佛说弥勒下生经直解(3)

这个时候,当儴佉王听到弥勒成佛的消息,更是欢喜的赶了过来,他来到弥勒佛的面前,迫切的祈望能蒙受佛法的滋润。儴法圣王善根深厚,深知苦海之痛,今有幸正逢弥勒成佛度众之际,自然欢喜踊跃,欲求一解脱之法,岂可错失良机而遭踏此生呢?弥勒慈尊知其心思,更是慈祥的由浅入深的为其开示佛法,令其生欢喜学佛之心,是为初善境界。再教导令其坚定信念,发勇猛心,精进不懈,而达中善境界。再示以无上真正大法,令得究竟解脱,为竟善之。弥勒慈尊为儴佉圣王所转的***,也都是过去诸佛所宣说的成佛一乘真如妙法。得闻如此甚深妙法,儴佉圣王确也受益无穷,而萌起了出家修道之决心,便在某一个时候,把江山传给了太子。把很多珍贵的宝物,赏赐给剃头师傅。更以无数不同的珍宝,施与清净修道者。儴佉王把事情都交代清楚了之后,便带领着八万四千人,直往弥勒佛处,祈求慈尊收为出家弟子,佛大喜,随即成就了他们的心愿。他们出家之后皆精勤修道,不敢稍有怠慢,也因此,很快的八万四千人,个个皆证阿罗汉之道果。

就在这个时侯,弥勒佛的父亲“善净”(梵音修梵摩),也听到弥勒成佛的消息,即与八万四千修净行的人们,全都归投在大慈弥勒世尊的座下,出家修行,勇猛精进,皆证阿罗汉果。唯弥勒佛之父,断除三界之见惑,证须陀洹之果位。须陀洹为声闻四果中之初果位,旧译为入流,新译为预流。入流者,初入圣道之义。预流者,一切圣道名之为流,能相续向涅盘故,初证圣果,曰之预流。见惑者,见烦恼也,乃我见邪见等一切非理之见,能障菩提之心,有碍解脱之道。反之为见慧,发正见之智慧。得断尽生死而证初果。

当时的佛母净主夫人,也就是弥勒佛的母亲梵摩越,也带领着八万四千位彩女,到弥勒佛的座前,祈求弥勒佛慈悲答应她们出家为僧。这些彩女们出家修行,很快的也都尽得阿罗汉之果位,只有净主一个人,与弥勒佛之父净善,一样的断除三结使而证须陀洹果。三结使者为:一、见结,我见烦恼之义。二、戒取结,行邪戒之义。三、疑结,疑正理也。此三结总称见惑。

印度人分四姓:一、婆罗门,谓净行者,博学多闻,为四姓中之最尊贵者。二、刹帝利,乃王种与大臣,统辖其余三姓。三、吠舍,即商人也。四、首陀罗,为农民、劳工与奴朴。当时,大约有数千万刹帝利族的妇女们,也都听到弥勒佛出现世间圆满佛果的大好消息,她们很快的来到了弥勒佛前,至诚行以五体投地之大礼,礼毕退坐一边,每个人都乐意投靠弥勒慈尊出家学道。这当中的人有超越次第证果的,也有一部份人并没有证果。释尊便对阿难***说道:“那些没有越次取证的,全都是精勤授持佛陀正法的人,他们都厌弃所谓浊世的一切苦恼,而精修唯苦无乐之苦观行法。当时的弥勒佛依众生根性之不同,而分别为他们开示四圣谛、十二因缘及六度等不同层次的三乘教法。”

乘乃运载之义,使人各至某果位之教法,称之为乘。四谛法为声闻小乘之观门,快者三生,慢者需经六十劫修空法,直至遇佛闻法,欢喜信受,精进求出离(出离三界)证阿罗汉,是谓声闻乘,又云小乘。《法华经》云:“若有众生,从佛世尊,闻法信受,∵殷勤精进,求自然慧,独乐善寂,深知诸法因缘,是名辟支佛。”自然慧并非由修学可得,亦无可教授于人的法性佛自然之智慧,此慧乃如来自觉自证之智,凡过去未知法现前,皆得以通达无碍。辟支佛即缘觉乘,亦称中乘,快则四生,慢则百劫修空法,最末之生观十二因缘,明见自然界变化无常而悟生死流转之理,证道成果,是为辟支佛果。六道众生依十二因缘轮回不息,历经无量劫,苦不堪言,此十二生死法即是:

一、无明。无明即痴也,对一切诸法事理的无知,而为一切杂染之所依,致生无量之惑业苦,令人流转于三界,不得出离之生死根本,谓之无明。《杂阿含经》有曰:“若不知前际,不知后际,不知前后际,不知于内,不知于外,不知内外,不知业,不知报,不知业报,不知佛,不知法,不知僧,不知苦,不知集,不知灭,不知道,不知因,不知因所起法,不知善不善,有罪无罪,习不习,若劣若胜,染污清净,分别缘起,皆悉不知,于六触入处,不如实觉知,于彼彼不知不见,无无间等,痴暗无明,大冥,是名无明。”于《楞严经》中富楼那请问世尊,无明从何来?世尊说:“知见立知,为无明之根本”。其义曰,眼一睁开,所见一切皆清清楚楚,而心不起念。若心起念则为立知,乃无明之根本。

二、行。行即业也,造作义,此十二支的行,乃缘之

于无明,而以身之行、语之行、意之行造作诸业,为未来生生死果报之苦因也。

三、识。识以行为缘,集诸行为造作为因,而成轮回之种识,依此识而投生于与其诸行业相应的天等诸道轮回。

四、名色。名者,即非色法之受、想、行、识等四蕴称之为名,属精神方面而言。地(骨头、牙齿等坚固物质)、水(血、泪、髓、尿等液体)、火(体温)、风(呼吸)等四色,称之为色,又可变异故曰色,名与色合称为名色。名色以识为缘,当识进入则结胎之际。《佛说稻秆经》云:“从业与烦恼所生之识种于各各生处托生时,能使名色芽于母胎中生长。”若识不入母胎,则胚胎应不成其胚胎,是故名色由识,缘识有名色。又缘名色有识,义为,若识不住名色,则识无住处。

