戌九、清净爱语(分三科)

亥一、征

云何菩萨清净爱语?

爱语是「四摄法」之一,「四摄法」是布施、爱语、利行、同事这四种。布施略去了,因为在六波罗蜜里边,布施波罗蜜已经说过了,所以一开始就说爱语,爱语有九科,现在是第九科清净爱语,分三科,第一科是征,「云何菩萨清净爱语?」下面第二科是标。

亥二、标

当知此语,有二十种。

有二十种爱语,这是标,下面第三科是指。

亥三、指

谓二十种宣说正法,应知如前力种性品。

爱语有二十种不同,那二十种呢?下面指,「谓二十种宣说正法」菩萨为众生说法有二十种不同,这都叫做爱语。我们通常的思想,因为你说的话,对我有爱意,那就叫做爱语,现在这里说,是为你宣说、赞扬佛法的语言叫做爱语,一共有二十种不同。「应知如前力种性品」,前面力种性品说:菩萨说法有二十种相,现在这里说爱语有二十种,就和那里是一样的。

看《披寻记》:「当知此语有二十种等者:力种性品说菩萨说正法相,略有二十。如彼应知。」你去看那一段文就知道了,(陵本三十八卷十七页)。

酉二、利行(分二科)

戌一、总标(分二科)

亥一、征

云何菩萨利行?

爱语这一段说完了,现在第二段说利行,分两科,第一科是总标;分两科,第一科是征。什么叫做菩萨利行呢?这四摄法第一种是布施,就是用财布施给他,这样做呢!菩萨就和众生建立一个友谊关系,有良好的友谊,然后再为他宣扬正法,这是爱语。宣扬佛法之后,第三个行动是利行,就是劝他随顺佛法修学圣道,叫做利行。就是你真实的能成就对你自己有利益的功德,这里面的意思就是得圣道,不是世间上如意的事情,世间上如意的事情也可以包括在内,但是菩萨为你说法主要的目的是希望你得圣道、得涅盘、得无上菩提。你这样的修行能令你彻底的得到利益,那叫做利行。这个菩萨的利行,究竟是什么呢?这是征,下面第二科是解释分两科,第一科指共相。

亥二、释(分二科)

天一、指共相

谓此利行,广如爱语,应知其相。

这里面说到利行的大意,详细说明的话,就和爱语说的一样,应知其相,他的相貌和爱语都相通的。这是指共相,就是爱语的相貌和利行的相貌是一样的,譬如为你宣说「六波罗蜜」,这是爱语,利行也还是让你学习「六波罗蜜」他们的相貌彼此是共通的,下面第二科说别相。

天二、说别相

于利行中余差别义,我今当说。谓诸菩萨由一切品差别爱语,随说彼彼趣义利行,饶益有情;故名利行。

现在说这个差别义,「于利行中余差别义」,前面说利行的相貌和爱语是一样的,但是也有一部分和爱语是不同的,于利行中其余不同于爱语的那个异相,「我今当说」,弥勒菩萨他现在说。「谓诸菩萨由一切品差别爱语」,由一切品差别的爱语,「随说彼彼趣义利行,饶益有情;故名利行」。

看《披寻记》的解释,「由一切品差别爱语者:前说爱语,略为二种」前面说爱语,简要的说:有两种不同,「一、随世仪轨语」,随顺世间上有礼貌的人,所说的语言,那么这叫随世仪轨语。「二、顺正法教语」,这爱里面有一种是不同于世间的,是随顺佛的正法,随顺佛的教导的语言,那是出世间的,胜义这一方面的语言,就是分这两类,是名叫做一切品。品者;类也,随顺仪轨语是一类,顺正法教语又是一类。「即于此中若慰喻语,若庆悦语,若胜益语,名一切品差别」,这品里面还是有差别的。随世仪轨语里面也有慰喻语、庆悦语、胜益语;顺正法教的佛法的语言,也有这三类,所以叫做品类中各有差别。「由一切品差别爱语,随说彼彼趣义利行」,这位菩萨随顺众生的根性,也随顺佛法的胜义,就「彼彼趣义利行」,一样一样的,但总结来说其大义,不管是说那一种行,在佛法里面都是趣义利行,都是向前进步会得到涅盘,会得到第一义谛的那种修行,那就叫做利行。「饶益有情」,菩萨这样为众生说法来利益众生这叫做利行,这样等于是解释这利行的名,「利行」这是一个名,那是什么义呢?就是这样意思,能令众生成就圣道,那叫做利行。

戌二、别辨(分九科)

亥一、自性利行(分三科)

天一、征

云何菩萨自性利行?

