佛说弥勒下生经直解(2)

如证法师

诸佛出现世间皆随其愿力,现八种相以利益众生:

一、降兜率:补处菩萨先住兜率陀天教化天众,经

四千岁,见机缘成熟,遂乘白象由彼天降下之瑞相。

二、入胎:菩萨乘白象由摩耶夫人左胁入胎之相。

三、住胎:在母胎中行住坐卧,一日六时为诸天说

法之相。

四、出胎:四月八日于蓝毗尼园,由摩耶夫人之右

胁出生之相。

五、出家:十九岁或二十五岁,有二种不同的说

法,观世间无常,离王宫入山学道之相。

六、成道:经过六年的苦行,在菩提树下成佛得道

之相。

七、转***:成道以后,四十九年说法,普度人天

之相。

八、入灭:八十岁时,在娑罗双树下,入于涅盘之

相。

成道虽为八相之一,却为八相中之主脑。因为佛陀本以成道为中心,示现由始至终,生、住、异、灭一期之相。本无今有之位名“生”。生位暂停之位名“住”。住别前后之位名“异”。无位名“灭”。

释尊接着说到,正处于兜率陀天以佛法教育天众的弥勒菩萨,眼见时机已成熟,该是下生人间的时候了,于是便对自己将要托生的一对父母俩,作了一番非常详细的观察,其中当然是要绝对的清楚四个重点:

一、降生的时间必在人寿八万四千岁时方乃下生。

二、降生的地点必在阎浮提的中印度地区。

三、降生的种姓必为婆罗门种姓。

四、降生的依器即将要托生的父母状况。

释尊接着对阿难说,当弥勒菩萨作了一番了解,发现自己将要托生的生身父母,他们的年龄适中,不老也不少,品德与各方面的条件都很殊胜,因缘确已具足了,便随即离开了兜率陀天,以降神生。经过了十个月后,便如我释迦降生时一般,是从母亲的右胁出生的,弥勒菩萨也是一样,没有什么差别。此刻的兜率天以及诸天之天众们,各各都欢喜至极而唱言道:“弥勒菩萨已降生了!弥勒降生了!”而此时的修摩梵见子出生,亦是满心的欢喜无比,很快的就为儿子取名为弥勒。弥勒菩萨一出生即已具足三十二大丈夫之相,八十种随行之好,其身出光,呈紫金色,相貌堂堂的端坐于宝莲花之上。

当时的人民百姓,有着长达八万四千岁数的寿命,而且在他们的身体方面,根本不会有任何的疾病苦痛及烦恼,女人家们也都是到五百岁之年龄才出嫁的。

依《弥勒大成佛经》有谈到,弥勒居家期间,有感众生沉迷五欲过胜,导致堕大生死海,沉浮不定,长时漂流,苦无出期。已悟得性空的弥勒菩萨,深知众生离苦之法,必得离欲方能出离世间苦海,永超轮回,因而示范出家学道。依《弥勒下生成佛经》云:“弥勒菩萨观世五欲致患甚多。众生沉没在大生死甚可怜愍。自以如是正念观故。不乐在家。时蠰佉王共诸大臣持此宝台奉上弥勒。弥勒受已施诸婆罗门。婆罗门受已即便毁坏各共分之(弥勒将蠰佉王以及诸位大臣所奉与之珍贵宝台,转手布施给诸位婆罗门,婆罗门们见此珍贵异常的宝台,都很欢喜,都想得到它,谁也不肯相让,便将宝台打破各共分之)。弥勒菩萨见此妙台须臾无常。知一切法皆亦磨灭。修无常想出家学道。坐于龙华菩提树下。树茎枝叶高五十里。即以出家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。”弥勒菩萨于出家日之初夜,破魔成道。欲界第六天(他化自在天)之天主魔王欲阻其成道,便率诸眷属百般诱惑等恶事,佛慈心力故,破诸魔军。魔统辖三界,若有人成道,即出三界,脱离魔掌,故魔欲害之。

五欲者,乃指色、声、香、味、触,亦谓财、色、名、食、睡也。此境能导人入颠倒不正之欲心,故名五欲,亦曰五尘。《智度论》云:“哀哉众生,常为五欲所恼,而求之不已,此五欲者,得之转剧,如火炙疥。五欲无益,如狗咬炬。五欲增争,如鸟竞肉。五欲烧人,如逆风执炬。五欲害人,如践恶蛇。五欲无实,如梦所得。五欲不久,如假借须臾。世人愚惑,贪着五欲,至死不舍,为之后世受无量苦。”故知,欲心让人烦恼、令人沉没,欲为生苦之本,终为无法解脱之苦患。染爱希求尘境之贪心,名为欲心。《杂阿含经》云:“若众生所有苦生彼一切,皆以欲为本。”今将五欲之色、声、香、味、触简述如下:

