、略说∵(分二科)∵∵未一、别辨相∵(分八科)

申一、善决定愿∵(分三科)∵∵酉一、简前住

答:若诸菩萨从胜解行住入极欢喜住,先于无上正等菩提菩萨弘愿,未善通达菩提自性,未善通达菩提方便,多分随顺他缘而转,不善决定。

第一科是略说;略说又分二科,第一科是别辨相,分八科。第一科善决定愿,分三科,第一科简前住。

「若诸菩萨」假设那么多的发无上菩提心的菩萨。「从胜解行住入极欢喜住」胜解行住就是开始学习佛法,他很努力地学习,就叫做胜;努力地学习,也努力地修止观,或者行菩萨道的事情,都很努力地做这些事情而不懈怠,叫做胜解行。「住」就是他在这个阶段,在这个阶段的时候叫做住!

「住」和「地」这两个字,也有相同的意、也有不相同的意思。「住」是安住,就是我们的分别心有烦恼,住在诸法空性这里,老是不能安住,有烦恼它就不安;但是我们用功修行,希望能够安住,最后总算好歹安住了一点,就是成就了多少智慧,安住在这里,这时候叫做住。住胜功德,名之为地;安住在诸法实相这里,能够建立无量无边的功德,那就叫做「地」。现在说住,「从胜解行住入极欢喜住」,胜解行这个「胜」,就是肯努力地去学习,理解第一义谛;肯努力地去修行,一个解、一个行。努力的用功、学习和修行,现在很好,入极欢喜住了,就是见到第一义谛了,心里面得大欢喜,当然也可以称之为住;就是与第一义相应名之为住。

「先于无上正等菩提菩萨弘愿,未善通达菩提自性」入欢喜住,这时候是圣人!在圣人之先,就是在没入极欢喜住的时候,曾经学习过无上正等菩提的愿、学习建立这无上正等菩提的愿。这当然是一个欣、一个厌;我欢喜得无上菩提、我不高兴凡夫的境界。「先于无上正等菩提菩萨弘愿」,建立了菩萨的伟大的愿力,这个菩萨发了无上菩提的愿。「未善通达菩提自性」,虽然极愿意成就无上菩提,但是怎么叫做无上菩提,未善通达,并没能善巧的明白。这是佛智慧啊,无上菩提是佛的智慧,当然凡夫怎么能够…,在名字上、语言上可以明白多少,但是那都是方便安立的,不是佛的境界,所以说未善通达菩提自性。

「未善通达菩提方便」也不是善巧地明白成就无上菩提的前方便,也不太明白!菩提自性就是果,菩提方便就是因;对这个无上菩提的因果都不是真实的明白的,只是语言文字上知道多少。

「多分随顺他缘而转」多分是多数,多数是随顺语言文字、随顺善知识的教导的因缘,这样做、这样学习、这样用功修行,多数是这样子!「不善决定」自己没有智慧,善者能也,不能决定,不能的,智慧不够。

这是第一科简前住,现在的欢喜住简别和前面的胜解行住;胜解行住是这样子,这个就是和极欢喜住不同、不一样的!下边是第二科显六相;显六相就是极欢喜住的相貌。

酉二、显六相∵(分三科)∵∵戌一、初三相摄

除舍彼故,发起六相,新善决定内证修性菩萨大愿。

前面问是何相、何状?现在说有六相。分三科,第一科是初三相摄。就是有六相,先说三个相貌;属于三个相貌的,先说一说,其他的三相现在先不说。

「除舍彼故,发起六相」,现在这位修行人,他是一念相应,得无生法忍了,就把前边的那个胜解行住的相貌,除掉了,弃舍了,那个相貌没有了,「发起六相」,就出现六个很殊胜的相貌,什么呢?「新善决定内证修性菩萨大愿」,就这三个相貌,这三个相貌成就了。

《披寻记》一五七二页:

「发起六相,新善决定内证修性菩萨大愿者:于此住中,由证法性发菩提心,是名内证修性。菩萨大愿初无漏生真实智摄,是名新善决定。齐此名为已入初地,非胜解行地摄故。《十地经论》说:此善决定有六种:一者、观相善决定。真如观一味相故,如经无杂故。二者、真实善决定。非一切世间境界出世间故,如经不可见故。三者、胜善决定。大法界故,一切佛根本故,如经广大如法界故。四者、因善决定。有二种:一、成无常爱果因善决定。是因如虚空,依是生诸色,色不尽故,如经究竟如虚空故。二、常果因善决定。得涅盘道,如经尽未来际故。五者、大善决定。随顺作利益他行,如经覆护一切众生界故。六者、不怯弱善决定。入一切诸佛智地不怯弱故。如经佛子是诸菩萨乃至入现在诸佛智地故。此说六相,如彼应释。又复此中新善决定,当知即彼观相善决定摄。内证修性,当知即彼真实善决定摄。菩萨大愿当知即彼胜善决定摄。如所说义配释可了。」

「发起六相,新善决定内证修性菩萨大愿者」,「内证修性」这是一个相貌,「菩萨大愿」一个相貌,这个「新善决定」一个相貌。「于此住中,由证法性发菩提心,是名内证修性」,先解释这个内证修性。「于此住中」,就是于此极欢喜住里边,不是前面的胜解行住,就是入圣位了,「由证法性」,他因为这位菩萨「证法性」,这个证,如实了知名之为证,不是假借语言文字去分别,那个了知是方便安立的,现在是离名言相,他明白这个道理,这是「由证法性」真实的了知第一义谛了,这个时候「发菩提心」,他建立了这个菩提心。菩提心当然可以说是,心就是愿,建立了菩提的愿,就是这个时候,虽然是证法性,其实是一少份,没能够圆满的证悟的,只一少份,所以他还要建立这个菩提的愿,愿得无上菩提,还要有这个愿的,可是这个时候是已经证悟第一义谛而发菩提愿,和以前虚妄分别心所发的菩提愿,那完全是不一样了,这个时候叫做发菩提心,「是名内证修性」,这个「内证修性」就是这个意思,「内」其实就是心,你的心成就了无生法忍的智慧,证悟了这个第一义谛,但是说这个修,就是经过努力而成就的,不是说你不用功,你就是成佛了,你得无生法忍了,不是,所以叫做「内证修性」,这是说这个「内证修性」这一句话讲了。

「菩萨大愿初无漏生真实智摄,是名新善决定」,这回解释这个新善决定,「菩萨大愿」,原来这位菩萨在这个胜解行住的时候,就是发愿了,就是发无上菩提心,其实在资粮位的时候,也是发无上菩提心,但是再进一步到胜解行住的时候,也是发无上菩提心,现在到了极欢喜住,也又是发无上菩提心,但是这三个位次可是不一样,不一样的。现在说菩萨大愿,这个是包括前边资粮位和胜解行位,发这个伟大的愿力,想要成佛,一个虚妄分别的凡夫想要成佛,这是了不起。

这个菩萨大愿现在「初无漏生」,忽然间开始内心里面没有烦恼,清净的智慧现前了,所以「初无漏生」,「漏」是烦恼,无漏就是没有烦恼,就是他那个见到第一义谛的时候,那个无分别的智慧,那个时候那个真实的智慧现前了,是属于这个范围。说没有烦恼,到佛的境界才没有烦恼,那么初得无生法忍的时候,怎么能说没有烦恼呢?就是那一部份,那一部份烦恼是没有,这时候是真实的智慧,因言说,因语言文字而开显的智慧,不是真实智慧,那是不真实的智慧。

