住禅时,离生喜乐,能增广,未至彼岸,身离生喜乐,尔时名遍。

微行正修,离生喜乐,行中能得增广,未至诸根处处,其身所起喜乐,名曰遍,渐成周遍故。

住禅时,离生喜乐,能到彼岸,齐是谓身离生喜乐,尔时名满。

离生喜乐,能到诸根处处、全皆触证之时,名满。

如是离生喜乐,生起、微行、增广、究竟、津液遍满之行相,是圣教禅行中根本总相,通二三四、及一切禅法之总持门也。密教次第中,称为显现、增起、近得、得,亦同此意。如是义相无边,此为根本,广在经论,恐繁且止。喻云:

如农夫,初以水溉田,地始津润,名津。

农夫者,喻行人,以圣教闻思修而生觉观定力定智明触之水,触灌身心之田,身心俱得法津润泽、调适和悦之相应,是名津。

润已,水渐开,微行,未能增广,名液。

法力定力之津,润身心田已,其力发展升起,浸润微行,未增广大,名液。

液已,水渐增广,未到彼岸,名遍。

法定之水,渐渐处处,诸身增长,未到周全究竟,名遍。又遍者,增长近得之意也。

遍已,水到彼岸一切高下尽满,满时,水还瀼水口,名满。

水到彼岸究竟,一切诸身上下,从顶至足,处处充治离生喜乐之法定之水,尽体悉满;满时之水者,谓自修得之境;还瀼者,尔时回观;水口者,本所闻思经论法相义理之源流,谓以自己修得之境,回观圣教义理,是否合和,一相不异?若有异处不合,必须寻求异点之所以然,是一段修得后之要务也,勿忽。

下文重表,法与喻合,复再观察,决定熟亿,以皮住血。是故论文云:

比丘亦如是,住禅的,离生喜乐,初生、正生,起、正起,触证,身离生喜乐,尔时名津;离生喜乐,渐开微行,未能增广,身离生喜乐,尔时名液;离生喜乐,能增广,未到彼岸,身离生喜乐,尔的名遍;离生喜乐,能至彼岸,齐是谓离生喜乐,尔时名身满。

此下是遮异之文,制止味定者,斋依色修定,或依受想行识修定,必然出生诸病苦恼,乃至老死忧悲等苦。如本论身念处有文,如世尊说;三苦:行苦,苦苦,变苦。是故当知,此法无常、有为、缘生、尽法、变法、离法、灭法,我所非我有,我非我所有,我我所,皆无有我,是谓正慧观。如是不放逸,勤念,正智,寂静行,依贪妄想断,断已,正住,正止,独处定,如实人念,忆念,是名身念处念,亲近多修学,得须陀洹果,乃至阿罗汉果,是名身念处。

复次,津液遍满,如是诸句,义一名异。

此遮味定者,以此身津液遍满之句,于身分别,执为主修,忘舍正慧觉观,当知如是四相诸句,其义是一,皆为得正慧一心故,中间行相别,名句有异。

如佛说:何谓觉?若觉、重觉、究竟觉,诸所忆念,法明来至,思惟心语,是名觉。诸比丘,此义不应如是说:觉异、重觉异、究竟觉异、诸所忆念异、法明来至异、思维心语异,如觉诸句,义一名异,津液遍满,亦如是,义一名异。

文显易知,以下总指,不以身为境界,应以无常等法为境界。论云:

如比丘修慈心,遍解东方,南西北方,四维上下,慈心普广,无异,无量,无怨,无恚,遍解一切世间行,尔时以众生为境界,如是比丘,身离生喜乐,津液遍满时,以身为境界,不应如是说。

不应如是说者,有身有我,违佛意故(应看前文)。然究竟以何为境?论云:

如比丘,应思惟无常行,离欲不善法,有觉有观,离生喜乐,成就初禅行,便离生喜乐遍满身。

此时学人感叹信仰如来,及***之教法,心情欢喜,不可言喻,头面顶礼,愿依教学行。以下显示禅报。

得离生喜乐已,除身炙、心炙、身暖、心暖、身热、心热、身燃、心燃、身燋、心燋、身恶、心恶、身不乐、心不乐、身不调、心不调、身不轻、心不轻、身不暖、心不暖、身不除、心不除。∵∵

于前助行因缘十三法中,善知识、善友、善亲厚,摄而为一。

余有十一法,前五法不修,或缺失故,出生炙、暖、热、燃、燋等五法,身心痛苦之相;于后之六法,不修或缺失故,出生厌恶乃至不除等身心障碍之六法。复分别明言:

一、不爱护别解脱戒者,身心炙然,如针如炙之痛,故说为炙。

二、缺失威仪者,面红耳热,内心跃动,故说为暖。

三、不行已行处者,魔得其使,违缘偏多,身心热恼,故说为热。

四、不护微细戒者,如持炬逆风而行,烧面着衣,故说为燃。

五、不受持于戒者,如柴薪由火,燋燃变炭,堕黑法中,故说为燋。

此前五法,应善观之,后六法者:

一、不断邪命行正命者,自他不爱,人皆厌恶,识者远离,故说为厌。

二、不依善知识等三者,不得修善妙种种法乐,故说不乐。

三、不摄诸根者,现在身心不安,后生忧恼,故说不调。

四、饮食不知足者,沉重无能,行住烦闷,故说不轻。

五、不勤精进者,如木润湿不燃,无热情故,故说不暖。

六、多睡眠者,沉闭诸根,不堪修定,不除应除,故说不除。

如比丘,除身炙心炙,乃至身不除心不除已,得身不炙、不暖、不热、不燃、不燋,得乐,则无烦恼金刚。

如是应当觉观此等苦相因缘,寻出苦因,依法对治,择而灭之,则无烦恼金刚。此时显发之功德云何?论曰:

