癸四、释(分五科)子一、除灾生(分二科)丑一、征

云何菩萨除灾生?

这是第五大科「生品」。这一科从什么地方来的呢?这个第十二大科是「菩萨地」,分两科,第一科是「结前生后」,第二科是「广辨一一」。这个「广辨一一」这一科分两科,第一科「普摄学果」,分三科,第一科「标释品类」。这个「标释品类」里边,第一科是「总标」,第二科是「别释」。第二科「别释」里分三科,第一科是「初持摄」,说这个持的意义。第二科是「次相等摄」,这一科分八科,第一科「真实诸菩萨相」,第二科「在家出家分」,第三科「增上意乐」,第四科是「十三住」。「十三住」这一科我们学习完了,现在就是第五科「生品」。这一品里边分五科,第一科是「标」,第二科「征」,第三科「列」,现在是第四科的解释。解释里分五科,第一科是「除灾生」,这一科分两科,第一科是「征」。

「云何菩萨除灾生」,怎么叫作菩萨救护众生的苦呢?众生有很多的灾难,菩萨的大悲心除灭众生的灾难,那么菩萨用什么身份来作这件事呢?这是「征」。现在第二科是解释,分两科,第一科是「略说」。「略说」里分两科,第一科「举事」。分六科,第一科是「济饥馑」。

丑二、释(分二科)寅一、略说(分二科)卯一、举事(分六科)

辰一、济饥馑

谓诸菩萨或大愿力或自在力,于诸饥馑厄难旷野正现前时,为令众生少用功力而得存济,于大鱼等种类中生;身形广大,随所生处,以自身肉,普给一切饥饿众生,皆令饱满。

「谓诸菩萨或大愿力或自在力」,这个诸菩萨他有两种力量,第一个是大愿力,就是他内心里面有慈悲的愿,他建立了救护众生远离一切苦恼的这样的愿力,这是第一个力量,是在心理上这么说的。「或自在力」,这个自在力就是在行动上说的;就是你有这样的愿,你也有这样的行动,也能够按照自己的愿把这件事完成了,有这样的力量,这叫自在力。有的菩萨在凡位的时候也有慈悲心的愿,但是只是有愿,事实上办不到,就是没有这个自在力。这个自在力就是你作这样的计划,「我要能令众生离苦得乐」,但是也会很自在地完成了这件事,众生是得到离苦得乐了,这个不容易!这个「或大愿力或自在力」,这个「或」字是不定的意思,若凡位的菩萨就不行,这一定要是圣位的菩萨。前面说这个菩萨有这两种力量。

「于诸饥馑厄难旷野正现前时」,就是他的大愿力、他的自在力怎么能表示出来呢?「于诸饥馑」,就是众生里边生活困难,没有粮食,这样的苦难,厄者苦也,没有办法解决,所以叫作难。「旷野」,就是旷野里边都不能够生产粮食,众生得到饥馑的苦难。「正现前时」,这样的苦难不是过去,也不是未来,就是现在现前了,现前的时候。那么这个时候,菩萨的大愿力和自在力就显现出来了。「为令众生少用功力」,这个时候菩萨的内心里边希望能够令众生少少用一点功力,不是用很多的力量,很容易地。「而得存济」,就能解决了饥馑的厄难,就是可以生存了,得到救护了。怎么办呢?「于大鱼等种类中生」,这个时候这位菩萨就是示现一个大鱼,很大很大的鱼,在这一类的众生里边受生。「身形广大」,这个时候菩萨的身体的形相很大,不是小小的。「随所生处,以自身肉,普给一切饥饿众生」,随那个因缘,就是在那个地方,在江河里边,或者是大海里边,就现出一个大鱼,示现一个大鱼,以自己身体的肉「普给一切饥饿众生」,就是布施给一切饥饿的众生。「皆令饱满」,你来割这个鱼的身肉,你就饱满了,这个饥饿的问题解决了!这是第一科「济饥馑」,救护众生饥馑的问题。那么这是有大愿,还有这个自在力。这是第一科,下面第二科「除疾疫」。