一、色:此指的是色尘,又名色境,为眼根所对之境。此中之色法,与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识中之色,是不同的。色包括了显色、形色、表色等三种。显色即为显明之色法,用以分别色彩的青、黄、赤、白,明、暗等诸显色。形色则为分别物质形态的高、矮、粗、细、方、圆、男、女等诸形色。而表色则是指表示行、住、坐、卧、伸、屈、取、舍之物体动态等之不同作用上的差别,总名为色,为眼根、眼识所缘取之境界,阳令人起攀缘沉迷于外境之欲心,而染污了自性之清净。

二、声:即耳根缘境所产生之境界,有内声、外声、内外声三种分别。第一种是内声,是由有情身体上所发出的言语之声;第二种是外声,则是由身外之其他物质所发出之声,例如风、雷、雨、闪电、水、木等等;第三种是内外之声,乃有情与无情之合声,譬如吹口哨、弹琴唱歌、打鼓等是。以上之声又有三种之别,一是可意声,符合自己所爱听的好听话之音声;二是不可意声,恰与前面之可意声相反,以及怨天尤人,哀声叹气之声,俗语所言“喘大气”,也是一种时常听到的音声;三是俱相违声,此声既非可爱、亦非不可爱。

三、香:即鼻根缘境所产生之境界,有好香、恶香、平等香、和合香、变异香等数种不同之香。好香、恶香与平等香,皆依香、臭而予分别;和合香是由多种物质的和合,所产生出来之香;变异香则是当物质起变化时所产生之香。

四、味:即舌根缘境所产生之境界,有苦、酸、辛、甘、咸、淡等六种分别,随缘者喜好之不同,又分为:(一)可意味,乃符合自己所喜好之味。(二)不可意味,乃不适自己所喜好之味。(三)俱相违味,既非喜爱,亦非不喜爱之味。有时亦会产生俱生、和合、变异等三类。

五、触:即触尘,为五境之一,乃身根尘识和合,而有触对。身根所触有坚、湿、暖、动等四种,此四性对地、水、火、风等触处,名四大种,乃能造之触,是为触尘之主体;今举所造之假触,则有轻、重、滑、涩、饥、渴、冷,共成十一触。

以上之五欲,皆由贪心爱染所起,若非如此,则烦恼无门可入,故学佛者,誓必紧紧的守护以上诸根门,勿令起欲,自然就不会被烦恼所转。另有财、色、名、食、睡,顾名思义,可想而知。其中以睡欲最为危险,过度的睡欲即是昏沉,昏沉为重大之恶法,令人无精神与力量从事一切事业,更何况对于一个修道者,那有光明之前途可言,乃属“大随烦恼之一”,有颂歌曰:“心对各事境,不能堪任俗;无力感昏沉,昏沉罩人生。”有此经验者,必不在少数,此乃业障深重所致,应于弥勒慈尊座下,至诚礼拜忏悔,以祈消业灭罪,若得业障消除,此疾自不复发。曾经听过,日据时代有飞机来击,大家都拚命的逃跑以避空击,事后才发现,竟然有人还在床上练睡功,一动也不动的,丝毫不受影响,好像天塌下来都与他无干似的,这种功夫,倒也令人无法想像。

前面提到有关弥勒居家不久,便出家学道之事。有人说:“修行一定要出家吗?在家尽量修持也是一样的啊!”此乃常有所闻之语,语气如此,想其学佛境界必非常高超。令人深感忧心的,就是总有一些似懂非懂者,喜欢拿维摩诘居士来作引例,来作佼辩,障人出家,殊不知我等凡夫俗子,怎可与早已成佛的再来人相比呢!需知维摩诘居士早已成佛,为过去金粟佛,衪是以示现的角色再来游戏人间的,而并非是一般泛泛凡夫之也。当时的维摩诘居士所度的,乃罗汉辈与菩萨境界之圣者,我辈凡夫有此能耐吗?可千万不要搞错了,才不会浪费了此期之生命,欲待人身再来,恐怕再经百千万劫也难遭遇!《称扬诸佛功德经》云:“一切世界设满中水,水上有板,而板有孔,有一盲龟于百岁中,乃一举头,欲值于孔,斯亦甚难,求索人身,甚难甚难。”佛陀告诉我们,在欲界六道轮回中,能投生于人道之机会,实在是微乎其微,此身甚是难得啊!《佛说出家功德经》中对阿难述说,若人一日一夜,清净出家故,此善根,于六欲天中,往来七反,享受极天之福乐。满二十劫中,不堕地狱、饿鬼、畜牲,常生天人受福自然。最后人中,生福乐家。壮年已过,诸根熟时。畏于生老病死苦故,出家持戒,成就辟支佛。出家之殊胜功德无量,佛举一例说之。《佛说出家功德经》云:“佛告阿难。我今说喻。汝当善听。譬四天下。东弗婆提。南阎浮提。西瞿耶尼。北郁单越。满中阿罗汉。若稻麻丛林。若有一人。满百岁中。尽心供养。此诸罗汉。衣服饮食。病瘦医药。房舍卧具。乃至涅盘。后若起塔庙。种种珍宝花香璎珞。幡盖伎乐。悬诸宝铃。扫洒香水。以诸偈颂。赞叹供养。所得功德。若有人为涅盘故出家受戒。乃至一日一夜所作功德。比前功德。十六分中不及其一。以是因缘。善男子应当出家修持净戒。诸善男子。诸须功德者。求善法者。自受法者。不应留难出家因缘。应勤方便劝作令成。”又曰:“若有于此沙门法中使人出家。若复营佐出家因缘。于生死中。常受快乐。我满百岁。说其福德。不可穷尽。是故阿难。汝满百岁。尽寿问我。我至涅盘。说此功德。亦不能尽。佛告阿难。若复有人。破他人出家因缘。即为劫夺无尽善财福藏。坏三十七助菩提法涅盘之因。设有欲坏出家因缘者。应善观察如是之事。何以故。缘此罪业。堕地狱中。常盲无目。受极处苦。若作畜牲。亦常生盲。若生饿鬼中。亦常生盲。在三恶苦。久乃得脱。若生为人。在母腹中。受胎便盲。”以上乃世尊宣说助人出家之无量胜功德与障人出家之惨报。

