巳五、善知世间∵(分二科)∵午一、征

云何菩萨善知世间?

这是第五科,善知世间,一共是十五科,十五段文,分两科;第一科是征。「云何菩萨善知世间」,怎么叫做菩萨善巧的通达世间上的事情?这是征。

午二、释∵(分二科)∵未一、显差别∵(分二科)∵申一、如所应知∵(分二科)∵酉一、别辨相∵(分四科)戌一、有情世间∵(分二科)∵亥一、辨所知∵(分二科)∵天一、艰险愚暗∵(分二科)∵地一、标

谓诸菩萨普于一切有情世间,如实了知如是世间,极为艰险,甚为愚暗。

第二科是解释、分两科;第一科是显差别,又分两科;第一科如所应知,又分两科;第一科别辨相,分四科;第一科有情世间,又分两科;第一科是辨所知,分两科;第一科是艰险愚暗,又分两科;第一科标。

「谓诸菩萨普于一切有情世间、如实了知」,谓诸菩萨普遍的对于一切有情的世间,「如实了知」,是真实的明白,「如是世间、极为艰险」,菩萨通达世间,世间是什么情况呢?这个世间是极为「艰险」艰难,艰者:难也,险是危险,很难很苦恼的地方。第二个相貌就是愚暗,这个世间上的人都是很愚痴没有智慧的光明,这是标,下面第二科解释艰险和愚暗。

地二、释

所谓虽有生老及死,数数死生;而诸有情,于老死等上升出离,不如实知。

所说的一切有情都有生都有老有病有死亡,而且这件事没个完,数数死而又生、生了又死,这个苦恼的境界很多很多,所以叫做艰险。「而诸有情、于老死等上升出离、不如实知」,所以叫做愚暗,这些有眼耳鼻舌身意,为万物之灵的这些有情,对于老死等苦恼的事情不是很生疏,但是从这些苦恼的境界上升到安乐的地方,不知道?出离这个老死的境界也不知道?「不如实知」,所以叫做愚痴。

《披寻记》一四九○页:

「如是世间极为艰险等者:谓诸有情生老及死数数死生,名极艰险。于老死等上升出离不如实知,名为愚暗」。「言上升者」这句话无么讲呢?「谓依世间道趣生上界地故」,谓随顺世间上的智者,也有一些方法,「趣生上界」,进趣生到上界,「上界」就是天界、色界、无色界,生到那儿去,也就不像欲界这么苦恼了。「言出离者:由依出世间道」,佛所宣说的圣道就是出世间道,「出离一切界地故」,能从三界九地超出去,解脱生死大苦,这样上升和出离分两部分解释,一个叫做艰险、一个叫做愚暗。下面是第二科有浊无浊,这边解释艰险愚暗,下边解释有浊无浊,分两科;第一科叫做标列。

天二、有浊无浊∵(分二科)∵地一、标列

又诸菩萨如实了知有情世间,有诸秽浊,浊世增时,无诸秽浊,浊世减时,谓依五浊。一者、寿浊。二者、有情浊。三者、烦恼浊。四者、见浊。五者、劫浊。

这个有情世间的身业、语业是秽,意业是浊。「浊世增时」这三业污秽在增长的时候,这是「有诸秽浊、浊世增时」。「无诸秽浊、浊世减时」,这个「无诸秽浊」,这句话怎么讲呢?就是秽浊的事情,逐渐逐渐的减少的时候,分成两个时期。「谓依五浊」,这秽浊是根据五种浊来说的:第一个是寿浊,第二个是有情浊,第三是烦恼浊,第四见浊,第五是劫浊,这是标列,下面第二科随释,随所标列的加以解释,分五科;第一科是寿浊