五、六入。又名六处,以名色为缘,名色增长而生六入,胎胚渐长而生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等六根。

六、触。触以六入为缘。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意等六根对色、声、香、味髑等六境而起刺激的识心,名为触。

七、受。受以触为缘。因触而有感受,受有苦受、乐受、不苦不乐受等三种。《唯识论》云:“领违境相,逼迫身心,说名苦受。”又云:“领顺境相,适悦身心,说名乐受。”第三种为不苦不乐受,又名舍受。即心不受外境之顺逆苦乐所牵引而随之起舞,名为舍受。

八、爱。爱以受为缘。有了感受而起贪爱之妄心。《杂阿含经》曰:“缘受爱者,彼云何为爱。谓三爱,欲爱色爱无色爱。”《楞严经一》云:“阿难白佛,我见如来三十二相胜妙殊绝形体,映彻犹如琉璃,常自思惟,此相非是欲爱所生,何以故,欲气粗浊腥臊交遘,脓血杂乱,不能发生胜?妙明紫金光聚。”欲爱乃欲界凡夫对一切五欲之爱惑而言。色爱乃贪爱色界五妙之欲,指色界之一切思惑也。无色爱乃贪着无色界禅定境界之爱着。

九、取。取以爱为缘。有欲取、见取、戒取、我取等四取。谓贪欲之心,能取五尘之欲乐,名欲取。戒取者与戒禁取见相同意义,如印度之外道,相信持牛戒、狗戒、鹿戒、罗刹鬼戒、哑戒、聋戒等非理之戒法,是为上生天界而得解脱的修行方法,此乃迷信而取非理戒禁之邪见也,或取用非理的布施及非理的苦行,而认为是清净行而取用之。

十、有。有者业也,有造业就有未来的生死果报,故名为有。

十一、生。生以有为缘。依现在所造作的种种业因,将受生于未来也。

十二、老死。老者衰变也。死者命尽也。

由此可知,众生皆因无明而导致生死,流转不息,故欲解脱生死缠缚,则破无明实为当下应有的智慧抉择。如何着手呢?当然得从薰闻佛法开始,而且要经常的思惟真理,依循正理修行,以达断惑证真,究竟涅盘。

《法华经》云:“若有众生,从佛世尊,闻法信受,勤修精进,求一切智,佛智,自然智,无师智,如来知见,力,无所畏,愍念安乐,无量众生,利益天人,度脱一切,是名大乘。”大乘即菩萨乘,以无数劫勤修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禅定、精进、智慧等六度万行,百劫广植三十二相好之庄严因,得证无上佛果。

佛陀说道:“如今,我弟子当中修十二头陀行(苦行)的迦叶,早于无数劫中诸佛如来处,广修清净梵行,当于未来弥勒下生人间时,他将大力辅佐弥勒佛劝化人民。”释迦牟尼佛有十位捷出弟子,各有所长,各自成就一种不同之法。此十位弟子为:

第一个是舍利佛,为智慧第一。

第二个是目犍连,为神通第一。

第三个是大迦叶,为头陀第一。

第四个是阿那律,为天眼第一。

第五个是须菩提,为解空第一。

第六个是富楼那,说法第一。

第七个是迦栴延,论义第一。

第八个是优波离,持律第一。

第九个是罗睺罗,密行第一。

第十个是阿难陀,多闻第一。

头陀是胡语,翻为中文即是抖擞之义,比如把衣服上的尘垢抖拣令清净,此修行法能舍贪欲执着。头陀行者有十二种应守之法:

一、纳衣。又曰粪扫衣,乃取人所不要的衣布,组合缝

纳为衣。

二、三衣。着僧伽梨(此衣条数最多,故称杂碎衣,又为三衣中之最大者,故称大衣。为入王宫聚落乞食说法时必需要穿的衣)、郁多罗(七条袈裟,为常服之上衣)、安陀会(中宿衣、内衣、或中着衣,即五条而近身衬体穿着之衣,又曰下衣)等三衣。

三、乞食。由自己亲自去乞食,不敢受请应供,亦不用僧中的食物。

四、不作余食。每日只吃中午之前的一顿正食,而不吃第二顿正食,若有吃第二顿正食者,称之为余食。但果饼或粥等类之小食,则不受此之限制。

五、一坐食。又曰一食。乃日中一食,而不再吃任何果饼等类之小食。

六、一揣食。又曰节量食。认为多吃有害,故而控制自己只接受一丸的食物于钵中,而不肯接受更多的食物。

七、阿兰若处。译为远离或空闲之处。即居住于远离人家之空闲处,如荒僻之荒郊野外。

八、冢间坐。就是在坟冢间住。

九、树下。常坐或住于树下。

十、露地坐。住于无有任何庇荫的露天之地,连树之庇荫亦不可。

十一、随坐。不论树下或露地,只要是有草之地即可

住也。

十二、常坐不卧。常盘坐而不卧也。

当佛陀对阿难谈到有关于迦叶***,将在未来辅助弥勒佛度化众生之时的迦叶***,也正庄严的正身端坐于离佛不远之处,并且非常用心的在聆听着佛陀的教法。大迦叶自出家后,谨遵佛陀教诲,故深得佛陀的信任。此时的世尊已知自己将不久人世了,于是世尊便对迦叶***说道:“我今年老体衰,已有八十多岁了,幸好如来有四位大声闻弟子,各个皆具有无穷尽的正智慧,且具足了种种的德行,确实足以荷担游化度生的大责任。那四位呢?就是大迦叶比丘、屠钵叹比丘、宾头卢比丘、还有罗云比丘。你们这四位大声闻,千万不可为自己解脱而入灭,你们绝对要将我的解脱大法传扬下去,直至此界灭尽之后,你等方可入灭。尤其是你,大迦叶!你更是不可以入灭的,因为你必须一直待在阎浮提,直到弥勒下来人间成佛后,你才可以入涅盘的。”由此足以见得佛对四大声闻弟子,是何等的器重啊!

