未三、顺胜分法∵(分三科)申一、标

又诸菩萨顺胜分法,当知有五。

这是第三科,顺胜分法,又分三科,第一科是标,是「又诸菩萨顺胜分法,当知有五」。又有菩萨应该学习的,就是顺胜分法,就是你这样学习,你能随顺这样的法门去学习,能令你进步,所以这是胜分,这胜分,当知也是有五条。

∵∵

申二、征

何等为五?

「何等为五?」这是征。

∵∵

申三、指

谓与前五黑品诸法,次第相违,应知其相。

「谓与前五黑品诸法,次第相违,应知其相」。这五种胜法,和前边所说的五种黑品,就是有过失的,那一类的诸法,那五个次第是相违反的,「应知其相」,与黑品相违的,你就应该白明那就是圣法的相貌,前面那五种黑品,第一个是「不敬正法及说法师。二者、放逸懈怠。三者、于诸烦恼,亲近执着。四者、于诸恶行,亲近执着。五者、与余菩萨校量胜劣,起增上慢;及于法颠倒,起增上慢」。就是和这五种法相违反的。这五种法相违反的,第一种,「不敬正法」,其中一个主要的就是,我不想得无生法忍,这件事,这是在「不敬正法」之内的。

∵∵

未四、相似功德(分三科)∵申一、标

又诸菩萨略有五种相似功德,当知实是菩萨过失。

前面第三科是顺胜分法,这是第四科,相似的功德,分三科,第一科是标,「又诸菩萨略有五种相似功德」,就是与功德相似,它不是功德,「当知实是菩萨过失」,这五种事情,你若做了,那实在是有罪过的事情,「实是菩萨过失」。

∵∵

申二、征

何等为五?

「何等为五?」这是征

∵∵

申三、列

一者、于其暴恶毁犯净戒诸有情所,由是因缘,作不饶益。二者、诈现种种具足威仪。三者、于顺世间文辞咒术外道书论相应法中,得预智者聪睿者数。四者、修行有罪施等善行。五者、宣说建立像似正法,广令流布。

「一者、于其暴恶毁犯净戒诸有情所,由是因缘,作不饶益」,这下的第三科是列出来这五种法,第一个菩萨有过失的事情,就是对于那个有暴恶的心,由这样的心毁犯了清净的戒体,「诸有情所」,这诸有情,就是暴恶毁犯净戒的诸有情,菩萨对于这个众生,是怎么个态度呢?是「由是因缘作不饶益」,由于这个有情,他暴恶毁犯净戒,以此为因缘作不饶益,菩萨对于这个众生不发慈悲心,反倒做一些不利益的事情。

∵∵

《披寻记》一五三三页:

「于其暴恶毁犯净戒诸有情所等者:〈戒品〉中说:于诸暴恶犯戒有情,怀嫌恨心,怀恚恼心」,这个「嫌恨」,嫌也是恨,这个「恚恼心」其实也是恨,这个嫌,应该是讥嫌他,这个恚恼呢,就是内心里面很愤怒,「由彼暴恶犯戒为缘,方便弃舍不作饶益」,菩萨对于这个暴恶犯戒的众生,因为他暴恶的犯戒,以此为因缘,「方便弃舍」,菩萨就有一个借口,那就是方便,弃舍了这个暴恶犯戒的众生,不为他做利益的事情,不做对他有利益的事情,「是名有犯,有所违越,是染违犯」,菩萨若这样做的话呢,就是犯轻垢罪了,就是有所违越,就是违犯了佛陀的教诫,违越了佛陀的教诫,「是染违犯」,这是有意的这样做,就是染污的,就是有过失的,若无心的,那不算犯,就是非染违犯了,这个〈戒品〉说的话呢,是「方便弃舍,不作饶益」,看这里的文呢是作不饶益,这个作不饶益,和不作饶益,看这个《披寻记》的作者,认为是相同的意思,作不饶益,就是不作饶益,《披寻记》的作者是这样意思。(陵本四十一卷四页)其义应知。

∵∵

「二者、诈现种种具足威仪」,前面这个,就是第一个,相似的功德,现在是第二个,「诈现种种具足威仪」,这个诈,是欺诈,就是欺骗,是指这位菩萨内心说的,不是指外相说,他内心里面有意的欺骗人,怎样欺骗呢?「现种种具足威仪」,现出来各式各样的很完善的威仪。

∵∵

《披寻记》一五三四页:

「诈现种种具足威仪者:谓为诳他恒常诈现诸根无掉」,就是为了欺骗别人,常常的诈现诸根无掉。诸根,就是他的眼耳鼻舌身意,下边「诸根无动」,也还是眼耳鼻舌身意,这个无掉,掉也是动,「诸根无动」,动也是掉,但是他重复说了,应该是有不同的意义的,不同意义怎么解释呢?或者这个人在走路的时候,走路的时候,就像有禅定的人那么走路似的,虽然走路也是动,但是动中有静的味道,这是诸根无掉。诸根无动是他坐在那里,经长时间,坐了很久,他的身体都不动,那么那叫做诸根无动。「诸根寂静」,他这个无掉,也有寂静的意思,无动也有寂静的意思。「由是令他谓其有德」,由于他诸根无掉,诸根无动,所以使令他人,就认为这个人是有修行的人,有戒、定、慧,「当有所施」,这个人是个有戒、定、慧的庄严,这是良福田,我应该布施、供养,「当有所作」,应该对他有所作,为他做些什么什么事情来修福。「如〈声闻地〉说应知」,这几句话,〈声闻地〉也是这样说了,那其意义呢,也在〈声闻地〉里有说,是陵本二十二卷十页,在那里说的。这里说诈现种种具足威仪,从表面上看,这也是功德,但事实上呢,他是欺骗,所以这个功德不是真实的功德。

∵∵

「三者、于顺世间文辞咒术外道书论相应法中,得预智者聪睿者数」,第三样事情,就是对于顺世间的文辞,世间的文辞,就是读书多的人,文章写的很好,文章写的好,这是世间人所喜好的,所以叫做顺世间,这个咒术,世间上也有咒术,这个咒术我们前面也学过了,就是得了禅定的人,可以说咒,他说了咒呢,它也能够有灵验,也可能没有灵验,这世间的咒术。「外道书论」,这不是佛法中,世间上其他宗教的书论,「相应法中」,就是世间文辞相应法中,咒术相应法中,外道书论相应法中,「得预智者聪睿者数」,说这位菩萨,对于世间的文辞、世间的咒术和外道书论很有研究,很有心得,很有成就,那么世间的人,认为这个法师了不起,那么他不是白丁,不是没有读过书的,这个人是有大智慧的人,「得预智者聪睿者数」,或者是,这个智者,就是对这些有研究就叫做智者,或者是他为人教授这些事情呢,他也有很多优越的地方,那么就叫做聪睿者。就是世间人,当然对这些事情,有智者,有聪睿者,在佛法中的发菩提心的菩萨也参加到他们的智者数、聪睿者数里面去了。那么,这也是一个相似的功德,不是真实的功德。

∵∵

「四者、修行有罪施等善行」,这是第四条,就是这个菩萨呢,行菩萨道的时候,他所修行的这个施等波罗密多,不符合佛法的真义,而是有过失的,那也就是相似的功德,而不是真实的功德了,修行有罪过的施等的善行,或者是持戒、忍辱等有罪过的事情,这个有罪过的事情,我们从律上看,如果你用刀布施给人也不好,或者是用棺材布施给人也不是好,这是有过失,其他呢,比如说是,人都欢喜财富,你用财富布施给人,应该是好吧?,但是也不一定,就是如果你的动机,是为了那一个补特伽罗,对于佛法有信心,能摄受他来到佛法里面栽培善根,修学圣道,那么这就是有功德,而没有过失,如果说是你用这样的布施,你有一种破坏别人善根的意义,譬如说那一个人对某一位有道德的人,亲近学习,那你用一种方法,或者用财富、或者用什么去同他建立一些关系来破坏这件事,破坏他亲近善知识,你的动机如果是这样呢,那就是有罪过了,其他的也类似这样说,就是从动机上,从这件事的结果来看是有罪过的,表面上看呢,这个人布施,应该是功德,那这不一定,这是第四条。

∵∵

「五者、宣说建立像似正法,广令流布」,第五条呢,是这位菩萨很有智慧,他能够从佛法以外,建立和佛法相似的正法,不是佛法,但是和佛法相似,「广令流布」,流布到各地方去,很多人跟你学习这件事,使令人不能够栽培善根,不能修学圣道,所以这也是有罪过的事情,不是真实的事情。但是这件事,一般人做不到,一般人还是做不到的,这个诈现种种具足威仪,我看一般人也做不到,于顺世间文辞咒术外道书论相应法中,得预智者聪睿者数,这一般人也做不到,都是要有一点智慧的人,这个修行有罪施等善行,这一定要有福德的人,他有力量做这件事,这个宣说建立像似正法也要有多少智慧的人,他才能做这件事,做这件事而能广令流布,那这个人一定也是有大福德,名声普闻,很多人恭敬赞叹,他才能做这件事。做这件事呢,就是障碍了众生修学佛法,障碍了众生栽培善根,所以是有罪过的,这个第三条,「于顺世间文辞咒术外道书论」等,就看出来,我们来到佛法里面来,反倒不学习佛法,去学习社会上的知识,那应该包括在这里了。

∵∵

未五、真实功德∵(分三科)申一、标

又诸菩萨略有五种真实功德。

前面第四科是相似的功德,这个「宣说建立像似正法」,在《瑜伽师地论》的后边,也举出来了一大段,什么叫做像似正法。现在第五科,真实的功德,分三科,第一科标,「又诸菩萨略有五种真实功德」,而不是相似的正法,这是标,第二科征。

∵∵

申二、征

何等为五?