辰二、除疾疫

于诸有情众多疾疫正现前时,以大愿力得自在力,持有神验诸明咒力,摄受广大良药王身,息除一切有情疾疫。

「于诸有情众多疾疫正现前时」,众生不只是有饥饿的问题,「于诸有情」还有众多疾病的问题,很多的病,病痛很多。这种病痛现前的时候,「以大愿力得自在力,持有神验诸明咒力」,这个菩萨他有大愿力,他也有自在力,这种自在力已经成就了,所以叫「得自在力」。除了这两个力量之外,还有一个力量,「持有神验诸明咒力」,这个菩萨他是念一个咒,这个咒有不可思议的灵验。「诸明咒力」,这个「神验」是什么神验呢?「诸明咒力」。诸,不只是一个咒,很多的咒。这个明咒是什么意思呢?佛菩萨说咒的时候是放大光明的,所以咒叫作明咒。菩萨持这个咒的时候是有神验的,和凡夫不一样。「摄受广大良药王身」,他是有大愿力,又有自在力,又有神验的明咒力,所以就「摄受广大良药王身」,这个能摄受的就是前面的愿力、自在力、明咒力,所摄受的就是广大良药王身,就是现出来,就是成就了广大的良药的身体。这个身体就是药,而这个药是称之为药中之王,就是力量非常的广大。「息除一切有情疾疫」,菩萨这个身体能够息灭,能够除掉一切有情的疾病。你闻到这个菩萨身体的味道,你病就好了!或者他的手一摸你,你病就好了!这是「除疾疫」,下面第三科「息战诤」。

辰三、息战诤

于诸有情邻国战诤互相逼恼正现前时,以大愿力得自在力,作大地主具大势力,以法正治方便善巧,息除邻国战诤逼恼。

「于诸有情邻国战诤互相逼恼正现前时」,于诸多的有情,一个国家一个国家的,国与国为邻,都是贪瞋痴的境界,那么就有战争。一个是有战,互相杀害,这个战;并且在身口意上还有诤,还有纠纷,利害的冲突,大家口出恶言这些事情。「互相逼恼」就是两方面:一个行动上杀害的事情来逼恼,一个是语言上也是互相伤害。这样的苦恼的事情「正现前时」。「以大愿力得自在力」,这位菩萨以大愿力,还有得自在的力量。「作大地主」,其实就是作国王。「具大势力」,这个国王不是傀儡,他本身有大势力。「以法正治方便善巧,息除邻国战诤逼恼」,他作大地主,作国王的时候有力量,那当然还是两个力量:一个大福德的力量,一个大智慧的力量。「以法正治」,他作大地主的时候,他不是以非法统治国家的,是以法,以真理,或者是以善法来统治,正治其实就是统治。「方便善巧」,他另外有一个大的智慧,方便善巧的智慧。这个「方便」就是解决这个困难的方法,那里边有善巧的智慧的,就是把两个国家的冲突息除,息除了、灭除了邻国战诤的逼恼,使令他们和平共处。这是第三科,下面第四科「除怨结」。

辰四、除怨结

于诸有情互相违诤正现前时,以大愿力得自在力,发诚信言,往返和好,除其怨结。

「于诸有情互相违诤正现前时」,对于这个贪瞋痴的众生常常是互相冲突,不能和合。这种冲突的事情现前的时候,「以大愿力得自在力,发诚信言」,这个菩萨能发出来真实的语言,他本身无量劫来说诚实语,所以他说出来的话人家容易相信。如果是常常的说谎话,你就是说诚实言,人家也不相信。这位菩萨发出来诚信的语言,「往返和好」,对方,又回到另一方,往返地这样去调解,令他们和好。「除其怨结」,除灭他们两方面的怨恨,也能有效地调和这个纠纷。下面第五科「息逼恼」。

辰五、息逼恼

于诸众生遭遇恶王非理缚录治罚逼迫身心扰乱正现前时,以大愿力得自在力,生彼王家,作如法王,哀愍众生,息除一切逼恼苦事。

「于诸众生遭遇恶王非理缚录」,对于众生遇见了暴恶的国王,这个暴恶的国王他是怎么样暴恶呢?「非理缚录」,不合道理就把你绑起来了。录也是绑,缚也是绑,也是用绳子把你绑起来,不合道理地就是把你放在牢狱里要处罚你,「治罚」,要逼迫你。「身心扰乱」,你的身、你的心都受到了扰乱,心里面多诸苦恼。这件事「正现前时」,菩萨「以大愿力得自在力,生彼王家」,这个菩萨预先知道那件事,就是生到那个王家,国王那里去,给国王作儿子了。然后国王死了,他就作王了,作如法的国王。「哀愍众生」,他对于众生有哀愍心,不是把众生杀掉了无所谓,不是这个意思。「息除一切逼恼苦事」,就是灭除了原来这个恶国王逼恼众生苦恼的事情,都结束了。