大迦叶比丘:梵言迦叶,中文译为饮光。迦叶自身有光能映物,自身之光明能饮蔽其他诸微光,故名饮光。为婆罗门种,乃印度四姓之一,生为大富长者之子,而舍一切荣华富贵,依释尊剃度出家修净行。《增一阿含经》云:“十二头陀难得之行,所谓大迦叶比丘是。”《佛说大迦叶本经》云:“世尊告迦叶曰。多有比丘。不了善恶。觉与不觉。不解福田。诸法之处。多有义理。是说第一。迦叶最尊。不以贡高。平等无忧。寂诸四事诸欲之凶。第一成就。受具足戒。”释迦如来将金缕僧伽梨衣交待与大迦叶,吩咐其须好好保管,勿令损毁,直到弥勒慈佛出世,而转授之。大迦叶***遵教奉行,持佛衣钵入定于鸡足山中,以待未来传付与弥勒佛。

屠钵叹比丘:释迦牟尼佛之四大弟子之一,他们都是受佛陀的嘱咐而住世,于此娑婆界中,以种种示现教化群生。

宾头卢比丘:宾头卢为名,姓颇罗堕,白头长眉之相。乃婆罗门贵族出身,本是拘舍城优填王之大臣,后依释尊出家证阿罗汉果,具大神通,并爱在人前卖弄本事,受佛教敕。留住人间受供,为末法时期之众生,作大福田,广济众生。《杂阿含经》中,宾头卢自说曰:“世寿住舍卫国。五百阿罗汉俱。时给孤独长者。适在富楼那跋陀那国。时彼女请佛及比丘僧。时诸比丘各乘空而往彼。我尔时以神力合大山往受彼请。时世尊责我。汝那得现神足如是。我今罚汝。常在于世不得取涅盘。护持我正法。勿令灭也。”以上为宾头卢住世之因缘。在一般佛寺的食堂中央安置有圣僧像,每日设食供养之。

罗云:罗云即是罗睺罗,乃释迦牟尼佛之子,在母胎中六年,于释迦牟尼佛成道之夜与阿难同时出生。十五岁剃度为沙弥,证阿罗汉,为释迦牟尼佛之十大声闻弟子中,密行第一。《未曾有因缘经》云:“佛在祗园精舍,遣目莲至迦毗罗城,请罗侯罗于耶输,舍利弗为和上,目连为教授师,度彼为沙弥,时年十五岁,净饭王怜之,令童子五十人从之出家。”后来罗候罗受释尊授记,于来世当作佛,号蹈七宝华如来。”∵为何罗睺罗住母胎六年呢?依《佛本行集经》云:“罗瞧罗,昔为国王时,有仙人犯盗戒,欲就王忏悔。诣王宫,王耽五欲,六日不见外人,以此因缘,今生六年在母胎也。”

以上对四大声闻之略述,释尊说为什么我要把未来度众生的大任作这样的交待呢?因为未来所有被弥勒佛救度的人,他们全都是我释迦文佛所教化的弟子,而当生未得度者,未证果者,由此因缘故,得生弥勒佛所,蒙佛启发,断尽有漏烦恼,而得解脱。所以迦叶啊!你必得在摩竭国的毗提村之山中入定,等到弥勒在人间成佛时而辅助之。

未来弥勒成佛时,将带领着无数千人,前后围绕前往此山,连山中的一切鬼神们,也都有幸蒙受佛恩,他们依佛陀之指示而打开了山门,好让大众都能清楚的目睹迦叶***入定中的禅窟。若依大成佛经记载,开此山门者,乃弥勒佛亲自以手两向擘山,如转轮王开大城门一般。

就在此时的弥勒佛,用右手指着迦叶,对大众说:“早在很久很久以前,有一位释迦文佛,于他的弟子之中,有一位名叫迦叶的行者,正是眼前我们所看见的这位罗汉,他能修十二头陀难行苦行,备受众人的肯定与尊敬,为释迦牟尼佛十个大弟子之中,头陀行第一之成就者。依《大梵天王问佛决疑经》有记载:“梵王至灵山以金色波罗花献佛,舍身为床座,请佛为众生说法。世尊登座,拈花示众,人天百万,悉皆罔措,独有金色头陀,破颜微笑。世尊云,吾有正法眼藏,涅盘妙心,实相无相,分付摩诃大迦叶。”《涅盘经》记载,佛欲入灭之前,诸比丘再三请佛住世,佛言:“汝等不应作为是语,我今所有无上正法,悉已付嘱摩诃迦叶,是迦叶者当为汝等作大依止。”释迦牟尼佛入灭之后,迦叶***为令佛陀正法久住娑婆,以供后人可依循修学,便招集阿罗汉众,结集经典。事情圆满之后,迦叶***即登鸡足山中,结跏趺坐,入灭尽定。《智度论》云:“迦叶即着从佛所得僧伽梨,持衣钵捉杖,如金翅鸟现上虚空。”又云:“令我身不坏,弥勒成佛,我骨身还出,以此因缘度众生,如是思惟已,直入耆阇崛山石头中,如入软泥,入已还合。”至于迦叶***之金色身之由来亦有典故的,迦叶***于宿世前与一女子曾经以金补装佛像,二人皆得身金色且会发光,并于释迦牟尼佛当世,二人结为夫妻之果报,然二人志同道合,为修净行而过着有名无实的夫妻生活。后来夫妇二人皆归投于释迦牟尼世尊座下,剃度出家,闻法皆证阿罗汉果。《法华经》中释尊有云:“我此弟子摩诃迦叶,于未来世当得奉觐三百万亿诸佛世尊,供养恭敬,尊重赞叹,广宣诸佛无量大法,于最后身,得成为佛,名曰光明如来。”此乃大迦叶***在法华会上,被受未来成佛之记别。大迦叶为了传承佛法而住世,待未来弥勒下生成佛时,再将释迦牟尼佛所托付的金缕衣、钵,传承给弥勒佛。