前面这一段是总标,下面第二段是别辨,分九科;第一科是自性利行,又分三科;第一科是征,「云何菩萨自性利行」,这是征,下面那第二科就是解释。

天二、释

谓诸菩萨由彼爱语,为诸有情示现正理,随其所应,于诸所学随义利行,法随法行。如是行中,安住悲心,无爱染心,劝导调伏安处建立:

「谓诸菩萨由彼爱语,为诸有情示现正理」,谓诸菩萨,不只是一位菩萨,由彼所说的爱语,「为诸有情示现正理」,这个爱语究竟是说什么语呢?「为诸有情示现正理」,为你开示佛法的胜义,那就叫做爱语。这个「示」是出,出入的出,这个「现」,是显现的意思。这个出是在外边,没有出的时候是在里边,这表示佛法的胜义,就在一切因缘所生法的事里边,现在菩萨将它说出来,就叫做「示」,所以叫做开示。「现」是显现,佛菩萨没有给你讲的时候,它隐藏在里边,现在把它显现在外边,这个示现就是开示的意思,也就是显现的意思,将隐藏在里面的真理把它显现出来,他是用爱语的方式为你讲解。「随其所应,于诸所学随义利行,法随法行」,前面的「为诸有情示现正理」,这是说我们佛教徒,在佛法里边用功修行,是修行什么?就是你能随顺胜义就叫做修行。就是有人骂你,在胜义谛上说:这骂不可得,那么你心里就不动了,这就叫做正理,就是你随顺正理了。这下面说:「随其所应,于诸所学随义利行」,这是大智慧境界,菩萨是大智慧,能随顺众生的根性说相应之理,这就叫契机。契机而又契理,前面「示现正理」叫契理,「随其所应」叫契机,「于诸所学随义利行」于你所学习的佛法,前面为你说爱语,就是劝你学习佛法。「随义利行」,所学的告诉你「六波罗蜜」,告诉你「三十七道品」,你随顺法语的义去修行,就能得到利;或是这样随顺学习,就能得到出世间的义利。「法随法行」,这上面说「随其所应于诸所学」,这是闻所成慧,「随义利行」,是思所成慧,你要常思惟,对于所学的佛法,才能认识的深刻才能熟悉,你若不思惟就忘记了。说这只是一句话,但是义你拿不到,要思惟才能拿到那个义。「法随法行」,这就是修慧,所学是「闻慧」,随义利行是「思慧」,法随法行是「修慧」,就是闻思修。「法随法行」我们前面讲过,这个法,或说它是涅盘也可以,说它是第一义谛叫做法。归依佛、归依法、归依僧,这个归依法是什么?那个「法」是第一义谛,第一义谛是离言相的,「离言相」这个事我们很难办到,离言说相我们不行啊!与我们的思想有距离,所以怎么辨法,才能达到那里去呢?「随法」就是告诉你「八正道」,告诉你「六波罗蜜」。这个是有文字相,有语言相,你从这里可以思惟,它不是第一义谛,但是随顺第一义谛,你这样学习用功修行,就能引导你到第一义谛那里去,所以叫做「随」,它不是逆;违逆的。「法随法行」,你按照随顺第一义谛的这些修行法门去做,这样的修行,就叫做「利行」,就是闻思修得无生法忍的意思。

「如是行中,安住悲心,无爱染心,劝导调伏安处建立:是名略说利行自性。」就是这样闻思修的行门,这些修行的法门,「安住悲心」菩萨为众生宣扬这样的法门的时候,不是用名利的心去宣扬,是用悲心,感觉众生苦,这样的修行可以解脱大苦,用这样的悲心,菩萨的心安住在悲这地方,「无爱染心」,没有其他的染污心,更无所求,度众生无众生可度,无相,没有这个染污心。「劝导调伏」,规劝这个众生,引导他,向这个方向来,不要向染污的地方去。「调伏」众生可能会接受,但是也可能不接受,说出种种反对的理由,菩萨有大智慧能调伏他不接受的心情。「安处建立」,安处就是有信心了,信心建立了,有了信心就肯学习、肯修行了。但是在虚妄分别里面,他没有戒定慧啊!没有无我、无我所的智慧啊!但是现在从这里建立起来了,由无而有,建立了圣道。

