戌二、悲修习∵(分四科)∵∵亥一、广遍一切

又诸菩萨,由前所说百一十苦,于诸有情修悲心时,则为修习一切菩萨所有悲心。

这是第二科,悲修习,广悲无量。这一科分三科,第一科是悲所缘,现在是第二科悲的修习,分四科,第一科广遍一切。「又诸菩萨」,就是有很多的菩萨,「由前所说」的「百一十苦」,「于诸有情修悲心时」,菩萨在禅定里边,思惟众生百一十种苦,这就是修悲心的时候,修悲心呢,人应该是本来就有同情心,但是这种同情心,智慧的成份不是很多,所以佛教徒应该再加以修习,再加以观察,就是用般若的智慧去观察,使令这个悲心增长的意思,「则为修习一切菩萨所有悲心」,如果能够这样思惟众生百一十种苦,那就是修习了一切菩萨所有的慈悲心。这是说,这个悲心是遍于一切菩萨的。下面第二科,能净意乐。

亥二、能净意乐

复能速证悲意乐净,证入菩萨净意乐地;于诸有情,获得菩萨极亲厚心,极爱念心,欲作恩心,无厌惓心,代受苦心,调柔自在有堪能心。

「复能速证悲意乐净,证入菩萨净意乐地」,能这样修悲心的时候,不但是具足了广大的悲心,又能够迅速的成就悲心的清净,悲心的清净,就是度众生,无众生可度了,能够思惟言说法性是毕竟空的,不是有所得的爱见大悲,所以叫做意乐净。「证入菩萨净意乐地」,这个时候,这位菩萨,他就契入菩萨的十地中第一地,净意乐地,就是极欢喜地,由这样的文可以知道,在加行位,就修悲心了,现在是见道位,证入菩萨净意乐地,就是由清净的无分别智,证入第一义谛了。「于诸有情,获得菩萨极亲厚心」,这个证入菩萨净意乐地,有什么样的相貌可以知道呢?证入净意乐的入圣位的菩萨,他对于苦恼的众生获得菩萨的极亲厚心,不是凡夫的,「极亲厚心就是极大的亲爱心,这个亲爱心是很厚的,像高山,像大地那么厚,而不是很薄的,厚和薄有什么不同呢?如果那个亲爱的心很薄,很容易就破坏了,有一点不如意事,就不对了,就没有这个爱护众生的悲心了,那就是薄,现在菩萨那个悲心特别的厚重,无论众生怎么的恼乱菩萨,菩萨还是有悲心,所以叫做厚。

「极爱念心」,这个亲厚心,明白点说是,就是极大的爱护众生的心,就是常念众生苦,有这种心。「欲作恩心」,就是菩萨那个悲心,常想要为众生做利益的事情,对众生有利益的事情,不是说空话,我对你好,不是这个意思,想要做利益众生的事情,那就叫做「作恩心」。「无厌惓心」,为众生做了很多很多的事情,利益众生的事业,菩萨也不感觉厌倦。「代受苦心」,能替代众生受苦,众生造业的时候很自在,受苦的时候才知道是不对的,那已经晚了,那么苦萨这个悲心,能代众生受苦,这是表示菩萨的悲心特别的广大的意思,实在是不能代众生受苦。「调柔自在有堪能心」,菩萨那个悲心很调柔的,不是那么强暴,很调柔,很温和的,「自在」,就是没有压力,你不能影响他,他的悲心你可以破坏吗?不可以。「有堪能心」,那个悲心能有广大的作用。这一共是六心,具足了这六种心,就是证入菩萨净意乐地的时候,他的悲心的相貌有这六种。

亥三、超诸声闻

诸圣声闻,已得证入苦谛现观,已到究竟。于苦深远厌俱行心,相续而转;不如菩萨于诸有情悲前行心,正观堕在百一十种极大苦蕴。

这是第三科,超诸声闻,菩萨念众生苦的心,能超越阿罗汉。「诸圣声闻」,这一切得圣道的,这无我的智慧成就的阿罗汉,「已得证入苦谛现观,已到究竟」,他已经成就了苦谛现观,就是观察这个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识是苦,是无常、苦、空、无我,现前的观察,就是他成就了这样的智慧,可以现前观察的,观察到了什么程度呢?「已到究竟」,就是在小乘佛法来说,就是已经到了究竟圆满的程度了。

「于苦深远厌俱行心」,怎么叫做究竟呢?就是对于这个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识在生死流转的苦能深远的厌离,厌离的非常的深远,就是没一点可爱的事情,就是,这个惑、业、苦都是苦,没有一点可爱的,叫做深远。「厌俱行心」,他这个厌离苦的这个心,这个厌心和他的这个心,是同时活动的,这叫「俱行心」,「相续而转」,他这个心是相续的活动下去,「不如菩萨于诸有情悲前行心,正观堕在百一十种极大苦蕴」,这个诸圣声闻,他的这个念苦的心,观察苦恼的这种观慧,「不如菩萨」,赶不上菩萨「于诸有情悲前行心」,对一切众生,菩萨悲愍众生想要行菩萨道,度化众生的时候,这个悲是最前面活动,去发生作用的,这个「悲前行心」呢,就是「正观堕在百一十种极大苦蕴」,就是很慎重的观察一切众生堕落在百一种极大苦蕴之中。就是诸圣声闻的观察苦的心,赶不上菩萨对于有情,「悲前行心」的那么样的深远,这是说超诸声闻。