经过弥勒佛一番介绍之后,所有在场的一切众生,即对迦叶***另眼相看,同生欢喜心,皆赞叹此实为前所未闻之妙事,此时,无数百千众生,皆尽除诸烦恼而得法眼净,证声闻初果。(法眼净者,小乘亦法眼,大乘亦法眼,小乘法眼即初果见四谛法名法眼;大乘法眼初地得真无生法故云法眼。)多数人已证声闻初果,然而亦有一部份善根尚未成熟的人,却只能见到大迦叶***的骨身而已。此次乃为弥勒佛度生之最初的一会∵。总共有九十六亿人证阿罗汉果,这全部的人,都是我释迦文佛的弟子,怎么说呢?因为他们都是受我教化所致,加上他们勤修惠施、仁爱、利人及各种功德利益等善因,而得此成就的。根据《佛说未曾有正法经第六卷》云:“当来慈氏菩萨。于此娑婆世界成正觉已。此摩伽陀王。从彼庄严佛刹而来生此。于慈氏如来法中。得为菩萨号曰无动。是时亦得见妙吉祥菩萨。尔时慈氏如来。为无动菩萨。如其过去所闻之法重宣说已。告彼众言。汝等见无动菩萨不。此菩萨者岂异人乎。即过去释迦牟尼佛法中。摩伽陀国王是。此人于彼妙吉祥菩萨所。听受正法获得无生法忍。

佛告舍利子。彼慈氏如来。为无动菩萨说妙法时。会中有八千菩萨。得无生法忍。二万四千诸小菩萨。进入初地。”由此可知,未来弥勒佛弘法利生时,闻法证果者,绝非仅限阿罗汉境界而已,亦有证八地菩萨者,亦有登入初地菩萨者,有佛经为证,怎能妄言弥勒净土法门是小乘法呢!

释尊接着再对阿难说道:“当弥勒佛由迦叶处取回袈娑时,此袈裟仅有弥勒佛之两个指头的大小而已。”想当初释迦牟尼佛乃丈六金身,比一般人高大许多,然而他的法衣,只能覆盖弥勒佛的二指而已,弥勒佛的身高,可想而知,此为弥勒人间净土之人心宽厚、能容,善业满天下所感招的大身之果报。与弥勒佛同行之大众,见到释迦牟尼佛的法衣,和迦叶***本人的身高,是如此这般,深具感慨,两个不同时空的人,竟然会于同一点上,进行着以袈裟作为前后二尊佛陀的传承,若人能得此境遇者,岂不妙哉!照理说,修持弥勒法门之佛子们,未来与弥勒佛一同去开山请出大迦叶***之胜举,必有参与的荣幸。

当大迦叶***奉持释尊旨诣,恭敬有礼的将释迦牟尼佛的僧伽梨,授与弥勒佛,大功告成,即现大身展大神通,并于虚空中为大众演说过去释尊所开示的十二部经,令一切大众开悟证果之后,便礼辞弥勒慈尊,还入本山,化火取灭,入般涅盘。是时,弥勒佛取用很多种不同的花与香等物,供养大迦叶***,弥勒佛所以会这么做的原因,是因为诸佛世尊,对于正法都是非常尊敬与重视的,更何况,弥勒也是受我的正法所化,而得成就今日之无上菩提正果的。

阿难啊!你应该知道,弥勒佛在第二次的说法大会之时,也是有九十四亿这么多数的人证果,他们所证得的果位,全部都是声闻阿罗汉,他们也都是我释迦文佛的遗教弟子,皆修持惠施仁爱利人等利之四事因缘,而得此成就的。

再说弥勒佛的第三次说法大会上,也有九十二亿之多的人得度,全部皆证阿罗汉果,一样的,他们也全部都是我释迦文佛的遗教弟子。在那个时候的出家人,都是姓慈,都叫慈氏弟子,就好比今日之一切声闻众,皆称为释迦弟子一般样。当今之世,一切佛弟子皆秉受释迦牟尼佛所教化,故出家众,皆弃俗姓,而从佛姓,都姓释。既然都姓释,应互相扶持、鼓励,团结起来共为释佛救世离苦之大业而打拼,应为佛法常住世间而精进持守戒律,广为利他之行。佛陀教导我们做一个完美之人,该如何做呢?重点在于与人接触间的一切应对,在于生活周遭的点滴功夫,凡事皆发一念之善,以佛陀的慈悲、平等正法为准则,一切顺逆现前皆能随喜之美德,无怨无尤,无需亦无求。为人本具恻隐之心,所施不须论功德之多多或少少。既然同为苦海可怜人,何忍再相煎!应以无条件的付出关怀与帮助,若能如此,即使有干戈,亦可化玉帛,是可免除烦恼苦,又可得以平安福,两全其美,岂不善哉?何乐而不为呢!佛陀告诉我们,一切众生都曾经作过我们的父母眷属,见空性者,更应平等礼遇一切众生才是。

曾有一位居士问道:“某某人说话太不礼貌了,还自以为是呢!师父,你能受得了她吗?”答曰:“每个人都有其特色与不足之处,我看到的是她的优点,她使我增长见识与智慧,我感恩她,她不错!”

另一居士问道:“师父!为什么这社会上,人与人之间是那么的难以相处呢?就像是同事之间,朋友、姊妹、家人之间,几乎每个人都一檨,动不动就生气,而我就得像载个假面具似的去迎合他们,这般的生活,我觉得实在是太苦了,简直苦不堪言。”没错,是很苦,可是为什么会这么苦呢?首先,必须清楚我等所居之处为何?大家都知道,是娑婆恶世,是苦海!既然身陷苦海中,怎能不苦,苦是应该的,不苦,那才奇怪呢!问题是,快乐的净土多得是,为何不去?偏来这里!是谁害我们的呢?答案是,谁也害不了我们的,是因为我们过去世,曾造作过善恶业所呈现之因缘果报的缘故,而来到了人间。上净土有上净土的修行条件,而来此秽土,自然亦有来此的条件,因果分明,清清楚楚,绝不含糊。若有智者,觉知净土在本心,则所见一切皆美好,当下即净土。若人不能深信因果,不明白空性真理,对于一切人、事、物及山河大地,宇宙万有的显现,误以为真,认真的去相应,若是乐事,也只不过是短暂的时间罢了,不可保持常久之乐的。好比说,有人喜欢泡在舞厅里,任他再怎么跳,也不过少少几个小时就累坏了,他是无法让他所认为的快乐,很怏就会消失,绝对无法保持永远不变的。如此无法保持永远不变,故说它非真,非真故曰假,乃假相也。若人对假相能透视其背后因缘,明知今曰所对,皆为过去世自他的行为反作用力,而能甘心以对,并作消业之想,又能让自己之忍力功夫升华,试想,还会觉得苦吗?若有此功夫者,自生法喜于胸。既然觉得很苦,可想而知自己的能耐,甚待加强。一般常听人喜欢说“法喜”两个字,倒也不失为好事一件。但如证认为,法喜不是用说的,而应是感觉的,是经由证道当下,发自内心所生起于胸膛之温馨、欢喜的感受。

