巳十三、所修正愿∵(分四科)午一、征

云何菩萨所修正愿?

这是「菩提分法」,这一大科里边一共分十五科,十五科里边,现在是第十三科:所修正愿。又分四科,第一科是征。

「云何菩萨所修正愿」?怎么叫做菩萨所修行的正愿?「正」这个字,当「良好」讲,良好的誓愿。有两种情形:一种是没得圣道的菩萨,在资粮位的时候,他发了很多的大愿。一种情形是得了圣道以后,他发了很大的誓愿。这里应该通于这两种情形的。

午二、标

当知此愿,略有五种。

菩萨所发的愿、所建立的意愿,简略地说,有五种愿。

午三、列

一者、发心愿。二者、受生愿。三者、所行愿。四者、正愿。五者、大愿。

「略有五种」,这是标出来的数目。「发心愿」以下是列出来愿的名称,这是列出来五种愿。

午四、释∵(分五科)未一、发心愿

若诸菩萨,于其无上正等菩提最初发心,是名发心愿。

这下边第四科是解释。解释里边分五科,第一科解释发心愿。

假设诸菩萨「于其无上正等菩提最初发心」,对于菩萨自己所想要成就的无上菩提,最初开始的时候,他建立这样的愿,希望能得无上菩提,这就叫做发心愿。

这个愿,我们一般平常的人也都有愿。你想要做医生、你想要做会计师,这都是愿;但是,那是世间活上的事情。现在这里是想要成佛的愿,这是非常高尚的愿,所以名之为正愿。这个发心愿是总说的,就是得无上菩提,无量无边的功德都圆满了,所以是总说的愿。

未二、受生愿

若诸菩萨,愿于当来,往生随顺饶益有情诸善趣中;是名受生愿。

这第二个愿,在总愿里边,别指某一种功德,想要成就,那就是别愿了。

「若诸菩萨愿于当来」,他希望将来,不是现在。「往生随顺饶益有情」,将来的时候,往生到另一个地方去,因为这个生命体不能常在,一定要结束的。结束了以后,你生到什么地方去呢?这就是愿。

我们凡夫随业流转,你心里面想要生到天上去,那不一定能去;愿意再来人间,也可能成就,也可能不成就。就是随你的业力到那个地方去,不一定能随愿。菩萨他的大悲心很坚强,他所做的功德也非常的广大,他没有做罪过的事情,所以,他能够随他的希望、随他内心的欢喜,到什么地方都能满愿的。现在这位菩萨他想要到什么地方去呢?「往生随顺饶益有情诸善趣中」,他希望到利益众生的地方去。到那个地方去,能随顺他的菩提心、随顺他的慈悲愿,能广大地利益有情,到那个地方能做好这件事。那地方是什么地方呢?「诸善趣中」,就是非常令你满意的地方,或者是在人间、或者是在天上,在这个地方能广大地利益众生的,所以叫做「随顺诸善趣中」。

我们一般人没能够修无我观,或者修无我观没成功的人,都有私心,为了自己的利益,我到那个地方去。现在菩萨不是!菩萨是为了众生的利益:我到那个地方去,是利益众生去,不是我自己有什么享受。所以,这是菩萨伟大的地方。

「是名受生愿」,这个第二愿是受生愿。这个「受」,是领受,也就是得到了、获得一个新的生命。但是,菩萨也能到恶趣中,到畜生的世界、到鬼的世界去利益众生的,那就是恶趣。现在这里说「诸善趣中」,表示不是恶趣。这里边的意思:菩萨若到善趣中,能够利益无量众生;若到恶趣中,利益的众生比较少。因为什么呢?因为恶趣的众生不容易教化;善趣的众生可能性高一点,能接受菩萨的教化。接受教化这件事,若是从两方面说,也能够表示出来到善趣中的意义。我们善趣中的众生,他的身体的苦恼性不太多,他叫我们修学善法,我们这个身体,只要你内心的思想接受了这个善法的教导,就有可能会做得到;叫我们不要杀害生命,修学戒定慧,我们有可能会做得到。但是若到恶趣中,就算是他同意接受菩萨的教导,但是他的身体很困难。他修学善法很难,也还有这么一回事情的。所以,「菩萨愿于当来往生随顺饶益有情诸善趣中,是名受生愿。」