看这个《披寻记》的解释,1485:

「诸圣声闻已得证入苦谛现观等者:此中义显诸圣声闻证苦现观。或复已到究竟」。这个初果、二果、三果还没能到究竟,要四果以上才算究竟了。「唯为一身出离苦故」,他们也是很深远的观察众生苦,观察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识是苦,也是这样观察的,但是他们只是为了自己,唯独是为自己一身出离生死苦而作如是观的,「深心厌离纯大苦蕴」,他很深远的厌离这个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识,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识纯是大苦的集聚,没有可爱的事情。

「不如菩萨普为一切有情出离苦故」,不如菩萨的大悲心,不是为自己一身,普为一切有情出离生死苦而作如是观的,「以大悲心正观堕在百一十种极大苦蕴」,能以大悲心观察一切众生,都沉溺在、沉沦在百一十种极大苦蕴里面。「此能观心悲为上首」,这个菩萨作百一十种大苦蕴的观察,是以悲为导首,为导为首,「是名悲前行心」,悲前行心就是悲为上首的意思。这是第三科超诸声闻。下边第四科,摄诸善法。

亥四、摄诸善法

菩萨如是以所修悲熏修心故,于内外事,无有少分,而不能舍;无戒律仪,而不能学;无他怨害,而不能忍;无有精进,而不能起;无有静虑,而不能证;无有妙慧,而不能入。是故如来,若有请问菩萨菩提,谁所建立?皆正答言:菩萨菩提,悲所建立。

说修这个悲心,不单独是悲,而且能够摄诸善法,具足很多的功德,「菩萨如是」,是这样的「以所修悲熏修心故」,就是观察众生有无量苦,这样思惟修习的时候,就熏习菩萨自己所修之心,使令他那个心里边,这个悲心越来越增长广大,「于内外事,无有少分,而不能舍」,修这个悲心有成就的时候,有什么现像呢?就是菩萨为了度化众生,悲愍众生的时候,对内外事,就是他自己的生命体,外边的这一些财富等等,没有少分而不能够布施的,为了利益众生,内里边的生命,外边的财富,都能布施,利益众生。

「无戒律仪,而不能学」,为了利益众生,没有一条戒的律仪而不学习的,学习这条戒能利益众生,菩萨就能学习,「无他怨害,而不能忍」,为了利益众生,拔众生苦,就是众生里面对于菩萨有怨害,菩萨都能容忍这件事,这可见这悲心能具足这么多的功德,若是我们静坐的时候也修悲心呢,彼此之间也容易合,和合无诤,也就不会皱眉头了。「无有精进,而不能起」,为了利益众生,拔众生苦,没有一个精进而不能发动的,做这件事情能利益众生,菩萨就能精进的来做这件事,「无有静虑,而不能证」,若是为了利益众生,拔众生苦,须要有高深的静虑,那菩萨也就能努力的学习,而成就这个静虑的,「无有妙慧,而不能入」,愚痴是不能度化众生的,须要有微妙的智慧,才能度化众生的,所以菩萨因此,没有一样妙慧而不能成就的。

「是故如来,若有请问菩萨菩提,谁所建立?皆正答言:菩萨菩提,悲所建立」。所以若是有人请问佛,菩萨的无上菩提是谁能建立的呢?「皆正答言」,佛都这么回答,菩萨的无上菩提是悲愍心所建立的,所成就的。这是由于菩萨「以所修悲熏修心故」,成就六波罗密,所以能度化众生。下面第三科,悲的胜利,分两科,第一科举共德。

戌三、悲胜利∵(分二科)∵∵亥一、举共德

如前所说,一一无量,皆有无量菩萨如意圆德随转;皆能摄受无量爱果;皆无量种,一向妙善,无罪随转。

如前文所说的,四无量心,慈无量、悲无量、喜无量、舍无量,一一无量,「皆有无量菩萨如意圆德随转」,每一个无量都有无量数的菩萨的如意的圆德,大自在的圆满功德,随顺此悲心而转,随顺慈无量,悲、喜、舍无量。

「皆能摄受无量爱果」,依圆德,皆能摄受无量爱果,无量无边的美满的果报,「皆无量种,一向妙善,无罪随转」,每一种无量,每一种功德,皆有无量种的「一向妙善」,纯是清净微妙善法,没有过失的功德,随顺而转,这可见「一一无量」都有无量功德庄严。

看《披寻记》1486页

「皆有无量菩萨如意圆满德随转者:此显一一无量所修行相胜解圆满具足而住,故作是说。」这个胜解的圆满,就是能胜解圆满,我们没有智慧不知道这件事,要大智慧的人呢,才能观察那么样的无量功德的圆满具足而住,「故作是说」。前面这第一科是举共德,每一种无量,都有无量功德庄严。下面第二科显它的差别,分两科,第一科标。