在离鸡头城不远的地方,有一棵龙华树,此树花枝的形象,有如龙头一般样,《弥勒大成佛经》云:“枝如宝龙吐百宝华,一一花叶作七宝色,色色异果适众生意;天上人间为无有比,树高五十由旬,枝叶四布放大光明。”此言“树高五十由旬”,与《弥勒下生经》所言“高一由旬”有出入。此龙华树之枝叶茂盛,达五百步之广。而弥勒菩萨便正坐于此龙华菩提树下成佛。当时的弥勒菩萨是在半夜之时离城出家,就在当夜即降伏了四魔而证道成佛。由此可知,弥勒菩萨乃果上之人,故从出生以至成佛道,一切皆是顺利无碍,也就是说弥勒未成佛前,也是经过过去无量劫以来,由凡夫身渐修渐证一路上走过来的成果,绝对不会是天生下来,就能顿悟成佛的,凡事必得有能播种、养护之智,才会有丰硕所得之福,此乃不变之真理,佛菩萨都不例外,何况我等,还是老实修行的好,千万不要好高鹜远,妄想一步登天,或想从一些稀奇古怪、好玩把戏、好行杂耍之辈处,求任何好处,天底下绝对没有不劳而获的事,凡一切皆不违因果法则,若无过去行善的基因,即使用尽了千方百计,也不可能得善果的。既知如此,何不早日放下,一心修行,自然后福无量,正知见的建立,实在有待加强,否则的话,早晚会吃亏的!更何况我们本师释迦牟尼佛,是不准佛弟子耍神通的,请千万小心注意,才不致于浪费此期宝贵生命价值。

弥勒佛成佛之时,即震憾了三千大千刹土。依须弥山以为中心,有七山(双持山、持轴山、担木山、善见山、马耳目、障碍山、持地山)、八海(即七香水海,每个海上皆有各种香花遍覆水上),亦有九山八海之说,围绕在须弥山的周遭,名一小世界,一千个小世界合起来名一小千世界,一千个小千世界合起来名中千世界,一千个中千世界合之为大千世界,其范围下至阿鼻地狱,上至阿迦腻吒天。

阿鼻地狱亦名无间地狱,乃造五逆罪业者所报之界,此地狱一人下去即满,多人下去亦满,谓身与受苦的时间与空间皆无间龂,无有暂乐,故名无间,为八大地狱之一,在此地下之最底处,其他之大地狱地重垒于上,有五种无间之苦:一、趣果无间,舍身生报故。若感此狱之罪业,在造业与果受之间,绝无隔他生者。二、受苦无间,中无乐故。三、时无间,时无间断。四、命无间,寿命常相续,中不绝故。五、形无间,如阿鼻地狱纵广八万由旬,身形亦八万由旬,一人多人皆遍满,而无少许之空处。此狱为犯极恶之五种恶业,即五逆罪犯者所堕之处。阿鼻地狱坚固如大城,非凡力所能出脱的,为八大地狱中之最苦处。《楞严经》云:“万法唯心所现,唯识所变。”故地狱乃业果所感现,不离自心,是谓“此有故彼有,此无故彼无”也。

阿迦腻吒天就是色究竟天,色界十八天皆为有形体之天,阿迦腻吒天乃居色界十八天之最上一重天,再上则为无色界之天。

当弥勒佛成佛时刻,三千大千世界顿时呈现祥瑞的六种震动。大地会产生六种震动之因由为:

一、佛入胎时。呈现大地震动之相。

二、佛出胎时。圣人出胎示意天下,而呈现大地震动之相。

三、佛出家时。佛为救众生永离生老病死之苦,而出家入道,以求究竟解脱之大法。

四、佛成道时。以其威德力,大地震动,以摄民心。

五、佛转***时。佛为救世,修证得道,教以众生成道之大法,正法不虚而现大地震动。

六、佛入涅盘时。佛度众生因缘圆满,示现涅盘,以示无常而呈大地震动。

依《智度论八》曰:“佛何以故震动三千大千世界。答曰,欲令众生知一切皆空无常故。复次如人欲染衣先去尘土,佛亦如是,先令三千世界众生见佛神力,敬心柔软,然后说法,是故六种震动。”佛之用心良苦,实乃出之大慈悲故。

弥勒成佛了,地神皆欢喜至极,到处传播此一消息说道:“弥勒现在已经成佛了!弥勒成佛了!”此一消息很快速的展转传到四天王宫,再由四天王天往上传达到三十三天、焰摩天、兜率陀天、化自在天、他化自在天,如此声声相传“弥勒今已成佛”之声,直往上传达到梵天,就是色界四禅十八天之最顶天,即色究竟天。

四天王天乃欲界六天之最低处,居欲界第一天,为地居天,在须弥山之半腹处,有:持国天王、广目天王、增长天王、多闻天王等四位天王,于须弥山之东、南、西、北各居一方,各保护一天下,故称为护世四天王。此天天寿五百岁,一日一夜为人间五十年。

三十三天即是忉利天,乃欲界第二天,为地居天,处于须弥山之顶,以帝释天居中,四面各有八天城,皆各有一天王,合而为三十三天。天寿一千岁,此天一日一夜为人间一百年。

焰摩天亦名夜摩天,乃欲界第三天,为空居天,天寿二千岁,此天一日一夜,为人间二百年。

兜率陀天亦名知足天,乃欲界第三天,为空居天,天寿四千岁,此天一日一夜,为人间四百年。此天人于五欲之乐生欢喜满足之心,故名知足天。

化自在天亦曰乐变化天,乃欲界第五天,为空居天,天寿八千岁,此天一日一夜,为人间八百年。此天人于五欲之境自乐变化故名。

他化自在天,乃欲界第六天,为空居天,天寿一万六千岁,此天一日一夜为人间一千六百年,此天人于五欲之境使他自在变化故名,居欲界之最顶天,为魔王所居之天,六欲天皆属魔王波旬所管辖,故魔王为六欲天之主。

弥勒成佛的消息,亦传到了一位以正法教育子民的魔王,名称大将的,得闻弥勒成佛之大消息后,更是欢喜兴奋得不得了,简直无法控制似的,就这样连续着七日七夜下来,都不需要休息,便亲自招集了无数的欲界天人们直下人间,前往弥勒佛成佛之处,至诚的供养,皈依礼拜,谨见弥勒佛,祈请弥勒佛为说甚深微妙之法,沐浴群生。

此时的弥勒慈尊,亦欢喜的面对着诸位天人们,依次第的为衪们演说正见之佛法妙论,也就是有关于施、戒、生天等论,和一些欲望不净等之观想法,及出离娑婆苦海之主要妙法。

施论:乃布施之大法,众生贪得无厌已成习,悭吝不舍已成毒。俗言“贪心不足蛇吞象”。以前曾经听一位居士说过,他有一位朋友很有钱,竟然连布施给乞丐的几块钱都不舍,还自以为是的说:“钱是我赚的,为什么要给他!”然而自己却带着大把大把的钞票,找女人吃喝玩乐,只要女子每唱一首歌,就给许多钱,眼都不眨一下的,像这种只顾自己享受,不顾他人生死之辈,倒是大有人在。十几年前,有一群人本着善意,商量每一个人每个月固定捐一些钱,大家集合起来,把这些钱捐助给南部的某座道场,事后又开会商讨,规定那道场若欲动用此笔款项,必先得经过捐款者之同意,方可动用。类如此例之布施法是错误的,应知已布施出去的财物,就不属于自己的了,更何况是供养道场的,不可再想掌有主导权,而干预对方才是。正确的作法是布施不作布施想,不要常挂心头,对方有需要,自当义不容辞解囊相助,布施过后,随即放下,此为净施。以前,如证曾经认识一位八十高龄行乞的老婆婆,她伤心的对我说,她乞讨了好久的一袋零钱,被一位年青人发现,便对她说那一些零钱太重了,携带不方便,说要帮她拿去换纸钞,比较方便携带,老婆婆感激得不得了,很高兴的答应了,便把钱拿给了他,结果一去不复返。竟然有这种人,连老婆婆行乞的钱都敢骗,岂不是比乞丐更可怜吗!为什么众生这么苦呢?佛陀告诉我们,娑婆众生有种种的欠缺,而导致无奈之苦,其因乃基于过去无始劫以来,忽略了慈心布施功德所致,今日才会沦落到如此无福之地步,如此业上加业,苦上加苦,轮回不息。若以财物慈心布施,是为财施。若以如来正法传播教化供养众生,例如***弘扬佛法,***为利益众生行一切法事,或布施赞助印送经典及善书等,以期利济众生永离苦海,究竟解脱,是为法供养。须知,一切供养中,当以法供养为最大功德,此为法施。但为究竟圆满,则施法者应知无法可施;度众生者应知实无众生可度。另有一种称为无畏施,乃帮助、保护正处于畏惧待援中之弱苦众生,尽心给予慰问开导,令其得到心安温暖,远离畏惧,即使自我牺牲亦在所不惜,此乃菩萨所行,非比一般。