地二、随释∵(分五科)∵玄一、寿浊

如于今时,人寿短促,极长寿者,不过百年。昔时不尔,是名寿浊。

这是解释:「是名寿浊」这是第一科,第二科是解释有情浊。

玄二、有情浊

如于今时,有情多分不识父母,不识沙门,若婆罗门,不识家长可尊敬者,作义利者,作所作者,

这是第二科解释有情浊,怎么叫做有情浊呢?就是如于现在的时代,这时代的众生多分不认识他的父亲,他的母亲,谁是他的父亲他不知道,谁是他的母亲也不知道,众生有这情形。「不识沙门、若婆罗门」,有的地方解释沙门、婆罗门,「沙门」是通于佛教徒和非佛教徒,非佛教徒也有出家的,那些外道的出家人也叫沙门,「婆罗门」是在家人,相信梵天的这些人。这些人虽然不都是佛教徒,但是他们有高尚的理想,不是唯欲是图、唯利是图的人,但是社会上的人,「今时有情多分」不知道这件事情,这也是众生浊、有情浊的意思。「不识家长可尊敬者」,家里边的主人,他也是不知道,这里也就是不尊重的意思,这是家长是可尊敬的,应该尊敬他实在是对的,「作义利者」,他是为所有人作义利的,「作所作者」这种人对大众有利益,为大众利益服务的人,应该加以尊敬,但是现时代的人都不讲这些事情了。

《披寻记》一四九○页:

「作义利等者:谓若教利益者,教安乐者」,「教利益」就是教导你做有利益的事情,就是做善法,做善法对于自己有利益,「教安乐者」教导你不要跳火坑,远离苦恼的境界叫安乐,那就是不要做恶事就是安乐,做善事就叫做利益,那么这个人是可尊敬的。「引利益者,引安乐者」,「引」就是引导,引导你做利益的事情,引导你做安乐的事情,这个教和引,教是开示,教导了你以后,还引导你做这件事,「是名作义利者」,这个作义利就这么讲。「随所生起诸事务中而为助伴,是名作所作者」,「随所生起」随顺那个人引导你、教导你,生起各式各样的利益事、安乐事,「而为助伴」还为你做助伴,做的时候不是你一个人做,他为你做伴共同的来做这件事情,那就叫做「作所作者」。这个解释很好。

于今世罪及后世罪,不见怖畏,不修惠施,不作福业,不受斋法,不受净戒。昔时不尔:是名有情浊。

下面继续解释有情浊,现时代的人,多数于今世罪,就是现在你若有这样的行为,你就有罪,这杀、盗、淫、妄的事情现在就有罪。「及后世罪」,你做这种事情不但现在,将来还会有罪过的,「不见布畏」,他不感觉到这是可布畏的事情,他就是要造罪,愿意做什么就做什么。「不修惠施、不作福业」,这别人有什么困难,他不会援助他们,也不会做一些将来能得到可爱果报的事情,也不受斋法,也不受净戒。「昔时不尔」过去的时代不会这样,现在才这样,是名叫做有情浊,也就是有情的思想和行为有很多的罪恶,所以叫做有情浊。

《披寻记》一四九○页:

「不修惠施等者:为庄严心为助伴心为资瑜伽为得上义而行布施,名修惠施」,这样解释。「为庄严心」,我们的心,都是贪瞋痴的烦恼这个是不庄严,要是我们能布施能修惠施,心就庄严了,心里面就有功德庄严。「为助伴心」,心里面有功德为伴,而不是与烦恼的罪过为伴,因此而修惠施。「为资瑜伽」,为帮助自己修止观能够相应而修惠施,这就是你祝愿的意思,你做这样的功德加以回向,怎么样的回向?随你自己的意愿。「为得上义而行布施」,为了成就更殊胜的功德而修学布施,那就是叫做惠施,为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而行布施,那么为得上义,这是把惠施解释完了,下面解释福业。

「造作能感欲界可爱生业,名作福业」,你做了这件事,他有一种力量能使令你招感欲界可爱果报,做这种事情就叫做福业,能感得欲界果报的业,那就是散乱心,只要是散乱心所做的功德,都是属于欲界的。「受学近住律仪,名受斋法」,这个「近住」近阿罗汉住,就是受「八关斋戒」,受八关斋戒的人应该住在寺院里面,早晨受了八关斋戒,然后就修学「四念处」,也是修止修观,这样子得大功德,所以叫做近住,能够受持学习近住的律仪就是八关斋戒,这叫做受斋法。「受学苾刍近事律仪」苾刍戒和近事律仪戒,就是优婆塞、优婆夷戒,这叫做受净戒,「翻彼应知此所说义」,就是把前面这一段话翻过来,你就知道这里面说:不修惠施、不做福业、不受斋法、不受净戒,这句话的意思就明白了,这是有情浊是这样解释,下面第三段是烦恼浊。

