舍利弗阿毗昙论禅定品讲记

智敏***讲

第八讲

问题解答

我们今天先回答几个问题,昨天他们讨论的。

第一个是“有为解脱”,“无为解脱”,他们的关系?

“有为解脱”我们说是修解脱道,就是修道。解脱道修了之后,证到的解脱就是择灭,无为法,证到的无为法择灭,或者证到的空性,这个就叫无为的解脱。有为解脱,是有为的修的道,证解脱的道;无为解脱呢,所证到的无为法、空性或者是择灭。那么这两个是一个事情的两方面:修了有为解脱道,然后能证到无为的择灭或者空性;假使说你不修这个有为解脱道,无为的解脱也就没有了,有为的解脱道就是说证到无为的解脱道的一个方便。那么这是从有为到无为。

再第二个问题,律阿毗昙,律就是这个律藏,律藏里的阿毗昙,阿毗昙是论议,律藏里边广讲里边各式各样的问题的辩论的,那么归纳到我们这个律四阿含,就是《杂细阿含》。∵《杂细阿含》就是广谈律藏里的各式各样的问题,深细地辩论。那么《杂细阿含》昨天我们讲了,主要是《杂细阿含》,但是《杂细阿含》的内涵也离不开《辨识》跟《根本》,跟一个《正宗》,这四个。广大辩论的在《杂细》里边的,所辩论的东西还是其它三个,所以说这里阿毗昙指的是指的《杂细》,但是幷不离开其余三个。

“四修定”,昨天我们四修定的名字是略略说了,那么后来有人问,我们又补充了一个,具体的内涵。四修定,我们昨天抄了大家可能看到了。

《讲义》注解:四修定:《集异门足论》卷七:

(一)∵云何修定若习若修若多所作为能获得现法乐住?答:于初静虑所摄离生喜乐俱行心一境性,若习、若修、坚作、常作、精勤修习,是名修定若习若修若多所作,为能获得现法乐住。

(二)∵云何修定若习若修若多所作为能获得最胜知见?答:于光明想俱行心一境性,若习、若修、坚作、常作、精勤修习,是名修定若习若修若多所作,为能获得最胜知见。

(三)∵云何修定若习若修若多所作为能获得胜分别慧?答:于受想寻观俱行心一境性,若习、若修、坚作、常作、精勤修习,是名修定若习若修若多所作,为能获得胜分别慧。

(四)∵云何修定若习若修若多所作为能获得诸漏永尽?答:于第四静虑所摄清净舍念俱行,阿罗汉果无间道摄心一境性,若习、若修、坚作、常作、精勤修习,是名修定若习若修若多所作,为能获得诸漏永尽。

四修定,第一个是现法乐住,现法乐住一般的说,初禅开始得到,那么《俱舍》里边四禅都有现法乐住。现法乐住就是现前的这个法能够得到安乐而住,得禅定都有这个功能,那么初禅是第一个得到离生喜乐,所以说叫现法乐住。就是说《集异门论》里边强调的是初禅,那么《俱舍论》里边就是说四个禅定,凡是静虑都有现法乐住,而第一个得到的是初禅。那么这是现前的当下能得到安乐而住,这就是禅定的一种功德。

第二种就是殊胜智见,殊胜智见也叫最胜知见,那么这个法它就是说修光明观,得到天眼,得了天眼之后,与天眼同时生起的慧,这个知见就比一般人的知见要殊胜得多,叫殊胜智见。那么这个一般就是说在《法蕴足论》指的是二禅,那么其实二禅特别殊胜了,也不是说在四个禅都没有,二禅是最殊胜,殊胜是因为修光明观了。

