酉四、为善友事∵(分三科)∵∵戌一、标

善友菩萨由五种相,于所化生为善友事。

前面说亲近善友有七种相,现在是第四种,为善友事。就是这个好朋友给你做的事情,这就是为善友事。分两科,第一科,标。

「善友菩萨由五种相」,这位菩萨是你的好朋友,怎么知道他是你的好朋友呢?由五种相可以知道,这五种相就是「于所化生为善友事」,菩萨为所化众生的好朋友,他为他做事情,就是做五种事情。

∵∵∵∵戌二、列

一、能谏举。二、能令忆。三、能教授。四、能教诫。五、能说法。

「一、能谏举」,第一种好朋友为你做的事情就是「能谏举」。「举」这个字,可以当「发露」讲,或者当「言」字讲,就是「能谏言」,能对你说一些有意义的话。这「谏」是停止的意思,能停止你的过失;对你说出来一些话,劝你不要做错误的事情,这叫「能谏举」。这是好朋友应该这样做,就是你有错误的事情,他应该劝谏你不要做错误的事情,这件事是有罪过的、不应该做。能说这样的话,这是好朋友的第一件事,我们欢喜不欢喜?说你不对、你欢喜吗?但是这是弥勒菩萨告诉我们,这是好朋友应该这样说话。「二、能令忆」,说你错了,你可能不承认;「我没有这个事情」,那这个好朋能令你忆念,「你想一想,在什么时间,什么地点,你做了什么什么事,你想一想」,这就是能令忆。「三、能教授」,第三是能教授你佛法,为你宣说苦集灭道的道理,能令你转凡成圣的这些正法,来开示你。这是好朋友为你说的话。「四、能教诫」,这个「教诫」就是你犯了戒,你所受的尸罗你违犯了,或者是你在一个地方住,那个团体是有规则的,你违犯了规则,那你这个好朋友来教诫你「不要犯戒」,「不要违犯大众共住的条约」,不可以违犯的。「五、能说法」,就是说有浅也有深的佛法,浅显的就是施论、戒论、升天之论,劝你要知道欲的过患,应该离欲,应该知道什么是障道因缘,什么是道的增上缘,你要努力的修学圣道,这是「能说法」。

∵∵∵∵戌三、指

如是诸句广辩,应知如声闻地。教授教诫,广说如前力种性品。

「如是诸句,广辩应知,如(声闻地)」,这里面说好朋友为你做五件事,说五种语言,这「诸句」若广博的去说明,应该知道如(声闻地)已经说了,那说得很详细的。「教授教诫,广说如前(力种性品)」,这五法里的教授教诫,广说像前面(力种性品)也说过了。

∵∵

《披寻记》一四七七页:

「如是诸句广辩等者:声闻地说:善能谏举,善作忆念,善能教授,善能教诫,善说正法。与此正同」,和这里的文正是相同的「如彼广辩应知」。(陵本二十五卷三页)「又诸菩萨教授有八,教诫有五。如前(力种性品)广说应知」。(陵本三十八卷二十页)

∵∵

酉五、亲近善友∵(分二科)∵∵戌一、标

当知菩萨由四种相,方得圆满亲近善友。

这是第五科,亲近善友,分两科,第一科是标。菩萨由四种相貌,才能够圆满的亲近善友,他是你的好朋友,你要和他怎么样来往呢?这要由四种相。下面第二科,列出来这四种相。

∵∵

戌二、列

一、于善友有病无病随时供侍,恒常发起爱敬净信。二、于善友随时敬问,礼拜奉迎、合掌殷勤、修和敬业,而为供养。三、于善友如法衣服、饮食、卧具、病缘医药、资身什物,随时供养。四、于善友若正依止,于如法义若合若离,随自在转,无有倾动,如实显发作奉教心;随时往诣,恭敬承事,请问听受。

「一、于善友有病无病随时供侍」,那个菩萨是你的好朋友∵或者他有病,或者是无病,你随时都应该供侍,对他有所供给,侍奉他、为他做事。「恒常发起爱敬净信」,长时期的,从内心里很诚恳的发出来对善友的爱心、恭敬心,总而言之是清净的信心,这是第一个相貌。