玄三、烦恼浊

如于今时,有情多分习非法贪,不平等贪,执持刀剑,执持器仗,斗讼诤竞,多行谄诳诈伪妄语,摄受邪法,有无量种恶不善法,现可了知。昔时不尔:是名烦恼浊。

要是佛教徒能够不违犯佛法的戒律,也不违犯国家的法律,这样去求财不算是非法贪,现在这个人,「多分习非法贪」就是不合法,欢喜做种种恶事,欲满所愿那就是非法贪了,还有个「不平等贪」。「执持刀剑、执持器仗」这是不得了,「斗讼诤竞」彼此相斗,或者拿着器仗拿着刀剑来斗,或者语言上的诤论。「多行谄诳诈伪妄语、摄受邪法」,多数的不是全部,多数的「谄诳」,表面上很客气,实在心里面是欺诳的,「诈伪」就是欺骗说谎话,「摄受邪法」成就了很多很多有罪过的事情,「有无量种恶不善法,现可了知」,「昔时不尔;是名烦恼浊」。

《披寻记》一四九一页:

「有情多分习非法贪等者:〈摄事分〉说:于诸恶行深生耽着」,对于罪过的事情,杀盗淫妄的事情,深深的欢喜做这些事情这就是非法贪。(陵本八十九卷八页),「即由此贪,不能令忆正行善舍」,因为常常做一些罪过的事情,就不能使令自己的心「正行善舍」,不能够很好的修学止观,不能修学圣道,「正行善舍」这个「舍」怎么讲呢?「七觉支」里面有个舍,就是念、择、进、喜、轻安、定、舍。最后那个舍是什么意思呢?就是心平等性,心正直性,心无功用住性叫做「舍」,实在那个舍就是定的意思,就是在定里面明静而住,不须要特别的加功夫,它就能任运的相续明静而住,那就叫做舍,这就是善舍。

「不能令意正行善舍」,这个人因为有非法贪,他就不可能修学圣道,修学七觉支了,「不能令意正行无记舍」,无记舍是什么呢?那就和正行善舍不同了,他不是修学圣道,但是若不去,「于诸恶行深生耽着」,有时候心里也没有贪瞋痴。心里面也不是修学圣道令心里没有贪瞋痴,但是心里面也没有贪瞋痴,所以没有善也没有恶,叫做无记,可是心里面没有贪瞋痴也是不错了,也可以说是舍。这个「于诸恶行深生耽着」的关系,这两种舍都办不到了,是名叫做「不平等贪」,这不平等贪,《披寻记》的作者这么解释。

「言执持刀剑等者:此显身不善业」,拿着刀拿着剑拿着仗,这就是要打人要杀人了,这是身表现出来的不善业。「言斗讼诤竞等者:此显语不善业」,语言上的不善业,「言摄受邪法者:此显意不善业」,当然你身体,你拿着刀剑拿着器仗,和人斗讼诤竞,这当然意就在这里边,所以意也就成就了很多罪过的事情,所以叫做「摄受邪法」。「如是一切恶不善业,及能起彼所有烦恼差别无量,总说名无量种恶不善法」,这是把烦恼浊解释完了,下面第四科是见浊。

玄四、见浊

如于今时,有情多分为坏正法,为灭正法,造立众多像似正法。虚妄推求邪法邪义,以为先故。昔时不尔:是名见浊。

「如于今时」就是现在这个时候,现在这个时候的众生多数「为坏正法」,为了破坏佛的正法,「为灭正法」就是把佛的正法完全的消灭了,这个时代的众生心里面的贪瞋痴太重,若是修学佛的正法呢!防碍他的贪瞋痴,所以就破坏正法,消灭正法,令他的贪瞋痴无障碍的活动,这都不是平常人能做到的,平常人做不来这些事情,都是有福报的人,有些智慧的人才能做这种事情。「造立众多像似正法」,但是没有法还不行的,没有法别人对你没有信心,所以他就安立了很多与佛的正法相似的法。「虚妄推求邪法邪义、以为先故」,这个「虚妄推求」就是用邪智慧来推求,推求什么呢?「邪法邪义」这个能诠的名言叫做「法」,所诠的叫做「义」,但是这个法和义,都是不符合佛法的缘起道理,不符合胜义称之为邪法邪义。「以为先故」,他发动这件事情用心就不正确,用心就是邪的所以叫做「以为先故」,「昔时不尔、是名见浊」。