戒论:戒者,禁也,禁犯一切恶也,故有防非止恶之功。戒有五戒、十善戒、八关斋戒、比丘戒、比丘尼戒、菩萨戒等。

五戒者:一、戒杀。杀生以心为主,蓄意而杀是为犯戒,若误杀或精神病者杀人不犯。二、戒盗。非自己之物不可取,国家所定之一切税亦不可漏。借钱或借物不还者,皆犯盗戒。或以心蓄意取得皆犯盗戒。若为兴建道场,非经众生之发心捐助,而用其他方法默默的把众生的钱赚进来,亦犯偷盗罪。三、戒淫(邪淫)。除了正常的一夫一妻的夫妻生活之外,一切的淫行皆属邪淫。四、戒妄语。说话不真实即妄语。有人天生爱吹牛,俗话说:“吹牛不打草稿”是为妄语,两舌、绮语、恶口亦是。若未证得果位,而谎言证果者,犯大妄语罪。五、戒酒。酒醉会乱性造恶、失态,故应戒,若是医生所开之药方,以酒为药,则不犯戒,否则的话,连一滴酒都不可沾。《智度论》曰:“五戒有五种优婆塞。一者一分行优婆塞。二者少分行优婆塞。三者多分行优婆塞。四者满行优婆塞。五者断淫优婆塞。”此五戒必须尽形寿(尽此一生)受持,直至老死为止。若如法受持,每一戒各有五神护持,五戒共有二十五神护持,若破戒则神弃之。持五戒得感人身之果报。五戒可受可舍,若因环境起变故,而无法受持之时,五戒是可以舍戒的,舍戒之前如法持戒之功德依然存在不失,然舍戒之后,亦可再受,亦可复戒。或破戒者,应于弥勒菩萨尊前,志诚忏悔,亦可复受。五戒乃一切佛戒之根本,是为根本戒,由此根本戒而引生十善戒。

十善戒:一、不杀生。二、不偷盗。三、不邪淫。四、不妄语。五、不两舌。六、不恶口。七、不绮语。八、不贪欲。九、不瞋恚。十、不愚痴。此十等善事名十善业,亦名十善戒,感欲界之天乐果报。

八关斋戒:乃一日一夜受持,一、不杀生。二、不偷盗。三、不邪淫。四、不妄语。五、不饮酒。六、不香华涂鬘涂身。七、不歌舞唱伎。八、不坐卧高广大床。另,不非时食。《十善戒经》云:“八戒斋者。是过去现在诸佛如来。为在家人制出家法。”又云:“持此受斋功德。(一)不堕地狱。(二)不堕恶鬼。(三)不堕畜牲。(四)不堕阿修罗。(五)常生人中正见出家得涅盘道。(六)若生天上。(七)恒生梵天。(八)值佛出世请转***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。”

比丘戒:比丘具足戒,有二百五十戒。

比丘尼戒:比丘尼具足戒,有三百四+八戒。另有八敬戒。

菩萨戒:大乘菩萨僧之戒。

戒对佛子非是束缚,而是有保护令之不堕恶道之功用。有人不持戒,便以“心平何须持戒”之说作为搪塞,若他确实心已平,此乃真功夫,那倒没话说,但问题是,他真的心已平了吗?若不是如此的话,还是乖乖的老实持守戒律才好。前年,有一次应邀受供于某自助式的素菜餐厅,在取菜时赫然发现有一道菜是麻油酒煮面线,我看有人在吃,亦有人在拿,我惊讶的问道:“这有酒,能吃吗?”我以很怀疑的眼光直看着她,岂知她一点都不在乎,继续拿,还教我说:“我们为了度众生,什么都吃!”哇!好高超的境界啊!不过,还是千万勿轻犯的好。佛陀教育我们,学佛者应“以戒为师”。戒律洁白,庄严人身,譬如珠玉。《十善戒经》云:“精进修静戒,犹如护明珠。”《梵网经》曰:“戒如明日月,亦如璎珞珠。”佛子为了脱生死,当依戒律作为修行的准则。以免后患无穷。