「二、于善友随时敬问」,于这位好朋友,这位菩萨,随时要恭敬的问候他,对他要「礼拜、奉迎」,恭敬的欢迎他,要「合掌」,「殷勤」地「修和敬业」,是殷勤地,不是普普通通的境界,是很诚恳的修和合恭敬的礼仪,「而为供养」,用这样的敬问、礼拜、奉迎、合掌、殷勤、修和敬业,这就是对他的供养。

「三、于善友如的法衣服、饮食、卧具、病缘医药、资身的什物,随时的供养」,对这个善友要这样子供养。

「四、于善友若正依止,于如法义若合若离,随自在转,无有倾动」,这是最后一个相貌,就是对这位好朋友要「正依止」,就是要好好的以他为依止,「依止」是建立的意思。说:「我没有智慧,也没有禅定,我也不知道诸恶莫作、众善奉行的事情,我没有戒定慧,我要靠这位善友来建立我的戒定慧」这就叫做「依止」,「依止」是这个意思。这位好朋友,你若是好好地以他为依止,就是以他为师长了。

「于如法义」对于合乎佛陀正法的圣义,这位善知识、这位善友来教导你,「若合若离,随自在转」,这「合」和「离」《披寻记》讲得很好,「随自在转」,就是你的师长,你的好朋友教导你佛法的法义,你应该随顺他的教导,很快乐地随顺而行。「自在」就是很快乐的,不勉强的。「无有倾动」,随顺这位善友的教导,没有人可以破坏的,有人从中说坏话,你不要听他的话,他胡说八道,你不相信他这种破坏,你心里不动摇,我的善友真实的是我善知识,他说的话,我百分之百的相信,任何人不可以破坏的,这叫「无有倾动」。

「如实显发作奉教心」,你对师长、对你这个好朋友要真实的表示出来「依教奉行」不敢违背,要诚实的这样表示。「随时往诣,恭敬承事」,随顺时间,这是个智慧,什么时候是合适的,什么时候不合适,这是个智慧的决定,要到善友那地方去「恭敬承事」,很恭敬的,不敢怠慢,要随顺他的意思为他做事。「请问听受」,有什么疑问要请教,要「听受」,要听信他的教授。

∵∵

《披寻记》一四七七页:

「于如法义若合若离等者:谓以善友为正依止」,这也是个智慧,你知道这个人是你的好朋友,凭什么知道?就是你的智慧。你搞错了,那就是你倒霉。「谓以善友为正依止」这是我非常良好的一个师长,「于其教授教诫既听受已」,我信受奉行,「如其法义」如善友所教授的法义,「若所开许若所遮止」,他教授你法义的时候,分两类,这件事听许你这样做。「若所遮止」这件事你不可以做,就分这么两类。「身语意业无倒随转」我们的身语意这三方面的事情,「无倒随转」没有错误的随顺善友的教导而行。「于所开许无倒修证」,对于所听许的、容许我这样做,我也不要搞错了,要依教奉行的去修证,从闻思修得无生法忍。「于所遮止无倒远离」,不容许我身语意有污染的,这贪瞋痴的烦恼、罪过的事情,也要正确的领解远离一切过失。「是名于如法义若合若离」,这「若合若离」这么讲。「合」就是所开许的,「离」就是遮止的,要远离。「随自在转」,你要很自在的、很快乐的随顺而行。

「不为外道异论之所引夺,是名无有倾动」,不为外道、邪知邪见,不同于佛法的异论之所引夺,破坏你对佛法的信心,不可以这样,是名叫「无有倾动」。「若有违犯,发露悔灭,是名如实显发」,这「如实显发」这么讲,若是自己一时糊涂没有正念,违犯了好朋友的教导,那怎么办呢?那就向这个善友发露忏悔,灭除去这个过失,是名叫「如实显发」。「无恼乱心,唯欲求解,是名作奉教心」,没有触恼善友的心意,只是「唯欲求解」,只是愿意很欢喜的希求我能通达佛法,这里有「有疑当往问」的意思,你有怀疑的地方,就应该请问,不是「我试探试探你,你懂吗?」不是这意思,没有触恼的意思,「唯欲求解,是名作奉教心」。「如(摄异门分)说」。(陵本八十四卷三页)