那么第三个是胜分别慧,胜分别慧他就是说修受、修想、修行,这样子所修的生、修的灭、修的住,那么这样子观察之后得殊胜的胜解。一切,海公***说的就是,一切我们现在学的法相,到这个时候是起大作用。法相幷不是说辩论,考个格西就算数的,法相是要度众生的,在这个时候,一般的是第三禅,法相的作用大大地发挥了,那么这个时候可以得胜分别慧,最超胜的分别一切的智慧,能得到。那么平时我们现在学的法相起的作用是不完全,是一部分的、极小的,到了第三禅得到之后就发生极大的作用,这时候就生起胜分别慧。

最后诸漏永尽,那就是阿罗汉了,阿罗汉他一切烦恼都断完了,再不受后有了,这是诸漏永尽。

那么这四个都是静虑的功德,得到静虑之后就可以得到现法乐住,也可以得到殊胜智见,也可以得到胜分别慧,也能得到诸漏永尽。在这里,《集异门论》呢诸漏永尽是归于第四禅,《法蕴足论》也如此,在《俱舍论》里边,这个初二三四禅,乃至未到地定,都能够成阿罗汉果,都能得到诸漏永尽。禅定是一个方便,依这个方便里边修什么法,那就得什么效果。那么四个禅定,在根据《俱舍》的说都能修各式各样的法,都能得到现法乐住,都能得到殊胜智见,也能得到胜分别慧,也能得到诸漏永尽。在《法蕴足论》强调的是初禅是现法乐住,二禅是殊胜智见,三禅是胜分别慧,四禅是诸漏永尽,这是从它作用最殊胜的方面来说,也可以说。

那么还有一个什么呢?还有一个问题,何为“知共行慈”?这就是在我们的239页,(10B)讲“识”。前面讲的“知”,知就是各式各样的功德,就是从戒的开始,从前面的调伏开始到贤善,里边“断贡高”,“忍辱”,“自灭”、“入涅盘”、“离欲”乃至“离痴”,还有“身口意业清净”,“正命清净”,这一些,“信信、惭愧、多闻、精进、念、慧”、“八正道”乃至“具足戒、定、慧、解脱、解脱知见、衣食知足”,这是“善知”。我们善知之后一般是偏重于智慧的,这里强调是要慈悲的,慈,《菩提道次第》强调的是菩提心,就是要智慧之后决定要有慈,或者是菩提心共行,单是智慧没有菩提心,没有悲心,那就是偏了一边了。那么一般就是说慈或者是菩提心,是偏于福德方面的,智慧呢,是智慧资粮。昨天我们就讲过的,智慧跟那个福德,两足尊,要同时增长,两个足齐的,那么就是成佛了,两足圆满了。如果智慧跟福德两个偏了,两个脚一长一短的话,跑不快,甚至于翻跟斗的。那么再尤其是智慧跟福德的关系,智慧太大了,福德不够,那就是最危险。福德大、智慧不够就是慢一点,问题还不是最严重;智慧大福德不够的话,会翻身,就是船的帆太大了,要翻。那就是强调智慧跟福德要幷行,不能偏于一边。

B8善亲厚

云何善亲厚?

亲者,时常触接,三业近行,薫陶益善;厚者,尊重难得不轻之意,每事薄己厚他,以表敬重亲友之道。

今天我们讲新的。“云何善亲厚?”善知识讲完了。那么就是说要善知的里边很多的功德,善知之后是智慧方面的事情,还要善识,善识就是悲心方面的事情,要“广大慈行利他”,这样子两个合拢来叫善知识。

那么下边,“善亲厚”,善亲厚就是说同参。我们跟哪些人在学修的时候打同参的,跟哪些人该打同参,这里也讲了很多。“亲者,时常触接,三业近行,熏陶益善”,我们所谓“亲”呢,就是经常我们碰到的,经常一起,或者同寮房,同个寺院,经常碰到的。“三业近行”,大家就都修身口意三个行,都在修行的,互相相近的。“熏陶益善”,互相地熏陶,增益大家的善。你的善我跟你学习,他的善,他跟你学习,都互相学习,互相熏陶,增益自己善法,这是“亲”。