不求利、勤力、乐行,齐是谓离生喜乐遍满身。

得离生喜乐已,不求世利,发大精进,身心得乐,乐速通行。(初禅竟。)

今释第二禅。初总明三相:灭觉观、内净信,一心。

云何灭觉观?若觉观寂静、正寂静、灭、没、除,是名灭觉观。

灭觉观者,言觉观寂静也。思维等心灭,能止能寂,是名曰正寂静;灭、渐渐不起也;没者,消尽;除者,拔去无明根本也。此是断止。修法云何?内净信也。

云何内净信?内有信,正、胜、信生,具足成就,是名内净信。

内净信者,先由自心五善根之信根种子,及具有闻思修之信,名为内有信;次由此中八法次,转成之信心,依定修得清净实践之证,名为正信;胜信,前后内证,净洁之信心;所生之信,具足成就,名曰内净信。又内者,非从觉观生故。

云何一心?心独住,正住,正独处入定,是名一心。

独住者,若身独住,若心独住,若身心独住;独者,无依,专而有力,不随境缘,颠覆动摇故;正住者,

不沉、不掉、安住、近住、等引、等持、心境合一、清白、清净、明了、寂然胜妙;正独处入定者,指示入定之总窍道,必先专精具力,明住而入,入已,心境摄合等引,心境明了寂照等持,则得胜妙一心,是名一心。

以上总义三种竟。此下解释此第二禅名义,及四支禅相。初名义者,

云何无觉无观?若除觉观已,定心喜乐,具是成就,是名无觉无观。

不用觉观,或舍觉观,依内净信,一心入修,定心生起喜乐,一心故。复次,

云何定生喜乐,成就二禅行?

依信定力,生起喜乐一心入行,乃至成就行,是第二禅行之名义。分别支相者。

云何二禅?二禅有四支:内净信、喜、乐、一心。

此先标二禅四支之名相,以次分别释相,初释内净信相,此中又八:第一者,

云何内净信(思惟粗细)?若比丘,离欲恶不善法,有觉有观,离生喜乐,成就初禅行。

此显不修初禅,二禅不能入行,无法次因,无所依因,而得生起故。极尊大师说,修前必了后,修后必照前。是禅行最要之准则也。

如比丘,思惟觉观粗,我觉观粗,内净信寂静胜。

觉观粗者,行境上盖欲烦恼恶不善法,及对治方便之苦等境法,所缘皆是重扰,障轻妙故,不寂静故;我觉观粗者,我味共定觉观之喜乐相,亦属扰动粗重之相,而求内正信之寂静胜妙。

比丘思惟觉观粗已,觉观寂静、正寂静、舍、灭、没、除、尽。

此由思惟入,了知粗细,静不静相,欲离觉观,则觉观寂止,正寂静也;若背舍,或渐灭,或沉下伏没,

乃至终竟除去,凡障定扰动,令尽无余。

觉观寂静、正寂静、舍、灭、没、除、尽已,内净信具定成就,是名内净信。

此以粗细等对观,成就内净信之第一法也。第二者,

如比丘(欲得实相),若以行,若受教,若法相,若方便,若专心,若思惟,若触,离欲恶不善法,有觉有观,离生喜乐,成就初禅行。

此显初禅行法之入路也,前文未说,今略分别补绪之。若以行者,谓由闻思所起法随法行也;若受教者,

依师友之教授教诫也;若法相者,依法问辩决择诸法之自相他相共相也;若方便者,依事缘上,作起种种究竟之善巧对治、及方便增益之行规也;若专心者,心专一境,由精进独修之有力得入也;若思惟者,由自意寻思,无常苦等,决择审观,得智忍也;若触者,在定中生起喜触乐受之禅味等。依如是等方便,或一非一,去盖治欲,离诸不善,有觉有观,离生喜乐,成就初禅之行人。

此显法行,当有来路,若无闻思、法行乃至触等,初禅不成;初禅不成,二禅难生,生亦速灭,不可再起。若有初禅来路,遇内外缘,便生倾向。

如比丘行,若受教,乃至亲近多修学已,心向寂静,尊上寂静,倾向寂静。

若依广教,亲近多修学已,心生反应,如冷极思暖,烦热思凉,动极思静,应顺心向趋势,则二禅易入;

但必要有广学之热势等,而后有反趣之力。最当注意,无热不思凉也。

心向寂静、尊上寂静、倾向寂静已,觉观寂静、正寂静、灭、没、除、尽。

此显觉观寂静、一道顺行、流势容易之行相也。

觉观寂静、正寂静、灭、没、除、尽已,内净信生,具足成就,是名内净信。

此显内净信之得相也,第一以粗细对观发信,第二以顺势法行趋向得信。

以下第三心得清净。

(心得清净)复次比丘,思惟觉观是粗法,灭粗法,心清净,清净心,是名内净信。

粗法者,能觉观之对治方便,及所觉观之盖欲等境,二者并息,病愈不药,身心无苦,无扰寂然,心得清净,依此清净之境缘,得内净信,是名第三。

复次比丘,思惟觉观是粗法,离粗法,心清白,清白心,是名内净信。

此第四,离粗法故,定境寂然清白,如秋云新雨方息,远近山林,禾稼花草,园观如洗,虚空静明,无尘无风,人鸟绝迹,所观形色显色、清白了了之相,由此观境,名内净信。第五者,