辰六、断邪恶

若诸有情起诸邪见,造诸恶行,随一天处深生信解;哀愍彼故,以大愿力得自在力,生彼天处方便断除邪见恶行。

这是第六科「断邪恶」。「若诸有情起诸邪见」,很多的众生他生起了邪恶的思想,不相信因果,不相信有生死果报,善恶果报的事情。「造诸恶行」,认为作恶事也不会得恶报的,所以就造了很多有罪过的事情。「随一天处深生信解」,但是这个众生有邪知邪见,但是他还有一件事,就是相信天。他相信一个天,他对那个天有信心,有信解。「哀愍彼故,以大愿力得自在力,生彼天处」,那么这个时候,这个菩萨就是哀愍众生的邪知邪见,以大愿力、大慈悲心、大自在力「生彼天处」,就能够往生到那个天。如果你没有这个愿力也不能这样作,你有愿力而没有自在力,你想要生天就能生吗?这就不行。这位菩萨他有愿力,他还有自在力,他就生到那个天上去。「方便断除邪见恶行」,他善巧方便地灭除众生邪恶的思想,灭除众生有罪过的行为。

《披寻记》一六一七页:

生彼天处方便断除邪见恶行者:此如前说增上心住菩萨受生多分作释天帝善化有情令离欲贪,如是余住菩萨受生皆为善化有情令断邪见,其类应知。

「生彼天处方便断除邪见恶行者:此如前说增上心住菩萨受生多分作释天帝」,前面那个十三住那里,增上心住的菩萨他来到众生的世界受生,多数是作释天帝,就是三十三天王,三十三天主。他用这样的身份「善化有情」,「令离欲贪」,使令你不要有欲贪的事情。「如是余住菩萨受生皆为善化有情」,其余的菩萨,增上心住,增上慧住这些菩萨,他们「余住菩萨受生皆为善化有情」,也就是可能三十三天以上,夜摩天王、兜率天王、化乐天王、他化自在天王,「善化有情令断邪见,其类应知」。这是第六科。

卯二、结名

是名略说菩萨除灾生。

这个「除灾生」,第一科是「举事」,现在第二科就是「结名」。「是名略说菩萨除灾生」是这样情形,或者是在人间作国王,或者到天上去作天王,能够救护众生的灾难。这是「结名」。

寅二、例广

若广宣说,以大愿力得自在力,哀愍为先,于彼彼处受种种生,当知无量。

前面是「略说」,现在是「例广」,若广说那就是很多了,广说佛菩萨救护众生在那里受生的事情是无量无边的。

子二、随类生(分二科)丑一、征

云何菩萨随类生?

子二、随类生,前面第一科是「除灾生」,「除灾生」这一科解释完了,下面第二科是「随类生」。分两科,第一科是「征」。

「云何菩萨随类生」呢?众生里边类别是很多的,一类一类的。现在这底下分两科,第一科「略说」,分两科,第一科「辨相」,又分两科,第一科是「举类」。

丑二、释(分二科)寅一、略说(分二科)卯一、辨相(分二科)

辰一、举类

谓诸菩萨以大愿力得自在力,生于种种傍生趣类,天龙药叉阿素洛等,展转谋害违诤类中,或生邪见婆罗门中,或生乐行恶行类中,或生喜乐邪命类中,或生最极耽着诸欲信解诸欲有情类中。

「谓诸菩萨以大愿力得自在力」,也还是要有这两个力量。「生于种种傍生趣类」,这个菩萨有大愿力、有大自在力,他若为了度化众生,他可以自在地,随大悲愿,愿意到什么类众生受生都能办到。众生是业力叫你去受果报;菩萨不是业,而是大悲心。「生于种种傍生趣类」,生到畜生世界去。「傍生趣类」是什么类呢?「天」,生到天上去,这一类,天上也有很多类。畜生世界还有「龙」,还有「药叉」,药叉鬼,还有「阿素洛等」。「展转谋害违诤类中」,这些鬼神,阿素洛,他们里面也是很苦恼,也是有斗争的事情,还有展转互相谋害。「违诤」,互相冲突。这样的世界,菩萨也到这个世界去受生。「或生邪见婆罗门中」,这是人了。菩萨或者是来到人间,在婆罗门的世界,是邪见的婆罗门,在这里受生。「或生乐行恶行类中」,或者是受生在欢喜作恶事的这一个众生类里边。「或生喜乐邪命类中」,就是欢喜邪命,邪命就是不合道理的职业,就是以杀生为职业,以偷盗为职业,这些罪过的事情为职业,叫作邪命。「或生最极耽着诸欲信解诸欲有情类中」,或者菩萨是生在「最极耽着」,这个是很厉害,不是小小的,不是轻微的,是很严重的,就是贪着这个欲,对欲有信解,这样的有情类中,菩萨到这一类世界去。这是「举类」,举这类别,下面「示导」。