未三、所行愿

若诸菩萨,愿能无倒思择诸法,愿于境界修无量等殊胜善法;是名所行愿。

这是第三个愿。若诸菩萨,他还有一个不同于一般凡夫的思想活动。是什么呢?「愿能无倒思择诸法」,他希望他能够没有错误地思惟、观察一切因缘生法。没有错误地观察,这当然指智慧的境界,也就是希望有智慧,观察一切事物没有错误。

「不颠倒」;颠倒,是错误的意思。譬如那件事是白的,你看成是黑的,那就是错误了。世间上的一切事情都是虚妄不真实的、是毕竟空的;但是你认为是真实的、不是空的,那就是错误了。现在,菩萨有这样的愿,希望能够「我不要那么愚痴迷惑,我要开大智慧,能够正确地观察一切法的道理。」这是一种希望。

「愿于境界修无量等殊胜善法」,前边「无倒思惟思择诸法」,有「解」的意思;这一句有「行」的意思。解、行的差别。「愿于境界」,希望我能够在一切因缘所生法的境界上,也就是眼耳鼻舌身意所接触的色声香味触法,这都是境界。「修无量等殊胜善法」,能够修行无量无边地、特别殊胜地、有功德的事情。前边是解,这个是行,在《披寻记》里面有很好的解释。

「是名所行愿」,这是第三个愿,叫做所行愿。这个「所行」,能行的是心,心在所行的境界上活动,叫做所行愿。你观察一切法,也是所行;修学无量功德也是所行。

《披寻记》一五一六页:

「愿能无倒思择诸法等者:于一切法信解离言法性真如,起无分别无相心住,是名无倒思择诸法。」这个解释很好。「于一切法信解离言法性」,这位菩萨他发这样的愿,希望在一切法上,一切法就是因缘所生法,「信解离言法性」,我能相信、我能通达。信解什么呢?离言法性。没有名言的真理,在真理上是没有名言的,我能相信这样的道理。相信,是因为通达的关系。

「起无分别无相心住」,前面的信解离言法性真如,是经过了学习,心里面通达这件事,对这件事也生欢喜心。然后又做什么呢?「起无分别无相心住」,这就是修止观了,由前面的信解而后修止观。「起无分别无相心住」,在内心里面发起无分别、无相的心住。这无分别,姑且可以说是止,无相就是观了。一切因缘生法都有相,都有它的相貌,有它的体相、作用。有不同的体相作用,我们在观察的时候,就是有分别。若是观察一切法无相的时候,心里面就无分别了。这样的无分别,是在法性上无分别,法性是无相的;这里面有止、也有观了,在这里面安住不动。前一句「信解离言法性真如」,这是解;「起无分别无相心住」这是行了,就是修止观了。

「是名无倒思择诸法」,这就叫做无倒,没有颠倒的观察。

「普于一切蠢动有情修习慈悲喜舍俱心」,这下边解释「愿于境界修无量等殊胜善法」这句话。「普于一切蠢动有情」,这个「蠢」字,就是那个虫子在蠕动的相貌,就是(普遍地对于一切众生)微细的众生、乃至广大的众生,「修习慈悲喜舍俱心」。这个菩萨愿意对这一切的众生修习慈悲喜舍相应的心。这个心和慈悲喜舍在一起活动,所以叫做「俱心」。

前面修慈悲喜舍心是四无量三昧,「于一切行修无常想」,也应该是在三摩地里边作如是观,观察一切因缘生法都是有变动的,所以叫无常想。「无常苦想」,又观察思惟世间上的一切有为法,它无常的变动,就会令你心里边苦恼。这个无常苦想,无常为什么会苦呢?什么叫做无常?就是由无而有、由有而无,这就叫做无常,就是变动。我原来没有苦恼的事情,现在有了,由无而有,所以心里苦恼;原来我很安乐的,那安乐的事情没有了,由有而无,所以这是苦恼。因为由无常,所以是苦恼的,这是修苦想。