(心得明了)复次比丘,思惟觉观是粗法,除粗法,心明了,明了心,是名内净信。

此显亲近多修学久,如灯法油充足,灯炷并正,密室无风,灯焰无动,能照力强,显明生智。第六者,

(寂静胜妙)复次比丘,思惟觉观是粗法,无觉无观地,寂静胜妙,是名内净信。

此显觉观寂静之入住得相也。以净信思惟之胜解入,以久修无觉无观住,以寂静胜妙为得。思惟入者,先解思惟内外能力,如思欲开眼合眼,眼便开合,思手动,手便动,欲行则行,欲止则止,望梅止渴,观冰除热,乐情生爱,苦情生悲;若观清静,虽闹市亦自清静,若观烦扰,虽独居清闲亦心不安宁;久修寂静住者,此意识寻思集中之力,不可限量,然必久习,渐令坚稳,引发增长作用,变不寂为寂,理事通达,熟练堪能,应须再再深行,定中亦得缘息意止,而得寂静;寂静胜妙之得者,随境如如、明行现前、神足随应之妙三摩地也。远离挂碍恐怖,适然解脱,名内净信。

复次比丘,思惟有觉现,其心不软、不调、不清净、不清白、不明了。

不软者,理事不融,粗硬勉强;不调者,心境不一,对治取舍,难得调顺一致;不清净者,接触对治之境,皆属盖欲,染污不净;不清白者,心境情怀,混杂扰扰,动相不息,形显难分;不明了者,定力不得专精充满,如灯缺油,光明发照不显,疑误居多。

无觉观,其心软、调、清净、清白、明了,其心软,乃至明了,是名内净信。

心软者,内心纯静,调柔和润;心调者,离诸对治取舍不净之相,专心实相,心境一如,合顺适然;心清净者,盖欲先除,有漏之境,沉寂不现,心得清净无为;心清白者,照境明了,界限清楚,为无为、漏无漏、是处非处等,明现解证,决定无失;明了者,内证寂静,解射深入,少有偏差,集中力大,引转不息,作用自然,光明显了。

此有觉观,无觉观,胜不如相,比对决择,难易不同,其心印定,入定晓了是名内净明了之信。

(心喜入信)复次比丘,思惟无觉无观,心喜,心定,如行人,若信、入信、究竟入信、胜信、淳信、心信,是名内净信。

如是思惟,于无觉无观,心得欲乐,倾向随喜,如如心定,决定如是故。如是行者之信心名信;从此软调,乃至明了,是为入信;发生喜乐,名究竟入信;不可以他缘引转,名为胜信;淳洁调柔,心境一如,名为淳信;如是等信心之相,是名内净信。

此上八次,显示内净信入道之门,至极方便善巧,余处希有,是论主之悲怀,指示吾人实践始终之法次也。依之必得成就,慎勿看轻。

何谓喜?如行人,欢喜踊跃,是名喜。

未知得知,未证得证,深信前说法次法行,理观境事,定向得益,身心欢腾踊跃,得未曾有,远离沉掉,

奋勇具力,炽然乐行。

何谓乐?如行人,心忍乐受、信触乐受,是名乐。

心忍乐受者,内心触境(境者内净信),忍可调适,不厌不怖,欢心安然,乐受自在;信触乐受者,于所

信境,信、行、触、证,实践亲知,发起乐受;乐受者,非苦非舍,其心倾向、尊上殷重之慧见乐行所得之受也。

何谓一心?如行人,心信、正信,是名一心。

依此法次修行,内心证净,所信能信,理定事如,事如理定,合和相应,心境不二,故名一心也。

如是四支,名二禅。

此内净信、喜、乐、一心之四支相,即名第二禅。别录本论十一卷十五页文,以供学行参考。

一切世常无我,行心不高不下,亦无住处。若有我想、众生想、命想、人想,无有是处。常应第一空行,

若得此后心,不作无益,不受不着,色声香昧触,于三世无碍,于欲界解脱,色界无色界解脱,灭不复生,此是苦际,如春末月,极盛热时,无有云雾,少水在瓦器,便速煎灭。如是比丘,若得后心,不作无益,不受不着,色声香味触,乃至灭不复生,此是苦际。次复偈云:如风吹猛焰,灭时不移处,以觉扇名色,尽亦无所至。如巧锻热铁,流星灭无像,陶冶渐归无,求相信难得。如雨投海中,本滴岂复存?解脱亦何有?空故湛然乐。舍身离于想,诸受无所觉,所行尽寂静,识亦自然灭。

何谓二?如四禅次,顺不逆,以次入定行,二与初,无有中间,是谓二。

此显数次也,易解不赘。

何谓禅?禅谓舍心垢,正舍、缘舍,是名禅。乃至复次,无觉观行,意喜心定,如行人,若受、想、思、触、思惟,乃至及余所随色,是名禅。复次,随法非禅,是随禅法,若心住、正住,是名禅。

禅者,七义如初禅数,从舍心垢,断烦恼,现世乐行,明了清净,定住甚深,智慧专注,皆同,唯第六义,此是无觉观行,有异于初,第七心住正住亦同。得定已,护持之法者,

得是定已,护持威仪住,行微行,是名成就二禅行。

以下法喻合明,

若比丘,定生喜乐,津液遍满,此身尽定生喜乐,津液遍满,无有减少。

此显得法后无退,义悉如前,喻云:

如大陂湖,以山围绕,水从底涌出,不从东方,南西北方来,自从底涌出,此陂津液遍满,无有减少。

喻显定相(本论卷十三中说)。无虚空,风不住;无风,水不住;无水,地不住;无地,诸作业及种子畴

类、众生聚落、药草丛林,不住。此内净心,本来无身无境,何须山湖水涌等境,断身执也。若无此境,则心无所依,无所依,亦无寄心点,定无依缘住心,便不成定;若作空空无缘,多致散漫入沉,若以身为境者,更坚我执;故取地水风等、山湖水涌为境,定法须要故。是无身而代之以法,此假观法,与修行津液遍满配合,则成就二禅之行,与无身无我,相应道显,乃至无有退减。