“厚者,尊重难得不轻之意”。我们说一般世俗的亲厚,就是比较随便,有的时候就没有恭敬心,就不够了,那我们说佛教的“亲”、“亲厚”就不一样了。“厚”呢,再要好,要尊重,要感到是难得,不要轻视对方。普通的在家人的亲厚就是很随便,甚至于说话不客气等等,这个就不符合佛教的善亲厚。我们的善亲厚,亲,就是经常接触,三业熏陶;“厚”,就是说互相尊重,感到是很难得。就从我们这个寺院来说,虽然说是在娑婆世界一个普通的寺院,但是也可以说结合了都是善的到我们这里集中起来了,就是凡是有对戒定慧那些佛教有修学的信心的人,都聚集在这个寺院里边,有些爱钱的就不会来。我们只有十块钱单金,要讲生活的也不会来,我们的生活条件幷不好,这个住处也不太好,这个卧具、用品也不是很丰富,就是吃的饭也不是最好,中等,一般说是中等的。那么不欢喜修行的人就不会来的。这个地方,那么起早摸黑,真正你要用功的话也是蛮辛苦的。

这个善亲厚,“每事薄己厚他”,碰到事情克制自己,要利益人家,这个才是能够善亲厚得了。如果你什么东西要利己损人的话,哪个也不敢跟你亲近,一跟你要好之后,要吃亏的嘛,哪个跟你要好呢?跟你要好之后你能“薄己利他”,他可以占点便宜,那么他当然跟你要好的人就多起来了。“以表敬重亲友之道”。这些就是说,我们的所谓善亲厚,这些一定要做到。我们这个寺院里边的同参、同寮房的,尤其要注意这些,看看是小事,但是你要达到亲厚,非此不可,没有这个的话亲厚不起来。再一个我们还一个亲厚,不要从感情上,从义气上,讲义气等等,这个是世俗法,我们从道上看,道上互相是相近的,“三业近行”,这个相亲厚,后边说的,持戒的人跟持戒的要好,学什么的跟什么的要好,这是法上的亲厚。那么亲厚的中间,要互相恭敬、尊重,不要轻视人家。

经中更有广文,应善学之。此中所说,重在养成闻思修德,端进之事。是故应作分别亲厚,谓若行同、信同、果道证得等法同,而作近习,相应观摩薫陶,有益自学自修、专精增长之利。

“经中更有广文”,在《阿含经》里边说的更多,有五种亲厚,这个以前我们在讲《唯识》的时候也抄了四个亲厚的一些资料,大家可以参考。“应善学之。此中所说,重在养成闻思修德”,我们的亲厚是互相学习能够成就闻思修的功德。∵“专进之事”,专一进修的事情。“是故应作分别亲厚”,因为是闻思修,大家要专一精进,所以说亲厚不是乱亲厚,分别的亲厚。“谓若行同、信同、果道证得等法同,而作近习,相应观摩熏陶,有益自学自修、专精增长之利”。行同就是你持戒的,他也持戒的,那两个是行同的,你学法相的,他也学法相的,行同的,这样互相就亲得起来。否则的话,你学戒,他学法相,两个讲不拢的。那么行要同,信要同,那信同就是说对三宝的信心、知见要同的,知见不同的也合不拢,你说黄教,他说红教,你说这个,他说净土,也合不了一起。

“果道证得等法同”,那么高一等的一些的,所修的证到的果、修的道都相同的,那么才讲得拢,如果你不是,一个水平很高,一个水平很低,也讲不拢的。这样子“作近习”,因为跟他很近才能够学习,差得水平太远了,不能学习。你叫个幼儿园的小孩子跟一个博士生去学习,他学不了什么东西,反而感到很枯燥,因为博士生一般是比较严肃,不会开玩笑的。幼儿园的学生就要那些老师跟他唱一唱,跳一跳,吃点儿水果,这个他才能够慢慢地学东西。所以这个要水平相等,学的东西相同,信、见等等相同的,才能够得到益处。