有一次她又说,曾到某某山上一座道场,在那里住了三天,让她感觉非常好,若能永远住在那里,该有多好!其实她若真常住在那裹,也不须多久功夫,她就不爱了!悟力若不够,则无法随处而安,即使走遍天涯海角,亦无一是处。人之所以不停的轮回流浪,最主要的因素,就好比上面所说一般,皆因众生妄执、妄念所致。

更有人说,我不要受戒,就可以为心所欲,不会受因果报应的。此乃大错特错,没有受戒的人,要是做了不好的事,仍然要受因果惩治的。因果定律“此有故彼有,此无故彼无”,它乃众生行为的自然反摄力,是自然而有,非佛所创,更非任何外道所信仰之神所造,故知今生之一切顺逆境,皆为自己宿世所播的种,因此,不论遇境如何,皆应勇于承担,甘心接受,如此,来一业,消一业,岂不美事?若能如此,则证空性是也。如证有生以来,头一遭见到一位佛教徒亲口说的:“我才不要作佛呢!作佛都一直坐在那裹,要做什么?作人多美好,我有钱,爱玩就玩,爱买就买,多好!”如此佛教徒,倒也让我见识一番。但不知她能快乐多久?

佛言:“若欲佛法兴,则应僧赞僧”,身为出家人,佛之圣旨不可违!应知因果自然反摄力,少力付出,多倍回报,不论是善,不论是恶,各人所作,各自承当,与他人无干,若因别人所作之恶,而让自已也跟着惹上因果,未免也太不值得了。智者应慎之。

接着弥勒佛再为诸弟子说道:“你们这些比丘们,今日既然已经发心出家了,理当精进思惟,作无常之想。”想我世间,一切无有定法,千变万化,令人捉摸不定,天气说变就变,人心说变就变,瞬间变化,丝毫不留情。佛陀教育我们,不要相信我们的心,此心不坚固,不真实,故多起妄念,动荡不安,不得恒常不变,是故,称之“无常”。虽言无常不实,但若人能知善恶,能解空性缘起法则,将妄心转化为菩提心,行持菩萨清净行,舍身济世,别无所求,凡一切利生事业,皆应无条件奉献,服务众生,亦能生起牺牲小我,完成大我之美德情操,是故,则可转凡成圣,永脱尘劳,此亦托无常之福也。故知,欲凡欲圣,关键在于能否善用其心罢了。

俗云:“好花不常开,好景不常在”。比方说,我们本来好好的一个健康快乐的身体与心情,瞬间恶化。比方说,原本有一个温暖幸福的家庭,或因丈夫,或因妻子有外遇,或原本为快乐的出航,偏就遭遇到天灾人祸的侵击,而导致妻离子散,家庭支离破碎,穷困落魄不堪,此乃佛陀所教的“乐有苦想”,因为娑婆界之快乐乃属短暂性的,不可常住不灭,往往都是乐在前头,而苦就等着在后头,伺机而发,正所谓的“乐极生悲”是也。

另外,佛陀亦教我们须时常的思惟“计我无我想”。“计我”者,说明众生偏执于我与世间为真、为常住者,因为迷惑于假有,故而贪执不休,终堕恶趣,不可自拔。再说“无我”者,乃知我为过去生所作所为,所播下的种子,经时空岁月的薰习拙壮,机缘成熟而现,是为众因缘假合而生,虚幻不真之假相,若得一一分解,则无实我之存在也。比如说,眼前有一块美丽的花布,让我们来将它剥丝抽茧一番,看看到最后的结果为何?漂亮的花布不见了,再也不存在了,只剩下一堆细散而乱的绵线而已,然而这些绵线原也是由其他多种原料,加工而成的,若经我们再为其分解,最后连绵线都消失了,如此说明了,原本所见之色相物质,它并非来自个体,而能永住不变、不坏的,它是不真实的,它是透过多种宿世因缘的因素,结合而成的假相而已,无法常住而不灭,故称“无我”。再比如说,人最爱的是自己,那么他就认定自己为“我”,可是他却不知,经由地、水、火、风组合而形成的“我”相,终有一天无常到来,产生四大不调之时,终将败坏,化为乌有。再者,若“我”为“实我”者,则应有实际掌控一切法之能力才是,怎会落得“求不得苦”、“爱别离苦”、“怨憎会苦”及“五蕴炽盛苦”之地步呢?由此可知此“我”不实,此“我”不真,不听指使,不得自在,如是,法无性实,故曰“无我”。若人执此色身与妄心,无始以来,以至今日,业力所使,念念生灭相续,起贪瞋痴,造一切业。《止观七》曰:“无智慧故,计言有我,以慧观之,实无有我,我在何处,头足支节,一一谛观,了不见我,何处有人及以众生,众生业力机关,假为空聚,从众缘生,无有宰主,如宿空亭。”若言“真我”者,当必有能主宰之作用。《金刚经》云:“通达无我法者,如来说名真是菩。”