现在是见到第一义谛而生的智慧,也生了智慧才见第一义谛,这个智慧是真实的。「是名新善决定」,这就叫做「新善决定」是这样子,因为刚开始所以叫新,这时候有了清净的智慧见第一义谛了,这时候叫做决定,以前就是相似的,不是真实的决定,「齐此名为已入初地,非胜解行地摄故」,就是到此为止,到此,这时候这个名字改变了,可以名之为初极喜地菩萨了,「非胜解行地摄故」,这个时候这个菩萨不是前面胜解行地那个身份了,不属于那个范围了,那么这个「新善决定」是这样解释了。「《十地经论》说:此善决定有六种」,这个新善决定有六种不同,这是《十地经论》上说。

「一者、观相善决定」,《十地经论》是世亲菩萨他的著作,此善决定有六种不同,「第一者、观相善决定。真如观一味相故,如经无杂故」,经上,《十地经》只是无杂,那么世亲菩萨就这么解释,「观相善决定」,这个相就是一味相,「真如观一味相故」,观察这个真如是无差别相,所以叫做一味,若众多的味就是有差别了,这无差别就是相,观察这个真如是无差别的,因为这个因缘生法是有差别的,观察这个因缘生法的差别相,都是不可得的,那么就是无差别相,无差别相现前,这就叫做「观相善决定」。你没有见到真如的时候,真如智慧没有现前,他就不善决定,现在见到真如了,无差别相,所以叫做「观相善决定」。「如经无杂故」像那个《十地经》里面说那个无杂,这无杂就是这个意思,就是「真如观一味相故」,这就叫做「观相善决定」,解释这一句话。「观相善决定」,这句话这个意思,就是指智慧说的,偏重于智慧,就是观真如的智慧,无分别的智慧说的。

「二者、真实善决定。非一切世间境界出世间故,如经不可见故」。「真实善决定」呢,这句话是赞叹这个真如智,这个真如智是真实善,真实的能善决定,「非一切世间境界」,它不是世间的虚妄境界,世间上的虚妄境界不能决定的,世间的境界都是无常的,是如幻如化的,都是不真实,为什么说这个「观相善决定,真如观一味相故,如经无杂故」,叫做「非一切世间境界」呢?「出世间故」,它超越了世间,这个虚妄分别都是世间,现在超越了虚妄分别的境界,所以是出世间。出世间呢,才是真实善决定,出世间,也就是「真如观一味相」这是出世间的,这个出这个字就是超越的意思,或者说是解脱也可以。「如经不可见故」,如《十地经》上说是不可见,你不能够去见,无有少法可得,你不能有所见的,是离一切虚妄分别相的,这个「真实善决定」,其实就是赞叹前面这个「真如观一味相」这个境界。

「三者、胜善决定。大法界故」,这个相虽然也有赞叹的味道,但是它是偏于第一义谛说的,这个第一义谛是特别殊胜的善法,是决定的,它不会忽然间无常败坏了,不是。世间上的一切法,那今天这样,明天就变了,这个第一义谛是不变异的,所以是「胜善决定」,就是大法界,就是广大无边际的一切法性,就是真如了。「一切佛根本故」,「一切佛」佛就是智慧,智慧的根本,就是真如为根本,以真如为根本,一切佛所以能成为佛,就是他圆满的证悟了这个真如的关系,就是大法界,所以才成佛的。「如经广大如法界故」,就是广大,像法界那么广大的,这是远离一切虚妄分别的境界。那么这是六种相的前三种。

「四者、因善决定。有二种」,第四个是因善决定,有两种不同:

「一、成无常爱果因善决定。是因如虚空,依是生诸色,色不尽故,如经究竟如虚空故」,是因善决定。这个因善决定有两种不同,第一个是「成无常爱果因善决定」,就是这些可爱的境界是无常的,这些善法,它也是有因缘才成就的,所以也可以说是果,但是这个无常善法是得无上菩提的因,得无上菩提之后也还要用无常爱来广度众生的,所以在自己用功修行也是因,广度众生也是因,但是现在这话不必说那么明白。「成无常爱果因善决定,是因如虚空」,这个无常爱果,也是非常广大无量无边的,「依是生诸色,色不尽故」,就是依这个无常的因,生出来无常的果,就是生出一切有形相的色法,这个色是无穷无尽的,「如经究竟如虚空故」,究竟来说,色也是不可得。