生天论:乃上生天界之修行条件。欲界之四天王天、忉利天、焰摩天、兜率陀天、自在天、他化自在天。色界四禅天,乃至无色界之顶,非想非非想处天,为众生可生之天处,于诸趣(六道)中,此天趣为最胜者,生活美好,乃修十善戒与定因所感招之天界乐果。弥勒佛教人们先修往天界,再视其根基,亲自教育,令其开悟证法。

欲不净想、出要为妙:欲者乃指五欲,五欲有二种,一是色、声、香、味、触。另一种是指财、色、名、食、睡。弥勒佛再教导人们观想五欲不净之法。应观察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识皆无常不坚,不龂的在磨灭、变化,不能常住拥有,即使达千亿年的时间,长期享有五欲之快乐者,亦无法得以免堕落于三恶道之苦,即使最恩爱的发妻与亲生儿女,或是拥有万贯的家财,也无能救赎,只因各人造业各人承担,独来独往(独自来世间投生,又独自撒手离去),苦乐自当,任谁也替代不得,众生乃“泥菩萨渡江,自身难保。”自顾不暇,还能帮得了谁!须知,世间乃短暂借住的,光阴迅速匆匆过,人说“一寸光阴一寸金,寸金难买寸光阴。”此命不久保,万万不可虚度,所谓“今夜脱下鞋和袜,不知明日穿不穿。”即使,假设经无量劫,甚至有如“无想天”之无量亿岁那么长久的时间中,都在享受着五欲之乐,或爱与美女同欢及享受肌肤相触之乐等,亦皆有事过境迁,无常到来的一刻,一切所爱终归毁于一旦,从而堕落于畜牲、饿鬼、地狱等三恶道,备受无量之苦楚,以前所享有之一切乐事,如今无一存在。释尊曾经对弟子们说:“世间的爱情,乃是苦恼的根源,情越重,爱越深,苦恼也就越大,生死葛藤亦愈多,轮回之路就在眼前,终无解脱时。”须知,宇宙万有,如幻如化,皆为幻化不实。更悲惨的是,若堕入地狱大火洞然,苦痛无比,死去活来,求救无人。地狱乃六道之一,依处于地下,谓地下牢狱,是为罪恶众生死后所生之处,其间刑法,惨绝人寰。曾有阿罗汉,当他忆起曾在地狱中所受之刑苦之际,生恐惧心致全身之毛孔溢血而出,由此应知,地狱肯定是去不得的。《圆觉经》云:“众生国土同一法性。地狱天宫皆为净土。”心净国土净,地狱天宫皆心所化,若欲离苦,必净其心,故知心为万法之本,能观心者究竟解脱,不能观心者究竟沉沦。五欲令人起贪欲之心,能引生众多之过患,若不离欲事,则与欲界相应,终将堕落,无法出离,苦不堪言。

弥勒佛慈祥的教导着人民离欲之法,进而发菩提心,令其心皆得乐于清净解脱,趋向涅盘。“出要”即出离生死之要道。什么是菩提心?一般佛弟子经常挂在口头上的菩提心,难道就像一般“用讲的”比较快吗?菩提心是一切智之根本,为一切佛法的种子,乃誓愿成佛之心,是为了更有力的广度无量无边的苦难众生得离苦,而勇猛精进直至成就无上佛道之大心。此心非同小可,是为“愿菩提心”。发菩提心者,应起慈心观,仔细思惟,佛说,一切众生原有清净光明的本性,只因无明染污,迷惑颠倒而疲于六道轮转不停的生生死死、死死生生,生生世世都有自已的生身父母,那么自从无始劫来以至今日,已有无量无边的有情众生都有可能当过我们的父母及亲人眷属,经投胎转世而生隔阴之迷,尽忘前世之事,幸蒙佛陀大慈,告诉我们此一真实道理,从此生起了报恩之慈心,进而引生悲心,由悲心再引生菩提之心,广利有如虚空一般无量无边的有情众生。《华严经》云:“发心追求无上菩提的有情十分稀有;相形之下,走向无上正等菩提的有情更为稀有。”又云:“修行者,忘失菩提心,修诸善根,是为魔业。”是故,修行不发菩提心,犹如耕田不播种。能发菩提心者,必然是大心菩萨,而非一般只有在口头上惯性的说说念念而已。发菩提心者,应有不辞辛劳的精神,勇于承担一切而不厌倦,应有恒常不变之心,与忍辱负重之力,不埋怨、不高傲,而能善侍善知识,依菩提心而精进修持菩萨行,其所思所念,当以利他为主轴,一切行持纯碎皆为无条件的付出,并以大无畏之精神施予温暖,尽全力保护众生,不令堕恶途,以达同体大悲之至高境界,是为“行菩提心”。菩萨行者应积聚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进、静虑、智慧等资粮,及修集大慈、大悲、大喜、大舍等无量心。然佛说发菩提心与行菩萨行者实为稀有,可见确有其高难度。《华严经》云:“无量无边众生,发大菩提心,难得若一若二,住不退转。”那么,到底难在何处呢?有句话说,无欲则刚,实为行菩提道者之关键所在,一般人凡有所为皆有所图,若无利可图,即使点滴之善亦难施舍,然而最常见的,往往是那种为了达到目的而不择一切手段,更有颠倒是非,一忆孤行者,能无条件牺牲奉献者实为少见,故言难矣!但发菩提心有无量功德,即使未修菩萨行,只要依止菩提心,亦可于轮回中得生无量无边的安乐。(同体大悲:观众生身与已身同体一身,而如实知一切众生与已身真如平等无有差别,乃施救援)。