辰二、示导

为欲除彼诸过失故,往彼有情同分中生而为上首;为上首已,方便化导。彼所行恶,菩萨不行;彼不行善,菩萨现行。为欲令彼现行善故,为说正法;由是菩萨与彼现行不同分故、说正法故,方便善巧除彼有情所有过失。

「为欲除彼诸过失故」,菩萨到这样的众生的世界去干什么呢?为欲除彼世界诸多的罪过故。「往彼有情同分中生」,「同分」,你也是这样,我也是这样,你是婆罗门,我也是婆罗门,叫同分。你是天,我也是天,就是同分。就是你受这个身体的果报是同类,思想也是同类。「而为上首」,在同分中生而为上首,就是有地位了,就是领导的那样的身份。「为上首已,方便化导」,菩萨在那个世界作一个有地位的身份,有了这样的身份以后,「方便化导」,就是善巧方便的智慧化导那一类的众生,不要作恶事了!「彼所行恶,菩萨不行」,他们原来是作种种恶事,但是菩萨不作那些恶事。「彼不行善,菩萨现行」,那一类众生不作好事,菩萨偏要作好事,这样子。「为欲令彼现行善故,为说正法」,菩萨到那一类的众生里边作领导人。「为欲令彼现行善故」,或者修学十善法,菩萨为他们说正法,说有道理的语言,转恶为善。「由是菩萨与彼现行不同分故」,「由是菩萨」,就是菩萨这样子「与彼现行,不同分故」,他们现行作恶事,菩萨不同一样的作恶事。「说正法故,方便善巧除彼有情所有过失」,菩萨的大智慧演说有道理的法语,那种方便善巧的智慧除灭彼有情所有的过失,菩萨这样子作。下面「结名」。

卯二、结名

是名略说菩萨随类生。

这是第二科「结名」,下面「例广」。

寅二、例广

广说如前,当知无量。

《披寻记》一六一八页:

广说如前当知无量者:谓如前说以大愿力得自在力哀愍为先,于彼彼类受种种生故。

从这里可以知道菩萨度化众生,怎么度化呢?是这么度化,原来是这样子。

子三、大势生(分二科)丑一、征

云何菩萨大势生?

前面是「随类生」,现在第三科是「大势生」。分两科,第一科「征」。怎么叫作菩萨大势生呢?这个大势什么意思呢?这是问,下面第二科解释,分两科,第一科是「略说」。

丑二、释(分二科)寅一、略说

谓诸菩萨禀性生时,所感寿量、形色、族姓、自在、富等诸异熟果,一切世间最为殊胜。此异熟果所作事业,自他利品已广宣说,是名略说菩萨大势生。

「谓诸菩萨禀性生时,所感寿量、形色、族姓、自在、富等诸异熟果,一切世间最为殊胜」,这个大势是这个意思。「谓诸菩萨禀性生时」,「禀」这个字,儒家的学者常好用这个字。「天命之谓性」,天给你的,你禀受天老爷给你的这个性,这叫做禀受;天是授予你,你就承受,那叫作禀。现在佛法不是这么讲,这个「禀性」就是他这一生的能力由前一生来的,还是你自己创造的,就是由你这个大悲心,你有这个大悲愿力和自在力是能授予的,你现在就得这样的果报,还就是自己创造的。这样「禀性生时」,这个「性」就是心,你这一念心生起的时候,所感的寿量,也就是前一生的功德给你现在的寿量。「形色」,你这个身的形相,你的颜色。你的「族姓」,生在王族,或者婆罗门族,各种族姓。「自在富等」,菩萨无量功德,所以得的果报也有大自在力,或者是富,财富无量、威力无量、智慧无量。「诸异熟果」,这些果报,「诸异熟果」就是变异而熟的果报。「一切世间最为殊胜」,这个菩萨所得的果报,就是「寿量、形色、族姓、自在、富等」,在世间上是最殊胜的,没有人能赶上菩萨那么样的殊胜。

点赞(0)

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

暂无评论
立即
投稿
发表
评论
返回
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