C1凡夫持戒人

凡夫持戒人,是凡夫持戒人善亲厚。

那么下面具体就说,什么相同呢?“凡夫持戒人,是凡夫持戒人善亲厚。”∵第一个是凡夫,凡夫跟圣者,固然圣者是很好,可以学习,但是圣者水平很高,凡夫学不了,有的事情凡夫做不到,弄到后来就合不拢了。那么凡夫跟凡夫,还要持戒的跟持戒的。凡夫也有学法相的,他跟持戒的,两个又讲不拢的。一个在辩论法相,一个他是讲戒律行持,那么两个也不太讲得拢。那么持戒与持戒的,又都是凡夫,这个善亲厚是对机的。

凡夫持戒人者,从初发心,归投三宝,受行五戒八戒,乃至出家五众,比丘五夏十年,以类相亲。

“凡夫持戒人者,从初发心,归投三宝,受行五戒八戒,乃至出家五众”,具足戒等等,“比丘五夏十年,以类相亲”,比丘与比丘,在家的五戒与五戒,乃至八戒与八戒,沙弥与沙弥,他们的行持相同的,这样能相亲。那么比丘里边也分了,五夏的,正在学戒的,十夏以上的,他是已经学戒学得成熟的,这个也是要分别而相亲。

C2坚信人

坚信人,是坚信人善亲厚。

那么下边又举两类,“坚信人,是坚信人善亲厚”,这个我们念过的,坚信人就是说他是钝根的,他们以信为主的,你跟一个坚法人两个又讲不拢了,你讲容易信的,他要什么都要来一个考察一下,研究一下,那这个就不大讲得拢。信与信者他们比较接近的,可以亲厚。

坚信人者,随信行人(取大毗婆娑(娑∵应为∵沙)意),谓依有漏信,随无漏信行;

那么坚信人者我们讲过了,是随信人,就是随信行。“依有漏信”,有漏的信就是我们凡夫还没有证道之前有的信心都是有漏的,要见了道之后,才得到无漏的信。那么我们开始也不能一下子见道了,以有漏的信,然后顺了无漏的信来修,有漏的信顺无漏信就是依了佛教的无漏的信来学,如果有漏信依有漏信去修,你信的是孔子、老子,或者是耶稣,都是有漏的,这个也达不到见道的效果。所以说我们要见道,以有漏信要随顺了这个无漏的信来修行。

依有缚信,随解脱信行;依有系信,随离系信行;由信为先,得入圣道。

“依有缚信”,我们现在凡夫有烦恼,一切都是烦恼系缚住的,那么这个信心也是系缚住的,与烦恼相应的,与烦恼相应系缚的信而随顺解脱的信去修,这样子将来证到解脱;如果你的信心是由烦恼系缚的,你所信的东西,你所随的也是由烦恼系缚的,那么你始终得不到解脱。现在我们顺了解脱的信行,就是方向是向着解脱的那个方向走,这样子总有一天能得到解脱。再一个“有系信”,三界所系的,属于三界的,“随离系信行”,离系信行出三界的,一个是世间法,一个是出世间法,那么我们以世间的信心去随顺出世间的信心去做、去修,那么这样子你能证果证道。“由信为先”,这一类的人他以信心为前,“得入圣道”,以从信而入圣道的。有漏信,从开始有漏的、有系缚的信,依系缚的信,由三界所系的信,这样子的信,但是方向对头,那么你这样子就可以进入圣道。

如是种类补特伽罗,性多信故,若闻他劝,为商为农、为出家等,乃至劝学经论禅教诵习等,闻便行之,无别思考,乃至渐次修道加行,展转引起世第一法,无间引生苦法智忍,从此见道十五刹那,名随顺行,此称坚信人,谓由修证信坚稳故。