《披寻记》一四九一页:

「造立众多像似正法者:〈摄事分〉说:若于非法生是法想」这个有情他对于「非法」生起「是法」的想法,「显示非法以为是法」,他有种种的邪智慧很善巧,说出来的语言,写出来的文章,他能令你相信「非法」就是「法」,「令他于中生正法想」,使令别的人对于他说的邪法,生起这是正法的想法,「如是法教,实故谛故」,别人对于他所说的法,认为是真实的很正确一点也没有颠倒,所以叫做「实故谛故」,「非是正法,而复像似正法显现」,他说的不符合佛法缘起的正义,但是像似正法显现出来,「是故名为似教正法。乃至广说有多差别」,很多的差别相貌,(陵本八十九卷十五页),那里就把这像似正法举出来很多的例子,此应准知。

玄五、劫浊

如于今时,渐次趣入饥馑中劫,现有众多饥馑可得;渐次趣入疫病中劫,现有众多疫病可得;渐次趣入刀兵中劫,现有众多互相残害刀兵可得。昔时不尔:是名劫浊。

这下面是第五科是劫浊,什么叫做劫浊呢?就是这个时代不好,「如于今时」,现在说是渐次的,也不是一下子就完全显示出来,「渐次趣入饥馑中劫」生活困难,「现有众多饥馑可得」,粮食不够,「渐次趣入疫病中劫」,就是现在这个时代,渐次的趣入很多的病痛,医生没有办法治疗,「现有众多疫病可得;渐次趣入刀兵中劫」,这个时代渐次进入刀兵劫,就是战争,现在武器比以前厉害,「现有众多互相残害刀兵可得」,「昔时不尔」,是名叫做劫浊,前面把这五浊解释过了。

亥二、结能知

是名菩萨如实了知有情世间。

这一段结束。

戌二、器世间

又诸菩萨,如实了知诸器世间破坏成立;如器世间破坏成立差别而知。

这是第二段,前面有情世间结束了,现在说器世间,「又诸菩萨如实了知诸器世间」,这个世间称之为器,就像苹果、橙子、梨放在一个器里面,有情也在这个世间上居住,这个世间就是个器世间,「破坏成立」,这个器世间有时是破坏,有时是成立,「如器世间破坏成立差别而知」。

《披寻记》一四九一页:

「如器世间破坏成立差别而知者:此如〈意地〉中说,外分若坏若成应知。」(陵本二卷五页),这个地方解释器世间的破坏,那就是大三灾的境界,下面第三科八种观相。

戌三、八种观相

又诸菩萨,于其世间,于世间集,于世间灭,于能往趣世间集行,于能往趣世间灭行,

这是第三科八种观相,「又诸菩萨、于其世间」,这是对众生居住的世间,这就是苦-苦恼的世界,这是苦的观察,观察它是苦,「于世间集」,这个苦集灭道的「集」,就是爱见烦恼能集成很多的苦恼,「于世间灭」就是涅盘了,灭除这个世间集,灭除这个世间,就是灭谛。「于能往趣世间集行」,这下面又说到「集」,世间的集是爱见烦恼,爱见烦恼就是用一个「爱」,也可以表示出世间集,「但往趣世间集」,那就是爱前面的「受」,触缘受、受缘爱,就是因受而有爱,这受向前进的时候就是爱,这是世间集行,「于能往趣世间灭行」,你这样做向前进就能达到没有世间的苦集了,那就是道谛,就是戒定慧,修学出世间的戒定慧,就能灭除世间的苦集了,这上面「于其世间」,这是一个观,一个苦观,于世间集是集观,于世间灭是灭观,「于能往趣世间集行」,就是观受缘爱,这是第四个,「于能往趣世间灭行」,这是出世间道,这一共是五个。

《披寻记》一四九二页:

点赞(0)

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

暂无评论
立即
投稿
发表
评论
返回
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