「何等为五?」,下面第三科列出来。

∵∵

申三、列

一者、于其暴恶毁犯净戒诸有情所,由是因缘,起胜悲心。二者、本性成就具足威仪。三者、于佛所说净妙真实若教若证,得预智者聪睿者数。四者、修行无罪施等善行。五者、开示正法,遮灭一切像似正法。

「一者、于其暴恶毁犯净戒诸有情所」,就是这样的坏人,烦恼很重,他毁犯了净戒。

「由是因缘,起胜悲心」,菩萨若是遇见了这样的众生,由于他犯戒的因缘,「起胜悲心」,发起强大的慈悲心,他由暴恶心犯戒,将来也是有后患的,菩萨能发心来度化他,救护他,而不会做不饶益。

∵∵

「二者、本性成就具足威仪」。和前面正相反,前面是这个人,没成就殊胜的圣德,但是诈现虚伪的形相,现在这里呢,真实的功德是本性成就,就是他的本心,他原来的虚妄分别心,由于长时期的修学戒定慧,他成就了这样的威仪,有真实的功德显现出来这种清净的威仪,那这就是真实的功德,而他没有欺骗人的用意,所以那不是有罪过。

∵∵

「三者、于佛所说净妙真实若教若证,得预智者聪睿者数」。第三个真实的功德,就是对于佛所说的清净微妙真实的法义,或者是教,或者是证。教,就是语言文字的佛法,语言文字的净妙真实;证呢,就是依教去修学圣道,你成就了,或者是得初果乃至四果,或者得无生法忍,这些事情。这样子呢,「得预智者聪睿者数」,当然这个人不是凡夫了,那么他可以参与到圣人这个数内了,范围内了,不是凡夫了,但这是真实的功德,而不是虚伪欺骗人的。

∵∵

《披寻记》一五三四页:

「于佛所说净妙真实等者:〈闻所成地〉说:」这是我们已经学习过了,「云何净?」,怎么叫做清净呢?「谓三清净性」,这个清净有三种不同,三种的体性。

「一、自体清净性」,就是它本身就是清净的,这个自体清净性是什么呢?就是真如法性,第一义空这些,这是本来是清净的,没有惑业苦的染污,所以本身就是清净的。

「二、境界清净性」,这个环境是清净的,这指什么说的呢?就指佛所宣说的圣教,就是经律论,这是佛菩萨所宣说的妙法,它本身也是清净性,为什么称之为清净呢?我们若是随顺佛宣说的法语去修行呢,能令你身清净、口清净、心清净,能令你三业清净得成圣道,所以它就叫做清净。

「三、分位清净性」,这个「分」这个字,就是全部的,这一件事的全部,但是可以分成几部分,或者若在时间上讲呢,前十年是一个情形,中间的十年是一个情形,后来的十年又是一个情形,这就叫做分位,或者是前一个钟头我心情很快乐,后一个钟头心情就不快乐了,再过一会,心里又不苦不乐了,就是在时间上前后分别有不同的阶段,这叫做分位。

现在这里说分位清净呢,就是我们由境界清净的学习,就是学习佛法,你学习戒定慧的时候,你得初果了、得二果了、得三果了、得四果了,或者是得无生法忍、得初地、得二地、得三地、乃至第十地,那么就是分位清净,这个清净呢,就是你断了烦恼,断了见烦恼,断了爱烦恼,断了烦恼障,又断了所知障,使令你心里面清净了,那叫做分位清净,当然这是指佛法中,在佛法里面说,就是这样子,这叫做清净。

这样清净就是分三种,自体清净性,就是众生无我,和法无我的真如,这是第一义谛,这是清净。这个清净,不管你修行不修行,都具足这个清净的。境界清净性,要佛菩萨出现世间才有这件事。分位清净性,那就是你要在佛法里面努力,你才能成就,你不肯努力,你还是流转生死的凡夫境界,这叫做「于佛所说净妙真实」这个净字。

「云何妙?」这个妙字怎么讲呢?「谓佛法僧宝,名最微妙。堕最第一施设中故」,这个妙,说个白话,妙就是好,什么是最好的呢?「谓佛法僧宝」,就是佛是最好,就是无量功德圆满的人;法,就是佛所说的法。这个佛宝,就是功德圆满的佛称之为宝。法宝,当然语言文字的法也是宝,但是不是指这个说的,是指佛、菩萨所证悟的涅盘是法宝,佛说的经律论,这样的法,记录出来就是文字,把它印出来就是这些书本子,书本子是无常的,很容易就破灭了,但是它有很大的作用,所以也称之为宝。

点赞(0)

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

暂无评论
立即
投稿
发表
评论
返回
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