「苦无我想」,因为若苦恼的时候,你不能够改变它,叫它不苦,那就表示你没有自在的力量,你不能主宰这件事。不能主宰就表示是无我的意思,苦无我想。

「于其涅盘修胜利想」,涅盘,翻个不生不灭。就是惑业苦的生灭变化完全消除了,就是不生不灭了,那就是涅盘。于涅盘修胜利想,它有殊胜的功德,没有生死流转的苦恼,得大自在,所以叫胜利想。

「于佛法僧、波罗密多修习随念,是名修无量等殊胜善法」。这个随念,就是念佛、念法、念僧。随念,这个「随」字,就是随顺佛陀的法语去念佛、念法、念僧,叫做随念。如果你不学习佛法、你不学习经论,你也就不知道怎么样念佛、念法、念僧;你不会。所以,随念这个「随」字,表示你学习佛法了。「波罗蜜多」就是六波罗蜜多:布施、持戒、忍辱,乃至静虑、般若波罗蜜。念如是法,修习随念。

我们平常人、没得圣道的人,我们的心不能和第一义相应。不和第一义相应,与什么相应呢?就和色色声香味触法相应。就在那里不是贪、就是瞋,再不然就是愚痴。我们凡夫的心就是这样子。现在我们改变一下,我们念佛、念法、念僧、念波罗蜜多,他心就清净。这样子,我们慢慢地就可以转凡成圣了。所以,应该修这个随念。

「是名修无量等殊胜善法」,论上说:「愿于境界修无量等殊胜善法」,它的含意是这样的。现在这里是说菩萨发这样的愿:「我愿这样子,我希望我能够无倒思择诸法,我希望我能够修学无量等殊胜善法。」有这样的愿,这叫做所行愿。

未四、正愿

若诸菩萨,愿于当来摄受一切菩萨善法,摄受一切所有功德,若总、若别所有正愿,是名正愿。

这是第四个愿,叫做正愿。

「若诸菩萨愿于当来摄受一切菩萨善法」,若是这位发无上菩提心的菩萨,他希望将来能够摄受,「摄受」就是成就的意思。经过学习、修行,而后成就了,成就什么呢?一切大菩萨他们的无量功德,菩萨他发这样的愿,成就无量菩萨的功德。

「摄受一切所有功德」,成就很多很多的功德。前面是说「菩萨善法」,第二句:「所有功德」,这两句还是有差别的,在《披寻记》有解释。

「若总、若别所有正愿」。「若总、若别」,这个总,就是包含一切的功德,叫做总。别,就是其中个别的功德。所有的这些殊胜的大愿,是名正愿。

《披寻记》一五一六页:

「摄受一切菩萨善法等者:菩萨为欲熟自佛法,是故摄受一切菩萨善法」,菩萨为了他想要成熟自己无量无边的功德,就是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,叫做熟自佛法。「是故摄受一切菩萨善法」,一切菩萨善法,总而言之就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,这位菩萨也愿意成就,所以叫做「摄受一切菩萨善法」。

「为欲熟他有情,是故摄受一切所有功德」,这是第二句。第二句这个「摄受一切所有功德」是什么呢?「为欲熟他」,菩萨有慈悲心,无论什么时候,他不忘记一切众生,他想要成熟一切众生的功德,度化一切众生,愿意他们也成就无量无边的功德,「是故摄受一切所有功德」,这样讲。那么第一句是自己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;第二句是能令一切众生得三乘道果。这就是一个自利、一个利他来解释这两句话。