弥勒佛再教诸弟子思惟“实有空”想。观想众生因为无明,而执迷于一切法为实有,不知万法乃不离因缘果报之缘起法则,既然是为缘起法,则必然不真实,不真实当然就是假的,就是虚妄的,既是虚妄的,则名“空”。比如说,某甲欠某乙钱,那么未来不一定在那一世,待因缘成熟了,某乙必然得辛劳赚钱或以其他方式来偿还某甲,或作奴仆,或作亲友,讨债还债,因果自然,谁也别想脱逃。所谓“因果”者,依正确的说法,应该说是“因、缘、果”才对。因乃能生,果乃所生,前后两者之间,应有缘的助力。怎么说呢?有句话,“种瓜必得瓜,种豆必得豆”。比如,有一颗瓜果的种子,若将它收藏起来,即使经过长时间,它是不会起作用的。如果说将这粒种子种于土壤中,此造作称之为“因”。接下来的工作就是需要给予浇水、施肥以及日光等种种的养份,此中之一切造作皆称为“缘”,亦称“助缘”,即帮助种子萌芽成长必要之过程。再经过一段时间之后,机缘成熟,果现自然,称之为“果”。在修行过程当中,时常听到同修者哀哀怨怨之声,大部份的人,都认为说:“我这么的精进修行,竟然还有这么多的逆境,使我痛苦不堪,为什么佛菩萨都不保佑我呢!”是的!这的确是一个必要而且值得探讨的问题。首先,我们必须明白的对于所谓“功归功”,“过归过”有所正确的认知,此两者是绝对不相抵触的。应该这样说,“功”有“功”的种子,而“过”也有“过”的种子,将各自发展。现在所精进用功的种子,必待未来不断的对它善待薰习,才能有成就的,换句话说,现在所修的善业,并非不报,而是时机未到。那么现在所受到的苦果呢,自然也是拜过去所造之恶的业因所赐,这其中之助缘呢,就是在未开悟修行之前,因为无明所致,又再造了太多太多的不善之业了,这些恶业就是养份,滋润了过去的那些不善的种子,等于就是给了它现形的机会,导致遭受果报现前之苦楚。那么,因为人的智慧与忍力之不足,故而往往当逆境现前之际,不堪其恼之下,又续业绵绵,造多罪业,如此,因果循环不息,则轮回不止矣!故佛训“诸恶莫作,众善奉行”之真实义在此。如何能在逆境之际,避免再度造次之危机呢?当逆境现前之际,应有观其背后因素的智慧,透视其过去之因缘所在,而持以忏悔之心,甘愿接受业报,不再生恼害,种恶业。须知,过去所造之善恶种子,若没报消,亦长存不灭,将世世如影随形,跟着业报体到处投生。如此当逆境现前,应让它平安通过,来一业就消一业,既可磨炼忍力,亦可增长智慧,忍为智之因,智乃忍之果,忍辱可助我们早成道业,如此的善知识,理应受我等至诚感恩,从此更加精进修行,功德回向给冤亲债主,希望他们也能往生兜率净土,再回人间净土,帮助弥勒佛救度众生永脱苦海。有句话说“随缘消旧业,莫再造新殃”,若能如此,再加上勇猛精进学佛,则八识田中之恶种子越来越少,而善种子越来越多,有朝一日,悟得万法本无生,本自清净,不生不灭之真如本性,即得自在解脱。

接着弥勒佛教弟子们再思惟“色变”之想。你看,原本是这么美好的山河大地和家园,竟然经不起地震或海啸的侵击而变色,原本年轻可爱美貌,也是持不了多久,而变得年老色衰,观此娑婆中,究竟何法不灭?何物不坏?只要是有色之体,终究会毁于一旦的,如桌子、椅子、房子、汽车、人身、地球、宇宙等,皆为生灭法,有生就有灭,终将败坏,如是观之,世间乃短暂借住,千万不可只顾吃、喝、玩、乐,轻易的就把此期可贵的生命给浪费掉了。应知我今之人身,绝非搅幸得来,欲得人身,是必要有条件的,没有宿世五戒修得好的因素,是没办法的,故“人身难得今已得,佛法难闻今已闻”意要我等把握当下修学佛法,莫再蹉跎。

接着再观“青瘀之想”“膨胀之想”“食不消想”“脓血想”。以上为不净观之修法,观人死后,尸体所起之种种变化,如呈黑青色,而且还会膨胀,及食不消想。曾经听殡仪馆的作业人员说,当他们在为死尸更换衣服时,因为翻动尸体,导致尸内未消化之食物由口中喷了出来。据说弘一大师在圆寂前一个礼拜,就开始不吃东西了,把体内物排除掉,如此尸体会比较清洁,这其中自有道理的。如证亲眼见过我们法明寺的三师父如祥师兄,生前在床上躺了一年多,一心称念弥勒圣号,并以弥勒圣号念佛机助之,每天二十四小时不停的播放,直至临命终约七天前,她说弥勒佛叫她不要喝水,从此她拒绝进食,刚开始之时,经不起我们的关切,勉强吃两口,但多为不吃,她仍然坚持的说弥勒佛叫她不要喝水,到最后两天是完全的不吃不喝,但奇怪的是她竟无饥饿之苦相的呈现,她慈祥的面容依究不变,一切正常。禅敬法师不舍的低下头来问她:“弥勒佛真的叫你不要吃吗?”她表情自在的点点头,没说话。经过半个时辰左右,禅敬法师再去探望她时,发现她已悄悄的走了。经过了十多个钟头之后,禅敬法师发现她头顶心有微热,相信弥勒佛已把她接引去了。帮她换衣的人对我们说:“你们这位师父好干净哦!”由于如祥师兄的圆满示现,有如一支有力的强心剂,让我们求生弥勒净土,增添无比的信心。

接着再作腐烂虫蛆血涂之观想,若仔细思惟此身乃不净所组合而成,则对世间之一切欲望即可破除,因为即使再怎么享受快乐,都是短暂的,试问有那个人能担保他的快乐能持之以恒,永不消逝吗?约一年半以前,有位女居士对我说:“我这几天总觉得很欢心,感觉很好,很快乐,我突然害怕,万一这种欢喜心消失了可怎么办?”果真不错,没几天的功夫,她整个形象都变了。世间本虚妄,仍藉因缘而起,智者随顺因缘,皆生欢喜,都是未来佛,都是在教育我们,让我们增智慧的,不论境况如何,皆应抱以感恩的心以对待之才是。如证亲眼所见的如祥师兄,这辈子为我们做了如此最佳之典范,着实受益无穷。应知世间本无事,切勿庸人自扰之。世间在我心,净土在我心,若人识本心,大地无寸土,无净亦无秽,然世人根机浅薄,净秽乃佛应机之方便说。