如是比丘,身定生喜乐,津液遍满,无有减少。

若依此山湖水涌,观修入定,则定生喜乐之津液遍满,无有减少。

云何津?云何液?云何遍?云何满?如比丘住禅时,身定生喜乐,生、正生,起、正起,触证,身定生喜乐,尔时名津。住禅时,定生喜乐,渐开微行,未能增广,身定生喜乐,尔时名液。住禅时,身定生喜乐,能增广,未到彼岸,定生喜乐,尔时名遍。住禅时,定生喜乐,能至彼岸,齐是谓定生喜乐,尔对名身满。

此如前解,应熟忆持之。

如农夫,初以水溉田,始津润,尔时名津。津润已,水渐开,微行,未能增广,尔时名液。液已,水遂增广,未到彼岸,尔时名遍。遍已,水到彼岸,地一切高下尽满,满时水还瀼水口,尔时名满。

此以喻显法,如上文解,应对观之。

比丘亦如是,住禅时,身定生喜乐,生、正生,起、正起,触证,身定生喜乐,尔时名津。乃至住禅时,定生喜乐,能至彼岸,齐是谓定生喜乐,尔时名身满。

此以法合喻,如上文解。

复次,津液遍满,如是诸句,义一名异,如佛说:云何触?缘眼,缘色,生眼识,三法和合触。

此显缘起自他共相,触为自相;眼、色、识为他相;三和合为共相;即此共相,假立自相,无实触体,诸法有为,莫不如是,应善观寻。∵

眼非触,色非触,若此法共和合聚集,是谓触。

眼非触,离眼亦无触,色非触,离色亦无触,此三和合集聚,便生触识,实无有触,共法和合,假名为触故。

诸比丘,此义不应如是说,共异,和合异,集异,聚异,如此诸句,义一名异;津液遍满,亦复如是,义一名异。

此显有为缘生、无我、无身、无自性,皆是共法,和合而有,别有异说。

如比丘修悲,遍解东方,南西北方,四维上下,悲心普广,无异,无量,无怨无恚,遍解一切世间行,尔时以众生为境界。比丘住禅时,身定生喜乐,津液遍满,以身为境界,不应如是说。

佛说:我所非我有,我非我所有,我我所皆无有我。

和合缘生,故有假我假身,是故不应说有实我,我身津液遍满等。

显示本修者,

如比丘,应思惟苦行,灭觉观,内净信心,独无觉观,定生喜乐,成就二禅行,便定生喜乐,身遍满。

觉观亦行苦,故须灭,专心无觉观,而生内净信(前明之八法)。信生则定便生,成就喜乐,是二禅之正

行也。此下禅报之相,

得定生喜乐已,除身炙、心炙、乃至身不除、中不除,得身不炙、不暖、不热、不燃、不燋、得乐,则无烦恼金刚。不求利、勤力、乐行,齐是谓定生喜乐遍满身。

如前初禅中解不赘。

今第三禅。初略显五相:离喜、舍行、念正智、身受乐、如诸圣人解。

云何离?喜灭、没、除、尽,是谓离。

初离盖欲,次离觉观,此则离喜。喜者,与定共生欢喜之触受,亦云共味定,即是味着津液寻身等相,若不除之,障定增长,坚固身执,不能发慧,如翅着胶,不能腾飞远见。

云何舍行?谓共舍定,得、正得,护持威仪住,行微行,是名舍行。

共舍定者,缘心垢之行,缘觉观之行,此缘喜味之行,此之诸行,应舍尽舍,名共舍定。于前法止息不进,故云舍,放下放下;得等乃至微行者,初中后时之得相也。

云何念正智?念正智成就,是名念正智。

此中正智及十正法,亦曰无学十智,八正加解脱智及正智也,及余随正法,未生令生,生已和合我身令住,不失不忘,令我究竟成就。

云何身受乐?乐谓忍乐,意触乐受,是名乐。此乐身受、正受、微受、缘受,以何身受?意身受,是名身受乐。

乐者,触境忍可爱乐和合之受相;身者,六处,眼耳鼻舌身意,对境并生,此言身者,乃意触法之境,非前五受;正受者,对境现缘生受,微者,微行之种子生受;缘者,外缘色等所生之受。

云何如诸圣人解?圣人谓佛及声闻,知自地善法,现世乐行,入定出定已,显示、教化、流布、开解、演说、分别、显现,是名如诸圣人解,舍、念、乐、行。

圣人者,得无漏之人,佛及有学无学须陀洹等;自地善法者,何果何向于自地位自修自得之法,及现世乐行,现法乐住,入定出定,中间修为;悉了知已,即以自修自得,教化利他;显示者,开示悟入,舍念乐行之道,神通与记心说法三示导并用;教化者,利根信具,为作说法,教授教诫,根钝下愚,晓以因缘之事,神变示导,摄化凡愚;流布者,教流阻断,令其相续恒转,未广遍者,传布光扬令周;开解者,三支立量,因缘喻显,不知令知,倒者令正;演说者,广大甚深之义,以四无碍辩,具义具味,分析入微,初中后善;分别者,于诸法自共,无自性,无我,甚深缘起,决择料简,开解胜分别慧;显现者,隐微秘密之事义,难说难知,方便显明殊胜智见。以此七法,次第随应开示,此中,舍、念、乐、行,别则随应,故称圣人解。