弥勒佛慈悲的为说以上诸论,令得人民都异常的欢喜,恭敬信受渴仰。弥勒佛见之,继续再为诸天人开示往昔诸佛世尊所说之苦、集、灭、道等四真谛之法,广义的分别解其真实之义,令众生皆得以证悟。此时会上有八万四千位天子,皆远尘离垢,断尽烦恼,而成就初果之法眼净。法眼净者有小乘法眼与大乘法眼。小乘法眼即初果,能明见四真谛法名法眼。大乘法眼即初地得真无生法故云法眼。无生法乃明无生之理,能破生灭之烦恼,见一切法性究竟空,实为无生无灭之涅盘真理。

此刻,魔王大将便告诉同界的人民说:“你们快快出家吧!为什么呢?因为伟大的弥勒佛已了脱生死证究竟涅盘,你等速去皈依,他绝对会度你们同登涅盘彼岸的。彼岸乃涅盘之义。涅盘即究竟断除烦恼,解脱轮回之义。

大将魔王所说的话,被一位居住在翅头城中名叫“善财”的长者听见了,同时也听到弥勒佛为诸天人所教示的法音,便随即领众八万四千人,至弥勒佛所,以最虔诚的头面顶礼佛足之大礼,全部皈依在尊贵的大慈弥勒佛座下,礼毕退坐一边,一心专注的聆听着佛法。

弥勒佛见之,慈祥的再次由浅入深详细的为大众演说甚深微妙之法,教育着众生应惜福布施、广结善缘。然而布施也应具备智慧的判断力,而非仅凭一时之兴或面子问题草率行事。当今社会,诈骗集团花招百出,稍一不谨慎,往往成为受害者。以前有一位女居士告诉我,说她有一天出游,在郊外遇到几个人在筹募建道场之款,当场置有几尊大的佛与菩萨金身。那些人就对她说:“你的脸跟这尊菩萨的脸很相像,很庄严,很有缘哦!你应该供养这尊菩萨!”女居士听了很高兴,便捐了三十万元,过了半个月左右,她又邀了一位女同事去那个地方,结果全都搬走了,现场是空无一物,当下才知道受骗了。

想我众生多为坚吝,更有一毛不拔者,对自己所爱好的一切,总存有“多多益善”的贪婪妄心,对于他人的苦乐生死,纯然不顾,如此恶习,刚强难伏,此恶若不断除,则难逃三涂之苦。过去曾经有一人,提着一袋供品到一间道场去,她本想找主持人谈事的,没想到主持人刚好不在,她拜也不拜一下,手上的供品又带回去了,如此之人是很难修布施的。也有一种人,只要稍有布施,便耿耿于怀,甚至到处宣传,深怕没人知道他是好人似的,但若他是基于为人师范的理念,希望众生能跟着学习,而多行善,这点我倒是非常肯定与认同的,因为此时的社会,正缺乏此等教育。依目前的媒体报导趋势,总觉得它已产生了对人们,不论是大人或小孩的一种负面教育,伤风败德,染污人心,实在真令人忧心。更有一种人,很会向受施者讨人情,常常提起自己对他的恩惠。若以一般行施者而言,多有行施望报之心态,他相信今日所施,他日必然得福之因果法则,殊不知此因果法仍然是生死法。学佛者应加强内心境界的观照,细心思惟,对于一切的起心动念,只要稍有不当,即刻察觉,不怕念起,只怕觉迟,千万不可放逸。佛陀教导我们对治坚贪应持布施,渐进以达“无住生心”之境。所谓“无住生心”即“无住行施”之义。凡一切的布施,不执有受施之人,不执有布施之我,亦不执有所布施之物,空此三轮,是为净施,则免与众生累世纠缠不休,再受报应之苦。

弥勒佛又教众生应严谨持戒,回归本来的清净德行,才不会堕落受苦。持戒能防非止恶,再精进而至了生脱死,它是保护我们不再造恶因,以免恶报现前障碍光明的前途,以致生死不息。《楞严经》云:“死死生生,生生死死,如旋火轮。”佛陀要佛弟子们持戒,并无令束缚之意,关于这一点,确有太多太多的人不解,所以对持戒之事,敬而远之,可谓是“闻戒色变”。总之一句话,就是放不下,故佛弟子若真心学佛,切必遵循佛制,严持戒律才好,应该以佛陀为楷模向佛学习,才叫学佛,不然要学什么佛呢?总没听说过有“乱七八糟佛”吧!