“如是种类补特伽罗”,这一类的众生他的根机,“性多信故”,他的天性容易相信人家。“若闻”,打个比喻,“若闻他劝,为商为农、为出家等,乃至劝学经论禅教诵习等,闻便行之,无别思考”。那么只要人家劝他,他说“你这个人最好去做生意”,他说,“对对我做生意去”;他说“你这个人还是做农好”,他就说,“我做农,我就是耕地了,我不去做生意了,也不要念书了,我就是老老实实种地好了”。只要人家怎么劝,他就怎么做。那么人家碰到好的劝他出家,他说很好,我也就出家,叫他学经,他说我就学经,叫他学禅就学禅,叫他学教就学教,这样子,叫他念诵就念诵。只要人家说这个好,赞叹一番子,他就相信了。“闻便行之”,他听了之后就去做了。“无别思考”,自己没有独立思考,不去想一想,该不该做,不想的。

“乃至渐次修道加行,展转引起世第一法”,开始是有漏的,从人家劝他出家、学经等等都是资粮道,资粮道进入加行道、修道,渐次修,到什么呢?加行道,加行道暖、顶、忍、世第一,到世第一法之后就见道了。“无间引生苦法智忍”,第一念的刹那见道。这一刹那见道呢,就把这个补特伽罗前后就判为两段:前面的都是无始以来流转的有漏法,到见道的第一刹那无漏法生起来了;以后就进入无漏道,向解脱道发展了。所以说这个是中间的转折点,也是划时代的一个标志。所以这个“苦法智忍”,在这个法相的书里边对这个法是特别重视的,特别安个名字叫刹那。这一刹那就是说把这个人就分成两个,前面是凡夫,后头是圣者;前面是流转受苦,后面是解脱安乐。关键就是得到这个“苦法智忍”,这一刹那得到之后,就能引生后面的殊胜的事情。那么“从此见道十五刹那”,从第一刹那开始,一共十五个刹那,见道,这个时候叫“随顺行”,“此称坚信人”,就是随信行,在其它的书上叫随信行,《俱舍》叫随信行。那么这里叫坚信行,这个信是见了道之后是坚固了,叫坚信行。“谓由修证信坚稳故”,我们说见道得到一个四证净,就是说对佛法僧跟戒(无漏戒)得到亲自证到他的清净的信,就是说证到他们的真实性了,那么这个信是坚固的信了,在没有见道之前不坚固的。

我们经常说叫大家就是皈依之后要修这个四皈依,坚固我们的信心,因为我们的信心在没有见道之前都是不坚固的,会退的,那么就靠佛的法,三宝的加持,使我们的信心坚固下来,这是一个方法。那么到了见道的时候,亲自证到三宝的真实性了,三宝的功德都亲自证到了,这个信心坚固了,人家再怎么劝,外道再怎么搞,不会失去信心。我们说阿难,受那个什么外道的邪咒呢,虽然说他暂时有点迷的样子,但是他信心是不退的,因为他证了初果以上,见了道之后信心不会退的,不会去做坏事。

那么这是讲坚信人。那么坚信人呢,他们因为是从信而入,这么他们自己讲得拢,都是讲信的。

C3坚法人

坚法人,是坚法人善亲厚。

坚法人,都是讲思惟、思考,都要独立思考的,那么他跟坚法人才讲得拢,作善亲厚。什么叫坚法人?

坚法人者,随法行人,由彼依法,随法行故,谓依有漏法,随无漏法行;依有缚法,随解脱法行;依有系法,随离系法行,由慧为先,得入圣道。如是种类补特伽罗,从本以来,性多慧故,若闻他劝,为商为农、为出家等,乃至学经学禅,修定修慧,彼便思察,应作不应,能作不能,有无宜便,审思察已,然后作之,彼由渐次修圣道加行,展转引起世第一法,无间引生苦法智忍,从此见道十五刹那,名随法行,此称坚法人,谓由修证,得法坚定故。

点赞(0)

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

暂无评论
立即
投稿
发表
评论
返回
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