亥二、显差别∵(分二科)∵∵天一、标

当知菩萨精勤修习如是无量,能得四种功德胜利。

约四种论差别。这是标,下面列出来。

天二、列

谓由修习此无量故;先得最胜现法乐住,摄受增长无量最胜福德资粮,能于无上正等菩提意乐坚固。为欲饶益诸有情故;于生死中,堪能忍受一切大苦。

菩萨由于修习四无量心的缘故,他先要在得四无量心之前,得最胜现法乐住,先要成就最殊胜的色界四禅,这是「最胜现法乐住」。「摄受增长无量最胜福德资粮」,这是第二种,修四无量之前,先要成就现法乐住,以后呢,「摄受增长」,就是成就无量最胜福德资粮,增长无量最胜福德资粮,这是菩萨得了色界四禅,在四禅里面修四无量,这个无量,不是说只是内心的事情,他也有行动,普遍的利益一切众生,所以∵「摄受增长无量最胜福德资粮」,这是第二,下面第三。

「能于无上正等菩提意乐坚固」,由这四无量的修习,就能够对于无上菩提,那个意愿非常坚固,而不退转,这就是无上菩提的意乐坚固,当然包括无上菩提心在内,只是为了自己的圣道,努力的修行,所遭遇到的不如意的事情比较少,若是普度众生呢,这个不如意的事情是特别多的,特别多呢,正好是菩萨的无上菩提的资粮,因此而能够修种种功德利益众生,使令菩萨的无上菩提的意愿非常的坚固,不可动摇。

「为欲饶益诸有情故;于生死中,堪能忍受一切大苦」,这是第四个,菩萨为了利益一切众生,在六道生死里面,菩萨堪能忍受无量无边的大苦,都能够容忍,都能容忍的原因,就是有般若波罗密,金刚般若,如果只是有悲心,而没有般若,那是不能忍受的,是忍受不来的。这是修四无量,这一大科也结束了,那么这一品也结束了。

本地分中菩萨地第十五初持瑜伽处.菩提分品第十七之一

这就是菩提分品第十七。

寅三、能修学∵(分二科)∵∵卯一、菩提分法-即菩提分品∵(分三科)∵∵辰一、征

云何菩萨菩提分法?

这是第三大科,能修学。这个菩萨地一共分两大科,第一科是结前生后,第二科是广辨一一,分两科,第一科是普摄学果,普摄学果这一科里面分三科,第一科是标释品类,标释品类又分两科,第一科总标,第二科别释,别释里边分三科,第一科初持摄,第二科是次相等摄,这个次相等摄这一科是第四十七卷。我们现在这是四十四卷,初持摄这一科里面,分两科,第一科总释持名,这个持的名字。第二科别显持意,分三科,第一科种性持,第二科发心持,第三科是觉分持。觉分持从三十五卷那里开始,三十五卷后边。这个觉分持这一科里分两科,第一科结前生后,第二科摄举纲要,摄举纲要里分两科,第一科总标,第二科别广,别广里分三科,第一科是所学处,第二科是如是学,这两大科已经结束了,现在是第三科能修学。这一科里,分两科,第一科是菩提分法,分三科,第一科征,∵第二科是嗢柁南标。

「云何菩萨菩提分法」?菩提分法怎么讲呢?这个菩提是果,分是因,是无上菩提因。这里边呢,第一科是征,第二科是嗢柁南标。这个嗢柁南我们初开始是解释过,现在再重说一遍。就是略集地名,施诸学者,这叫做嗢柁南,就是简略的集取它的要意,来布施给学习的人,这叫做嗢柁南。

辰二、嗢柁南标

嗢柁南曰:

惭愧坚力持,无厌论世智;正依无碍解,资粮菩提分。

止观性巧便,陀罗尼正愿;三摩地有三,法嗢柁南四。

这是两个颂,八句,看下面长行解释,第三科长行解释,分十五段,十五科,第一科解释惭愧,分三科,第一科征起。

巳一、惭愧∵(分三科)∵∵午一、征起

云何名为菩萨惭愧?

这个惭愧怎么讲呢?这是征起,下边第二科标列。

午二、标列

当知惭愧,略有二种。一者、自性。二者、依处。

惭愧这两个名词,分两部份来解释,第一个是自性,就是惭愧本身的特性,也就是它的别性。二者、依处,这个依处说个白话呢,就是生起的地方,它从什么地方会生起惭愧心呢?这个意思。这是标列,下边第三科解释,分两科,第一科先解释自性,分两科,第一科释,又分两科,第一科是别辨相,又分两科,第一科是解释惭。

午三、随释∵(分二科)∵∵未一、自性∵(分二科)∵∵申一、释∵(分二科)

酉一、别辨相∵(分二科)∵∵戌一、惭

言自性者:谓诸菩萨于罪现行,能正觉知我为非法,内生羞耻,是名为惭。

点赞(0)

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

暂无评论
立即
投稿
发表
评论
返回
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