弥勒慈尊接着说:“以上十种观想法,都是过去释迦文佛对你们出家众所宣说的,此法能令汝等尽除烦恼,解脱无碍。在诸位当中,有曾经是释迦文佛的清净弟子,今日方有缘来此与我相会。有的是曾于释迦文佛之处所,修持供养佛法僧三宝之功德者,今日亦来此与我相会。或于释迦文佛时,曾于一弹指间之修习善本因缘,而得来自我所。也有的是在释迦文佛之处,发心修持慈、悲、喜、舍之四等无量心,以此因缘故得来此会我的。有的人是在释迦文佛之处,曾经受持过五戒与三自归依法者,得来至我处。也有在释迦文佛所,发心兴建佛寺、庙宇之因缘,而今来至我所。更有一些是在释迦文佛时,修补破旧佛寺之因缘,今日亦来至我所。也有曾于释迦文佛时,因为受持过八关斋戒,而得以来至我所,亦有于释迦文佛所,以香、花供佛故,得生我所。或是于释迦文佛处,听闻正法,悟性开发,以致感动得悲泣落泪。有曾经在释迦文佛前,专心一意的听闻并能受持正法,今日也来到了我这里。也有人是一生都持戒清净,而来到我这里。也有修持书写或读诵经典,今也来至我所。或因对释迦文佛之种种服侍供养故,今亦来至我所。”

《六祖坛经》曰:“劝善知识,归依自性三宝。佛者,觉也。法者,正也。僧者,净也。自心归依觉,邪迷不生,少欲知足,能离财色,名两足尊。自心归依正,念念无邪见,以无邪见故,即无人我贡高贪爱执着,名离欲尊。自心归依净,一切尘劳爱欲境界,自性皆不染着,名众中尊。若修此行,是自归依。”众生迷惑,不明真理,而以人为归依对象,各护其师,因此而互相产生了对立,如此则与佛法的慈悲平等不相应,此等学佛人,越修越执着,越修越傲慢,道业绝不可成,故说为非法,此种情况普遍可见,学佛者,理当谨慎。

有人常批评出家人的缺点,甚至以瞧不起的眼光对待。佛告诉我们,即使一个再怎么没修行,甚至破戒深重的出家人,他好比一颗破碎的钻石;然一个修养很好的在家居士,他好比一片完整的瓦片。佛陀告诉我们,即使是一个冒充行骗的假出家人,或是演戏的出家人,或是不精进的出家人,或是败坏佛教的出家人,或是破戒僧,他们都是众生的福田,皆得于此贤劫之一千位佛陀,降临人间度众生之际,将全部陆续解脱,超凡入圣,永脱轮回,永超生死,能得如此迅速的解脱力,可见出家之殊胜功德,实非一般可言。《十轮经》云:“出家僧相,乃秽恶世界之清净幢相。”故而,谤僧罪过无量,敬请慎思,切莫轻犯才好。

接着弥勒佛再用五字偈说道:“增益戒闻德,禅及思惟业,善修于梵行,而来至我所。劝施发欢心,修行心原本,意无若干想,皆来至我所。或发平等心,承事于诸佛,饭饴于圣众,皆来至我所。或诵戒契经,善习与人说,炽然于法本,今来至我所。释种善能化,供养诸舍利,承事法供养,今来至我所。若有书写经,班宣于素上,其有供养经,皆来至我所。缯彩及诸物,供养于神寺,自称南无佛,皆来至我所。供养于现在,诸佛过去者,禅定正平等,亦无有增减。是故于佛法,承事于圣众,专心事三宝,必至无为处。”慈佛度生心切,不厌其烦的,一再为大众以五言诗,说明大众之所以能与弥勒佛相会之主要因由。弥勒慈尊亲切的告诉众人说:“曾经闻法受持,精持戒律,于修行中能思惟而入本心,了知万法不垢不净、不恶不善,不失不得之真理之行者,今来此与我相会。或有劝导他人以欢喜心行善布施,明白恻隐之心,人皆有知,不求回报,不惦记于心,乃“行而不住其心”之清净心者,今亦来至我所。或修平等大法,放下妄想分别执着,明白了知心、佛、众生平等而承事供养一切众生者,今亦来至我所。或有诵戒研读经典,而善为人演说成佛之正法者,也来到此处与我相会。或是释迦文佛的善化弟子,能依教奉行,供养诸舍利,及承事法供养者,今也来到了我这里。或有修持书写经典,再将其表以庄严,而以虔诚恭敬心供养者,今日亦来至我所。或曾供养缯彩及其他一切物品给常住,自称南无佛者,亦来至我处。供养现在、过去诸佛者,知一切众生平等成佛,一切诸法平等之真如本性。故于佛法中,承事诸圣众,一心事三宝,如此行者,必证涅盘。”由以上慈佛的教示中,明显可知我等,不论修持以上任何之一法,若于此生无意求生兜率弥勒净土,而自已本身又没得解脱者,很快的也会在人间弥勒净土中,与大慈悲父弥勒尊佛相会而得解脱的。若此生向心兜率净土者,不论你爱修那一种法,皆应至心回向:“愿生兜率净土中,莲开便见慈尊容,即得不退无上道,再随弥勒下阎浮”。如此自利利他之菩萨大愿,必感得弥勒菩萨放光接引无疑。弥勒法门好修易成就,有经典为证,实非妄语也。

接着释迦牟尼佛再对阿难说道:“阿难应知,当弥勒佛为大众说这些偈语之时,此中之诸天人民,对于前面佛所说过的十想(一、无常之想。二、乐有苦想。三、计我无我想。四、实有空想。五、色变之想。六、青瘀之想。七、膨胀之想。八、食不消想。九、脓血想。十、一切世间不可乐想),仔细的加以思惟观想,共有十一垓之多的人,即时开悟证果,得法眼净。”垓者数目也。十千曰万,十万曰亿,十亿曰兆,十兆曰京,十京曰垓。