云何成就三禅行?三禅有五支:共味舍、念、正智、无喜乐、一心。

标名也。

云何共味舍?如比丘,灭觉观,内净信,心触,无觉无观,定生喜乐,成就二禅行。

此显欲得三禅,必须二禅成就之导引力,及所依境行之经历。以下分三次说。

如比丘,观喜粗,我喜粗,心踊跃,共味舍,胜寂静。如比丘观喜粗,喜寂静、正寂静、灭、没、除、尽,喜寂静、正寂静、灭、没、除、尽已,共味舍生、正生,起、正起,具足成就,是名共味舍。

此第一,以粗劣胜静对观,舍共味定法.共味定者,与定共生之憎爱金刚也。喜触乐受,踊跃欢心,即是我执之粗动相,舍之为胜,舍此则深细之寂静智受生。若如是知行久之,则喜共味寂静,寂静已,舍心生起,乃至具足成就,是名喜共味舍。

如比丘,若行乃至触,灭觉观,内净信,心触,无觉观,定生喜乐,成就二禅行。如比丘,行乃至触,亲近正亲近,多修学。如比丘,行乃至触,亲近正亲近,多修学已,心向寂静,心向寂静已,尊上寂静,尊上寂静已,倾向寂静,倾向寂静已,喜寂静、正寂静、灭、没、除、尽,喜寂静、正寂静、灭、没、除、尽已,共味舍生、正生,起、正起,具足成就,是名共味舍。

此第二,依修前行,心向寂静之自然趋势,次第转舍此共味法,如热思凉,动久思静,欲得已得,故心易向,顺此易向,成就舍行,名共味舍。

复次比丘,离喜乐,修无喜共味定,如行人,舍、胜舍,心调正观,调心无作,非受,是名共味舍。

此第三,依调心得舍也。由粗劣、静细比观,动静转向,乃至修行,心得调寂,无作非受,此共味舍。

云何念?行人念、忆念,是名念。

此第二支,念者,正念当前;忆念者,思往昔过去,皆名念也。

云何正智?如行人智见,解射方便,是名正智。

此第三支,智见者,如本论云:应思惟无我法,离喜舍行,念正智生乐,如诸圣人解。舍、念、乐、行,

成就第三禅行。解射方便者,如八解脱等,定力集中之方便等(∵入、住、出、住方便更要)∵,是名此中之正智

也。

云何无喜乐?如行人,心不忍受苦乐意触,不苦不乐受,是名无喜乐。

正示此中入定之道,喜共味如前已舍,唯有意触乐受,此时意触苦乐并舍,不受,不苦不乐中庸受,放下苦乐,止心正受,或专念此中正智善观,瑜珈卷廿云:依于正方便,根本定摄,内心奢摩他,证得远离爱乐,又证得法毗钵舍那,如是观察,炽然明净。

云何一心?如行人,心住、正住,是名一心。

如教修行者,依五支教住心,名为心住;正住者,不退不减,平等而住,炽然明净。

如是五支,是名三禅。何谓三?如四禅次,顺不逆,以次入定行,三与二,无有中间,是名三。

此标名识数,易解。

云何禅?谓舍心垢,正舍、缘舍,是名禅。乃至复次,离喜乐,修无喜共味定,如行人,受、想、思、触、思惟,乃至及余随色,是名禅。

此明七义名禅。初舍心垢,二断烦恼,三现世乐行,四明了炽盛清净,五定住甚深,智慧专注,六离喜乐,修无喜共味定,如行人受、想、思、触、思惟,乃至及余随色,诸心心数法与随色法等,是名禅。乃至第七义云:

复次,随法非禅,是随禅法,若心住、正住,是名禅。

如是随法学问修行者,无得无证,是随禅法之知行者,未得心故,不得名禅,要得心住、正住,是称为禅。以下得禅后,护持之方便者,得是定,护持威仪住;行微行,是名成就三禅行。同前说。

如比丘,身无喜乐,津液遍满,无有减少。

云何乃能摄修,初入得便,久后不退无减?此以观境喻相摄持,

如优钵罗池、波头摩池、拘勿头池、分陀利池,华从泥涌出,未能出水,此华若根若头,水津液遍满,无有减少。

水定也,华定心也,华不出水,心不离定,若根若头,全部在水,别无缘扰,寂然妙止,相应轻安之相。

如是比丘,身无喜乐,津液遍满,无有减少。

此喻与法合,应细观。此下分别津液遍满四相,皆以无喜乐为主点。

云何津?云何液?云何遍?云何满?如比丘住禅时,无喜乐,初生、正生,起、正起,触证,如比丘住禅时,身无喜乐,尔时名津。乃至住禅时,无喜乐,能到彼岸,齐是名无喜乐,尔时名身满。

此四相摄之二,初津与后满,中略,义如前相,喻者,

如农夫,初以水溉田,地始津润,尔时名津。津已,水渐开微行,未能增广,尔时名液。液已,水遂增广,未到彼岸,尔时名遍。遍已,水广到彼岸,地一切高下尽满,满时,水还瀼水,如农夫放水处,齐是名满。

此四相全显如前,以下喻法合。

比丘亦如是,住禅的,身无喜乐,生、正生,起、正起,触证,身无喜乐,尔时名津。乃至住禅时,无喜乐,能到彼岸,齐是名无喜乐,尔时名身满。

法与喻合易知,以下释义一名异。

复次津液遍满,如是诸句,义一名异。如佛说:此苦圣谛法,未曾闻,自思惟,生智、生眼、生觉、生明、生通、生慧、生解。诸比丘,此不应如是说,谓智异、眼异、觉异、明导、通异、慧异、解异。如此诸句,义一名异。津液遍满,亦复如是,义一名异。