天三、结

是名略说利行自性。

「是名略说利行自性」,简单的说其要义,利行的自性就是这样,利行它本身的相貌是这样,不同于其他法门的,所以叫做「自」。

看《披寻记》:「为诸有情示现正理等者:〈声闻地〉说随顺学法略有十种。」现在这是〈菩萨地〉,他常引〈声闻地〉,可见〈声闻地〉还是很重要。这〈声闻地〉那一大段文里面说:「随顺学法」,不是违背而是随顺佛陀慈悲的教法,随顺这教法「略有十种」,这十种是随顺教法,你学习佛法一共有十样随顺。「谓能对治十种违逆学法应知。」这十种学法是什么呢?就是能够对治,有十种违逆学法的事情,违背学习佛法的障碍因缘,这些障碍因缘是不顺于学习佛法的,而现在这十种学法,能对治,能消灭那十种违逆学法,那就叫做十种随顺学法。(陵本二十八卷四页),那十种随顺学法在二十八卷四页那里。「是名于诸所学随义利行。」是针对那十种说的。「身语意业无倒随转正闻思修,是名于诸所学法随法行。」,这个利行不只是指意业,是包括身、口、意三业的,这身口意三业都是随顺于法的,「无倒随转」,没有错误,随顺佛法而行,叫做随转。再明白一点说,就是闻思修,就是对于佛法有闻思修,这就叫做「随义利行、法随法行」,「是名于诸所学,法随法行」,就是这么意思。「菩萨为诸有情于彼彼行随其所应示现四种真实道理」,菩萨为诸有情于彼彼的行「随其所应」,这彼彼的行,就是彼彼众生的心行。行者;心也,每一个众生的心行、思想也不一样的,菩萨能够善巧方便的随顺彼彼行,「随其所应」,随彼心行所相应的示现四种真实道理,来开示这四种道理,「谓观待道理、作用道理、证成道理、法尔道理;是名示现正理。」这示现正理这么讲,《瑜伽师地论》常常提到这四种道理。

亥二、一切利行(分二科)

天一、征

云何菩萨一切利行?

前面这一段是说利行的自性、自性的利行,是第一科。第二科一切利行,分两科;第一科征。「云何菩萨一切利行」,这是征,下面第二科解释。

天二、释(分二科)

地一、标列种类(分二科)

玄一、二种

当知此行,略有二种。一、未成熟有情,能成熟利行。二、已成熟有情,令解脱利行。

解释分两科;第一科标列种类,又分两科;第一科是二种,第二科是三种,现在第一科是二种。「当知此行,略有两种」,这个利行有两种不同,「一、未成熟有情,能成熟利行」,没有成熟的有情,能成熟的利行,这个成熟在前面的〈声闻地〉里边说的非常详细。就是这个众生有善知识的引导,他能在佛法里面栽培,信、戒、闻、舍、慧这五种善根,栽培是栽培了,但是还没有成熟。怎么叫做成熟?怎么叫做没有成熟?就是不能得果报,你是栽培信戒闻舍慧了,但是不能得圣道,这就叫做未成熟。怎么叫做成熟?就是能得圣道了,叫做成熟。像那苹果它是长出来了,但是你现在不能吃,就是没成熟,可以吃了,那就是成熟了。众生在佛法里面是栽培一点善根,他到佛寺里面来,烧一枝香,向菩萨低头表示一点恭敬的意思,那就是栽培善根了,「未成熟有情,能成熟利行」,菩萨劝导他,劝他采取行动,使令善根成熟,那这件事就很难说,说是一定是个大法师为他宣扬佛法吗?那不一定!可能菩萨给他做儿,然后有病了,怎么治也治不好,到佛菩萨那儿去求一求,这样就栽培善根了,这个事情是很不可思议。成熟这件事,也不是一下就成熟了,是一点一点慢慢的成熟,可见这成熟的利行,按照我们说:他要读经,明白第一义谛,然后用功修学止观叫做利行,也不一定!也不一定是这样子。他用其他的因缘,使令他以前的栽培进一步的活动,使令那力量增长了,这也叫做利行,各式各样的情形。

「二、已成熟有情,令解脱利行」,第二种;这个众生他已经成熟了,他的善根很强,他这一生能得圣道,但是现在还不能得,要菩萨去给他善巧方便的教导,他才能得解脱。可见这个得解脱,从开始栽培善根,后来善根成熟得解脱,完全要靠佛、菩萨的教导,从这里看出一件事,说我不学习佛法,我就闭上眼睛在那里,可以开悟,这句话有问题!「已成熟有情,令解脱」,菩萨用善巧方便教导他,他才能得解脱。

玄二、三种

即此利行,复由三门。一、于现法利,劝导利行。二、于后法利,劝导利行。三、于现法后法利,劝导利行。

点赞(0)

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

暂无评论
立即
投稿
发表
评论
返回
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