这是第五科。下面是第六科,听闻正法。分两科,第一总标。

∵∵

酉六、听闻正法∵(分二科)∵∵戌一、总标

若诸菩萨欲听法时,作五种想,应从善友听闻正法。

「若诸菩萨」那这是初学的菩萨,想要听闻正法的时候,听闻善友说法的时候,内心里面要作五种观想,用五种观想「应从善友听闻正法」的。这是总标,下面是列释,分五科,第一科,作宝想。

∵∵∵∵戌二、列释∵(分五科)∵∵亥一、作宝想

一、作宝想。难得义故。

善友所说的法义,你要作珍宝的观想。为什么这样想?「难得义故」,你不容易听闻到这样的正法。这「宝」、世间上的珍宝是不容易得到的,要大福德人才能得到,是难得的。现在学习佛法,佛法也是难得的,你不容易听闻的。若有机会能听闻佛法,要作难遭难遇的想法,作这种观想,不是容易的事情。

∵∵∵∵亥二、作眼想

二、作眼想。能得广大俱生妙慧,因性义故。

第二个,作眼睛的想法。这位善友为我说的正法是「眼」。我们人的眼睛也是很宝贵的,你要时时保护它不可以失掉的。我的善友对我说的法就是「眼」。为什么作这样的观想呢?「能得广大俱生妙慧,因性义故」,因为能获得广大的俱生妙慧,就是能得到无上菩提,我的善友对我说的法,这个法能令我得到广大俱生妙慧、能得到佛智慧。我的善友说的法,是得无上菩提大智慧的「因性义故」,这「广大俱生妙慧」是果性,它的体性是果。我的善友对我说的佛法是因,是「因」的性质,这「义」是属于「因」,由如是「因」才得如是「果」,这可见教法这么重要。

∵∵

《披寻记》一四七七页:

「能得广大俱生妙慧因性义故者」这句话怎么讲?「此中妙慧,谓即大菩提果」,这个俱生妙慧,就是佛陀所成就的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大菩提果。「能于一切所知如实觉了,是名广大」,佛陀的无上菩提的智慧,就是一切种智,「能于一切所知」,「一切所知」是什么?就是三自性;遍计所执自性、依他起自性、圆成实自性,这三性,三性是我们所应该知道的。「一切所知如实觉了」,在三自性,我们应该真实的觉了,「是名广大」,这个智慧就广大、没有边际、无所不知了。「广大俱生妙慧」,这「广大」解释完了。

「于当来世无师自然成等正觉,是名俱生」,这个「俱生」,我们前面曾经讲过,不用学习、与生俱来,生来就有这个智慧,没有通过学习他就有这个智慧。这里怎么讲?「于当来世」就是将来的时候,「无师自然成等正觉」,他成佛的那一生,他没有老师来教导他,他没有跟谁学习的。就是没有老师,他自然的在菩提树下坐下来,他是在色界第四禅里,任运的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了,所以叫「俱生」。

「广大俱生的妙慧」,能得广大俱生妙慧是谁?就是这位善友所说的法,你从这善友所说的正法学习,就能得佛智慧,所以善友所说的法是「因性义故」,他就是你的「眼」。这「眼」实在来说就是大智慧,慧眼。由于你听善友说法就得大智慧,你就有眼睛了,你就能看出来:这是平坦的道路;这是不安全的地方;这是善法、这是恶法;这是世间法、这是出世间法;这是有过患的、这是有功德的;你有这样鉴别的智慧,那就是眼睛。而这个眼睛从那里来?从善友所听闻正法得来的。当然这是因,将来得无上菩提才是果。所以作宝想,作眼想。

∵∵

亥三、作明想

三、作明想。已得广大俱生慧眼,于一切种如实所知,等照义故。

「三、作明想」,光明。「已得广大俱生慧眼,于一切种如实所知,等照义故」,前面作眼想那地方,「已得广大俱生慧眼」,就是你听闻了正法以后,你有这个慧眼了,「于一切种如实所知,等照义故」。那作眼想这地方,应该是闻思的智慧,这里作明想,应该是修所成慧了。就是「已得广大俱生慧眼」以后,对于「一切种」,也应该是三自性;遍计所执自性、依他起自性、圆成实自性。对于一切种、这么多的境界,你能「如实所知」,能真实的认识它,平等的照见而无有差别。如果它是有、你就观察它是有,那就叫「平等」;如果它是没有、你认为它是有,那就「不平等」了。这是明想。