智者,八忍八智,乃至十智;眼者,正见正观;觉者,正知正了无疑;明者,三世智明;通者,神通智通无碍;慧者,觉明慧行,毗钵舍那;解者,如诸圣人解。此举佛赞苦圣谛法门,虽未得正闻听受,但能于苦圣谛理,自意思惟其义,亦能生智乃至生解。借此文相,以显义一名异,观解勿得强分,亦复密意说明此中相应之教,以无喜乐发生智解为上,不依身修。此下重破以身为境界者云:

如比丘,修喜心,遍解东方,南西北方,四维上下,喜心普广,无异、无量、无怨、无恚,遍解一切世间行,尔时以众生为境界。比丘住禅时,身无喜乐,津液遍满,以身为境界,不应如是说。

问云:当如何正修耶?答云:

如比丘,应思惟无我法,离喜舍行。

念我所非我有

我非我所有

我我所皆无有我

和合因缘,故有假我,假我身上,所起行思喜乐,自是虚幻不实,自作扰动,故应离去,离则寂止。问此时有念无念、有受无受?答云有。

念正智,身乐,如诸圣人解,舍、念、乐、行,成就三禅行,便无喜乐满身。

念正智者,无我智,了缘起义,及解射方便;身乐者,住中受,舍喜乐行,不苦不乐受;如诸圣人解者,

知自地善法,现世乐行,入定出定已,显示、教化、流布、开解、演说、分别、显现,是名如诸圣人解,自他二利之大行。如是舍喜乐行,念在正智,中庸乐受,行圣人解,是名成就三禅行。此下禅报云何?

得无喜乐已,除身炙、心炙,乃至身不除、心不除。如比丘,除身炙、心炙,乃至身不除、心不除已,得身不炙,乃至不燋,得心不炙,乃至不燋,得乐,则无烦恼金刚,不求利、勤力、乐行,齐是名无喜乐遍满身。

此如上释。

今第四禅,先明总相,次解四支,引经明总。一断苦乐,二先灭忧喜,三不苦不乐舍。

云何断苦乐?如比丘断苦乐,是名断。

身不悦名苦,即此悦名乐。苦者,损恼义;乐者,摄益义;今修第四禅比丘,初支应修不苦不乐舍,此苦乐者,是应断故。断次云何?论云:

云何先灭忧喜?如比丘忧喜已灭,寂静、正寂静,是名先灭忧喜。

心不悦名忧,意识损恼受,心悦名为喜,下三粗动故。

先灭忧喜者,此忧喜在前三禅地中已灭,寂静、正寂静故。

次当云何修?论云:

云何不苦不乐舍?

俱舍颂云:中舍二无别。中谓中受,亦名舍根;二者,通身心二受,此受在身心同,无分别故,然在心,

苦乐多生分别,在身不然,随境力故,此略释也。广明如下:∵

如佛告舍利弗,如圣人离欲恶不善法,成就喜行,尔时无有五法:谓共欲染相续喜乐,共欲染相续忧苦,共不善喜乐,共不善忧苦,共善忧苦,舍利弗,如圣人离欲恶不善法,成就喜行,如是五法尽无。

一者,共欲染相续喜乐无,谓世间五欲爱染,已得、今得、当得,过去变灭,忆念生喜,相续喜乐之心不有。

二者,共欲染相续忧苦无,谓世间五欲爱染,已未得,当未得,已得变灭,忆念生忧苦之心不有。

三者,共不善喜乐无,谓处不善众中,作不善业,得意踊跃相续喜乐之心不有。

四者,共不善忧苦无,谓处不善众中,作不善业,不得意,失意,丧失忧苦相续之心不有。

五者,共善忧苦无,谓共善人众中,共善共业,欢喜问道,以善行为忧苦心不有。

如圣人者,从初禅人,乃至得第二三禅人,成就喜行已,如是五法尽无。何以故?

如圣人离欲恶不善法,得成就喜行,共欲染相续喜乐,乃至共善忧苦,尔时已灭。

若得禅行喜乐已,世永不能匹夺,故说尔时己死,如四天段食与三十三天段食比,如猴与人比,人与天人比,如是喻应知。非但如是,

及余共善忧乐亦灭,是谓入第四禅。

于寂灭解脱胜法希求,何时当入,如诸圣人所成就行?缘此生忧,是名共善忧。色无我知,无常变异,离欲灭,如实观过去,如此色无常,苦变,如实生喜亦灭。本论入品云:云何法入?非过去,非未来,非现在,若法入无为,智缘尽,是名法入。智缘尽者,则共善忧乐亦灭,是谓入第四禅也。以上总明第四禅,断苦乐,先灭忧喜,不苦不乐舍竟。此下解四支.

云何第四禅?第四禅有四支:不苦不乐舍,念,净,一心。

此标四支名,以下如次解释。初不苦不乐舍者,

云何不苦不乐舍?如比丘,离喜舍行,念正智,身受乐,如诸圣人解,舍、念、乐、行,成就三禅行。

此显依上起下,次第源流,无依因,法力不生故,故须成就三禅行。

如比丘,观无喜乐粗,心犹有作,若不苦不乐舍,胜寂静。观无喜乐粗,无喜乐寂静、正寂静、灭、没、除、尽已,不苦不乐舍,生、正生,起、正起,具足成就,是名不苦不乐舍。

此依决择生心,如前文解。

如比丘,若行乃至触,离喜舍行,念正智,身受乐,如诸圣人解,舍念乐行,成就三禅行。如比丘,行乃至触,亲近多修学已,向寂静,向寂静已,尊上寂静,尊上寂静已,倾向寂静,倾向寂静已,无喜乐寂静,无喜乐寂静、灭、没、除、尽已,不苦不乐舍,生、正生,起、正起,具足成就,是名不苦不乐舍。

此依反映之理,如前文解。

复次比丘,离无喜乐,修不苦不乐舍定,如行人身心不忍受苦乐眼触不苦不乐受,乃至意触不苦不乐受,是名不苦不乐舍。

此依修后证得之理,如前文解。此上不苦不乐竟。此下第二支:

云何念?如行人念、忆念,是名念。

如此第四禅修行者,念此前前后后应念,忆念清净之道,不忘不失。

云何净?如行人,念离欲染清净,离恶不善法清净,离觉清净,离观清净,离喜清净,离乐清净,离苦清净,离忧清净,及离余烦恼法清净,是名净。

如是四禅八离及九,回反向内,审观忆识,是净非净,依次说明。初、二,如比丘,离欲恶不善法,离生喜乐成就初禅行。此中应观,初二所作离染去恶,是否内外真净?离法是否方便无过?若有瑕疵,终不可掩,应断未净,断不遍知,是故应观离道,及净未净。三、四,灭觉观,内净信一心,无觉无观,定生喜乐,成就二禅行。觉观者,行阴所摄,粗法易知,微微者,难知难断,谁之觉观耶?我实主宰,此之不明,内净不净,不得遍知,是故应灭。五、六,离喜舍行,念正智身受乐如诸圣人解,舍念乐行,成就三禅行。此中喜障止,乐障观;喜乐不明,我执潜藏,止观不寂,有风动摇,智不明净,不善解射,不得如圣人解,利他无智方便,是故应去障止观者。七、八,断苦乐,先灭忧喜,不苦不乐舍,念、净、成就四禅行。苦者微微恐怖,乐者小小希望,难得平静自然,此因何故?我味伏藏故,无明习气故,应在此怖苦与爱乐上着眼,则不动,应在无我无自性上用功夫,则不动,应在大动常动境上磨练经过,则不动。

复次,离者分二,能离所离。能离者法,是否方便善巧?有上无上?有过无过?此言法上,细审细观,因果、境事、道理对不对?所离者,不净也,真离未离?有患无患?真净未净?是动不动?委细再再,内反回观,禅道乐迅进行,究竟不动。

复次,第九离者,除此四禅八离所应离外,其他所余烦恼法,一切应离,及其离法是净非净?亦如上观,

如是等九,是名净。

云何一心?如行人,若心住、正住,是名一心。

如是行人,不苦不乐舍心,正住离法、净法,专心静虑,是名一心。

此四支,是名第四禅。

即此不苦不乐舍、念、净、一心四支,是第四禅也。以下释名义,

何谓四禅?次顺不逆,以次入定行,四与三,无有中间,是名四。

如前解。

何谓禅?舍心垢,正舍、缘舍,是名禅。乃至复次,离无喜乐,修不苦不乐舍走,如行人受、想、思、触、思惟,乃至及余随色,是名禅。复次,随法非禅,是随禅法。若心住、正住,是名禅。

此显七种通义,如前释。

得如是定,护持威仪住,行微行,是名成就四禅行。

得此定已,护持之法,亦如上释。此下设喻。

如比丘,修清净深心,身遍解行,无不遍处,如男子女人,着白净衣,上下具足,从头至足,从足至头,无不遍处。比丘亦尔,修清净心,身遍解行无不遍处。

此中分二:一身喻相,二心喻相。身喻者,显身触及光明相也;心喻者,表定心不动也;今先明身相,如有比丘清净修行中,由止观力发触,出生似染乐相,能令身心遍解触行,无不遍处;白净衣者,显净极光明显现;从头至足者,光明遍满之相。二心喻相者,

比丘入第四禅,心不高不下,不憎不爱,定住不动。

此总明第四禅心相,正平不动。喻云:

犹如静室,泥治内外,户牖具闭,无有风尘。

根律仪成就,离生成就,自处整洁,防护严密有方,故无风尘之扰。风者内心自动,尘者外境变现,内外缘息,心境不扰。

于其室内,然以油灯。

于此密室之中,燃内净信灯,照见无我。

若人非人,若风若鸟,无有触者。

离喜舍行,成四无量,怨亲平等,人不为障,魔不能扰。风者,心风八法;鸟者,突然而来,不测事变;

如是障等,以治室严密具智之故,悉不为碍。室中信灯炽然,光照遍满,念智俱生,发生圣人解行,能成二利,亦无障阻。

然焰不高不下,不倾不曲,定住不动。

此第四禅离净之相。燃焰者,表定力及光照也,定力刹那前后等引等持,不常不断,喻如灯焰,由焰发光,照破暗冥,事物明现,正等智生,止观相应;不高不下者,正住,应住,解射方便;不倾不曲者,身柱端正,心亦质直,不倾二边,不随邪曲;定住不动者,如燃焰不动也。

比丘入第四禅,亦复如是,心不高不下,乃至定住不动。

此法与喻合。

云何高心?共掉相应心,是名高心;云何下心?共懈怠相应心,是名下心;复次,共七慢相应心,是名高心;共我相应心,是名下心;云何爱心?共染相应心,是名爱心,云何憎心?共嗔恚相应心,是名憎心。此四禅中,心不共掉、不掉相应,乃至不共嗔恚相应,是名不高不下,不憎不爱。云何住?若心住、正住、独处定,是名住。云何不动处?不动谓第四禅。

论自分别高、下、憎、爱、定、住、不动等义,如文易知。复次,举圣言以明动不动相:

如佛语优陀夷:若比丘,离欲恶不善法,有觉有观,离生喜乐,成就初禅行,我说是动,此有何动?谓觉观不灭。若比丘,灭觉观,内净信,一心,无觉无观,定生喜乐,成就二禅行,我说是动,此有何动?谓喜未灭。若比丘,离喜舍行,念正智,身受乐,如诸圣人解,舍念乐行,成就三禅行,我说是动,此有何动?谓舍乐未灭。若比丘,断苦乐,先灭忧喜,不苦不乐舍,心净,成就四禅行,我说是不动。