弥勒佛陀深知众生业重,故教之离三途苦而先上生天界,再巧应根机施教,令其开悟至发菩提心。《业报差别经》云:“具修增上十善得生欲界散地天,若修有漏十善,以定相应,生色界天,若离色修,远离身口,以定相应,生无色界。”欲界散心故称“散地”,色界、无色界之心禅定,谓之“定地”。

每当清扫环境时,总是这样样想,扫了又脏,脏了又扫,扫扫脏脏,脏脏扫扫,何时得了?我们所居之地是如此的脏,社会是如此的乱,佛说“万法唯心造”,不正说明了我们是自作自受,咎由自取吗?该扫的究竟是地还是心呢?穷根究底,万法不出此心,当然净心才是关链所在。此心为何不净呢?但观一切起心动念,所作所为,那一项不是为图私利!实乃私心作祟,私则恶也,故言不净。欲知前世因,今世受则是,今之处境,点点滴滴尽是前世所播的种,此生所受,皆为前因之果报,实乃幻境而非真也,是故更应知幻离幻,勿在幻中穷追猛求,计较不舍,尽行幻中幻事,何时觉醒!智者知幻离幻即觉,出要之妙即是也。出要之妙,即出离轮回苦难之关键妙法。

此时弥勒佛观诸人民,听了一番开导之后,皆能受益而充满了法喜,再度大兴悲心而为演说如过去诸佛所宣说的苦、集、灭、道之四谛真理,广义的分别详加以说明。四谛又名四真谛,亦名四圣谛,为圣者所见之真理而名。佛言:“我昔与汝等不见四真谛,是故久流转生死大苦海,若能见四谛,则得断生死。”“谛”者有二:一为俗谛,为俗事虚妄之理称之为俗谛。二为真谛,涅盘寂静之道理称之为真谛。何谓苦?《佛地经》曰:“逼恼身心名苦。”苦从何来?《法华经方便品》云:“诸苦所因,贪欲为本。”又曰:“以诸欲因缘,坠堕三恶道,轮回六趣中,备受诸苦毒。”《无量寿经》云:“贪恚愚痴,苦恼之患。”是故,欲乃苦之业因,《成实论》曰:“衣食等物,皆是苦因。”

凡一切有为心行,常受苦患逼恼,无有安乐之性,凡三界六趣一切生死之苦报,为迷之果,谓之“苦”。众生深着贪瞋等烦恼及善恶诸业之苦因,不能暂舍,集起三界六道之生死苦果之业,谓之“集”。为何善业亦为苦因呢?因为所行之善必受因果牵制,必得轮回受报而不得脱离三界火宅故。欲出三界轮回,所行之一切善,应应《金刚经》所云:“应无所住而生其心”,要以无染心行之,则免受后有三界五阴身,证阿罗汉。行正道者实能通至涅盘,故名道谛。

弥勒佛说法已,在座八万四千人,即断尽一切生死烦恼,得法眼净。此处所说的法眼,乃指正见四真谛之道理的初果须陀洹的小乘法眼。法眼亦有登地菩萨的大乘法眼,分明见无生法。无生乃知诸法本自空寂,真空妙用能生万有,故空不碍有,有不碍空,虽生而实无生,无生则自然无灭,虽生灭而实无生灭,虽无生灭然亦不碍生灭,是为无生法。

前面说到善财与八万四千人等,也都赶来觐见慈颜,归投于弥勒佛的座下,并志诚求佛准许出家修学圣道。

善财与八万四千众出家之后,勇猛精进,勤习正法,断尽生死漏而得解脱,故都成就了阿罗汉的果位。阿罗汉中文翻译为:一、杀贼,即破烦恼惑使,使不至长期受生死轮回之系缚,谓龂尽生死漏,永不复烦恼之义。二、应供,谓龂一切之恶,应受人天供养。三、无生,谓永入涅盘,不须再受三界生死之果报。所谓“我生已尽,梵行已立,所作已办,不受后有。”《智度论》曰:“阿罗名贼。汉名破。一切烦恼破。是名阿罗汉。复次。阿罗汉一切漏尽。故应得一切世间诸天人供养。复次。阿名不。罗汉名生。后世中更不生。是名阿罗汉。”阿罗汉亦称无学。声闻乘四果为一果须陀洹、二果斯陀含、三果阿那含、四果阿罗汉,前面三果为有学,乃依戒定慧三学进趣修习,名有学。四果阿罗汉,学道已圆满,不再修学故名无学。

∵∵

点赞(0)

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

暂无评论
立即
投稿
发表
评论
返回
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