∵∵∵∵亥四、作大果胜功德想

四、作大果胜功德想。能得涅盘及三菩提无上妙迹,因性义故。

你从善友所听闻正法的时候,要作大果胜功德想。你心里面要作意:我听闻如是正法,我将来能得大果、能得胜妙的功德。你要这样想,作如是观。「能得涅盘及三菩提无上妙迹」,你听闻正法之后,能够如实的用功修行,将来能得涅盘,见一切诸法寂灭相不生不灭的境界,「及三菩提」。涅盘是断一切烦恼的果;「三菩提」翻到中国话是「正觉」。涅盘是断德;三菩提就是智德。这「智」、「断」两种果是「无上妙迹」,这是一切圣人,一切三世诸佛;一切佛无上、殊胜的、微妙的境界,就是他们已经走过来、已经经验过来的,所以称之为「迹」。「因性义故」,你从善友所听闻正法,是得涅盘、得三菩提的因性义故。

∵∵

《披寻记》一四七八页:

「能得涅盘及三菩提等者:此中涅盘谓断菩提」,这菩提有两种,一个是断菩提,就是能断除一切戏论分别。「言三菩提者:此云正觉。谓智菩提」,这是智慧,你有通达诸法寂灭相的智慧才能断烦恼,断了烦恼你才能得三菩提的智慧。「能得此果」你从善友所听闻正法,你将来能得到这两种果,一个断果、一个智果。「诸菩萨道,是名无上妙迹」一切菩萨所行的圣道,这是无上菩提的妙迹,它的轨道,所以称为「妙迹」。

∵∵

亥五、作无罪大适悦想

五、作无罪大适悦想。于现法中未得涅盘及三菩提,于法如实拣择止观无罪大乐,因性义故。

这是第五科,「作无罪大适悦想」,听善友所说的法,作「无罪」,没有过失、伟大的、喜悦之想。这是标,下面解释。「于现法中未得涅盘及三菩提」,我听闻善友说法的时候,「于现法中」于现在的色受想行识里面,我还没能证悟诸法寂灭相,没得涅盘,「及三菩提」,也没得正觉,没得到佛的智慧。「于法如实拣择止观无罪大乐,因性义故」,我现在没有成就那么高的境界,我对善友所说的法「如实拣择」,就是真实的去观察,就是两个方法:一个止、一个观,随顺善友所说的止观,真实的去拣察诸法的真实义。「无罪」能这样做就能远离一切过失,将来能得「大乐」,就是三菩提乐,「因性义故」,善友为我说的法,能为如是法的因性义。

∵∵

《披寻记》一四七八页:

「于法如实简择止观无罪大乐者:此说七圣财中由慧圣财于胜义谛如实觉悟所生之乐。」这七种圣财就是信、惭、愧、戒、闻、舍、慧,这七种,这七圣财中其中一个圣财就是慧圣财,这是非常重要,能断惑证真的智慧。「于圣义谛如实觉悟」什么叫「慧财」呢?就是对这圣义谛真实的觉悟了,那叫做「圣慧」。「无罪大乐」就是由这个觉悟所生的乐,那叫做「无罪大乐」。「由如是乐无量无边无有染污」,由于拣择观察圣义所生之乐是没有边际的,也没有染污,这有所得的戏论都停下来了,「是故说名无罪大乐」。

前面这是「若诸菩萨欲听法时,作五种想,应从善友听闻正法」,这是第六科。下面第七科,于说法师不作异意。分三科,第一科是总标。

∵∵

酉七、于说法师不作异意∵(分三科)∵∵戌一、总标

若诸菩萨欲从善友听闻法时,于说法师由五种处不作异意,以纯净心属耳听法。

点赞(0)

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

暂无评论
立即
投稿
发表
评论
返回
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