「〈戒品〉中说」,在前边我们已经学习过了,〈戒品〉里面说:「摄受善法戒、饶益有情戒」,正好是这两句的意思。「如彼广释应知」。

未五、大愿∵(分二科)∵申一、标

菩萨大愿当知即从正愿所出。此复十种。

这里一共是五种愿,现在说第五个大愿。分两科,第一科是标。

菩萨所具足的大愿,应当知道即从正愿开发出来的。

「此复十种」,这又有十种的不同。

这是标,下面第二科解释。分十科,第一科是供养诸佛。

申二、释∵(分十科)∵酉一、供养诸佛

若诸菩萨愿于当来以一切种上妙供具,供养无量无边如来;当知是名第一大愿。

若诸菩萨他想要在将来「以一切种上妙供具」││特别高尚、特别微妙的供养具。供养谁呢?供养无量无边的佛陀。

「当知是名第一大愿」,这个第一个大愿是供养诸佛。因为菩萨亲近诸佛,听佛说法,开大智慧,特别地感念佛的恩德。

酉二、护持正法

若诸菩萨,愿于当来摄受防护诸佛世尊所有正法,传持法眼,令无断坏;当知是名第二大愿。

这第二个大愿就是护持正法。若诸菩萨想要在将来「摄受防护诸佛世尊」,摄受是自己成就,学习佛说的正法,希望自己成就无漏的戒、定、慧、解脱、解脱知见,三明、六通、八解脱、乃至四无碍辩,无量无边的功德;自己成就,这叫做摄受。「防护诸佛世尊所有正法」,这样子就是名句的佛法,在世间上流行普利众生的时候,菩萨发心来保护佛陀的正法,使令它不要中断,所以叫「防护诸佛世尊所有正法」。若是自己成就:「愿于当来摄受诸佛世尊所有正法」,那是证,信解行证的证法;「防护诸佛世尊所有正法」,那就是教法了。

「传持法眼,令无断坏」,怎么叫做「摄受防护」呢?「传持法眼」,菩萨发大悲心,有大智慧,弘传、受持佛的正法。佛的正法是大智慧境界,所以就是眼。因为有眼的人,眼睛没有毛病的人有明,有光明的眼睛,知道这是一个危险的道路,这是安全的道路。能使令自己不要走到危险的道路,能够走平安的道路,这是眼的作用。佛法也是能令众生开大智慧,远离一切恶法,修学一切善法,所以叫做法眼。

「令无断坏」,使令佛陀的法眼在世间上流行,能够相续不断地教化众生、饶益众生,不要中间灭亡了。由于有这样的教法,若能去学习、修行,也就有证法了。

「当知是名第二大愿」。

酉三、示现出世

若诸菩萨,愿于当来从睹史多天宫降下,如前乃至入大涅盘,当知是名第三大愿。

这是第三科:示现出世。

「若诸菩萨,愿于当来从睹史多天宫下降,如前乃至入大涅盘」,这应该是法身菩萨所能办到的事情。法身以上的菩萨,也就是八地以上的菩萨,他希望将来从睹史多天宫降下到人间来,前面说过。降下来,就是要入母胎、住胎、出胎,乃至出家、降伏魔王,然后成道、转*轮这些事情,乃至到最后入大涅盘。

「当知是名第三大愿」,这是一个广大微妙的方便,度化众生的。

《披寻记》一五一六页:

「从睹史多天宫」,就是兜率天。「降下等者:此显诸佛菩萨俱生威力」,菩萨有法力、有神通力。现在不是说法力,是说他的俱生威力,就是与生俱来的,就是他这个化身的力量。

「故作是说」,所以从睹史多天降下。不是无而忽有的那个化身,要有个父亲、有个母亲,要住胎多久,出胎以后,由幼童乃至到长成了以后,怎么怎么地。这就是他的俱生威力。

〈威力品〉中广释其相应知。(陵本三十七卷十六页)。

酉四、摄受善法

苦诸菩萨,愿于当来行一切种菩萨正行;当知是名第四大愿。

第四,摄受善法。「若诸菩萨愿于当来行一切种菩萨正行」,不是行某一种,是很广大无边际的一切种的菩萨正行,一切的六波罗蜜广度众生的正行,当知是名第四大愿。

《披寻记》一五一七页:

点赞(0)

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

暂无评论
立即
投稿
发表
评论
返回
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