有人说,弥勒佛在龙华三会中所度之众,未免太少了吧!根据释迦牟尼佛在《贤愚经》中有谈到,未来弥勒佛将在龙华三会中,先度释迦牟尼佛的遗残弟子。三会之后,才开始度无量数与弥勒同缘的弟子。由此可知,弥勒佛不仅仅是在龙华三会中度那些众生而已,弥勒佛寿命八万四千岁,尽其一生,说法无数,度生亦无量。依《华严经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菩萨行愿品》云:“于中悉见三千大千世界。百亿四天下。百亿阎浮提。百亿兜率陀天。一一皆有弥勒菩萨。莲华藏中。降神诞生。释梵天王。捧持顶载。游行七步。观察十方,大师子吼。现为童子。居处宫殿。游戏园苑。为一切智。逾城出家。现诸苦行。示受乳糜。往诣道场。降伏诸魔。成等正觉。观菩提树。梵王劝请。转正***。升天宫殿。而演说法。劫数寿量。众会庄严。所净佛刹。所修行愿。所现威德。所起方便。教化成熟一切众生。”以上明示,一个三千大千世界,为一佛之教化区。三千大千世界中有一百亿四天下(东胜神洲、西牛货洲、北俱芦洲以及我等所居处,属于南瞻部洲),有一百亿的阎浮提,亦有一百亿的兜率陀天,也有一百亿个弥勒菩萨在各处教化众生,而我等所居之阎浮提,就是一百亿当中的一个而已。如此可知,弥勒佛将来所度之众生,实无量无边,怎么会少呢!曾经有一位弘法者说过这样一句话:“我们先上极乐净土,再来参加弥勒佛的龙华三会。”这句话是有问题的,他应该明明白白的说清楚:“我们一定要拼极乐世界上品上生,或中品上生,上生之时即得花开见佛,经阿弥陀佛允许,再回来人间赴弥勒佛的龙华会。”若这样说的话就对了。众生不懂,若听如此之说,而照单全收的话,岂不坏事!要不然,我怎会亲耳听另一位修极乐净土的男居士对我说:“龙华会见!”我当下错愕,难道那句话,已经产生效用了,已被众生吸收了!极乐世界分三辈九品,唯有上生到上品上生和中品上生这两个品位的行者,得以马上花开见佛之外,其余之七个品位,必须待在莲花苞内,经过长远的时间,花开了之后,才能见佛闻法的,在这些莲花未开之前的这段时间,弥勒佛在人间净土所开的龙华三会,老早都已经开过了,怎么会来得及呢?

话说在弥勒如来的人间净土中,有千年的时间当中,其弟子们都能依持佛陀的教法修行,而没有任何瑕秽的,他们都恒以一首偈言作为禁戒,即“口意不行恶,身亦无所犯,当除此三行,速脱生死关。”此说明不犯杀、盗、淫之三种身业,及绮言、妄语、两舌、恶口等四种口业,和贪、瞋、痴等三种意业,此三业若清净,则必速脱轮回生死关。

弥勒佛时期,有一千年中,其弟子皆无恶作,再经过一千年后,将有人犯戒,弥勒佛才开始制立禁戒。在释迦牟尼佛时期,本来也是没有禁戒的,后来经弟子们一再的犯过,释佛才一一制戒,每犯一过,就制一戒。有许多学佛者,一听到受戒两个字,都深感恐惧,深怕受了戒之后,便要舍去很多,失去很多,而且怕犯戒会受到严重的因果报应等等的理由,而怯之不前,敬而远之。

有一位从小就在穷苦中长大的女姓导游,她说她实在很想归依三宝,可是周遭的同事却劝阻她,并对她说:“你如果归依三宝的话,你将要失去很多很多!”如此就把她给吓住了。其实,若有人对佛教不甚了解的话,不管你有任何的问题疑惑,应直接请问佛门专业修行者,绝对不要随便听信外行人的话,那未免太危险了,若照因果法则而论,她是遇上了阻碍她光明前途的冤愆债主了。话说回来,如果对佛教不甚了解,真的不知道佛法对我们有什么好处的话,那么正确的作法是,先探讨一下,了解佛陀到底教了我们些什么呢?这样才不致于被别人误了此生,须知“人身难得,佛法难闻”啊!我们可是在苦海中流转了百千万劫,今生为人,实非易事!应好好的把握珍惜当下,精进实修,誓出沉沦才是。

弥勒佛之寿命具八万四千岁,示现涅盘之后,慈佛所遗留在世间的教法,继续流传了八万四千年的时间,既然佛都已经入灭了,又怎么能令其正法在世间住这么长久的时间呢?正因为那些人间净土中的人,各个的慧根都是很锐利的。对于佛之遗法,皆能生妙解,而得到无量之法益的。依《弥勒下生成佛经》曰:“弥勒佛住世六万岁。怜愍众生令得法眼。灭度之后法住于世亦六万岁。”此经乃释迦牟尼佛对其弟子舍利弗***所说的,与释佛对阿难***所说的有差距,今两者提出,以供参考。

以上乃释迦牟尼佛宣说弥勒佛下生人间净土的概况。最后释尊苦口婆心再次叮咛弟子们,若有善男子善女人,希望在未来得见弥勒佛,而能参与龙华三大盛会之声闻者,以及入翅头城及见儴佉圣王和四大珍奇宝藏者,或向往食用那自然成长的香美米饭者,以及喜爱那自然生长于树上的美妙衣裳,和愿生兜率净土者,只要精勤用功修行,而不起退堕心,更重要的是,要能感恩诸位弘扬弥勒胜法的法师们,而持以花、香等种种的承事供养,千万不要给错失了这广植福田,而且得以上生兜率弥勒国的上生资粮哦!当时的阿难与会中大众,听佛如此殊胜之开示,都充满法喜,遵教奉行。

2007年5月

∵∵

点赞(0)

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

暂无评论
立即
投稿
发表
评论
返回
顶部