此明四禅,前三有动,第四不动。初禅觉观不灭动,二禅喜未灭有动,三禅舍乐未灭动,第四禅苦、乐、

忧、喜、舍五受俱无,心念离、净,故不动。此之义理,如前广说。

若比丘,离欲恶不善法,入初禅,从初禅起,入二禅,从二禅起,入三禅,从三禅起,入四禅,是谓到不动处。

此显禅法,必以次第完全,乃得生起。缺钉脱齿,安布不周,***不转,亦无引带互起之力,不是一套活法。前已广说,今复重示,智者善知。

此下显四禅果报,四种自在。今此第一,随行自在:

比丘如是修学四禅,欲证通法,随心所欲,即能得证,自在无碍。

若谁比丘,依此四禅根本方法学修,欲得六通万法,随欲自在通行无滞。

复举喻显法云:

如四衢平处,有善调驾四,有善御者,随意自在。

四衢者,喻四念处、正勤、如意足、四无量、圣种、通行、四修定等定道必游之路。平处者,如无觉无观、三空观门等,空行航线,此在初禅入先,及初禅行中,应善修者,前未具说,今略显意。有善调驾四者,无我四句,我所非我有,我非我所有,我我所皆无有我,具此四无我力,则能任重致远,无劳无息,难行能行;有善调御者,显善识无我,解了缘生,有智慧行人。如经言:比丘如是思惟,人有眼耳鼻舌身意,假名为人,眼耳鼻舌身意非人,离眼耳鼻舌身意亦非人,如舍有梁椽墙壁,假名为舍,梁橡墙壁非舍,离梁椽墙壁亦非舍(文略)。如是法正生,正成就,正出,假名为舍,假名为人。以如是方便,知此法(我法)无常、有为、缘生、尽法、变法、离法、灭法,若能善知善用此法,称善调御者。一切四禅,及余善地,游行自在,此初自在。第二自在着,定静自在,亦云内净信自在,论云:∵

如是比丘,亲近四禅多修学已,欲证通法,随心即得,自在无碍。

此劝修之词如上解,此下以喻显法云:∵

如盛水瓶,坚牢不漏,盛以净水,平满为饮,随人取用,如意自在。

盛水瓶者,谓具德行人;坚牢者,有觉有观,法相法义,决择无过,闻思皆备;不漏者,去心垢法,离欲恶不善法;盛以净水者,得初禅已,随修内净信,离觉观,得空智深定,无我无离纯一之定水平满;平满者,不欠不缺,如量成就,堪自慧心使用,乃至神通如意。第三自在者:如是比丘,亲近四禅多修学已,欲证通法,随心所欲,自在无碍。

此亦劝勉如上,喻显者,论云:

如陂泉遮水,平满为饮,随人决用,如意自在。

陂泉者,山顶高泉,有眼通海,水自涌出,平满如量,有增不减;喻者具念智,解射方便,如圣人解,非如瓶水;但供自用,此则自利益他,随人饮用决放,无不如意,慧用自在。

如是比丘,亲近四禅多修学已,欲证通法,随心所欲,即能得证,自在无碍。

劝修之言也。

若比丘,欲以神足动地,能以一为多,以多为一,乃至梵天,身得自在,随所欲入。若欲受天耳清净过人,能闻二声,人非人声,随所能入。欲知他众生,能知有欲心,如实知有欲心,无欲心,如实知无欲心,随所能入。若欲忆念无量宿命,能忆一生,乃至成就此行,随所能入。若欲受天眼清净过人,能见众生生死,乃至如所造业,随所能入。若欲尽有漏,成无漏,得心解脱,慧解脱,现世自知证成就行,我生已尽,梵行已立,所作已办,不受后有,随所能入。

此显四禅完全成就,通明自在,作业自在。

复次,大毗婆裟卷八十云:若能断结,五蕴俱生,能为所依,起多功德,能具摄受,四支五支,能发六通,具四通行,三种变现,三明,三根,三道,三地,四沙门果,九遍知道,见修二道,法类二智,及忍智者,名为静虑。

如是四禅,亲近多修学,得知是果报。

此中详示四禅修相次第,是总摄禅定一切根本之因缘也。必须如次精修实践,一切定道禅法能入。若不亲近修学,则定道难入,不具因缘故。智者善知之。

释迦如来教下弟子比丘能海学记(在五台山吉祥律院1960年己亥腊月21日)

跋地罗帝偈

慎莫念过去∵亦勿愿未来∵过去事已灭∵未来复未至

现在所有法∵彼亦当为思∵念无有坚强∵慧者觉如是

若学圣人行∵孰知愁于死∵我要不会彼∵大苦灾患终

如是行精勤∵昼夜无懈怠∵是故常当说∵跋地罗帝偈

附讲:恃相卅八法(舍利弗论,烦恼品)

恃我慢憍胜∵无明颠倒始∵烦恼诸行生∵内慧行自照

初叚有十法∵恃生恃种性∵恃色恃财富∵恃贵恃尊胜

恃豪族无病∵恃年壮命壮∵皆属生身执∵不可依作依

次叚十二法∵恃工巧多闻∵辩才得利养∵得恭敬尊重

恃备足师范∵恃徒众党侣∵恃长宿恃力∵皆从我所生

后叚十六法∵恃神足禅定∵恃无求知足∵独处阿练若

恃乞食粪扫∵离荒食一受∵恃冢间露处∵树下常端坐

随坐但三衣(增)∵

如是十六法∵皆三学杜多∵佛赞胜功德∵不恃则为妙∵

内慧行之基

点赞(0)

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

暂无评论
立即
投稿
发表
评论
返回
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