「二、常果因善决定。得涅盘道,如经尽未来际故」,前边说是无常果,但是属于善法的,现在说常果,就是这个果是常住不坏的,也是属于因善决定,就是得涅盘道,就是你若成就这个常果的因善决定,你就能得到涅盘,得到涅盘也就是那个不生不灭的境界,也就是那个真如,这个真如虽然是没有成,也没有坏,但是你要显现这件事,你需要有常果的因,要有因你才能决定的,你才能够成就的,才能得涅盘的道,得涅盘道那应该包括戒、定、慧都在内了。「如经尽未来际故」,这个是无穷无尽的,没有败坏的时候,这因善决定分这么两种。

「五者、大善决定。随顺作利益他行,如经覆护一切众生界故」,现在这个地方才说出来度化众生的事情。「大善决定」,这也是非常广大的善法,也是决定无疑的,什么呢?「随顺作利益他行」,要随顺这个真如,随顺真如而作利益众生的各式各样的功德,「如经覆护一切众生界故」,就是像《十地经》上说,「覆护一切众生界」,众生没有慧眼,就是向火坑里跳,那么这个大菩萨慈悲,保护一切众生,叫他到彼岸去,这是大善决定。

「六者、不怯弱善决定」,不怯弱,不恐怖,这也是善决定。「入一切诸佛智地不怯弱故」,就是入一切诸佛智地,一切诸佛智地,这个地还是这个真如,这个智就是佛的那个无分别智慧,这位菩萨用功修行,悟入了、契入了,一切诸佛那个清净的智慧,这个时候不怯弱,心里面不恐怖,不恐怖了,当然这个时候从初欢喜地,初极喜地就开始,一直到佛的时候才圆满,那么这个智慧叫不怯弱善决定,这样一共有这么六种。「如经佛子是诸菩萨乃至入现在诸佛智地故」,就是这一句话,这叫做不怯弱善决定,经上有这么六句话,而世亲菩萨给他另外安立一个容易明白的话,来解释经上的六句话,是这样意思。

「此说六相,如彼应释」,这一句话是《披寻记》的作者说的,这里说这六相,「如彼应释」,要如《十地经论》的解释。「又复此中新善决定,当知即彼观相善决定摄」,这句话是《披寻记》作者说,「又复此中新善决定」,这句话你要知道就是「观相善决定」这句话的意思。「内证修性,当知即彼真实善决定摄」,「内证修性」就是「真实善决定摄」,就是那句话所摄,「真实善决定」是第二句,「当知即彼真实善决定摄」。「菩萨大愿当知即彼胜善决定摄」,属于那句话。「如所说义配释可了。」这是三句,这三句配释那六句里边的三句意思就可以明白了。这一科是初三相摄,现在就是把《十地经论》那六相引来,其中的三相就是这里的「新善决定,内证修性,菩萨大愿」这个意思。现在把这个初三相解释完了。

戌二、次二相摄

超过一切余白净愿,无等不共。果是世间,超过一切世间境界;随救一切有情苦故,不共一切声闻独觉。虽一刹那生起此愿,法性自尔能得菩萨无量白法可爱之果。

这是第二科,超过一切余白净愿,这个愿就是非常殊胜了,超过一切余白净愿,就是证法性发心,证法性发心它的功德超过一切余白净愿,「余白净愿」其实就是六波罗密。「超过一切余白净愿」,次二相摄,这个前面说了三相,现在又要说两相,这两相第一个相呢,就是「证法性发心」,这个是超过其余的白净愿,「无等不共」,没有与它相等的,它和别的法是不共同的,它是特殊的。「果是世间,超过一切世间境界」,他成就的果是属于世间的,属于世间,但是它呢,超过一切世间的境界,其它世间的境界都不如它殊胜。

点赞(0)

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

暂无评论
立即
投稿
发表
评论
返回
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